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作为教育行为的翻译:早期清华案例研究 被引量:16
1
作者 罗选民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6-24,共9页
翻译是一种教育行为,而不仅仅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一种手段。翻译可以教育一个国家(以塑造该国的现代性、促进大学学科建设),可以教育一个学人(以此塑造学人的博雅品格、锤炼多语的能力)。为此,本文以早期清华大学为例,着重探讨了修身养性... 翻译是一种教育行为,而不仅仅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一种手段。翻译可以教育一个国家(以塑造该国的现代性、促进大学学科建设),可以教育一个学人(以此塑造学人的博雅品格、锤炼多语的能力)。为此,本文以早期清华大学为例,着重探讨了修身养性的个人翻译行为、促进政治、文学和教育改革的翻译行为、从《清华周刊》看清华翻译对教育的影响等几个核心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 教育 学科 比较文学 清华周刊
原文传递
“一二·九”与王瑶先生的学术起点 被引量:4
2
作者 姜涛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27-136,共10页
追溯王瑶先生的学术道路时,他早年参加"一二·九"运动的经验,是一个不能忽略的话题。正是"一二·九"时期的政治文化参与,才使得一个左翼学者最初的态度、视野和方法,得到强有力的塑造,这具体表现在对唯物... 追溯王瑶先生的学术道路时,他早年参加"一二·九"运动的经验,是一个不能忽略的话题。正是"一二·九"时期的政治文化参与,才使得一个左翼学者最初的态度、视野和方法,得到强有力的塑造,这具体表现在对唯物论辩证法的自觉使用以及对一种新的文化运动的构想上。编辑《清华周刊》大概是青年王瑶在这一时期最为重要的一项实践,他所写的《一二九与中国文化》一文,以亲历者的身份对当时"新启蒙运动"进行系统性的总结和反思。在王瑶先生80年代的学科规划和30年代的批评实践之间,在他晚年的学术总结和早年的方法论自觉之间,显然存在着难以割断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二·九” 王瑶 清华周刊 “新启蒙运动”
原文传递
新见梁实秋笔名“皇皇”及相关佚文考释 被引量:1
3
作者 姜彩燕 周文熙 《鲁迅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50-62,共13页
随着梁实秋研究的深入推进,不断有学者通过挖掘梁实秋的生平史料,发现其变换的笔名与佚文,但相关工作远未结束,仍有不少遗珠尚待打捞。通过系统阅读梁实秋编辑的刊物《清华周刊》与《时事新报·青光》,结合相关史料发现疑似梁实秋... 随着梁实秋研究的深入推进,不断有学者通过挖掘梁实秋的生平史料,发现其变换的笔名与佚文,但相关工作远未结束,仍有不少遗珠尚待打捞。通过系统阅读梁实秋编辑的刊物《清华周刊》与《时事新报·青光》,结合相关史料发现疑似梁实秋新笔名“皇皇”,并由此找到佚文八篇,涉及梁实秋的文学主张、论辩风格以及与郭沫若关系的变化。深入分析这些文章,对丰富和补充梁实秋生平及作品研究都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皇皇 清华周刊 《青光》 佚文
下载PDF
清华学校的社会调查与社会教育--以《清华周刊》为中心的考察
4
作者 赵娜 《清华社会学评论》 2023年第1期76-91,共16页
社会调查作为一种接触社会、认识社会和思考社会的方式,其早期实践和社会教育功能值得探讨。从社会学与教育史相结合的视角出发,利用1914~1925年刊发于《清华周刊》上的“社会调查”相关史料建立个案,对清华学校时期校长极力倡导、西籍... 社会调查作为一种接触社会、认识社会和思考社会的方式,其早期实践和社会教育功能值得探讨。从社会学与教育史相结合的视角出发,利用1914~1925年刊发于《清华周刊》上的“社会调查”相关史料建立个案,对清华学校时期校长极力倡导、西籍教员组织指导和清华学子积极实践的“社会调查”进行描述性研究,有助于探讨中国早期社会调查在高等教育中的社会教育功能,从而补充对民国时期中国社会调查全貌的认识和研究个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华学校 社会调查 社会教育 清华周刊
下载PDF
校园期刊与新诗文体的建构——以《新潮》与《清华周刊》为例 被引量:2
5
作者 王雪松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21-132,160,共13页
在新诗发生期,《新潮》和《清华周刊》作为典型而具有社会影响力的校园期刊,深度参与了新诗文体的建构。刊物的排版体式建构了新诗的视觉形态,反映了编辑、作者的诗体观念,尽管节行标识不统一,但以意群来分行分节是通例。对于诗行建设,... 在新诗发生期,《新潮》和《清华周刊》作为典型而具有社会影响力的校园期刊,深度参与了新诗文体的建构。刊物的排版体式建构了新诗的视觉形态,反映了编辑、作者的诗体观念,尽管节行标识不统一,但以意群来分行分节是通例。对于诗行建设,《新潮》诗人群在理论上建树不多,诗行基本按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逐次排列,句意顺承而结构嵌套,在追求写实的同时显得叙议突出而抒情不足",行"的独立性和艺术性未得到足够重视,但康白情通过设置旋律句、对称等方式,对节行建设做了一些探索和创新;《清华周刊》诗人群有明确的节行建设理论,强调行的独立性和艺术性,注重行式组合的美学体验,梁实秋、闻一多、朱湘等诗人对于行的独立和匀配都进行了积极探索。在标点符号参与诗体建构问题上,《新潮》和《清华周刊》诗人群都有明确的理论倡导和丰富的创作实践,《新潮》上的诗歌借助标点拟音求似,引入对话体,体现了标点符号在写实达意方面的优势;《清华周刊》诗人群则警惕标点符号过度使用造成的节奏破碎,注意标点符号表意功能和语流停延功能的协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潮》 清华周刊 新诗 文体
原文传递
话剧在清华:以《清华周刊》(1916-1937)为中心 被引量:1
6
作者 胡一峰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4-48,共15页
清华大学在中国话剧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以清华大学最重要的学生刊物《清华周刊》为主要史料依据,梳理了清华大学话剧活动的流变与特色,指出编演话剧在当年的清华园里蔚然成风,不同专业的学生及教师乃至校领导均参与其中。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在中国话剧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以清华大学最重要的学生刊物《清华周刊》为主要史料依据,梳理了清华大学话剧活动的流变与特色,指出编演话剧在当年的清华园里蔚然成风,不同专业的学生及教师乃至校领导均参与其中。清华大学话剧活动的主要特征为技道并重、会通中西。在校期间投身话剧活动的学生毕业后,依然以话剧为艺术交往的重要纽带,在校园中形成的艺术精神也由此得以传续,为中国话剧事业作出了独特而重要的历史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华大学 中国话剧史 清华周刊
原文传递
校园期刊与新诗发生期的批评场域——以《新潮》和《清华周刊》为例 被引量:1
7
作者 王雪松 黎婷 《天津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31-138,共8页
在新诗发生期,校园期刊是新诗及新诗观念传播与接受的重要场域,《新潮》和《清华周刊》作为典型的校园期刊,深度参与了当时新诗批评场域的形成。《新潮》强调办刊人的"共同主张",紧随《新青年》办刊理念,选诗以白话新体为限,... 在新诗发生期,校园期刊是新诗及新诗观念传播与接受的重要场域,《新潮》和《清华周刊》作为典型的校园期刊,深度参与了当时新诗批评场域的形成。《新潮》强调办刊人的"共同主张",紧随《新青年》办刊理念,选诗以白话新体为限,重视诗歌的思想意义和具象式写法;在议题设置上更重视新旧文学之争,理论批评主要是为新诗合法性找理据,在"自然"和"自由"的诗体解放旗帜下,扩展新诗的写作题材和写作手法;《新潮》与《新青年》《少年中国》构成同盟关系,增强了自身影响力,为白话新诗派壮大了力量。《清华周刊》及其《文艺增刊》虽然也强调办刊人的"共同兴趣",赞同诗体解放,但更强调"诗体创造",将情感、想象视为诗的本质,丰富了新诗表现手法;在议题设置上更注重理论建构,多围绕诗体规范与创造的具体细节展开,注重相互评鉴;《清华周刊》与《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因诗学趣味相近且有合作,为新格律诗派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诗 校园期刊 《新潮》 清华周刊
原文传递
从观影到品评:电影批评的美育实践功能
8
作者 毛君 《美育学刊》 2022年第4期21-28,共8页
20世纪初,就读于清华大学(时称清华学校)的闻一多和潘光旦等学生在新文化运动的社会呼声以及蔡元培美育理念的影响下,对校园文化中逐步流行的电影这一新兴文化现象,从娱乐性、艺术性和道德教化等方面展开了系统的电影批评,体现了一场从... 20世纪初,就读于清华大学(时称清华学校)的闻一多和潘光旦等学生在新文化运动的社会呼声以及蔡元培美育理念的影响下,对校园文化中逐步流行的电影这一新兴文化现象,从娱乐性、艺术性和道德教化等方面展开了系统的电影批评,体现了一场从萌芽到成熟,从感性体验到理性判断,从发展个性、陶养人格到社会团结的美育探索与实践。通过梳理分析1920年前后刊载于《清华周刊》中的电影批评文可知:其一,闻一多等清华学生对校园文化的讨论从文学、音乐逐渐转到电影,并尤其注重电影这一新兴媒介对道德的影响;其二,论争从被动的感性观影体验,转向对电影技术、行业和各国电影发展的主动探索;其三,争论呈现出感性—知性—理性逐步深化的趋势,学生开始认识到电影具有美育功能,并从论述道德教化功能转向对电影艺术形式的美学思辨;其四,争论从理念最终落实到生活实践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育 电影批评 清华周刊 闻一多 潘光旦 丄社
下载PDF
少年闻一多的阅读史考察——以《二月庐漫记》为中心 被引量:1
9
作者 朱志先 《人文论丛》 CSSCI 2017年第1期338-353,共16页
1915年6月,闻一多从清华学堂'回乡度假,以读书二月之室名’二月庐’,所作札记题《二月庐漫记》'~①,随后,闻一多以笔名'多'将《二月庐漫记》内容分十六篇,从1916年4月至12月连续刊载于《清华周刊》,共16期63条。《二月... 1915年6月,闻一多从清华学堂'回乡度假,以读书二月之室名’二月庐’,所作札记题《二月庐漫记》'~①,随后,闻一多以笔名'多'将《二月庐漫记》内容分十六篇,从1916年4月至12月连续刊载于《清华周刊》,共16期63条。《二月庐漫记》的内容收录于《闻一多青少年时代诗文集》《闻一多青少年时代旧体诗文浅注》《闻一多全集》第二册等,是少年闻一多读书为文的见证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闻一多 清华周刊 《千百年眼》 滑稽时报 阅读史
下载PDF
陈达与清华
10
作者 田彩凤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1987年第2期64-65,54,共3页
我校著名社会学家陈达,1892年4月4日出生于浙江省余杭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父母均不识字。他7岁开始读私塾,19岁在杭州考入清华留美预备班,1916年毕业后赴美,毕业于俄拉冈州波仑市立德学院,获哥仑比亚研究院哲学博士,后随美国社会学大师... 我校著名社会学家陈达,1892年4月4日出生于浙江省余杭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父母均不识字。他7岁开始读私塾,19岁在杭州考入清华留美预备班,1916年毕业后赴美,毕业于俄拉冈州波仑市立德学院,获哥仑比亚研究院哲学博士,后随美国社会学大师乌格朋(W.F.ogban)等研究社会学,1923年8月回国到清华任教。1926年社会学系成立,被聘为社会学系教授兼系主任。解放前,陈达是中央研究院院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华学报 人口 陈达 同学 劳工问题 清华周刊 社会学系 稿费 稿酬 校刊 演讲
原文传递
怎样做艺术家——以《清华周刊》所载徐志摩讲演整理稿为中心
11
作者 肖伊绯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7-71,共5页
1926年1月,徐志摩为清华留美学生做题为《文学与美术》的讲演。这一讲演,以随兴散漫但却极富感染力的语言,为即将赴美深造的青年学子们,阐论文学与美术、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微妙关系。徐志摩认为,文学与美术皆是现实社会中"无用"... 1926年1月,徐志摩为清华留美学生做题为《文学与美术》的讲演。这一讲演,以随兴散漫但却极富感染力的语言,为即将赴美深造的青年学子们,阐论文学与美术、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微妙关系。徐志摩认为,文学与美术皆是现实社会中"无用"之物,矢志于此者,必须将名利心思放下,要敢于"为文学而文学",要乐于"为艺术而艺术"。这一讲演内容,徐志摩本人曾表示内容过于散漫而不愿意发表;经贺麟与罗皑岚多次整理与校订,最终发表于《清华周刊》第383期,为管窥徐志摩早期艺术思想与教育理念的难得史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志摩 清华周刊 讲演 贺麟 罗皑岚
下载PDF
陈梦家著述编年
12
作者 贾鹏涛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 2019年第2期175-189,共15页
陈梦家(1911-1966),笔名陈漫哉,浙江上虞人,出生于江苏南京。1932年毕业于中央大学法政系,为新月派后期代表诗人。1936年燕京大学古文字学研究生毕业,先后执教于青岛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1952年后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 陈梦家(1911-1966),笔名陈漫哉,浙江上虞人,出生于江苏南京。1932年毕业于中央大学法政系,为新月派后期代表诗人。1936年燕京大学古文字学研究生毕业,先后执教于青岛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1952年后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考古通讯》副主编。在甲骨学、殷周铜器断代及铭文研究、汉简和古代文献的综合研究方面有卓越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梦家 中华书局 《大公报》 《燕京学报》 《考古学报》 《梦家诗集》 清华周刊 《文汇报》 殷墟卜辞综述 参考资料 《铁马集》 商务印书馆 中国现代文学 《创作月刊》
原文传递
国家主义与清华学生(1924-1926)
13
作者 谭徐锋 《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 2005年第4期49-57,共9页
国家主义作为一种主张渐成气候,起初便有其多样性,本文拟从清华学生与国家主义的三段插曲,来探讨国家主义在校园中的影响。学生从组建带国家主义性质的社团、演讲、辩论等途径来表达对国家主义及时局的看法,在对自我所持理念不太明晰的... 国家主义作为一种主张渐成气候,起初便有其多样性,本文拟从清华学生与国家主义的三段插曲,来探讨国家主义在校园中的影响。学生从组建带国家主义性质的社团、演讲、辩论等途径来表达对国家主义及时局的看法,在对自我所持理念不太明晰的申述中显露出当时思想脉动的多歧性,并力图通过闻一多留美的生活史来描绘其国家主义思想的起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主义 清华周刊 闻一多 罗隆基 大江会
原文传递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最近新书
14
《文史知识》 2021年第8期68-68,共1页
清华周刊(全八十册)清华大学图书馆编精装16开定价:60000元《清华周刊》创刊于1914年3月24日,是一份由清华学生主办的刊物,原名《清华周报》。内容有言论、译丛、文苑及校闻等。该刊承载了清华23年的历史(其中1937年1月—1947年1月停刊)... 清华周刊(全八十册)清华大学图书馆编精装16开定价:60000元《清华周刊》创刊于1914年3月24日,是一份由清华学生主办的刊物,原名《清华周报》。内容有言论、译丛、文苑及校闻等。该刊承载了清华23年的历史(其中1937年1月—1947年1月停刊),是清华大学历史的缩影,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重要的学生刊物之一,对民国时期高等教育史、社会思潮史、学生运动史等方面的研究都有所裨益,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华大学图书馆 高等教育史 国家图书馆 中国近现代史 史料价值 学术价值 清华周刊 学生刊物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