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53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隋以前汉译佛经虚词笺识 被引量:12
1
作者 蒋冀骋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49-51,共3页
隋以前汉译佛经虚词笺识蒋冀骋近年来,中古汉语的词汇研究有了长足的进展,而语法研究则仍显薄略。92年柳士镇先生出版了《魏晋南北朝历史语法》,改变了学术界无中古语法专著的局面,有了一个很好的开端。但此书使用材料基本上局限... 隋以前汉译佛经虚词笺识蒋冀骋近年来,中古汉语的词汇研究有了长足的进展,而语法研究则仍显薄略。92年柳士镇先生出版了《魏晋南北朝历史语法》,改变了学术界无中古语法专著的局面,有了一个很好的开端。但此书使用材料基本上局限于中土文献,而对汉译佛经较少措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译佛经 魏晋南北朝小说 虚词 历史语法 假设连词 汉译佛典 《世说新语》 语法功能 “所”
下载PDF
鸠摩罗什同支谦、竺法护译经中语词的比较 被引量:8
2
作者 胡湘荣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75-79,21,共6页
鸠摩罗什同支谦、竺法护译经中语词的比较胡湘荣东吴的支谦、西晋的竺法护、后秦的鸠摩罗什分别是汉末、西晋、东晋几个不同阶段著名的佛经翻译大师。尤其是鸠摩罗什,他以准确、流畅的“新译”,在中国佛经翻译史上树起了一座宏大的里... 鸠摩罗什同支谦、竺法护译经中语词的比较胡湘荣东吴的支谦、西晋的竺法护、后秦的鸠摩罗什分别是汉末、西晋、东晋几个不同阶段著名的佛经翻译大师。尤其是鸠摩罗什,他以准确、流畅的“新译”,在中国佛经翻译史上树起了一座宏大的里程碑。他译的《维摩洁经》、《法华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鸠摩罗什 品第 竺法护 上古时期 支谦 《诗经》 译经 佛教术语 《维摩诘所说经》
下载PDF
中学课本文言文注释商榷(续)——兼论注释学的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许嘉璐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4年第3期84-92,共9页
一九八○年我曾写过一篇《中学课本文言文注释商榷》,刊于该年第六期的《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上。文中把中学语文课本(以下简称《课本》)上文言文注释中的一些尚可商榷的问题归纳为四个方面:风习、古训、假借、词例。几年来《课本》... 一九八○年我曾写过一篇《中学课本文言文注释商榷》,刊于该年第六期的《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上。文中把中学语文课本(以下简称《课本》)上文言文注释中的一些尚可商榷的问题归纳为四个方面:风习、古训、假借、词例。几年来《课本》经过修订,篇目有所增加,原有选文的注释也作了一点修改。披览一过,觉得可以商榷之处还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释学 文言文注释 课本 “就” 高中 信陵君 中学 《公输》 注释家
下载PDF
易道咸通之渐
4
作者 刘北芦 刘兆伟 《理论界》 2024年第8期102-105,共4页
《序卦》:“物不可以终止,故受之以《渐》;渐者,进也。”卦象是山上有风,渐削剥山上土,年久日深对山终会有所影响,即“渐者,进也”。又山上有木,山上树渐渐长进,亦可谓“渐者,进也”。■渐:女归吉,利贞。
关键词 咸通 年久日深
原文传递
副词“渐”虚化历程中的“双源合流”现象
5
作者 刘君 《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2期47-51,共5页
现代汉语副词"渐"的虚化历程存在两个源头:表"渐进义"的渐1()与表"浸渍义"的渐2(渐)。二者在上古汉语中字体结构相同、音韵相近。字形上,前者在先秦时期发生讹变后与后者字形重合;音韵上,后者历经中古以... 现代汉语副词"渐"的虚化历程存在两个源头:表"渐进义"的渐1()与表"浸渍义"的渐2(渐)。二者在上古汉语中字体结构相同、音韵相近。字形上,前者在先秦时期发生讹变后与后者字形重合;音韵上,后者历经中古以至近代汉语各阶段逐渐与前者靠拢合并;词义上,动词"渐"在高频使用中发生语义泛化和抽象化,虚化为副词;功能上,在认知图式的思维结构驱动下,副词"渐"表现为描摹框架和修饰框架两种结构形态。汉语"渐变"范畴符合世界诸语言间的类型学语义共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词 虚化
下载PDF
再论初期禅史中的顿渐
6
作者 龚隽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90-95,共6页
本文对中国禅宗历史上的顿渐之辩进行了重新分析。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介绍西方现代禅学研究中对传统顿渐研究理论和方法的突破性贡献,主要以马克瑞与佛雷的研究为代表;第二部分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重新分析了初期禅史中有关顿渐关系的... 本文对中国禅宗历史上的顿渐之辩进行了重新分析。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介绍西方现代禅学研究中对传统顿渐研究理论和方法的突破性贡献,主要以马克瑞与佛雷的研究为代表;第二部分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重新分析了初期禅史中有关顿渐关系的复杂性。这些研究对我们现有的相关讨论具有一定的突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期禅
下载PDF
中国哲学对运动形式的探索历程 被引量:1
7
作者 力涛 《内蒙古社会科学》 1987年第6期12-16,共5页
中国哲学家对运动形式的探索,经历了一个长期的曲折的过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类认识的辩证发展。 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在物质运动变化的形式上,中国历代的思想家都进行了缜密的观察和艰苦的探索,并且从哲学的高度逐步升华... 中国哲学家对运动形式的探索,经历了一个长期的曲折的过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类认识的辩证发展。 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在物质运动变化的形式上,中国历代的思想家都进行了缜密的观察和艰苦的探索,并且从哲学的高度逐步升华出“渐”和“骤”这一对范畴,用以说明运动变化的两种形式。所谓“渐”,是指运动变化的细微的量的变化;所谓“骤”,是指运动变化的突然的质的飞跃。由“渐”到“骤”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探索历程 运动变化 中国哲学 运动形式 “化” “变” 量变引起质变 庄子 量变到质变
下载PDF
渐顿之悟与艺术灵感 被引量:1
8
作者 祁志祥 《青海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61-67,共7页
佛教认识论之于悟道成佛有“渐”、“顿”之说。“渐”,指早期佛教认识论中对佛教教义的“渐悟”,即一级一级、一部分一部分地领悟,“顿悟”说出现以后,“渐”偏指参究学习,即“渐参”。“顿”则不包括参究,仅相对于“悟”而言,指霎那... 佛教认识论之于悟道成佛有“渐”、“顿”之说。“渐”,指早期佛教认识论中对佛教教义的“渐悟”,即一级一级、一部分一部分地领悟,“顿悟”说出现以后,“渐”偏指参究学习,即“渐参”。“顿”则不包括参究,仅相对于“悟”而言,指霎那间领悟佛道。佛教认为,悟之“顿”本自参之“渐”,佛教在此基础上,对“悟”的心理现象及其心理实质作了深入的剖析,由于艺术灵感的爆发及其心理过程与佛教悟道之间具有若干相通之处,因而佛教的“渐顿”之说也就具有了艺术灵感论的色彩,并启发、孕育了美学上的灵感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灯会元》 艺术灵感 无意识性 “悟” 自然性 灵感论 佛教 “顿” 认识论
下载PDF
散文翻译: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以丰子恺散文《渐》的两个英译本为例
9
作者 李娜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15年第3期82-85 103,103,共5页
通过对张培基翻译的散文《渐》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商榷,结合欧阳利锋对同一散文的英译,从"形似"与"神似"、"直译"与"意译"的视角进行对比研究。研究表明,散文翻译宜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先&qu... 通过对张培基翻译的散文《渐》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商榷,结合欧阳利锋对同一散文的英译,从"形似"与"神似"、"直译"与"意译"的视角进行对比研究。研究表明,散文翻译宜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先"形似"而后"神似",贵在保持原汁原味,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文翻译 先“形似”而后“神似”
下载PDF
从《扬州慢》看姜夔词的音乐性
10
作者 蔡起福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1995年第4期18-21,共4页
刘勰《文心雕龙·声律篇》说:“今操琴不调;必知改张;(?)文乖张,而不识所谓。响在彼弦,乃得克谐;不萌我心,更失和律,其故何哉?良由 ‘内听’难为聪也。故‘外听’之易,弦以手定;‘内听’之难,声以心纷,可以数求,难以辞逐。”他所说... 刘勰《文心雕龙·声律篇》说:“今操琴不调;必知改张;(?)文乖张,而不识所谓。响在彼弦,乃得克谐;不萌我心,更失和律,其故何哉?良由 ‘内听’难为聪也。故‘外听’之易,弦以手定;‘内听’之难,声以心纷,可以数求,难以辞逐。”他所说的‘内听’,就是指诗歌的声韵平仄,‘外听’是指诗歌以外的音乐。词作为有音乐性的文学,它既有内在的音乐性,即声韵平仄的谐畅,又有外在的音乐性,即乐曲的谐畅,因此更富有特殊的美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夔词 音乐性 轻轻重重 轻重音 扬州 轻重律 青楼梦 音乐节奏感 文心雕龙
下载PDF
张载的“化”论探析——对刘君同志质疑的质疑
11
作者 卢有才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9年第3期32-42,共11页
刘君同志对笔者提出“王安石是变法激进派,张载是温和派”的观点进行质疑,其文所引典籍漏洞百出,结论不科学、不可靠。张载认为,“化”是气之运化流行过程,是一种变化形式,也是人生理想的一种境界。“渐”是气之运化流行过程中呈现出的... 刘君同志对笔者提出“王安石是变法激进派,张载是温和派”的观点进行质疑,其文所引典籍漏洞百出,结论不科学、不可靠。张载认为,“化”是气之运化流行过程,是一种变化形式,也是人生理想的一种境界。“渐”是气之运化流行过程中呈现出的一种状态,表现为逐渐的、缓慢的、细微的变化。“神”与“化”构成了一对极为重要的范畴,“神”为体,为形而上;“化”为用,为形而下。神体、气化体用圆融,不即不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载
下载PDF
《史记》“详变略渐”的历史研究法
12
作者 杨振之 《文史杂志》 1996年第4期32-33,共2页
历史的发展表现为盛衰的更替.在这个演变过程中,时而变化剧烈,如火山之崩发;时而缓渐舒坦,平静如镜.历史变化有剧变和缓渐之分.历史总是在经过剧变的阵痛后方能苏醒、前进,剧变是历史进步的契机.因此,历史的演进会出现两种情形:一为“变... 历史的发展表现为盛衰的更替.在这个演变过程中,时而变化剧烈,如火山之崩发;时而缓渐舒坦,平静如镜.历史变化有剧变和缓渐之分.历史总是在经过剧变的阵痛后方能苏醒、前进,剧变是历史进步的契机.因此,历史的演进会出现两种情形:一为“变”,一为“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记》 历史研究 司马迁 历史变革 春秋战国时期 秦汉之际 历史方法 历史变化 “变”
下载PDF
“渐”的语法化历程及其机制
13
作者 张静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3期99-103,108,共6页
"渐"上古用作名词专指水名,后在引申义素基础上从动词虚化为副词"逐渐",其句法位置也由单一充当主谓句的谓语向连动句第一个动词转化,东汉至魏晋又向简单状中结构发展,至宋"渐"语法化历程完成,完全具备... "渐"上古用作名词专指水名,后在引申义素基础上从动词虚化为副词"逐渐",其句法位置也由单一充当主谓句的谓语向连动句第一个动词转化,东汉至魏晋又向简单状中结构发展,至宋"渐"语法化历程完成,完全具备副词意义。"渐渐"为"渐"之衍生和强调形式,为"渐"异体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法化历程 句法机制 字形替代
下载PDF
《周易》所见太姒的事迹——兼论《大雅·思齐》的史实与宗旨
14
作者 何益鑫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47-55,共9页
《周易》卦爻辞中有关于文王贤妃太姒的叙事。《贲》卦描绘了文王迎娶太姒的情景,《渐》卦叙述了太姒逐步主持家政的过程,《家人》则表现了太姒的持家之道及其效果。《周易》的历史叙事,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太姒的作为及其功绩的了解。... 《周易》卦爻辞中有关于文王贤妃太姒的叙事。《贲》卦描绘了文王迎娶太姒的情景,《渐》卦叙述了太姒逐步主持家政的过程,《家人》则表现了太姒的持家之道及其效果。《周易》的历史叙事,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太姒的作为及其功绩的了解。以此为基础,《大雅·思齐》可以得到与传统完全不同的新的解读。可以看到,太姒在文王被囚羑里的特殊时期,承担起了主持家政和教养子弟的任务,抚养并造就了一批有德行和才干的子弟(包括武王和周公),使文王后继有人,为翦商的事业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贲》 《家人》 《大雅·思齐》 太姒
下载PDF
逝矣经天日,悲哉带地川——《匆匆》《时间》《渐》主题比较
15
作者 刘志立 《中学生作文指导》 2021年第15期0144-0145,共2页
“时间”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更是文人墨客绕不开的终极命题。近代文人朱自清、沈从文、丰子恺分别通过散文《匆匆》、《时间》、《渐》表达了他们对时间的思考。他们虽然各自从不同的角度,看到了时间不同的特点,从而也对时间做出了不同... “时间”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更是文人墨客绕不开的终极命题。近代文人朱自清、沈从文、丰子恺分别通过散文《匆匆》、《时间》、《渐》表达了他们对时间的思考。他们虽然各自从不同的角度,看到了时间不同的特点,从而也对时间做出了不同的反思。但是不同的理解背后,却内蕴着作者对时间的共同理解,即把对时间的理解落在人(生命、生活)之上,并指向个体生命之外(诸如家国、社会、人类)。这一理解体现了中国近代文人对传统修齐治平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匆匆》 《时间》 主题比较
下载PDF
李鸿章字号辨识
16
作者 刘建臻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183-186,共4页
李鸿章的字、号,记述多有歧异。如:《清代碑传全集》卷7《李文忠公别传》载“李公鸿章,字渐甫,号少荃”。《清代碑传全集》卷7《李文忠公神道碑》载“公讳鸿章,字少荃,晚自号仪叟”。《清人室名别称字号索引》载“李鸿章,字少... 李鸿章的字、号,记述多有歧异。如:《清代碑传全集》卷7《李文忠公别传》载“李公鸿章,字渐甫,号少荃”。《清代碑传全集》卷7《李文忠公神道碑》载“公讳鸿章,字少荃,晚自号仪叟”。《清人室名别称字号索引》载“李鸿章,字少荃,少泉,号渐甫,仪甫,仪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鸿章 曾国藩 办洋务 字号 《忘山庐日记》 中国近现代 千叟宴 李文 正式使用
原文传递
关于中学语文的两条注释
17
作者 世英 陈斌 《高校教育管理》 1984年第4期71-72,共2页
一、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高三册《信陵君窃符救赵》)对其中“赞”字的解释,历来颇多分歧,归结起来,主要有下列三种:(一)释“赞”为“告”.唐代司马贞《史记·索隐》:“赞者,告也,谓以侯生遍告宾客.”新编高中语文课本采用此... 一、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高三册《信陵君窃符救赵》)对其中“赞”字的解释,历来颇多分歧,归结起来,主要有下列三种:(一)释“赞”为“告”.唐代司马贞《史记·索隐》:“赞者,告也,谓以侯生遍告宾客.”新编高中语文课本采用此说.(二)释“赞”为“介绍”.《古代散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注释为:“把侯生向一个一个客人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学语文 平原君 信陵君 馆陶 王引之 妇人 东方朔传 史记 公主
下载PDF
读丰子恺《渐》有感
18
作者 晴鹤 《散文诗世界》 2020年第9期98-99,共2页
丰子恺的女儿丰陈宝说:"小时候听人说笑话,说的是有个外国人吃橄榄,嚼在嘴里,没有丝毫甜味,唯有满嘴青涩。那外国人一怒之下将橄榄扔到了屋顶上。可没走几步,又觉得满嘴甘怡,清爽无比。于是这个外国人搬来梯子爬上屋顶,把那枚刚被... 丰子恺的女儿丰陈宝说:"小时候听人说笑话,说的是有个外国人吃橄榄,嚼在嘴里,没有丝毫甜味,唯有满嘴青涩。那外国人一怒之下将橄榄扔到了屋顶上。可没走几步,又觉得满嘴甘怡,清爽无比。于是这个外国人搬来梯子爬上屋顶,把那枚刚被他丢弃的橄榄又捡了回来,擦擦干净塞到了嘴里。读父亲丰子恺先生的作品,也有类似于这样的感受。这不光是指读那著名的‘子恺漫画’,可以说读父亲的随笔也是这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丰子恺先生 子恺漫画 橄榄 外国人
原文传递
情景语境视角下的《渐》张培基译本赏析
19
作者 蔡欣洁 《海外英语》 2020年第23期154-155,共2页
张培基先生是中国翻译大家,对其散文翻译的鉴赏研究有助于为翻译学习者的自我提高提供借鉴。该次研究以张培基先生译散文《渐》为案例文本,以情景语境的两大子类上下文和情境感为研究切入点开展鉴赏考查。考查后发现:张培基先生在翻译... 张培基先生是中国翻译大家,对其散文翻译的鉴赏研究有助于为翻译学习者的自我提高提供借鉴。该次研究以张培基先生译散文《渐》为案例文本,以情景语境的两大子类上下文和情境感为研究切入点开展鉴赏考查。考查后发现:张培基先生在翻译中充分关照原文情景语境,以对上下文的细致参照来精准还原原文语义,以增译、信息显化等翻译策略来在译文中细腻还原原文情境感,从而产出了优质的译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培基 散文翻译 情景语境 上下文 情境感
下载PDF
张载辩证法思想述评
20
作者 张玉荣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13-14,共2页
张载辩证法思想述评张玉荣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经过先秦、魏晋,到宋明时期达到了顶峰。其中北宋著名唯物主义哲学家张载的辩证法思想内容丰富,见解精深。特别是他的“动非自外”的内因论,“一物两体”的矛盾观和“变著”“化渐”说,... 张载辩证法思想述评张玉荣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经过先秦、魏晋,到宋明时期达到了顶峰。其中北宋著名唯物主义哲学家张载的辩证法思想内容丰富,见解精深。特别是他的“动非自外”的内因论,“一物两体”的矛盾观和“变著”“化渐”说,在我国古代辩证法发展史上达到了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辩证法思想 “动非自外” “一物两体” 朴素辩证法 “两” 自己运动 思想述评 “著” “一”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