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00篇文章
< 1 2 13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失血性休克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90
1
作者 杨祖清 杨敬宁 +2 位作者 杜娟 时太丽 付守芝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11期1032-1034,共3页
目的 探讨液体复苏对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救治效果。方法 回顾性总结创伤失血性休克早期不同的液体复苏方法对救治效果和凝血功能的影响。结果 在243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中,充分液体复苏组(127例)病死率37.80%(48例),限制液体复... 目的 探讨液体复苏对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救治效果。方法 回顾性总结创伤失血性休克早期不同的液体复苏方法对救治效果和凝血功能的影响。结果 在243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中,充分液体复苏组(127例)病死率37.80%(48例),限制液体复苏组(116例)病死率23.28%(27例),两组总病死率及1~2h病死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充分液体复苏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长于和存活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于限制性液体复苏组。结论 限制性液体复苏能降低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病死率,提高存活率,并降低存活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血性休克 液体复苏 并发症
原文传递
创伤早期液体复苏的利弊 被引量:86
2
作者 沈洪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2期136-137,共2页
关键词 创伤 液体复苏 失血性休克 抢救
原文传递
严重创伤输血专家共识 被引量:86
3
作者 文爱清 张连阳 +12 位作者 蒋东坡 周健 蒋建新 田兆嵩 汪德清 骆群 李碧娟 李志强 郝一文 张茂 白祥军 都定元 陈允震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706-710,共5页
创伤在世界范围内仍是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而出血是创伤致死的首要原因。创伤后早期(24h内)死亡的患者中,30%~40%死于难以控制的出血。外科止血、液体复苏及输血是创伤患者的主要救治措施,但目前国内还没有一部比较系统化的... 创伤在世界范围内仍是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而出血是创伤致死的首要原因。创伤后早期(24h内)死亡的患者中,30%~40%死于难以控制的出血。外科止血、液体复苏及输血是创伤患者的主要救治措施,但目前国内还没有一部比较系统化的专门针对严重创伤患者的输血指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重创伤 输血指南 专家 创伤患者 世界范围 外科止血 液体复苏 创伤后
原文传递
2008年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治疗指南简读 被引量:81
4
作者 周荣斌 周高速 郭凯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26-229,共4页
关键词 严重脓毒症 脓毒性休克 治疗指南 急性器官功能障碍 急性心肌梗死 人类健康 液体复苏 发病率
下载PDF
登革热诊疗指南(2014年第2版) 被引量:77
5
作者 National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of the People’s Rupublic of China 《传染病信息》 2014年第5期262-265,共4页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叮咬传播。一、病原学登革病毒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登革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45~55nm。登革病毒共有4个血清型(DENV-1、DENV-2 DENV-3和DENV-4),4种血清型均可感染人,...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叮咬传播。一、病原学登革病毒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登革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45~55nm。登革病毒共有4个血清型(DENV-1、DENV-2 DENV-3和DENV-4),4种血清型均可感染人,其中2型重症率及病死率均高于其他型。登革病毒对热敏感,56℃30分钟可灭活,但在4℃条件下其感染性可保持数周之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革病毒 急性传染 埃及伊蚊 黄病毒科 白纹伊蚊 血清型 病原学检测 感染性 他型 液体复苏
下载PDF
PiCCO监测技术在感染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及血管活性药物应用中的指导作用 被引量:66
6
作者 刘亚林 邹帅 +3 位作者 赵中林 王晓睿 张婷 陈钇然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2254-2256,共3页
目的针对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测定(PiCCO)监测技术在感染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及血管活性药物应用中的指导作用进行研究,为患者病情观察治疗方案制定的监测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2年12月-2015年9月医院收治的感染性休克患者120... 目的针对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测定(PiCCO)监测技术在感染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及血管活性药物应用中的指导作用进行研究,为患者病情观察治疗方案制定的监测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2年12月-2015年9月医院收治的感染性休克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EGDT方案指导液体复苏,观察组患者采用PiCCO监测技术指导液体复苏;对两组患者的复苏、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治疗效果等进行对比分析;采用SPSS16.5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APACHEⅡ评分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PaO2/FiO2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复苏成功率为83.33%,对照组的复苏成功率为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ICU留置时间、机械通气时间、达到早期复苏目标(EGDT)时间、液体复苏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肺水肿发生率和病死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乳酸水平、排尿量、ScvO2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感染性休克患者在PiCCO监测技术下,液体复苏效果较好,对患者的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CCO监测技术 感染性休克 液体复苏 血管活性药物
原文传递
危重病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患者早期规范化液体复苏治疗——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65
7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331-334,共4页
目的 探讨早期目标导向治疗(EGDT)对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患者的影响.方法 采用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择2005年1月至2008年1月浙江省8家三级甲等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的314例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患者,按随... 目的 探讨早期目标导向治疗(EGDT)对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患者的影响.方法 采用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择2005年1月至2008年1月浙江省8家三级甲等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的314例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151例)和EGDT组(163例).常规组以中心静脉压(CVP)、收缩压(SBP)和平均动脉压(MAP)、尿量变化指导液体复苏;EGDT组在此基础上增加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为观测指标进行复苏;对患者进行输液、输血和强等治疗,6 h内达标.比较两组患者28 d生存率、ICU住院病死率(主要终点)以及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新发感染率和疾病严重程度评分(次要终点)的差异.结果 可供分析的有效病例中EGDT组为157例,常规组为146例.EGDT组28 d生存率较常规组增高约17.7%(75.2%比57.5%,P=0.001),EGDT组ICU住院病死率较常规组降低约15.7%(35.0%比50.7%,p=0.035).与常规组比较,EGDT能明显善患者的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分:14.4±8.5比18.0±7.1,P=0.043)、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评分(分:5.8±3.1比8.9±3.7,P=0.014)和感染相关器官功能衰竭评分系统(SOFA)评分(分:5.6±2.9比10.4±3.7,P=0.001),减少抗生素使用时间(d:13.4±10.0比19.7±13.5,P=0.004),降低新发感染的发生率(37.6%比53.4%,p=0.014);EGDT对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间均无明显影响.结论 EGDT能显著改善ICU中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患者28 d生存率和临床疾病严重程度评分,减少抗生素使用时间及降低新发感染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重脓毒症 脓毒性休克 液体复苏 生存率
原文传递
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中西医结合诊治共识(2019年) 被引量:63
8
作者 刘畅 +2 位作者 刘亚军 汪芳裕 魏玮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296-1302,共7页
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acute nonvariceal 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ANVUGIB)指屈氏韧带以上消化道非静脉曲张性疾病引起的出血,其年发病率为19.4~67.0/10万[1,2],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急症之一。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从... 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acute nonvariceal 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ANVUGIB)指屈氏韧带以上消化道非静脉曲张性疾病引起的出血,其年发病率为19.4~67.0/10万[1,2],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急症之一。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从中医、西医的角度对ANVUGIB的液体复苏、药物治疗、内镜治疗、外科和介入治疗时机的选择、中医辨证论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有必要建立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以满足临床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 中医辨证论治 液体复苏 中西医结合诊治 非静脉曲张性 屈氏韧带 内镜治疗 药物治疗
原文传递
乳酸在脓毒性休克早期诊断及目标导向治疗中的意义 被引量:59
9
作者 王涛 夏永富 +9 位作者 郝东 孙建荣 李志 韩沙沙 田焕焕 张晓荣 齐志江 孙婷 高福泉 王晓芝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1-55,共5页
目的探讨乳酸在脓毒性休克早期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为脓毒性休克的早期临床诊断及治疗决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收住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符合诊断标准的脓毒症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乳... 目的探讨乳酸在脓毒性休克早期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为脓毒性休克的早期临床诊断及治疗决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收住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符合诊断标准的脓毒症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乳酸组进行乳酸监测并以血乳酸〉t4mmol/L作为诊断脓毒性休克的标准,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以6h内血乳酸〈2mmol/L作为复苏目标指导治疗;对照组以收缩压〈90mmHg(1mmHg=0.133kPa)或较基础值下降〉40mmHg、少尿(〈O.5mL·kg^-1·h^-1)等传统指标作为诊断脓毒性休克标准并进行集束化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各器官功能指标、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1I(APACHEⅡ)评分、机械通气时间、住重症监护病房(ICU)时间及7d、28d病死率。结果乳酸组有26例脓毒性休克患者,对照组有31例脓毒性休克患者。两组脓毒性休克患者治疗后各器官功能指标均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改善,乳酸组仅治疗48h肌酐(Cr)较对照组显著下降(μmol/L:94.48±6.68比107.44±10.35,P〈0.05),其余各时间点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乳酸组治疗48h和72hSOFA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分:9.27±4.62比9.79±3.80,t=2.103,P=0.040;8.54±5.53比9.70±4.30,t=2.302,P=0.023)。两组治疗后APACHEⅡ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且乳酸组治疗24h和48h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显著(分:14.25±5.29比20.00±9.74,t=2.298,P=0.026;13.60±6.18比18.15±6.62,t=2.653,P=0.011)。乳酸组住ICU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住ICU时间(d):8.95±5.19比9.45±6.18,t=0.605,P=0.652;机械通气时间(h):101.15±11.50比110.63±13.26,t=0.631,P=0.564]。乳酸组7d病死率较对照组降低,但差异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性休克 乳酸 液体复苏 病死率
原文传递
急性胰腺炎的治疗进展 被引量:57
10
作者 王助衡 张静 周冠华 《医学综述》 2017年第1期91-94,99,共5页
急性胰腺炎的治疗原则已由过去的早期积极手术治疗发展到现在的早期非手术个体化治疗,主要包括液体复苏、抗生素的使用、早期肠内营养、特效药物和我国的传统医学治疗。液体复苏为基础的支持治疗被认为是急性胰腺炎的标准治疗方法,且临... 急性胰腺炎的治疗原则已由过去的早期积极手术治疗发展到现在的早期非手术个体化治疗,主要包括液体复苏、抗生素的使用、早期肠内营养、特效药物和我国的传统医学治疗。液体复苏为基础的支持治疗被认为是急性胰腺炎的标准治疗方法,且临床实践中已经得到广泛使用,但对液体复苏所需要的液体种类、速度和持续时间等问题尚未见一致结论,支持治疗的疗效也并不令人满意。不同国家的学者在不断改进液体复苏、抗生素的使用、早期肠内营养、特效药物和我国的传统医学治疗。该文就上述领域内的现状、问题和最新进展进行综述,为急性胰腺炎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胰腺炎 液体复苏 抗生素
下载PDF
创伤失血性休克中的液体复苏 被引量:53
11
作者 张为 赵晓东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44-147,共4页
创伤失血性休克是指创伤造成机体大量失血所致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和器官功能受损的病理生理过程。在创伤失血性休克中,急性失血为首要可预防和控制的死亡原因。遵循"抢救生命第一,保护功能第二,先重后... 创伤失血性休克是指创伤造成机体大量失血所致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和器官功能受损的病理生理过程。在创伤失血性休克中,急性失血为首要可预防和控制的死亡原因。遵循"抢救生命第一,保护功能第二,先重后轻,先急后缓"的原则,我国于2017年发布了创伤失血性休克诊治的首个急诊专家共识,液体复苏是创伤失血性休克内科治疗的关键环节,如何有效实施液体复苏是急诊医师必须考虑的临床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失血性休克 液体复苏 有效循环血容量 病理生理过程 急诊医师 大量失血 灌注不足 功能受损
原文传递
创伤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8
12
作者 吴耀建 曾岚 +3 位作者 王文锋 赵国平 杨建涛 邱明霞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35-136,共2页
目的探讨液体复苏对创伤性休克患者早期救治的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1996-01~2004-03我院急诊科157例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来院后早期液体复苏,不同方法对创伤性休克救治效果的关系及对相关实验室指标的影响。结果157例创伤性休克患者中,... 目的探讨液体复苏对创伤性休克患者早期救治的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1996-01~2004-03我院急诊科157例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来院后早期液体复苏,不同方法对创伤性休克救治效果的关系及对相关实验室指标的影响。结果157例创伤性休克患者中,即刻复苏组死亡率386%(33例),延迟复苏组死亡率27%(20例)。其中以1~2h内两组间死亡率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间实验室指标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同时两组间患者在离开急诊科时,收缩压无明显差异。结论延迟复苏能减少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死亡率,其中以1~2h内限制输液量是救治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休克 液体复苏
下载PDF
严重烧伤后液体复苏及早期救治的进展 被引量:49
13
作者 孙永华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385-387,共3页
关键词 烧伤 液体复苏 救治 失代偿隐匿期 失代偿显性期
原文传递
严重创伤休克的液体复苏新进展 被引量:46
14
作者 刘良明 胡沛红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2003年第5期314-316,共3页
关键词 严重创伤 液体复苏 正压复苏 低压复苏 限制复苏 延迟复苏 低温复苏 出血性休克
下载PDF
出血未控制性休克限制性液体复苏机制的探讨 被引量:38
15
作者 王钦存 肖南 +3 位作者 刁有芳 田昆仑 范小青 陈惠孙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2004年第8期473-476,共4页
目的 探讨出血未控制性休克限制性液体复苏提高复苏效果的机制。方法  5 4只 Wistar大鼠应用 Krausz等人制作的标准脾脏损伤 +切断脾中部一动脉分支制作重度未控制出血性休克模型 ,休克后依据维持平均动脉压 ( MAP)的不同随机分为 4 0... 目的 探讨出血未控制性休克限制性液体复苏提高复苏效果的机制。方法  5 4只 Wistar大鼠应用 Krausz等人制作的标准脾脏损伤 +切断脾中部一动脉分支制作重度未控制出血性休克模型 ,休克后依据维持平均动脉压 ( MAP)的不同随机分为 4 0、5 0、6 0、80和 10 0 m m Hg( 1mm Hg=0 .133k Pa)组 (分别为RS4 0、RS5 0、RS6 0、RS80、RS10 0组 )和假手术组 ( SS组 ) ,当 MAP降至 4 0 m m Hg时开始应用平衡盐液复苏 ,分别维持上述相应的 MAP,4 5 m in( T4 5点 )后结扎止血 ,再应用平衡盐液 +全血 ( 2∶ 1)复苏 ,使 MAP尽量维持在 10 0 mm Hg,2 h后 ( T16 5点 )停止输液 ,观察 4 h( T4 0 5点 )。于 T0点、T4 5点、T16 5点和 T4 0 5点抽血样送检 ,测定血乳酸 ( BL )、碱缺失 ( BE)和血细胞比容 ( Hct) ;于 T4 0 5点取少量肝组织测定组织血流量、ATP酶、丙二醛 ( MDA)和总抗氧化能力 ( T AOC)。结果 随着维持 MAP的增高 ,血 Hct、肝组织 ATP酶、T AOC和组织血流量逐渐降低 ,而 MDA、BL和 BE却逐渐增高。在 T4 5和 T4 0 5点 ,RS80和 RS10 0组的 Hct明显低于 SS、RS5 0和 RS6 0组 ( P均 <0 .0 5 ) ;在 T4 0 5 ,RS80和 RS10 0组的 BE和 BL 明显高于其他 4组 ( P均 <0 .0 5 ) ,MDA明显高于 SS、RS4 0和 RS5 0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克 未控制出血性 液体复苏 限制性 缺血-再灌注损伤
下载PDF
乳酸清除率和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指导严重感染患者液体复苏效果的比较 被引量:43
16
作者 于斌 田慧艳 +7 位作者 胡振杰 赵钗 刘丽霞 张勇 朱桂军 王澜涛 武新慧 李娟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578-583,共6页
目的比较乳酸清除率(LCR)和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指导严重感染患者液体复苏的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择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重症医学科2011年1月至2012年2月诊断为严重感染或感染性休克的患者50例,按随机... 目的比较乳酸清除率(LCR)和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指导严重感染患者液体复苏的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择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重症医学科2011年1月至2012年2月诊断为严重感染或感染性休克的患者5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SevO2组和LCR组,每组25例。患者入ICU后即给予积极对症处理,参照2008年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治疗指南,并依照具体情况,尽早开始液体复苏;SevO2组依次使中心静脉压(CVP)≥8mmHg(1mmHg=0.133kPa)、平均动脉压(MAP)≥65mmHg、ScvO2i〉0.70以完成液体复苏;LCR组依次使CVP≥8mmHg、MAP≥65mmHg、LCR≥10%以完成液体复苏(最好在6h内完成)。记录患者入重症监护病房(ICU)时的一般情况,液体复苏前即刻(0h)及复苏后3、6、72h时CVP、MAP、SevO2、乳酸浓度/LCR等的变化情况以及治疗过程中其他相关情况。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复苏前主要临床表现、新发器官功能障碍发生情况、液体复苏后各种治疗措施的实施情况均无明显差异。与液体复苏前比较,LCR组和SevO2组患者复苏后3h起CVP均明显升高(mmHg:8.58±1.17比6.33±1.21,9.08±2.43比5.33±0.98,均P〈0.05),复苏后6h起心率(HR)、呼吸频率(RR)均明显下降[HR(次/rain):96±18比127±13,98±13比116±19;RR(次/min):234-3比33±9,24±5比35±6,均P〈0.05],氧合指数(Pa02/Fi02)明显升高(mmHg:179±41比86±21,202±33比95±17,均P〈0.05),MAP无明显改变;两组间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LCR组复苏后3h起血乳酸浓度明显下降(mm01]L:2.81±0.18比3.43±1.31,P〈0.05),复苏后6h、72hLCR较复苏后3h明显升高[(42.69±8.75)%、(48.87±9.69)%比(20.32±4.58)%,均P〈0.05];SevO2组复苏后3h起SevO2明显高于复苏前(0.65±0.04比0.5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 乳酸清除率 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 严重感染 感染性休克 液体复苏
原文传递
未控制出血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6
17
作者 王钦存 肖南 +3 位作者 刁有芳 田昆仑 范小青 陈惠孙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2002年第12期746-749,共4页
目的 :探讨未控制出血性休克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效果。方法 :Wistar大鼠 6 0只 ,采用 Krausz标准脾脏损伤 +切断脾中部一动脉分支制作重度未控制出血性休克模型后 ,随机分为 6组 (n=10 ) :未输液复苏组(NF组 )及平均动脉压维持在 6 .6 7k ... 目的 :探讨未控制出血性休克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效果。方法 :Wistar大鼠 6 0只 ,采用 Krausz标准脾脏损伤 +切断脾中部一动脉分支制作重度未控制出血性休克模型后 ,随机分为 6组 (n=10 ) :未输液复苏组(NF组 )及平均动脉压维持在 6 .6 7k Pa(1k Pa=7.5 mm Hg)组 (NS5 0组 )、8.0 0 k Pa组 (NS6 0组 )、10 .70 k Pa组 (NS80组 )、13.30 k Pa组 (NS10 0组 )和结扎止血后使平均动脉压维持在 13.30 k Pa组 (止血输液组 )。各输液组在平均动脉压降至 5 .33k Pa时开始用平衡盐液复苏 ,使血压分别维持在各相应水平 ,观察各组动物的出血量、输液量、存活率、存活时间及各时间点的血压、血乳酸、碱缺失和血细胞比容 (Hct)的变化情况。结果 :NS5 0组的出血量、输液量明显低于 NS80、NS10 0组 (P均 <0 .0 5 ) ,存活率明显高于 NS80、NS10 0组和未输液组(P均 <0 .0 5 ) ,存活时间比未输液组、NS80和 NS10 0组明显延长 (P均 <0 .0 5 ) ;随着维持血压的增高 ,Hct逐渐降低 ,伤后 12 0分钟 NS5 0组明显高于 NS6 0组、NS80组和 NS10 0组 (P均 <0 .0 5 ) ;在各时间点 ,血乳酸和碱缺失随着复苏血压的增高而逐渐降低 ,伤后 6 0分钟 ,NS5 0组明显高于 NS6 0组、NS80组、NS10 0组和止血输液组 (P均 <0 .0 5 )。结扎止血组各项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控制出血性休克 早期 液体复苏 实验研究
下载PDF
感染性休克患者应用重症超声与连续心排血量监测(PiCCO)对比监测指导液体复苏的应用 被引量:39
18
作者 吕立文 唐宇涛 +3 位作者 罗丽 潘春熹 俞宁 熊滨 《中国医药导刊》 2017年第4期325-326,328,共3页
目的:重症超声与连续心排血量监测(PiCCO)监测指导感染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的应用效果。方法:我院ICU收治的62例感染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2组,比较两者患者的各项指标。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观察组的各项检测指标均改善明显(P<0.05),... 目的:重症超声与连续心排血量监测(PiCCO)监测指导感染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的应用效果。方法:我院ICU收治的62例感染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2组,比较两者患者的各项指标。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观察组的各项检测指标均改善明显(P<0.05),观察组的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Ⅱ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显著低于对照组,氧合指数与对照组比较,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复苏液体量、乳酸清除率、入住ICU时间、机械通气时间、肺水肿发生率、治疗后7d死亡率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重症超声监测指导感染性体克患者液体复苏的应用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超声 连续心排血量监测 感染性休克 液体复苏
下载PDF
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液体复苏 被引量:38
19
作者 张吉新 李士华 +2 位作者 毕宝林 崔兆伟 张颖 《创伤外科杂志》 2008年第3期200-202,共3页
目的探讨未控制出血的创伤失血性休克(hemorrhagic traumatic shock,HTS)的液体复苏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536例未控制出血的HTS患者的液体复苏方法,比较常规液体复苏组和限制性液体复苏组以及7.5%高渗氯化钠组和林格氏液组的治... 目的探讨未控制出血的创伤失血性休克(hemorrhagic traumatic shock,HTS)的液体复苏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536例未控制出血的HTS患者的液体复苏方法,比较常规液体复苏组和限制性液体复苏组以及7.5%高渗氯化钠组和林格氏液组的治愈率、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发生率及死亡率。结果常规液体复苏组治愈率为63.5%,死亡率为36.5%,ARDS发生率为23.8%,MODS发生率为35.1%;限制性液体复苏组治愈率为82.7%,死亡率为17.3%,ARDS发生率为8.7%,MODS发生率为16.5%。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7.5%高渗氯化钠组治愈率为86.6%,死亡率为13.4%,ARDS发生率为3.1%,MODS发生率为9.4%;林格氏液组的治愈率为74.0%,死亡率为26.0%,ARDS发生率为14.2%,MODS发生率为23.6%。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特别是7.5%高渗氯化钠更能减少未控制出血的HTS患者MODS和ARDS的发生率,提高其治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 失血性休克 液体复苏 高渗盐 平衡液
下载PDF
早期集束化治疗对脓毒症及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35
20
作者 季兵 朱建良 +4 位作者 马丽梅 袁慧琴 贾星宇 刘励军 朱建军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70-174,共5页
目的观察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患者实施早期集束化治疗对病死率的影响,分析影响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患者,按治疗后28d预后情况... 目的观察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患者实施早期集束化治疗对病死率的影响,分析影响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患者,按治疗后28d预后情况分为生存组及死亡组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基线资料,入院时及治疗后早期集束化治疗指标,病程中脏器功能衰竭数目等的差异,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18例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患者中,28d病死率为32.2%。与生存组相比,死亡组患者既往心功能不全、脑血管意外、乳酸清除率、6h集束化治疗达标率、病程中出现1个和>2个脏器功能衰竭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入院时血白细胞(WBC)、血尿素氮(BUN)、血肌酐(Cr)、血脑钠肽(BNP)、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Ⅱ(APACHEⅡ)、集束化治疗后乳酸水平较生存组明显增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75岁)(OR=1.012)、6h后乳酸清除率<30%(OR=1.122)、慢性心衰(OR=1.741)、>2个器官功能障碍(OR=1.769)、6h集束化治疗未达标(OR=1.985)是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患者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对于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患者需尽早诊断和复苏治疗,提高集束化治疗达标率,进而降低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患者的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脓毒性休克 集束化治疗 乳酸清除率 序贯器官衰竭评分 液体复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3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