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切沟、切沟侵蚀与预报 被引量:48
1
作者 伍永秋 刘宝元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EI CSCD 2000年第2期134-142,共9页
切沟以不能横过耕作为其主要特征 ,主要在成土母质及疏松的基岩中发展 ,其沟形不能为一般耕犁所消灭 .切沟纵剖面与所在坡面基本一致 ,横剖面一般为 U或 V字形 .地形和人为因素是切沟发生的决定因素 ,其中又以人为因素为主 .切沟侵蚀发... 切沟以不能横过耕作为其主要特征 ,主要在成土母质及疏松的基岩中发展 ,其沟形不能为一般耕犁所消灭 .切沟纵剖面与所在坡面基本一致 ,横剖面一般为 U或 V字形 .地形和人为因素是切沟发生的决定因素 ,其中又以人为因素为主 .切沟侵蚀发展的方式主要有沟头的溯源侵蚀 ,沟坡的横向侵蚀发展 ,及垂向的下切侵蚀 ,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下切的强度取决于地形能量 .切沟预报模型的发展经历了 70年代的随机模型 ,80年代的过程模型 ,以及 90年代实用化的过程 .模型的研究可以增进我们对切沟何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沟 成土母质 耕作 坡面 溯源侵蚀 人为因素 预报 发展经历 决定因素 条件
下载PDF
若尔盖沼泽湿地的萎缩机制 被引量:45
2
作者 李志威 王兆印 +2 位作者 张晨笛 韩鲁杰 赵娜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72-180,共9页
1960年以来,若尔盖沼泽湿地的快速萎缩严重影响黄河上游水量补给和当地湿地生态系统,但其机制尚不清晰。基于2010—2013年野外调查、气象水文资料和遥感影像,分析若尔盖沼泽退化的主要原因与机制。尽管气温的缓慢升高,但降水量并未减少... 1960年以来,若尔盖沼泽湿地的快速萎缩严重影响黄河上游水量补给和当地湿地生态系统,但其机制尚不清晰。基于2010—2013年野外调查、气象水文资料和遥感影像,分析若尔盖沼泽退化的主要原因与机制。尽管气温的缓慢升高,但降水量并未减少,考虑到沼泽的季节性特征,气候变暖对沼泽萎缩影响相当有限,但不是主要原因。经遥感判读和统计,共识别现有920 km的人工渠道,其疏干的沼泽面积约648.3 km2,占总萎缩面积的27%。人工开渠作为强烈的人类活动干扰,是若尔盖沼泽快速萎缩的重要原因。自然水系的溯源侵蚀长期疏干沼泽、降低地下水水位和放射状地向沼泽内部切穿是沼泽萎缩的重要机制。人工开渠连通自然水系强化沼泽内河床下切和排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若尔盖沼泽 湿地萎缩 人工排水 溯源侵蚀 河流下切
下载PDF
细沟发育过程中的溯源侵蚀与沟壁崩塌 被引量:38
3
作者 韩鹏 倪晋仁 李天宏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EI CSCD 2002年第2期115-125,共11页
利用实验中降雨前后坡面的地形变化计算了细沟发育过程中溯源侵蚀和沟壁崩塌的产沙量 .计算结果表明 ,溯源侵蚀是细沟侵蚀的主要产沙类型 ,其产沙量可占到细沟总侵蚀量的 50 %以上 ,沟壁崩塌的产沙量相对较小 ,且波动不大 .其原因在于 ... 利用实验中降雨前后坡面的地形变化计算了细沟发育过程中溯源侵蚀和沟壁崩塌的产沙量 .计算结果表明 ,溯源侵蚀是细沟侵蚀的主要产沙类型 ,其产沙量可占到细沟总侵蚀量的 50 %以上 ,沟壁崩塌的产沙量相对较小 ,且波动不大 .其原因在于 ,溯源侵蚀量主要受沟头以上来水量的控制 ,而沟壁崩塌则与沟壁坡度的关系密切 .此外 ,还利用地形变化与输沙率两种不同方法对产沙量进行了比较计算 ,在消除坡面沉降的影响后 ,两者结果基本吻合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沟发育 溯源侵蚀 沟壁崩塌 坡面沉降 细沟侵蚀 黄土高原 土壤侵蚀
下载PDF
金沙江下游元谋盆地冲沟发育特征和过程分析 被引量:33
4
作者 柴宗新 范建容 刘淑珍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39-343,共5页
金沙江下游元谋盆地广泛分布的下更新统元谋组地层为粘土层与砂土层互层 ,冲沟发育。冲沟侵蚀蚕食耕地、造成土地劣化 ,对土地资源危害很大。论述了元谋组地层冲沟具有沟壁直立、溯源侵蚀速度快、沟头组合形态多样等特征 。
关键词 冲沟 溯源侵蚀 下更新统 发育过程 金沙江 元谋盆地
下载PDF
黄土坡面细沟沟头溯源侵蚀的量化研究 被引量:27
5
作者 覃超 何超 +2 位作者 郑粉莉 韩林峰 曾创烁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60-167,共8页
沟头溯源侵蚀占坡面细沟侵蚀量的60%以上。该文运用立体摄影测量技术和人工模拟径流冲刷的方法,研究不同流量和坡度下沟头溯源侵蚀过程及其产沙特征,探讨沟头下切造成的地表形态变化对坡面产沙的影响。结果表明:1)坡面产沙率和沟头溯源... 沟头溯源侵蚀占坡面细沟侵蚀量的60%以上。该文运用立体摄影测量技术和人工模拟径流冲刷的方法,研究不同流量和坡度下沟头溯源侵蚀过程及其产沙特征,探讨沟头下切造成的地表形态变化对坡面产沙的影响。结果表明:1)坡面产沙率和沟头溯源侵蚀速率随流量和坡度的增加而增大。流量每增加1 L/min,产沙率增加0.59~5.34倍;坡度从15°增加到20°,产沙率增加14.0%~89.7%。2)当流量小于或等于2 L/min时,产沙率在试验初期增加较快,而后缓慢上升;当流量大于2 L/min时,产沙率始终保持快速上升趋势,沟头溯源长度达到100 cm所需时间较流量为1 L/min时缩短12 min以上。3)坡度对沟头溯源侵蚀速率的影响随流量的增加逐渐减弱。4)细沟长度随时间的变化受流量和坡度的影响,其值可由线性增函数表达;产沙率受沟头溯源侵蚀速率、沟头跌坎高度和沟头下方沟槽内发育的二级沟头数影响,其值可由多元非线性回归方程表示。研究结果可为沟头溯源侵蚀预报模型建立和坡面水土保持措施布设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径流 侵蚀 细沟 黄土高原 立体摄影测量 溯源侵蚀 二级沟头
下载PDF
不同横断面泄流槽的地震堰塞湖溃决实验研究 被引量:25
6
作者 赵万玉 陈晓清 +1 位作者 高全 贾世涛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9-37,共9页
堰塞湖的溃决问题是研究堰塞湖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堰塞湖进行排险和处置的重要依据。本文以唐家山堰塞湖为原型,设计室内1:250的近似模型实验,完成了堰塞湖自然溃决实验、梯形槽堰塞湖溃决实验、三角形槽堰塞湖溃决实验和复式槽堰塞湖... 堰塞湖的溃决问题是研究堰塞湖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堰塞湖进行排险和处置的重要依据。本文以唐家山堰塞湖为原型,设计室内1:250的近似模型实验,完成了堰塞湖自然溃决实验、梯形槽堰塞湖溃决实验、三角形槽堰塞湖溃决实验和复式槽堰塞湖溃决实验,通过对溃决过程中堰塞坝内部土体体积含水量变化特征、泄流槽侵蚀特征和溃决流量过程的分析,获得以下认识:(1)溃决初期以下切侵蚀为主、后期以侧蚀为主;溯源侵蚀方面,自然溃决表现最强烈,人工辅助溃决实验中溯源侵蚀由强到弱依次为:复式槽、三角形槽、梯形槽;(2)人工辅助溃决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洪峰流量,与自然溃决相比减小了7.7%~20.1%,表明开挖人工泄流槽降低坝前水位的措施对于降低堰塞湖溃决风险是可行的;(3)以溃决流量增长率高或到达溃决洪峰时间短为判定溃决初期排泄效率高的标准,对比3组人工槽溃决实验,排泄效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三角型横断面、复式横断面、梯形横断面。针对唐家山堰塞湖处置,可在梯形槽基础上开挖三角形槽变为复式槽来进一步提升溃决初期排泄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堰塞湖 泄流槽 下切侵蚀 侧蚀 溯源侵蚀
下载PDF
黄土高塬沟壑区董志塬沟头溯源侵蚀特征及其防治途径 被引量:25
7
作者 陈绍宇 许建民 +2 位作者 王文龙 赵安成 李怀有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7-41,共5页
黄土高塬沟壑区沟头溯源侵蚀非常普遍,已经对塬面地区的土地、农田、村庄民居、道路和工厂造成了严重的威胁。通过对董志塬的调查发现,影响溯源侵蚀的因素为自然和人为因素两类。自然因素主要包括降雨径流、地形地貌和土质。总结出溯源... 黄土高塬沟壑区沟头溯源侵蚀非常普遍,已经对塬面地区的土地、农田、村庄民居、道路和工厂造成了严重的威胁。通过对董志塬的调查发现,影响溯源侵蚀的因素为自然和人为因素两类。自然因素主要包括降雨径流、地形地貌和土质。总结出溯源侵蚀的发生类型为水力冲刷型、陷穴诱发型、裂缝诱发型和人为诱发型。溯源侵蚀的过程从时间顺序上可分为3个阶段,主要分为水力冲刷阶段、水力和重力共同作用阶段、重力侵蚀阶段。最后,根据不同类型的沟头侵蚀与活动特点,提出了沟头的主要防护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志塬 溯源侵蚀 影响因素 发生类型 防治措施
下载PDF
堰塞坝溃口下切过程试验研究 被引量:25
8
作者 蒋先刚 崔鹏 +1 位作者 王兆印 衡武浩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8-44,共7页
针对堰塞坝溃口下切过程和不同因素对过程影响的问题,开展室内水槽试验。结果表明:溃口下切过程分3个阶段:Ⅰ为溃口缓慢发展阶段,即水流缓慢溢出溃口阶段,侵蚀速率较小,泥沙输移主要以悬移质运动为主,溃口下切缓慢;Ⅱ为溃口迅速发展阶段... 针对堰塞坝溃口下切过程和不同因素对过程影响的问题,开展室内水槽试验。结果表明:溃口下切过程分3个阶段:Ⅰ为溃口缓慢发展阶段,即水流缓慢溢出溃口阶段,侵蚀速率较小,泥沙输移主要以悬移质运动为主,溃口下切缓慢;Ⅱ为溃口迅速发展阶段,表现为溯源侵蚀强烈,溃口底部变化迅速,推移质运动占主导地位;Ⅲ为稳定河床形成阶段,水流速度和流深减小,水流携沙力减弱,河床形成粗化层,最终达到新的水沙平衡。溃口流量与侵蚀的关系表现为:来水流量的加大增加了相应时刻的溃决流量,增大了侵蚀率,缩短了溃决时间,溃口底部趋于平滑;来水流量的加大提高侵蚀率曲线斜率,使侵蚀率曲线向瘦高型发展;随背水坡坡度的增加,溃决流量增大,侵蚀率增加,坝体残留高度降低。另外,因背水坡坡度增加导致坡面土颗粒稳定性的降低可采用水槽坡度与背水坡坡度之和正切值的3次方这一因子反映。考虑堰塞坝材料性质差异性的溃决过程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口发展 下切侵蚀 溯源侵蚀 溃坝流量
下载PDF
汶川地震区文家沟泥石流成因模式分析 被引量:23
9
作者 刘传正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09-716,共8页
文家沟2008~2010年期间8次泥石流事件是在地震滑坡堆积体上因持续强降雨渗透变形溃决和后续侵蚀产生的,不同于一般的沟谷型和坡面型泥石流。文家沟滑坡堆积体上新生的泥石流沟共冲出松散固体物质总体积约180×104m3,2010年的"... 文家沟2008~2010年期间8次泥石流事件是在地震滑坡堆积体上因持续强降雨渗透变形溃决和后续侵蚀产生的,不同于一般的沟谷型和坡面型泥石流。文家沟滑坡堆积体上新生的泥石流沟共冲出松散固体物质总体积约180×104m3,2010年的"8.13"泥石流事件是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冲出的松散固体物质体积约在115×104m3。文家沟泥石流的成因模式是,强降雨过程在滑坡堆积体上先期出现"渗流管涌、暂态壅水、溃决滑塌"的造沟作用模式,后期出现"溯源侵蚀、冲刷刨蚀、侧蚀坍塌、混合奔流(搅拌机)"的扩沟作用模式。2008年的"6.21"和2010年的"7.31"泥石流事件主要起因于前者,其他事件主要起因于后者。松散堆积体因排泄持续降雨入渗的能力不足而造成地下水滞留和水位升高是导致斜坡体稳定性降低的内在原因。当地下水壅高水位面达到水平时,堆积体内渗透动水压力达到最大,堆积斜坡的稳定性最低,成为堆积体表层发生滑塌溃决的临界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家沟泥石流 渗流作用 溃决滑塌 造沟作用模式 溯源侵蚀 扩沟作用模式
下载PDF
The Qingzang Movement: The major uplift of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被引量:18
10
作者 LI JiJun ZHOU ShangZhe +1 位作者 ZHAO ZhiJun ZHANG Jun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11期2113-2122,共10页
Thirty-five years ago, the idea of a young Qinghai-Tibetan Plateau was proposed based on a comprehensive investigation on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This hypothesis suggested that the plateau began to rise from a pl... Thirty-five years ago, the idea of a young Qinghai-Tibetan Plateau was proposed based on a comprehensive investigation on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This hypothesis suggested that the plateau began to rise from a planation surface (relict surface) that was less than 1000 m high formed during the Miocene to Pliocene. The fast uplift, i.e., the Qingzang Movement, began since -3.6 Ma, evidenced by massive molasse deposits around the plateau margin and the synchronous occurrence of faulted basins within the plateau. However, later studies challenged this idea and suggested earlier (8, 14 or 35 Ma) formation of the huge plateau topography. Here we reevaluate the Qingzang Movement on the basis of our previous results and in light of new studies in the recent decades. The plateau margin has been subjected to intensive incision by very large drainages and shows the landscape characteristics of an "infant" stage of the geomorphological cycle. However, these drainages were not formed until 1.7-1.9 Ma; headwater erosion has not yet reached the hinterland of the plateau, so the interior of Tibet is free of significant erosion despite its lofty elevation, and remains an "old stage" landform. If the mean erosion rate is equivalent to the sum of clastic and soluble discharges of the modern rivers draining the Tibetan Plateau, it should have been worn down to a lowland within 8.6 Ma, ignoring tectonic uplift and isostasy. The massive conglomerate around the plateau margin began to deposit at about 3.6 Ma, indicating an increased relief after that time. Furthermore, the Hipparion fauna sites were widely distributed, and elephants, giraffes, and rhinos were abundant in the Qaidam Basin until the early Pliocene. Cenozoic climate change alone is not able to account for the dense occurrence of Hipparion fauna, unless the paleo-elevation of Tibet was lowered. The rise of Tibet since the Qingzang Movement has had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Asian interior aridific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betan Plateau Qingzang Movement main planation surface MOLASSE ARIDIFICATION
原文传递
对龙羊峡形成的初步认识 被引量:16
11
作者 赵振明 刘百篪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05年第2期24-32,共9页
从地貌和新构造的角度实际考察了龙羊峡,建立了共和盆地和龙羊峡地区构造抬升和变形的几何模型。根据模型笔者认为,黄河溯源侵蚀到达贵德盆地之后,龙羊峡西段由海拔3000m的夷平面封闭共和古湖,共和盆地周围的水体流向共和古湖;峡谷东段... 从地貌和新构造的角度实际考察了龙羊峡,建立了共和盆地和龙羊峡地区构造抬升和变形的几何模型。根据模型笔者认为,黄河溯源侵蚀到达贵德盆地之后,龙羊峡西段由海拔3000m的夷平面封闭共和古湖,共和盆地周围的水体流向共和古湖;峡谷东段拉吉玛、罗汉堂地区已进行溯源侵蚀,水体向东流向贵得盆地。共和运动发生时,共和盆地作为一个完整的次级刚性活动块体被向东挤出和向东南微量顺时针旋转,同时,盆地的西端垂直构造抬升的幅度大于东端,共和古湖的水体重心向东偏移,水面越过海拔3000m的夷平面,向东流向贵德盆地,流水作用在两个盆地之间快速下切形成现今的龙羊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和盆地 溯源侵蚀 抬升幅度 流水下切 龙羊峡形成
下载PDF
黄河龙羊峡-刘家峡河段特大型滑坡成因分析 被引量:16
12
作者 李小林 马建青 胡贵寿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CSCD 2007年第1期28-32,共5页
文章在阐述黄河上游龙羊峡-刘家峡河段内滑坡类型及分布的基础上,分析了滑坡发育与黄河形成演化历史的关联性。认为距今12.5万a前后的共和运动使得黄河溯源侵蚀加剧,水资源的重新分配,导致黄河切蚀能力加强,并于距今1.8-2.9万a达到高潮... 文章在阐述黄河上游龙羊峡-刘家峡河段内滑坡类型及分布的基础上,分析了滑坡发育与黄河形成演化历史的关联性。认为距今12.5万a前后的共和运动使得黄河溯源侵蚀加剧,水资源的重新分配,导致黄河切蚀能力加强,并于距今1.8-2.9万a达到高潮。因此,构造抬升致使黄河水流快速下切,是造就区内特大滑坡发生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上游 特大滑坡 成因分析 溯源侵蚀
下载PDF
鄂东南崩岗土体特性分析 被引量:14
13
作者 任兵芳 丁树文 +1 位作者 吴大国 李双喜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93-96,共4页
崩岗是鄂东南花岗岩地区普遍存在的土壤侵蚀现象。对通城县五里镇2个典型崩岗后壁的4层土体进行了野外测定与室内理化分析。结果表明:土体第1层和第2层的黏粒、有机质、游离氧化铁等胶结物质较多,结构稳定性较强,土壤凝聚力较大,有较强... 崩岗是鄂东南花岗岩地区普遍存在的土壤侵蚀现象。对通城县五里镇2个典型崩岗后壁的4层土体进行了野外测定与室内理化分析。结果表明:土体第1层和第2层的黏粒、有机质、游离氧化铁等胶结物质较多,结构稳定性较强,土壤凝聚力较大,有较强的抗剪强度和抗冲抗蚀性;土体第3和第4层性质相反;一旦土体第1层和第2层被破坏,第3和第4层暴露,在瀑流作用下,很容易被水侵蚀而形成崩岗。这一结果可为崩岗侵蚀机理研究及崩岗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崩岗 侵蚀机理 土壤侵蚀 溯源侵蚀
下载PDF
多年冻土热融滑塌的地温变化及滑坡过程分析 被引量:12
14
作者 马立峰 牛富俊 杨宁芳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53-56,71,共5页
随着青藏高原工程强度的提高,冻土区斜坡稳定性成为工程建设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其中最为严重也是较难防治的斜坡失稳是热融滑塌.针对典型热融滑塌进行的温度监测资料表明,在滑塌的影响下,其下多年冻土地温年变化幅度趋小而年平均地... 随着青藏高原工程强度的提高,冻土区斜坡稳定性成为工程建设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其中最为严重也是较难防治的斜坡失稳是热融滑塌.针对典型热融滑塌进行的温度监测资料表明,在滑塌的影响下,其下多年冻土地温年变化幅度趋小而年平均地温升高,导致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每年进入多年冻土的冷能有所降低.滑坡溯源侵蚀范围监测资料表明,滑塌范围的扩展随地温的周期变化波动进行,并主要集中在7~9月,最大扩展范围出现在沿坡体倾向方向.热融滑塌的产生与多年冻土条件和外因力的诱发关系密切,工程治理要考虑引起滑坡消亡的基本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年冻土 热融滑塌 地温 溯源侵蚀 工程治理
下载PDF
西秦岭岷县-宕昌地区洮河和岷江阶地特征对比研究——兼论中国南北构造带在西秦岭的地貌响应 被引量:9
15
作者 郭进京 韩文峰 +1 位作者 梁收运 李雪峰 《地质调查与研究》 2006年第4期271-278,共8页
西秦岭岷县-宕昌地区位于我国环绕青藏高原东北缘的重力异常和地壳增厚梯度带,同时又位于贺兰-川滇南北构造带与秦岭造山带交汇迭加复合(西秦岭-松潘大陆)构造结内。特殊的大陆动力学环境形成了特定构造-地貌转换区域,区内独特的河流格... 西秦岭岷县-宕昌地区位于我国环绕青藏高原东北缘的重力异常和地壳增厚梯度带,同时又位于贺兰-川滇南北构造带与秦岭造山带交汇迭加复合(西秦岭-松潘大陆)构造结内。特殊的大陆动力学环境形成了特定构造-地貌转换区域,区内独特的河流格局和河流地貌研究可以为认识青藏高原东北缘隆升最新过程和南北构造带构造活动的地貌响应提供重要依据。笔者通过对该区洮河和岷江两条河流阶地特征的对比研究,结合区域地貌过程分析,提出在晚更新世中-晚期(30~50kaBP),洮河与岷江曾为同一条河流,笔者称之为古岷江,其中岷县以西现今洮河的临潭-卓尼-岷县段为古岷江上游,而岷县以北洮河的木寨岭南坡-岷县段则为古岷江之支流。30~50kaBP以来地壳快速隆升形成的北北东向分水岭切断了古岷江上下游的水力联系,阻塞了古岷江下泄,且在岷县一带形成汇水盆地,沉积了近30m的河湖相堆积,而后木寨岭南坡-岷县的古岷江的支流溯源侵蚀,切穿了木寨岭分水岭,与西秦岭北坡的洮河水系贯通,逐渐形成现今的河流格局。该地区晚更新世以来形成的北北东向地貌隆起带导致的洮河和岷江水系之间的切断和袭夺,可以解释为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碰撞造成的青藏高原隆升过程中东北缘高原物质向东扩展受到阻挡和南北构造带深部热物质上涌的地貌学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 西秦岭 洮河 岷江 河流阶地 溯源侵蚀 南北构造带
下载PDF
堰塞坝溃口展宽过程实验研究 被引量:9
16
作者 刘定竺 崔鹏 蒋德旺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9-26,共8页
由于溃口各处水沙作用差异较大,不同位置的展宽过程不同,目前对溃口展宽过程的研究多着眼于某一断面,不但不能反映溃口整体的展宽过程,还会影响溃决流量计算的精度。为研究不同坝高、坝后坡比条件下溃口整体展宽过程,本研究设计了6组水... 由于溃口各处水沙作用差异较大,不同位置的展宽过程不同,目前对溃口展宽过程的研究多着眼于某一断面,不但不能反映溃口整体的展宽过程,还会影响溃决流量计算的精度。为研究不同坝高、坝后坡比条件下溃口整体展宽过程,本研究设计了6组水槽实验,分析了45个断面的观测数据,发现:1)溃口展宽随溢流的发展表现出不同的形式,以溯源侵蚀的结束为时间节点,溯源侵蚀期间为近等宽阶段,溯源侵蚀结束后为弯曲阶段。2)在断面上,展宽模式可分为线性模式和突变模式,分别占45个断面的13.3%与86.7%;突变模式进一步可分为弱侵蚀过程Ⅰ和强侵蚀过程Ⅱ,其中强侵蚀过程只发生在弯曲阶段。3)突变模式下,过程Ⅰ侵蚀率沿程呈首尾大-中部小的"U"型分布,溃口首部和溃口尾部侵蚀率较大,中间近等宽段侵蚀率有所减小,坝后坡比越大,该过程中溃口相同位置处的侵蚀率越大;随着溢流的发展,水流结构复杂,具有明显的二次流特征,导致过程Ⅱ的侵蚀率沿程分布呈"S"型;对2个过程而言,坝高越高,相同位置处的侵蚀率越大。上述对于堰塞坝溢流展宽过程的新认识,有益于今后深入定量研究溃口展宽过程和力学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堰塞坝 漫顶溢流 溃口展宽 侵蚀 溯源侵蚀
下载PDF
东江下游河段溯源侵蚀特征与机理 被引量:8
17
作者 任杰 曾学智 贾良文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84-88,共5页
1980年以来,东江下游及三角洲发生了高强度的采沙活动,由此导致水文条件发生显著变异,河床形态出现溯源变形,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地形与水文资料的对比分析,东江下游段溯源变形特征主要表现为:①大规模采沙直接引起同流量条件下水... 1980年以来,东江下游及三角洲发生了高强度的采沙活动,由此导致水文条件发生显著变异,河床形态出现溯源变形,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地形与水文资料的对比分析,东江下游段溯源变形特征主要表现为:①大规模采沙直接引起同流量条件下水位大幅下降,尤以枯水期表现最为显著,博罗站水位~流量关系曲线表现为逐年右偏;②采沙引起河床高程大规模降低,即为一级溯源变形,其显著的特征是水面比降大,由此引起河床发生强烈冲刷,遂派生出河床演变的二级溯源变形,二级溯源变形的长期发展将使河床变形趋于平缓;③采沙河段必然发生河床断面形态及尺度的物理变形,按其发生的时间过程分为各具特色的3段:变形完成段(东江网河区)、变形进行段(石龙到博罗段)及变形影响段(博罗以上河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江下游河段 人工采沙 溯源侵蚀 机理
下载PDF
川西理塘第四纪盆地沉积体系、演化及古气候分析 被引量:6
18
作者 魏永峰 罗森林 杨明文 《四川地质学报》 2004年第4期194-197,205,共5页
理塘第四纪盆地以河湖相沉积为主 ,其形成于 74 7ka ,消亡于 179~ 180ka。盆地内不同地点的沉积物的时空分布 ,揭示出古湖泊演化属于一种不连续的扩展型 ,在其演化过程中存在着多次的消失或萎缩时期 ;盆地内孢粉组合表明 ,其形成于一... 理塘第四纪盆地以河湖相沉积为主 ,其形成于 74 7ka ,消亡于 179~ 180ka。盆地内不同地点的沉积物的时空分布 ,揭示出古湖泊演化属于一种不连续的扩展型 ,在其演化过程中存在着多次的消失或萎缩时期 ;盆地内孢粉组合表明 ,其形成于一种温热湿润的气候环境 ,当时的海拔高度在 2 0 0 0m左右 ,以后高原气候由热变温 ;冰川发育加剧了古无量河的溯源侵蚀作用 ,最终切穿盆地 ,致使湖水外泄 ,湖泊消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 第四纪 古气候 沉积体系 演化 湖相沉积 川西 溯源侵蚀 海拔高度 时期
下载PDF
Granite landform characteristics,distribution and evolution patterns in Huangshan Mt. 被引量:8
19
作者 CUI ZhiJiu CHEN YiXin YANG XiaoYa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9年第23期4487-4499,共13页
The various types of granite landforms in the Huangshan Mt. are distributed in a concentric pattern. The remaining parts of the planation surface are in the center; domical peaks, castle peaks, pointed peaks, and ridg... The various types of granite landforms in the Huangshan Mt. are distributed in a concentric pattern. The remaining parts of the planation surface are in the center; domical peaks, castle peaks, pointed peaks, and ridges are arranged from the center to the periphery accordingly. This reveals that knick points are still near the center and the center area is the common divide of the radial water system. It is inferred that the granite bodies in the Huangshan Mt. were exposed to erosion in Miocene and Pliocene, and the planation surface was also formed then. After the slight uplift in late Pliocene, a light-incised surface was formed. Then, in early Quaternary, there were intense uplifts and incisions so that deep incised surface was formed. The above process is still in progress, and results in high peaks and deep gorges outside of the center area. However, due to the limited catchment area in the center, headward erosion is mild, and the current landforms in the Huangshan Mt. can be maintained for a long ti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地貌 地貌特征 黄山市 演化模式 中心地区 溯源侵蚀 夷平面 上新世
原文传递
侵蚀基准面变化对河流体系的影响 被引量:6
20
作者 魏合龙 李广雪 周永青 《海洋地质动态》 1995年第5期4-6,共3页
本文概述了侵蚀基准面变化对河流体系影响的研究现状及主要观点,总结了侵蚀基准面对河流影响的控制因素。指出了不同类型的河流对基准面变化的反映存在巨大差异。
关键词 侵蚀基准面 河流体系 溯源侵蚀 溯源堆积 河流平衡剖面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