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空间的想像和经验——民初上海租界中的逊清遗民 被引量:11
1
作者 王标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33-42,共10页
历史上的遗民,最富有传奇色彩的是明遗民,而相比之下,清遗民显得过于平淡。清遗民在民初上海租界中的聚集空间可以视为一种福柯所谓的异质空间。遗民圈是存在于租界和民国两个主流社会中的反空间,遗民们在上海租界中建构的地理空间和心... 历史上的遗民,最富有传奇色彩的是明遗民,而相比之下,清遗民显得过于平淡。清遗民在民初上海租界中的聚集空间可以视为一种福柯所谓的异质空间。遗民圈是存在于租界和民国两个主流社会中的反空间,遗民们在上海租界中建构的地理空间和心理认知空间,如镜像般反映出作为生产对抗话语的“第三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初 遗民 上海租界 异质空间
下载PDF
清遗民关怀中的治统与道统——以沈曾植、曹廷杰为个案 被引量:7
2
作者 孙明 《史林》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0-35,共6页
治统和道统是士大夫社会角色和思想世界中的核心范畴 ,也为清遗民的关怀所在。沈曾植采取坚决的遗民立场 ,将旧治统与旧道统对应 ,参与丁巳复辟 ;曹廷杰则接受共和政治 ,但认为新治统在旧治统与旧道统之内 ,对前朝仍怀留恋之情 ,立场也... 治统和道统是士大夫社会角色和思想世界中的核心范畴 ,也为清遗民的关怀所在。沈曾植采取坚决的遗民立场 ,将旧治统与旧道统对应 ,参与丁巳复辟 ;曹廷杰则接受共和政治 ,但认为新治统在旧治统与旧道统之内 ,对前朝仍怀留恋之情 ,立场也居于遗民与国士之间。他们的道统言说中表达了对新治统的批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民 治统 道统 沈曾植 曹廷杰
下载PDF
《晚晴簃诗汇》的编纂成员、续补与别纂考论 被引量:7
3
作者 潘静如 《中国典籍与文化》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19-125,共7页
由近人徐世昌总其事的《晚晴簃诗汇》是规模宏大的清代诗歌选集,其编纂成员颇为繁杂,目前学术界考定的成员并不完整,现重新考证出纪钜维、吴笈孙、许宝蘅、傅岳棻、章钰、金梁六人。由于《诗汇》带有半官修性质,再加上其他各种因素的制... 由近人徐世昌总其事的《晚晴簃诗汇》是规模宏大的清代诗歌选集,其编纂成员颇为繁杂,目前学术界考定的成员并不完整,现重新考证出纪钜维、吴笈孙、许宝蘅、傅岳棻、章钰、金梁六人。由于《诗汇》带有半官修性质,再加上其他各种因素的制约,颇有缺憾。金梁、陈融相继有续补和别纂之作,前者为《清诗补》,后者的部分成果以《颐园诗话》的形式面世。这两部著作都晦而不彰,实际都是继《晚晴簃诗汇》而出的相当重要的清诗汇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民 晚晴簃 诗补 颐园诗话
原文传递
从陈曾寿日记看民国时期清遗民鬻画交易
4
作者 杜秀萍 《荣宝斋》 2024年第5期248-259,共12页
从宣统元年(一九○九)到民国三十六年(一九四七),陈曾寿写下了跨越三十八年从清末到民国的日记,陈曾寿因家藏元代吴镇所绘松图《苍虬图》,故名其阁为“苍虬阁”,其日记稿本共二十五册,书衣封面分别为“苍虬阁日记”“苍虬秘记”“猛醒... 从宣统元年(一九○九)到民国三十六年(一九四七),陈曾寿写下了跨越三十八年从清末到民国的日记,陈曾寿因家藏元代吴镇所绘松图《苍虬图》,故名其阁为“苍虬阁”,其日记稿本共二十五册,书衣封面分别为“苍虬阁日记”“苍虬秘记”“猛醒庵日记”等(以下简称为《日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宣统元年 遗民 苍虬 稿本 民国 日记
原文传递
溥仪的“初政”:1922—1924年逊清朝局的演进与出宫事件
5
作者 杨一帆 《清史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9-138,共10页
民国建立以后,逊清朝廷的高层长期由以溥仪生父载沣为首的王公亲贵、师傅与内务府大臣组成,政治取向保守而谨慎,尚能与“在野”遗老及复辟活动保持一定距离。但是,随着溥仪开始“亲政”,这一结构逐渐被破坏。郑孝胥、罗振玉等富有政治... 民国建立以后,逊清朝廷的高层长期由以溥仪生父载沣为首的王公亲贵、师傅与内务府大臣组成,政治取向保守而谨慎,尚能与“在野”遗老及复辟活动保持一定距离。但是,随着溥仪开始“亲政”,这一结构逐渐被破坏。郑孝胥、罗振玉等富有政治野心与复辟倾向的遗老受到溥仪信赖,在清理皇产、加派南书房行走、内务府改革等活动中陆续涌入逊清朝廷,形成派系倾轧的局面,而载沣等旧臣则逐渐边缘化。这一趋势一直延续至1924年溥仪出宫以后。探讨溥仪出宫及复辟问题不能局限于“法理”层面,也需要重视1922年后逊清朝廷内部权力结构出现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溥仪出宫 遗民 内务府
原文传递
论民国初期的新旧年诗词
6
作者 马大勇 《文学遗产》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5-107,共13页
公元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通电各省改用阳历纪年,通行数千年的传统历法与帝王纪年在官方层面分别为公元阳历与民国纪年所取代。面对这一次旷古未有的新旧历更迭,广大知识阶层因政治、文化立场的差异,出现了清晰而又微... 公元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通电各省改用阳历纪年,通行数千年的传统历法与帝王纪年在官方层面分别为公元阳历与民国纪年所取代。面对这一次旷古未有的新旧历更迭,广大知识阶层因政治、文化立场的差异,出现了清晰而又微妙的分野。他们在新邦与故国、祈愿与忧患的交错地带左冲右突,民主革命派的激扬面相与遗民群体的凄凉心绪在诗词中交相隐现。由于旧历年俗的深入人心与大众对初生民国的失望,诗词的天平呈现“阴盛阳衰”之势,逐渐倾斜向了旧历一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初期 改历 新旧年诗词 遗民
原文传递
遗民与《清史稿》的修撰 被引量:3
7
作者 程太红 何晓明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04-113,共11页
1914年,袁世凯设清史馆,聘赵尔巽为馆长,又广召耆儒,共襄此举。众多前清遗民应诏而来,"修故国之史,即以恩故国"。在《清史稿》的著述过程中,遗民力主"内清而外民国"的原则,在体裁确立、体例设定、内容取舍、文字表... 1914年,袁世凯设清史馆,聘赵尔巽为馆长,又广召耆儒,共襄此举。众多前清遗民应诏而来,"修故国之史,即以恩故国"。在《清史稿》的著述过程中,遗民力主"内清而外民国"的原则,在体裁确立、体例设定、内容取舍、文字表达等各方面都渗透着强烈的怀念故国旧主情结。修史是遗民话语表达的便捷方式,乃至成为他们对抗民国、反对新学的得力手段。由于《清史稿》"不奉民国正朔","称扬诸遗老","鼓励复辟",刊行后即被南京国民政府封禁,引发朝野上下对《清史稿》文本的一片质疑、谴责、批判之声。《清史稿》已然不只是民国政府官修前朝之史,而是清遗民寄寓情怀、思念故国的"私史"。当然,《清史稿》也并非因此而毫无价值。从学术上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民 史稿》 修撰 遗民情结
下载PDF
清遗民视角下的《红楼真梦》解读 被引量:3
8
作者 杨艳华 《红楼梦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39-154,共16页
郭则沄的《红楼真梦》是民国时期刊行的较有影响的《红楼梦》续书,但由于其立意、人物塑造等与原著大相径庭,故多被视为平庸之作,少有人提及。然而,如果重新将此书置于清末民初的写作背景下,并与作者郭则沄进行知人论世的互文阅读,则可... 郭则沄的《红楼真梦》是民国时期刊行的较有影响的《红楼梦》续书,但由于其立意、人物塑造等与原著大相径庭,故多被视为平庸之作,少有人提及。然而,如果重新将此书置于清末民初的写作背景下,并与作者郭则沄进行知人论世的互文阅读,则可以发现二者之间隐含的对应关系。郭则沄借助《红楼真梦》中的人物镜像,建构了他作为清遗民在现实世界中无法实现的功业、道德理想。而通过对《红楼真梦》的文本细读,则可以窥见清遗民在中西、新旧文化之争中的特殊文化心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则沄 《红楼真梦》 遗民 功业道德理想 文化遗民心态
原文传递
论新时期小说中清遗民的身份认同
9
作者 林昕悦 《新乡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30-33,共4页
在易代之际,“遗逸传统”为清遗民提供了出仕新朝之外的另一种人生选择,但是这种选择也让他们遭遇了尴尬的身份认同困境。不同于真实遗民的身份认同行为,新时期小说中清遗民的身份认同有两个层面:在自我认同的层级中,他们通过重视规矩... 在易代之际,“遗逸传统”为清遗民提供了出仕新朝之外的另一种人生选择,但是这种选择也让他们遭遇了尴尬的身份认同困境。不同于真实遗民的身份认同行为,新时期小说中清遗民的身份认同有两个层面:在自我认同的层级中,他们通过重视规矩礼仪、怀念旧朝象征物等方式构筑遗民的共同想象,通过对遗民历史经验的寻求烘托遗民身份;在社会认同的层面,清遗民不仕新朝,表现出对清朝的孤忠劲节,他们十分重视节义行为所表现出的道德力量,这关乎清遗民在他人眼中的身份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期小说 遗民 身份认同
下载PDF
张曾敭的清遗民生活
10
作者 许飞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50-160,共11页
张曾敭卸任浙抚后居京四年,虽屡有传言他将复起,却终未再现于政坛之中。辛亥革命后,张曾敭隐居涞水,后寓居天津直至去世,这段时间是他人生最后的岁月。在涞水期间,张曾敭以清室遗民自居,不问世事,与劳乃宣等遗民多有交游,但鲜有文字存世... 张曾敭卸任浙抚后居京四年,虽屡有传言他将复起,却终未再现于政坛之中。辛亥革命后,张曾敭隐居涞水,后寓居天津直至去世,这段时间是他人生最后的岁月。在涞水期间,张曾敭以清室遗民自居,不问世事,与劳乃宣等遗民多有交游,但鲜有文字存世。1916年,天津发生了“南皮张氏二烈女”事件,平日杜门不出的张曾敭突然出山,并为之奔走呼号,推波助澜,致此事成为津门引人注目的公共事件。张曾敭对“二烈女”的关注,可视为他践行遗民心迹的表现,也是一次文化抗争。张曾敭通过遗言坚持其遗民身份,而劳乃宣、陈宝琛等人在挽辞、墓志铭等文本中,固化了张曾敭的遗臣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曾敭 南皮张氏二烈女 遗民 自我认同 身份塑造
原文传递
从中心到边缘:民初“海上流人”的结社或雅集新论 被引量:4
11
作者 潘静如 《中国韵文学刊》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57-63,共7页
近代是中国历史上的转型期,在社会结构、政治制度发生巨大变化的同时,传统文化也陷入了空前的危机。遗老作为一个引人注目的群体,无疑充当了传统文化的活的载体。他们的雅集或结社活动,虽然不管在形式上,还是在功能上,与传统的诗词结社... 近代是中国历史上的转型期,在社会结构、政治制度发生巨大变化的同时,传统文化也陷入了空前的危机。遗老作为一个引人注目的群体,无疑充当了传统文化的活的载体。他们的雅集或结社活动,虽然不管在形式上,还是在功能上,与传统的诗词结社是一脉相承的,但是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他们的身上带有强烈的文化守护者的意味。上海作为一个自19世纪中叶就开埠的现代租界,居然在民国之际,成为了遗老的聚集地;从流落租界,到安于租界,并进行结社酬唱,牵涉到极为复杂的历史变革与文化心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社 上海 遗民 沈曾植 李详
下载PDF
终极实在与价值边缘——晚清民国印论中的学术挣扎
12
作者 祝童 《西泠艺丛》 2023年第12期6-25,共20页
每凡易代之际,文艺界往往涌现出守旧与革新的两种学术思潮,清民之交亦不例外。其时,浙、皖诸派已过鼎盛时期,士人学之,不啻“小僧缚律”,为法所囿,具体在宗法、名实、风格方面,保守的印学家们总结出了一个与传统中国主流终极实在观相背... 每凡易代之际,文艺界往往涌现出守旧与革新的两种学术思潮,清民之交亦不例外。其时,浙、皖诸派已过鼎盛时期,士人学之,不啻“小僧缚律”,为法所囿,具体在宗法、名实、风格方面,保守的印学家们总结出了一个与传统中国主流终极实在观相背离的具象概念;与此同时,随着魏锡曾、赵之谦分别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努力,引领着学术界主动探索印章的价值边缘,深入讨论了范畴控制问题,且将其介入篆刻史书写,尤其在以赵叔孺、黄牧甫与吴昌硕、齐白石为代表的篆刻家身上,不断试探着边缘底线,豹变出了整饬之极与雄厚之极的审美极致,打破了既有的“双非”美学格局。分析印学之所以在晚清民国成为有着“心手不一”和“共存极限”矛盾的价值哲学,与其时古物益多、印刷革命、学科变革、社会动荡、国粹主义及创新意识等有着错综交织的复杂关系。不过,以西泠印社的成立为标志,在经历了前后近百年的学术挣扎后,印学界终于在终极实在观和价值边缘上解决了“什么是篆刻”这一根本性命题,其成果至今犹颠扑不破。而在此过程中闪烁着的思辨色彩,促使印学一跃成为其时最具哲学品格的文艺领域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终极实在 价值边缘 民国 印学 遗民
原文传递
《晚晴簃诗汇》编纂史发覆——兼论清遗民与徐世昌等北洋旧人的离合 被引量:4
13
作者 潘静如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51-157,共7页
《晚晴簃诗汇》在性质上居于官修、私修之间,其征诗、选诗的过程与旨趣都与此相关。当时,除各地省政府统一呈书与个人主动献诗之外,《诗汇》的编纂主要倚赖编纂者的私人交际网络,因而入选的不少诗篇是通过辗转钞、借、辑而得的,也就带... 《晚晴簃诗汇》在性质上居于官修、私修之间,其征诗、选诗的过程与旨趣都与此相关。当时,除各地省政府统一呈书与个人主动献诗之外,《诗汇》的编纂主要倚赖编纂者的私人交际网络,因而入选的不少诗篇是通过辗转钞、借、辑而得的,也就带有一定偶然性。由于一些编纂者是清遗民,因而其清代诗学史叙事难免带有自身的意识形态。在《诗汇》付刻之际,《清史稿》风波促成了他们对这种清遗民视角叙事的调整。徐世昌、北洋政客身上同样有着"清遗民情调",故而得以与清遗民桴鼓相应。但在关涉"遗民"的名、实之辨时,部分清遗民亦与徐世昌等北洋旧人稍有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晴簃诗汇 遗民 北洋旧人 徐世昌
下载PDF
民初“清遗民”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4
14
作者 张笑川 《兰州学刊》 CSSCI 2012年第9期60-69,共10页
与此前历代遗民相比,清遗民研究蕴涵更丰富的内涵,但却一直受到史学界的忽视。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新思潮的出现,清遗民研究逐渐受到学界的重视。目前的清遗民群体研究,主要围绕着"空间"、"心态&qu... 与此前历代遗民相比,清遗民研究蕴涵更丰富的内涵,但却一直受到史学界的忽视。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新思潮的出现,清遗民研究逐渐受到学界的重视。目前的清遗民群体研究,主要围绕着"空间"、"心态"、"政治"与"文化"等主题展开,而为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文章提出应加强整体分析、实态研究和探讨清遗民群体的文化和社会意义等三个方面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民 民初 研究回顾 展望
下载PDF
“辟世欲何往,飘然海上逃”:民初清遗民的上海生活与现代遗民实践 被引量:2
15
作者 陈丹丹 《现代中文学刊》 2014年第6期50-53,59,共5页
本文聚焦于沈曾植、王国维、罗振玉、郑孝胥等一批避居上海的清遗民在民国之后的现代遗民实践。通过对遗老们生活与心态的检视,本文考察清遗民在辛亥后的避世选择:遗老们如何栖居"海上",又如何在日常与文学世界中上接遗逸传统... 本文聚焦于沈曾植、王国维、罗振玉、郑孝胥等一批避居上海的清遗民在民国之后的现代遗民实践。通过对遗老们生活与心态的检视,本文考察清遗民在辛亥后的避世选择:遗老们如何栖居"海上",又如何在日常与文学世界中上接遗逸传统,在现代都市中展开自己的"海滨"生活。在遗老的笔下,整个城市被架空,本当蒸蒸腾腾的都市景象,亦被转化为云海缭绕的"山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民 现代遗民实践 避居海上 海滨生活 都市
下载PDF
民初上海清遗民之生计与交接 被引量:2
16
作者 陈丹丹 《汉语言文学研究》 2014年第3期31-39,共9页
本文考察沈曾植、王国维、罗振玉、郑孝胥等一批避居上海的清遗民在民国之后的日常生活与文化活动。通过对遗老"生计"与"交接"的考察,本文探讨了洋场及以洋场为代表的现代都市、现代社会如何改写了遗民的生存方式... 本文考察沈曾植、王国维、罗振玉、郑孝胥等一批避居上海的清遗民在民国之后的日常生活与文化活动。通过对遗老"生计"与"交接"的考察,本文探讨了洋场及以洋场为代表的现代都市、现代社会如何改写了遗民的生存方式与思想观念,但新的不适亦随洋场、或者说随着整个现代情境的展开而到来。洋场一面提供了新的遗民生存形式,但新式生存本身亦带来了与遗老之"孑遗想象"尖锐冲突的因素。遗民既依赖洋场生存,依赖在洋场中界定、言说并呈现自家的遗民性,但作为与此种"遗民性"本身异质的"言说场",洋场亦在同时不断质疑、吞噬着遗老们的各种"遗民想象"及其实施。由此,在日常生活与文学/文化/学术这两个层面之间苦苦挣扎的"遗民生存",就成为洋场与遗民、亦与整个"士文化"及"遗逸传统"不断对话、冲撞、磨合、相互销蚀与滋生、解构与重构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初上海 遗民 洋场 生计 交接 遗民想象 遗逸传统
下载PDF
高不绝俗 和不同流——陈三立与清遗民的心态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孙虎 《汉语言文学研究》 2010年第3期51-59,共9页
辛亥鼎革以后,士大夫们面临着人生出处的艰难选择。在"忠清"与"出仕民国"的立场背后,体现为"清遗民"出处选择的多元性,也透露出清遗民历史境遇的特殊性和心态的复杂性。面对王纲解纽、政局翻覆、文化失... 辛亥鼎革以后,士大夫们面临着人生出处的艰难选择。在"忠清"与"出仕民国"的立场背后,体现为"清遗民"出处选择的多元性,也透露出清遗民历史境遇的特殊性和心态的复杂性。面对王纲解纽、政局翻覆、文化失语的时代环境,陈三立坚守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道统"精神,通过个人的自爱、自重来彰显道义,扶树道教,承传儒素,呼唤出独立自主精神的文化人。同时,在处理"前清"与"民国"关系上树立典范,为传统知识分子辟出一片精神家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民 陈三立 民国立场 遗民心态
下载PDF
郑文焯“鹤”情结探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刘尊明 吴亚萍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4-55,共12页
郑文焯自号“大鹤山人”,“鹤”是郑文焯的标签。他爱鹤成癖,以鹤自况,有着浓郁的鹤情结,在生活和创作中使用了大量有关鹤的名物和符号。随着人生历程的发展、社会时局的转变,郑文焯所用鹤符号的含义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嬗变:从光绪六年到... 郑文焯自号“大鹤山人”,“鹤”是郑文焯的标签。他爱鹤成癖,以鹤自况,有着浓郁的鹤情结,在生活和创作中使用了大量有关鹤的名物和符号。随着人生历程的发展、社会时局的转变,郑文焯所用鹤符号的含义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嬗变:从光绪六年到光绪二十四年,鹤是清雅名士的象征;光绪二十四年到宣统三年辛亥革命,这是郑文焯绝意科举之后的隐居时期,鹤成为江南退士的符号;清帝逊位后,鹤再变为前清遗民的标志。探究郑文焯的鹤情结,有助于深入了解他借鹤自喻的创作心态、清空骚雅的审美追求和退隐自守的心路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绪二十四年 郑文焯 自喻 空骚雅 宣统三年 大鹤山 光绪六年 遗民
原文传递
现状与展望:近十年来社会文化史视野下的清遗民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陈晶华 《理论界》 2018年第4期54-61,共8页
近年来,社会文化史的研究视角、理论方法被研究者引入清遗民相关研究中,对清遗民研究的进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社会文化史研究范式下,研究者通过描述分析、比较分析、社会心理分析以及辩证分析等研究路径,对清遗民的社会生活、心态、外... 近年来,社会文化史的研究视角、理论方法被研究者引入清遗民相关研究中,对清遗民研究的进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社会文化史研究范式下,研究者通过描述分析、比较分析、社会心理分析以及辩证分析等研究路径,对清遗民的社会生活、心态、外部生存空间等问题展开了重点研究,取得了颇为丰硕的成果。准确定义清遗民、真实再现清遗民群体社会生活实态以及如何深化清遗民与近代社会变迁的理论研究等,是今后继续清遗民研究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民 社会文化史 范式
原文传递
清遗民词社——须社 被引量:3
20
作者 杨传庆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4-40,共7页
须社是19世纪20年代末流寓天津的清朝遗民结成的著名词社,由郭则沄主持。须社词侣将须社与宋遗民诗社"汐社"联系,借填词抒发故国之思,其成为民国之"汐社"的直接原因是北洋政府的灭亡。须社在词学旨趣上推尊南宋词,... 须社是19世纪20年代末流寓天津的清朝遗民结成的著名词社,由郭则沄主持。须社词侣将须社与宋遗民诗社"汐社"联系,借填词抒发故国之思,其成为民国之"汐社"的直接原因是北洋政府的灭亡。须社在词学旨趣上推尊南宋词,以朱祖谋与郑文焯为导师,其创作典型体现了遗民文人的诉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须社 汐社 郭则沄 遗民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