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空急流在一次初春混合强对流天气过程中的作用 被引量:8
1
作者 白慧 欧阳大亮 +2 位作者 周艳 张超 邓学军 《中低纬山地气象》 2020年第4期11-18,共8页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区域自动站资料、强天气监测资料以及NCEP 1°×1°逐6 h再分析资料,从影响系统、环境场条件以及低空急流对混合强对流天气的水汽、热力、动力影响的诊断分析入手,对2019年3月4—5日贵州大范围雷雨...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区域自动站资料、强天气监测资料以及NCEP 1°×1°逐6 h再分析资料,从影响系统、环境场条件以及低空急流对混合强对流天气的水汽、热力、动力影响的诊断分析入手,对2019年3月4—5日贵州大范围雷雨大风、冰雹、短时强降水和暴雨等混合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低空急流建立并呈爆发式增强,使中低层水汽输送和辐合加强,大气上干冷、下暖湿的特征更显著,中低空能量锋区加强,垂直风切变增大,动力辐合加强,同时"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抽吸结构长时间维持,为混合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超前的500 hPa温度槽叠加在中低空强暖湿气流之上,触发锋前暖区强对流天气,强对流天气发生在低空急流发展增强至最强盛期间,主要分布在700 hPa和850 hPa温度脊区附近强暖湿不稳定区;4日夜间南支槽配合低空切变线和活跃的静止锋,共同触发锋后冷区强降水天气,强降水主要发生在低空急流和水汽辐合达到最强之后,强降水主要分布在低空急流左前侧、850 hPa切变线南侧及850 hPa和700 hPa饱和湿区重叠区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强对流 低空急流 南支槽 静止锋 环境场条件
下载PDF
2020年湖南两次典型混合型强对流天气过程对比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周慧 周莉 +4 位作者 蔡荣辉 陈龙 唐佳 唐明晖 黄骄文 《气象科技》 2023年第2期222-232,共11页
利用地面自动站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卫星逐小时TBB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2020年3月下旬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21—22日过程和26—27日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都有较好的动力、热气和水汽条件配合,高... 利用地面自动站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卫星逐小时TBB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2020年3月下旬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21—22日过程和26—27日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都有较好的动力、热气和水汽条件配合,高层辐散、低层辐合的环流配置有利于上升运动,热力不稳定层结强烈发展,加上有利的水汽条件,在高空低槽与地面辐合线等系统的触发下,导致混合强对流天气发生。(2)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均分为两个阶段,暖平流强迫类强对流和斜压锋生类,在暖平流强迫类阶段不稳定能量积聚很明显,并在斜压锋生阶段开始前得到一定程度的释放,两次过程斜压锋生类阶段的动力条件和水汽辐合较暖平流类阶段更强。(3)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均出现了冰雹、雷暴大风、短时强降水,“21日过程”西南急流发展更加旺盛,暖平流中心强度更强,垂直伸展高度更厚,热力条件更好,以雷暴大风、冰雹为主;“26日过程”冷空气势力更强,显著上升运动维持的时间也较长,有着更充沛的水汽供给,以短时强降水为主。(4)两次过程怀化沅陵县官庄镇19:00—20:00均出现冰雹,雷达回波均反映出典型的冰雹回波特征,“21日过程”较“26日过程”最大反射率因子更大,中气旋强度更强,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VIL)跃增更明显,值更大,中气旋扩展高度更高、高空辐散更强,因此冰雹直径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强对流 水汽 不稳定能量 冰雹 对比分析
下载PDF
2021年黄石一次混合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潘梦莹 刘熠炎 卫文芳 《农业灾害研究》 2022年第11期27-29,共3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雷达回波及卫星云图等资料,综合分析了2021年5月10日黄石市出现的混合强对流过程。结果表明:(1)此次混合强对流天气过程范围广、移速快、分布不均、强度大、天气现象复杂;(2)充足的水汽、强烈的上升运动及不稳定能量...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雷达回波及卫星云图等资料,综合分析了2021年5月10日黄石市出现的混合强对流过程。结果表明:(1)此次混合强对流天气过程范围广、移速快、分布不均、强度大、天气现象复杂;(2)充足的水汽、强烈的上升运动及不稳定能量是此次强对流的成因;(3)探空上温湿廓线呈向上喇叭口和倒“V”形,中层干,有利于对流大风的形成,较大的CAPE值,0℃和-20℃合适的高度有利于风雹的产生。狭长形的温湿廓线、湿层深厚、暖云厚、LCL低有利于短时强降水发生。(4)雷达上具有高悬的强回波、弱回波区、回波悬垂,是冰雹的典型回波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强对流 风雹 短时降水
下载PDF
一次隆冬大范围混合强对流潜势和物理量诊断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白慧 欧阳大亮 +1 位作者 毛倩 龙先菊 《气候变化研究快报》 2022年第4期579-590,共12页
为进一步认识冬季混合强对流天气发生发展机制,本文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区域自动站资料、强天气监测资料以及NCEP 1˚ &#215;1˚ 6 h再分析资料计算的相关物理量资料,对2020年1月6日午后到上半夜贵州中东部大范围雷雨大风、冰雹、... 为进一步认识冬季混合强对流天气发生发展机制,本文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区域自动站资料、强天气监测资料以及NCEP 1˚ &#215;1˚ 6 h再分析资料计算的相关物理量资料,对2020年1月6日午后到上半夜贵州中东部大范围雷雨大风、冰雹、短时强降水等混合强对流天气过程的对流潜势和物理量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显著偏强偏西偏北,西南低空急流强盛,与高空急流形成耦合形势,为大范围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暖湿不稳定背景和动力抬升条件。强对流天气发生前,地面热低压强烈发展加深,辐合锋生加强,本地出现异常增温增湿降压现象,边界层积聚大量不稳定能量。500 hPa温度槽超前的南支槽东移,高空冷平流入侵与低层低涡切变线、地面辐合线共同触发不稳定能量强烈释放,是此次大范围混合强对流天气的触发机制。强对流发生前垂直风切变、水汽辐合和动力辐合及高低空冷暖平流均显著加强。强对流天气出现在低空急流加强到最强盛时期、高低空冷暖平流达到最强之后,强对流发生在850 hPa切变线南侧、低空急流左侧强水汽辐合区和地面辐合线附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隆冬 混合强对流 对流潜势 物理量 诊断分析
下载PDF
一次前倾槽下混合强对流天气关键信息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高丽 黄晓龙 +1 位作者 甘晶晶 王凯 《中国农学通报》 2019年第23期116-123,共8页
为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克服强对流过程预报失误问题,本研究综合利用多源气象观测资料,对2018.6.29浙江省中南部一次混合强对流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前倾槽、地面辐合线及地形抬升,导致新生对流的发展、维持;前期不稳定能量累积明显,高C... 为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克服强对流过程预报失误问题,本研究综合利用多源气象观测资料,对2018.6.29浙江省中南部一次混合强对流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前倾槽、地面辐合线及地形抬升,导致新生对流的发展、维持;前期不稳定能量累积明显,高Cape、θse能量大值区和925 hPa比湿都对此次强对流强度有较好的指示意义,但逆温层及干侵入导致K指数参考意义差;降雹风暴中气旋出现了9个体扫并伴有强风切变,同时VIL跃增相对降雹时刻有18 min提前量,为短临预报争取了预警时间;本次过程ρVIL表现出高敏感性,将估测冰雹直径≥5和ρVIL≥4结合会对冰雹有更好的指示意义;VIL指数结合VILmax和ρVILmax可推断出风暴性质;风暴承载层抵消作用导致此次雹云风暴移动发展受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强对流 中分析 前倾槽 冰雹 雷暴大风 ρVIL 预警
下载PDF
湖南春夏季混合强对流天气过程对比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王起唤 姚蓉 +2 位作者 周长青 王强 张昆 《湖北农业科学》 2021年第19期65-74,共10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对比分析湖南春季的2019年3月20日(简称“3·20”)和夏季的8月21日(简称“8·21”)混合型强对流天气。结果表明,“3·20”是西风带系统下的暖平流强迫类型,带来冰雹和短...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对比分析湖南春季的2019年3月20日(简称“3·20”)和夏季的8月21日(简称“8·21”)混合型强对流天气。结果表明,“3·20”是西风带系统下的暖平流强迫类型,带来冰雹和短时强降水,“8·21”是副高边缘的准正压类型,带来雷暴大风;“3·20”无明显冷暖空气交汇,“8·21”深层垂直风切不显著,这两点易导致预报中对强对流的忽视;两个过程分别有上干下湿和混合型的探空曲线,层结特征的差异有不同指示意义;“3·20”较“8·21”有更好的水汽输送条件,两者的热力条件均有低层暖湿对流不稳定层,上部干冷空气侵入的特点;雷达特征上,两者均产生超级单体风暴,存在三体散射、高悬强回波和径向速度大值区、中层径向辐合等特征差异,指示了以冰雹或雷暴大风为主。春夏季节混合强对流的相似点是预报工作中需关注的重点,对于主要类型、落区等要素预报预警发挥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强对流 不稳定层结 三体散射 湖南春夏季
下载PDF
陕北黄土高原夏季2次典型强对流天气环境参量对比 被引量:5
7
作者 刘慧敏 李晓利 +1 位作者 张建康 任琦 《陕西气象》 2018年第6期22-26,共5页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对榆林2013年8月4日(简称"8·4过程")和2017年7月23日(简称"7·23过程")两次不同类型的极端强对流天气综合分析,通过比较环境参量,将两类强对流天气分为混合型强对流("8·4过程&...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对榆林2013年8月4日(简称"8·4过程")和2017年7月23日(简称"7·23过程")两次不同类型的极端强对流天气综合分析,通过比较环境参量,将两类强对流天气分为混合型强对流("8·4过程")和强降水型强对流("7·23过程")天气,并给出两类强对流天气不同参量的预报参考阈值。结果表明:(1)地面温度T、地面露点温度Td、比湿q、水汽通量散度等环境参量反映了天气区高温高湿的特性;对流有效位能CAPE、假相当位温θse、T850-500、θse850-500、T-Td等环境参量反映了不稳定条件;850~500hPa垂直风切变和地面风速等环境参量反映对流触发和抬升力。(2)主要参量的参考阈值:混合型强对流天气,T850-500≥28℃,(T-Td)700≥22℃,地面风速≥4m/s;强降水型强对流天气,θse850≥87℃,q850≥17g/kg,地面温度T≥3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对流 混合强对流天气 极端降水天气 环境参量 对比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