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03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湖泊和水库的营养分类 被引量:161
1
作者 何志辉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1987年第1期1-10,共10页
本文以近年完成的全国内陆水域渔业资源调查的资料为主要依据,对全国湖泊和水库试作营养分类,所引用的211个水域中,贫营养型仅占总数的14.7%,富营养型占33.2%,中营养型占52.1%。从不同地区来看,东北区以富营养型为主,北方区、长江区... 本文以近年完成的全国内陆水域渔业资源调查的资料为主要依据,对全国湖泊和水库试作营养分类,所引用的211个水域中,贫营养型仅占总数的14.7%,富营养型占33.2%,中营养型占52.1%。从不同地区来看,东北区以富营养型为主,北方区、长江区和云贵区以中营养型为主,蒙新区富营养型和中营养型各占40%,青藏区和华南区则以贫营养型为主。总的情况是,我国湖泊、水库的富营养化程度有从西南向东北增高的趋势。文中还探讨了不同营养类型湖库的渔业生产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湖泊 水库 营养分类 富营养化程度 渔业生产潜力 水域资源 渔业资源
下载PDF
莱州湾渔业资源群落结构和生物多样性的变化 被引量:125
2
作者 金显仕 邓景耀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2000年第1期65-72,共8页
通过1959~1999年间4次按季节进行的底拖网调查,分析了莱州湾渔业资源和优势种组成以及群落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1998年平均渔获量大幅度下降,分别仅为1959、1982和1992~1993年的33%、73%和110%;虽然季节间优势种有一定的变动... 通过1959~1999年间4次按季节进行的底拖网调查,分析了莱州湾渔业资源和优势种组成以及群落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1998年平均渔获量大幅度下降,分别仅为1959、1982和1992~1993年的33%、73%和110%;虽然季节间优势种有一定的变动,但鱼是鱼、黄鲫、斑鱼祭和赤鼻鱼是等小型中上层鱼类自80年代以来已替代了带鱼、小黄鱼成为优势种;渔业资源群落结构也随时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多样性自1959~1982年增加,然后呈下降趋势。外部的扰动特别是捕捞,在中等强度下会使鱼类多样性增加,但过高的捕捞强度又会使多样性下降。目前莱州湾渔业资源群落结构简单,处于较不平衡状态,群落演替将继续,在外部扰动大幅度降低的情况下,具有较强恢复力的小型中上层种类资源能够很快恢复和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落结构 生物多样性 演替 渔业资源 莱州湾
下载PDF
长江渔业资源变动和管理对策 被引量:86
3
作者 陈大庆 段辛斌 +2 位作者 刘绍平 施炜纲 王博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685-690,共6页
关键词 长江 渔业资源 管理对策 动态变化
下载PDF
鄱阳湖鱼类资源及渔业利用 被引量:83
4
作者 张堂林 李钟杰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34-444,共11页
1997年冬至2000年春,对我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的鱼类与渔业利用状况进行了调查.在1955年至2000年期间,鄱阳湖累计记录鱼类136种,隶属于25科78属;其中鲤科鱼类最多,有71种,占总种数的52.2%,其次是鲿科,12种,占8.8%,本次调查期间共记录... 1997年冬至2000年春,对我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的鱼类与渔业利用状况进行了调查.在1955年至2000年期间,鄱阳湖累计记录鱼类136种,隶属于25科78属;其中鲤科鱼类最多,有71种,占总种数的52.2%,其次是鲿科,12种,占8.8%,本次调查期间共记录鱼类101种,新记录鱼类6种,即亮银鮈、洞庭小鳔鮈、光唇蛇鮈、短须鱊、方氏鳑鮍和粘皮鲻鰕虎鱼.还分析了该湖鱼类区系组成的变化、主要渔具的渔获物组成特征以及渔产量动态,提出了未来湖泊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区系 渔业资源 渔业管理 鄱阳湖
下载PDF
渤海渔业资源结构、数量分布及其变化 被引量:67
5
作者 金显仕 唐启升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1998年第3期18-24,共7页
通过1982年~1983年和1992年~1993年分季底拖网调查,分析了渤海渔业生物资源的结构、数量分布及其季节间和10年间生物量的变动情况及原因。结果表明,渤海渔业生物优势种与10年前相比发生了较大变化,鱼已代替... 通过1982年~1983年和1992年~1993年分季底拖网调查,分析了渤海渔业生物资源的结构、数量分布及其季节间和10年间生物量的变动情况及原因。结果表明,渤海渔业生物优势种与10年前相比发生了较大变化,鱼已代替黄鲫成为渤海鱼类资源最丰富的种类,斑的生物量亦有较大增加,而小黄鱼、蓝点马鲛的生物量则大幅度下降。中上层鱼类占总生物量的比例增加,底层鱼类则下降,软体动物除春季外都下降,甲壳动物各季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渔业资源密集分布区由莱州湾-黄河口一带水域变为秦皇岛和龙口外海水域。总生物量各季都下降,降幅为9.7%~84.2%。渔业资源质量较10年前大为降低,经济价值低的小型中上层鱼类已成为渔业资源的主要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业资源 资源结构 生物量 渤海
下载PDF
莱州湾春季渔业资源及生物多样性的年间变化 被引量:63
6
作者 金显仕 邓景耀 《海洋水产研究》 CSCD 1999年第1期6-12,共7页
通过1982 、1993 年和1998 年春季在莱州湾基本相同站位的底拖网渔业生物调查,分析了生殖群体的生物量、渔获物组成及生物多样性的年间变化。结果表明,生物量呈大幅度下降趋势,1998 年分别为1982 年和1993 年的2 .8 %和11 .0% ,特... 通过1982 、1993 年和1998 年春季在莱州湾基本相同站位的底拖网渔业生物调查,分析了生殖群体的生物量、渔获物组成及生物多样性的年间变化。结果表明,生物量呈大幅度下降趋势,1998 年分别为1982 年和1993 年的2 .8 %和11 .0% ,特别是鳀鱼、黄鲫和枪乌贼等小型中上层生物资源生殖群体的下降严重影响资源补充量。虽然现存生物量处于非常低的水平,但生物多样性1998 年有所增加,表明了资源优势种不明显、优势度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业资源 生物多样性 莱州湾
下载PDF
渤海主要渔业生物资源变动的研究 被引量:54
7
作者 金显仕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2000年第4期22-26,共5页
根据 1959年、1982~ 1983年、1992~ 1993年和 1998~ 1999年在渤海进行的周年或分季度底拖网调查数据 ,分析了渤海主要渔业生物种类的资源变化特征。 1959~ 1982年间 ,优势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经济价值较高的小黄鱼、带鱼和对虾等... 根据 1959年、1982~ 1983年、1992~ 1993年和 1998~ 1999年在渤海进行的周年或分季度底拖网调查数据 ,分析了渤海主要渔业生物种类的资源变化特征。 1959~ 1982年间 ,优势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经济价值较高的小黄鱼、带鱼和对虾等由黄鲫、鱼、枪乌贼等小型低值种类所替代。 80年代以来 ,年间优势种有一定的变动 ,但小型中上层鱼类鱼、黄鲫、斑等一直是渤海渔业生物优势种类。 1998~ 1999年主要种类的生物量下降至历史最低水平 ,蓝点马鲛资源有所恢复 ,但这些较大型鱼类的生长受中上层鱼类及经济无脊椎动物生物量锐减的直接影响。过度捕捞和环境恶化破坏了渤海生态系统的结构 ,使生物群落生产力下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 渔业资源 优势种类 资源变动 生物资源
下载PDF
长江中游渔业资源现状研究 被引量:57
8
作者 刘绍平 段辛斌 +2 位作者 陈大庆 廖伏初 陈文静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08-711,共4页
关键词 渔业资源 监测 长江中游
下载PDF
海州湾附近海域渔业资源的动态分析 被引量:59
9
作者 唐峰华 沈新强 王云龙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335-341,共7页
根据2008年春、秋两个季度的连云港海州湾海域渔场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域渔业资源的分布特征、群落结构、资源密度和多样性等。本次调查共有渔获物62种,其中鱼类28种、虾类12种、蟹类7种、头足类4种、贝类11种。春季在种类数、尾数渔获... 根据2008年春、秋两个季度的连云港海州湾海域渔场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域渔业资源的分布特征、群落结构、资源密度和多样性等。本次调查共有渔获物62种,其中鱼类28种、虾类12种、蟹类7种、头足类4种、贝类11种。春季在种类数、尾数渔获量和尾数资源密度上明显高于秋季;而在质量渔获量和质量资源密度方面,即资源单位个体质量秋季显然高于春季。该海域有一些经济种类,如小黄鱼、银鲳、带鱼、中国明对虾、葛氏长臂虾、口虾蛄、日本蟳等能在海州湾形成小规模的渔汛。经生物多样性指数分析,表明该海域渔业资源种类较丰富,分布较均匀,这可能与实施休渔保护措施有一定关系;而春秋两季污染相差不大,海域生态质量总体处于中度污染水平,且呈严重趋势,这可能与过度捕捞或人为活动扰动有关。建议继续实施调查和监测,以了解该海域的渔业资源后期变动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业资源 群落结构 资源密度 多样性指数
下载PDF
东海、黄海大型水母类资源动态及其与渔业关系的初探 被引量:57
10
作者 严利平 李圣法 丁峰元 《海洋渔业》 CSCD 2004年第1期9-12,共4页
以 1990~ 2 0 0 3年东海区渔业资源动态监测资料为依据 ,分析了东海北部、黄海南部水母资源的动态及其与渔业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 ,近年来 ,水母数量一直维持很高水平的大型水母为霞水母和口冠水母 ,远高于 2 0世纪 90年代初期的水平 ... 以 1990~ 2 0 0 3年东海区渔业资源动态监测资料为依据 ,分析了东海北部、黄海南部水母资源的动态及其与渔业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 ,近年来 ,水母数量一直维持很高水平的大型水母为霞水母和口冠水母 ,远高于 2 0世纪 90年代初期的水平 ;这些水母分布在 2 8°30′~ 34°N、江浙沿海至 12 7°E ,以 7~ 9月份的相对资源密度指数为高 ;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业资源 东海 黄海 水母类资源 渔业
下载PDF
莱州湾污染及其对渔业资源的影响 被引量:48
11
作者 崔毅 马绍赛 +5 位作者 李云平 邢红艳 王梅胜 辛福言 陈聚法 孙耀 《海洋水产研究》 CSCD 2003年第1期35-41,共7页
根据 1998年 4、7、10月对莱州湾污染调查结果 ,讨论了入海污染物对莱州湾的污染影响、分布特征及其入海通量。结果表明 ,莱州湾主要污染物分布在西部和西南部。污染物入海通量估算结果 ,小清河是莱州湾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之一。对渔业资... 根据 1998年 4、7、10月对莱州湾污染调查结果 ,讨论了入海污染物对莱州湾的污染影响、分布特征及其入海通量。结果表明 ,莱州湾主要污染物分布在西部和西南部。污染物入海通量估算结果 ,小清河是莱州湾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之一。对渔业资源影响关系表明 ,环境因子对幼对虾相对数量变化均有一定的影响 ,1990~ 1998年COD与幼对虾相对数量相关性相对较明显 (γ =- 0 .5 6 5 8) ,无机磷和无机氮与幼对虾数量相关性不明显。但从不同时间段看 ,1990~ 1993年只有无机氮与幼对虾数量相关性明显 ,呈正相关关系 ,而 1994~ 1998年COD、无机磷与幼对虾相对数量却呈显著负相关 (γ =- 0 .86 33,γ =- 0 .792 8)。说明近年来COD、无机磷对莱州湾幼对虾相对数量的变动构成一定的负面影响。由于陆源性污染对海域环境影响加剧 ,使得渔业资源、结构、组成和数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河口污染的加剧 ,不仅破坏了渔业资源 ,更重要的是破坏了产卵场。鱼卵的种类和数量在小清河附近海域的分布范围也在缩小 ,仔稚鱼分布数量 ,已由小清河附近海域北移至黄河口至刁口一带 ,仔稚鱼有回避该区污染的现象。在莱州湾中 ,小清河为主要污染源之一 ,其对渔业资源的破坏 ,即有代表性 ,又有普遍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州湾 污染 渔业资源
下载PDF
东海区大黄鱼渔业资源及资源衰退原因分析 被引量:48
12
作者 徐开达 刘子藩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92-396,共5页
根据近几年东海区渔业资源调查并结合相关历史资料,对东海区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的渔业状况、种群结构、生殖特性及种群洄游分布规律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自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东海区大黄鱼渔业投入的捕捞力量和强度过大,... 根据近几年东海区渔业资源调查并结合相关历史资料,对东海区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的渔业状况、种群结构、生殖特性及种群洄游分布规律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自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东海区大黄鱼渔业投入的捕捞力量和强度过大,已远远超过了大黄鱼资源的承受能力,大黄鱼资源量快速衰减,过度捕捞使东海区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已形不成大黄鱼渔汛,渔业部门虽然制订了许多资源保护措施,但至今大黄鱼仍属东海区资源严重衰退的鱼种;大黄鱼群体组成呈现低龄化、小型化趋势,群体优势年龄组和优势体长组分别由20世纪70年代的4~7龄(220~350 mm),减小到90年代以后的1龄(140~160 mm),且初次生殖年龄提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区 大黄鱼 渔业资源 种群结构 洄游分布
下载PDF
青岛近海春、秋季渔业资源群落结构特征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4
13
作者 任一平 徐宾铎 +1 位作者 叶振江 刘元刚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92-798,共7页
根据2004年5月和10月在青岛近海进行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对该海域渔业资源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春、秋季2个航次在该海域共捕获渔业资源种类76种。春、秋季单位网次渔获量分别为12.9kg/h和6.1 kg/h,优势种类主要为... 根据2004年5月和10月在青岛近海进行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对该海域渔业资源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春、秋季2个航次在该海域共捕获渔业资源种类76种。春、秋季单位网次渔获量分别为12.9kg/h和6.1 kg/h,优势种类主要为赤鼻棱(Thrissa kammalensis)、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以及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日本枪乌贼(Loligo japonica)等无脊椎动物。分别计算了青岛近海春、秋季渔业生物群落的种类丰度指数(R)、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J′)。聚类分析、单因子相似性分析(ANOSIM)以及相似性百分比分析(SIMPER)表明该水域渔业资源群落结构存在一定程度的时空异质性。青岛近海渔业资源呈现出明显的小型化和低质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落结构 渔业资源 种类多样性 青岛近海
下载PDF
长江渔业资源现状与增殖保护对策 被引量:45
14
作者 陈大庆 《中国水产》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7-19,共3页
本刊从2002年11期开始以专题论坛的形式就长江人工放流问题展开了讨论,分别推出了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张兴忠教授的文章“长江人工放流“四大家鱼”问题商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沈俊宝教授的文章“长... 本刊从2002年11期开始以专题论坛的形式就长江人工放流问题展开了讨论,分别推出了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张兴忠教授的文章“长江人工放流“四大家鱼”问题商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沈俊宝教授的文章“长江“四大家鱼”资源急需保护和增殖”、中国科学研究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桂建芳教授的文章“长江四大家鱼原种放流的历史与现实”,张教授的主要观点是:以长江历史资料分析为基础,目前不宜在长江水域投放“四大家鱼”人工繁殖苗种,应根据三峡大坝即将建成这一新情况对长江渔业资源进行调查研究后,再采取有针对性措施,保护并增殖长江“四大家鱼”等鱼类资源;沈教授的主要观点是:人工增殖放流是世界各国增殖水产资源的普遍做法,长江“四大家鱼”是我国的宝贵资源,亟需保护和人工增殖放流,但必须进行充分论证;桂教授的主要观点是:四大家鱼和许多长江特有鱼类及其遗传多样性是长江流域独特的江湖复合生态系统哺育的,其养育和保护必将有赖于其生态系统的完整。因此,保护鱼类赖以生存的水生态环境才是最根本的措施。本期推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陈大庆教授的文章“长江渔业资源现状与增殖保护对策”,其主要观点是:人工增殖放流是世界各国恢复鱼类资源的普遍方法,为弥补长江渔业资源再生量的不足,建议建立更多的长江鱼类人工繁殖放流站,有计划地开展人工增殖放流,同时要加强科学研究,深入开展流域大型水利工程、人工增殖放流等对渔业资源和流域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和效果评价,制定相应措施保护和恢复长江渔业资源。 在此,本刊编辑部再次诚邀关心长江渔业资源的各方人士,为有效保护和恢复长江渔业资源献计献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 渔业资源 中国 生态环境 环境保护
下载PDF
长江河口区渔业资源特点、渔业现状及其合理利用的研究 被引量:47
15
作者 陈渊泉 龚群 +1 位作者 黄卫平 包伟民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1999年第5期48-51,共4页
长江河口区凤鲚、刀鲚、蟹苗、鳗苗和白虾等是主要捕捞品种。凤鲚资源尚属稳定,应保护其越冬场、控制捕捞强度;刀鲚产量明显下降,应尽早建立长江口中华鲟幼鲟自然保护区。鳗苗资源已遭受严重破坏,其资源的恢复在于应严控捕捞强度;蟹苗... 长江河口区凤鲚、刀鲚、蟹苗、鳗苗和白虾等是主要捕捞品种。凤鲚资源尚属稳定,应保护其越冬场、控制捕捞强度;刀鲚产量明显下降,应尽早建立长江口中华鲟幼鲟自然保护区。鳗苗资源已遭受严重破坏,其资源的恢复在于应严控捕捞强度;蟹苗近年资源下降,应对亲蟹、幼蟹实施全面禁捕3年,同时开展人工增殖放流。为恢复长江口渔业资源应大幅度削减渔船数量,实施新的渔业生产和管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 河口区 渔业资源 资源特点 合理利用
下载PDF
山东省渔业资源增殖放流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47
16
作者 张秀梅 王熙杰 +4 位作者 涂忠 张沛东 王云中 高天翔 王四杰 《中国渔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51-58,共8页
本文根据山东省海洋捕捞生产管理站增殖放流资料,全面总结了山东省20多年来增殖放流工作的成效。结果显示,早期的增殖品种主要是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1990年之后逐渐开始增殖鱼类、贝类及海珍品等品种。2005年,"山... 本文根据山东省海洋捕捞生产管理站增殖放流资料,全面总结了山东省20多年来增殖放流工作的成效。结果显示,早期的增殖品种主要是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1990年之后逐渐开始增殖鱼类、贝类及海珍品等品种。2005年,"山东省渔业资源修复行动计划"正式启动,大规模的增殖放流活动开始实施。迄今为止,增殖品种已达18余种,其中以甲壳类占绝对优势。经过大规模增殖放流,山东省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工作已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在文章最后,总结了国内外增殖放流的发展趋势,并提出了产业发展需求及发展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业资源 增殖放流 山东省
下载PDF
东海区小黄鱼现存资源量分析 被引量:44
17
作者 林龙山 《海洋渔业》 CSCD 2004年第1期18-23,共6页
本文以 2 0 0 2年东海区渔业资源监测调查资料为依据 ,对小黄鱼的体长、体重和现存资源量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2 0 0 2年东海区小黄鱼种群的平均体长仅为 12 3.89mm ,优势体长组为 110~ 130mm ,占4 6 .15 % ;平均体重为 35 .2 7... 本文以 2 0 0 2年东海区渔业资源监测调查资料为依据 ,对小黄鱼的体长、体重和现存资源量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2 0 0 2年东海区小黄鱼种群的平均体长仅为 12 3.89mm ,优势体长组为 110~ 130mm ,占4 6 .15 % ;平均体重为 35 .2 7g ,优势体重组为 2 0~ 4 0g ,占 5 9.4 1% ;个体小型化相当突出。现存资源量评估结果为 2 .5 1× 10 4t,7.12× 10 8尾 ,资源发生量处于历史较高水平 ,但种群处于严重补充型捕捞过度。建议采取更科学、更严格的管理措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区 小黄鱼 渔业资源 评估
下载PDF
巢湖渔业资源现状及其对水体富营养化的响应研究 被引量:44
18
作者 过龙根 谢平 +2 位作者 倪乐意 胡万明 李洪远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00-705,共6页
2002年至2004年期间,对巢湖鱼类资源进行调查,共发现鱼类54种,隶属16科、9目,主要以鲤科鱼类为主(35种),占64.8%,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鱼类种类数减少了40种,主要表现在洄游性种类急剧减少,甚至消失。渔业资源结构(渔获物)表现为以湖鲚... 2002年至2004年期间,对巢湖鱼类资源进行调查,共发现鱼类54种,隶属16科、9目,主要以鲤科鱼类为主(35种),占64.8%,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鱼类种类数减少了40种,主要表现在洄游性种类急剧减少,甚至消失。渔业资源结构(渔获物)表现为以湖鲚、太湖新银鱼等小型鱼类为优势种类,在渔产量的比例不断上升,而大型鱼类(如翘嘴、鲤等)的种群结构趋于低龄化,产量呈下降趋势。结合已有的历史资料,分析巢湖渔业资源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造成巢湖渔业资源结构变化受人为活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水利工程修建、过度捕捞和水体富营养化等方面。同时探讨近20年巢湖渔业捕捞产量与水体氮磷含量变化的相互关系发现,水体磷的含量变化显著影响巢湖渔业的捕捞产量。因此,合理利用巢湖渔业资源,需要减轻水体富营养化,控制捕捞强度和人为调整渔业结构使得巢湖渔业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巢湖 渔业资源 富营养化 响应
下载PDF
论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被引量:38
19
作者 陈新军 周应祺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70-74,共5页
渔业资源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70年代以来 ,世界上一些传统的渔业资源出现了衰退 ,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了严重的挑战。从渔业资源的特性出发 ,结合它的经济特性 ,才能分析渔业资源衰退的本质。指出资源的有限性与需求量增加的... 渔业资源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70年代以来 ,世界上一些传统的渔业资源出现了衰退 ,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了严重的挑战。从渔业资源的特性出发 ,结合它的经济特性 ,才能分析渔业资源衰退的本质。指出资源的有限性与需求量增加的矛盾、资源的共享性、资源产权的虚置、资源的无偿使用以及资源的负外部性是渔业资源衰退的主要原因。为确保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提出了确立自然资源具有价值的观念、对渔业资源实行资产化管理、实现共享资源的产权转化、建立渔业资源产业、积极开展国际或区域间的合作、建立渔业资源的核算体系以及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建设性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业资源 可持续利用 可再生资源
下载PDF
基于AHP的南海海域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 被引量:44
20
作者 陈作志 林昭进 邱永松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49-257,共9页
根据渔业资源的特点和资料来源,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提出了南海海域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渔业资源环境子系统、社会子系统和经济子系统等3个层次的23个指标。在此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和专家咨询相结合的方... 根据渔业资源的特点和资料来源,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提出了南海海域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渔业资源环境子系统、社会子系统和经济子系统等3个层次的23个指标。在此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和专家咨询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并应用层次灰色综合模型评价了南海海域1978—2007年间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状况。结果表明,近30年来,南海海域渔业资源利用水平呈逐步下降的趋势,1984年的综合评价值降至最低水平,仅为1978年的51.7%。1999年后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开始波动上升,2007年的可持续利用水平为1978年的72.4%。综合评价的结果与现实情况较为符合,认为层次灰色综合评判模型应用于区域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是可行的。文中并提出了加强人工鱼礁建设、增殖放流等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和转变渔业经济方式等是提高南海海域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的重要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业资源 可持续利用 层次分析法 灰色综合模型 南海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