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8汶川大地震极端滑坡事件初步研究 被引量:46
1
作者 吴树仁 王涛 +5 位作者 石玲 孙萍 石菊松 李滨 辛鹏 汪华斌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45-159,共15页
为了分析汶川地震诱发滑坡灾害事件强度和影响,本文以汶川地震诱发滑坡极端事件为线索,在统计分析前10个规模最大、位移最远、危害最重及最大滑坡堰塞湖分布特征的基础上,重点研究前三甲极端滑坡事件的简要特征,初步揭示:(1)汶川地震诱... 为了分析汶川地震诱发滑坡灾害事件强度和影响,本文以汶川地震诱发滑坡极端事件为线索,在统计分析前10个规模最大、位移最远、危害最重及最大滑坡堰塞湖分布特征的基础上,重点研究前三甲极端滑坡事件的简要特征,初步揭示:(1)汶川地震诱发的极端滑坡事件主要沿龙门山中央断裂(映秀—北川断裂带)和Ⅹ-Ⅺ高烈度地段分布,强震的振动力、地震主传播方向和发震断裂NE向扩展作用是启动极端滑坡事件的主要原因;(2)规模最大的前10个滑坡和距离最大的前10个高速远程滑坡具有很好的重合特征,两者都反映汶川地震诱发的高能量滑坡事件;其中,规模最大的绵竹市安县大光包滑坡,初步估算体积约7.42×108m3,最大运动距离达到3.5km,距离排名第二;距离最大的绵竹文家沟高速远程滑坡,初步估算最大位移为4.2km,其体积约1.5×108m3,规模排名第二,这两个滑坡都属于世界上罕见的大型高能量高速远程滑坡;(3)前10个最大的灾难性滑坡事件,累计导致3751人死亡,单个滑坡引起的人员死亡超过100人,最多的达到1600人,属于世界上罕见的灾难性滑坡事件;(4)潜在危险性最大的10个滑坡堰塞湖,曾经威胁几十万人的生活安全,其中,最大的北川唐家山滑坡堰塞湖,曾经威胁下游绵阳市30万人的生活安全,这些滑坡堰塞湖都及时采取人工开挖措施排除了潜在危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极端滑坡事件 高速远程滑坡 滑坡堰塞湖
下载PDF
金沙江上游雪隆囊古滑坡堰塞湖溃坝堆积体的发现及其环境与灾害意义 被引量:29
2
作者 陈剑 崔之久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75-284,共10页
西藏芒康县金沙江上游雪隆囊河谷史前时期(全新世晚期)发生了一次明显的堰塞事件,形成了一个湖水体积约3.1×108m3的大型堰塞湖。该堰塞湖形成后期发生溃决并引发异常大洪水,这一溃决事件发生在大约1 117A.D.。地震诱发山体滑坡可... 西藏芒康县金沙江上游雪隆囊河谷史前时期(全新世晚期)发生了一次明显的堰塞事件,形成了一个湖水体积约3.1×108m3的大型堰塞湖。该堰塞湖形成后期发生溃决并引发异常大洪水,这一溃决事件发生在大约1 117A.D.。地震诱发山体滑坡可能是金沙江发生堰塞的直接原因。在雪隆囊古堰塞坝体的下游一侧到其下游3.5 km的范围内,发现大量由砾石、砂和少量黏土组成的混杂堆积体,判定其为滑坡堰塞湖的溃坝堆积,是滑坡坝体及上游河床物质在坝体溃决后快速堆积形成。整套溃坝堆积体具有支撑—叠置构造、叠瓦构造和杂基构造等沉积特征,还具有一种特殊的沉积构造:即在垂向剖面上发育粗砾石层与细砂砾层的韵律互层,但剖面中缺少砾或砂的透镜体。这种沉积构造("互层构造")是溃坝堆积相区别于冲—洪积相、泥石流相等的一种重要判别标志。采用水力学模型反演确定雪隆囊古滑坡堰塞湖溃决洪水的平均流速为7.48 m/s,最大洪峰流量为10 786 m3/s。雪隆囊溃坝堆积体沉积特征及其环境的研究,不但有助于揭示古洪水事件发生的过程和机制,同时对于认识金沙江上游地区的环境演变也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堰塞湖 溃坝堆积 沉积特征 古洪水 金沙江上游
下载PDF
四川汶川“5.12”地震滑坡堰塞湖遥感监测分析 被引量:13
3
作者 潘世兵 李小涛 宋小宁 《地球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99-304,共6页
运用可见光、雷达和航片等不同空间分辨率的多源遥感数据,对四川汶川"5.12"地震灾区因地震诱发形成的大型堰塞湖进行了遥感监测,对堰塞湖发生的地点、数量以及空间分布规律进行了讨论。重点对唐家山堰塞湖进行了动态监测,提... 运用可见光、雷达和航片等不同空间分辨率的多源遥感数据,对四川汶川"5.12"地震灾区因地震诱发形成的大型堰塞湖进行了遥感监测,对堰塞湖发生的地点、数量以及空间分布规律进行了讨论。重点对唐家山堰塞湖进行了动态监测,提取了其堰塞湖回水长度、水面面积与水量等信息,并对这一结果进行了详细分析,为地震滑坡堰塞湖科学处置与减灾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滑坡堰塞湖 遥感监测
下载PDF
金沙江上游特米古滑坡堰塞湖成因与演化 被引量:11
4
作者 陈剑 崔之久 +1 位作者 陈瑞琛 郑欣欣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85-93,共9页
金沙江上游巴塘-中咱河段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该河段两岸岸坡发育众多的大型古滑坡,且部分古滑坡曾堵塞金沙江形成了堰塞湖,特米大型古滑坡堰塞湖是其中之一。关于特米古滑坡堰塞湖的形成与演化过程目前尚未见有过详细的报道。本文在野... 金沙江上游巴塘-中咱河段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该河段两岸岸坡发育众多的大型古滑坡,且部分古滑坡曾堵塞金沙江形成了堰塞湖,特米大型古滑坡堰塞湖是其中之一。关于特米古滑坡堰塞湖的形成与演化过程目前尚未见有过详细的报道。本文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结合遥感影像解译和年代学测试,对特米古滑坡堰塞湖的地貌和沉积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并对其形成与演化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特米古滑坡堰塞湖很可能是由该地区的古地震活动触发大型滑坡并堵塞金沙江形成的,最大湖面面积约为1.42×10^(7) m^(2),库容蓄水量约为1.46×10^(9) m^(3)。该古堰塞湖的形成时间约为1.8 ka BP,其溃决消亡的时间约为1.4 ka BP,溃决洪峰流量约为55858 m^(3)/s,该滑坡堰塞湖持续稳定了约400年的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沙江上游 滑坡堰塞湖 湖相沉积 溃坝堆积 演化过程
下载PDF
基于物理模型试验的堰塞坝冲刷溃决过程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谢忱 李从江 +3 位作者 杨兴国 范刚 李海波 周家文 《工程科学与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43-53,共11页
中国是堰塞湖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堰塞湖对上游淹没区和下游溃决演进区的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巨大威胁,深入掌握堰塞坝冲刷溃决过程可为应急泄流道的设计和下游应急避险措施的制定等提供重要科技依据。以2018年金沙江白格滑坡堰塞湖... 中国是堰塞湖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堰塞湖对上游淹没区和下游溃决演进区的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巨大威胁,深入掌握堰塞坝冲刷溃决过程可为应急泄流道的设计和下游应急避险措施的制定等提供重要科技依据。以2018年金沙江白格滑坡堰塞湖为研究背景,采用室内物理模型试验的手段对堰塞坝冲刷溃决过程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堰塞坝冲刷溃决过程一般可分为4个阶段:过流孕育阶段、溯源侵蚀阶段、溃决发展阶段及河床再平衡阶段,其中:当溯源冲刷的陡坎追溯到上游坡顶,泄流槽进口断面在侵蚀作用下突然拓宽,泄流槽将连通形成底坡i>0的斜坡道,进而导致水流流速和流量突然增大,堰塞坝进入溃决快速发展的阶段。试验进一步探究了泄流槽开挖位置、开挖深度和宽度对溃决过程的影响。研究发现:当泄流槽开挖宽度不变,深度增大时,洪峰流量降低、峰现时间延迟,溃决流量过程线更为平坦;当泄流槽开挖深度不变,宽度增大时,峰现时间延迟。最后,对泄流槽的优化设计提出建议,泄流槽位置宜布置在坝顶高程最低的垭口,以减小洪峰流量,缩短溃决历时;开挖泄流槽时,应优先考虑加大泄流槽深度,最大限度地降低溃决时的堰塞湖水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堰塞湖 物理模型试验 冲刷溃决 溃决流量 泄流槽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缘黄河上游滑坡与堰塞湖研究进展 被引量:8
6
作者 殷志强 魏刚 +2 位作者 秦小光 李文娟 赵无忌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6-57,共12页
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滑坡灾害防治成为迫切需要攻克的基础性问题。另外,黄河上游地区因地形高差大、古地震及强降雨事件频繁,诱发的滑坡及滑坡堰塞湖数量多、分布广、危害重,是近年来滑坡发育和演化机制以... 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滑坡灾害防治成为迫切需要攻克的基础性问题。另外,黄河上游地区因地形高差大、古地震及强降雨事件频繁,诱发的滑坡及滑坡堰塞湖数量多、分布广、危害重,是近年来滑坡发育和演化机制以及滑坡堰塞湖溃决效应研究的热点。本文在综合整理该地区已有研究工作的基础上,结合笔者研究团队近20年来所获得的滑坡调查评价、测试分析和防灾减灾研究成果,系统归纳了黄河上游地区滑坡调查与风险评价、滑坡时空展布规律及主控因素研究、典型滑坡堰塞湖的续存时长及溃决危害、古滑坡堆积体开发利用及防灾减灾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和成果,提出了未来在该地区研究古滑坡、堰塞湖沉积与河流阶地以及堰塞湖溃决效应等应关注的4个科学问题。研究结果对于揭示黄河上游地质历史时期滑坡发育和堰塞湖形成的主控因素,探讨滑坡发育的动力机制对地震和降雨的响应过程,拓展第四纪地质学在古滑坡形成演变方面的应用研究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 滑坡堰塞湖 时空展布特征 主控因素 黄河上游
下载PDF
基于Mastersizer 2000的不同前处理方式对滑坡堰塞湖沉积物粒度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查玲珑 徐宗恒 张宇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643-1654,共12页
滑坡堵江形成的堰塞湖沉积物是很好的地质记录体,是古气候和古环境很好的“见证者和记录者”,而沉积物的粒度特征是普遍、常用且重要的解析指标,对其进行精确测量就显得格外重要。本研究以云南省永胜县下院滑坡堰塞湖沉积物10.5 m厚的... 滑坡堵江形成的堰塞湖沉积物是很好的地质记录体,是古气候和古环境很好的“见证者和记录者”,而沉积物的粒度特征是普遍、常用且重要的解析指标,对其进行精确测量就显得格外重要。本研究以云南省永胜县下院滑坡堰塞湖沉积物10.5 m厚的剖面为研究对象,从顶至底共取得15层样品,对样品采用5种不同的前处理方法以后用Mastersizer 2000粒度仪对其粒度进行测量,对75个样品测试结果从粒度频率、平均粒径、分选系数、偏度、峰度分析等参数来分析不同前处理对粒度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粒度频率分布曲线随前处理方法不同而不同,但均呈单峰形态,沉积物颗粒物质来源单一,非多物源沉积;加分散剂会使部分样品分选系数小幅增大,但对平均粒径、偏度、峰度均没有明显影响,表明采用超声波振荡也可以有好的分散效果;在本研究低有机质含量的堰塞湖沉积物中采用过氧化氢(H_(2)O_(2))对有机质进行去除不会对平均粒径、分选系数、偏度和峰度产生显著影响;盐酸对粒度特征影响最为明显,特别是对于细粒沉积物,会使粒度整体变粗,20~50μm粒组颗粒含量大幅增加,使所有粘土质粉砂皆转为粉砂;添加盐酸会使分选系数减小,分选性变好;对低偏度的沉积物使其偏度增加,对高偏度沉积物则使其偏度减小;对低峰度沉积物使其峰度增加。结合矿物分析结果和其他粒度参数分析可知,受不同前处理方法的影响不同类型不同成土条件形成的土样颗粒特征不同,需选择适宜的方法对不同沉积物样品进行前处理,本研究中建议采用C方法对滑坡堰塞湖沉积物进行前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堰塞湖 堰塞湖沉积物 粒度特征 不同前处理
原文传递
滑坡堰塞湖危险性预测与铁路减灾策略 被引量:1
8
作者 蒋正宣 姚令侃 李伦贵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41-45,共5页
我国铁路已开始向滑坡堵江高危险区延伸,滑坡堰塞湖灾害链成为在选线设计阶段就应该防控的风险源。提出一套堵江危险性评估作业程式,以及各环节建议采用的理论公式。在此基础上以拟建的川藏铁路德沙滑坡为例,首先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F... 我国铁路已开始向滑坡堵江高危险区延伸,滑坡堰塞湖灾害链成为在选线设计阶段就应该防控的风险源。提出一套堵江危险性评估作业程式,以及各环节建议采用的理论公式。在此基础上以拟建的川藏铁路德沙滑坡为例,首先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FLAC3D三维有限差分软件建立三维滑坡模型,分析滑坡稳定性;然后利用经验公式计算大震情况下可能堵江的预测结论;最后预估堰塞湖影响范围,据此提出线路工程减灾对策。不仅可为研究区线位设计和重大工程布设提供参考,并希望通过范例性研究,推动山区铁路灾害链减灾技术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堵江 滑坡堰塞湖 选线设计 危险性预测 减灾策略
下载PDF
金沙江中游奉科湖相层ESR年代学研究及成因探讨
9
作者 王康 尹功明 +3 位作者 魏传义 程理 刘春茹 王莅斌 《地球环境学报》 CSCD 2022年第3期270-280,共11页
不同流域大量发育的沉积物不仅记录了晚新生代的气候信息,也为地貌演化等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我国著名的第四纪地质单元——昔格达组,在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区的大河流域中广泛发育,如攀枝花地区金沙江湖相地层。因此,对该地区湖相地层的... 不同流域大量发育的沉积物不仅记录了晚新生代的气候信息,也为地貌演化等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我国著名的第四纪地质单元——昔格达组,在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区的大河流域中广泛发育,如攀枝花地区金沙江湖相地层。因此,对该地区湖相地层的沉积特征、形成时代及其成因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但其形成时代至今仍存在较大争议。昔格达组颜色上以黄色、灰白色为主,厚度介于几十米到几百米,主要由黏土、粉沙、细沙等细粒组分组成,发育水平层理多数呈半成岩状态;该套地层的分布受现今河流的严格控制,呈孤立状态分布于金沙江及其支流的河谷中。本文在金沙江中游奉科地区发现出露典型湖相地层,厚约20 m,在奉科剖面采集5个样品,开展ESR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该套湖相地层年龄为440—556 ka,属于中更新世沉积。野外地质地貌考察结果显示:该套湖相地层直接超覆于基岩之上,且在上覆湖相地层中未发现砾石层和沙层等典型的河流相二元结构,结合ESR测年结果,初步判断奉科湖相地层为大型滑坡堵塞金沙江形成的堰塞湖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南缘 金沙江 奉科 昔格达组 湖相沉积 ESR测年 滑坡堰塞湖
下载PDF
甘肃临潭冶力关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类型及其国内对比 被引量:1
10
作者 丁晓平 刘海博 +3 位作者 段凯 辛存林 彭措 安国堡 《四川地质学报》 2019年第4期713-719,共7页
甘肃临潭冶力关国家地质公园为研究对象,按照规范将其地质遗迹划分为3大类7类13亚类。通过与国内其他地质公园对比分析,公园内具有系统完整的以赤壁幽谷为代表的丹霞地貌,紧邻河流以及半湿润的气候条件使其具有南方丹霞地貌特有的"... 甘肃临潭冶力关国家地质公园为研究对象,按照规范将其地质遗迹划分为3大类7类13亚类。通过与国内其他地质公园对比分析,公园内具有系统完整的以赤壁幽谷为代表的丹霞地貌,紧邻河流以及半湿润的气候条件使其具有南方丹霞地貌特有的"顶平、身陡、麓缓"特征,成为西北地区的高寒湿润型丹霞地貌的典型代表。冶海古滑坡体遗存特征明显,保存完整,整个滑坡过程甚至滑坡后产生的地质遗迹也非常丰富,系统性较高。形成的堰塞湖规模巨大,使得冶海成为典型的高山堰塞湖。冶木峡东峡景区及冶海景区由二叠系与石炭系地层形成岩溶地貌,岩溶作用与新构造运动、流水作用共同塑造了不同景区各具特色的岩溶景观。发育有深峡幽谷、岩溶泉、十里卧佛、溶蚀洼地等特色岩溶地貌,景观典型独特,保持自然状态,系统完整,极大地丰富了公园的地质地貌类型。这些地质遗迹组合,使公园具有很高的科普教育价值、美学观赏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地质公园 地质遗迹 冶力关 丹霞地貌 滑坡堰塞湖 岩溶地貌
下载PDF
地质灾害防灾减灾
11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20年第4期I0001-I0002,共2页
中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但防灾减灾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效,年均死亡由"九五"期间的1500人降至"十三五"期间的400人之下。尽管如此,地质灾害仍然会造成特大人员伤亡和严重经济损失。2018年10月,金沙江、... 中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但防灾减灾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效,年均死亡由"九五"期间的1500人降至"十三五"期间的400人之下。尽管如此,地质灾害仍然会造成特大人员伤亡和严重经济损失。2018年10月,金沙江、雅鲁藏布江相继发生四次滑坡堰塞湖地质灾害,经济损失高达134亿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的方针,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 滑坡堰塞湖 雅鲁藏布江 防灾减灾 综合减灾 灾后救助 灾害损失 金沙江
下载PDF
基于HEC-RAS及GIS的川西叠溪古滑坡堰塞湖溃决洪水重建 被引量:4
12
作者 马俊学 陈剑 +1 位作者 崔之久 刘蓓蓓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610-623,共14页
青藏高原东南缘岷江上游地区地质环境条件十分复杂,滑坡堵江灾害及堰塞湖溃决事件频发,重建其灾害演化过程对于地区性防灾减灾和风险控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以川西岷江上游叠溪古滑坡堰塞湖为研究对象,首先利用高精度DEM和ArcGIS软件重... 青藏高原东南缘岷江上游地区地质环境条件十分复杂,滑坡堵江灾害及堰塞湖溃决事件频发,重建其灾害演化过程对于地区性防灾减灾和风险控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以川西岷江上游叠溪古滑坡堰塞湖为研究对象,首先利用高精度DEM和ArcGIS软件重建了叠溪古堰塞湖的原始规模,其原始最大湖水面积为1.1×10^(7)m^(2),相应的湖容量为2.9×10^(9)m^(2);然后采用经验公式法和HEC-RAS一维水力学模型重建叠溪古堰塞湖溃决洪水的水力学特征。计算结果表明,HEC-RAS模拟的最大溃决洪水洪峰流量为73060 m^(3)/s,与经验公式法计算结果(74500~76800 m^(3)/s,平均值76000 m^(3)/s)非常接近,误差小于5%。对应的最大洪水深度和流速分别为70.1 m和16.78 m/s,模拟河段的洪水淹没范围约为6.08 km^(2)。综合误差分析推测的溃决洪峰流量误差范围为69000~81000 m^(3)/s。叠溪古滑坡堰塞湖溃决洪水在世界范围内是十分罕见的,其最直接的影响是在下游数公里范围的河谷内形成大量带状或台阶状的溃坝堆积体和巨砾石堆积“阶地”,且这种影响仍延续至今,这与前人关于高能洪水水文特征和沉积特征的研究认识高度一致,证明本研究成果是非常可靠的。此外,本研究还表明,HEC-RAS一维水力模型可用于高山峡谷地区古滑坡堰塞湖溃决洪水重建研究,可为青藏高原东南缘岷江上游古环境重建和地貌演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堰塞湖 溃决洪水 洪峰流量 HEC-RAS 误差分析 岷江上游
下载PDF
岷江上游叠溪古滑坡坝-堰塞湖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3
作者 范宣梅 戴岚欣 +2 位作者 钟育瑾 李婧娟 王兰生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71-84,共14页
四川岷江上游叠溪发育有一套厚度超过200 m、保存较为完整的湖相沉积,被定名为叠溪古堰塞湖相沉积,其形成于距今30 ka前,存活了约15 ka,因此记录了青藏高原东缘晚更新世-全新世(包括末次冰期)的重大地质与环境事件。现有研究初步揭示了... 四川岷江上游叠溪发育有一套厚度超过200 m、保存较为完整的湖相沉积,被定名为叠溪古堰塞湖相沉积,其形成于距今30 ka前,存活了约15 ka,因此记录了青藏高原东缘晚更新世-全新世(包括末次冰期)的重大地质与环境事件。现有研究初步揭示了古堰塞的沉积特征,但对叠溪古滑坡及古堰塞湖形成与演化的系统研究还十分不足。本文通过详细的野外调查,结合现代遥感测绘技术(无人机载LiDAR),构建叠溪古滑坡的三维地质模型,研究了其地质与地貌特征。同时,采用高密度电阻率法ERT,在滑坡体上布设2条长870 m和990 m的测线,探明了滑坡体内部结构特征。通过古堰塞湖相沉积露头和钻孔的调查,结合激光粒度测试,重建了古堰塞湖的范围、规模与沉积特征。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古湖相沉积坡面上多级阶地的分析,初步探讨了古堰塞湖的消亡及其对下游史前古聚落变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叠溪古滑坡不仅完全堵塞岷江而且还堵塞了对岸支沟,堆积体方量达到(1400~2000)×10^(6) m^(3)。古堰塞湖在滑坡坝后向上游延伸26 km,所形成的最大湖面覆盖面积约21.4 km 2,库容蓄水量约1670×10^(6) m^(3)。叠溪古滑坡-堰塞湖在岷江上游形成了陡峭的河道裂点(Knickpoint),对山区河道与地貌演化具有长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滑坡 滑坡坝-堰塞湖 溃坝洪水 史前聚落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