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82篇文章
< 1 2 4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欧亚大陆草原早期游牧文化的几点思考 被引量:69
1
作者 乌恩 《考古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37-470,共34页
欧亚大陆草原地带通常是指多瑙河至长城地带的广阔地区,这里自古以来是游牧和半游牧人的活动地域,他们遗留下独具特色的文化遗物,尤其以风格相近的兵器、马具和所谓'野兽纹'艺术(俗称'斯基泰三要素'或'斯基泰三合一... 欧亚大陆草原地带通常是指多瑙河至长城地带的广阔地区,这里自古以来是游牧和半游牧人的活动地域,他们遗留下独具特色的文化遗物,尤其以风格相近的兵器、马具和所谓'野兽纹'艺术(俗称'斯基泰三要素'或'斯基泰三合一')著称于世。正因为如此,欧亚大陆草原早期游牧文化曾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不仅有很多重要的考古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亚大陆草原 游牧文化 中国 北方 青铜器时期文化 地位 夏家店上层文化 早期映器时代文化 境外考古学文化 野兽纹 起源 传播 游牧业形式
原文传递
新疆巴里坤县东黑沟遗址2006-2007年发掘简报 被引量:51
2
作者 张玉忠 王建新 +4 位作者 张凤 任萌 亚合甫·江 于建军 陈新儒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27,I0002-I0009,共33页
2006~2007年,对新疆巴里坤县东黑沟遗址进行发掘,清理石筑高台1座、石围居址4座、墓葬12座。高台的主要遗迹为2个使用面。墓葬均有圆形石封堆,有的有人牲和殉牲。出土陶、石、骨、铜质遗物和金银饰品等。墓葬年代约为西汉前期。东黑沟... 2006~2007年,对新疆巴里坤县东黑沟遗址进行发掘,清理石筑高台1座、石围居址4座、墓葬12座。高台的主要遗迹为2个使用面。墓葬均有圆形石封堆,有的有人牲和殉牲。出土陶、石、骨、铜质遗物和金银饰品等。墓葬年代约为西汉前期。东黑沟遗址的发掘,对游牧文化聚落遗址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东黑沟遗址 游牧文化 聚落遗址 西汉
原文传递
草原荒漠化的历史反思:发展的文化维度 被引量:30
3
作者 恩和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3-9,共7页
在内蒙古草原成为中原农耕民族和北方游牧民族间相互扩张地带的漫长历史中,凡农耕民族主宰时期均导致草原退化,生态受损;凡游牧民族统治时期都保持了草原丰美,局部地区的生态恶化亦受到遏制。农耕民族的大量迁入和游牧民族的农耕化,致... 在内蒙古草原成为中原农耕民族和北方游牧民族间相互扩张地带的漫长历史中,凡农耕民族主宰时期均导致草原退化,生态受损;凡游牧民族统治时期都保持了草原丰美,局部地区的生态恶化亦受到遏制。农耕民族的大量迁入和游牧民族的农耕化,致使适应草原牧区的游牧文化出现长期断裂,造成了垦殖型荒漠化。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时,应重视发展的文化维度,确立起适应该地区自然环境并继承游牧文化精髓的主导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耕文化 游牧文化 垦殖型荒漠化 文化维度
下载PDF
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碰撞·结果·反思——文化生存与文化平等的意义 被引量:31
4
作者 包玉山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41-246,共6页
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长期碰撞、角力的结果,是农耕文化最终取得了全面胜利并淹没了游牧文化。在草原地区成为主导文化之后,农耕文化之思想观念得以制度化,成为约束该区域人们行为的有形制度,并对草原生态产生了破坏性的作用。游牧经济本... 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长期碰撞、角力的结果,是农耕文化最终取得了全面胜利并淹没了游牧文化。在草原地区成为主导文化之后,农耕文化之思想观念得以制度化,成为约束该区域人们行为的有形制度,并对草原生态产生了破坏性的作用。游牧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保护它可以起到保护该地区生态环境的作用。不同文化在是否与其生态环境相适应这一层面上具有可比性,比较的尺度或标准当然是生态伦理标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肯定是文化平等的问题。没有文化的平等就根本谈不上民族间的平等相处的问题。各种文化的平等对话是各民族相互增进理解和团结的无形制度基础。因此,主张或提倡文化生存与文化平等对于内蒙古草原地区的人们来说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牧文化 农耕文化 平等
原文传递
草原文化与游牧文化 被引量:33
5
作者 吴团英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6,共6页
草原文化与游牧文化在一定意义上和特定范围内具有内在的不可分割的联系性或同一性,但一旦超出特定范围,二者之间就有不可忽视的质的差异和区别。从文化类型看,草原文化从属于地域文化,而游牧文化则从属于经济文化;从地域分布看,草原文... 草原文化与游牧文化在一定意义上和特定范围内具有内在的不可分割的联系性或同一性,但一旦超出特定范围,二者之间就有不可忽视的质的差异和区别。从文化类型看,草原文化从属于地域文化,而游牧文化则从属于经济文化;从地域分布看,草原文化基本同草原地带的分布相一致,而游牧文化的分布与草原地带的分布则不尽相同;从其起源、形成和发展历程看,草原文化和游牧文化并非一直处于同步发展状态;从其建构特征看,草原文化是一种复合型文化,而游牧文化是一种单一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文化 游牧文化 古老文化 现代文化
下载PDF
蒙古族游牧文化的生态特征 被引量:11
6
作者 乌云巴图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38-43,共6页
该文从民族文化确立的能量基础出发,用生态人类学的观点分析和阐述了蒙古族游牧文化中的衣、食、住、行等诸多行为现象,从而推导出蒙古族传统文化中的应用。
关键词 蒙古族 游牧文化 生态特征
下载PDF
论蒙古族草原生态文化观 被引量:14
7
作者 格.孟和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41-45,共5页
论蒙古族草原生态文化观格·孟和蒙古族在严酷而封闭的内陆草原自然环境中长期从事牧业和狩猎业的生产生活的实践活动,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游牧文化。而草原生态文化观则是这种游牧文化的核心和实质。这是因为,首先,蒙古族的草原生... 论蒙古族草原生态文化观格·孟和蒙古族在严酷而封闭的内陆草原自然环境中长期从事牧业和狩猎业的生产生活的实践活动,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游牧文化。而草原生态文化观则是这种游牧文化的核心和实质。这是因为,首先,蒙古族的草原生态文化观是从蒙古族所从事的游牧和狩猎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生态 蒙古族 文化 人与自然的关系 游牧文化 牧业生产 游牧民族 大自然 生态平衡 传统文化
下载PDF
中国近世民族主义的历史渊源 被引量:20
8
作者 冯天瑜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年第4期1-5,共5页
本文探讨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兴起的文化源头──中华元典(《诗》、《书》、《礼》、《易》、《春秋》等)所阐扬的“华夷之辨”,并在追溯元典“华夷观”的基础上,进而考察其在近代社会生活的特定氛围内发生的转化,从而证明在近世中国... 本文探讨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兴起的文化源头──中华元典(《诗》、《书》、《礼》、《易》、《春秋》等)所阐扬的“华夷之辨”,并在追溯元典“华夷观”的基础上,进而考察其在近代社会生活的特定氛围内发生的转化,从而证明在近世中国发生重要作用的民族主义。“实吾先民所遗留”,同时,近代民族主义又并非先民“华夷观”原封不动的传承.而是左全新的国际国内环境里的创造性再铸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民族主义” 近代民族主义 历史渊源 “华夷之辨” 华夷观 清王朝 章太炎 孙中山 民族观念 游牧文化
下载PDF
西方学者关于游牧文化起源研究的简要评述 被引量:19
9
作者 郑君雷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17-224,共8页
早期西方学者对于游牧文化起源的解释通常是围绕将游牧作为渐进式社会经济形态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而展开 ,近年来西方学者则倾向于游牧出于混合经济 ,认为游牧专门化的动因包括自然条件变化、人口压力 (以及相应的农业扩张、都市发展... 早期西方学者对于游牧文化起源的解释通常是围绕将游牧作为渐进式社会经济形态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而展开 ,近年来西方学者则倾向于游牧出于混合经济 ,认为游牧专门化的动因包括自然条件变化、人口压力 (以及相应的农业扩张、都市发展和聚落扩展 )、工艺专门化、贸易联系、政治环境、迁徙等方面 ,其中Khazanov对于欧亚草原及沙漠 (半沙漠 )地区、近东地区、中东地区、非洲大陆、欧亚北部地区和亚洲内陆高原游牧业起源情况的总结代表了西方学者近期的整体性认识。本文首先对这些情况进行介绍 ,在此基础上对西方学者在游牧起源问题研究上的基本取向进行了评述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牧文化 西方学者 文明起源 生态环境 人口
原文传递
蒙古族文化的生态学思考 被引量:14
10
作者 陈烨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34-37,共4页
本文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对草原生态和蒙古族文化之间的关系 ,尤其是文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着重分析。认为草原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与我们所持的文化有着某种因果关系 。
关键词 草原生态环境 蒙古族文化 传统文化 文化生态学 游牧文化
下载PDF
关于北方游牧文化起源的探讨 被引量:18
11
作者 乔晓勤 《内蒙古文物考古》 1992年第Z1期21-25,共5页
处于我国北部边陲的内蒙古,在史前时代恰好处于中原的农业文化区与东北亚草原文化区的交界地带,因而本地区的考古学研究不但可以建立区域性的文化发展谱系,而且具有相当的国际意义.在研究草原地区游牧文化的起源及游牧民族与农业民族的... 处于我国北部边陲的内蒙古,在史前时代恰好处于中原的农业文化区与东北亚草原文化区的交界地带,因而本地区的考古学研究不但可以建立区域性的文化发展谱系,而且具有相当的国际意义.在研究草原地区游牧文化的起源及游牧民族与农业民族的关系方面,内蒙古的考古材料有独特的价值.在过往的四十年中,内蒙古的考古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就新石器时代和早期青铜时代而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牧文化 内蒙古地区 农业文化 细石器 文化起源 新石器时代 早期青铜时代 畜牧业 游牧民族 蒙古高原
下载PDF
试论蒙古民族传统文化的形成、变迁及其特点 被引量:14
12
作者 陈巴特尔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66-69,共4页
游牧文化是蒙古民族的传统文化,完善于13世纪初。随着生存环境和生业方式的变化,蒙古民族这一本土文化在与他族的交往过程中不断地发生变迁。蒙元时期蒙古文化进入了鼎盛时期,多元文化的共生和蒙汉文化的适应是其变化的主题;明清时期,... 游牧文化是蒙古民族的传统文化,完善于13世纪初。随着生存环境和生业方式的变化,蒙古民族这一本土文化在与他族的交往过程中不断地发生变迁。蒙元时期蒙古文化进入了鼎盛时期,多元文化的共生和蒙汉文化的适应是其变化的主题;明清时期,蒙藏文化的融合和满蒙文化的综合,使蒙古文化进入了低落和转型期;清末,外力的冲击和内力的涌动,揭开了蒙古文化现代化的序幕,从而奠定了蒙古民族现代发展的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民族 游牧文化 变迁 特点
下载PDF
生计变迁下的环境与文化——以乌伦古河富蕴段牧民定居为例 被引量:19
13
作者 陈祥军 《开放时代》 CSSCI 2009年第11期142-154,共13页
自公社化后,伴随农业开发及游牧生计的转变,乌伦古河河谷内人口、耕地及牲畜数量激增,流域生态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牧民定居政策,促使牧民由游牧改为定居。定居意味着从事农业,进而越来越多的牧民变为农民。本... 自公社化后,伴随农业开发及游牧生计的转变,乌伦古河河谷内人口、耕地及牲畜数量激增,流域生态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牧民定居政策,促使牧民由游牧改为定居。定居意味着从事农业,进而越来越多的牧民变为农民。本文通过对乌伦古河流域的实地考察发现,乌伦古河生态环境的恶化与牧民定居政策有着直接联系。牧民定居政策促使传统游牧生计方式彻底发生改变,打破了原有的生计与生态的平衡关系,进而破坏了对牧民与自然关系起到调节作用的游牧文化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牧民定居 游牧文化 生态环境 生计方式 变迁 定居政策 农业开发 牲畜数量
原文传递
青海考古的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14
14
作者 许新国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3-11,共9页
青海省的考古工作始于20世纪20年代,至今已发掘各时代遗址40余处、墓葬3000余座。较重要的工作是发现了小柴达木湖和拉乙亥旧石器时代和中石器时代遗址;确立了马家窑文化、宗日文化和齐家文化等新石器时代文化,以及卡约文化、辛店文化... 青海省的考古工作始于20世纪20年代,至今已发掘各时代遗址40余处、墓葬3000余座。较重要的工作是发现了小柴达木湖和拉乙亥旧石器时代和中石器时代遗址;确立了马家窑文化、宗日文化和齐家文化等新石器时代文化,以及卡约文化、辛店文化、诺木洪文化等青铜时代文化;发掘了土谷浑城址、墓地及都兰吐蕃墓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考古 青铜时代文化 新石器时代文化 墓葬 遗址 游牧文化 都兰墓葬 吐蕃文化 民族考古学
原文传递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社会成因 被引量:7
15
作者 武树臣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46-52,共7页
自给自足的农耕生产方式是古代中华民族的主要社会实践活动方式,具有稳定、内向和封闭的特点。宗法家族式的社会组织成为基本细胞,并形成一整套以“礼”为形式的宗法家族制度。政治模式是中央集权的专制政体。宗法伦理观念经过中原文化... 自给自足的农耕生产方式是古代中华民族的主要社会实践活动方式,具有稳定、内向和封闭的特点。宗法家族式的社会组织成为基本细胞,并形成一整套以“礼”为形式的宗法家族制度。政治模式是中央集权的专制政体。宗法伦理观念经过中原文化和游牧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居于支配地位。自然经济、宗法社会、专制王权和伦理道德这四个方面从总体上制约着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内容、性质及其发展方向,使其以维护君权和族权为特征、具有成文法与判例制度相结合的混合法样式,从而独具伦理主义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 宗法家族制 自然经济 中原文化 游牧文化 专制政体 游牧民族 生产方式 中国古代社会 相结合
下载PDF
关于西北历史文化的特点 被引量:12
16
作者 谷苞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8-41,共4页
本期我们刊发了有关西北历史的两篇文章 ,一篇是民族学家谷苞先生为《西北通史》所写的序言 ,一篇是刘光华教授为《西北通史》所写的前言。《西北通史》是兰州大学出版社承担的国家八五图书出版重点选题 ,由谷苞教授担任主编 ,上起远古 ... 本期我们刊发了有关西北历史的两篇文章 ,一篇是民族学家谷苞先生为《西北通史》所写的序言 ,一篇是刘光华教授为《西北通史》所写的前言。《西北通史》是兰州大学出版社承担的国家八五图书出版重点选题 ,由谷苞教授担任主编 ,上起远古 ,下迄新中国成立前夕 ,计五卷 ,约 3 0 0万字。目前该书各卷均已完成 ,兰州大学出版社将陆续出版发行。这是我国学者编写的第一部关于西北历史的全面性著作。该书的出版是西北地区乃至全国学术界的一件大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地区 历史文化 中国 民族文化 多元文化 游牧文化 西方文化 文化交流
下载PDF
汉代阮咸类琵琶起源考 被引量:11
17
作者 赵志安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70-77,61,共9页
汉代阮咸类琵琶的起源是音乐学界倍受关注的复杂课题之一。文章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从文献考辩、乐器命名、乐器形制构造及其文化属性、音乐文化交流历史等多角度 ,考证汉代阮咸类琵琶非中原文化的产物 ,并认为具有“马上之乐... 汉代阮咸类琵琶的起源是音乐学界倍受关注的复杂课题之一。文章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从文献考辩、乐器命名、乐器形制构造及其文化属性、音乐文化交流历史等多角度 ,考证汉代阮咸类琵琶非中原文化的产物 ,并认为具有“马上之乐”特征的阮咸类琵琶的起源 ,是秦汉以降“丝绸之路”开通、西乐东渐过程中 ,西域“游牧民族文化”撞击中原文化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阮成类琵琶 起源 中原文化 游牧文化
下载PDF
巫舞探源 被引量:13
18
作者 于平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1994年第1期48-56,共9页
巫舞,现在已泛指伴随巫术仪式而进行的各类舞蹈。本世纪以来,当国外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在国内受到关注并广为推行之后,我们已经用“巫术”这一概念来涵盖“原始宗教仪式”了。于是,无论是“巫”还是“舞’,其在华夏远古文化发生中的特定... 巫舞,现在已泛指伴随巫术仪式而进行的各类舞蹈。本世纪以来,当国外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在国内受到关注并广为推行之后,我们已经用“巫术”这一概念来涵盖“原始宗教仪式”了。于是,无论是“巫”还是“舞’,其在华夏远古文化发生中的特定意义都被人们淡忘了。更确切地说,“巫”与“舞”的“特定意义”还是一种尚未完全破译的密码,我们“淡忘”的只是对那“特定意义”之源的溯探,而这正是本文的努力之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巫舞 文化人类学 远古文化 特定意义 商族 周族 小舞 东巴舞 皇舞 游牧文化
原文传递
20世纪甘肃考古的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10
19
作者 王辉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7-18,共12页
Gansu is one of the regions where archaeological work began earliest in China. Gancu archaeology has gone through three stages, and since the 1950s, it has greatly developed with important achievements obtained in a s... Gansu is one of the regions where archaeological work began earliest in China. Gancu archaeology has gone through three stages, and since the 1950s, it has greatly developed with important achievements obtained in a series of researches. These include the basic establishment of a cultural developmental sequence from the Neolithic to the Bronze Age, and the discovery of Duke Qin's graveyard and numbers of Han period inscribed slips and tablets. Noteworthy accomplishments have also been got in grotto archaeology and the survey and study of cemeteries of Wei-Jin times and the Great Wall in different periods. In the coming future, Gansu archaeology should be pushed forward by perfecting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frames of Neolithic to Bronze Age cultures, carrying out environmental and agricultural archaeology, and further studying the affiliation of cultures, metallurgical technology, cultural exchanges, the Zhou and Qin cultures and other priority subjec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 考古工作 齐家文化 新石器时代 青铜时代 游牧文化
原文传递
《江格尔》所表现的英雄主义及其文化根源 被引量:12
20
作者 宝音达 《民族文学研究》 CSSCI 2007年第1期11-17,共7页
《江格尔》的主要故事情节是征战,在《江格尔》的每个故事情节、英雄们的每个言谈举止中充分表现了英雄主义精神;这种英雄主义的根源来自蒙古族传统的历史文化;《江格尔》的英雄主义表现在对力量的崇拜与对英雄的赞扬,勇士们对战争的热... 《江格尔》的主要故事情节是征战,在《江格尔》的每个故事情节、英雄们的每个言谈举止中充分表现了英雄主义精神;这种英雄主义的根源来自蒙古族传统的历史文化;《江格尔》的英雄主义表现在对力量的崇拜与对英雄的赞扬,勇士们对战争的热衷与视死如归的生命态度,英雄对君主和宝木巴国的忠诚等三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格尔 英雄主义 游牧文化 民族性格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