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537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清朝皇帝的中国观 被引量:73
1
作者 郭成康 《清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18,共18页
清宣统三年末,隆裕皇太后在清帝逊位前夕向全体臣民宣布:“总期人民安堵,海宇安,仍合满、蒙、汉、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经过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历尽沧桑、千锤百炼的“中国”概念,终由清朝一锤定音。从这个意义上讲,... 清宣统三年末,隆裕皇太后在清帝逊位前夕向全体臣民宣布:“总期人民安堵,海宇安,仍合满、蒙、汉、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经过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历尽沧桑、千锤百炼的“中国”概念,终由清朝一锤定音。从这个意义上讲,清朝不仅留给今天中国人民国家版图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物质财富,而且留下了界定“中国”一词内涵与外延的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朝 中国 中国观
原文传递
由爱乡而爱国:清末广东乡土教材的国家话语 被引量:67
2
作者 程美宝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68-84,共17页
清末新政期间 ,为响应政府鼓吹乡土教育的政策 ,地方上的读书人编纂乡土志和乡土教科书 ,作为初等教育的教材。这些教材的编纂 ,大多受当时各种新思潮的影响 ,反映了地方读书人如何运用一套新的话语 ,在观念上重新定位地方与国家的关系... 清末新政期间 ,为响应政府鼓吹乡土教育的政策 ,地方上的读书人编纂乡土志和乡土教科书 ,作为初等教育的教材。这些教材的编纂 ,大多受当时各种新思潮的影响 ,反映了地方读书人如何运用一套新的话语 ,在观念上重新定位地方与国家的关系。这些乡土教材也透露了地方上不同利益集团间的矛盾与冲突。此类乡土教材编纂者 ,其后大多主导地方上的教育事务 ,他们对国家观念的理解和阐释 ,对广大学生影响深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 乡土教材 国家话语 清朝 乡土教育 爱国主义
原文传递
晚清时期的中国红十字会述论 被引量:35
3
作者 周秋光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34-192,共59页
中国红十字会的成立 ,是内因与外因互动、中西慈善文化相互融合的结果。中国红十字会在清朝官方的重视和支持下 ,依靠一批热心慈善事业的中外善士 ,奉行一套完整、合理的运行机制 ,维持其自身的存在与发展。在晚清时期 ,中国红十字会以... 中国红十字会的成立 ,是内因与外因互动、中西慈善文化相互融合的结果。中国红十字会在清朝官方的重视和支持下 ,依靠一批热心慈善事业的中外善士 ,奉行一套完整、合理的运行机制 ,维持其自身的存在与发展。在晚清时期 ,中国红十字会以其所从事的各种慈善救护与赈济活动 ,发挥了重大的调节社会的作用。中国红十字会所开展的各种国际性交往 ,还促使清朝从封闭走向国际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红十字会 清朝 晚清时期 赈济 官方 述论 慈善文化 国际社会 成立 慈善事业
原文传递
咸同之际江南瘟疫探略——兼论战争与瘟疫之关系 被引量:39
4
作者 余新忠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79-99,共21页
太平天国战争期间江南发生的大规模瘟疫始自咸丰十年 ,同治元年达到高潮 ,同治三年随战争的结束而渐趋平息。它是清代江南地区爆发的波及范围仅次于嘉道之际大疫和疫死率最高的瘟疫 ,致使数百万人罹难。瘟疫的种类包括霍乱、疟疾、痢疾... 太平天国战争期间江南发生的大规模瘟疫始自咸丰十年 ,同治元年达到高潮 ,同治三年随战争的结束而渐趋平息。它是清代江南地区爆发的波及范围仅次于嘉道之际大疫和疫死率最高的瘟疫 ,致使数百万人罹难。瘟疫的种类包括霍乱、疟疾、痢疾、天花、类霍乱 ,并可能存在伤寒和百日咳等。战争是这次瘟疫大规模爆发流行最关键的原因 ,同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天国战争 瘟疫 农民革命战争 清朝 自然灾害
原文传递
麻风隔离与近代中国 被引量:42
5
作者 梁其姿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3-14,共12页
清末民初随着帝国主义列强进入中国的西洋传教士与医生主要的活动之一就是推动麻风院的成立。这个运动始于 1 880年代 ,进入民国时期后更为积极。中国的社会精英亦投入此运动中。对西洋人而言 ,细菌论、热带医学的兴起、传教的需要都是... 清末民初随着帝国主义列强进入中国的西洋传教士与医生主要的活动之一就是推动麻风院的成立。这个运动始于 1 880年代 ,进入民国时期后更为积极。中国的社会精英亦投入此运动中。对西洋人而言 ,细菌论、热带医学的兴起、传教的需要都是建立麻风院的主要考虑。中国精英则认为铲除代表中国民族落后与政府无能的麻风是当务之急。两者均认为将麻风病人与社会隔离是达到消灭麻风的主要方法 ,而传统中国社会对此疾病是无知与冷漠的。事实上中国东南地区自明中叶以来即普遍建立了隔离麻风病人的机构 ,这个传统一直至清末从末中断。这个传统的被忽视反映了近代麻风隔离措施背后复杂的意识形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风病 麻风院 中国 清朝 管理体制 隔离运动
原文传递
贡赋、市场与物质生活--试论十八世纪美洲白银输入与中国社会变迁之关系 被引量:51
6
作者 陈春声 刘志伟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5-81,共17页
16—18世纪赋役制度的变革改变了朝廷与地方、官府与百姓的关系,使白银在国家的行政运作中占据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18世纪中国的国家机器和官僚体制,要依赖白银的大量输入才得以正常运作。也正因为美洲白银的流入适应了清朝赋税征收... 16—18世纪赋役制度的变革改变了朝廷与地方、官府与百姓的关系,使白银在国家的行政运作中占据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18世纪中国的国家机器和官僚体制,要依赖白银的大量输入才得以正常运作。也正因为美洲白银的流入适应了清朝赋税征收、财政运行和官僚系统运作的需要,很快进入国家的贡赋体系,并有很大一部分为国库、皇帝和权贵所囤积,因此,当时大规模的白银输入才没有引致物价的大幅上升。对于生产者来说,置身于这样的过程中,以其生产物换取白银的直接目的常常是为了缴纳贡赋,而非资本的增长。当时白银作为一种货币,是在贡赋经济的背景下流通的,在18世纪的中国没有引发明显的通货膨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贡赋经济 清朝 白银 货币史 市场
原文传递
元明清时期云南的外地移民 被引量:45
7
作者 古永继 《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69-78,共10页
历史上云南的外地移民 ,为西南地方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元明清三代 ,外省籍移民大量进入云南 ,对当地社会各方面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对这一时期中各朝代移民的方式、来源、民族构成等进行了系统论述 。
关键词 云南 外地移民 民族关系 元朝 明朝 清朝
原文传递
中国近代博览会事业与科技、文化传播 被引量:33
8
作者 马敏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98-117,共20页
近代中国社会朝野对博览会传播功能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炫奇”、“邦交”到“商利”、“文明”的发展过程。内中的曲折颇能从一个侧面揭示近代思想开放和中西文化交流的逐步深入。博览会中所实际发生的科技传播与文化交流 ,大致可离析... 近代中国社会朝野对博览会传播功能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炫奇”、“邦交”到“商利”、“文明”的发展过程。内中的曲折颇能从一个侧面揭示近代思想开放和中西文化交流的逐步深入。博览会中所实际发生的科技传播与文化交流 ,大致可离析为展陈与观摩、研究与比较、广告与宣传等方面。尽管各种形式的博览会极大地促进了近代中国科技传播与文化交流 ,但由于近代中国社会负面意义上的封闭性、落后性和官本位等结构特征 ,致使博览会的科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博览会 科学技术 文化交流 清朝
原文传递
明清诉讼:官方的态度与民间的策略 被引量:32
9
作者 徐忠明 《社会科学论坛》 2004年第10期40-46,共7页
关键词 明朝 清朝 诉讼制度 官方态度 民间策略 儒家 法家 伦理学
下载PDF
“后十六世纪问题”与清朝 被引量:37
10
作者 岸本美绪 《清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81-92,共12页
关键词 “后十六世纪问题” 清朝 新秩序 东亚地区论 边境社会 民族问题
原文传递
明清时期徽州森林保护碑刻初探 被引量:34
11
作者 卞利 《中国农史》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09-115,共7页
本文根据作者在徽州调查和收集到的 2 7通明清徽州森林保护碑刻资料 ,结合徽州历史文书和文献 ,对徽州森林保护碑刻的时空分布、类型划分和基本内容与形式进行了分析。文章还着重探讨了明清徽州寓禁止性、惩戒性和奖赏性于保护之中的森... 本文根据作者在徽州调查和收集到的 2 7通明清徽州森林保护碑刻资料 ,结合徽州历史文书和文献 ,对徽州森林保护碑刻的时空分布、类型划分和基本内容与形式进行了分析。文章还着重探讨了明清徽州寓禁止性、惩戒性和奖赏性于保护之中的森林保护碑刻规条的制定、实施与监督的动态过程。指出 :明清徽州森林保护碑刻在严禁乱砍滥伐森林、维护当地居民生产与生活以及生态平衡方面 ,在保护和发展以林业为支柱性产业的徽州经济方面 ,具有其他质地特别是纸质文书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它既是当地人人皆知的乡规民约 ,更是约定俗成的民间习惯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朝 清朝 徽州 森林保护碑刻 时空分布 类型 基本内容 乡规民约 民间习惯法 林业经济
下载PDF
国家认同:清史研究的新视角 被引量:34
12
作者 常建华 《清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17,共17页
研究清代国家,应当回归国家存在的政治原理,即国家为了将统治长期维持下去,采取各种办法取得政治合法性,得到人民的认同,并将人民的被动认同转化为主动认同。清朝的治统定位于接续明朝、延续历代皇帝的统治;清朝统治者将儒家思想作为官... 研究清代国家,应当回归国家存在的政治原理,即国家为了将统治长期维持下去,采取各种办法取得政治合法性,得到人民的认同,并将人民的被动认同转化为主动认同。清朝的治统定位于接续明朝、延续历代皇帝的统治;清朝统治者将儒家思想作为官方意识形态,通过对儒家的文化认同,赢得汉人的好感,换取汉人服从清朝统治,实现国家认同,崇儒重道、移风易俗即其表现;清朝的正统观,特别是历代帝王庙确立的正统观念,其实包含或者说孕育着新的多民族国家观念,也隐含着重新解释大一统的国家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认同 清朝 治统 崇儒重道 多元一体
原文传递
清代徽商与茶叶贸易 被引量:26
13
作者 周晓光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3期336-345,共10页
茶叶贸易是徽州商帮在明代中叶形成以后最重要的经营活动之一。入清之后,徽商茶叶贸易经历了兴盛、低谷、中兴和衰落四个阶段,并形成了经营方式一体化、经营活动季节性、兼营现象普遍和资本组合多样性等突出的特点。光绪中叶以后,因... 茶叶贸易是徽州商帮在明代中叶形成以后最重要的经营活动之一。入清之后,徽商茶叶贸易经历了兴盛、低谷、中兴和衰落四个阶段,并形成了经营方式一体化、经营活动季节性、兼营现象普遍和资本组合多样性等突出的特点。光绪中叶以后,因入侵的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打击、国际市场上洋茶的冲击及徽商本身在非经营性消费方面投入过多等因素,徽商茶叶贸易最终走向衰落。清代徽州茶商的兴衰历程,正是传统的中国封建商人在近代社会中的缩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朝 历史发展阶段 徽商 茶叶贸易 “洋庄”茶
下载PDF
当死亡比活着更困难──《檀香刑》中的人性分析 被引量:23
14
作者 谢有顺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20-27,共8页
关键词 《檀香刑》 人性分析 人物 酷刑 清朝 创造 死亡 十年 皇帝 困难
下载PDF
日本史学界的明清“绅士论” 被引量:26
15
作者 郝秉键 《清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94-111,共18页
关键词 日本 史学界 绅士 社会阶层 明朝 清朝 历史考证
原文传递
“同文之治”:清朝多语文政治文化的构拟与实践 被引量:31
16
作者 马子木 乌云毕力格 《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82-94,共13页
清朝如何维持对广袤疆域、多元族群的有效治理,学界已有诸多不无启发的考察。回归清人的语境中,与大一统相表里的"同文"成为清代君臣描述盛治时最常使用的语汇。事实上,"同文"在清代政治文化的构建中具有基础性的作... 清朝如何维持对广袤疆域、多元族群的有效治理,学界已有诸多不无启发的考察。回归清人的语境中,与大一统相表里的"同文"成为清代君臣描述盛治时最常使用的语汇。事实上,"同文"在清代政治文化的构建中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其政治意义的解读也形成两条交互为用的线索。一方面,经由清高宗对经义的发挥与新解,以多语文为表征的多元族群与文化共存于同一统治框架之中,共奉大清声教。较之前代,各族群及其文化得到相对平等地承认与对待。另一方面,清帝发挥同文的教化意义,通过纂修书籍、规范语言等举措整齐文教、尊儒重道,实现治道合一。同文的两种解释路向共同交汇于清代皇权,使同文之治得以跨越语言与族群的界域而具有超轶前代的治理效力,也为清代统治正统性的论说提供了思想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文 大一统 多语文 政治文化 清朝
原文传递
试论中国传统社会晚期的农田水利──以长江流域为中心 被引量:19
17
作者 张建民 《中国农史》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43-54,共12页
在中国传统社会最后阶段的明清时期,在田水利事业给我们留下了诸多值得总结、检讨的内容。一般而论,这个时期的农田水利建设体现出建设难度越来越大;设施因地制宜多样化、规模小、存废无常;水利科技含量低等显著特点。诸特点相互关... 在中国传统社会最后阶段的明清时期,在田水利事业给我们留下了诸多值得总结、检讨的内容。一般而论,这个时期的农田水利建设体现出建设难度越来越大;设施因地制宜多样化、规模小、存废无常;水利科技含量低等显著特点。诸特点相互关联,尤以科技因素为关键。正是由于科技手段滞后和水土客体变化剧烈二者间的巨大反差,导致了此时期农田水利建设诸特点包含的复杂内容。在在田水利的经营中,广泛的官督民办,绅衿作用显著、地位加强,受益原则普遍贯彻推行,雇募兴工方式的兴起等都是这个时期非常重要的内容,对农田水利事业产生了重大影响,也从一个领域中不同程度地反映着当时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变化,为小农经济条件下成功经营农田水利提供了不少经验和教训,值得认真研究、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水利 长江流域 中国 明朝 清朝
下载PDF
讼师对法秩序的冲击与清朝严治讼师立法 被引量:19
18
作者 林乾 《清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12,共12页
讼师势力的发展在地方行政资源严重不足以及行政兼理司法的体制下,直接影响其司法功能的实现,致使原有的法律秩序受到巨大冲击。乾嘉时期严治讼师定例,不但背离了“教唆词讼”本律的立法精神,走向重刑主义,而且使讼师的所有活动都在严... 讼师势力的发展在地方行政资源严重不足以及行政兼理司法的体制下,直接影响其司法功能的实现,致使原有的法律秩序受到巨大冲击。乾嘉时期严治讼师定例,不但背离了“教唆词讼”本律的立法精神,走向重刑主义,而且使讼师的所有活动都在严禁之列,对民事诉讼制度的负面影响甚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朝 法律程序 讼师
原文传递
清代县以下行政区划 被引量:24
19
作者 张研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16,共12页
清代地方政权最低一级为县。县以下基层社会中的行政区划,是国家权力与基层社会固有权力在制度层面上的契合点。本文通过考察清代县以下行政区划的形态、依据、性质,探讨了里社、保甲制度演变的深层原因———国家权力与基层社会固有权... 清代地方政权最低一级为县。县以下基层社会中的行政区划,是国家权力与基层社会固有权力在制度层面上的契合点。本文通过考察清代县以下行政区划的形态、依据、性质,探讨了里社、保甲制度演变的深层原因———国家权力与基层社会固有权力在其中的位置及消长,揭示了原本对立统一的两方,如何在相互斗争中达到更高层次的统一,最终于基层社会确立了以士绅为主体的支配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朝 县以下行政区划 基层社会控制
下载PDF
不是边缘的边缘——论晚清小说和小说翻译中的伪译和伪著 被引量:21
20
作者 胡翠娥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2003年第3期69-85,共17页
伪译和真正的翻译(genuine translations)之间只存在名义上的借用关系,伪著和真正的翻译之间则存在事实上的借用关系.它们的产生都植根于特定的文化历史情境和政治需求,充分折射出身处其中的个人和社会对翻译在当时所扮演的角色和功能... 伪译和真正的翻译(genuine translations)之间只存在名义上的借用关系,伪著和真正的翻译之间则存在事实上的借用关系.它们的产生都植根于特定的文化历史情境和政治需求,充分折射出身处其中的个人和社会对翻译在当时所扮演的角色和功能的认定和盗用.晚清伪译和伪著的产生有着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和特定的意识形态和诗学成规紧密相连.它们都服务于同一个目的:以各种面貌积极地参与主体文化文学的演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文化语境 翻译 清朝 小说 伪译现象 意识形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