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0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分消走泄”法在湿热病治疗中的应用(一) 被引量:29
1
作者 刘景源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06年第8期32-35,共4页
分消走泄法是治疗湿热病的常用方法,自清代叶天士以降,后世医学家在临床中多有发挥,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笔者谨就个人体会,对分消走泄法在湿热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剖析如下。
关键词 分消走泄法 湿热 治疗 临床实践 常用方法 临床应用 叶天士 医学家
下载PDF
岭南医学湿热病的形成与学术特色 被引量:26
2
作者 周登威 徐志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052-1053,1098,共3页
湿热病是指由湿热病邪所引起的诸多病证的总称。以广东地区为主体的岭南,因其独特的地理与气象,其湿热病具有鲜明的地方特点。故从地理、气候、饮食习惯等因素分析岭南医学湿热病的形成,并从发病不拘时令、病种范围广、病性复杂三焦俱... 湿热病是指由湿热病邪所引起的诸多病证的总称。以广东地区为主体的岭南,因其独特的地理与气象,其湿热病具有鲜明的地方特点。故从地理、气候、饮食习惯等因素分析岭南医学湿热病的形成,并从发病不拘时令、病种范围广、病性复杂三焦俱见、伏气与体质、常兼见脾胃气虚、气阴两虚等方面总结其学术特色,研究其内在的原因,阐发中医学因时因地制宜的科学实质,以期对中医临证与学术理论有所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岭南医学 湿热 学术特色
下载PDF
“分消走泄”法在湿热病治疗中的应用(二) 被引量:21
3
作者 刘景源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06年第9期2-3,共2页
(续上期) 4吴鞠通对分滇走遣法临床应用的发展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对三焦湿热病的治疗,于分消走泄法亦颇多发挥。《温病条辨.上焦篇第四十三条》云:“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 (续上期) 4吴鞠通对分滇走遣法临床应用的发展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对三焦湿热病的治疗,于分消走泄法亦颇多发挥。《温病条辨.上焦篇第四十三条》云:“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日湿温。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长夏、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汤主之”。三仁汤的方剂组成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消走泄 湿热 三焦 少阳
下载PDF
基于中医经典理论的分消走泄法治疗湿热病渊源探讨 被引量:18
4
作者 李兰 吕波 高林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939-941,共3页
以中医经典理论为指导,探讨分消走泄法治疗湿热病渊源,通过梳理中医经典理论,结合临证实践经验,研究"分消走泄法"内涵,与"辛开苦降法"相关,可用"和法"概之。发现"分消走泄法"不仅应用于外感湿... 以中医经典理论为指导,探讨分消走泄法治疗湿热病渊源,通过梳理中医经典理论,结合临证实践经验,研究"分消走泄法"内涵,与"辛开苦降法"相关,可用"和法"概之。发现"分消走泄法"不仅应用于外感湿热病的治疗,凡邪在少阳,瘟疫邪伏膜原,疟疾及内伤病中气血不和、营卫不调、脏腑失调、以及痰饮病等,乃至危急重症所形成的湿热证,均可参照"分消走泄法"而顺势利导,变通使用,不必拘泥于温病。通过对分消走泄法研究,有助于进一步理解该法的实质,拓展其应用范围,对临证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经典理论 临证经验 分消走泄法 湿热 渊源
原文传递
论岭南湿热病的临床特点与证治经验 被引量:17
5
作者 梁民联 刘丽 +1 位作者 吴杞纳 徐云生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3期352-355,共4页
[目的]探究岭南湿热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经验。[方法]根据岭南湿热突出的致病广泛的特性,结合导师徐云生对湿热病多年的临床诊治理念与经验,总结归纳岭南湿热病的临床特点及证治经验。[结果]湿热致病具有广泛性,而出生居住地的变更、体... [目的]探究岭南湿热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经验。[方法]根据岭南湿热突出的致病广泛的特性,结合导师徐云生对湿热病多年的临床诊治理念与经验,总结归纳岭南湿热病的临床特点及证治经验。[结果]湿热致病具有广泛性,而出生居住地的变更、体型改变都会导致湿热病的发生。湿热病临床具有典型的全身及局部症状。湿热病以岭南地区常见,气分湿热为主,病位主要在中焦脾胃。治疗湿热证须紧记三原则,处方多以黄连温胆汤为基础方,随证加减。[结论]辨别湿热病证从细微处入手,四诊合参,方可认证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岭南 湿热 临床特点 证治经验
下载PDF
叶天士分消走泄法临床应用探讨 被引量:17
6
作者 王裕颐 《山西中医》 2010年第5期1-5,共5页
分消走泄法是叶天士《温热论》中治疗湿热病的主要方法。分消是因势利导应用开上、畅中、渗下的方法祛除湿邪,通过祛湿使阳气通达;走泄是指用行气之品,宣通气机,使气行湿去。湿热病常以脾胃为中心,脾胃纳运结合,升降相因,燥湿相济共同... 分消走泄法是叶天士《温热论》中治疗湿热病的主要方法。分消是因势利导应用开上、畅中、渗下的方法祛除湿邪,通过祛湿使阳气通达;走泄是指用行气之品,宣通气机,使气行湿去。湿热病常以脾胃为中心,脾胃纳运结合,升降相因,燥湿相济共同完成着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转输。湿热最易损伤脾胃,而脾胃功能失调也最易内生湿热。湿为有形之邪,湿热相合,热蒸湿动,就会弥散三焦,湿性黏腻,又很少传变,难以清除,必然导致三焦气机不畅,气化不行,水道不通,水液代谢障碍等变化而出现相应症状,治疗当从祛除湿邪,通利三焦水道入手。所以叶天士提出"分消上下之势"的治法。临床凡是内伤杂病属痰、饮、水、湿类疾患,都可以此法变通应用。三仁汤、甘露消毒丹、黄芩滑石汤、温胆汤等临床应用即其实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天士 分消走泄 湿热 临床应用
下载PDF
浅议湿热病治疗中的“通阳”法则及“分消走泄”法 被引量:15
7
作者 张福利 孙华彬 +1 位作者 张贺 宋谐方 《中医药学报》 CAS 2016年第6期1-3,共3页
"分消走泄",是清代温热大师叶天士针对"邪留三焦"之湿热病病机所提出的治疗大法。叶氏认为,湿热之邪留滞三焦,治疗重点并非"温补阳气",而是应以"温通阳气"为总则,具体以"分消走泄"... "分消走泄",是清代温热大师叶天士针对"邪留三焦"之湿热病病机所提出的治疗大法。叶氏认为,湿热之邪留滞三焦,治疗重点并非"温补阳气",而是应以"温通阳气"为总则,具体以"分消走泄"之法开上、畅中、渗下,使三焦气化畅通,小便得利,则湿热自去。此亦叶氏所言"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之主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热 三焦 通阳 分消走泄 温胆汤
下载PDF
基于薛雪湿热三焦辨证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传变规律的探讨 被引量:13
8
作者 王宇皓 俞操 +5 位作者 姚心怡 韩楚轩 王俊祺 谭增迪 王娟 沈祥峰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7期599-604,共6页
[目的]研究外感湿热病的传变体系与治则治法,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下称新冠肺炎)的防治提供思路。[方法]研究薛雪《湿热条辨》的内容,总结湿热病的传变规律,结合湿热疫的相关研究文献和指南,以及临床上新冠肺炎的典型症状,提出其可能的... [目的]研究外感湿热病的传变体系与治则治法,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下称新冠肺炎)的防治提供思路。[方法]研究薛雪《湿热条辨》的内容,总结湿热病的传变规律,结合湿热疫的相关研究文献和指南,以及临床上新冠肺炎的典型症状,提出其可能的传变途径、分期证型和治则治法。[结果]新冠肺炎具有湿热病的性质,而湿热病的传变以三焦为主线,可以三焦为主体进行分期分治。邪始在上焦,则有犯太阴阳明之分,犯太阴之经则当辛温宣透、芳香化湿,犯阳明之经则当辛温宣透、渗湿泄热。进而在中焦,则有湿重于热、热重于湿之别,湿重于热则法当芳香开郁、苦温燥湿,热重于湿则主以甘寒清热、苦温燥湿。邪踞下焦,则又可见湿阻下焦、热邪下陷等证型,湿阻下焦则当清热淡渗利水,热邪下陷则当清热开窍、活血散瘀。又可以六经、卫气营血变证为支线,产生多种坏病。[结论]新冠肺炎的传变具有湿热病特点,故研究分析湿热三焦传变可以为诊疗新冠肺炎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热条辨 新冠肺炎 湿热 传变规律 三焦辨证 六经 卫气营血
下载PDF
“湿热伤血”理论探讨及赵绍琴的辨治经验 被引量:13
9
作者 邱模炎 朱佳卿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815-817,共3页
目前对湿热病的理论研究多偏重于邪在卫气阶段和三焦传变的研究,对湿热病血分病变的研究多强调湿热化燥之后方可入营血,而对湿热未化燥之前,出现血热、络伤、瘀阻、血虚阴伤等营血分病变的研究较为忽视.
关键词 湿热伤血”理论 赵绍琴 湿热 辨证方法 分证论治
下载PDF
从“阳道实,阴道虚”谈脾胃分治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3
10
作者 王政山 沈福珍 《环球中医药》 CAS 2020年第12期2067-2069,共3页
《黄帝内经》阐述了“阳道实,阴道虚”与脾胃生理、病理的密切关系,奠定了脾胃分治的理论基础。《伤寒论》中提出了足阳明胃病属里实热,治宜清下,足太阴脾病属里虚寒,治宜温补的脾胃分治治疗法则。《温病学》中《湿热病篇》将湿热病概... 《黄帝内经》阐述了“阳道实,阴道虚”与脾胃生理、病理的密切关系,奠定了脾胃分治的理论基础。《伤寒论》中提出了足阳明胃病属里实热,治宜清下,足太阴脾病属里虚寒,治宜温补的脾胃分治治疗法则。《温病学》中《湿热病篇》将湿热病概括为脾胃病,治疗上根据湿热交织中湿、热的盛衰,提出了清热重甘寒、治湿重淡渗的脾胃合治、合中分治的治疗方法。作者以经典为基,在脾胃的生理、病理和治疗上对“阳道实,阴道虚”进行了发挥和延伸,并应用于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道实 阴道虚 脾胃分治 脾胃 内经 湿热 伤寒论
下载PDF
吴鞠通论治湿热病特点探析 被引量:12
11
作者 耿学英 宋乃光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09年第2期417-418,共2页
通过对吴鞠通《温病条辨》中论治湿热病的学术思想特点进行分析,指出吴氏明确分类温热与湿热;重视舌诊,以舌苔之燥滑为鉴别温热、湿热的关键;在湿热病用药方面提出"忌柔喜刚"的原则;以及其以三焦辨证为纲论治湿热病,以祛除湿... 通过对吴鞠通《温病条辨》中论治湿热病的学术思想特点进行分析,指出吴氏明确分类温热与湿热;重视舌诊,以舌苔之燥滑为鉴别温热、湿热的关键;在湿热病用药方面提出"忌柔喜刚"的原则;以及其以三焦辨证为纲论治湿热病,以祛除湿浊,宣畅气机为治疗原则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鞠通 湿热 条辨
下载PDF
李兰教授运用分消走泄法治疗湿热病临证经验 被引量:10
12
作者 唐奇 李兰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8年第20期72-74,共3页
贵州地区,气候多湿热,且本地人嗜食辛辣肥甘,故湿热证多见。鉴于此,李兰教授在多年运用分消走泄法的基础上创立了"湿热分消饮",不仅湿热内阻之外感温病用之,而且内伤杂病,甚至危重病也不必拘泥。本文总结李兰教授临证运用分... 贵州地区,气候多湿热,且本地人嗜食辛辣肥甘,故湿热证多见。鉴于此,李兰教授在多年运用分消走泄法的基础上创立了"湿热分消饮",不仅湿热内阻之外感温病用之,而且内伤杂病,甚至危重病也不必拘泥。本文总结李兰教授临证运用分消走泄法治疗湿热病的临证经验,分析临证治疗湿热病的用药经验和学术思想,为名中医经验方的推广应用奠定基础,对总结,传承,发扬名中医治疗湿热病的经验,具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名中医经验 李兰 分消走泄法 湿热分消饮 湿热
下载PDF
健脾祛湿汤改善湿热体质临床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刘蕊莉 孙楠 余孝云 《中医学报》 CAS 2017年第5期871-874,共4页
目的:观察并探讨健脾祛湿汤改善湿热体质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来自广东地区生活10年以上且有湿热症状的亚健康受试者180例,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90例。治疗组给予健脾祛湿汤,每次200 m L,每天2次;对照组给予三仁汤,每... 目的:观察并探讨健脾祛湿汤改善湿热体质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来自广东地区生活10年以上且有湿热症状的亚健康受试者180例,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90例。治疗组给予健脾祛湿汤,每次200 m L,每天2次;对照组给予三仁汤,每次200 m L,每天2次。15 d为1个疗程,共观察3个疗程。结果:治疗组3个疗程后有效率为95.56%,而对照组有效率仅为85.5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脾祛湿汤对湿热体质的改善效果更为明显,而且天然安全,为健脾祛湿汤的应用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热体质 湿热 健脾祛湿汤 清热 利湿 中医药治疗
下载PDF
叶天士《外感温热篇》前十条阐释 ——湿热病与体质的关系及温热病与湿热病的治疗原则 被引量:8
14
作者 刘景源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05年第4期16-19,共4页
叶天士在<外感温热篇>第八条中论述了温热病卫、气、营、血四类证候的传变规律与治疗大法.第九条则承上条且又对其加以补充,重点论述湿热病与体质的关系,强调了不同体质外感湿热邪气的治疗注意点,并对温热病与湿热病两类不同性质... 叶天士在<外感温热篇>第八条中论述了温热病卫、气、营、血四类证候的传变规律与治疗大法.第九条则承上条且又对其加以补充,重点论述湿热病与体质的关系,强调了不同体质外感湿热邪气的治疗注意点,并对温热病与湿热病两类不同性质的温病之治疗原则分别进行了高度概括,最后还指出了温病与杂病治疗的不同.他说:"且吾吴湿邪害人最广.如面色白者,须要顾其阳气,湿胜则阳微也.法应清凉,然到十分之六、七,即不可过于寒凉,恐成功反弃.何以故邪?湿热一去,阳亦衰微也.面色苍者,须要顾其津液,清凉到十分之六、七,往往热减身寒者,不可就云虚寒而投补剂,恐炉烟虽息,灰中有火也.须细察精详,方少少与之,慎不可真率而往也.又有酒客,里湿素盛,外邪入里,里湿为合.在阳旺之躯,胃湿恒多;在阴盛之体,脾湿亦不少,然其化热则一.热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然较之杂证,则有不同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感温热篇》 治疗原则 湿热 温热 叶天士 体质 阐释 传变规律 注意点
下载PDF
湿热病厘释及舌诊在湿热病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5
作者 王玉洁 奚胜艳 +2 位作者 王彦晖 符必谦 杜龙益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2894-2896,共3页
湿热病在闽南地区为一类常见病,文章先阐述湿热病的病因病机和特点,以及舌诊在中医诊疗中的优势,在此基础上探讨舌诊在湿热病中辨证施治、转归预后、平素预防中的应用,为湿热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和预防提供便捷快速有效的诊察方法。
关键词 中医学 舌诊 湿热 辨证施治
原文传递
象症结合治疗外感和内伤湿热病经验探析 被引量:8
16
作者 王双生 王彦晖 +3 位作者 王玉洁 宛金 张阳扬 苏京平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4655-4658,共4页
文章先阐述了象症结合是临床上辨证论治的重要手段,以及湿热病的历史沿革、病因病机和特点,在此基础上对王彦晖教授象症结合治疗外感和内伤湿热病的临床经验进行初步探讨,以期对湿热病的临床治疗和课程教学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关键词 湿热 象症结合 舌象 脉象
原文传递
运用三焦辨证方法探讨广西地区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辨治 被引量:8
17
作者 史伟 《广西中医药》 2006年第2期47-48,共2页
关键词 湿热 三焦辨证 难治性肾综合征 广西
下载PDF
黄疸源流考略 被引量:6
18
作者 田凤鸣 杨维福 《河北中医》 1988年第2期48-48,F0003,共2页
1973年底,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载:“齿脉……其所产病……目黄,口干。”“少阴脉……其所产病……嗌中痛,癉,嗜卧……重履而步。”是有关黄疸病的最早记载。疸,古作癉,《中医大辞典... 1973年底,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载:“齿脉……其所产病……目黄,口干。”“少阴脉……其所产病……嗌中痛,癉,嗜卧……重履而步。”是有关黄疸病的最早记载。疸,古作癉,《中医大辞典:“疸,与癉通。湿热病之遍体发黄或发黑者。”又说:“癉,病也,与疸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疸 源流考 阴阳十一脉灸经 五十二 马王堆 少阴脉 湿热
下载PDF
“主客浑受”与“主客交”小识 被引量:6
19
作者 董锡玑 《中医药学报》 CAS 1998年第4期4-5,共2页
“主客浑受”与“主客交”小识山东中医药大学董锡玑(250014)关键词湿热病主客浑受温疫主客交病机辨证施治“主客浑受”语出薛生白《湿热病篇》第34条原文。谓:“湿热证七八日,口不渴,声不出,与饮食亦不却,默默不语,神... “主客浑受”与“主客交”小识山东中医药大学董锡玑(250014)关键词湿热病主客浑受温疫主客交病机辨证施治“主客浑受”语出薛生白《湿热病篇》第34条原文。谓:“湿热证七八日,口不渴,声不出,与饮食亦不却,默默不语,神识昏迷,进辛香凉泄、芳香逐秽俱不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热 主客浑受 温疫 主客交 辨证施治
下载PDF
《温热论》苦泄法与开泄法探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李真 刘涛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01-105,共5页
分析了《温热论》苦泄法与开泄法的内涵、运用要点以及临床运用。苦泄法与开泄法是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针对湿热病邪结胃脘所引起的胃痞病而提出的两种治法。“苦辛通降,透泄并施”是苦泄法的核心内涵;“轻苦微辛,宣透外达”是开泄法的... 分析了《温热论》苦泄法与开泄法的内涵、运用要点以及临床运用。苦泄法与开泄法是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针对湿热病邪结胃脘所引起的胃痞病而提出的两种治法。“苦辛通降,透泄并施”是苦泄法的核心内涵;“轻苦微辛,宣透外达”是开泄法的核心内涵。苦泄法与开泄法的运用当以“邪聚中焦,胃气壅滞”为辨证关键,以“苦辛并用,给邪以出路”为治疗关键,并在此基础上正确辨析二法的区别要点,审慎运用。苦泄法与开泄法在慢性胃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结核性胸膜炎、干燥综合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等疾病的治疗中均可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热论 胃痞 苦泄法 开泄法 湿热 新型冠状毒感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