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涉水地名看消失的福州内河——以杨桥路、五四路为例
1
作者 曾台鹏 郑玮锋 《中外建筑》 2017年第7期82-84,共3页
涉水地名与所在区域的水系是存在辩证关系的。从涉水地名角度思考,通过福州内河现状的调查总结,结合福州老地图、各种文献进一步分析,探寻消失的内河。以杨桥路和五四路为例,论证内河消失带来的影响不仅在于水脉的消失,也是对城市人脉... 涉水地名与所在区域的水系是存在辩证关系的。从涉水地名角度思考,通过福州内河现状的调查总结,结合福州老地图、各种文献进一步分析,探寻消失的内河。以杨桥路和五四路为例,论证内河消失带来的影响不仅在于水脉的消失,也是对城市人脉与文脉的破坏。并提出对福州内河保护及城市修复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涉水地名 福州 内河 内河消失的影响
下载PDF
高原湖泊平坝区乡村“涉水”地名文化景观分析——以环滇池地区为例 被引量:18
2
作者 王涛 李君 +2 位作者 陈长瑶 王海燕 李立晓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31-239,共9页
以环滇池1006个乡村"涉水"地名为研究对象,通过量化统计分析,借助GIS中核密度分析、象限分析、缓冲区分析及泰森多边形分析,可视化分析地名文化景观,从而揭示乡村"涉水"地名文化景观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表明:①乡... 以环滇池1006个乡村"涉水"地名为研究对象,通过量化统计分析,借助GIS中核密度分析、象限分析、缓冲区分析及泰森多边形分析,可视化分析地名文化景观,从而揭示乡村"涉水"地名文化景观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表明:①乡村"涉水"地名分布反映自然地理环境特征,集中分布于滇池北岸、西南和南岸坝区的三角洲、山前冲积平原和缓坡地带,随海拔升高地名减少。②乡村"涉水"地名变化反映滇池水位的涨落,集中分布于滇池0~4 km范围内,距离滇池越近,人类依靠滇池从事生产、生活等相关活动越频繁。③乡村"涉水"地名来源一脉相承,以滇池为源,位于滇池北岸、东南岸和西南岸的坝区地名关系相互影响较大,与人口集中分布区吻合,乡村间往来密切,影响强度较深,但服务范围半径较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湖泊平坝区 涉水地名 GIS空间分析 环滇池 文化景观 乡村聚落
原文传递
基于“涉水”地名的豫南乡村聚落水环境适应性特征研究
3
作者 陈凯怿 林祖锐 +1 位作者 李凯 梅忠建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10-221,247,共13页
[目的]从“涉水”地名视角探析乡村聚落的水环境适应性选址与布局特征及其蕴含的生态智慧,为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当代乡村聚落安全韧性规划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与启示。[方法]根据“涉水”地名划分聚落类型,将文本与空间分析相结合,... [目的]从“涉水”地名视角探析乡村聚落的水环境适应性选址与布局特征及其蕴含的生态智慧,为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当代乡村聚落安全韧性规划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与启示。[方法]根据“涉水”地名划分聚落类型,将文本与空间分析相结合,综合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核密度估计及SCS-CN水文模型等方法分析豫南乡村聚落水环境适应性选址与布局特征。[结果]①豫南乡村聚落的命名呈现出显著的水环境指向性,地名与空间格局存在一定印证关系。②各类“涉水”聚落的空间分布集聚性显著且空间异质性强,对特有水环境的依赖度高。③在水环境适应性宏观选址层面,豫南乡村聚落具有较强的近水型选址偏好与顾及雨洪风险的特征。④在水环境的综合影响下,形成了兼具蓄排一体的场地利用、规避雨洪的村落布局以及兼顾防御的环境改造等适应性布局特征。[结论]豫南地区乡村聚落的命名具有较强的“涉水”特征,选址与布局充分体现了趋利避害、低技生态的水环境适应性生态智慧。未来可在流域、镇村体系、设施等层面传承水环境适应性规划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豫南地区 乡村聚落 水环境适应性 涉水地名 空间自相关分析 SCS-CN模型
下载PDF
城市演进角度下的“涉水”地名文化景观——以福州滨江城区台江区为例 被引量:19
4
作者 翁毅 朱竑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41-146,172,共7页
以福州滨江城区台江区为例,探讨历史时期、建国时期和现今时期3个演化阶段"涉水"地名文化景观的变化与城市演进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从历史时期至今,计有消失地名109个,新增地名78个和保留地名30个,消失比率约为50%;反映商... 以福州滨江城区台江区为例,探讨历史时期、建国时期和现今时期3个演化阶段"涉水"地名文化景观的变化与城市演进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从历史时期至今,计有消失地名109个,新增地名78个和保留地名30个,消失比率约为50%;反映商业经济业态、方言特色和居住环境的定名方式也随之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类似的"城市化"地名,这亦是滨江地域文化的流失。现今"涉水"地名文化景观分别以保留地名与内河体系为增长"极核"和"扩展轴",两者的叠加效应致使其重心向东迁移。现今地名加快的更新过程折射出城市演进和扩展速度超过建国时期和历史时期。城市空间快速扩展和不透水面增加是导致城区热岛效应及夏季高温、水体污染和内涝洪灾频发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涉水地名文化景观 城市演进 城市管理 福州台江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