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31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绿茶滋味量化及其与化学组分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79
1
作者 刘盼盼 邓余良 +6 位作者 尹军峰 张英娜 陈根生 汪芳 陈建新 袁海波 许勇泉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73-181,共9页
对绿茶滋味做分属性量化分析,探讨其与化学组分的相关性。以不同鲜叶原料、不同加工工艺的绿茶为代表,以茶叶中的谷氨酸钠、葡萄糖、咖啡碱和儿茶素EGCG等呈味单体作为标准滋味化学物质,建立鲜味、甜味、苦味和涩味等滋味分属性标准曲... 对绿茶滋味做分属性量化分析,探讨其与化学组分的相关性。以不同鲜叶原料、不同加工工艺的绿茶为代表,以茶叶中的谷氨酸钠、葡萄糖、咖啡碱和儿茶素EGCG等呈味单体作为标准滋味化学物质,建立鲜味、甜味、苦味和涩味等滋味分属性标准曲线。基于此标准曲线对茶汤滋味分属性进行量化分析,探讨茶汤化学组分与滋味分属性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茶汤滋味、香气和感官总分三者之间呈显著正相关,茶汤整体滋味品质与鲜味和苦味分别呈显著正相关和显著负相关;鲜味与甜味、苦味与涩味之间具有显著正相关,而鲜味与苦味和涩味、甜味与苦味和涩味之间都呈显著负相关;茶汤中茶多酚、咖啡碱、水浸出物、没食子酸、儿茶素(EGCG、EGC、ECG及儿茶素总量)、苯丙氨酸含量都与苦味、涩味强度呈显著正相关,而与鲜味呈显著负相关;茶汤中总糖含量与甜味强度呈显著正相关;茶汤中谷氨酸含量与鲜味强度呈显著正相关,与苦味强度呈显著负相关。本研究实现了对茶叶滋味品质的定量分析,为茶叶分等分级和茶汤滋味化学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茶 滋味 量化分析 化学组分 相关性
原文传递
茶叶滋味与其品质成分的关系 被引量:62
2
作者 郭颖 陈琦 +2 位作者 黄峻榕 吴雪原 吴琼 《茶叶通讯》 2015年第3期13-15,28,共4页
本文从茶叶的鲜味、苦味、涩味等角度综述了茶叶滋味与其品质成分之间的相关性,以构建鉴别茶叶滋味品质的有效途经。
关键词 茶叶 滋味 品质成分 相关性
下载PDF
茶叶的主要呈味物质综述 被引量:51
3
作者 蒲晓亚 袁毅君 +2 位作者 王廷璞 李真真 张丽娟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2期40-44,共5页
茶叶是富含多种药理活性成分的饮品,其香气和滋味的丰富程度备受关注.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可溶性糖等是构成茶叶滋味的关键组分,香气的代表组分有顺-3-己烯醇酯、芳樟醇、香叶醇、茉莉酮酸甲酯、茉莉内酯、橙花叔醇等,这些组分共... 茶叶是富含多种药理活性成分的饮品,其香气和滋味的丰富程度备受关注.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可溶性糖等是构成茶叶滋味的关键组分,香气的代表组分有顺-3-己烯醇酯、芳樟醇、香叶醇、茉莉酮酸甲酯、茉莉内酯、橙花叔醇等,这些组分共同决定着茶汤的品质.从苦涩味与苦味、鲜爽醇味、甜味、酸味和香气等方面综述了茶叶的主要呈味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 香气 滋味 呈味物质
下载PDF
杀青方式对夏季绿茶化学成分及滋味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49
4
作者 祁丹丹 戴伟东 +3 位作者 谭俊峰 彭群华 张悦 林智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8-26,共9页
杀青是绿茶加工的关键工序,对绿茶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为探究杀青方式对夏季绿茶化学成分及滋味品质的影响,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对微波杀青、滚筒杀青、蒸汽杀青3种杀青方式加工后的夏季绿茶进... 杀青是绿茶加工的关键工序,对绿茶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为探究杀青方式对夏季绿茶化学成分及滋味品质的影响,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对微波杀青、滚筒杀青、蒸汽杀青3种杀青方式加工后的夏季绿茶进行化学成分分析,同时,分别采用咖啡碱、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和谷氨酸钠为标准苦味、涩味和鲜味物质对3种杀青方式加工的夏季绿茶进行滋味强度分析。液质联用分析结果表明,蒸汽杀青、滚筒杀青、微波杀青对夏季绿茶中的儿茶素、黄酮糖苷、原花青素、聚酯型儿茶素、氨基酸、酚酸和有机酸等化学成分含量具有明显的影响。滋味等效量化结果表明,杀青方式可以较明显地改变夏季绿茶的滋味,不同杀青方式加工绿茶的苦味强度为:滚筒杀青>蒸汽杀青>微波杀青;涩味强度为:蒸汽杀青>滚筒杀青>微波杀青;鲜味强度3种杀青方式间无统计学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绿茶 杀青方式 滋味 化学成分 液质联用
下载PDF
冷冻萎凋对工夫红茶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41
5
作者 黄建琴 王文杰 +4 位作者 丁勇 袁自春 王烨军 胡善国 叶靖 《中国茶叶》 2005年第2期18-19,共2页
工夫红茶多年来一直沿用重萎凋、重发酵的传统工艺,因而其色素的种类和数量均大大低于CTC红茶,滋味不够浓强.有研究表明,采用冷冻萎凋能缩短萎凋和发酵时间,有利于改善红茶品质;但也有研究显示,冷冻萎凋过程中酶活性较低,限制了必要的... 工夫红茶多年来一直沿用重萎凋、重发酵的传统工艺,因而其色素的种类和数量均大大低于CTC红茶,滋味不够浓强.有研究表明,采用冷冻萎凋能缩短萎凋和发酵时间,有利于改善红茶品质;但也有研究显示,冷冻萎凋过程中酶活性较低,限制了必要的物质转化,因而可能对红茶品质有负面影响.本项研究就冷冻萎凋对工夫红茶生化成分变化及品质的影响作了较为全面的研究,旨在探明利用冷冻萎凋改善红茶品质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茶品质 萎凋 冷冻 工夫红茶 传统工艺 发酵时间 物质转化 成分变化 CTC 色素 滋味
下载PDF
基于游离氨基酸组分的白茶滋味品质研究 被引量:39
6
作者 张丹丹 叶小辉 +4 位作者 赵峰 王丹红 危赛明 郑德勇 叶乃兴 《福建农业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15-520,共6页
为研究游离氨基酸组分对白茶滋味品质的影响及通过氨基酸组分实现白茶品类的判别,采用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对白茶主产区46个白茶试样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白茶游离氨基酸总量为16.19~51.00mg·g^(-1),平均含量为39.36mg·g^(-1),... 为研究游离氨基酸组分对白茶滋味品质的影响及通过氨基酸组分实现白茶品类的判别,采用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对白茶主产区46个白茶试样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白茶游离氨基酸总量为16.19~51.00mg·g^(-1),平均含量为39.36mg·g^(-1),不同品类白茶氨基酸总量由高至低依次为贡眉(45.78±8.39)mg·g^(-1)、白毫银针(38.15±6.12)mg·g^(-1)和白牡丹(34.01±9.16)mg·g^(-1)。2白茶的茶氨酸含量占游离氨基酸总量的52.90%,是构成白茶鲜爽味的主要组分;脯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和苏氨酸是白毫银针甜味的贡献物质之一;亮氨酸、组氨酸和蛋氨酸对其苦味具有一定的影响;脯氨酸、缬氨酸、天冬氨酸和丙氨酸是贡眉甜味的贡献物质之一;苯丙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和缬氨酸对其苦味具有一定的贡献;谷氨酸可能是白毫银针与贡眉鲜酸味物质的主要贡献氨基酸。3在基于游离氨基酸组分白茶不同品类分析中,对品类判别的回判正确率均达到100%,采用该模型对27个市售样品分别进行预测,3种白茶的品类判别正确率分别为100%、88.89%、88.89%。白茶中的氨基酸构成依据品类的不同存在各自的典型特征;依据茶汤中4种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并结合PCA和LDA分析法能够实现对白茶品类的高准确率判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茶 滋味 游离氨基酸组分 判别分析
下载PDF
绿茶滋味定量描述分析及其化学成分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4
7
作者 刘爽 杨停 +4 位作者 谭俊峰 吕海鹏 郭丽 林智 鲁成银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4年第24期40-46,共7页
以不同地域的绿茶为代表,依据滋味得分将其分组,利用滋味定量描述分析法对其滋味的4个分属性(苦、涩、鲜、甜)进行评定,利用HPLC、LC-MS法对茶汤中主要呈味化学组分定量分析,对不同组间的绿茶进行差异性分析,并对化学组分与滋味分属性... 以不同地域的绿茶为代表,依据滋味得分将其分组,利用滋味定量描述分析法对其滋味的4个分属性(苦、涩、鲜、甜)进行评定,利用HPLC、LC-MS法对茶汤中主要呈味化学组分定量分析,对不同组间的绿茶进行差异性分析,并对化学组分与滋味分属性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优质茶汤滋味以鲜、甜为主,各滋味分属性间相关性极显著;茶汤中氨基酸(天冬氨酸、谷氨酸、脯氨酸、茶氨酸、丝氨酸、甘氨酸、丙氨酸、苏氨酸、赖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及氨基酸总量)、儿茶素(EGC、EGCG、GCG及儿茶素总量)、有机酸(没食子酸、琥珀酸、乳酸、抗坏血酸及有机酸总量)以及蔗糖与各滋味相关性显著(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茶 滋味 定量描述分析 相关性分析
下载PDF
普洱茶滋味品质化学成分分析 被引量:33
8
作者 吕海鹏 张悦 +2 位作者 杨停 施江 林智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78-183,共6页
普洱茶产于我国的云南省,是采用晒青毛茶作为原料经后发酵工艺制作而成的,滋味醇和,汤色红褐,具有陈香。然而,目前关于普洱茶中的滋味成分鲜有研究报道。文中采用HPLC等方法查明了普洱茶中的重要呈味化合物的含量水平及其组成;并结合滋... 普洱茶产于我国的云南省,是采用晒青毛茶作为原料经后发酵工艺制作而成的,滋味醇和,汤色红褐,具有陈香。然而,目前关于普洱茶中的滋味成分鲜有研究报道。文中采用HPLC等方法查明了普洱茶中的重要呈味化合物的含量水平及其组成;并结合滋味感官审评得分以及电子舌技术,采用相关性分析发现普洱茶中的游离氨基酸总量、儿茶素总量、DL-儿茶素、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有机酸总量、柠檬酸和酒石酸等7种化合物的含量水平是影响普洱茶滋味品质得分的最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采用PLS回归建立了1个基于上述7种重要滋味品质成分的滋味品质评价模型。此外,研究还发现,游离氨基酸总量水平与普洱茶滋味品质得分呈现出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并查明了成品普洱茶中氨基酸成分的组成特点,以及氨基酸成分在普洱茶加工过程中的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洱茶 滋味 化学成分 含量 电子舌
下载PDF
基于电子舌技术的豨莶草炮制前后滋味比较 被引量:32
9
作者 付智慧 李淑军 +2 位作者 胡慧华 刘鹏 孙美玲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73-680,共8页
目的研究豨莶草炮制前后滋味的变化,建立生、制品豨莶草滋味判别模型。方法通过电子舌测量12批生品豨莶草与12批炮制品豨莶草的酸、苦、涩、咸、甜味值,利用配对t检验、主成分分析(PCA)和线性判别因子分析(LDA)等方法研究豨莶草炮制前... 目的研究豨莶草炮制前后滋味的变化,建立生、制品豨莶草滋味判别模型。方法通过电子舌测量12批生品豨莶草与12批炮制品豨莶草的酸、苦、涩、咸、甜味值,利用配对t检验、主成分分析(PCA)和线性判别因子分析(LDA)等方法研究豨莶草炮制前后各味道的变化情况。结果通过配对t检验发现豨莶草炮制后,苦、咸味下降,酸、涩、甜没有明显变化;通过PCA可以区分生品与制品豨莶草;通过LDA可以建立生品、制品味道判别模型,并进行交叉验证,正确率达到100%;通过雷达图建立了豨莶草生品与制品的滋味指纹图谱。结论电子舌能够对中药豨莶草的酸、苦、涩、咸、甜味值进行准确的辨识,结合统计方法,可以从数值上体现豨莶草炮制前后滋味的改变,并以此推测豨莶草炮制前后滋味的改变与功效的改变之间的关系。另外,建立的生、制品判别函数模型及雷达图指纹图谱可以用于生、制品豨莶草的判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舌 豨莶草 滋味 炮制 判别模型 主成分分析 线性判别因子分析 雷达图 指纹图谱
原文传递
电子舌在中华绒螯蟹产地鉴别及等级评定的应用 被引量:32
10
作者 张晶晶 顾赛麒 +2 位作者 丁玉庭 王锡昌 姜文梦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41-146,共6页
采用电子舌对产自阳澄湖、松江、崇明的不同等级雌性中华绒螯蟹各可食部位的滋味轮廓进行检测。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处理电子舌测定数据后发现,特级、1级、2级阳澄湖中华绒螯蟹体肉、钳肉、足肉、性腺4个部位滋味轮廓区分显著。采用软独立... 采用电子舌对产自阳澄湖、松江、崇明的不同等级雌性中华绒螯蟹各可食部位的滋味轮廓进行检测。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处理电子舌测定数据后发现,特级、1级、2级阳澄湖中华绒螯蟹体肉、钳肉、足肉、性腺4个部位滋味轮廓区分显著。采用软独立建模的方法,分别建立了基于单部位及联合多部位的阳澄湖中华绒螯蟹产地鉴别模型,无论是单部位还是多部位模型,对非阳澄湖蟹样的拒绝率均为100%。采用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建立了中华绒螯蟹的等级评定模型,特级、1级、2级蟹样的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模型相关系数均在0.90以上,采用上述模型可100%正确识别16个未知蟹样的等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滋味 产地鉴别 等级评定 电子舌
下载PDF
烘焙技术对中低档绿茶滋味品质改善的研究 被引量:32
11
作者 敖存 龚淑英 +2 位作者 张俊 王辉 顾志雷 《茶叶》 2010年第1期21-25,共5页
选用三种夏秋绿茶原料,在100℃、120℃、140℃三个温度下,对其进行不同时间的烘焙处理,并进行了感官审评和滋味成分的理化分析。结果显示:烘焙能够去除茶叶的陈味和粗老油腻味,提高茶叶香气,降低茶叶青涩味,改善茶叶滋味;在烘焙过程中,... 选用三种夏秋绿茶原料,在100℃、120℃、140℃三个温度下,对其进行不同时间的烘焙处理,并进行了感官审评和滋味成分的理化分析。结果显示:烘焙能够去除茶叶的陈味和粗老油腻味,提高茶叶香气,降低茶叶青涩味,改善茶叶滋味;在烘焙过程中,茶多酚、儿茶素不断减少,氨基酸在不同温度下先增后减或不断减少,酚氨比、黄酮、花青素呈先减后增的变化趋势。100℃下烘焙2~3h,120℃下烘焙1h,对茶叶品质的提高较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烘焙 绿茶 滋味 改善
下载PDF
闷黄工艺因子对黄茶品质及滋味化学组分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31
12
作者 范方媛 杨晓蕾 +4 位作者 龚淑英 郭昊蔚 李春霖 钱虹 胡建平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3-73,共11页
闷黄工艺是黄茶形成"黄汤黄叶"品质特征的关键工艺。本研究采用相同原料基础,对闷黄工艺中叶温、在制叶含水率、闷黄环境相对湿度、通气频率等工艺因子对黄茶品质形成的影响作用进行了系统研究。同时,深入分析工艺因子与黄茶... 闷黄工艺是黄茶形成"黄汤黄叶"品质特征的关键工艺。本研究采用相同原料基础,对闷黄工艺中叶温、在制叶含水率、闷黄环境相对湿度、通气频率等工艺因子对黄茶品质形成的影响作用进行了系统研究。同时,深入分析工艺因子与黄茶主要滋味贡献物质变化的相关性,进而探索黄茶滋味品质的工艺调节机制。结果表明,在传统闷黄温度及在制叶含水率范围内,基于同一原料基础,通气状况与闷黄环境相对湿度是闷黄工艺优化的关键因子,一定范围内适当提高通气频率及闷黄环境相对湿度能够明显提升黄茶品质。同时主成分分析显示,通气频率与闷黄环境相对湿度与多种儿茶素组分(CG、ECG、GCG等)、主要黄酮组分Myr-rha、Que-gal,以及多种氨基酸组分(茶氨酸、Ser、Gln、Arg、His、GABA)具有较高相关性,说明闷黄工艺因子通过调控滋味化学组分进而影响黄茶滋味的醇厚度和甘爽度。综合感官审评及滋味化学分析表明,在闷黄叶温为(45±2)℃、在制叶含水率为(37±3)%、环境相对湿度为(80±5)%、通气频率为每10 min 1次的参数下进行闷黄处理,形成的黄茶风格特征明显,内质滋味甘润、醇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茶 闷黄 滋味 品质 水分因素 通气频率
下载PDF
湖南红茶特征滋味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27
13
作者 银霞 张曙光 +6 位作者 黄静 包小村 周凌云 戴伟东 赵琛杰 黄建安 刘仲华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50-150,151-158,共2页
为全面了解湖南红茶特征滋味化学成分,本研究选取了湖南红茶代表性样品和典型外省样品,采用电子舌及高效液相色谱法等技术对红茶样品滋味进行评定及化学成分检测,并通过主成分分析(PCA)、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可视化模式识... 为全面了解湖南红茶特征滋味化学成分,本研究选取了湖南红茶代表性样品和典型外省样品,采用电子舌及高效液相色谱法等技术对红茶样品滋味进行评定及化学成分检测,并通过主成分分析(PCA)、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可视化模式识别方法比较了不同嫩度等级和不同滋味类型湖南红茶化学成分的特征差异。结果表明:(1)糖组分总量、葡萄糖、麦芽糖、茶多酚、茶褐素、氨基酸组分总量、鲜味氨基酸、茶氨酸、茶黄素等含量可作为区分湖南红茶和外省红茶的主要滋味成分,其中糖组分总量、葡萄糖、麦芽糖、茶黄素等含量湖南红茶显著高于外省红茶。(2)一级湖南红茶茶汤中滋味化合物含量普遍较低,除氨基酸、茶褐素外,其他主要滋味成分均显著低于二级茶样;二级湖南红茶茶汤中滋味化合物在水浸出物、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茶黄素、茶红素等含量上表现突出;三级湖南红茶以儿茶素组分总量、糖类化合物、茶黄素、茶红素等成分含量相对较高,以茶多酚、氨基酸、茶褐素等成分含量相对较低。(3)"甘鲜味"茶汤中咖啡碱、儿茶素组分总量、非酯型儿茶素、EGC、茶黄素显著低于"略苦(浓)"茶汤。该研究结果可为湖南红茶产品的分类鉴别和滋味品质评价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南红茶 滋味 化学成分 主成分分析 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下载PDF
食品中鲜味物质研究进展 被引量:26
14
作者 于芳珠 薄存美 刘登勇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20年第16期5554-5561,共8页
鲜味作为五大基本味觉之一,对食品滋味具有重要贡献。食品中的鲜味物质(包括鲜味肽、有机酸、氨基酸、核苷酸以及复合鲜味剂等)以其营养、安全等特点,近年来逐渐成为食品鲜味科学领域以及鲜味调味品方面的研究热点,为相关食品风味的改... 鲜味作为五大基本味觉之一,对食品滋味具有重要贡献。食品中的鲜味物质(包括鲜味肽、有机酸、氨基酸、核苷酸以及复合鲜味剂等)以其营养、安全等特点,近年来逐渐成为食品鲜味科学领域以及鲜味调味品方面的研究热点,为相关食品风味的改善提供了理论参考及研究方向。本研究介绍了鲜味物质的发展过程,并对鲜味及鲜味物质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同时对鲜味物质的种类进行概述,并对食品中主要的鲜味物质检测方法研究进展进行总结,最后对食品中鲜味物质的发展进行展望,以便于为食品中仪器检测鲜味物质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味物质 检测分析 滋味
下载PDF
鱼肉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4
15
作者 姜琳琳 《渔业现代化》 2007年第5期56-56,54,共2页
关键词 挥发性风味物质 鱼肉 挥发性风味成分 挥发性物质 生理反应 香味物质 食物 滋味
下载PDF
砂梨多酚氧化酶处理对夏秋红茶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5
16
作者 叶飞 高士伟 龚自明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3期92-95,共4页
利用砂梨多酚氧化酶促进红茶发酵并对茶叶的感官品质、色泽、主要滋味物质和香气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砂梨的多酚氧化酶处理所制的夏秋红茶感官品质得到明显提高,与对照相比,砂梨粗酶液与揉捻叶的质量之比为10%时,所制红茶的茶汤亮度... 利用砂梨多酚氧化酶促进红茶发酵并对茶叶的感官品质、色泽、主要滋味物质和香气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砂梨的多酚氧化酶处理所制的夏秋红茶感官品质得到明显提高,与对照相比,砂梨粗酶液与揉捻叶的质量之比为10%时,所制红茶的茶汤亮度显著上升(P<0.01),内含成分中的茶黄素/茶红素含量的比值和可溶性糖含量分别上升了86.05%和34.34%,酚氨比值降低了3.96%,黄酮类含量减少了7.35%,香气组分中的β-紫罗酮、橙花醇、α-古巴烯等组分也有所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秋红茶 多酚氧化酶 滋味 色泽 香气
下载PDF
HS-SPME/GC-MS和电子感官技术分析毛霉型豆豉发酵过程中风味品质 被引量:25
17
作者 蒋立文 谢艳华 +3 位作者 李跑 陈力力 周红丽 陈怡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497-1506,共10页
为了对毛霉型豆豉发酵过程中风味进行综合评价,本试验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HS-SPME/GC-MS)结合电子鼻、电子舌对其发酵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毛霉型豆豉不同发酵时期的11个样品共鉴定出68种挥发性风味成分,其中包括酯... 为了对毛霉型豆豉发酵过程中风味进行综合评价,本试验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HS-SPME/GC-MS)结合电子鼻、电子舌对其发酵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毛霉型豆豉不同发酵时期的11个样品共鉴定出68种挥发性风味成分,其中包括酯类18种、醛类7种、酸类3种、醇类26种、酮类4种、其他类10种。挥发性风味成分的种类由前发酵的15种上升至豆豉发酵成熟时(35~42 d)的31种,含量由前发酵1.69μg·g-1上升至发酵终点44.20μg·g-1,呈递增趋势,至发酵成熟期稳定,与电子鼻测定结果一致。电子舌测定结果显示,后发酵35 d时,成品的涩味、苦味及苦味回味降到适宜程度,鲜味和丰富性较高,而此时的挥发性风味成分种类丰富、含量高、香味浓郁、丰富性好,滋味和气味俱佳。因此,HS-SPME/GC-MS结合电子感官技术对毛霉型豆豉产品品质的判别具有可行性,可为生产条件的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霉型豆豉 挥发性成分 电子鼻 电子舌 滋味
下载PDF
猪肉风味研究进展 被引量:25
18
作者 崔艺燕 马现永 《肉类研究》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5-60,共6页
我国养猪生产高度追求肉产量和产肉效率,应用快速肥育技术,极大程度地提高了猪肉产量,却使得猪肉品质不断下降,风味变差。本文从猪肉品质的风味指标出发,总结了猪肉的风味前体、特征风味、风味形成途径以及影响猪肉风味的因素,以期为高... 我国养猪生产高度追求肉产量和产肉效率,应用快速肥育技术,极大程度地提高了猪肉产量,却使得猪肉品质不断下降,风味变差。本文从猪肉品质的风味指标出发,总结了猪肉的风味前体、特征风味、风味形成途径以及影响猪肉风味的因素,以期为高品质猪肉的生产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肉 风味 风味前体 香味 滋味
下载PDF
基于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的辣椒酱核心细菌类群研究 被引量:23
19
作者 沈馨 王艳 +3 位作者 代凯文 尚雪娇 董蕴 郭壮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51-157,共7页
在采用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6个辣椒酱细菌微生物多样性进行解析的基础上,进一步使用电子舌对辣椒酱的滋味品质进行评价,探讨核心细菌类群对辣椒酱滋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芽孢杆菌(Bacillus)和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是湖北当阳... 在采用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6个辣椒酱细菌微生物多样性进行解析的基础上,进一步使用电子舌对辣椒酱的滋味品质进行评价,探讨核心细菌类群对辣椒酱滋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芽孢杆菌(Bacillus)和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是湖北当阳地区辣椒酱中的优势细菌微生物,其相对含量分别为37.62%和20.66%。在分类操作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OTU)水平上发现14个核心OTU,其中分别有5个和3个OTU隶属于芽孢杆菌(Bacillus)和葡萄球菌s(Staphylococcu)。酸味是辣椒酱样品间差异最大的滋味指标,微生物构成对辣椒酱滋味品质的形成具有较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酱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 细菌 电子舌 滋味
下载PDF
一测多评法与电子眼和电子舌技术相结合优化山茱萸蒸制时间 被引量:23
20
作者 段金芳 肖洋 +2 位作者 刘影 宋洪伟 窦志英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108-1116,共9页
目的建立山茱萸药材及饮片的一测多评法(QAMS),并将此法与电子眼和电子舌技术相结合,优选山茱萸最佳蒸制时间。方法以山茱萸药材及饮片为研究对象,采用HPLC法测定没食子酸、5-羟甲基糠醛(5-HMF)、莫诺苷、山茱萸新苷、马钱苷量;通过建... 目的建立山茱萸药材及饮片的一测多评法(QAMS),并将此法与电子眼和电子舌技术相结合,优选山茱萸最佳蒸制时间。方法以山茱萸药材及饮片为研究对象,采用HPLC法测定没食子酸、5-羟甲基糠醛(5-HMF)、莫诺苷、山茱萸新苷、马钱苷量;通过建立没食子酸、5-HMF、莫诺苷、山茱萸新苷与内参物马钱苷之间的相对校正因子(RCF),计算各种成分的量;运用电子眼和电子舌技术进行颜色与滋味测定,所得数据用主成分分析(PCA)法进行分析;综合分析3种方法所得结果,对山茱萸最佳蒸制时间进行优选。结果被测定的5种成分色谱峰均有良好的分离度,方法精密度、重复性的RSD均小于2%,在室温条件下24 h内稳定性良好,各成分均有较宽的线性范围和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6),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8%~100.1%,RSD均<2%;在一定线性范围内马钱苷与没食子酸、5-HMF、莫诺苷、山茱萸新苷间的RCF分别为0.560、1.344、1.255、0.972。电子眼和电子舌PCA中,主成分之和分别为94.618%和94.98%,识别指数(DI)分别为98和93,说明山茱萸全部样品能够通过电子眼和电子舌很好地区分开来。综合分析3种方法所得结果,优选出山茱萸最佳蒸制时间为4 h。结论通过QAMS分析指标成分量,与电子眼和电子舌技术进行颜色与滋味测定的结合应用,能够优选出山茱萸最佳蒸制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测多评法 电子眼 电子舌 山茱萸 马钱苷 没食子酸 5-羟甲基糠醛 莫诺苷 山茱萸新苷 蒸制 HPLC 相对校正因子 颜色 滋味 主成分分析 识别指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