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评价"温肾利水"法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缓解期)的有效性。方法:采用平行对照试验方法,58例缓解期肺心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28例,治疗组在对照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温肾利水"方,临证加减,每日...目的:评价"温肾利水"法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缓解期)的有效性。方法:采用平行对照试验方法,58例缓解期肺心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28例,治疗组在对照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温肾利水"方,临证加减,每日1剂,浓煎300 m L,分2次服用,疗程均为3个月。结果:治疗组用药后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2.86%,两组综合疗效相当(P>0.05)。治疗后治疗组症状体征总积分、主要临床症状体征、感冒及发作次数(次/半年)、血浆脑利钠肽(BNP)及血管紧张素II(Ang II)水平、平均肺动脉压指标均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P<0.05),两组Tei指数下降程度相似(P>0.05)。结论:"温肾利水"方对缓解期肺心病的疗效优于西药对照组,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展开更多
目的运用Meta方法分析温阳益气利水活血方剂联合西医方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计算机配合手工检索国内外常用数据库,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相关文献,进行文献质量评估,采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12篇随机对照临床...目的运用Meta方法分析温阳益气利水活血方剂联合西医方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计算机配合手工检索国内外常用数据库,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相关文献,进行文献质量评估,采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12篇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文献纳入研究,其中11篇中文文献和1篇外文文献,共计1 091例患者,其中对照组518例,观察组573例。Meta分析结果表明,中药观察组在中医证型表现、NYHA心功能分级、左室射血分数、血浆pro-BNP等疗效指标方面,均优于西医对照组,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温阳益气利水活血方剂联合西医疗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有显著性疗效,但鉴于纳入研究数目较少,质量评价多有不足,存在发表偏倚可能性,故应客观谨慎看待结论,期待更佳临床试验参与验证。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评价"温肾利水"法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缓解期)的有效性。方法:采用平行对照试验方法,58例缓解期肺心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28例,治疗组在对照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温肾利水"方,临证加减,每日1剂,浓煎300 m L,分2次服用,疗程均为3个月。结果:治疗组用药后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2.86%,两组综合疗效相当(P>0.05)。治疗后治疗组症状体征总积分、主要临床症状体征、感冒及发作次数(次/半年)、血浆脑利钠肽(BNP)及血管紧张素II(Ang II)水平、平均肺动脉压指标均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P<0.05),两组Tei指数下降程度相似(P>0.05)。结论:"温肾利水"方对缓解期肺心病的疗效优于西药对照组,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文摘目的:观察益气温阳、活血利水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0例慢性心力衰竭(心肾阳虚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均为30例患者。对照组给予强心、利尿、扩血管等常规的西医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以益气温阳、活血利水法为主的中药,早晚2次口服,两组疗程均为4周。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中医证候的疗效,心功能分级,钠尿肽(BNP)水平,6 min步行试验的变化情况,并采用三维心脏多普勒(PHILIPS i E ELite)分别检测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末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的疗效、心功能分级、BNP水平、6 min步行试验及心脏彩超指标与治疗前对比均明显改善,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气温阳、活血利水法对于改善心衰患者的中医证候疗效、心功能分级、BNP水平、6 min步行试验以及LVEF、LVESD、LVEDD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作用,值得临床广泛的推广应用。
文摘目的运用Meta方法分析温阳益气利水活血方剂联合西医方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计算机配合手工检索国内外常用数据库,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相关文献,进行文献质量评估,采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12篇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文献纳入研究,其中11篇中文文献和1篇外文文献,共计1 091例患者,其中对照组518例,观察组573例。Meta分析结果表明,中药观察组在中医证型表现、NYHA心功能分级、左室射血分数、血浆pro-BNP等疗效指标方面,均优于西医对照组,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温阳益气利水活血方剂联合西医疗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有显著性疗效,但鉴于纳入研究数目较少,质量评价多有不足,存在发表偏倚可能性,故应客观谨慎看待结论,期待更佳临床试验参与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