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肺癌淋巴结隐匿性转移的基因诊断及预后研究 被引量:18
1
作者 王洲 殷洪年 +2 位作者 张林 蓝心刚 李厚文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47-249,共3页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 (NSCLC)纵隔淋巴结隐匿性转移的基因诊断方法 ,并评价其对预后的意义。方法 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技术 ,对 37例pN0 NSCLC(Ⅰa~Ⅱb期 )的16 8枚纵隔淋巴结标本中的黏蛋白 1(MUC1)基因mRNA表达情况...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 (NSCLC)纵隔淋巴结隐匿性转移的基因诊断方法 ,并评价其对预后的意义。方法 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技术 ,对 37例pN0 NSCLC(Ⅰa~Ⅱb期 )的16 8枚纵隔淋巴结标本中的黏蛋白 1(MUC1)基因mRNA表达情况进行检测。对照组为同期经手术治疗的患者 ,其中阴性对照淋巴结 30枚 (取自 14例肺良性病变 ) ,阳性对照标本 30个 (15例NSCLC的肿瘤标本和病理诊断为转移癌的NSCLC纵隔淋巴结 15枚 )。通过 χ2 检验 ,比较预后差别。结果 阴性对照组均无MUC1mRNA表达 ,特异度 10 0 % ;阳性对照组 30个标本中 ,2 6个有MUC1mRNA表达 ,灵敏度 86 .7%。实验组中 12例患者的 16个标本有MUC1mRNA表达 ,占 9.5 % ,其TNM分期上调为Ⅲa。MUC1mRNA表达阴性组 3年生存率 (88.0 % )高于MUC1mRNA阳性组 (5 8.3% ,P <0 .0 5 )。结论应用RT PCR法检测MUC1mRNA的表达可诊断肺癌纵隔淋巴结隐匿性转移 ;纵隔淋巴结隐匿性转移可能与pN0 肺癌预后不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淋巴结隐匿性转移 基因诊断 预后 研究
原文传递
cN_0梨状窝癌同侧及对侧颈淋巴结隐匿性转移的规律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肖平 彭小伟 +2 位作者 张学辉 黄健男 万仁强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5年第1期74-75,共2页
目的探讨c N0梨状窝癌同侧及对侧颈淋巴结隐匿性转移的规律及特点。方法选取2008-05-2014-06在我院行c N0梨状窝癌手术的60例梨状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病理检查分为内侧壁癌组、外侧壁癌组及内外侧壁均受侵犯组。三组患者均行双侧Ⅱ... 目的探讨c N0梨状窝癌同侧及对侧颈淋巴结隐匿性转移的规律及特点。方法选取2008-05-2014-06在我院行c N0梨状窝癌手术的60例梨状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病理检查分为内侧壁癌组、外侧壁癌组及内外侧壁均受侵犯组。三组患者均行双侧Ⅱ、Ⅲ、Ⅳ区颈清扫,对比淋巴结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分析术后复发、颈部淋巴结转移及预后情况。结果 1三组患者通过术后病理检查,共40例发现颈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66.7%,其中A组16例,B组16例,C组8例。40例转移颈淋巴结主要集中于颈部Ⅱ、Ⅲ区,其中Ⅱ区21例,Ⅲ区16例,仅3例(7.5%)位于颈部Ⅳ区;2内侧壁癌组复发率(清扫后二次复发)、转移率(未清扫区转移)及远处转移率分别为11.1%,83.3%和5.6%,外侧壁癌组为11.1%,88.9%和0,内外侧壁癌组为12.5%,75.0%和12.5%。结论 c N0梨状窝癌患癌位置对淋巴结隐匿性转移情况具有直接影响,内侧壁癌患者双侧均可能存在隐匿性转移淋巴结。颈部Ⅱ、Ⅲ区证实为颈淋巴结隐匿性转移可能性最大的区域,c N0患者无需行Ⅳ区颈清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部淋巴结 梨状窝癌 淋巴结隐匿性转移
下载PDF
口腔癌cN0患者颈淋巴清扫术中Ⅱb区淋巴结的处理
3
作者 毛驰 俞光岩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766-767,共2页
目前,择区性颈淋巴清扫术(selective neck dissection,SND)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头颈部鳞癌cN0颈部淋巴结处理。与传统的根治性颈淋巴清扫术(radical neck dissection,RND)和改良根治性颈淋巴清扫术(modified radical neck dissect... 目前,择区性颈淋巴清扫术(selective neck dissection,SND)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头颈部鳞癌cN0颈部淋巴结处理。与传统的根治性颈淋巴清扫术(radical neck dissection,RND)和改良根治性颈淋巴清扫术(modified radical neck dissection,MRND)不同,SND并不是常规清扫一侧颈部的全部五个区域,而是有选择地清扫颈部最有可能发生淋巴结隐匿性转移的区域,其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治淋巴清扫术 cN0患者 淋巴结处理 口腔癌 头颈部鳞癌 淋巴结隐匿性转移 radical SND
原文传递
甲状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的应用观察研究
4
作者 邵彬 王宽宇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2010年第4期310-312,共3页
目的应用SLNB技术检测甲状腺癌前哨淋巴结,评价染料核素联合定位法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情况。方法应用SLNB技术检测在我科住院的46例甲状腺癌患者的前哨淋巴结,男11例,女35例;年龄25~75岁。Ⅰ期21例,Ⅱ期17例,Ⅲ期6例,Ⅳ期2例;有淋巴结... 目的应用SLNB技术检测甲状腺癌前哨淋巴结,评价染料核素联合定位法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情况。方法应用SLNB技术检测在我科住院的46例甲状腺癌患者的前哨淋巴结,男11例,女35例;年龄25~75岁。Ⅰ期21例,Ⅱ期17例,Ⅲ期6例,Ⅳ期2例;有淋巴结转移31例,无淋巴结转移15例;甲状腺乳头状癌28例,滤泡腺癌17例,髓样癌1例。结果 46例甲状腺癌有43例检出SLN,其中SLN共检出65枚,其中1枚的23例,取出2枚的18例,取出3枚的2例。术中行冰冻检出有转移的SLN28枚,术后常规病理检出有转移的SLN31枚。SLN检出率93.4%(43/46),敏感性90.3%(28/31),假阴性率9.7%(3/31)。结论用核素、染料、r计数仪联合检测SLN,检出率较高(93.4%,43/46),敏感性也较高(90.3%,28/31),假阴性率9.7%(3/31)。与国内外报道接近,分别为66%~100%和80%~100%。因此用核素、染料、r计数仪联合检测SLN的方法可靠、准确性高,可以作为常规方法检测SLN。而根据SLN的结果决定是否行颈淋巴结清扫术,将有可能取代传统的颈淋巴结清扫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 前哨淋巴结活组织检查 淋巴结隐匿性转移
原文传递
头颈部鳞癌颈淋巴结隐匿性转移
5
作者 李晓明 马宏敏 +3 位作者 成继民 邸斌 周永清 尚耀东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2003年第6期351-353,共3页
目的 探讨头颈部鳞癌隐匿性颈淋巴结转移的特点和规律。方法 对111例头颈部鳞癌N_0M_0患者的颈淋巴结清扫标本进行切片观察。结果 隐匿性转移总体发生率为26.12%(29/111)。其中口腔癌18.75%(15/80),口咽癌25.00%(1/4),下咽癌54.54%(... 目的 探讨头颈部鳞癌隐匿性颈淋巴结转移的特点和规律。方法 对111例头颈部鳞癌N_0M_0患者的颈淋巴结清扫标本进行切片观察。结果 隐匿性转移总体发生率为26.12%(29/111)。其中口腔癌18.75%(15/80),口咽癌25.00%(1/4),下咽癌54.54%(6/11),喉癌43.75%(7/16)。原发癌临床分期、肿瘤细胞分化程度是影响颈淋巴结隐匿性转移的重要因素。111例N_0M_0患者5年生存率为66.7%,其中pN^-为74.39%(61/82),pN^+为44.82%(13/29)。结论 对临床T_3和T_4期、癌组织分化程度低和深度浸润的cN_0头颈部鳞癌应行选择性颈清扫术以治疗颈淋巴结隐匿性转移并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部鳞癌颈 淋巴结隐匿性转移 肿瘤分化 清扫术 临床分期
下载PDF
牙龈鳞癌颈部淋巴结隐匿性转移的相关因素分析及临床意义
6
作者 石艳凤 崔子峰 +2 位作者 赵建广 杨凯成 陈彦平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CAS 2021年第5期298-301,330,共5页
目的探讨临床颈部淋巴结为阴性(clinically negative cervical lymph node,cN0)的牙龈鳞状细胞癌(gingiv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GSCC)患者发生颈部淋巴结隐匿性转移(occult lymphatic metastasis,OLM)的相关影响因素和与预后的关系... 目的探讨临床颈部淋巴结为阴性(clinically negative cervical lymph node,cN0)的牙龈鳞状细胞癌(gingiv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GSCC)患者发生颈部淋巴结隐匿性转移(occult lymphatic metastasis,OLM)的相关影响因素和与预后的关系,为临床对GSCC cN0患者颈部淋巴结的处理提供参考。方法对178例行Ⅰ~Ⅳ区选择性颈淋巴清扫术(elective neck dissection,END)的GSCC cN0患者颈部OLM情况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检验,应用Kaplan-Meier法行生存分析,利用Cox回归模型对颈部OLM相关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178例GSCC cN0患者的颈部OLM转移率为24.16%(43/178),其中I、Ⅱ区分别为15.17%(27/178)、6.18%(11/178),Ⅲ区、Ⅳ区分别为1.12%(2/178)、1.69%(3/178);颈部OLM转移率与性别、癌前病变、病变持续时间、T分期以及发病部位无相关性(P>0.05),与年龄和肿瘤分化程度存在相关性(P<0.05);颈部OLM、T分期和肿瘤分化程度可作为影响GSCC患者5年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颈部Ⅰ、Ⅱ区是GSCC cN0患者OLM发生的主要区域。年轻(≤45岁)或组织学分化程度较低可作为同期行END的重要参考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龈鳞状细胞癌 颈部淋巴结隐匿性转移 临床病理 预后
原文传递
肺癌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的基因诊断及其对预后的意义 被引量:8
7
作者 王洲 刘相燕 +1 位作者 刘凡英 陈景寒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1204-1208,共5页
背景与目的:常规病理检查漏诊的纵隔淋巴结隐匿性微小转移可能与肺癌的预后有关。本研究旨在探索肺癌纵隔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的诊断,并评价其对预后意义。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RT-PCR),对58例非小细胞肺癌手术后病理检查阴性... 背景与目的:常规病理检查漏诊的纵隔淋巴结隐匿性微小转移可能与肺癌的预后有关。本研究旨在探索肺癌纵隔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的诊断,并评价其对预后意义。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RT-PCR),对58例非小细胞肺癌手术后病理检查阴性的242组纵隔淋巴结(pN_0)进行研究,检测淋巴结中MUC1基因mRNA表达,诊断纵隔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对全部病人随访3年,应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检验比较有、无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患者的生存差别。结果:16例患者的23组纵隔淋巴结中检测到MUC1基因mRNA表达,诊断为纵隔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占全部患者的27.6%。患者的TNM分期由Ⅰ_A~Ⅱ_B期上调为Ⅲ_A期。纵隔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组3年生存率为43.7%(7/16),无转移组的3年生存率为73.8%(31/42)。两组的生存差别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纵隔淋巴结中MUC1基因mRNA的表达与pN_0患者预后不良有关。提示肺癌患者纵隔淋巴结MUC1基因mRNA阳性表达,可以作为判断可能存在淋巴结隐性微转移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淋巴结隐匿性转移 基因诊断 预后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下载PDF
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对肺癌预后影响的前瞻性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王洲 刘相燕 +2 位作者 张林 刘凡英 陈景寒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25-228,共4页
目的 探讨肺癌纵隔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的诊断方法并评价其预后意义。方法 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 (RT PCR) ,对 5 8例非小细胞肺癌手术后病理检查阴性 (pN0 )的 2 4 2组纵隔淋巴结进行淋巴结中MUC1基因mRNA表达的再检测 ,诊断纵隔... 目的 探讨肺癌纵隔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的诊断方法并评价其预后意义。方法 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 (RT PCR) ,对 5 8例非小细胞肺癌手术后病理检查阴性 (pN0 )的 2 4 2组纵隔淋巴结进行淋巴结中MUC1基因mRNA表达的再检测 ,诊断纵隔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对病人进行随访 ,应用Ka plan Meier法计算生存率 ,Log Rank检验比较生存差别。 结果  16例病人的 2 3组纵隔淋巴结中检测到MUC1基因mRNA表达 ,诊断为纵隔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 ,常规病理检查的漏诊率为 2 7 6 % (16 /5 8例 )。病人的TNM分期由IA~IIB 期上调为IIIA 期。纵隔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组 3年生存率为 4 3 7% ,无转移组的 3年生存率为 73 8%。两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应用RT PCR法检测纵隔淋巴结中MUC1基因mRNA的表达 ,可以诊断纵隔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 ,提高肺癌TNM分期的准确性 ;纵隔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与部分pN0 病人预后不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结隐匿性转移 肺癌 预后 影响 前瞻研究
原文传递
头颈部恶性肿瘤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的检测 被引量:1
9
作者 李骥 王胜资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2010年第3期195-197,共3页
随着医学影像学、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分子生物学和前哨淋巴结定位技术的发展,隐匿性微转移的诊断水平有了很大进步。头颈部有着丰富的淋巴回流,该部位的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率高,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的检测阳性率也较高。
关键词 头颈部恶肿瘤 检测阳 隐匿性淋巴结转移 淋巴结隐匿性转移 淋巴结转移 医学影像学 组织病理学 前哨淋巴结
下载PDF
头颈部恶性肿瘤颈淋巴结隐匿性转移的MRI诊断 被引量:8
10
作者 顾云峰 邱蔚六 罗济程 《上海口腔医学》 CAS CSCD 2001年第1期13-13,共1页
目的确定磁共振 (MRI)诊断口腔癌的颈淋巴结隐匿性转移的效率。方法 41例临床触诊检查颈部淋巴结转移阴性的头颈部恶性肿瘤病人 ,术前行MRI颈部扫描 ,了解颈淋巴结转移阳性和阴性的情况 ,并在术后同病理诊断对照。结果 41例病人被手... 目的确定磁共振 (MRI)诊断口腔癌的颈淋巴结隐匿性转移的效率。方法 41例临床触诊检查颈部淋巴结转移阴性的头颈部恶性肿瘤病人 ,术前行MRI颈部扫描 ,了解颈淋巴结转移阳性和阴性的情况 ,并在术后同病理诊断对照。结果 41例病人被手术切除的颈淋巴清扫标本内有 12例经病理证实为颈淋巴结转移 ,其中MRI发现 9例 ,其敏感性为 75 % ,特异性为 87% ,3例假阴性 ,主要是转移的淋巴结体积小 ,形态无明显变化 ,其内部信号变化不明显。结论 MRI技术可作为临床诊断颈淋巴结隐匿性转移的有效手段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淋巴结隐匿性转移 准确率 头颈部恶肿瘤 诊断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