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杂交产生的遗传危害——以植物为例 被引量:20
1
作者 王峥峰 彭少麟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2003年第4期333-339,共7页
杂交是自然界的普遍现象 ,并在农林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如不注意亦会带来遗传危害。当把两个遗传差异较大的物种 (种群 )混植在一起时 ,我们要考虑远交衰退的危害 ,即杂交破坏了亲代具有的共适应等位基因组合 ,导致杂交后代适应... 杂交是自然界的普遍现象 ,并在农林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如不注意亦会带来遗传危害。当把两个遗传差异较大的物种 (种群 )混植在一起时 ,我们要考虑远交衰退的危害 ,即杂交破坏了亲代具有的共适应等位基因组合 ,导致杂交后代适应性的降低 ;当杂交发生在两亲本个体 (或花粉 )数量悬殊时 ,我们就要考虑遗传同化的危害 ,即小种群一方由于产生自己“纯”后代数量的减少而被前者“稀释”掉 ,导致小种群遗传特异性丧失或灭绝。另外 ,当杂交体具有杂种优势时 ,它可取代亲本 ,威胁到亲本的生存 ;如果有害物种 (种群 )由渐渗杂交获得某种优良性状 (抗病、抗药、抗逆性等 )时 ,可能失去控制 ,造成生态危害。针对杂交在这几个方面潜在的遗传危害 ,本文在濒危物种的迁地和就地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 遗传危害 植物 共适应 远交衰退 遗传同化 杂种优势 杂交
下载PDF
黄山松与马尾松基因渐渗的研究 被引量:14
2
作者 罗世家 邹惠渝 梁师文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118-122,共5页
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AN were used to study the introgressive hybridization between Huangshan Pine(\%Pinus hwangshanensis)\% and Masson Pine (\%P.massoniana\%).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hybrids and intro... 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AN were used to study the introgressive hybridization between Huangshan Pine(\%Pinus hwangshanensis)\% and Masson Pine (\%P.massoniana\%).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hybrids and introgression existed in the overlap zone between two species. The backcross mainly occured between the hybrids and Masson Pi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山松 马尾松 杂交 RAPD分析 基因 种间杂交 天然杂交
下载PDF
转基因稻是否会通过基因逃逸导致生态风险? 被引量:14
3
作者 卢宝荣 宋志平 陈家宽 《自然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30-35,共6页
外源基因从转基因稻逃逸到非转基因稻品种或其野生近缘种有可能导致生态风险。通常转基因逃逸必须满足如下3个条件:(1)转基因稻和非转基因稻或野生近缘种在空间上分布重叠,相邻生长;(2)转基因稻和非转基因稻或野生近缘种在时间上花期相... 外源基因从转基因稻逃逸到非转基因稻品种或其野生近缘种有可能导致生态风险。通常转基因逃逸必须满足如下3个条件:(1)转基因稻和非转基因稻或野生近缘种在空间上分布重叠,相邻生长;(2)转基因稻和非转基因稻或野生近缘种在时间上花期相遇;(3)栽培稻与相关近缘野生种在生物学上有一定的杂交亲和性,且杂种后代能正常繁殖。总结分析了栽培稻及含AA基因组近缘种的地理分布、开花习性、种间杂交亲和性以及栽培稻与多年生普通野生稻之间基因流的研究结果,探讨转基因稻的外源基因是否可能逃逸到环境中而导致生态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基因稻 野生稻 杂交 外源基因逃逸 生物安全 生态风险 植物基因工程
下载PDF
厚壳贻贝与贻贝遗传渐渗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被引量:15
4
作者 沈玉帮 李家乐 牟月军 《海洋渔业》 CSCD 2006年第3期195-200,共6页
本文运用ISSR标记对厚壳贻贝与贻贝遗传渐渗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厚壳贻贝与贻贝的特异性标记在杂交贻贝中有所反应,进一步证实了在浙江嵊泗部分厚壳贻贝与贻贝发生了杂交和基因渐渗现象。所采集的杂交群体样本中,65%与厚壳贻贝的遗传距... 本文运用ISSR标记对厚壳贻贝与贻贝遗传渐渗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厚壳贻贝与贻贝的特异性标记在杂交贻贝中有所反应,进一步证实了在浙江嵊泗部分厚壳贻贝与贻贝发生了杂交和基因渐渗现象。所采集的杂交群体样本中,65%与厚壳贻贝的遗传距离近,可能是杂交后与厚壳贻贝回交的后代。目前由于过度采捕、环境改变以及引进外来种等影响,应该对厚壳贻贝的种质资源进行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贻贝 厚壳贻贝 杂交贻贝 杂交 ISSR
下载PDF
自然杂交与物种形成 被引量:16
5
作者 王玉国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65-576,共12页
在生物进化过程中,自然杂交对物种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多倍化和同倍体杂交物种形成是通过杂交产生新种的两种主要方式。普遍的观点认为多倍化是植物物种形成的主要动力,而越来越多染色体倍性相同物种之间杂交现象的发现,说明同倍体杂... 在生物进化过程中,自然杂交对物种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多倍化和同倍体杂交物种形成是通过杂交产生新种的两种主要方式。普遍的观点认为多倍化是植物物种形成的主要动力,而越来越多染色体倍性相同物种之间杂交现象的发现,说明同倍体杂交也是物种形成的重要方式。目前按严格标准确定的同倍体物种形成案例相对较少,还亟需对更多不同类型的种间杂交带进行形态与分子等多方面证据的调研,并通过模型预测与实测数据分析,来探讨杂交物种形成初期乃至整个过程的遗传基础;更多杂交物种形成的新模式材料,有待于通过分化谱系的历史基因流重建进行鉴定,用于进一步阐释自然选择对于生殖隔离形成的影响、物种形成过程中的生态适应变化和多样性遗传创新的产生规律。本文简要综述了自然杂交的研究历史,阐述其相关概念、研究方法和基因组时代杂交与物种形成研究的最近进展,并针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提出相应的分析见解,以期为后续研究和涉及杂交的物种多样性保护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杂交 物种形成 多倍化 同倍体杂交 杂交
原文传递
甜瓜属人工异源四倍体与栽培黄瓜渐渗杂交及其后代遗传变异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庄飞云 陈劲枫 +3 位作者 Joe Wolucau 娄群峰 钱春桃 罗向东 《园艺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66-271,共6页
以甜瓜属人工异源四倍体(Cucumis×hytivusChenandKirkbride,2n=38)与华南和华北两种生态型栽培黄瓜(C.sativusL.,2n=14)进行杂交,比较各个杂交组合的坐果率及结籽率情况,并通过形态学和分子标记的方法研究这些后代群体的遗传变异... 以甜瓜属人工异源四倍体(Cucumis×hytivusChenandKirkbride,2n=38)与华南和华北两种生态型栽培黄瓜(C.sativusL.,2n=14)进行杂交,比较各个杂交组合的坐果率及结籽率情况,并通过形态学和分子标记的方法研究这些后代群体的遗传变异。结果表明,各种杂交组合的坐果率达到83%~100%,其中以异源四倍体×栽培黄瓜获得含有胚的果实比例较高,为60%~67%,平均每个果实中约有10~20个胚,通过胚胎拯救,成活率接近100%,染色体计数为26条,为异源三倍体。在以栽培黄瓜×异源四倍体的杂交中,获得3个果实,其中1个果实含有大约180个胚,胚胎拯救成活率接近80%,染色体数为26条,为异源三倍体;另外2个果实分别含有60粒和15粒种子,植株染色体数为14条,与栽培黄瓜相同。异源三倍体与栽培黄瓜间杂交产生的含有胚或种子的果实极少。选择其中1个异源四倍体×栽培黄瓜后代含14条染色体的群体(HH1群体)深入研究,有4株表现野生种C.hystrix的多分枝习性,6株的果刺颜色表现野生种C.hystrix的黑色性状,且其果皮成熟颜色均为橘红色,不同于两个原始亲本。通过SSR和RAPD两种标记对HH1群体的遗传研究,19个SSR标记共产生63个等位基因,其中24个(约38.1%)表现出变异,有7个等位基因可能来自于野生种C.hystrix。在400余条随机引物中,有24条引物产生变异位点,在统计的186个位点中,有56个(31.7%)位点出现遗传分离,其中8个位点可能来自于野生种C.hystrix,这表明通过远缘杂交及渐渗杂交过程可将野生种的基因导入栽培黄瓜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瓜 异源四倍体 SSR RAPD 杂交 遗传变异
下载PDF
离子束介导外源全DNA转化对作物改良的原理初探 被引量:10
7
作者 卞坡 霍裕平 +1 位作者 秦广雍 王燕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8-10,共3页
远缘杂交的实质是分子水平的片段杂交 ,进化过程中物种间的渐渗杂交是远缘杂交的自然形式 ,从而认为物种间分子水平上的片段杂交具有进化意义。离子束介导外源全DNA转化具有相似的机理。一些渐渗杂交引起的进化现象 。
关键词 作物改良 物种进化 杂交 远缘杂交 离子束介导全DNA转化 物种形成 技术原理
下载PDF
显微介导的远缘基因渐渗技术在鲤育种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8
作者 闫学春 张晓峰 +5 位作者 刘翠 孙效文 梁利群 曹顶臣 李超 葛彦龙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75-282,共8页
以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为外源DNA供体,运用显微介导的远缘杂交技术,将中国明对虾总DNA直接导入鲤(Cyprinus carpioL.)受精卵内,创建鲤外源DNA导入系,并利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和肌肉营养成分分析,对显微介导中国明对虾... 以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为外源DNA供体,运用显微介导的远缘杂交技术,将中国明对虾总DNA直接导入鲤(Cyprinus carpioL.)受精卵内,创建鲤外源DNA导入系,并利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和肌肉营养成分分析,对显微介导中国明对虾基因鲤进行外源DNA检测与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在30对AFLP引物中,有8对所扩增带,其显微介导中国明对虾基因鲤亲本和子代中都有和中国明对虾基因相同而对照鲤没有的带。说明受体鱼中,肯定有一段序列与目的基因序列一致,研究证明了亲缘关系甚远的异源DNA片段的超远缘杂交的可行性。(2)导入中国明对虾总DNA片段的显微介导中国明对虾基因鲤的蛋白质含量分别为18.37%、18.47%、17.99%,均高于对照组(17.06%);而氨基酸的总量分别为17.16%、17.56%、16.92%,也高于对照组(16.13%),其中天门冬氨酸、谷氨酸、甘氨酸、丙氨酸等4种鲜味氨基酸含量明显超过对照组,经数理统计分析,均有显著差异(P<0.05)。说明直接导入中国明对虾总DNA对显微介导中国明对虾基因鲤的营养成分和氨基酸含量均产生影响,这可对鲤的品质改进,丰富鲤的遗传基础,为显微介导的超远缘杂交技术的应用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介导 远缘基因 总DNA 杂交 中国明对虾
下载PDF
天然杂交与遗传渐渗对植物入侵性的影响 被引量:10
9
作者 卢宝荣 夏辉 +1 位作者 汪魏 杨箫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77-589,共13页
生物入侵给全球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都带来了严重危害,对其入侵机制的研究非常重要。生物入侵是一个适应性进化的过程,天然杂交与遗传渐渗可以改变外来物种对环境的适应性并提高其入侵能力,使其进化成为入侵种。因此了解杂交-渐渗在促进... 生物入侵给全球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都带来了严重危害,对其入侵机制的研究非常重要。生物入侵是一个适应性进化的过程,天然杂交与遗传渐渗可以改变外来物种对环境的适应性并提高其入侵能力,使其进化成为入侵种。因此了解杂交-渐渗在促进生物入侵过程中的遗传作用,将有助于我们采取有效措施来控制生物入侵及其危害。本文从杂交-渐渗对生物适应性进化和物种形成影响的角度,阐明外来种如何通过杂交-渐渗在新的生境中改变其适应性、生存竞争能力和入侵能力。杂交-渐渗可以导致物种发生多倍体水平和同倍体水平的进化,虽然二者的进化过程不尽相同,但均能使杂种群体在遗传上产生较大变化,进而影响杂种群体的适合度,这一过程可能促使外来种在新的生境中的成功入侵进而转变为入侵种。随着转基因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大量转基因作物进入环境释放和商品化种植,具有特定功能的转基因可能通过杂交-渐渗进入野生近缘种群体,也可能使之成为入侵性强的农田杂草,带来难以预测的生态后果。总之,生物入侵是一个复杂的进化和生态过程,利用杂交-渐渗的理论来解释植物的入侵性,仅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入侵生物学的研究,杂交-渐渗与其他理论的结合,将从更深的层次来解释外来种的入侵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入侵 杂交 适合度 生态安全 适应性进化 多倍体 同倍体
原文传递
渐渗杂交的研究进展及其理论实践意义 被引量:7
10
作者 杨志松 刘迺发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703-707,共5页
渐渗杂交(Introgressive hybridization)一词最早是由Anderson和Hubricht在1938年通过植物杂交研究提出,指两物种的杂交后代与亲本之一或双亲反复回交,把某一亲本的性状带至另一亲本。本文阐述了渐渗杂交的定义发展,各物种渐渗杂交的研... 渐渗杂交(Introgressive hybridization)一词最早是由Anderson和Hubricht在1938年通过植物杂交研究提出,指两物种的杂交后代与亲本之一或双亲反复回交,把某一亲本的性状带至另一亲本。本文阐述了渐渗杂交的定义发展,各物种渐渗杂交的研究进展以及相关研究方法的发展。相关研究文献主要讨论了这样一些问题:渐渗杂交形成机制的探讨;基因渗透程度;在进化上的重要意义;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以及对物种保护上的贡献;作物育种上的应用等。最后从进化、生物多样性、作物育种等角度讨论了渐渗杂交的理论实践意义,提出了一些关于渐渗杂交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 基因 进化 生物多样性 作物育种
下载PDF
长江下游外来生物福寿螺的种类及其种群遗传结构 被引量:3
11
作者 蒲佳佳 杨平俊 +6 位作者 戴洋 陶可欣 高磊 杜予州 曹俊 俞晓平 杨倩倩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3-126,共14页
福寿螺(Pomacea spp.)已广泛分布在我国长江以南各省,且逐年向北扩散。本研究采集了长江下游上海及江苏分布区11个种群的福寿螺样品,测序获得270条线粒体COI基因序列,生成10个单倍型(Hap1-10)。基于遗传距离及系统发育分析将Hap1-9鉴定... 福寿螺(Pomacea spp.)已广泛分布在我国长江以南各省,且逐年向北扩散。本研究采集了长江下游上海及江苏分布区11个种群的福寿螺样品,测序获得270条线粒体COI基因序列,生成10个单倍型(Hap1-10)。基于遗传距离及系统发育分析将Hap1-9鉴定为小管福寿螺(Pomaceacanaliculata),Hap10为斑点福寿螺(P.maculata)。其中,小管福寿螺在所有采样点均有分布;AMOVA层次分析将小管福寿螺种群分成跨长江分布的3个组群,且分子变异主要来源于组群间。进一步结合已发表的我国其他地区(内地和香港地区),以及日本和原产地阿根廷、巴西种群的福寿螺序列,形成包含972条COI序列的数据集进行种群遗传学分析。单倍型网络分析中,所采集的小管福寿螺种群分布于3个包含阿根廷单倍型的子网络,其中包含Hap5和Hap7的子网络在我国首次被发现,表明长江下游地区小管福寿螺从阿根廷多次入侵,并发现一个新的入侵历史事件。斑点福寿螺仅在长江以北江苏地区检测到,单倍型Hap10也是我国内地其他地区的主要单倍型,表明长江以北江苏地区的斑点福寿螺可能由国内已有分布区扩散而来,均起源于巴西。我国不同地区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比较发现,长江以南的小管福寿螺遗传多样性最高(Hd=0.627),而香港地区种群斑点福寿螺的遗传多样性最高(Hd=0.356)。基于核EF1α基因分型分析检测表明,所采集福寿螺的杂交种比例为52.6%,高于原产地种群,表明种间渐渗杂交在入侵过程中持续发生。本研究对于福寿螺监测预警及有效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入侵 分子鉴定 种群遗传多样性 COI 杂交 扩散
原文传递
中国沙棘×肋果沙棘自然杂交带的形态学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杜玉娟 王云瑾 +2 位作者 杨洁 张辉 孙坤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8年第3期73-77,共5页
对青海祁连境内中国沙棘×肋果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ssp.sinensis×H.neurocarpassp.neurocarpa.)自然杂交带的形态变异规律进行了初步研究.主成分分析表明,杂交带内个体在营养性状上具有中国沙棘到肋果沙棘的过渡性.Ander... 对青海祁连境内中国沙棘×肋果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ssp.sinensis×H.neurocarpassp.neurocarpa.)自然杂交带的形态变异规律进行了初步研究.主成分分析表明,杂交带内个体在营养性状上具有中国沙棘到肋果沙棘的过渡性.Anderson"杂种指数"研究发现,其遗传组成比较复杂,在棱果沙棘杂交起源过程中由于深度杂交引起双亲基因渗入的可能性极大,而不是以往认为的仅是由F1代强势主导的自然杂交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沙棘 肋果沙棘 棱果沙棘 杂交 杂交
下载PDF
大头鲤原种种群的遗传现状 被引量:5
13
作者 唐卫星 陈毅峰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8-15,共8页
大头鲤(Cyprinus pellegrini)是一种云南高原湖泊特有的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鱼类。土著种大头鲤与外来种鲤(C.carpio)的渐渗杂交在星云湖野生种群中已经广泛发生。本研究结合形态和微卫星及线粒体DNA分析检测了螺蛳铺大头鲤原种种群的遗传... 大头鲤(Cyprinus pellegrini)是一种云南高原湖泊特有的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鱼类。土著种大头鲤与外来种鲤(C.carpio)的渐渗杂交在星云湖野生种群中已经广泛发生。本研究结合形态和微卫星及线粒体DNA分析检测了螺蛳铺大头鲤原种种群的遗传现状。结果显示,螺蛳铺大头鲤样本所有个体在形态上位于大头鲤与鲤的参照样本之间;在微卫星因子对应分析中也显示,其位于大头鲤与鲤的参照样本之间,但与大头鲤参照样本较为相似;在线粒体DNA分析中显示,都具有鲤的单倍型。中间性形态特征以及核基因组成与线粒体基因组成的不一致现象,表明螺蛳铺大头鲤样本均为杂种个体。因此,螺蛳铺大头鲤原种种群可能是一个杂种种群,有必要重新建立大头鲤人工繁殖计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头鲤 原种种群 杂交 形态 线粒体DNA
原文传递
密点麻蜥与荒漠麻蜥间渐渗杂交的形态证据 被引量:4
14
作者 万丽霞 张海军 +1 位作者 黄棨通 李海娇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7-83,共7页
为了明确密点麻蜥(Eremias multiocellata)与荒漠麻蜥(Eremias przewalskii)2个物种间的基因渐渗问题,基于形态学研究方法,对采自10个样点的麻蜥样本进行形态鉴定,再进行样本形态可量性状的单因素方差分析以及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在密... 为了明确密点麻蜥(Eremias multiocellata)与荒漠麻蜥(Eremias przewalskii)2个物种间的基因渐渗问题,基于形态学研究方法,对采自10个样点的麻蜥样本进行形态鉴定,再进行样本形态可量性状的单因素方差分析以及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在密点麻蜥与荒漠麻蜥分布重叠区所采集的杂交个体,有与密点麻蜥相似的眼斑、背部斑纹,且其生殖方式也与密点麻蜥相同为卵胎生;但8个形态可量性状单因素方差分析与主成分分析的结果则表明,杂交个体与荒漠麻蜥间不存在极显著性形态差异,表明密点麻蜥与荒漠麻蜥之间存在一定渐渗杂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点麻蜥 荒漠麻蜥 杂交个体 形态差异 杂交
下载PDF
六盘山地区石鸡和大石鸡间的渐渗杂交(英文) 被引量:3
15
作者 刘发 文陇英 +1 位作者 黄族豪 侯鹏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53-159,共7页
在六盘山地区发现鹑类的两种鸟类石鸡和大石鸡进行杂交,本实验采用PCR和RFLP的方法,分析了六盘山西侧20个大石鸡和东侧36个石鸡的mtDNA基因,发现宁夏海原5个和甘肃庄浪8个的大石鸡具有石鸡的基因型,说明这可能是雌性石鸡与雄性大石鸡杂... 在六盘山地区发现鹑类的两种鸟类石鸡和大石鸡进行杂交,本实验采用PCR和RFLP的方法,分析了六盘山西侧20个大石鸡和东侧36个石鸡的mtDNA基因,发现宁夏海原5个和甘肃庄浪8个的大石鸡具有石鸡的基因型,说明这可能是雌性石鸡与雄性大石鸡杂交的结果,在六盘山东侧石鸡种群中没有发现大石鸡的基因型,其基因是从石鸡到大石鸡的单向流动。杂交后代的形态与大石鸡相似且体型比双亲都大。这种渐渗杂交可能是杂交个体与雄性大石鸡回交的结果。根据分子钟推测,这种不对称的基因流动,可能是由于冰期隔离后次级相遇形成的。杂交种可与雄性大石鸡回交。虽然还需要加大样本量来进一步研究这种不对称基因流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石鸡 石鸡 PCR RFLP MTDNA 杂交 六盘山地区
下载PDF
基于细胞色素b基因研究两种石鸡的渐渗杂交 被引量:3
16
作者 杨志松 刘迺发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9年第4期32-37,F0003,共7页
大石鸡是我国特有种,分布区狭窄;石鸡为广布种;两者都是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荒漠环境的指示鸟类。利用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基因标记分析了大石鸡106个、石鸡48个样品,获得大石鸡单倍型9个,石鸡单倍型13个;在大石鸡种群中发现8个个体呈... 大石鸡是我国特有种,分布区狭窄;石鸡为广布种;两者都是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荒漠环境的指示鸟类。利用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基因标记分析了大石鸡106个、石鸡48个样品,获得大石鸡单倍型9个,石鸡单倍型13个;在大石鸡种群中发现8个个体呈现石鸡基因模式(Hap_1和Hap_2),但是在石鸡种群中没有发现大石鸡的基因模式,确认为石鸡和大石鸡之间的渐渗杂交;确认杂交带从六盘山脉向南到陇南地区的礼县一带,杂交带长度为400 km,宽度为130 km。结果表明目前渐渗杂交对大石鸡种群遗传多样性影响不大,在不长的进化时期内,对增加物种多样性是有好处的。建议进行长期野外监测,以便弄清发生渐渗杂交的野外生态学数据,为物种进化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鸡 大石鸡 杂交 杂交 遗传多样性 细胞色素B基因
下载PDF
新疆巴州牦牛种群线粒体DNA遗传多样性及其系统发育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王兰萍 耿荣庆 +3 位作者 常洪 冀德君 李永红 常春芳 《家畜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7-20,共4页
研究测定新疆巴州牦牛种群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基因全长序列,在此基础上构建系统发育树,分析种群的遗传现状。结果表明,在17头巴州牦牛个体中检测到4种Cyt b基因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为0.331,核苷酸多样性为0.00102;系统发育关系显示,巴... 研究测定新疆巴州牦牛种群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基因全长序列,在此基础上构建系统发育树,分析种群的遗传现状。结果表明,在17头巴州牦牛个体中检测到4种Cyt b基因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为0.331,核苷酸多样性为0.00102;系统发育关系显示,巴州牦牛Cyt b基因单倍型明显有两个分支,一支与家牦牛单倍型聚在一起,另一支与新疆野牦牛单倍型聚在一起,表明巴州牦牛可能有2个母系起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牦牛 家牦牛 线粒体DNA 杂交
下载PDF
家养动物基因渐渗的研究进展
18
作者 林诗瑶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自然科学》 2022年第9期29-33,共5页
基因渐渗是指一个物种的遗传物质通过杂交的方式逐渐渗入到另一个物种中,导致受体物种获得了新的遗传信息并增加了遗传多样性。基因渐渗是物种演化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促进物种形成、维持物种遗传多样性以及帮助物种在不同环境下... 基因渐渗是指一个物种的遗传物质通过杂交的方式逐渐渗入到另一个物种中,导致受体物种获得了新的遗传信息并增加了遗传多样性。基因渐渗是物种演化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促进物种形成、维持物种遗传多样性以及帮助物种在不同环境下产生适应性进化都具有重要意义。基因渐渗研究的关键问题包括基因渐渗是怎样形成的、基因渐渗在不同物种间的渐渗历史,如何检测基因渐渗和基因渐渗所带来的影响等等。随着生物信息技术和测序技术的高速发展,基于丰富的基因组数据,许多高效准确的方法都被开发出来用于检测基因渐渗。本文概括归纳了家养动物基因渐渗研究的相关内容,包括家养动物渐渗形成的相关原因、检测基因渐渗的方法,不同家养动物(猪、鸡、牛、羊等)基因渐渗的研究进展,并从多角度总结了基因渐渗在遗传进化中的影响,提出了对家养动物基因渐渗研究的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 杂交 检测 家养动物
下载PDF
长江中游湖泊鳜与大眼鳜的渐渗杂交 被引量:2
19
作者 朱书琴 曹晓颖 +2 位作者 赵金良 唐首杰 吴红岩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8,共8页
在长江中游鄱阳湖和洞庭湖鳜采样中,采集了兼具鳜(Siniperca chuatsi)和大眼鳜(S.kneri)部分形态特征的中间类型(主要特征:口裂后缘伸达眼睛后缘之下,眼睛大小、头后背前部隆起介于鳜与大眼鳜之间)48尾。为了明确中间类型的分类学关系,... 在长江中游鄱阳湖和洞庭湖鳜采样中,采集了兼具鳜(Siniperca chuatsi)和大眼鳜(S.kneri)部分形态特征的中间类型(主要特征:口裂后缘伸达眼睛后缘之下,眼睛大小、头后背前部隆起介于鳜与大眼鳜之间)48尾。为了明确中间类型的分类学关系,采用量化传统形态分类指标、筛选种间特异微卫星标记,对中间类型个体进行鉴定分析。结果:(1)量化分析表明,鳜和大眼鳜在头长/眼径、(吻长+眼径)/口裂长上存在显著差异,鳜头长/眼径为5.286~7.157、(吻长+眼径)/口裂长为0.811~0.999,大眼鳜分别为3.306~5.106和1.040~1.166。48尾中间类型中,5尾判定为鳜,其他43尾个体仍不能鉴定。(2)从28对微卫星标记中筛选出5个鳜和大眼鳜的种间鉴别位点(T103、T063、T089、T135、W19517),利用这5个位点对中间类型的个体进行遗传分析和鉴定,中间类型中有16尾为种间杂交后代,其中9尾为杂交F1与大眼鳜的回交个体。长江中游湖泊中鳜和大眼鳜存在种间渐渗杂交,今后需加强长江鳜鱼野生资源遗传监测和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眼鳜 中间类型 形态学 微卫星 杂交
原文传递
渐渗杂交对害虫防治的挑战
20
作者 彭欣 郭春晖 +5 位作者 王瀚棠 杨振德 胡平 徐蕾 周静 丁芷柔 《中国植保导刊》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9-83,共5页
渐渗杂交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害虫种间的渐渗杂交及其造成的影响在我国尚未得到重视,从害虫入侵、靶标害虫识别和害虫控制方面综述了渐渗杂交对害虫防治带来的挑战,从植物检疫管理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 害虫识别 杂交 害虫防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