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5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何谓“以界蒙古”——清初设置柳条边与蒙古之关系再探讨
被引量:
2
1
作者
管书合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90-198,239,共10页
作为清代前期和中期东北地区的一条重要地理界线,柳条边的设置和完善历经皇太极、顺治与康熙三个时代,在不同时期的设置动机和政策内涵也有显著变化。皇太极时代所设的"边栅",可视为柳条边之雏形,目的在于明确对辽河套的控制...
作为清代前期和中期东北地区的一条重要地理界线,柳条边的设置和完善历经皇太极、顺治与康熙三个时代,在不同时期的设置动机和政策内涵也有显著变化。皇太极时代所设的"边栅",可视为柳条边之雏形,目的在于明确对辽河套的控制、设定游牧界线、划分八旗蒙古与外藩蒙古活动区域;顺治时代因八旗部众大举入关后,盛京地区空虚,为维护留都规制需要限制蒙古东进,遂有大规模修筑完善柳条边西段之举;康熙时代的"扩边"和设置"新边",则是在东北地区政治格局与局势变化后,对蒙古限制政策的进一步调整,也显示所谓"界"其实是一种单向的、动态的关系。由此可见,"老边"西段和"新边"的设置根本目的在于处理与蒙古的关系,亦即高士奇所说的"插柳结绳,以界蒙古",而不应视为民族隔离、军事警戒线或行政区划的分界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柳条边
“边栅”
蒙古
盛京地区
清代
民族
关系
原文传递
载体共栖与文化生态——以北京国子监和雍和宫的地理位置及其内涵为例
2
作者
洪闽京
周武凌云
+2 位作者
郑晓夏
黄汇雯
廖荷怡
《风景名胜》
2019年第6期185-187,189,共4页
关于国子监、雍和宫各自已有丰富的研究,但两者的近邻关系少获关注。笔者认为,其形成原因首先可归于清代驻京八旗的划分,雍和宫再因'潜龙王府'之殊荣、固族裔正法统之需要、君主怀念、报恩、纪念之个人情结而改寺。另外,两者的...
关于国子监、雍和宫各自已有丰富的研究,但两者的近邻关系少获关注。笔者认为,其形成原因首先可归于清代驻京八旗的划分,雍和宫再因'潜龙王府'之殊荣、固族裔正法统之需要、君主怀念、报恩、纪念之个人情结而改寺。另外,两者的格局突破文化统属差异,与元明两代北京藏传佛教的传播和清代君主以孔子至圣为宗教力量密切相关。其后清帝借助两地碑文,申明一种复合的治统话语体系,是为载体共栖的内涵。同时,共栖载体形成某种风势,予区域文化生态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国子监
雍和宫
清代
民族
关系
治统
藏传佛教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北京香山昭庙乾隆御制诗碑记略
被引量:
3
3
作者
陈庆英
王文静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2期43-48,共6页
六世班禅入京朝见乾隆皇帝是清朝中叶皇室与西藏佛教领袖交往史上的一件大事,在清代民族关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富有浓厚的传奇色彩和戏剧性的情节,所以长期以来一直受到清史、藏族史、民族关系史和北京地方史学界的关注,也引起戏剧...
六世班禅入京朝见乾隆皇帝是清朝中叶皇室与西藏佛教领袖交往史上的一件大事,在清代民族关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富有浓厚的传奇色彩和戏剧性的情节,所以长期以来一直受到清史、藏族史、民族关系史和北京地方史学界的关注,也引起戏剧界和文学界的强烈兴趣。关于六世班禅进京之事,在汉籍《清实录》、承德《须弥福寿之庙碑记》及藏籍《六世班禅传》、《章嘉国师·若必多吉传》中均有记载。但是《清实录》对此事的记载节略甚多,而《六世班禅传》和《章嘉国师·若必多吉传》又篇幅巨大,且缺乏全面的整理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实录》
清代
民族
关系
史
清朝中叶
须弥福寿之庙
多吉
五世达赖
汉籍
诗碑
八世达赖
扎萨克喇嘛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钦定理藩院则例》蒙汉文本及校勘
被引量:
1
4
作者
白玉荣
朝克
《历史档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02-107,共6页
理藩院①是清代管理蒙古、回疆、西藏等地区及与俄罗斯相关事务的权力机构。《钦定理藩院则例》(以下简称《则例》)是理藩院根据办事旧例纂修的工作条例,是一部重要的行政法规,对于清代民族关系史、宗教史、法律史及中俄关系史等方面研...
理藩院①是清代管理蒙古、回疆、西藏等地区及与俄罗斯相关事务的权力机构。《钦定理藩院则例》(以下简称《则例》)是理藩院根据办事旧例纂修的工作条例,是一部重要的行政法规,对于清代民族关系史、宗教史、法律史及中俄关系史等方面研究具有重要价值。20世纪80年代以来,相关学者围绕理藩院的建制、功能和沿革及《则例》的内容、纂修、性质、作用等作了较充分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藩院则例
宗教史
清代
民族
关系
史
校勘
钦定
俄罗斯
原文传递
清红木镶景泰蓝七佛屏风考证
5
作者
杜恒伟
《收藏家》
2016年第7期79-84,共6页
六世班禅(图1)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亲赴京师,为庆贺乾隆皇帝七十寿辰。班禅朝觐是清代民族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是继五世达赖之后,西藏佛教领袖第二次入朝,正值康乾盛世的顶峰时期,清朝中央政府扶持西藏宗教。六世班禅当时是西藏...
六世班禅(图1)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亲赴京师,为庆贺乾隆皇帝七十寿辰。班禅朝觐是清代民族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是继五世达赖之后,西藏佛教领袖第二次入朝,正值康乾盛世的顶峰时期,清朝中央政府扶持西藏宗教。六世班禅当时是西藏地位最高的佛教领袖,他的到来对于蒙藏地区的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乾隆皇帝在承德接见少数民族王公贵族、政教首领本是清朝政治生活中的常例,然而这次对于六世班禅东行入觐的重视程度及接见礼仪,则是绝无仅有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乾隆皇帝
清代
民族
关系
史
康乾盛世
五世达赖
顶峰时期
迦叶佛
尸弃佛
拘那含牟尼佛
贤劫千佛
毗舍浮
原文传递
题名
何谓“以界蒙古”——清初设置柳条边与蒙古之关系再探讨
被引量:
2
1
作者
管书合
机构
吉林大学文学院
出处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90-198,239,共10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9BZS063)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7ZDA215)
文摘
作为清代前期和中期东北地区的一条重要地理界线,柳条边的设置和完善历经皇太极、顺治与康熙三个时代,在不同时期的设置动机和政策内涵也有显著变化。皇太极时代所设的"边栅",可视为柳条边之雏形,目的在于明确对辽河套的控制、设定游牧界线、划分八旗蒙古与外藩蒙古活动区域;顺治时代因八旗部众大举入关后,盛京地区空虚,为维护留都规制需要限制蒙古东进,遂有大规模修筑完善柳条边西段之举;康熙时代的"扩边"和设置"新边",则是在东北地区政治格局与局势变化后,对蒙古限制政策的进一步调整,也显示所谓"界"其实是一种单向的、动态的关系。由此可见,"老边"西段和"新边"的设置根本目的在于处理与蒙古的关系,亦即高士奇所说的"插柳结绳,以界蒙古",而不应视为民族隔离、军事警戒线或行政区划的分界线。
关键词
柳条边
“边栅”
蒙古
盛京地区
清代
民族
关系
Keywords
the Willow Palisades
Mongolia
Shengjing area
restrictive policy
分类号
K249 [历史地理—历史学]
D691.2 [历史地理—中国史]
原文传递
题名
载体共栖与文化生态——以北京国子监和雍和宫的地理位置及其内涵为例
2
作者
洪闽京
周武凌云
郑晓夏
黄汇雯
廖荷怡
机构
中央民族大学
出处
《风景名胜》
2019年第6期185-187,189,共4页
基金
北京市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编号BEIJ 2018110057)的结题成果
文摘
关于国子监、雍和宫各自已有丰富的研究,但两者的近邻关系少获关注。笔者认为,其形成原因首先可归于清代驻京八旗的划分,雍和宫再因'潜龙王府'之殊荣、固族裔正法统之需要、君主怀念、报恩、纪念之个人情结而改寺。另外,两者的格局突破文化统属差异,与元明两代北京藏传佛教的传播和清代君主以孔子至圣为宗教力量密切相关。其后清帝借助两地碑文,申明一种复合的治统话语体系,是为载体共栖的内涵。同时,共栖载体形成某种风势,予区域文化生态一定影响。
关键词
北京国子监
雍和宫
清代
民族
关系
治统
藏传佛教
分类号
K207 [历史地理—历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北京香山昭庙乾隆御制诗碑记略
被引量:
3
3
作者
陈庆英
王文静
出处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2期43-48,共6页
文摘
六世班禅入京朝见乾隆皇帝是清朝中叶皇室与西藏佛教领袖交往史上的一件大事,在清代民族关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富有浓厚的传奇色彩和戏剧性的情节,所以长期以来一直受到清史、藏族史、民族关系史和北京地方史学界的关注,也引起戏剧界和文学界的强烈兴趣。关于六世班禅进京之事,在汉籍《清实录》、承德《须弥福寿之庙碑记》及藏籍《六世班禅传》、《章嘉国师·若必多吉传》中均有记载。但是《清实录》对此事的记载节略甚多,而《六世班禅传》和《章嘉国师·若必多吉传》又篇幅巨大,且缺乏全面的整理和研究。
关键词
《清实录》
清代
民族
关系
史
清朝中叶
须弥福寿之庙
多吉
五世达赖
汉籍
诗碑
八世达赖
扎萨克喇嘛
分类号
G6 [文化科学—教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钦定理藩院则例》蒙汉文本及校勘
被引量:
1
4
作者
白玉荣
朝克
机构
山东大学法学院
呼伦贝尔学院
出处
《历史档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02-107,共6页
文摘
理藩院①是清代管理蒙古、回疆、西藏等地区及与俄罗斯相关事务的权力机构。《钦定理藩院则例》(以下简称《则例》)是理藩院根据办事旧例纂修的工作条例,是一部重要的行政法规,对于清代民族关系史、宗教史、法律史及中俄关系史等方面研究具有重要价值。20世纪80年代以来,相关学者围绕理藩院的建制、功能和沿革及《则例》的内容、纂修、性质、作用等作了较充分研究。
关键词
理藩院则例
宗教史
清代
民族
关系
史
校勘
钦定
俄罗斯
分类号
K249 [历史地理—历史学]
D929 [历史地理—中国史]
原文传递
题名
清红木镶景泰蓝七佛屏风考证
5
作者
杜恒伟
出处
《收藏家》
2016年第7期79-84,共6页
文摘
六世班禅(图1)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亲赴京师,为庆贺乾隆皇帝七十寿辰。班禅朝觐是清代民族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是继五世达赖之后,西藏佛教领袖第二次入朝,正值康乾盛世的顶峰时期,清朝中央政府扶持西藏宗教。六世班禅当时是西藏地位最高的佛教领袖,他的到来对于蒙藏地区的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乾隆皇帝在承德接见少数民族王公贵族、政教首领本是清朝政治生活中的常例,然而这次对于六世班禅东行入觐的重视程度及接见礼仪,则是绝无仅有的。
关键词
乾隆皇帝
清代
民族
关系
史
康乾盛世
五世达赖
顶峰时期
迦叶佛
尸弃佛
拘那含牟尼佛
贤劫千佛
毗舍浮
分类号
K870.6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何谓“以界蒙古”——清初设置柳条边与蒙古之关系再探讨
管书合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
2
原文传递
2
载体共栖与文化生态——以北京国子监和雍和宫的地理位置及其内涵为例
洪闽京
周武凌云
郑晓夏
黄汇雯
廖荷怡
《风景名胜》
2019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北京香山昭庙乾隆御制诗碑记略
陈庆英
王文静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8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钦定理藩院则例》蒙汉文本及校勘
白玉荣
朝克
《历史档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
1
原文传递
5
清红木镶景泰蓝七佛屏风考证
杜恒伟
《收藏家》
2016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