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宏观比较视野下晚清“内轻外重”之成局
1
作者 董丛林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2期5-14,共10页
自中国帝制王朝开启直至清前期的长时间里,皇权专制与中央集权相辅相成所呈现的权力格局,是以"内重外轻"为典型样态。及至晚清时势条件发生重大变化,在外患"内忧"交相作用之下,朝廷陷入前所未有的统治危机,其权威... 自中国帝制王朝开启直至清前期的长时间里,皇权专制与中央集权相辅相成所呈现的权力格局,是以"内重外轻"为典型样态。及至晚清时势条件发生重大变化,在外患"内忧"交相作用之下,朝廷陷入前所未有的统治危机,其权威大大削弱;而以镇压太平天国为契机,湘、淮集团势力崛起,特别是形成军政结合的实力派督抚群体,其权势上较以前疆吏显著增强,遂相对出现"内轻外重"之局,这由多个方面反映出来。在宏观层面的比较视野之下,或亦可有助于对这一事局的概要见知和如实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宏观比较 权力格局 “内重外轻” “内轻外重” 集团
下载PDF
利益与制衡:晚清改革背景下的江北漕粮河运 被引量:6
2
作者 周慧清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7-48,199-200,共13页
同治以后,中国一度进入改革时代,'事捷而费省'的海运成为漕粮运输的主导方式,然而,江北徐、扬、淮、通四个府州每年却依然将10余万石漕粮通过运河转输至直隶通州。江北河运虽因漕船难雇、运道淤塞而靡费惊人,但竟然保留了35年... 同治以后,中国一度进入改革时代,'事捷而费省'的海运成为漕粮运输的主导方式,然而,江北徐、扬、淮、通四个府州每年却依然将10余万石漕粮通过运河转输至直隶通州。江北河运虽因漕船难雇、运道淤塞而靡费惊人,但竟然保留了35年之久。清廷力保江北河运,并非看重其对国家民生的实用价值,而是试图以江北河运为抓手,利用涉漕利益集团及朝廷内外因循守旧的河运派来制衡以'湘淮集团'为主体的'洋务'改革势力,以牵制和遏制湘淮集团权力的扩张、甚至改变晚清'内轻外重'的政治格局。而以漕运、河道总督为核心的利益集团也乐于借助中央这把保护伞来维持其从河运中获得的私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运 江北河运 权力制衡 集团 涉漕利益集团
原文传递
咸同之际清廷与湘淮集团的江浙控制力之争 被引量:2
3
作者 邱涛 《清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3-66,共14页
清咸丰末年到同治初年,是太平天国战争形势发生重大转折的关键时期,也是湘淮集团为了在战争中求生存发展而大力拓展权势资源的重要时期,更是清廷和湘淮集团权力争夺、力量消长的一个关键时期。江浙历来为清代财赋根本、饷源要地,要赢得... 清咸丰末年到同治初年,是太平天国战争形势发生重大转折的关键时期,也是湘淮集团为了在战争中求生存发展而大力拓展权势资源的重要时期,更是清廷和湘淮集团权力争夺、力量消长的一个关键时期。江浙历来为清代财赋根本、饷源要地,要赢得战争的胜利,既要有高明的将帅、充足的兵力兵源,也要有充足的粮饷和得力的后勤支持。因此,这一时期围绕江浙财赋之区的控制与争夺异常激烈,清廷、湘淮集团、江浙地方势力各有攻守进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咸同年间 清廷 集团 两江地区 浙江 权力争夺
原文传递
从与湘淮集团的政争谈胜保死因 被引量:1
4
作者 李有福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第1期136-139,共4页
清季咸同年间,在剿抚捻军问题上,朝廷内部意见不一,遂发生纷争。兵部侍郎胜保、安徽巡抚翁同书、科尔沁郡王僧格林沁等人认为捻军势力甚大,应派人前去安抚,使其为朝廷所用。而曾国藩、李续宜、严树森等人皆认为捻军势力猖狂,多次与湘军... 清季咸同年间,在剿抚捻军问题上,朝廷内部意见不一,遂发生纷争。兵部侍郎胜保、安徽巡抚翁同书、科尔沁郡王僧格林沁等人认为捻军势力甚大,应派人前去安抚,使其为朝廷所用。而曾国藩、李续宜、严树森等人皆认为捻军势力猖狂,多次与湘军发生冲突。实匪祸之心永驻,不能安抚,只有用兵剿灭,方能解除后患。胜保等人与湘淮集团发生分歧,争执甚是激烈。而此时湘淮集团实力如日方中,终使胜保于同治元年冬被革职逮问,次年秋赐令自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胜保 集团 剿抚之争
下载PDF
同治四年两江总督易人风波 被引量:1
5
作者 顾建娣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33-240,共8页
太平天国平定后,清政府试图从湘淮集团手中收回两江地区。同治四年九月,清政府欲调李鸿章外出作战,以吴棠替署江督。旨令曾国藩、李鸿章和吴棠三人函商。曾国藩和李鸿章并不与吴棠商量就径直复奏,表示李鸿章无法调离。措辞巧妙,无法辩... 太平天国平定后,清政府试图从湘淮集团手中收回两江地区。同治四年九月,清政府欲调李鸿章外出作战,以吴棠替署江督。旨令曾国藩、李鸿章和吴棠三人函商。曾国藩和李鸿章并不与吴棠商量就径直复奏,表示李鸿章无法调离。措辞巧妙,无法辩驳。吴棠无法署理,最后也被调离江北。湘淮集团把持两江总督职位四十多年。两江总督职位之争是满清政府和汉族官僚、中央和地方之间争夺地方事权的一个缩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江总督 吴棠 曾国藩 李鸿章 集团
下载PDF
同治初年湘淮集团对长江下游清军水师的整顿和重建
6
作者 顾建娣 《军事历史研究》 CSSCI 2021年第6期15-27,共13页
同治初年,长江下游清军水师因与太平军作战不利且自身问题层出,亟须整顿与重建。李鸿章抵达上海后,湘淮集团开始谋划整顿与重建下游水师。在清廷支持下,湘淮集团先削弱、收编、去除上海的曾秉忠和冯日坤势力,再通过裁减船只、撤换统领... 同治初年,长江下游清军水师因与太平军作战不利且自身问题层出,亟须整顿与重建。李鸿章抵达上海后,湘淮集团开始谋划整顿与重建下游水师。在清廷支持下,湘淮集团先削弱、收编、去除上海的曾秉忠和冯日坤势力,再通过裁减船只、撤换统领、调整饷项分配等措施,整编扬防水师。同治二年十月淮军攻克苏州,湘军水师可以分兵驻防里下河一带,清廷即调走督办江北军务的都兴阿,将扬防水师节制权交给曾国藩。长江下游清军水师最终被湘军水师取代,完成整顿与重建。这为此后湘军水师击败太平军及其余部奠定了基础,也是战后湘军水师转变为经制水师的关键一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团 扬防水师 上海水师 红单船 曾国藩 李鸿章
原文传递
湘淮集团与19世纪60年代上海的崛起
7
作者 陈可畏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1-74,87,共5页
19世纪60年代,是上海从"江南的上海"向"上海的江南"过渡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湘淮集团一方面通过解除太平军对上海围困,解决在此过程中产生的诸多社会问题,有效控制了上海的军政大权;另一方面通过采取系列的手段... 19世纪60年代,是上海从"江南的上海"向"上海的江南"过渡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湘淮集团一方面通过解除太平军对上海围困,解决在此过程中产生的诸多社会问题,有效控制了上海的军政大权;另一方面通过采取系列的手段和措施,以处理日显复杂的上海中外关系,为上海的发展创造了一个相对安定和平的环境,从而成为了19世纪60年代上海崛起的一个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团 19世纪60年代的上海 李鸿章 丁日昌
下载PDF
咸同年间清廷和湘淮集团的省级政权控制力考析
8
作者 邱涛 赵紫雄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84-91,共8页
咸同年间,随着太平军兴及湘军的崛起,清朝长期实行的高度中央集权受到很大冲击,以湘淮系为主的地方军政大员的权势明显增强。面对地方势力的迅速发展,甚至是步步进逼,清廷并非束手无策、步步退让,而是进行了强有力的制约和反击,并取得... 咸同年间,随着太平军兴及湘军的崛起,清朝长期实行的高度中央集权受到很大冲击,以湘淮系为主的地方军政大员的权势明显增强。面对地方势力的迅速发展,甚至是步步进逼,清廷并非束手无策、步步退让,而是进行了强有力的制约和反击,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这就决定了清中央和地方之间权力的争夺和转移不是单向的、直线式的,更不是摧枯拉朽式的,而是双向的、波浪式的、拉锯式的。清朝中央对文武官员黜陟权力的垄断,是清朝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内容和基石。清廷虽然受到太平天国战争带来的冲击,在战争中越来越依赖湘淮军队,授予湘淮人员越来越多的官职,甚至不得不任命部分湘淮高层人员为封疆大吏,使一部分政府权力落入湘淮集团之手,但这部分人成为政府官员之后,清朝中央同时也就有了更多的手段对其思想、行动施加影响和约束。在实践过程中,清廷着力利用高级官职对一些湘淮高层人物进行拉拢、分化,破坏湘淮集团的内部团结,从而维持并重新稳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咸同时期 清廷 集团 督抚专政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