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再论清华简《周公之琴舞》与“孔子删诗”——历时性与共时性双重视域下的《诗》本生成 被引量:3
1
作者 刘娟 《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第4期68-75,共8页
"诗"在先秦历经"寺人之言""持人性情""抒情言志"等内涵变迁,司马迁所言"古者诗三千余篇"与孔子所言"诗三百"在内涵与外延上有一定差异。在《诗》的历时性流传与结集过程中... "诗"在先秦历经"寺人之言""持人性情""抒情言志"等内涵变迁,司马迁所言"古者诗三千余篇"与孔子所言"诗三百"在内涵与外延上有一定差异。在《诗》的历时性流传与结集过程中,分离于乐官系统之外的国子教育已将其经典化为不同于歌、谣、谚且具有儆诫内涵的"德义之府"。周王官及大师对贵族诗作及采献之诗加以修正,包括韵律审定、语言雅化、内容改造等,形成了统一文本及各诸侯国之间赋诗应答的文化基础。孔子之前,不仅学在官府,典籍亦为史官专有,孔子不具"删诗"之客观条件,孔子对周文化极为推崇,也不具对《周颂》十去其九的主观意图。清华简《周公之琴舞》组诗非孔子"删诗"之证,孔子仅校勘整理了通行《诗》本并据此授徒讲学,因此孔子"选诗"这一表达更为恰当。"孔子删诗"说的形成缘于汉儒对孔子文化地位的认同心理与自身传承经典文化的使命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清华周公之 孔子删诗
下载PDF
清华简《周公之琴舞》与孔子删《诗》相关问题
2
作者 徐正英 《诗经研究丛刊》 2015年第1期270-296,共27页
'孔子删诗'说是《诗经》学史上四大公案之一。自孔颖达始,质疑司马迁这一说法的核心依据是'书传所引之诗,见在者多,亡逸者少,则孔子所录,不容十分去九'。经历代学者努力,现已从传世和出土文献中辑得'逸诗'185首... '孔子删诗'说是《诗经》学史上四大公案之一。自孔颖达始,质疑司马迁这一说法的核心依据是'书传所引之诗,见在者多,亡逸者少,则孔子所录,不容十分去九'。经历代学者努力,现已从传世和出土文献中辑得'逸诗'185首,其中新公布的清华简《周公之琴舞》组诗,又一次性贡献17首《诗经》'逸诗',并为'十分去九'删诗幅度提供了文本范例,还启示体认'去其重'是既去重复篇目,又去相近内容。随'删诗'说渐趋公认,孔子删诗时间成新问题。本文不赞成'晚年删诗'说,认为不合《论语·子路篇》'诵诗'与'专对'铁证:既然'诗三百'是孔子对自己所编教材的专称,'专对'又特指外交聘问时的赋诗断章活动,赋诗活动又终止于鲁定公四年,则孔子警示学生不要只会死'诵诗三百'而应学会用其去'专对'的话,就必说于赋诗之风消歇之前,若再晚就是无的放矢,而说此番话时'诗三百'教本必已编好。故'诗三百'的删定必在定公四年孔子四十六岁之前,而不会发生在赋诗活动沉寂二十几年后的晚年,其'自卫反鲁'后的主要工作是'乐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删诗”说 清华周公之 “诵诗”与“专对” 四十六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