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394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水库泥沙淤积研究综述 被引量:89
1
作者 韩其为 杨小庆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 2003年第3期169-178,共10页
我国江河大多泥沙量大,所建水库淤积严重,由此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库容损失影响水库效益的发挥;淤积上延影响上游地区的生态环境;水库变动回水区的冲淤对航运带来不利影响;坝前泥沙淤积影响枢纽的安全运行;水库下泄清水对下游河道河床的... 我国江河大多泥沙量大,所建水库淤积严重,由此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库容损失影响水库效益的发挥;淤积上延影响上游地区的生态环境;水库变动回水区的冲淤对航运带来不利影响;坝前泥沙淤积影响枢纽的安全运行;水库下泄清水对下游河道河床的冲刷以及附着在泥沙上的污染物对水库水质的影响等。本文对我国水库泥沙淤积研究的状况和成果进行了全面的综述。内容包括水库淤积观测资料和分析、悬移质不平衡输沙理论、水库异重流、高含沙水流、水库淤积形态、水库排沙及运行方式、变动回水区的冲淤、下游河道的冲淤变形,以及水库淤积数学模型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进展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库 泥沙 淤积 库容 输沙 冲淤
下载PDF
黄河内蒙古河段主槽萎缩原因和对策 被引量:60
2
作者 刘晓燕 侯素珍 常温花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048-1054,共7页
通过对黄河内蒙古河段1960—2006年典型断面输沙量资料的分析表明,巴彦高勒—头道拐河段淤积主要源自其支流十大孔兑洪水的影响。1969—1986年汛期来水虽较前期减少约20%,但由于来沙减少达54%,故河床淤积量不大;1987年以后,由于龙羊峡... 通过对黄河内蒙古河段1960—2006年典型断面输沙量资料的分析表明,巴彦高勒—头道拐河段淤积主要源自其支流十大孔兑洪水的影响。1969—1986年汛期来水虽较前期减少约20%,但由于来沙减少达54%,故河床淤积量不大;1987年以后,由于龙羊峡和刘家峡水库的调蓄运用,造成该河段汛期水量和洪峰流量减小,使得区间来沙对内蒙古河段淤积的影响更加显著。进一步分析表明,要改变内蒙古河段主槽萎缩趋势,一方面要保障其洪水量级尽可能达到1500~2000m3/s以上,另一方面要加强该区间重点产沙区的水土流失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内蒙古河段 主槽萎缩 淤积 十大孔兑
下载PDF
东太湖水生植物的促淤效应与磷的沉积 被引量:36
3
作者 李文朝 《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9-12,共4页
东太湖水生植物促进淤积效应显著,硬度小于5kg/cm2的淤积物平均深度0.96m,总淤积量149370000t,东南沿岸茭草分布区淤积尤为严重.生物有机物质只占总淤积量的1.52%,水生植物并非淤积物的主要来源.但生... 东太湖水生植物促进淤积效应显著,硬度小于5kg/cm2的淤积物平均深度0.96m,总淤积量149370000t,东南沿岸茭草分布区淤积尤为严重.生物有机物质只占总淤积量的1.52%,水生植物并非淤积物的主要来源.但生物有机物质引起的淤积物疏松效应使得全湖淤积深度增加了0.20m,占总淤积深度的20.8%.表层沉积物中生物有机物质含量3.77%,疏松效应占淤积深度的64%.淤积物中总磷平均含量0.023%,总积累量34912t.磷在淤积物中的积累主要经非生物沉积途径,水生植物通过促进湖水中含磷物质的沉降和防止淤积物再悬浮起了促进磷沉积的作用.该湖水生植物收获利用率已达57%,对减轻生物沉积十分有效,但尚有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太湖 水生植物 淤积 淤积 沉积
下载PDF
长江口粘性细颗粒泥沙絮凝试验研究 被引量:39
4
作者 金鹰 王义刚 李宇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61-63,共3页
长江口航道淤积的主要成因是河流从上游带来的大量粘性细颗粒泥沙 ,在河口盐、淡水交汇处遇强电解质海水 ,产生絮凝形成絮团而加速沉降形成的 .用长江口粘性泥沙在不同盐度的人工海水中做了大量的试验 ,研究结果表明 ,影响絮凝的主要因... 长江口航道淤积的主要成因是河流从上游带来的大量粘性细颗粒泥沙 ,在河口盐、淡水交汇处遇强电解质海水 ,产生絮凝形成絮团而加速沉降形成的 .用长江口粘性泥沙在不同盐度的人工海水中做了大量的试验 ,研究结果表明 ,影响絮凝的主要因素为含盐度、颗粒大小、含沙量、泥沙矿物成分、有机质含量等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泥沙 絮凝 试验 含沙量 淤积 泥沙颗粒
下载PDF
GIS支持下的黄河口近期淤、蚀动态研究 被引量:27
5
作者 赵庚星 张万清 +1 位作者 李玉环 陈乐增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442-445,共4页
以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GIS) 技术研究了黄河口1986 年5 月至1996 年10 月淤积与侵蚀面积的变化及其空间动态。结果显示:黄河口1990 年1 月以前以淤积为主,而1990 年1 月以后则以侵蚀为主,河口向渤海推进... 以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GIS) 技术研究了黄河口1986 年5 月至1996 年10 月淤积与侵蚀面积的变化及其空间动态。结果显示:黄河口1990 年1 月以前以淤积为主,而1990 年1 月以后则以侵蚀为主,河口向渤海推进的速率也呈明显降低的趋势。侵蚀主要发生于河口北部和西南部,淤积的主要部位是河口嘴部及其南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黄河口 淤积 侵蚀
下载PDF
历史时期黄河下游的淤积、决口改道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被引量:34
6
作者 陈志清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44-50,共7页
黄河是世界闻名的多沙性河流 ,历史时期就不断淤积、决口改道 ,且淤积速度不断加快 ,决口改道的频率也在不断增加。黄河下游地上河的发展和演变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历史时期流域内人口的增加、耕作方式的改变及其对植... 黄河是世界闻名的多沙性河流 ,历史时期就不断淤积、决口改道 ,且淤积速度不断加快 ,决口改道的频率也在不断增加。黄河下游地上河的发展和演变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历史时期流域内人口的增加、耕作方式的改变及其对植被造成的破坏都对中游地区侵蚀的加剧、来沙的增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下游 淤积 决口改道 人类活动 自然因素 人口 耕作方式 沉积速率
下载PDF
三峡水库运行初期的泥沙淤积特点 被引量:38
7
作者 李文杰 杨胜发 +1 位作者 付旭辉 肖毅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76-685,共10页
针对三峡蓄水运行后的泥沙淤积问题,基于实测资料,采用输沙率法和断面法分析了三峡水库运行初期的泥沙淤积特点。结果表明:三峡水库2003—2013年泥沙淤积总量为15.31亿t,平均排沙比为24.5%,均较论证阶段降低;库区泥沙淤积主要分布在常... 针对三峡蓄水运行后的泥沙淤积问题,基于实测资料,采用输沙率法和断面法分析了三峡水库运行初期的泥沙淤积特点。结果表明:三峡水库2003—2013年泥沙淤积总量为15.31亿t,平均排沙比为24.5%,均较论证阶段降低;库区泥沙淤积主要分布在常年回水区的宽谷和弯道河段,宽谷段全断面发生淤积、弯道断面流速较小一侧淤积、峡谷无累积性淤积;常年库区近坝段泥沙淤积速度逐年减小,而上段泥沙淤积速度则呈增大趋势;淤积物粒径沿程分选不明显,常年回水区淤积物中值粒径多在0.01 mm以下。库区峡谷段深泓线无明显变化、尚未出现泥沙淤积三角洲、库尾泥沙淤积上延和尾水抬高不明显,据此初步推断峡谷河段存在富余挟沙力而成为局部侵蚀基准面,整个库区将无统一平衡比降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沙 淤积 挟沙力 平衡比降 三峡水库
下载PDF
洞庭湖退田还湖及其生态恢复过程分析 被引量:33
8
作者 姜加虎 张琛 +1 位作者 黄群 邓学建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2004年第4期325-330,共6页
洞庭湖曾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泊,盛期面积达6000km2以上,具有调蓄长江中游洪水的巨大生态服务功能.但经过近百年来的沧桑变迁,湖泊发生了巨大变化,由于泥沙的严重淤积和围湖垦殖活动,湖泊面积已萎缩至2625km2,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泊.湖泊... 洞庭湖曾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泊,盛期面积达6000km2以上,具有调蓄长江中游洪水的巨大生态服务功能.但经过近百年来的沧桑变迁,湖泊发生了巨大变化,由于泥沙的严重淤积和围湖垦殖活动,湖泊面积已萎缩至2625km2,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泊.湖泊萎缩削弱了其生态服务功能,并由此引发了江湖洪水愈演愈烈的形势.1998年长江流域洪涝灾害之后,中国政府及时提出了"退田还湖"等洪水治理的32字指导原则,湖区各地随即积极开展了"退田还湖、平垸行洪和移民建镇"等工程.本文针对湖区退田还湖双退堤垸的生态恢复过程,选择湖南省汉寿县的青山垸进行了跟踪研究.结果显示了湖泊湿地恢复的阶段性特征,并为我国日益严重的湖泊富营养化问题的治理,提供了新的途径和可供参考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田还湖 洪水治理 洞庭湖 淤积 平垸行洪 调蓄 泥沙 阶段性特征 中国 生态服务功能
下载PDF
废黄河三角洲的演变 被引量:36
9
作者 李元芳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29-39,共11页
本文主要根据历史文献,论述1194~1855年的古黄河口泥沙堆积形式、速率及其沉积特点,并探讨了废黄河三角洲形成机理和类型,以及尾闾变迁对下游河道的影响。认为在黄河南流夺准入黄海过程中,河口和三角洲发育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前、后两... 本文主要根据历史文献,论述1194~1855年的古黄河口泥沙堆积形式、速率及其沉积特点,并探讨了废黄河三角洲形成机理和类型,以及尾闾变迁对下游河道的影响。认为在黄河南流夺准入黄海过程中,河口和三角洲发育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前、后两期形成不同类型的三角洲,前期为径流一潮汐型,后期转化为径流一波浪型;后期河口迅速延伸,河口基准面相对抬升所引起的溯源淤积可达河南境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 三角洲 淤积 古黄河
下载PDF
Bi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neonatal cholestasis induced by citrin deficiency 被引量:35
10
作者 Jian-She Wang Xiao-Hong Wang +6 位作者 Ying-Jie Zheng Hai-Yan Fu Rui Chen Yi Lu Ling-Juan Fang Takeyori Saheki Keiko Kobayashi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39期5601-5607,共7页
AIM:To explore differences in biochemical indices between neonatal 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caused by citrin deficiency (NICCD) and that with other etiologies. METHODS:Patients under 6 mo of age who were referred for ... AIM:To explore differences in biochemical indices between neonatal 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caused by citrin deficiency (NICCD) and that with other etiologies. METHODS:Patients under 6 mo of age who were referred for investigation of conjugated hyperbiliru-binaemia from June 2003 to December 2010 were eligible for this study. After excluding diseases affecting the extrahepatic biliary system, all patients were screened for the two most common SLC25A13 mutations; the coding exons of the entire SLC25A13 gene was sequenced and Western blotting of citrin protein performed in selected cases. Patients in whom homo-zygous or compound heterozygous SLC25A13 mutation and/or absence of normal citrin protein was detected were defined as having NICCD. Cases in which no specific etiological factor could be ascertained after a com-prehensive conjugated hyperbilirubinaemia work-up were defined as idiopathic neonatal cholestasis (INC). Thirty-two NICCD patients, 250 INC patients, and 39 infants with cholangiography-confirmed biliary atresia (BA) were enrolled. Laboratory values at their first visit were abstracted from medical files and compared. RESULTS:Compared with BA and INC patients, the NICCD patients had significantly higher levels of total bile acid (TBA) [all measures are expressed as median (inter-quartile range):178.0 (111.2-236.4) μmol/L in NICCD vs 112.0 (84.9-153.9) μmol/L in BA and 103.0 (70.9-135.3) μmol/L in INC, P = 0.0001]. The NICCD patients had significantly lower direct bilirubin [D-Bil 59.6 (43.1-90.9) μmol/L in NICCD vs 134.0 (115.9-151.2) μmol/L in BA and 87.3 (63.0-123.6) μmol/L in INC, P = 0.0001]; 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 34.0 (23.0-55.0) U/L in NICCD vs 108.0 (62.0-199.0) U/L in BA and 84.5 (46.0-166.0) U/L in INC, P = 0.0001]; 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ST 74.0 (53.5-150.0) U/L in NICCD vs 153.0 (115.0-239.0) U/L in BA and 130.5 (81.0-223.0) U/L in INC, P = 0.0006]; albumin [34.9 (30.7-38.2) g/L in NICCD vs 38.4 (36.3-42.2) g/L in BA and 39.9 (37.0-42.3) g/L in INC, P = 0.0001]; gluco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OLESTASIS Biliary atresia INFANTS Idio-pathic neonatal cholestasis SLC25A13
下载PDF
深圳湾自然条件特征及治理应注意的问题 被引量:29
11
作者 王琳 陈上群 《人民珠江》 2001年第6期4-7,共4页
根据深圳湾多年的实测资料和试验研究成果 ,分析深圳湾自然水文泥沙条件 ,指出深圳湾的泥沙来源主要为海向来沙 ;深圳湾的淤积率随着地区的经济发展有所增加 ,尤其是东角头以上的后海湾尤为明显 ;深圳湾自然条件的维持依赖于潮流的运动 ... 根据深圳湾多年的实测资料和试验研究成果 ,分析深圳湾自然水文泥沙条件 ,指出深圳湾的泥沙来源主要为海向来沙 ;深圳湾的淤积率随着地区的经济发展有所增加 ,尤其是东角头以上的后海湾尤为明显 ;深圳湾自然条件的维持依赖于潮流的运动 ,因此 ,深圳湾的治理应尽可能地保持潮流的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条件 治理规划 淤积 含盐度 泥沙 淤积 海湾 深圳湾
下载PDF
上海洋山港区和进港航道水域泥沙特性及回淤分析研究 被引量:29
12
作者 杨华 冯学英 《水道港口》 2000年第3期17-22,共6页
对拟建的上海洋山港港区和进港航道水域泥沙特性和自然条件进行分析 ,并利用淤积计算式计算几种设计方案的港池。
关键词 淤积 港口 泥沙特性 航道 回淤 港池
下载PDF
河口边滩围垦后淤积计算方法研究 被引量:27
13
作者 王义刚 林祥 吴中 《海洋工程》 CSCD 2000年第3期67-70,共4页
对淤泥质河口边滩围垦淤积效果预报模式及应用进行了探讨。利用所建立的预报模式对杭州湾口边滩围垦淤积效果进行了计算 ,计算结果与多年实测值相比 ,取得了满意的结果。
关键词 河口 围垦 淤积 预报 海岸工程 泥沙
下载PDF
福建九龙江口入海泥沙的扩散和河口湾的现代沉积 被引量:27
14
作者 蔡爱智 蔡月娥 +4 位作者 朱孝宁 石谦 蔡雄 陈架铭 张云明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57-67,共11页
本文阐述了40年来九龙江入海泥沙量增加了两倍,入海泥沙在海门岛—鸡屿一带的浅滩区,其年平均淤积8—10cm,一次洪水流域搬来悬浮泥沙,使河口湾新淤积层厚2—3cm.并指出、进入河口湾的三条汉河各有独立的扇形粗粒冲积浅滩;悬移质的粉砂... 本文阐述了40年来九龙江入海泥沙量增加了两倍,入海泥沙在海门岛—鸡屿一带的浅滩区,其年平均淤积8—10cm,一次洪水流域搬来悬浮泥沙,使河口湾新淤积层厚2—3cm.并指出、进入河口湾的三条汉河各有独立的扇形粗粒冲积浅滩;悬移质的粉砂、粘土粒扩散至鼓浪屿以南海域;构成三角洲沉积主体的河口浅滩区的沉积速度由入海泥沙倍增而相应地加快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口湾 泥沙 淤积 扇形浅滩
下载PDF
黄骅港外航道泥沙淤积问题研究 被引量:27
15
作者 杨华 侯志强 《水道港口》 2004年第z1期59-63,共5页
通过对黄骅港海区的气象、水文、地貌等自然条件的分析,阐述了黄骅港外航道泥沙淤积的原因。
关键词 粉沙质海岸 高浓度含沙层 淤积 防沙堤
下载PDF
黄河中游冻融侵蚀的表现方式及其产沙能力评估 被引量:29
16
作者 王随继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5,共5页
黄河中游,尤其是以黄土丘陵沟壑区为代表的那些多沙区的侵蚀产沙是引起黄河下游河道严重淤积的主要原因。在这些地区,水力侵蚀、风力侵蚀、冻融侵蚀是其主要的外侵蚀因素。其中水力侵蚀已经得到比较深入的研究,风力侵蚀也已引起人们的... 黄河中游,尤其是以黄土丘陵沟壑区为代表的那些多沙区的侵蚀产沙是引起黄河下游河道严重淤积的主要原因。在这些地区,水力侵蚀、风力侵蚀、冻融侵蚀是其主要的外侵蚀因素。其中水力侵蚀已经得到比较深入的研究,风力侵蚀也已引起人们的空前重视,而对该区的冻融侵蚀的关注却相对薄弱。实际上,冻融侵蚀对这些地区沟道的作用非常显著。从黄河中游丘陵沟壑区冻融侵蚀的环境背景、作用机理和表现方式等方面展开论述,并根据沟道的岩性特点、沟道侵蚀量大小及对一些实测资料对比,初步认为砒沙岩区的冻融侵蚀量可以达到沟道产沙量的一半左右,最大可达流域侵蚀量的1/3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融侵蚀 水力侵蚀 产沙量 风力侵蚀 丘陵沟壑区 侵蚀产沙 黄河中游 沟道 淤积 实测资料
下载PDF
黄河下游河道萎缩的特点及其水文学背景 被引量:28
17
作者 陈建国 邓安军 +1 位作者 戴清 周文浩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7,共7页
通过分析黄河下游 1 986年以来实测资料 ,探讨了黄河下游 1 986~ 1 999年水文系列的特点和河道萎缩的特点 ,指出了上世纪 80年代后期以来河道萎缩使河道泄流排沙能力降低 ,洪水位抬高 ,威胁堤防安全 ,河道萎缩还关系到流域的开发和水... 通过分析黄河下游 1 986年以来实测资料 ,探讨了黄河下游 1 986~ 1 999年水文系列的特点和河道萎缩的特点 ,指出了上世纪 80年代后期以来河道萎缩使河道泄流排沙能力降低 ,洪水位抬高 ,威胁堤防安全 ,河道萎缩还关系到流域的开发和水资源的利用。本文还分析了河道萎缩与水沙特征的关系及河道萎缩的形成条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下游 河道萎缩 水文学 淤积 趋势性
下载PDF
荆江裁弯造成藕池河急剧淤积与分流分沙减少分析 被引量:23
18
作者 方春明 曹文洪 +2 位作者 鲁文 钟正琴 赵俊林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40-45,共6页
本文通过对下荆江裁弯前后实测水文资料的分析 ,说明裁弯后荆江水位下降造成了藕池河急剧淤积及分流分沙迅速减小 ,并且对淤积厚度和分流分沙减小值进行了框算 。
关键词 荆江裁弯 藕池河 分流分沙 淤积
下载PDF
水库淤积泥沙干容重分布规律及其计算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22
19
作者 张耀哲 王敬昌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54-58,共5页
泥沙干容重是反映泥沙重力特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物理指标 ,现有计算干容重的经验半经验公式存在着使用不便、适用范围窄等问题。本文通过对水库实测干容重资料的分析 ,阐明了水库泥沙干容重的分布规律 ,引入浑限空隙率的概念建立了初始... 泥沙干容重是反映泥沙重力特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物理指标 ,现有计算干容重的经验半经验公式存在着使用不便、适用范围窄等问题。本文通过对水库实测干容重资料的分析 ,阐明了水库泥沙干容重的分布规律 ,引入浑限空隙率的概念建立了初始干容重、稳定干容重及淤积过程干容重的计算公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容重 空隙率 淤积
下载PDF
三口分流河道的特性及演变规律 被引量:18
20
作者 韩其为 周松鹤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5-8,共4页
为探讨三口分流河道整原则,经现场观测、资料搜集和理论分析,认为三口分流河道变异常复杂。这与其三个特性有关,即具有三角洲上河道的特性、干流支汊的特性以及上下端水位变幅大的特性。演变规律主要有5条:河道伸长,发展与衰退相... 为探讨三口分流河道整原则,经现场观测、资料搜集和理论分析,认为三口分流河道变异常复杂。这与其三个特性有关,即具有三角洲上河道的特性、干流支汊的特性以及上下端水位变幅大的特性。演变规律主要有5条:河道伸长,发展与衰退相对较快,淤积与水位抬高严重,支汊众多,摆动趋势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叉性 摆动 淤积 河道演变 河道特性 分流河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