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甘泉后学唐枢“讨真心”说探析 被引量:6
1
作者 姚才刚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52-57,共6页
唐枢是明代大儒湛甘泉十分器重的弟子,其学说上承湛甘泉、王阳明,下启许孚远、刘宗周。唐枢倡导"讨真心"说,"真心"是本体,"讨"是工夫,因而"讨真心"是本体与工夫的有机统一。他标举"讨真心... 唐枢是明代大儒湛甘泉十分器重的弟子,其学说上承湛甘泉、王阳明,下启许孚远、刘宗周。唐枢倡导"讨真心"说,"真心"是本体,"讨"是工夫,因而"讨真心"是本体与工夫的有机统一。他标举"讨真心"说,目的在于一方面吸纳湛甘泉、王阳明两家学说的优长,另一方面又试图克服湛、王学说尤其是阳明心学在流传过程中产生的弊病。唐枢其人其学在明代儒学发展史上应占有一席之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枢 讨真心 甘泉 王阳明
原文传递
致良知与随处体认天理──王阳明与湛若水哲学之比较 被引量:6
2
作者 郭晓东 《中国哲学史》 1998年第4期83-88,共6页
关键词 王阳明 “致良知” 若水 本体 《传习录》 甘泉 “理一分殊” 体认 陈白沙 人伦日用
下载PDF
湛甘泉的万物一体思想——兼谈心学万物一体论的两种形态 被引量:1
3
作者 魏鹤立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6-75,共10页
在湛甘泉与王阳明的学术交往中,万物一体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命题,学界对王阳明的万物一体思想有过充分的研究,而对湛甘泉的万物一体学说关注较少。王阳明侧重从主体良知的角度理解万物一体,十分重视良知发用与感应之几,由此说明万物... 在湛甘泉与王阳明的学术交往中,万物一体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命题,学界对王阳明的万物一体思想有过充分的研究,而对湛甘泉的万物一体学说关注较少。王阳明侧重从主体良知的角度理解万物一体,十分重视良知发用与感应之几,由此说明万物一体的实现方式与实践可能,这是一种强调主体性、重视境界论的思路。湛甘泉的万物一体思想更加重视一气流行下的自然延伸和扩展,用“气”所带来的普遍性及其所具有的贯通、感通等特质说明万物一体何以可能,这种理论进路更偏重对存有的状态进行说明和体会。在湛甘泉的思想中,正是由于万物一体,所以可以随处体认天理,一气流行和天理呈显是一体的,由此也能理解他与王阳明在“心”“物”问题上的争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泉 王阳明 万物一体 随处体认 气论
原文传递
欧美的阳明学 被引量:5
4
作者 陈荣捷 石川梅次郎 华国学 《外国问题研究》 1981年第3期99-107,共9页
一、阳明学研究在欧美的展开欧美的理学研究,现在仍处在萌芽时期。而且王学的研究比起朱子学的研究更为落后。远在十七世纪末朱子思想既已传往欧洲,并且影响了莱布尼兹,使他展开了其单子哲学,但是欧美人连王阳明的名子也没有听到过。一... 一、阳明学研究在欧美的展开欧美的理学研究,现在仍处在萌芽时期。而且王学的研究比起朱子学的研究更为落后。远在十七世纪末朱子思想既已传往欧洲,并且影响了莱布尼兹,使他展开了其单子哲学,但是欧美人连王阳明的名子也没有听到过。一八四四年The Chinese Repository月刊发表了《朱子理气论》一文,这是在欧美最初的关于朱子的论著。六十九年后出版了关于王学的专著,即Henke的《王阳明的生涯和哲学》。一八四九年The Chinese Repository登载了《朱子全书》中关于天地日月星辰的若干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明学 王阳明 朱子学 传习录 陆象山 罗整庵 甘泉 王门 知行合一 心即理
下载PDF
论湛甘泉对杨慈湖之批判——兼论慈湖心学的现代性价值
5
作者 吴祖松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2-60,共9页
杨慈湖是南宋大儒陆象山的重要弟子,在元、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曾默默无闻,但随着明代心学思潮的兴起以及慈湖著作在明中叶的重新刊刻流行,慈湖思想影响渐大,以致大行于南北,学者竞相趋之。面对这种学术局面,湛甘泉撰写了《杨子折衷》... 杨慈湖是南宋大儒陆象山的重要弟子,在元、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曾默默无闻,但随着明代心学思潮的兴起以及慈湖著作在明中叶的重新刊刻流行,慈湖思想影响渐大,以致大行于南北,学者竞相趋之。面对这种学术局面,湛甘泉撰写了《杨子折衷》一书对慈湖进行批判,其目的是让学者正视慈湖思想之弊,以警示世风学风,维护儒家正学,提振世道人心。甘泉主要从本体和工夫等方面批判了慈湖思想,认定慈湖思想为禅,并批评了慈湖对待圣贤及经典之态度。不管是慈湖之学的重新流行还是甘泉对慈湖之学的阻击,都能反映明中叶心学思潮的兴盛,但这个思潮中包含着不同路数心学之间的思想矛盾与现实冲突。甘泉的批判显示出明道至甘泉一路心学与象山至慈湖一路心学的冲突,但因阳明本人及阳明后学对象山比较推崇,追捧慈湖之学的也大多是阳明后学,所以甘泉对慈湖的批判暗含着甘泉心学与阳明心学的冲突。总体上看,甘泉批判慈湖显然有对当时学界现实的考虑,其维护儒家正学思想的情感占了上风,难以做到客观公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泉 杨慈湖 心学
原文传递
湛甘泉的二业合一论及其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8-24,共7页
明朝正德到嘉靖年间,湛甘泉(1466-1560)在构想着"内外、心事"合一的理论时,提倡了将"德业"与"举业"统一的主张。虽然他的主张受到了当时士人的支持,王门的聂豹(1487-1563)和邹守益(1491-1562)也对它表示... 明朝正德到嘉靖年间,湛甘泉(1466-1560)在构想着"内外、心事"合一的理论时,提倡了将"德业"与"举业"统一的主张。虽然他的主张受到了当时士人的支持,王门的聂豹(1487-1563)和邹守益(1491-1562)也对它表示赞同,但他们俩尝试对其理论进行修订,提到了将内外合一的立场向内一方倾斜的看法。到嘉靖后半期,蒋信(1483-1559)和胡直(1517-1585)两人都关注着内外合一状态的实践主体与客体之间紧密关系,针对内外合一的理论尝试进一步深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泉 二业合一论 明代思想史
下载PDF
湛甘泉“随处体认天理”的价值义蕴 被引量:4
7
作者 刘兴邦 《求索》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81-84,共4页
“随处体认天理”是湛甘泉思想体系的重要命题,突现了湛甘泉心学思想的理论特色。然而,对于这个命题,心学思想家陈白沙和王阳明却持有截然相反的态度。陈白沙说:“日用间随处体认天理,着此一鞭,何患不到古人住处也。”(《陈献章... “随处体认天理”是湛甘泉思想体系的重要命题,突现了湛甘泉心学思想的理论特色。然而,对于这个命题,心学思想家陈白沙和王阳明却持有截然相反的态度。陈白沙说:“日用间随处体认天理,着此一鞭,何患不到古人住处也。”(《陈献章集》第193页)陈白沙持肯定的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泉 王阳明 《明儒学案》 陈白沙 明代心学 程朱理学 自得之学 个体性 心即理 体认
下载PDF
湛甘泉“二业合一”说辨证
8
作者 戴黍 魏天翔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7-53,共7页
湛甘泉提出“二业合一”,立足于“随处体认天理”以解“德业”和“举业”的“支离”之弊,其说根基在“二业本一”,而有“拯溺济时”之功。并且,甘泉秉“二业合一”说投身于讲学与书院事业,具体展现为“尊德性”与“道问学”相合,重塑了... 湛甘泉提出“二业合一”,立足于“随处体认天理”以解“德业”和“举业”的“支离”之弊,其说根基在“二业本一”,而有“拯溺济时”之功。并且,甘泉秉“二业合一”说投身于讲学与书院事业,具体展现为“尊德性”与“道问学”相合,重塑了书院精神;“正风俗”与“得贤才”协同,推进了书院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泉 二业合一 支离 科举 书院
下载PDF
“贯通”或是“超越”——理解湛甘泉与王阳明“心”“气”关系的一个角度
9
作者 陈伟良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72-78,共7页
湛甘泉与王阳明皆重视“气”的概念。在将“气”与“天理”或“良知”相互联系起来的同时,都未曾失却“心学”的基本立场,这是二人的相似之处。但是,甘泉与阳明又表现出对待“心”“气”问题的不同旨趣。扼要而言,甘泉着重于心体与“气... 湛甘泉与王阳明皆重视“气”的概念。在将“气”与“天理”或“良知”相互联系起来的同时,都未曾失却“心学”的基本立场,这是二人的相似之处。但是,甘泉与阳明又表现出对待“心”“气”问题的不同旨趣。扼要而言,甘泉着重于心体与“气”的共通性原则,将万事万物容纳进“大心”的生命境域中来;阳明则致力于自身固有良知之开显,以自心之光明超越气禀的限制。“贯通”与“超越”之下,潜藏的是二人对本体与功夫理解上的诸多差异。因此,从“心”“气”的角度加以对照、审视,或许可以为理解王、湛二人的思想提供不同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贯通 超越 王阳明 甘泉
下载PDF
“静坐中养出端倪”到“随处体认天理”——陈白沙、湛甘泉心学教育理念比较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卓进 王建军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2期10-14,93,共5页
湛甘泉的心学思想承传自陈白沙,但二人的心学教育思想却存在重大分歧。在教育理论层面体现为从"静坐中养出端倪"到"随处体认天理"的演变,在实践层面体现为是否采用正规的书院式教学。这种分歧既是解决白沙心学内在... 湛甘泉的心学思想承传自陈白沙,但二人的心学教育思想却存在重大分歧。在教育理论层面体现为从"静坐中养出端倪"到"随处体认天理"的演变,在实践层面体现为是否采用正规的书院式教学。这种分歧既是解决白沙心学内在学理困境的需要,还由于二人的时代背景与主体身份已发生重大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白沙 甘泉 广东书院 心学
下载PDF
王、湛的交往与论辩及其对“心”的不同理解
11
作者 张细进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62-67,94,共7页
王阳明和湛甘泉虽然同属心学阵营,却对“心”有着不同的理解,其不同处主要表现在三方面:其一,阳明主张“心体”是“无善无恶”与“至善”的统一,而甘泉认为“心体”只能是纯粹“至善”的;其二,二人都承认“本心”的“至善”性,但是阳明... 王阳明和湛甘泉虽然同属心学阵营,却对“心”有着不同的理解,其不同处主要表现在三方面:其一,阳明主张“心体”是“无善无恶”与“至善”的统一,而甘泉认为“心体”只能是纯粹“至善”的;其二,二人都承认“本心”的“至善”性,但是阳明主张其“至善”性来源于“本心”自身,而甘泉则主张来源于“至善”之“天理”;其三,甘泉强调“心”是“体万物而不遗”的“大心”,“心”与“物”不存在内与外的分别,阳明则强调“心”在感应过程中的主宰作用。由此三方面的不同,就导致他们在儒释道之关系和“格物”问题上有着不同的致思趋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甘泉 儒释道关系 格物 本心
下载PDF
王阳明生平事迹及其思想发展脉络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新民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3期33-37,共5页
关键词 思想发展脉络 王阳明 阳明学 生平事迹 《传习录》 龙场悟道 致良知 甘泉 钱德洪 “知行合一”
全文增补中
论“甘泉四句”——湛甘泉对王阳明“四句教”的改造 被引量:3
13
作者 吴祖松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5-83,共9页
湛甘泉多次对王阳明"四句教"及相关内容予以回应并作出了系统性改写。湛甘泉、王阳明虽然都肯定了心体的无滞性,但甘泉更坚持心体的实有性、至善性和持续发用性,对"四句教"容易引起本体虚空化、价值虚无化及流入佛... 湛甘泉多次对王阳明"四句教"及相关内容予以回应并作出了系统性改写。湛甘泉、王阳明虽然都肯定了心体的无滞性,但甘泉更坚持心体的实有性、至善性和持续发用性,对"四句教"容易引起本体虚空化、价值虚无化及流入佛老等风险有高度警觉。甘泉的改写避免了对首句的误读及歧义的发生,维护了儒家的立场,但对人向上一机的激励和诱导作用弱化了。阳明着重从理上讲"知善知恶"是良知的性能,而甘泉强调良知本有不代表良知现成,良知的自然发用在现实层面不一定能充分实现,必须要有"达"的工夫,"知善知恶"一路扩充就是"达"也就是"致",所以他合讲后两句,替阳明补上了"致良知"的宗旨,彰显了本体与工夫合一之义。另外,他反对阳明释"格物"为"正念头",认为"格物"是一切工夫,落实于意心身家国天下,并非"为善去恶"所能涵盖,而第三句"心之神"的提出指明了道德实践的依据和动力,建立起与前两句的内在联系。甘泉改写后的四句构成了一个义理浑沦的理论体系,可称为"甘泉四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泉 王阳明 四句教 无善无恶 格物
原文传递
圣凡平等 学以成人——王阳明与湛甘泉的人性观及教育宗旨 被引量:2
14
作者 黄明喜 郭爱丽 《教育文化论坛》 2023年第6期52-60,共9页
心学教育思潮之所以能在明代中后期流行,实与王阳明、湛甘泉这两位心学巨擘所倡导的人性观及其教育宗旨密不可分。作为明代心学教育的思想引领者,王阳明和湛甘泉以各自的人性观为理论基础,提出了圣凡平等的教育主张,以及“人皆可成就尧... 心学教育思潮之所以能在明代中后期流行,实与王阳明、湛甘泉这两位心学巨擘所倡导的人性观及其教育宗旨密不可分。作为明代心学教育的思想引领者,王阳明和湛甘泉以各自的人性观为理论基础,提出了圣凡平等的教育主张,以及“人皆可成就尧舜一样的理想人格”的观点。二人殊途同归,均秉持人的价值是在同自身种种不良欲望的斗争中实现的,且人只有在道德化的教育生活中才能充分彰显出人之为人的价值。王阳明以“致良知”为教育宗旨,引导人形成“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的伦理价值观;湛甘泉以“随处体认天理”为教育宗旨,倡导人“随心、随意、随身、随家、随国、随天下”,到处都可以认知天理。两者皆是依据穷理尽性、圣凡平等的人性论,着力倡导学以成人的教育价值观。王阳明和湛甘泉在不断推行心学教育的实践活动中,积极探索人何以需要教育,如何学以成圣为贤,分别标举“致良知”“随处体认天理”的教育宗旨,谱写出明代心学思想华章,深刻影响着明代中晚期教育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甘泉 人性论 教育宗旨
下载PDF
“天理”与“良知”的紧张与磨合--湛若水与王阳明哲学思想比较 被引量:3
15
作者 童中平 粟红英 《求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22-124,共3页
湛甘泉与王阳明在"格物"与"格心"、"天理"与"良知"上进行了激烈论辩,并分别以"随处体认天理"与"致良知"的为学宗旨分庭抗礼,而又互相吸收与借鉴,从而促进了阳明学的不断... 湛甘泉与王阳明在"格物"与"格心"、"天理"与"良知"上进行了激烈论辩,并分别以"随处体认天理"与"致良知"的为学宗旨分庭抗礼,而又互相吸收与借鉴,从而促进了阳明学的不断修正与完善,对明代心学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泉 王阳明 随处体认天理 致良知
原文传递
甘泉哲学体系及其后传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乔清举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52-59,共8页
关键词 哲学体系 程朱理学 天地万物 《明儒学案》 本体论 无善无恶 心即理 心理合一 甘泉 规定性
原文传递
湛甘泉“独体”意识的形成及其历史效应 被引量:3
17
作者 陈立胜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1期1-8,共8页
在慎独工夫上,湛甘泉起初接受了朱子"独知"论述,但随后即强调"独者"是"独知之理",并最终提出"独体"概念,它是"未发之中""天德""极"。"独体"概念的提... 在慎独工夫上,湛甘泉起初接受了朱子"独知"论述,但随后即强调"独者"是"独知之理",并最终提出"独体"概念,它是"未发之中""天德""极"。"独体"概念的提出不仅将对阳明学流弊的批评提高到了一个新高度,对后续的心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泉 独体 独知 王阳明 刘宗周
下载PDF
黔中王门主要思想及书院活动述略 被引量:3
18
作者 谭佛佑 《贵州文史丛刊》 1991年第4期49-56,共8页
翻开《明儒学案》,所列“王门”学案为“浙中”、“江右”、“南中”、“楚中”、“北方”、“粤闽”等六学案,唯无“黔中王门”。故其后论王学者,均未提及过“黔中王门”。而实有黔中王门存在。笔者不揣浅陋,仅此作一探微,述其大略,就... 翻开《明儒学案》,所列“王门”学案为“浙中”、“江右”、“南中”、“楚中”、“北方”、“粤闽”等六学案,唯无“黔中王门”。故其后论王学者,均未提及过“黔中王门”。而实有黔中王门存在。笔者不揣浅陋,仅此作一探微,述其大略,就教于方家学者。贵州故称黔中,且与《明儒学案》例同,故名。一、黔中王门的产生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春,王阳明因忤宦官刘瑾被廷杖四十后,贬至贵州为龙场(今修文)驿丞。“自计得失荣辱皆能超脱”,①“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门 书院教育 黔中 江右 驿丞 学案 蒋信 李渭 罗念庵 甘泉
下载PDF
试论陈白沙与湛甘泉哲学的师承关系——兼与陈来先生商榷 被引量:3
19
作者 方映灵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2004年第3期84-88,共5页
本文阐述了陈白沙“自得”说与湛甘泉“随处体认天理”说的师承关系 ,并对陈来先生关于白沙与王阳明、白沙与甘泉之间的关系的看法提出商榷 ,认为 ,只有甘泉学才是白沙学的真传。甘泉“随处体认天理”说真正师承和发扬光大了白沙学说 ,... 本文阐述了陈白沙“自得”说与湛甘泉“随处体认天理”说的师承关系 ,并对陈来先生关于白沙与王阳明、白沙与甘泉之间的关系的看法提出商榷 ,认为 ,只有甘泉学才是白沙学的真传。甘泉“随处体认天理”说真正师承和发扬光大了白沙学说 ,并真正奠定了江门学派在明代心学中的重要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白沙 甘泉0 师承关系
下载PDF
从静坐涵养到随处体认——试论湛甘泉的静坐观演变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光松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33-39,70,共8页
伴随学术上的逐渐独立与成熟,湛甘泉的静坐观先后经历了"恪守师训"(1494—1512)、"批评修正"(1513—1527)、"重新定位"(1528—1539)与"晚年‘回归’"(1540—1560)四个发展阶段。这是一个甘泉... 伴随学术上的逐渐独立与成熟,湛甘泉的静坐观先后经历了"恪守师训"(1494—1512)、"批评修正"(1513—1527)、"重新定位"(1528—1539)与"晚年‘回归’"(1540—1560)四个发展阶段。这是一个甘泉不断反省、修正师门静坐教法的过程,也是他尝试协调"随处体认天理"宗旨与师教关系的过程。透过这一过程,我们可观察到甘泉与白沙在思想上的紧张与距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白沙 甘泉 静坐观 师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