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53篇文章
< 1 2 1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草原生态与蒙古族的民间环境知识 被引量:76
1
作者 麻国庆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52-57,共6页
本文从人类学、社会学的视角 ,利用田野调查和有关的文献资料 ,在对草原生态民族区草原生态现状认识的基础上 ,对于草原生态和蒙古族的民间环境知识进行了研究和探讨。论文以蒙古族的游牧传统和环境知识为中心 ,从蒙古族的游牧技术传统... 本文从人类学、社会学的视角 ,利用田野调查和有关的文献资料 ,在对草原生态民族区草原生态现状认识的基础上 ,对于草原生态和蒙古族的民间环境知识进行了研究和探讨。论文以蒙古族的游牧传统和环境知识为中心 ,从蒙古族的游牧技术传统、居住格局、轮牧的方式以及蒙古族的宗教价值与环境伦理等方面 ,较为全面地揭示了这些民间的与环境有关的知识 ,直接间接地对于草原生态的保护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进而对于造成草原生态恶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的冲突所造成的“农牧矛盾”作了基本的分析。最后 ,笔者指出 ,对这些民间的知识体系 ,在具体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生态 环境知识 文化传统 游牧民族 草原生态民族 农耕民族 蒙古族 游牧技术 环境保护
下载PDF
2000年来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南迁与气候变化 被引量:76
2
作者 王会昌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274-279,共6页
论述了2000年来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南迁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气候温暖时期,中国北方游牧政权与中原农耕世界和平共处;气候寒冷时期,游牧民族南迁,中原政权不稳,二者对峙,甚至建立了“牧者王朝”
关键词 游牧民族 气候变化 南迁
下载PDF
唐代气候变化与唐代历史兴衰 被引量:61
3
作者 蓝勇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4-15,共12页
本文支持唐代是一个温暖湿润的时期。温暖湿润的气候使唐代农牧业界线北移,农耕区扩大;农业经济作物种植北线北移,复种指数提高,产出的多样性更明显;农作物单产量提高,粮食总产量也提高;水利建设成效显著。由于国力强盛,使南方... 本文支持唐代是一个温暖湿润的时期。温暖湿润的气候使唐代农牧业界线北移,农耕区扩大;农业经济作物种植北线北移,复种指数提高,产出的多样性更明显;农作物单产量提高,粮食总产量也提高;水利建设成效显著。由于国力强盛,使南方地区的开发有了保证。气候的温暖湿润为唐代农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农业经济的发展为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和繁荣奠定了基础。本文赞同8世纪中叶气候有一个由暖转冷过程的观点,认为8世纪中叶的气候转寒造成了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压力增大,北方游牧民族纷纷入主中国北方建立区域性王朝,安史之乱是这个南下进程开始的标志性事件。经过南宋12世纪的再一次寒冷突变后,北方游牧民族则开始了入主中原建立大一统王朝的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牧民族 安史之乱 唐代 中原 大一统 兴衰 农耕 保证 扩大 条件
原文传递
东汉北方草原游牧民族人骨的研究 被引量:47
4
作者 潘其风 韩康信 《考古学报》 1982年第1期117-136,共20页
本文的颅骨材料采自内蒙呼伦贝尔盟陈巴尔虎旗的完工、扎赉诺尔两地古墓葬,及昭乌达盟巴林左旗南阳家营子古墓葬。据报告这三处墓葬时代大致都相当于东汉时期,但年代上略有早晚之分。从遗物分析,都是以游牧为主的古民族遗迹。在文化内... 本文的颅骨材料采自内蒙呼伦贝尔盟陈巴尔虎旗的完工、扎赉诺尔两地古墓葬,及昭乌达盟巴林左旗南阳家营子古墓葬。据报告这三处墓葬时代大致都相当于东汉时期,但年代上略有早晚之分。从遗物分析,都是以游牧为主的古民族遗迹。在文化内涵上也反映出相互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本文将在分别介绍各处颅骨材料的观察测量结果的基础上,作些比较研究,试从人类体质特征的角度提出一些问题,与读者共同研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骨 东亚蒙古人种 体质特征 游牧民族 鼻指数 西伯利亚 绝对值 正颅型 人骨 比较研究
原文传递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斗争与融合 被引量:42
5
作者 范文澜 《历史研究》 1980年第1期3-9,共7页
本文是作者范文澜同志在一九六二年夏间交给《历史研究》编辑部的。原稿首页空白处有"附记"一则,全文如下: "附记:这是我在一些学校里曾经讲过的发言稿,因为预备得不够充分,难免言者以为无罪,听者却认为该受呵责。现在... 本文是作者范文澜同志在一九六二年夏间交给《历史研究》编辑部的。原稿首页空白处有"附记"一则,全文如下: "附记:这是我在一些学校里曾经讲过的发言稿,因为预备得不够充分,难免言者以为无罪,听者却认为该受呵责。现在我把发言稿整理出来,予以发表。按照百家争鸣的方针,史学界同仁可以展开争论。我愿意虚心接受好的意见,如果我的论点不正确,那就改正好了。" 话虽如此,但在当时情况下,作者顾虑仍所难免,所以没有发表。现在重读一过,觉其中精义,甚多启发。作者弃世,忽忽十年。公布遗文,感怀无限。附记提到一些学校,据编者所知,系中央党校、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在场者大概都还记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历史 民族斗争 汉族 民族融合 历史研究 游牧民族 民族 华夏族 马克思恩格斯 史学工作者
原文传递
中古时期北方地区畜牧业的变动 被引量:38
6
作者 王利华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3-47,共15页
中古时期 ,我国北方黄河中下游地区畜牧经济的比重曾有明显上升 ,畜产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具体表现为 :畜牧区域曾向内地显著扩张 ,大型国营和私营畜牧业一度相当繁荣 ,农耕地区家庭饲养规模也有所扩大 ,羊取代了猪成为主要肉畜。但... 中古时期 ,我国北方黄河中下游地区畜牧经济的比重曾有明显上升 ,畜产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具体表现为 :畜牧区域曾向内地显著扩张 ,大型国营和私营畜牧业一度相当繁荣 ,农耕地区家庭饲养规模也有所扩大 ,羊取代了猪成为主要肉畜。但经过一段上升和繁荣之后 ,畜牧业重新渐转衰退。上述这些变动 ,与人口密度的升降和游牧民族的内徙直接相关 ,是农耕与畜牧两种具有不同生态适应性和能量生产效率的经济生产方式不断竞争消长的结果 ,与所谓“胡化”和“汉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化 中古时期 游牧民族 汉化 农耕 繁荣 人口密度 具体表现 直接 变动
原文传递
从扎赉诺尔汉代居民的体质差异探讨鲜卑族的人种构成 被引量:35
7
作者 朱泓 《北方文物》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45-51,共7页
一、前言鲜卑族是我国古代北方草原上崛起的一支强悍的游牧民族,在上起秦汉、下迄北周的数百年时间内,她在北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鲜卑铁骑横扫大漠,逐鹿中原。鲜卑各部先后建立了前燕、后燕、西燕、南燕、北魏、... 一、前言鲜卑族是我国古代北方草原上崛起的一支强悍的游牧民族,在上起秦汉、下迄北周的数百年时间内,她在北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鲜卑铁骑横扫大漠,逐鹿中原。鲜卑各部先后建立了前燕、后燕、西燕、南燕、北魏、东魏、西魏,北周等诸多王朝,从而使鲜卑族的赫赫声威,名垂史册。隋唐以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卑族 东亚蒙古人种 扎赉诺尔 游牧民族 体质特征 北匈奴 古代北方 人种学研究 拓跋鲜卑 墓葬
原文传递
内蒙古翁牛特旗辽代广德公墓 被引量:29
8
作者 项春松 《北方文物》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41-44,共4页
辽广德公墓位于翁牛特旗所在地乌丹镇西南约30公里的鸽子洞沟,地处少郎河北岸(图一)。这里沟壑交错,山峦连绵起伏。1965年以来,该地区曾多次发现辽墓,是辽上京丰州境内重要的辽墓群之一。
关键词 翁牛特旗 内蒙古 辽墓 辽代 鸡冠壶 公墓 契丹 游牧民族 绿釉 葬具
原文传递
略论草原文化的特征 被引量:26
9
作者 马桂英 《天府新论》 2006年第1期119-122,共4页
草原文化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在应战来自草原自然环境或生存环境的挑战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它具有天然性文化本性;前仆后继性文化轨迹;流动性文化行为;尚武性文化心理;开放性文化精髓;诚信性文化内核六大特征。它维系了游牧民族的生存,... 草原文化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在应战来自草原自然环境或生存环境的挑战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它具有天然性文化本性;前仆后继性文化轨迹;流动性文化行为;尚武性文化心理;开放性文化精髓;诚信性文化内核六大特征。它维系了游牧民族的生存,显示了游牧民族的活力,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文化 特征 游牧民族
下载PDF
气候冲击、王朝周期与游牧民族的征服 被引量:29
10
作者 陈强 《经济学(季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73-394,共22页
游牧民族的征服活动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进程,但我们对其发生原因却所之甚少。本文使用公元前221年以来的中国历史气候与王朝数据,发现游牧民族征服的概率随着降雨稀少(以旱灾为代理变量)而上升,旱灾驱使游牧民族为了生存而进攻农耕汉族。... 游牧民族的征服活动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进程,但我们对其发生原因却所之甚少。本文使用公元前221年以来的中国历史气候与王朝数据,发现游牧民族征服的概率随着降雨稀少(以旱灾为代理变量)而上升,旱灾驱使游牧民族为了生存而进攻农耕汉族。而且,与王朝周期假说相一致,中原王朝越早于游牧政权建立,被后者征服的概率则越高。以上结果经过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包括使用中国与游牧民族的北方边界纬度作为另一被解释变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牧民族 气候冲击 王朝周期
原文传递
宁夏固原县出土文物 被引量:28
11
作者 锺侃 《文物》 1978年第12期86-90,共5页
一、匈奴遗物 1、杨郎公社出土的匈奴铜牌 1976年9月,杨郎公社杨郎大队养猪场内发现一土坑竖穴墓,墓底距地表1.5米,墓内有骨架一具,头东脚西,仰卧。盆骨附近发现两件铜牌。两件铜牌形制完全相同,长13.7、宽8.2厘米,厚1—3毫米。
关键词 固原县 匈奴族 铜牌 公社 出土文物 宁夏 发现 游牧民族 形制 遗物
原文传递
奶酪的营养价值及发展现状 被引量:23
12
作者 刘利清 《农产品加工》 2014年第2期42-43,共2页
奶酪源于西亚,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一种古老的乳制品,然而奶酪的风味却是在欧洲真正开始酝酿。奶酪也是我国西北的蒙古族、哈萨克族等游牧民族的传统食品,在内蒙古称为奶豆腐。
关键词 奶酪 营养价值 传统食品 游牧民族 哈萨克族 乳制品 蒙古族 奶豆腐
下载PDF
伊犁河流域塞人文化初探 被引量:22
13
作者 王明哲 《新疆社会科学》 1985年第1期59-64,128-130,共9页
新疆北部,从天山山谷到额尔齐斯河两岸,从伊犁河盆地到巴里坤草原,除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之外,到处都分布着优良的牧场和草地。自古以来,这里就是众多游牧民族理想的栖居生息之所。根据我国史籍的记载,从战国至宋元,相继在北疆草原活动... 新疆北部,从天山山谷到额尔齐斯河两岸,从伊犁河盆地到巴里坤草原,除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之外,到处都分布着优良的牧场和草地。自古以来,这里就是众多游牧民族理想的栖居生息之所。根据我国史籍的记载,从战国至宋元,相继在北疆草原活动过的主要游牧民族就有塞、呼揭、乌孙、匈奴、突厥、西辽、蒙古等。他们的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犁河流域 人文化 乌孙 游牧民族 额尔齐斯河 匈奴 墓葬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 战国时期 巴里坤
下载PDF
论蒙古族草原生态文化观 被引量:14
14
作者 格.孟和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41-45,共5页
论蒙古族草原生态文化观格·孟和蒙古族在严酷而封闭的内陆草原自然环境中长期从事牧业和狩猎业的生产生活的实践活动,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游牧文化。而草原生态文化观则是这种游牧文化的核心和实质。这是因为,首先,蒙古族的草原生... 论蒙古族草原生态文化观格·孟和蒙古族在严酷而封闭的内陆草原自然环境中长期从事牧业和狩猎业的生产生活的实践活动,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游牧文化。而草原生态文化观则是这种游牧文化的核心和实质。这是因为,首先,蒙古族的草原生态文化观是从蒙古族所从事的游牧和狩猎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生态 蒙古族 文化观 人与自然的关系 游牧文化 牧业生产 游牧民族 大自然 生态平衡 传统文化
下载PDF
哈萨克法初探 被引量:20
15
作者 罗致平 白翠琴 《民族研究》 1988年第6期49-61,共13页
哈萨克是我国古代西北游牧民族的后裔。其族源可追溯至西汉时期的塞种、月氏、乌孙、康居、匈奴及以后的突厥、葛逻禄、哈喇契丹、克烈、乃蛮、钦察等。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他们形成了世代相传的习惯法。哈萨克汗国建立后,又制定一... 哈萨克是我国古代西北游牧民族的后裔。其族源可追溯至西汉时期的塞种、月氏、乌孙、康居、匈奴及以后的突厥、葛逻禄、哈喇契丹、克烈、乃蛮、钦察等。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他们形成了世代相传的习惯法。哈萨克汗国建立后,又制定一系列法典、条例。因此,对十六世纪至二十世纪初的哈萨克法进行探讨,将有助于其社会历史及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萨克 哈喇契丹 游牧民族 西汉时期 葛逻禄 习惯法 二十世纪初 突厥 匈奴 汗国
原文传递
关于北方游牧文化起源的探讨 被引量:18
16
作者 乔晓勤 《内蒙古文物考古》 1992年第Z1期21-25,共5页
处于我国北部边陲的内蒙古,在史前时代恰好处于中原的农业文化区与东北亚草原文化区的交界地带,因而本地区的考古学研究不但可以建立区域性的文化发展谱系,而且具有相当的国际意义.在研究草原地区游牧文化的起源及游牧民族与农业民族的... 处于我国北部边陲的内蒙古,在史前时代恰好处于中原的农业文化区与东北亚草原文化区的交界地带,因而本地区的考古学研究不但可以建立区域性的文化发展谱系,而且具有相当的国际意义.在研究草原地区游牧文化的起源及游牧民族与农业民族的关系方面,内蒙古的考古材料有独特的价值.在过往的四十年中,内蒙古的考古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就新石器时代和早期青铜时代而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牧文化 内蒙古地区 农业文化 细石器 文化起源 新石器时代 早期青铜时代 畜牧业 游牧民族 蒙古高原
下载PDF
安禄山等杂胡的内亚文化背景——兼论粟特人的“内亚化”问题 被引量:18
17
作者 钟焓 《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67-84,共18页
本文通过对史书中有关安禄山等杂胡记载的考察,论述了唐代活动在北方的原出粟特地区的“杂胡”在文化上所受到的突厥等内亚游牧民族的各种影响,并结合个案指出当时的“杂胡”实际上并不具有统一的族属意识,其成员认同胡人还是突厥往往... 本文通过对史书中有关安禄山等杂胡记载的考察,论述了唐代活动在北方的原出粟特地区的“杂胡”在文化上所受到的突厥等内亚游牧民族的各种影响,并结合个案指出当时的“杂胡”实际上并不具有统一的族属意识,其成员认同胡人还是突厥往往要视个人具体情况而定。此外文章还揭示了粟特后裔在晚唐五代的进一步“内亚化”,从而动态地分析了入居北方边境地带的粟特人所经历的文化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粟特人 文化背景 游牧民族 晚唐五代 文化变迁 突厥 北方 史书 族属 后裔
原文传递
从游牧到定居是游牧民族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重大变革 被引量:12
18
作者 阿德力汗·叶斯汗 《西北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32-140,166,共10页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文明的进步,游牧民族对物质、文化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自身需求与政府行为的推动下,世界上很多游牧民族已经转为定居生产生活方式。实践证明,从游牧到定居是一个民族走向文明的重要标志。本文以新疆...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文明的进步,游牧民族对物质、文化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自身需求与政府行为的推动下,世界上很多游牧民族已经转为定居生产生活方式。实践证明,从游牧到定居是一个民族走向文明的重要标志。本文以新疆为例,阐述了游牧民族的概况、生产生活方式特点,并从三方面对游牧民族定居的重要意义进行浅析:一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二是实现游牧民族兴旺发达的重大战略举措;三是增进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的根本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牧民族 定居民族 民族团结 生产方式 生活方式
原文传递
新疆考古的发现——伊犁的调查 被引量:19
19
作者 黄文弼 《考古》 1960年第2期8-14,共7页
伊犁之名首见唐书突厥传称为"伊丽",实为"伊犁"之异名,在中国极西北部,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萨克自治州。民族复杂,以哈萨克族、维吾尔族为最多数。解放后建立以哈萨克为首的自治州专署统12县,人口约40万左右。除... 伊犁之名首见唐书突厥传称为"伊丽",实为"伊犁"之异名,在中国极西北部,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萨克自治州。民族复杂,以哈萨克族、维吾尔族为最多数。解放后建立以哈萨克为首的自治州专署统12县,人口约40万左右。除精河、温泉、博乐、在博乐塔拉河流域外,新源、特克斯、绥定、尼勒克、察布察尔、伊宁、霍城、昭苏、巩留9县设在伊犁河流域。南北有大山,伊犁河流贯其间,水草丰盈,花果满地,故古有果园之称,为历来遊牧民族争逐之地。首见于中国载记者为塞种、大月氏。塞种自西来;大月氏自东往,匈奴、乌孙接踵而前,莫不以此地为乐土,繁殖生息其间而留其残迹。前者以乌孙据此时间较长,与中国关系亦多;稍后者,则为突厥、突骑施、契丹、蒙古,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与内地皆具有不可分割的历史关系。故我们研究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犁河流域 新疆文物 特克斯 突厥 大月氏 昭苏 游牧民族 考古 吐鲁番 陶片
原文传递
关中两汉先民生业模式及与北方游牧民族间差异的稳定同位素分析 被引量:17
20
作者 张国文 胡耀武 +5 位作者 Olaf Nehlich 杨武站 刘呆运 宋国定 王昌燧 Michael P. Richards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31-141,共11页
为了揭示作为中国古代民族融合主体汉族的食物结构和生业模式及其转变,并探讨其在与游牧民族交流中的作用和地位,本文对陕西光明、官道和机场墓地人和动物骨骼进行了C、N、S稳定同位素分析。相比部分游牧民族,关中地区汉族具有和北方部... 为了揭示作为中国古代民族融合主体汉族的食物结构和生业模式及其转变,并探讨其在与游牧民族交流中的作用和地位,本文对陕西光明、官道和机场墓地人和动物骨骼进行了C、N、S稳定同位素分析。相比部分游牧民族,关中地区汉族具有和北方部分游牧民族截然不同的食物结构和生业模式,并且后者明显受到了汉族的影响从而发生了转变,这也体现了汉族的经济和文化在中国古代游牧民族"汉化"过程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中地区 汉族 游牧民族 C、N、S稳定同位素分析 粟作农业 家庭畜牧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