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05篇文章
< 1 2 20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渤海湾新生代盆地的两种构造系统及其成因解释 被引量:185
1
作者 漆家福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1期15-22,共8页
渤海湾古近纪盆地可以划分为3个裂陷带和1个裂陷区,都分布在上地幔隆起部位。盆地构造变形可以分为伸展构造和走滑构造两个相对独立、相互关联的新生代构造系统。伸展构造由不同尺度的伸展断层和与伸展断层垂直或斜交的变换断层构成连... 渤海湾古近纪盆地可以划分为3个裂陷带和1个裂陷区,都分布在上地幔隆起部位。盆地构造变形可以分为伸展构造和走滑构造两个相对独立、相互关联的新生代构造系统。伸展构造由不同尺度的伸展断层和与伸展断层垂直或斜交的变换断层构成连锁断层系统,在盆地区具有分散的透入性特点,并控制着古近纪断陷的分布和演化。在伸展构造变形基础上叠加了3条北北东向—北东向右旋走滑断裂(带),后者及其伴生构造组成盆地中的呈带状展布的新生代走滑构造系统。伸展构造是一种“水平层状的”薄皮构造。正断层向深部收敛或终止于中地壳内的拆离断层面上。走滑构造是一种“垂直带状的”厚皮构造。浅层的走滑断层以多种方式并入到深断裂带中。这两种构造系统是盆地区新生代时期主动裂陷和被动裂陷两种作用机制的具体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陷盆地 伸展构造 走滑构造 渤海湾
下载PDF
渤海湾新生代裂陷盆地的伸展模式及其动力学过程 被引量:151
2
作者 漆家福 张一伟 +2 位作者 陆克政 杨桥 陈发景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316-323,共8页
渤海宵盆地是一个新生代裂陷盆地。综合分析盆地区的岩石圈结构及盆地构造特征,大陆岩石圈的伸展变形机制可理解为上部以简单剪切伸展变形为主、下部以纯剪切伸展变形为主的“双层或多层分层伸展模式”。盆地区的构造演化过程中的“事... 渤海宵盆地是一个新生代裂陷盆地。综合分析盆地区的岩石圈结构及盆地构造特征,大陆岩石圈的伸展变形机制可理解为上部以简单剪切伸展变形为主、下部以纯剪切伸展变形为主的“双层或多层分层伸展模式”。盆地区的构造演化过程中的“事件”序列表明,地幔热作用是控制盆地区裂陷伸展的动力学过程的主要因素,而板块边界作用力传递到盆地区的区域应用场则是深断裂发生走滑活动的动力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伸展模式 动力学 裂陷盆地 渤海湾 新生代
下载PDF
环渤海湾诸河口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被引量:103
3
作者 刘成 王兆印 +1 位作者 何耘 吴永胜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3-37,共5页
简要介绍了Hak nson的生态风险指数法 ,并用该法对环渤海湾诸河口采集的 19处底泥样品分析了汞、砷、铜、锌和铅对水域的污染程度及其对水域造成的潜在生态风险影响。结果表明 ,除海河口污染程度和潜在生态风险略高外 ,环渤海湾其他河... 简要介绍了Hak nson的生态风险指数法 ,并用该法对环渤海湾诸河口采集的 19处底泥样品分析了汞、砷、铜、锌和铅对水域的污染程度及其对水域造成的潜在生态风险影响。结果表明 ,除海河口污染程度和潜在生态风险略高外 ,环渤海湾其他河口重金属及砷污染程度及其对水域造成的潜在生态风险较低。从环渤海湾诸河口总的污染程度看 ,各污染物对生态风险影响程度从大到小的顺序为 :Hg >As >Cu >Pb >Z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评价 河口 底泥 污染物 生态风险 渤海湾 水污染
下载PDF
渤海湾地区的中生代盆地构造概论 被引量:125
4
作者 漆家福 于福生 +3 位作者 陆克政 周建勋 王子煜 杨桥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3年第U08期199-206,共8页
根据 1∶5 0万渤海湾新生代盆地区基岩地质图揭示的残留中生代地层的分布及构造变形特征 ,渤海湾地区的中生代盆地可以分为 5期。早—中三叠世、晚三叠世盆地为克拉通内部大型坳陷盆地 ,其中晚三叠世盆地仅分布在渤海湾西南部地区。早... 根据 1∶5 0万渤海湾新生代盆地区基岩地质图揭示的残留中生代地层的分布及构造变形特征 ,渤海湾地区的中生代盆地可以分为 5期。早—中三叠世、晚三叠世盆地为克拉通内部大型坳陷盆地 ,其中晚三叠世盆地仅分布在渤海湾西南部地区。早—中侏罗世盆地分布于印支运动形成的向斜坳陷核部 ,属于压陷挠曲型盆地。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盆地分布广泛 ,属于裂陷盆地 ;晚白垩世盆地属于后裂陷阶段的坳陷盆地。这些盆地受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影响而发生反转。印支运动在渤海湾地区的东、西部的表现有明显差异。西部变形弱、以近EW向宽缓褶皱变形为主 ,东部变形强、并叠加了NE向褶皱和逆冲断层变形。早燕山运动使渤海湾地区形成宽缓的大型NE向褶皱变形 ,并使早—中侏罗世盆地发生反转和逆冲断层变形 ;中、晚燕山运动基本没有在渤海湾地区形成褶皱构造变形 ,而是表现为晚侏罗—早白垩世盆地和晚白垩世盆地的区域性反转隆升。下—中侏罗统沉积之后 ,渤海湾地区的构造格局发生基本变革 ,进入以裂陷盆地为主的构造演化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生代盆地 盆地原型 印支运动 燕山运动 渤海湾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新生代构造演化 被引量:119
5
作者 漆家福 张一伟 +1 位作者 陆克政 杨桥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1995年第S1期1-6,共6页
渤海湾新生代盆地经历了早第三纪裂陷沉降和晚期第三纪-第四纪后裂陷热沉降两个阶段。基本完成了一个完整的裂陷作用旋回。早第三纪裂陷作用包括三个裂陷伸展期,它们分别相当于孔店级-沙四段、沙三段、沙二段-沙一段-东营组等三套... 渤海湾新生代盆地经历了早第三纪裂陷沉降和晚期第三纪-第四纪后裂陷热沉降两个阶段。基本完成了一个完整的裂陷作用旋回。早第三纪裂陷作用包括三个裂陷伸展期,它们分别相当于孔店级-沙四段、沙三段、沙二段-沙一段-东营组等三套地层的发育时期,各裂陷伸展期的构造运动学特征有一定的差异,反映在伸展构造样式的变化上,大致可归纳为由多米诺式正断层系统向铲式正断层系统、坡坪式正断层系统的演化序列及由非旋转平面式正断层系统向铲式正断层系统、坡坪式正断层系统的演化序列两个演化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演化 构造模式 渤海湾
下载PDF
海河与渤海湾水体中溶解态多氯联苯和有机氯农药污染状况调查 被引量:89
6
作者 王泰 张祖麟 +3 位作者 黄俊 胡洪营 余刚 李发生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730-735,共6页
在夏季对海河与渤海湾表层水中溶解态的多氯联苯(PCBs)和有机氯农药(OCPs)的污染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海河和渤海湾表层水中PCBs、六六六和滴滴涕的含量分别为0.06—3.11μg/L、0.05—1.07μg/L和0.01—0.15μg/L.... 在夏季对海河与渤海湾表层水中溶解态的多氯联苯(PCBs)和有机氯农药(OCPs)的污染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海河和渤海湾表层水中PCBs、六六六和滴滴涕的含量分别为0.06—3.11μg/L、0.05—1.07μg/L和0.01—0.15μg/L.海河于流流域内的工业废水排放等陆源输入可能是渤海湾中PCBs和OCPs的重要来源.研究表明该地区PCBs与水中的DOC(dissolved organic carbon)具有一定的正相关.与国内外类似水体相比,海河中PCBs和OCPs污染情况较为严重,而渤海湾则处于中等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氯联苯 有机氯农药 海河 渤海湾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下载PDF
环渤海湾诸河口底质现状的调查研究 被引量:62
7
作者 刘成 王兆印 +1 位作者 何耘 吴永胜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58-63,共6页
20 0 1年 6月实地采集了环渤海湾诸河口 19处土样 ,进行了汞、铜、锌、铅、砷、总氮、总磷和有机质含量分析 ,发现环渤海湾诸河口底泥中基本无重金属 (及砷 )污染 ,但与历史资料相比 ,近年来重金属含量普遍增加 ,特别是铅和锌含量增加... 20 0 1年 6月实地采集了环渤海湾诸河口 19处土样 ,进行了汞、铜、锌、铅、砷、总氮、总磷和有机质含量分析 ,发现环渤海湾诸河口底泥中基本无重金属 (及砷 )污染 ,但与历史资料相比 ,近年来重金属含量普遍增加 ,特别是铅和锌含量增加幅度较大 .大多数河口底泥中的总氮和总磷含量较高 ,尤其是海河口附近的河口总氮和总磷含量高达 0 14%和 0 0 9%,通过与水体的交换 ,将对水体富营养化产生影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 河口 底质污染 富营养化 重金属污染 海域污染 海湾污染
下载PDF
华北地区构造演化对渤海湾油气形成和分布的控制 被引量:53
8
作者 何海清 王兆云 韩品龙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313-322,共10页
华北地区的构造演化大致经历5个阶段,即陆核及基底形成阶段;中、新元古代裂陷槽发育阶段;古生代稳定地台发育阶段及其南北缘的造山作用;中生代中后期欧亚构造域与滨太平洋构造域过渡期;新生代滨太平洋构造域大发展时期。区域构造演化对... 华北地区的构造演化大致经历5个阶段,即陆核及基底形成阶段;中、新元古代裂陷槽发育阶段;古生代稳定地台发育阶段及其南北缘的造山作用;中生代中后期欧亚构造域与滨太平洋构造域过渡期;新生代滨太平洋构造域大发展时期。区域构造演化对渤海湾乃至华北地区油气的形成和分布具明显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中生代隆坳相间格局决定了古生代油气勘探的方向,是勘探新生古储潜山油气藏的主要地区;渤海湾盆地火山岩油气藏勘探也是今后一段时期内重要的勘探领域之一;渤海湾裂陷盆地构造演化的阶段性使得油气藏的分布在垂向上具有“三层楼式”的含油模式;构造迁移性导致渤海湾盆地油气藏在平面上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演化 华北地区 渤海湾 油气成因 油气藏
下载PDF
中国海油近期国内勘探进展与勘探方向 被引量:66
9
作者 谢玉洪 高阳东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0-30,共11页
近两年,中国海油为实现海上油气勘探可持续发展,大力提升国内海上勘探投入力度,积极探索新区新领域,在三大领域取得了重要勘探突破。通过深化渤海湾海域大型气田成藏条件研究,持续攻关深层钻井和地震采集处理关键技术,实现了渤海湾盆地... 近两年,中国海油为实现海上油气勘探可持续发展,大力提升国内海上勘探投入力度,积极探索新区新领域,在三大领域取得了重要勘探突破。通过深化渤海湾海域大型气田成藏条件研究,持续攻关深层钻井和地震采集处理关键技术,实现了渤海湾盆地潜山天然气勘探的重大突破。通过对琼东南深水区松南—宝岛凹陷资源潜力和成藏条件研究,转变勘探方向和勘探层系,获得了我国首个深水潜山天然气勘探突破。通过改善资料品质、加深基础研究,实现了珠江口盆地阳江凹陷的勘探突破。中国海油在今后一段时期将继续大力提升勘探投入力度,持续攻关深层、深水、高温高压勘探领域,探索潜在富生烃凹陷,不断拓展勘探领域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海油 渤海湾 潜山 深水 高温高压 领域 突破
下载PDF
渤海湾天津段海岸带水环境质量灰色关联度评价 被引量:62
10
作者 秦昌波 郑丙辉 +2 位作者 秦延文 雷坤 于涛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94-99,共6页
以渤海湾天津段海岸带为例,对海岸带水环境质量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进行研究,在系统分析各种绝对灰色关联度计算方法的基础上,采用变权重的加权绝对灰色关联度计算方法,提出了基于灰色关联度的海岸带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评价指标体... 以渤海湾天津段海岸带为例,对海岸带水环境质量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进行研究,在系统分析各种绝对灰色关联度计算方法的基础上,采用变权重的加权绝对灰色关联度计算方法,提出了基于灰色关联度的海岸带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海岸带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指标,其中,化学指标可以选择CODMn,BOD5,无机氮,磷酸盐和DO等,生物指标包括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和叶绿素a浓度、浮游动物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底栖生物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对渤海湾天津段海岸带的水环境评价结果表明:北部主要排污口——大沽口附近水环境质量面临威胁,水质呈Ⅲ-Ⅳ级;而中南部水质为Ⅱ级,远岸水环境质量良好,属于Ⅰ级.说明陆源活动影响是使水环境质量受损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环境质量 灰色关联评价 海岸带 渤海湾
下载PDF
渤海湾西岸近百年来海岸线变迁遥感分析 被引量:56
11
作者 姜义 李建芬 +1 位作者 康慧 钟新宝 《国土资源遥感》 CSCD 2003年第4期54-58,C002,共6页
渤海湾是中国典型的淤泥质海岸带,应用不同时期的历史资料、地形图、航空照片及多时相的MSS、TM、ETM遥感数据,经计算机处理,进行信息增强及信息复合,提取了百年来海岸线变化信息,划分为侵蚀、淤积和稳定不同类型岸段,表明渤海湾西岸泥... 渤海湾是中国典型的淤泥质海岸带,应用不同时期的历史资料、地形图、航空照片及多时相的MSS、TM、ETM遥感数据,经计算机处理,进行信息增强及信息复合,提取了百年来海岸线变化信息,划分为侵蚀、淤积和稳定不同类型岸段,表明渤海湾西岸泥质海岸带近百年来已发生了"缓变型地质环境变化"中的"相对快速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 淤泥质海岸带 遥感 图像处理 海岸线变化
下载PDF
利用稳定氮和碳同位素分析渤海湾食物网主要生物种的营养层次 被引量:60
12
作者 万祎 胡建英 +5 位作者 安立会 安伟 杨敏 伊藤光明 服部达也 陶澍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708-712,共5页
本研究利用稳定氮和碳同位素比值构建了渤海湾食物网主要生物种的营养层次.其中,δ^(13)C值范围为?25.38‰^-11.08‰,并且在水生生物体内没有稳定的富集现象,梭鱼的生活习性(洄游经济鱼种)和食性可能导致其δ13C值明显高于其他鱼种.δ^(... 本研究利用稳定氮和碳同位素比值构建了渤海湾食物网主要生物种的营养层次.其中,δ^(13)C值范围为?25.38‰^-11.08‰,并且在水生生物体内没有稳定的富集现象,梭鱼的生活习性(洄游经济鱼种)和食性可能导致其δ13C值明显高于其他鱼种.δ^(15)N值范围为4.08‰~13.98‰,随营养层次升高有明显富集趋势,富集因子为3.8‰.利用δ^(15)N建立了稳定同位素比值与营养层次的关系模型,预测出浮游动植物、无脊椎生物、鱼类和海鸟的营养层次分别为1.46~2.10,1.91~3.32,2.55~4.23和2.98~4.2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层次 碳同位素分析 生物种 食物网 渤海湾 定氮 同位素比值 δ^13C值 研究利用 富集现象 生物体内 经济鱼种 生活习性 富集因子 关系模型 动植物
原文传递
渤海湾及其邻区壳幔速度结构研究与综述 被引量:59
13
作者 张成科 张先康 +3 位作者 赵金仁 任青芳 张建狮 海燕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28-435,共8页
利用渤海湾及其邻区的10多条地震测深剖面段观测资料,对部分剖面进行二维射线追踪、走时拟合及合成地震图计算,获得了本区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结果表明, 地壳上地幔结构在纵向和横向上具有明显的不均匀性.在冀中坳陷东北部的永清附近、... 利用渤海湾及其邻区的10多条地震测深剖面段观测资料,对部分剖面进行二维射线追踪、走时拟合及合成地震图计算,获得了本区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结果表明, 地壳上地幔结构在纵向和横向上具有明显的不均匀性.在冀中坳陷东北部的永清附近、黄骅坳陷的渤海湾和济阳坳陷的垦利附近存在上地幔隆起,隆起处的地壳厚度分别约为31, 28和29 km.根据地震波动力学及运动学特征和二维速度结构中的地震界面与速度等值线起伏变化,推测该区有3条地壳深断裂带,在地壳深断裂带一侧或两侧上地壳存在5.90~6.10 km/s的低速层(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 地震测深 地壳 上地幔 速度结构 地震界面 断裂带
下载PDF
渤海湾沿岸晚第四纪地层划分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63
14
作者 胥勤勉 袁桂邦 +1 位作者 张金起 秦雅飞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352-1367,共16页
本文以4个钻透上更新统钻孔为例,以岩性和沉积构造为基础,采用14C、微体和孢粉等分析方法,结合气候地层和层序地层学的理论,对渤海湾晚第四纪地层进行了划分,讨论了岩相古地理和新构造特征。渤海湾沿岸晚第四纪地层可以划分为9组地层,... 本文以4个钻透上更新统钻孔为例,以岩性和沉积构造为基础,采用14C、微体和孢粉等分析方法,结合气候地层和层序地层学的理论,对渤海湾晚第四纪地层进行了划分,讨论了岩相古地理和新构造特征。渤海湾沿岸晚第四纪地层可以划分为9组地层,自下而上分别为海洋氧同位素5e(MIS5e)、MIS5d、MIS5c、MIS5b、MIS5a、MIS4、MIS3、MIS2和MIS1阶段地层。MIS5e、MIS5c、MIS3和MIS1时期发生海侵。MIS5e海侵时,河流堆积作用和海侵作用相当;MIS5c海侵时,海侵作用增强,但河流堆积作用更大,多形成河流相。MIS3海侵时,海侵作用较强,形成厚7~8 m海相层,海平面下降时,河流堆积作用增强。MIS1海侵时,北岸和西岸作用最强,形成厚10~15 m的海相层;南岸河流堆积作用较强,仅形成3 m的潟湖相。MIS5d、MIS5b和MIS2时期,海平面较低,多形成硬粘土和河间洼地。MIS2的冰消期,多形成泛滥的沼泽洼地。渤海湾晚第四纪差异沉降明显,南岸黄骅坳陷和埕宁隆起的差异沉降速率达0.16 mm/a,黄骅坳陷北部和中部的差异沉降速率达0.31 mm/a。MIS5c为主要构造活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第四纪地层 渤海湾 岩相古地理 差异沉降
下载PDF
渤海湾地区不同方向断裂带的封闭性 被引量:60
15
作者 万天丰 王明明 +1 位作者 殷秀兰 晋香兰 《现代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57-163,共7页
构造应力场的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与同时期活动断裂走向的相互关系决定着断裂的封闭程度 ,两者的锐夹角越大 ,断裂的封闭性越好 ;两者的锐夹角越小 ,断裂的封闭性越差 ,渗透性越好 ,有利于流体的运移。据此用线性代数法换算出的断裂闭合系... 构造应力场的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与同时期活动断裂走向的相互关系决定着断裂的封闭程度 ,两者的锐夹角越大 ,断裂的封闭性越好 ;两者的锐夹角越小 ,断裂的封闭性越差 ,渗透性越好 ,有利于流体的运移。据此用线性代数法换算出的断裂闭合系数可半定量地评价断裂的封闭条件 ;再结合不同油气主运移期的封闭性变化的历史 ,可对断裂带的有利的油气聚集部位进行预测。通过对渤海湾地区的油气聚集进行综合评价 ,认识到东西向和南北向展布的断陷带对油气的聚集最为有利 ,北西向展布的和现今断裂活动性较弱的北东向展布的断陷带中的部分地段也很有前景。预测庙西 1号、垦利 3号、庙西 3号等断裂带为下一步有利的油气勘探构造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带 断层封闭性 构造应力 油气聚集 渤海湾
下载PDF
论成藏组合在勘探评价中的意义 被引量:60
16
作者 童晓光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8,共8页
油气生成和聚集的基本单元是盆地。由于盆地内部在纵向上和平面上存在着明显的成藏条件、油气富集程度和油气藏特征方面的差异性,在盆地之下还要划分出次一级的评价单元。根据对世界上各种盆地的分析,盆地内纵向上地层层系之间的成藏条... 油气生成和聚集的基本单元是盆地。由于盆地内部在纵向上和平面上存在着明显的成藏条件、油气富集程度和油气藏特征方面的差异性,在盆地之下还要划分出次一级的评价单元。根据对世界上各种盆地的分析,盆地内纵向上地层层系之间的成藏条件和勘探工程条件的差异性大于盆内各个构造带之间的差异性。以层系为基础形成的成藏组合作为商业性的勘探单元适用于各类盆地,特别是对长期发育的多旋回盆地更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勘探评价系统 成藏组合 苏门答腊 圈闭评价 鄂尔多斯 渤海湾 滨里海盆地
下载PDF
渤海湾海岸带开发对近海水环境影响分析 被引量:53
17
作者 聂红涛 陶建华 《海洋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4-50,共7页
应用水动力学、水质数学模型,以渤海湾海岸带的几种典型开发活动——围海造地、海水淡化和河口建闸为例,模拟分析海岸带开发活动对渤海湾近岸海域水环境的影响。研究沿海围垦造成的潮通量、近岸流场水动力条件和污染物输移的变化;分析... 应用水动力学、水质数学模型,以渤海湾海岸带的几种典型开发活动——围海造地、海水淡化和河口建闸为例,模拟分析海岸带开发活动对渤海湾近岸海域水环境的影响。研究沿海围垦造成的潮通量、近岸流场水动力条件和污染物输移的变化;分析海水淡化工程浓缩海水的排放,高盐度高浓缩污染物对局部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河口建闸后蓄积的污水排放方式对河口及近岸海域造成的影响,大量污水一次性排放会增大河口及近岸海域污染面积和污染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 围海造地 海水淡化 河口建闸 生态环境
下载PDF
渤海湾天津段潮间带沉积物柱状样重金属污染特征 被引量:51
18
作者 秦延文 孟伟 +2 位作者 郑丙辉 张雷 苏一兵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68-273,共6页
2003-11采集了渤海湾天津段北至大沽口,南到岐口海域潮间带3个沉积物柱状样,对沉积物的粒度、有机质、重金属含量进行分析,对渤海湾潮间带沉积物柱状样的地化性质、重金属污染概况以及重金属的空间、垂向分布特点进行了研究.渤海湾潮间... 2003-11采集了渤海湾天津段北至大沽口,南到岐口海域潮间带3个沉积物柱状样,对沉积物的粒度、有机质、重金属含量进行分析,对渤海湾潮间带沉积物柱状样的地化性质、重金属污染概况以及重金属的空间、垂向分布特点进行了研究.渤海湾潮间带沉积物由北至南逐渐变细,大沽口和独流减河口海域的沉积物主要是极细砂-粉砂-细砂组成,岐口海域潮间带沉积物主要组分是粉砂和极细砂.3个柱状样的垂向粒度分布趋势表明渤海湾潮间带沉积物自下向上有“粗化”的趋势.Fe、Al、Mn3种元素的空间分布与沉积物的粒径呈显著的负相关性,即Fe、Al、Mn含量主要分布在粒度较细的沉积物中.渤海湾潮间带主要重金属污染元素是Pb、Zn、Cd 3种.通过归一化研究,这3类重金属元素在沉积物中有很明显的人为污染痕迹,含量远远高于其相应的环境背景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 潮间带 沉积物柱状样 重金属 污染特点
下载PDF
夏季海河与渤海湾中壬基酚和辛基酚污染的状况 被引量:52
19
作者 沈钢 张祖麟 +2 位作者 余刚 李发生 李雪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33-736,共4页
对夏季海河与渤海湾表层水中溶解态的壬基酚(NP)和辛基酚(OP)的污染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海河中NP和OP的浓度分别为160~429ng/L和18~56ng/L;渤海湾中NP和OP的浓度分别为33~132ng/L和n.d.~14ng/L.污水排放是海河中NP和OP的重要来... 对夏季海河与渤海湾表层水中溶解态的壬基酚(NP)和辛基酚(OP)的污染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海河中NP和OP的浓度分别为160~429ng/L和18~56ng/L;渤海湾中NP和OP的浓度分别为33~132ng/L和n.d.~14ng/L.污水排放是海河中NP和OP的重要来源.渤海湾中NP和OP的浓度要远远低于海河,但是海水稀释不是造成其浓度降低的唯一原因.研究还发现该地区NP和OP与CODMn和TP具有显著的正相关.与珠江三角洲相比,该地区NP和OP污染情况较为严重,与国外其他类似区域相比则处于中等或较低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壬基酚 辛基酚 海河 渤海湾 内分泌干扰物(EDCs)
下载PDF
渤海湾地区中西部中生代构造特征及演化 被引量:40
20
作者 李洪革 杜旭东 +1 位作者 陆克政 漆家福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9年第3期1-5,共5页
应用周边露头资料、盆内钻井资料及地球物理资料,以板块构造理论为基础,以构造演化阶段论和活动论为指导,采用构造解析法对渤海湾地区中西部中生代各期构造变形场、构造应力场及沉积盆地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渤海湾盆地中西部... 应用周边露头资料、盆内钻井资料及地球物理资料,以板块构造理论为基础,以构造演化阶段论和活动论为指导,采用构造解析法对渤海湾地区中西部中生代各期构造变形场、构造应力场及沉积盆地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渤海湾盆地中西部中生界可划分为4个构造层:印支期构造层、燕山早期构造层、燕山中期构造层及燕山晚期构造层。成盆期主要经历了早中三叠世大型陆内坳陷盆地、早中侏罗世河湖沼相中小型坳陷盆地、晚侏罗世—早白垩世陆内小型裂陷盆地及晚白垩世隆起背景上形成的小型坳陷盆地等。造山期经历了印支晚期(T3)准造山作用、燕山早期(J2末)强烈造山作用及燕山晚期(K2)准造山作用3个演化阶段。中生代构造样式以挤压褶皱、逆冲构造及张性正断裂为主,其次发育横向调节构造。燕山运动早期对本区作用最大,奠定了本区北北东向的构造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 盆地 中生代 构造特征 构造演化 板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