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涞源盆地水文地质特征及缺水现状分析 被引量:10
1
作者 王新峰 刘蕴 +2 位作者 李伟 邓启军 曹红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4-78,共5页
涞源盆地位于保定西部太行山区,干旱缺水一直是困扰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因素之一。通过水文地质调查,查明了涞源盆地构造主控下的南盆地、北盆地和片麻岩3个地貌分区及其由5组断裂构建的地下水网络,发现新构造以导水为主,老构造以... 涞源盆地位于保定西部太行山区,干旱缺水一直是困扰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因素之一。通过水文地质调查,查明了涞源盆地构造主控下的南盆地、北盆地和片麻岩3个地貌分区及其由5组断裂构建的地下水网络,发现新构造以导水为主,老构造以阻水为主。对调查的102处泉进行分析后,将其归纳为侵蚀泉、断层泉、溢流泉和接触带泉四大成因类型。根据调查获得的涞源盆地西部缺水现状数据,结合盆地自然地理和水文地质条件,分析认为造成缺水的原因主要包括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地形地貌切割不同、岩性差异和人为水质污染,因此提出了开展找水工程、建设分散型蓄雨池、规划厂矿废水废渣处理工程和控制消除人为污染源等处理措施,以缓解缺水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地质 水文地质调查 缺水现状 构造控水 涞源盆地
下载PDF
涞源盆地地下水动态特征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李玉龙 朱小龙 +2 位作者 谷明旭 唐立强 王欣宝 《科技传播》 2013年第11期108-109,共2页
本文在掌握涞源盆地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立足实际监测资料,系统分析了涞源盆地多年地下水水位动态规律,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为当地地下水水资源管理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涞源盆地 地下水 动态 影响因素
下载PDF
涞源盆地地下水化学演化特征初步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马剑飞 李伟 +2 位作者 刘蕴 李红超 毕二平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41-146,共6页
为了研究涞源盆地地下水的水质形成过程及其主要控制因素,在野外水文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对该区地下水的化学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利用水文地球化学软件PHREEQCC对地下水化学演化进行了反向模拟。结果表明:团圆向斜、东沟-大宁断层和牌坊-冯... 为了研究涞源盆地地下水的水质形成过程及其主要控制因素,在野外水文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对该区地下水的化学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利用水文地球化学软件PHREEQCC对地下水化学演化进行了反向模拟。结果表明:团圆向斜、东沟-大宁断层和牌坊-冯村断层等地质构造影响着地下水流场;方解石、白云石是决定研究区地下水化学演化的主要矿物;地下水中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化学演化与含水层岩性在空间上呈现一致性;人类活动可能造成了局部地下水中pH值、三氮、硫酸根和氯离子等指标的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涞源盆地 地下水化学 水岩作用 PH REEQC 反向模拟 混合作用
下载PDF
奇峰秀水白石山
4
作者 许光辉 《河北国土资源》 2002年第5期11-14,共4页
关键词 白石山景区 涞源盆地 旅游资源 省级风景名胜区 地质公园 地貌
下载PDF
话说飞狐道
5
作者 罗新 《文史知识》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62-67,共6页
2002年3月和2003年10月,我和北大历史系的几位同事,两次前往河北省涞源县和蔚县,考察古代交通地理中著名的“飞狐道”。这两次我们都自驾越野车从涞源县城出发,向北跨越古代飞狐道所经由的涞源盆地北部洪积地带,沿河谷行至黑石岭... 2002年3月和2003年10月,我和北大历史系的几位同事,两次前往河北省涞源县和蔚县,考察古代交通地理中著名的“飞狐道”。这两次我们都自驾越野车从涞源县城出发,向北跨越古代飞狐道所经由的涞源盆地北部洪积地带,沿河谷行至黑石岭下,再沿现代乡村公路从南口绕过黑石岭,进入奇险壮观的“四十里峪”,穿越恒山,抵达飞狐道的北端昔日要塞北口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狐道” 历史地理 涞源盆地 历史文化 交通道路
原文传递
涞源北盆地地下水氢氧同位素特征及北海泉形成模式 被引量:4
6
作者 王忠亮 郭春艳 张彦鹏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7-35,共9页
拒马源泉群作为拒马河的源头,受到了较多专家和学者的关注。但这些研究多集中在地下水的水化学、水位动态、泉流量等特征上,对地下水氢氧同位素特征的分析几乎没有,且对北海泉的成因解释多为粗略的定性概述。为了说明涞源北盆地地下水... 拒马源泉群作为拒马河的源头,受到了较多专家和学者的关注。但这些研究多集中在地下水的水化学、水位动态、泉流量等特征上,对地下水氢氧同位素特征的分析几乎没有,且对北海泉的成因解释多为粗略的定性概述。为了说明涞源北盆地地下水的氢氧同位素特征,详细揭示北海泉的形成模式,首次系统地采集了不同含水岩组的地下水样品,测定了水样的氢氧同位素组分。结果表明:样品点δD和δ18O值均落在区域大气降水线上或附近,大气降水是研究区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白云岩、灰岩含水岩组高程效应较明显,径流途径长,松散含水层径流途径短,受蒸发作用较强;白云岩、灰岩含水岩组和松散含水层氘盈余d值分别为6.0‰~11.6‰、4.2‰~11.2‰、3.8‰~8.0‰,较大气降水大部分偏小,表明岩溶水和松散孔隙水经历了不同的流动过程;白云岩、灰岩含水岩组从补给区向排泄区各自流动过程中,在小西庄、香炉屯村附近断裂带发生沟通混合,然后在向盆地中心径流过程中受断层阻水上升,上升过程中又接受了松散孔隙水的补给,最后在松散岩层中出露成泉,形成北海泉。在孔隙水混入前,两者的平均补给比例大约为48.4%~57.6%和42.4%~51.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氧同位素 涞源盆地 北海泉形成模式 岩溶水 松散孔隙水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