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珠江口海域滨海断裂带的地震学特征 被引量:45
1
作者 曹敬贺 孙金龙 +1 位作者 徐辉龙 夏少红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98-508,共11页
利用2010年珠江口外海陆地震联测数据,探测到滨海断裂带在担杆岛外12km处发育,断裂带主体倾向东南、宽约20km,沉积层在断裂带内迅速增厚引起陆上固定地震台站的Pg震相在对应断裂带位置的走时明显滞后.通过震相分析和走时正演拟合,获得... 利用2010年珠江口外海陆地震联测数据,探测到滨海断裂带在担杆岛外12km处发育,断裂带主体倾向东南、宽约20km,沉积层在断裂带内迅速增厚引起陆上固定地震台站的Pg震相在对应断裂带位置的走时明显滞后.通过震相分析和走时正演拟合,获得了滨海断裂带两侧由浅至深的纵波速度结构模型,断裂带内部沉积层速度为1.8~3.5km/s,上地壳速度5.2~6.1km/s,下地壳速度为6.3~6.6km/s,莫霍面的埋深由滨海断裂带陆侧的29km抬升至其海侧的27km.滨海断裂带两侧的地壳结构特征明显不同,证实了该断裂带是华南陆区正常型陆壳与南海减薄型陆壳分界断裂的性质.在华南沿海和海陆过渡带的下地壳顶部探测到厚约3km、层速度为5.5~5.9km/s的低速层,往海域逐渐减薄尖灭.壳内低速层是地壳中的力学软弱带,与近似正交的NEE向滨海断裂带和NW向断裂带共同组构成了该区地震活动的孕震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 滨海断裂带 海陆地震联测 地壳结构
下载PDF
南海东北部南澳大地震(M=7.5)震中区的地壳结构特征与震源构造 被引量:36
2
作者 徐辉龙 丘学林 +2 位作者 赵明辉 孙金龙 朱俊江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B11期83-91,共9页
通过对1918年南澳大地震(M=7.5)震中区的地震地质考察和记录史料比较研究分析,该地震震中位于北东东向滨海断裂带与北西向黄岗水断裂带的交汇处,地震所产生的北东东向逆冲断层和北西向张性断裂反映了地震的震源应力场为北西-南东向挤压... 通过对1918年南澳大地震(M=7.5)震中区的地震地质考察和记录史料比较研究分析,该地震震中位于北东东向滨海断裂带与北西向黄岗水断裂带的交汇处,地震所产生的北东东向逆冲断层和北西向张性断裂反映了地震的震源应力场为北西-南东向挤压,北东-南西向拉张;烈度X度极震区为一呈北东东向和北西向延伸的“X”型面状分布,发震构造属北东东向与北西向相交切的断裂构造型式,以北东东向的滨海断裂带为主,北西向的黄岗水断裂为辅.根据穿越震中区的海陆联合深地震探测的最新研究成果,滨海断裂带为一个上下连续倾向南东的低速破碎带,断裂带西北侧为正常型陆壳,厚30 km;断裂带东南侧为减薄型陆壳,厚25-28 km.滨海断裂带为华南亚板块与南海亚板块的分界断裂,是南海东北部的重要控震构造和发震构造.滨海断裂带与上地壳下部的低速层的交接构造部位形成南海东北部的重要应力集中带和应变能积聚带,是地震孕育、发生的深部动力学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东北部 1918年南澳地震 滨海断裂带 地壳结构 低速层 震源构造
原文传递
南海北部滨海断裂带的深部地球物理探测及其发震构造研究 被引量:30
3
作者 徐辉龙 叶春明 +2 位作者 丘学林 孙金龙 夏少红 《华南地震》 2010年第S1期10-18,共9页
滨海断裂带为华南亚板块与南海亚板块的分界断裂,是南海北部陆缘的重要控震构造和发震构造。为了探明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带特别是滨海断裂带两侧的深部地壳结构变化特征,在南海北部进行了一系列的海陆地震联测的实验,根据海陆联合深地震... 滨海断裂带为华南亚板块与南海亚板块的分界断裂,是南海北部陆缘的重要控震构造和发震构造。为了探明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带特别是滨海断裂带两侧的深部地壳结构变化特征,在南海北部进行了一系列的海陆地震联测的实验,根据海陆联合深地震探测的结果,南海北部以滨海断裂带为界,断裂带西北部为华南亚板块的典型陆壳,地壳厚30km,上地壳下部存在一层速度为5.5~5.9km.s-1、厚度为3.0~4.0km的低速层,埋深约10~18km;断裂带东南部为南海亚板块减薄型陆壳,厚25~28km,上地壳下部的低速层逐渐减薄并最后尖灭。滨海断裂带为一个上下连续倾向SE的低速破碎带,宽度6~10km。滨海断裂带与上地壳下部的低速层的交接构造部位形成南海北部的重要应力集中带和应变能积聚带,是地震孕育、发生的深部动力学条件。滨海断裂带的发震构造属NEE向与NW向相交切的断裂构造型式,以NEE向的滨海断裂带为主,NW向断裂带为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断裂带 海陆联测 发震构造
下载PDF
香港地区海陆地震联测及深部地壳结构研究 被引量:27
4
作者 夏少红 丘学林 +3 位作者 赵明辉 徐辉龙 叶春明 陈营华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389-1397,共9页
为了探明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带的深部地壳结构,我们在香港外海域进行了一次海陆地震联测的实验,利用固定地震台网远距离接收海上气枪信号,接收距离远达200多km,并利用此次实验的测线1剖面模拟得到了海陆过渡带的深部地壳速度结构.速度结... 为了探明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带的深部地壳结构,我们在香港外海域进行了一次海陆地震联测的实验,利用固定地震台网远距离接收海上气枪信号,接收距离远达200多km,并利用此次实验的测线1剖面模拟得到了海陆过渡带的深部地壳速度结构.速度结构模型表明:研究区海陆过渡带的地壳结构非均匀性较明显,由陆至海沉积层有一个突然增厚的特点;莫霍面深度约为26-29 km,上地壳P波速度约为5.5-6.4 km/s,下地壳P波速度为6.5-6.9 km/s.在担杆列岛往海方向有一个低速破碎带,其上地壳P波速度为5.2-6.1 km/s,下地壳P波速度为6.2-6.4 km/s,结合野外地质调查的结果,推测它可能为滨海断裂带.在担杆列岛往陆方向香港和深圳之间的研究区域,莫霍面有较大起伏,可能与此处发育的海丰断裂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陆地震联测 深部地壳结构 香港地区 滨海断裂带 震相
下载PDF
南海北部陆缘地震带的活动性与发震机制 被引量:24
5
作者 孙金龙 徐辉龙 +1 位作者 詹文欢 曹敬贺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0-47,共8页
南海北部陆缘地震带是一条板内地震活跃带,对其进行研究对于华南沿海的防震减灾和南海北部的新构造活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地震活动性分析发现,该地震带可以划分为闽南―粤东、阳江、雷琼3个地震活跃区和珠江口地震弱活动区。结合... 南海北部陆缘地震带是一条板内地震活跃带,对其进行研究对于华南沿海的防震减灾和南海北部的新构造活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地震活动性分析发现,该地震带可以划分为闽南―粤东、阳江、雷琼3个地震活跃区和珠江口地震弱活动区。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分析发现,印藏碰撞导致的华南地块往E―SEE向运动并且该区东侧菲律宾海板块高速向NW向运动是该地震带的主要构造背景;二者的高速碰撞以及华南地块与西南、南侧块体的挤压剪切产生了巨大的应变能,这些应变能通过区内的滨海断裂带与壳内低速层进行传递、调整。在受挤压、剪切影响强烈的东、西部区域,除了在NW向与NE向的小规模断裂交会部位形成小震密集区之外,还在NW向断裂与滨海断裂带的交汇区域产生应力、应变积累,引发大震、强震。而在中部受影响较弱的珠江口区域,局部断裂稀疏,因而未出现小震密集区,并且大震、强震空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滨海断裂带 南海北部陆缘 发震机制
下载PDF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rustal structure and hypocentral tectonics in the epicentral area of Nan'ao earthquake (M7.5), the northeastern South China Sea 被引量:19
6
作者 XU Huilong QIU Xuelin +2 位作者 ZHAO Minghui SUN Jinlong ZHU Junjia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6年第B12期95-106,共12页
1918 Nan’ao earthquake (M7.5) occurred in the northeast coastal areas of Guangdong Province. With the seismogeological survey of the epicentral area and history materials analyses, the earthquake epicenter was estima... 1918 Nan’ao earthquake (M7.5) occurred in the northeast coastal areas of Guangdong Province. With the seismogeological survey of the epicentral area and history materials analyses, the earthquake epicenter was estimated to locate in the intersection part of the Binhai fault zone (Littoral) and Huanggangshui fault, which strikes NEE and NW, respectively. The activities of the NEE-striking thrust fault and NW-striking extensional fault that were attributed to 1918 Nan’ao earthquake occurred in the Dongshan Island of the epicentral area; they reflected the focal stress field with compression in NW-SE direction and extension in NE-SW direction. The isoseismal contour of seismic intensity X shows a shape of ‘X’ composed of two mutually overlapping ellipses with two axes striking NEE and NW, respectively, and such shape implies that the occurrence of this earthquake is controlled by a pair of conjugate seismotectonic faults constituted by the NEE-striking Binhai fault zone and the NW-striking Huanggangshui fault. The Binhai fault zone is a dominant seismogenic structure, and the NW-striking Huanggangshui fault is the subdominant one. The onshoreoffshore deep seismic profile that crossed the epicentral area and was perpendicular to the strike of the Binhai fault zone was obtained. According to the analyses of the seismic data, the Binhai fault zone is defined as a low velocity zone with SE dip-slip in thecrustal structure section. The Binhai fault zone is a boundary fault between the South China subplate and South China Sea subplate. The crust structure on the northwest side of Binhai fault zone is a normal continental crust with a thickness of 30 km, and the one on the southeast side of the fault zone is a thinning continental crust with a thickness of 25―28 km. The Binhai fault zone is an important seismogenic fault and also is an earthquake-controlling fault. The intersection part between the Binhai fault zone and the low velocity zone of upper crust is advantageous to stress concentration and strain energ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东北部 1918年南澳地震 滨海断裂带 地壳结构 震源构造 震中区
原文传递
关于南海北部滨海断裂带的研究 被引量:15
7
作者 徐杰 张进 +1 位作者 周本刚 陈国光 《华南地震》 2006年第4期8-13,共6页
南海北部的滨海断裂带是位于南澳岛之东粤东南滨海地区的一条北东东走向的构造带。由于其所处的构造位置而一直被地球科学工作者所关注,并从不同角度作了不少研究。在广泛收集有关断裂带的资料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前人关于断裂带存在... 南海北部的滨海断裂带是位于南澳岛之东粤东南滨海地区的一条北东东走向的构造带。由于其所处的构造位置而一直被地球科学工作者所关注,并从不同角度作了不少研究。在广泛收集有关断裂带的资料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前人关于断裂带存在的依据、断裂带发育的时代、断裂带的构造属性和第四纪活动情况的认识作了简要归纳,并就断裂带的分布、构造属性等作了初步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架 南海北部 滨海断裂带 构造属性
下载PDF
南海东北部滨海断裂带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14
8
作者 赵明辉 丘学林 +1 位作者 夏戡原 叶春明 《华南地震》 2003年第1期20-27,共8页
南海东北部滨海断裂带由于其在南海中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及在华南沿海和南海北部陆架两个构造区域中的重要作用 ,一直倍受中外地球工作者关注。本文总结了滨海断裂带地球物理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及目前所存在的问题 ,阐明了滨海断裂带两... 南海东北部滨海断裂带由于其在南海中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及在华南沿海和南海北部陆架两个构造区域中的重要作用 ,一直倍受中外地球工作者关注。本文总结了滨海断裂带地球物理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及目前所存在的问题 ,阐明了滨海断裂带两侧地壳结构特征明显不同 ,并特别指出 ,加强滨海断裂带深部结构研究 ,同时综合周边已知的地球物理资料 ,解决滨海断裂带的构造属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滨海断裂带 深部地壳结构 地震活动性 稳定性
下载PDF
珠江口外海域滨海断裂带沿构造走向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13
9
作者 熊成 曹敬贺 +4 位作者 孙金龙 夏少红 万奎元 范朝焰 杨碧峰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3682-3697,共16页
珠江口外海域滨海断裂带是南海北部陆缘重要的控震和发震构造,其研究关系到区域防震抗震、地壳稳定性评价及对南海构造演化的认识.为探明滨海断裂带沿构造走向上的变化特征,对2015年珠江口海陆联测数据进行了处理,使用射线追踪、走时模... 珠江口外海域滨海断裂带是南海北部陆缘重要的控震和发震构造,其研究关系到区域防震抗震、地壳稳定性评价及对南海构造演化的认识.为探明滨海断裂带沿构造走向上的变化特征,对2015年珠江口海陆联测数据进行了处理,使用射线追踪、走时模拟等方法,获得了珠江口西侧的地壳纵波速度结构模型和滨海断裂带在珠江口地区的发育位置和构造形态等信息.结果显示,珠江口西侧滨海断裂带总体倾向SE,向下可能延伸至莫霍面;沉积层在断裂带陆侧较薄,在滨海断裂带处突然增厚;断裂带内地壳速度为5.3~6.7 km/s,相对两侧地壳表现出低速特征;莫霍面的埋深由断裂带陆侧的28.5 km抬升至其海侧的24.5 km;海陆两侧的地壳结构具有明显的非均一性.对比前人在珠江口东侧的研究成果,珠江口外滨海断裂带总体形态特征相似,但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自东向西,断裂带内部的结构形态从简单变得复杂,逐渐发育明显的阶梯状断层;北界断裂从断距很大的陡崖式正断层逐渐转变为断距较小的低角度正断层,且北界断裂的位置向北错动了一段距离,断裂带内的低速异常则逐渐变弱.本研究不但可以加深对滨海断裂带浅、深部结构的认识,而且还能为研究南海北部陆缘的发震构造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 滨海断裂带 地壳结构 深地震探测 地球物理
原文传递
南海海啸灾害研究进展及展望 被引量:10
10
作者 李琳琳 邱强 +1 位作者 李志刚 张培震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803-831,共29页
南海区域存在马尼拉俯冲带和滨海断裂带的断层活动(地震)、海底滑坡、火山等多种类型潜在海啸源,这些海啸源对中国人口和基础设施密集的沿海地区、海洋渔业、深海油气和矿产资源开采及岛礁建设造成严重的潜在威胁.文章对近年来南海海啸... 南海区域存在马尼拉俯冲带和滨海断裂带的断层活动(地震)、海底滑坡、火山等多种类型潜在海啸源,这些海啸源对中国人口和基础设施密集的沿海地区、海洋渔业、深海油气和矿产资源开采及岛礁建设造成严重的潜在威胁.文章对近年来南海海啸灾害研究取得的进展进行综述,针对南海内部地震和海底滑坡两类海啸源,介绍当前地震海啸和滑坡海啸基于典型情景的确定性评估和基于大量地震样本的概率性海啸灾害评估方法,并通过对代表性地震和滑坡海啸模拟分别对马尼拉俯冲带地震、滨海断裂带地震和陆坡巨型滑坡触发海啸的致灾机制和灾害特征进行分析,最后指出目前南海海啸研究的难点及未来的重点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啸 俯冲地震 海底滑坡 滨海断裂带
原文传递
南海东北部新构造运动及其动力学机制 被引量:11
11
作者 孙金龙 徐辉龙 李亚敏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61-68,共8页
南海东北部地处欧亚板块与菲律宾海板块的交汇区,新构造运动活跃。根据地震活动性、震源机制解和GPS资料对该区的新构造活动特征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讨论该区新构造运动的动力学机制。分析发现,菲律宾海板块NW向俯冲对该区的影响最为显... 南海东北部地处欧亚板块与菲律宾海板块的交汇区,新构造运动活跃。根据地震活动性、震源机制解和GPS资料对该区的新构造活动特征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讨论该区新构造运动的动力学机制。分析发现,菲律宾海板块NW向俯冲对该区的影响最为显著,导致了该区较强的地震活动性以及与俯冲方向一致的构造应力场。而印藏碰撞产生的侧向应力传递也影响到该区,控制华南地块向SE方向运动,并与菲律宾海板块的NW向俯冲共同作用,使华南地块在SE向运动的同时伴有逆时针旋转。印藏碰撞的SE向应力传递对俯冲产生的NW向水平挤压的抵消作用,使得地震活动性自东向西减弱以及构造应力场P轴方位角顺时针旋转。在这一背景下,区内滨海断裂带的活动控制了该区的地震、海岸带构造升降等新构造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断裂带 新构造运动 震源机制解 地震活动性 GPS 南海东北部
下载PDF
1918年南澳地震海啸影响模拟及其警示 被引量:9
12
作者 李琳琳 李发渟 +3 位作者 邱强 李志刚 张冬丽 惠格格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7-38,共12页
1918年2月13日发生华南沿海南澳岛附近的M;7.5级地震是南海北部少数几个伴有海啸发生的地震之一。历史文献中明确记载了地震发生后在广东和福建沿海出现的一些海啸现象。本研究基于历史文献资料、前人震后调查和对该地震发生区域最新的... 1918年2月13日发生华南沿海南澳岛附近的M;7.5级地震是南海北部少数几个伴有海啸发生的地震之一。历史文献中明确记载了地震发生后在广东和福建沿海出现的一些海啸现象。本研究基于历史文献资料、前人震后调查和对该地震发生区域最新的地球物理探测资料,约束1918年地震参数(震中、破裂范围、断层几何等),通过对几组地震参数详细的海啸模拟,研究该地震事件引发的海啸影响及其特征。模拟结果表明,该地震事件引发的海啸向西可波及至珠江口海域的澳门、珠海,东到福建泉州,影响了直线距离接近800 km的华南沿海,距离震源最近的南澳岛南部和东部受海啸影响最大,青澳湾波高可达3~4 m,其次是福建省东山县(2~3 m)和广东省汕头一带(约1 m)。海啸正波在半小时后即可传播到南澳岛和汕头沿海,到达泉州和香港、澳门沿海的时间分别为3 h和4~5 h。通过对海啸波传播过程、波高分布和典型站点海啸波时序的波谱分析,我们指出滨海断裂带地震触发的海啸具有两个特别需要关注的危险性特征:1)海啸波在华南沿海陆架区域的超长周期振荡,南海北部宽阔的陆架和滨海断裂带与海岸线近乎平行的走向极其有效地将海啸波"捕获"在陆架区域,可产生长达48 h以上的超长时间振荡;2)由海水急剧涨落及超长时间振荡引发的海啸强流会对港口、码头、海产养殖等基础设施密集的华南沿海区域造成严重影响。同时,我们对1918年地震关键参数的敏感性分析也表明海啸的规模和影响范围受控于地震类型和断层几何,目前我们对滨海断裂带精细几何结构和活动性的认识严重不足,亟需开展滨海断裂带海底精细几何结构的探测和活动习性研究,为评价南海北部潜在强震和海啸风险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域地震 海啸 陆架振荡 滨海断裂带
下载PDF
2010年南海北部海陆联测项目简介及初步成果 被引量:10
13
作者 孙金龙 夏少红 +2 位作者 徐辉龙 丘学林 朱俊江 《华南地震》 2010年第S1期45-52,共8页
南海北部海陆联合深地震探测项目通过海陆联测研究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带的深部地壳结构特征,揭示滨海断裂带在该区的空间方位特征及构造属性,进而分析其对该区大地震的控制作用并对发震构造进行讨论。海陆联测共完成2条测线,分别位于珠江... 南海北部海陆联合深地震探测项目通过海陆联测研究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带的深部地壳结构特征,揭示滨海断裂带在该区的空间方位特征及构造属性,进而分析其对该区大地震的控制作用并对发震构造进行讨论。海陆联测共完成2条测线,分别位于珠江口和阳江区域,获得了高质量的数据,为下一步进行海陆过渡带地壳结构反演和滨海断裂带构造特征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陆联测 南海北部陆缘 滨海断裂带 深部地壳结构
下载PDF
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带地壳结构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8
14
作者 夏少红 赵明辉 丘学林 《华南地震》 2008年第4期9-17,共9页
首先总结了前人在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带获得的研究成果:由重磁异常、水深及卫星影像等资料推测滨海断裂带存在于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地区;介绍了最近在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地区开展的海陆地震联测试验,其结果显示有一个穿透整个地壳的低速破碎... 首先总结了前人在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带获得的研究成果:由重磁异常、水深及卫星影像等资料推测滨海断裂带存在于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地区;介绍了最近在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地区开展的海陆地震联测试验,其结果显示有一个穿透整个地壳的低速破碎带发育于海陆过渡地区,推测它为滨海断裂带在速度上的表现,另外广泛分布于华南大陆的中地壳低速层在海陆过渡处也有较好发育;总结了天然地震层析成像在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带的研究成果。最后结合目前的研究现状,指出了今后我们的研究方向:在逐步完善目前海陆地震联测试验的基础上,同时开展海陆过渡带的多道地震数据采集及地球化学研究;加强海陆过渡带的地震监测,进行震源机制解和人工地震与天然地震联合成像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结构 南海北部 海陆过渡 滨海断裂带 海陆地震联测
下载PDF
珠江口外潜在强震区海陆地震联测的初步结果 被引量:7
15
作者 曹敬贺 夏少红 +2 位作者 孙金龙 朱俊江 徐辉龙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71-78,共8页
海陆地震联测是研究海陆过渡带深部地壳结构的有效的地球物理方法。为了研究珠江口外潜在强震区的深部发震构造,对比分析了2004年和2010年珠江口外海陆地震联测的数据特征,重点对2010年海陆地震联测实验的OBS2010-1测线进行分析。通过... 海陆地震联测是研究海陆过渡带深部地壳结构的有效的地球物理方法。为了研究珠江口外潜在强震区的深部发震构造,对比分析了2004年和2010年珠江口外海陆地震联测的数据特征,重点对2010年海陆地震联测实验的OBS2010-1测线进行分析。通过对该测线采集数据的初步分析可知,此次实验数据质量较高且完善性好,多道地震探测获得了清晰的浅部结构,固定地震台、流动地震台和海底地震仪记录的震相信息丰富,固定台接收气枪信号的最远接收距离约为360km,为研究该潜在强震区的深部发震构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陆地震联测 珠江口外 潜在强震区 地壳结构 滨海断裂带
下载PDF
粤港澳大湾区西部海域基础地质调查及滨海断裂带研究
16
作者 徐子英 汪俊 +13 位作者 祝嵩 陈泓君 胡小三 鞠东 唐江浪 黄磊 孙美静 李波 刘玉萍 牟泽霖 周娇 王哲 李刚 赵利 《中国科技成果》 2024年第7期13-15,共3页
"粤港澳大湾区西部海域基础地质调查及滨海断裂带研究"成果以地球系统科学为指导,开展了多技术、多方法综合调查及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系统获取了首批翔实的、实测的粤港澳大湾区西部海域基础地质资源环境国情数据,填补了粤... "粤港澳大湾区西部海域基础地质调查及滨海断裂带研究"成果以地球系统科学为指导,开展了多技术、多方法综合调查及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系统获取了首批翔实的、实测的粤港澳大湾区西部海域基础地质资源环境国情数据,填补了粤港澳大湾区西部海域基础地质调查空白.主要取得以下重大创新与找矿突破.一是按国际标准,海陆统筹编制了我国最新的、数字化的粤港澳大湾区系列基础地质资源与环境图件,弥补了海陆联编空白,重新厘定了重要构造边界,深化了南海构造演化认识.二是查明了粤港澳大湾区及海南岛沿海海砂资源成带分段的展布规律,圈定了22个海砂资源远景区,助力海南省及广东省自然资源厅海砂找矿突破.三是首次厘定了滨海断裂带精确空间位置及其分段特征,揭示其深部结构与地震活动性关系,提出断裂带中间闭锁两端活跃的地震活动特性新认识.四是总结了琼州海峡地层发育特征及发育成因,提出琼州海峡西侧地层较稳定,东侧地层不稳定创新认识.五是首次利用遥感技术反演出琼州海峡的水深,精细刻画了海峡及其东西两侧微地貌并分析其特征,划分了四类海岸线类型及分布规律.六是厘清了粤港澳大湾区海域主要灾害地质因素类型及分布规律,总结了沿海重金属元素展布规律及污染程度,并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基础地质调查 滨海断裂带 海陆统筹 海砂资源 南海西部海域
原文传递
滨海断裂带珠江口段的重磁资料解释 被引量:6
17
作者 任镇寰 孙崇赤 +5 位作者 黄剑涛 廖桂金 刘天佑 乔计花 魏伟 刘大为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61-66,共6页
通过重磁资料系统处理、研究、解释,确认滨海断裂带珠江口段的存在,且是一条规模巨大特征明显的断裂带,深度在30 km以上,呈NEE向展布,是由滨岸断裂带和滨海断裂带界限的高重力地质块体带,重力、航磁梯度带或灰度带图像反映清楚。在浅部... 通过重磁资料系统处理、研究、解释,确认滨海断裂带珠江口段的存在,且是一条规模巨大特征明显的断裂带,深度在30 km以上,呈NEE向展布,是由滨岸断裂带和滨海断裂带界限的高重力地质块体带,重力、航磁梯度带或灰度带图像反映清楚。在浅部,它与NW和NE向断裂互有切割,不过,NW向断裂切割滨海断裂带和NE向断裂带的频度更高,图像更清晰。在10 km以深,NE、NW向断裂基本上消失,阻截在滨海断裂带内,某些资料认为,NE向莲花山断裂带往西南入海(本区)转为NEE走向,从重磁资料分析,这些NEE走向断裂其实是滨海断裂带的一部分。莲花山断裂带进入本区后,仍以NE45°左右方向,经深圳、香港,至万山群岛被滨海断裂带截断,图像清楚,不存在NE向转NEE向现象。滨海断裂带是一条活动性较强的断裂带,在珠江口段,强势不改,它与NW、NE向断裂交汇并相互切割,具备5级以上地震构造条件,尤其是与形成时代新、活动性较强的NW向断裂交切部位(如镇海湾、广海湾、崖门、澳门、担杆列岛地区)。但是,NW向断裂在本区较浅,不如粤闽、粤桂交界地区深(≥30 km),所以本研究区(段)地震强度应低于后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断裂带 重磁资料 珠江口段
下载PDF
南海北部滨海断裂带的深部结构探测现状和展望 被引量:4
18
作者 李志刚 张培震 +8 位作者 惠格格 胡立天 李冠华 张逸鹏 梁浩 李琳琳 王伟涛 闫永刚 代向明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5-62,共8页
南海北部滨海断裂带不仅是华南次级板块和南海次级板块的分界断裂,同时是南海北部陆缘区域的主要控震和孕震构造,也是珠江口盆地新生代含油气盆地的控盆断裂,因此,厘清其深部地壳结构、构造演化和最新活动性,对理解南海北部陆缘的构造... 南海北部滨海断裂带不仅是华南次级板块和南海次级板块的分界断裂,同时是南海北部陆缘区域的主要控震和孕震构造,也是珠江口盆地新生代含油气盆地的控盆断裂,因此,厘清其深部地壳结构、构造演化和最新活动性,对理解南海北部陆缘的构造和含油气盆地演化过程、动力学机制以及地震灾害评估等具有重要意义。由于特殊的构造位置及研究的重要性,不同学者对其开展过大量地球物理探测工作,极大地提升了对该断裂带的认识。本文总结了滨海断裂带深部结构探测、构造属性、活动性和孕震构造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及基本认识,阐明了该断裂带的深部地壳结构和活动特征存在分段性,指出了该断裂带与NW向断裂带和上地壳低速层三者结合位置为区域强震发生提供了深部动力学环境。加强不同位置的深-浅结构和海底变形综合探测研究,结合周边区域已知的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和地震学数据,解决滨海断裂带的深-浅构造耦合及其与NW向断裂带之间关系问题,探讨其最新活动性与地震-海啸灾害的关系,可能是滨海断裂带未来研究的重点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滨海断裂带 地球物理探测 最新活动性 发震构造
下载PDF
晋江外海沉积层上地壳速度结构的二维层析成像 被引量:5
19
作者 王笋 谢志招 +1 位作者 张艺峰 闫培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06-110,共5页
福建省地震局2013年在晋江外海成功实施了一条人工地震探测剖面(HX9,台湾海峡西部地壳深部结构探测计划的第一条测线).为反演沿测线的沉积层上地壳二维速度结构,我们收集了海底地震仪和陆地地震仪记录的4817个初至波走时数据,运用最大... 福建省地震局2013年在晋江外海成功实施了一条人工地震探测剖面(HX9,台湾海峡西部地壳深部结构探测计划的第一条测线).为反演沿测线的沉积层上地壳二维速度结构,我们收集了海底地震仪和陆地地震仪记录的4817个初至波走时数据,运用最大速度梯度射线追踪方法和联合迭代重建技术,建立了较为可靠、精细的二维P波波速模型.反演结果显示测线表层速度有很大的横向变化,据此推测晋江沿海5 km以内为岩浆岩出露,5 km外为沉积岩覆盖;基底面总体向东南方向倾斜,中西段埋深约为1600 m,在桩号60 km附近急剧下降;在测线上滨海断裂带表现为倾向东南的张性正断层,位于晋江市东南约50 km处,是闽浙沿海变质带和厦澎断陷的边界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断裂带 回折波 最大速度梯度法 地震层析成像
原文传递
琼东南断裂带地质-地球物理特征及未来科学钻探建议 被引量:3
20
作者 朱荣伟 杜文波 +4 位作者 熊量莉 汪俊 张伙带 姚永坚 蔡观强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2866-2876,共11页
断裂作为地球内部动力的表层响应对断陷盆地的形成演化有着重要作用,也常成为地震、滑坡等地质灾害的诱发因素。本文基于已有的多道地震资料,对海南岛东南海域的琼东南断裂带的构造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琼东南断裂带在平面上... 断裂作为地球内部动力的表层响应对断陷盆地的形成演化有着重要作用,也常成为地震、滑坡等地质灾害的诱发因素。本文基于已有的多道地震资料,对海南岛东南海域的琼东南断裂带的构造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琼东南断裂带在平面上大致沿琼东南盆地北侧边界分布,并被一条近EW向断裂错开分成东西两段;该断裂带在新生代初期活动强度较大,约至中新世晚期停止活动,且断裂西段的活动强度明显要大于东段;此外,该断裂带西段在晚始新世至渐新世伴随发育有花状构造,这可能与该时期其西侧的红河断裂正经历快速的左旋走滑活动有关。结合南海北部区域自由空间重力异常特征,推测琼东南断裂带属于滨海断裂带在南海西北部的延伸,而位于海南岛北侧的琼州海峡断裂是莲花山断裂在南海西北部的延伸。基于目前滨海断裂带的研究现状,建议未来开展科学钻探试验时,选择阳江外海域滨海断裂带和琼东南断裂带为钻探靶区,并以钻取断裂两盘和断裂破碎带的岩芯为目的,可为进一步明确滨海断裂带在南海西北部的延伸方向,以及今后更加全面地开展滨海断裂带地震危险性评价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琼东南断裂带 南海西北部 构造特征 滨海断裂带 科学钻探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