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改进湿位涡倾向方程的分解和应用
1
作者 刘赛赛 赵艳玲 +2 位作者 张瑰 路凯程 张铭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73-182,共10页
对改进湿位涡倾向方程做了理论分析和讨论,并通过一次台风过程做了验证,所得主要结论有:该方程可分解为干、湿分量倾向方程。在无摩擦和干绝热情况下,改进湿位涡的干分量具有保守性,该方程即为Ertel位涡倾向方程。在某些中小尺度天气系... 对改进湿位涡倾向方程做了理论分析和讨论,并通过一次台风过程做了验证,所得主要结论有:该方程可分解为干、湿分量倾向方程。在无摩擦和干绝热情况下,改进湿位涡的干分量具有保守性,该方程即为Ertel位涡倾向方程。在某些中小尺度天气系统中,湿物质梯度项对改进湿位涡的个别变化会有较明显影响,故该倾向方程更适用于该天气系统的诊断分析。利用改进湿位涡分解得到的干、湿位涡倾向方程,可得到显含湿物质梯度项的升级虚位涡方程、升级湿位涡方程,而这使得位涡诊断更加精细。本文对各类位涡倾向方程中凝结加热的作用做了分析,发现Ertel位涡倾向方程存在高估凝结加热的情况,使用改进湿位涡倾向方程对其进行部分凝结潜热扣除,应该有较好的诊断效果。改进湿位涡倾向方程减去经典湿位涡倾向方程后的结果能够合理反映凝结加热的作用,故用于梅雨锋暴雨和热带气旋等以凝结加热为主的天气系会有更佳的诊断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诊断分析 改进湿位涡倾向方程 湿物质 凝结加热
下载PDF
超临界水中湿生物质催化气化制氢研究评述 被引量:53
2
作者 郝小红 郭烈锦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21-228,共8页
超临界水中湿生物质催化气化制氢 ,将能量密度小但可再生的生物质能转变为高能密度且既可贮存又可运输的清洁能源氢能 ,具有全程良性循环的特征 ,因此具有良好的经济前景和环保优势 .本文对国内外超临界水中生物质催化气化及相关研究进... 超临界水中湿生物质催化气化制氢 ,将能量密度小但可再生的生物质能转变为高能密度且既可贮存又可运输的清洁能源氢能 ,具有全程良性循环的特征 ,因此具有良好的经济前景和环保优势 .本文对国内外超临界水中生物质催化气化及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综合评述 ,并分析了超临界水环境中生物质催化气化制取富氢气体的主要影响因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水 湿物质 氢气 制备 催化气化 氢能 物质 催化剂 反应环境 反应器
下载PDF
仿生表面湿化防止氧气湿化中微生物传播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张晓东 段蕴铀 +1 位作者 高琳 王洪超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1期2826-2828,共3页
目的研究常规氧疗时氧气加湿和输送过程中微生物的传播规律,寻找杜绝微生物传播的方法,探讨解决吸氧相关医院感染肺炎的方案。方法对仿生表面湿化和常规入水湿化两种装置中的湿源物质分别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和白色假丝酵母... 目的研究常规氧疗时氧气加湿和输送过程中微生物的传播规律,寻找杜绝微生物传播的方法,探讨解决吸氧相关医院感染肺炎的方案。方法对仿生表面湿化和常规入水湿化两种装置中的湿源物质分别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和白色假丝酵母菌污染,在加菌后第1~3天的相同时间均供氧20min,对每个标本瓶分别进行细菌和真菌的培养并计数。结果置入与仿生表面湿化装置连接的吸氧管终端的标本瓶中均未检测到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和白色假丝酵母菌,置入与常规入水湿化装置连接的吸氧管终端标本瓶中可检测到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第1~3天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计数分别为低浓度组39.5、52.4、117.3CFU/ml,高浓度组83.1、125.2、263.2CFU/ml,大肠埃希菌的计数分别为低浓度组12.9、29.4、37.3CFU/ml,高浓度组26.5、55.2、65.2CFU/ml,未检测到白色假丝酵母菌;在与两种装置连接的吸氧管终端检测到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在统计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独特的仿生学表面湿化装置即使在湿源物质遭到污染的情况下仍可以防止污染细菌随氧气通过吸氧管进入患者的呼吸道,这对切断微生物的传播途径,避免与吸氧相关的医院感染肺炎的发生,保证患者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疗 湿物质 微生物 入水湿 仿生表面湿 医院感染肺炎
原文传递
湿位涡物质的保守性原理及其应用 被引量:11
4
作者 周玉淑 邓国 雷霆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5期692-700,共9页
论证了湿位涡物质的保守性,阐明强降水会造成湿位涡物质异常,异常高度主要出现在850~500hPa.用NCEP/NCAR1°×1°的分析资料,对1999年6月下旬引起长江流域暴雨的对流系统进行了湿位涡物质的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梅雨期... 论证了湿位涡物质的保守性,阐明强降水会造成湿位涡物质异常,异常高度主要出现在850~500hPa.用NCEP/NCAR1°×1°的分析资料,对1999年6月下旬引起长江流域暴雨的对流系统进行了湿位涡物质的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梅雨期间大气的湿位涡物质异常区域与降水带的位置和走向基本对应,主要位于梅雨锋及其南侧,与等θe线的走向保持一致.依据湿位涡物质的保守性原理,等压面上等θe线间的湿位涡物质异常区的移动示踪了暴雨区的移动,这可为暴雨预报提供一定的动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位涡物质 保守性 暴雨预报
下载PDF
湿法微藻生物柴油研究进展
5
作者 王宜迪 任丽 +3 位作者 孙浩程 程瑾 王兆程 曹长海 《当代化工》 CAS 2024年第1期227-232,共6页
随着化石燃料的消耗和环保要求的日益严苛,生物基替代是能源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微藻具有易栽培、产量大、适应性好等优点,是一种可再生资源,可用于生产生物柴油。然而,高成本的湿微藻脱水及干燥限制了微藻生物柴油的规模化生产,由微... 随着化石燃料的消耗和环保要求的日益严苛,生物基替代是能源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微藻具有易栽培、产量大、适应性好等优点,是一种可再生资源,可用于生产生物柴油。然而,高成本的湿微藻脱水及干燥限制了微藻生物柴油的规模化生产,由微藻湿法制备生物柴油是推动生物柴油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综述了湿法微藻生物柴油的生产工艺以及规模化应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分析了未来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藻 湿物质 生物柴油 两步酯交换 原位酯交换
下载PDF
新型氧气输送和加湿装置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王庆玲 王洪超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09年第14期1382-1384,共3页
目的为充分保证氧疗效果和患者安全,解决氧气湿化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湿化液污染、湿化产生噪音和吸氧干燥问题。方法选择急诊科病房吸氧患者60例为实验组,应用OT-MⅠ型一次性吸氧管,同期与对照组采用传统湿化方式吸氧患者60例进行比较... 目的为充分保证氧疗效果和患者安全,解决氧气湿化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湿化液污染、湿化产生噪音和吸氧干燥问题。方法选择急诊科病房吸氧患者60例为实验组,应用OT-MⅠ型一次性吸氧管,同期与对照组采用传统湿化方式吸氧患者60例进行比较,研究噪音产生、终端氧气湿度与患者反应的差异,检测氧气湿源物质内微生物生长的情况。结果对照组吸氧24h后的终端氧气的相对湿度为(48.3±13.7)%,鼻咽干燥发生率为100%,68.3%患者夜间对湿化噪音有明显感受,湿源物质内细菌阳性率为15%;实验组吸氧24h后终端氧气的相对湿度为(62.2±10.6)%,鼻咽干燥发生率为16.7%,噪音感受和细菌阳性率均为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对照组夜间噪音为(50.6±6.8)dB,实验组为(41.5±6.2)d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OT—MⅡ型一次性吸氧管的仿生学氧气湿化及输送系统,在保证氧气加湿效果和按需足量输送的同时,消除了传统氧气湿化液污染的风险,降低了吸氧气泡噪音对睡眠质量的影响,改善了患者吸氧的适从性,进而有助于保证氧疗效果并保护患者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气湿 湿物质 吸氧噪音 医院感染 患者安全
原文传递
新型氧气输送和传统氧气加湿装置临床应用的对比观察 被引量:4
7
作者 李爱 张美蓉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1年第3期106-107,共2页
目的探讨新型氧气输送和加湿装置OT-MⅡ型一次性吸氧加湿装置的临床使用效果。方法选择呼吸科病房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试验组应用OT-MⅡ型一次性吸氧湿化装置,对照组采用传统氧气湿化装置。比较2组吸氧管折压报... 目的探讨新型氧气输送和加湿装置OT-MⅡ型一次性吸氧加湿装置的临床使用效果。方法选择呼吸科病房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试验组应用OT-MⅡ型一次性吸氧湿化装置,对照组采用传统氧气湿化装置。比较2组吸氧管折压报警次数、湿化噪音影响、氧气湿源物质内细菌污染的情况。结果试验组报告每日折压报警次数为(3.3±0.9)次多于对照组的0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白天和夜间明显感受到湿化噪音的人数均为0例,少于对照组的8例和29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湿源物质细菌培养阳性率为0低于对照组的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OT-MⅡ型一次性吸氧管的仿生学氧气湿化及输送系统,在保证氧气加湿效果和按需足量输送的同时,消除了传统氧气湿化液污染的风险,降低了吸氧气泡噪音对睡眠质量的影响,改善了患者吸氧的适从性,进而有助于保证氧疗效果并保护患者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氧装置 氧气湿 湿物质 吸氧噪音 医院感染 患者安全
下载PDF
氧疗过程中气溶胶产生与输送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黄辉 安如俊 +1 位作者 易琦峰 周建党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1期2829-2831,共3页
目的研究常规氧疗时氧气加湿过程中气溶胶的产生与输送,寻找解决气溶胶产生和微生物传播的方法,探讨预防吸氧相关医院肺炎的方法。方法应用常规入水湿化和仿生学表面湿化两种装置,在吸氧管终端,通过激光粒子计数仪进行气溶胶计数;... 目的研究常规氧疗时氧气加湿过程中气溶胶的产生与输送,寻找解决气溶胶产生和微生物传播的方法,探讨预防吸氧相关医院肺炎的方法。方法应用常规入水湿化和仿生学表面湿化两种装置,在吸氧管终端,通过激光粒子计数仪进行气溶胶计数;湿源物质中添加三氯化铁和可溶性淀粉后,观察是否分别与吸氧管终端的硫氰酸铵和碘制剂发生显色反应,来鉴定气溶胶的产生和输送。结果入水湿化的终端氧气中0.3、0.5、1.0、3.0、5.0μm的平均气溶胶分别为31089.9、28488.6、2873,9、197、1.1个/m^3;表面湿化的终端氧气中测量到的气溶胶分别为95.3、39.8、2.0、0、0个/m^3;与入水湿化相比,表面湿化产生的0.3、0.5、1、3μm的气溶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过表面湿化,在吸氧管终端未检测到三氯化铁和可溶性淀粉,而经过入水湿化,在终端可以检测到三氯化铁,但未检测到可溶性淀粉。结论氧气入水湿化后所产生大量0.3~3μm的气溶胶;而经过表面湿化后,终端氧气中的气溶胶显著减少,表面湿化不能将湿源物质中的溶质输送到终端,进而有效解决了传统入水湿化过程中气溶胶携带湿化液污染与溶质的潜在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疗 湿物质 氧气湿 仿生 气溶胶 医院感染
原文传递
新型吸氧加湿装置在呼吸内科的应用体会 被引量:3
9
作者 李穗娜 邹小芳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11年第3期92-93,95,共3页
目的为保证氧疗效果,解决目前普遍使用的湿化瓶吸氧装置中湿化液的污染、气过水声产生噪音对患者睡眠的影响及吸氧过程中出现的咽部不适感。方法选择120名吸氧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60名患者应用新型吸氧加湿装置(零感OT-MII型... 目的为保证氧疗效果,解决目前普遍使用的湿化瓶吸氧装置中湿化液的污染、气过水声产生噪音对患者睡眠的影响及吸氧过程中出现的咽部不适感。方法选择120名吸氧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60名患者应用新型吸氧加湿装置(零感OT-MII型一次性使用吸氧管),60名患者使用湿化瓶湿化吸氧。观察患者对湿化噪音感受情况、咽部不适感情况、对湿源物质细菌培养情况与传统湿化方法比较有差异。结果零感一次性吸氧管应用于临床,在按临床需要足量输送氧气的同时,避免了传统湿化液的污染,保障了患者用氧安全,在保证氧气加湿效果的同时,改善了湿化噪音对睡眠质量的影响,注重患者的舒适护理,减轻临床护士工作量,提升了护理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次性吸氧管 湿物质 湿化噪音 用氧安全
下载PDF
两种氧疗湿化方式对污染微生物及防腐剂传输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晓东 段蕴铀 +1 位作者 王洪超 张月梅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2499-2501,共3页
目的研究仿生表面湿化和常规入水湿化两种氧疗湿化方式,对污染的微生物及添加的防腐剂的传输规律。方法对两种装置中的湿源物质分别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污染后,将吸氧管终端置于盛有无菌蒸馏水的标本接收瓶内,以3、5、7 L/min... 目的研究仿生表面湿化和常规入水湿化两种氧疗湿化方式,对污染的微生物及添加的防腐剂的传输规律。方法对两种装置中的湿源物质分别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污染后,将吸氧管终端置于盛有无菌蒸馏水的标本接收瓶内,以3、5、7 L/min的流量分别供氧30、60 min,对终端标本接收瓶内样本和在吸氧管的近段、中段、远段内壁采集的样本进行培养和菌落计数;将10%脱氢乙酸钠溶液作为湿源物质,以3 L/min的流量通气,每1h 30min采样,用高压液相仪定量检测吸氧管终端的脱氢乙酸钠。结果采用入水湿化的方式时,终端氧气中均检测到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和脱氢乙酸钠,且流量越大、通氧时间越长则菌落数越多,在吸氧管的近段、中段、远段的内壁中也检出了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流量小时近段菌落最多,流量大时远段菌落最多;采用表面湿化方式时则终端氧气中及吸氧管的近段、中段、远段的内壁中未检测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和脱氢乙酸钠;在统计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入水湿化方式能传输湿源物质中可能污染的细菌并使吸氧管内有细菌存在,也能传输湿源物质中添加的防腐剂给患者带来的潜在危害,而仿生表面湿化方式则既不传输细菌也不传输防腐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疗 入水湿 仿生表面湿 湿物质 气溶胶 微生物 防腐剂
原文传递
氧疗过程中气溶胶产生和输送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黄智 宣泽 +1 位作者 滕云蛟 王洪超 《首都医药》 2010年第20期53-54,共2页
目的研究常规氧疗时氧气加湿过程中气溶胶的产生和输送,寻找解决气溶胶产生和微生物传播的方法,探讨预防吸氧相关医院肺炎的方法。方法应用常规入水湿化和仿生学表面湿化两种装置,在吸氧管终端,通过激光粒子计数仪进行气溶胶计数。湿源... 目的研究常规氧疗时氧气加湿过程中气溶胶的产生和输送,寻找解决气溶胶产生和微生物传播的方法,探讨预防吸氧相关医院肺炎的方法。方法应用常规入水湿化和仿生学表面湿化两种装置,在吸氧管终端,通过激光粒子计数仪进行气溶胶计数。湿源物质中添加三氯化铁和可溶性淀粉后,观察是否分别与吸氧管终端的硫氰酸铵和碘制剂发生显色反应,来鉴定气溶胶的产生和输送。结果在5L/min流量的情况下,入水湿化的终端氧气中,0.3μm、0.5μm、1.0μm、5.0μm、10.0μm、25.0μm的平均气溶胶分别为239,319±43,508、24,845±5,120、887±180、0±0、0±0、0±0个/m3。表面湿化的终端氧气中测量到的气溶胶分别为252.3±174.5、101±82.5、50.5±58.3、0±0、0±0、0±0个/m3。入水湿化产生的0.3μm、0.5μm、1μm的气溶胶与表面湿化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氧气入水湿化后所产生人量0.3μm~1μm的气溶胶经过表面湿化后,终端氧气中的气溶胶显著减少,表面湿化不能将湿源物质中的溶质输送到终端,进而有效解决了传统入水湿化过程中气溶胶携带湿化液污染与溶质的潜在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疗 湿物质 氧气湿 仿生 气溶胶 医院感染
原文传递
OT-MⅡ型一次性吸氧管用于预防气管切开术后早期肺部感染效果观察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平 梁洪妮 尹娉 《齐鲁护理杂志(下半月刊)(外科护理)》 2010年第10期42-43,共2页
目的:探讨OT-MⅡ型一次性吸氧管用于预防气管切开术后早期肺部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0例气管切开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40例,实验组应用OT-MⅡ型一次性吸氧管,对照组采用传统湿化方式,比较两组痰液细菌培养情况及氧气湿... 目的:探讨OT-MⅡ型一次性吸氧管用于预防气管切开术后早期肺部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0例气管切开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40例,实验组应用OT-MⅡ型一次性吸氧管,对照组采用传统湿化方式,比较两组痰液细菌培养情况及氧气湿源物质内微生物生长情况。结果:实验组痰液细菌培养情况3 d、7 d均优于对照组(P<0.05),14 d、20 d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湿源物质内细菌阳性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OT-MⅡ型一次性吸氧管应用于气管切开患者,在保证氧气加湿效果和按需足量供氧的同时,可预防因氧气湿化液污染引起的肺部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T-MⅡ型湿化瓶 湿物质 气管切开 肺部感染
下载PDF
湿生物质催化气化固体产物的微观结构分析
13
作者 黄浩 胡国新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47-250,共4页
为深入地认识一种伴随有CO2吸收的湿生物质催化气化技术,对该过程中有代表性的固相:如,半焦、吸收剂、催化气化固体残留物进行微观结构分析.结果表明:湿生物质半焦具有更加丰富的微孔结构,其比表面积和孔容积相对于干物质半焦分别增加了... 为深入地认识一种伴随有CO2吸收的湿生物质催化气化技术,对该过程中有代表性的固相:如,半焦、吸收剂、催化气化固体残留物进行微观结构分析.结果表明:湿生物质半焦具有更加丰富的微孔结构,其比表面积和孔容积相对于干物质半焦分别增加了17%和19%;Ca(OH)2以及水合Ca(OH)2的高温分解能提高比表面积和孔容积,且产物CaO的孔径分布随水合Ca(OH)2中水分含量的增加而上升.温度对湿生物质催化气化固体残留物的微观结构有较大的影响,随着温度的升高,其比表面积曲线呈S型,孔容积曲线则先略微降低后迅速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物质 催化气化 比表面积 孔容积 孔径分布
下载PDF
两种氧气湿化装置对气溶胶传播的控制
14
作者 江岚 杨庆 张雅婕 《环境与健康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50-451,共2页
为研究氧气加湿过程中气溶胶的产生和输送,应用常规入水湿化和仿生学表面湿化两种装置湿化氧气,同时,设定不经过湿源物质的加湿而直接经过吸氧管输送氧气的空白对照组,在吸氧管终端,通过激光粒子计数仪进行气溶胶计数。分别以9%三氯化铁... 为研究氧气加湿过程中气溶胶的产生和输送,应用常规入水湿化和仿生学表面湿化两种装置湿化氧气,同时,设定不经过湿源物质的加湿而直接经过吸氧管输送氧气的空白对照组,在吸氧管终端,通过激光粒子计数仪进行气溶胶计数。分别以9%三氯化铁和16.2%可溶性淀粉溶液作为湿源物质,将湿化后的氧气分别通入3%硫氰酸铵和0.6%碘溶液来观察显色反应,以便反映氧气湿化过程对湿源物质中溶质的输送情况。入水湿化的终端氧气中0.3、0.5、1、3、5μm的气溶胶(分别为31089.9、28488.6、2873.9、197、1.1个/m3)多于表面湿化的终端氧气中相对粒径的气溶胶(95.3、39.8、2.0、0.0个/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过表面湿化,在吸氧管终端未检测到三氯化铁和可溶性淀粉。而经过入水湿化,在终端可以检测到三氯化铁,但未检测到可溶性淀粉。结果显示:经过表面湿化后,终端氧气中的气溶胶较少,且湿源物质中的溶质不被输送到氧气终端。表面湿化通过切断气溶胶为载体的传播途径,有助于控制氧气湿化过程中微生物的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溶胶 颗粒物 氧气湿 湿物质
原文传递
湿生物质和废弃物的热化学气化
15
作者 Butn.,RS 张榴娣 《新能源》 1990年第5期30-34,共5页
关键词 湿物质 废弃物 热化学 气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