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6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香格里拉”再生产——一个“希望世界”现世化 被引量:6
1
作者 徐新建 《民族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19-128,共10页
"香格里拉"原本是小说《消失的地平线》里虚拟的一座兼容了多重宗教来源的寺庙,同时也与历史上实存的基督教聂斯脱利派、景教与藏传佛教乃至近代兴起的全球"地理发现"相关联。所谓"香格里拉再生产"包含着... "香格里拉"原本是小说《消失的地平线》里虚拟的一座兼容了多重宗教来源的寺庙,同时也与历史上实存的基督教聂斯脱利派、景教与藏传佛教乃至近代兴起的全球"地理发现"相关联。所谓"香格里拉再生产"包含着从"艺术移植"、"地理联想"到"文化批评"、"旅游开发"直到"地名重置"及"品牌争夺"等,其特点在于"希望世界"的现世化。以"香格里拉"为题材的生产-再生产始终沿着宗教与世俗两条路线并行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格里拉 消失地平线 文化生产
原文传递
从《消失的地平线》到心中的日月
2
作者 小牦牛 欧巴非(图) +4 位作者 贾翔(图) 和照(图) 刘洪(图) 唐蓉(图) 罗瑞绅(图) 《普洱》 2024年第3期104-107,共4页
2023年11月26日,是可以乘坐高铁抵达香格里拉的第一天。往后的每一个日升月落,在高铁疾速的驰骋中,沿着滇藏茶马古道的方向,都能看到茶马古道沧桑悠远的幻影。到香格里拉去,既是去往心灵的栖息地,也是与曾经茶马古道这部史诗传奇的对话。
关键词 茶马古道 消失地平线 香格里拉 高铁 栖息地
原文传递
西方人眼中的完美中国形象——以东方主义视角评《消失的地平线》 被引量:4
3
作者 黄河卫 《辽宁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09年第3期333-336,共4页
詹姆斯.希尔顿的《消失的地平线》在西方曾轰动一时,他向西方世界呈现了一个世外桃园般的中国。试图从东方主义的视角对其进行文本解读,分析该文本中对中国描述的神秘化色彩,指出西方关于中国的一些认识与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有着密切的... 詹姆斯.希尔顿的《消失的地平线》在西方曾轰动一时,他向西方世界呈现了一个世外桃园般的中国。试图从东方主义的视角对其进行文本解读,分析该文本中对中国描述的神秘化色彩,指出西方关于中国的一些认识与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有着密切的关联。说明其所构造的中国形象是异化的"他者"形象,是对中国神秘化、专制性和欲望化的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方主义 消失地平线 中国 他者
下载PDF
一个意识形态化与乌托邦的混合体——试论希尔顿的《消失的地平线》 被引量:5
4
作者 魏慧珊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CAS 2012年第5期26-29,共4页
数百年来,西方人对中国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关于中国的文学作品也为数甚多,这些作品都或多或少的体现了西方对异国异族形象的想象和曲解。本文对英国小说家詹姆斯·希尔顿的作品《消失的地平线》进行解读,通过分析作品中英国及西方... 数百年来,西方人对中国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关于中国的文学作品也为数甚多,这些作品都或多或少的体现了西方对异国异族形象的想象和曲解。本文对英国小说家詹姆斯·希尔顿的作品《消失的地平线》进行解读,通过分析作品中英国及西方在当时的政治、经济的变化背景,以及作家本人的政治观点、宗教信仰和文化思想,揭示出这部小说表面上体现了希尔顿对中国香格里拉地区乌托邦式的幻想,实则更多的是隐含在作品中的意识形态在东方主义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尔顿 消失地平线 萨义德 东方学 形象学 乌托邦 意识形态
下载PDF
通古斯大爆炸引发的科幻狂想
5
作者 赵雅丹 枫月(图) 《世界博览》 2023年第23期24-31,共8页
1908年6月30日上午7点17分,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北纬60°54'11″东经101°54'35″处发生了一次让人震惊的大爆炸。由于大爆炸附近有通古斯河流经,因此被称为“通古斯大爆炸”。当时,贝加尔湖西北部山区的居民看见一道几... 1908年6月30日上午7点17分,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北纬60°54'11″东经101°54'35″处发生了一次让人震惊的大爆炸。由于大爆炸附近有通古斯河流经,因此被称为“通古斯大爆炸”。当时,贝加尔湖西北部山区的居民看见一道几乎和太阳一样明亮的蓝光划过天空,在蓝光消失的地平线处有滚滚的云烟和冲天火柱。大约10分钟后,居民们听到了一种类似炮火的声音。目击者说,爆炸的声音从东向北移动,随之而来的冲击波震得人都站不住脚,数百公里外的窗玻璃都被震碎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古斯大爆炸 消失地平线 西伯利亚地区 西北部山区 贝加尔湖 目击者 冲击波 俄罗斯
原文传递
在西南地区做调查的老外们
6
作者 吕传彬 《文史天地》 2023年第3期35-39,共5页
由于地处偏远加上交通不便,中国西南地区一直带有神秘的色彩,对于许多外国人而言,这种“异国风情”有着深深的吸引力。1933年,英国小说家詹姆斯·希尔顿曾写过一本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书中神秘的“香格里拉”成为后人想象中的乌... 由于地处偏远加上交通不便,中国西南地区一直带有神秘的色彩,对于许多外国人而言,这种“异国风情”有着深深的吸引力。1933年,英国小说家詹姆斯·希尔顿曾写过一本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书中神秘的“香格里拉”成为后人想象中的乌托邦与人间仙境。云南省中甸县还因此改名为“香格里拉县”,其影响之大可以想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失地平线 人间仙境 英国小说家 异国风情 香格里拉县 中甸县 西南地区 乌托邦
原文传递
香格里拉:乌托邦表层下的意识形态形象——从比较文学形象学看《消失的地平线》 被引量:4
7
作者 李宏伟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32-135,共4页
香格里拉广为人知,然而,《消失的地平线》中这一异国形象的复杂构成却少人问津。其自然环境和文化特征具有浓郁的中国韵味,成为对20世纪30年代西方世界具有参照价值和颠覆意义的乌托邦性质的他者形象。但其建立者和最高统治者却是西方人... 香格里拉广为人知,然而,《消失的地平线》中这一异国形象的复杂构成却少人问津。其自然环境和文化特征具有浓郁的中国韵味,成为对20世纪30年代西方世界具有参照价值和颠覆意义的乌托邦性质的他者形象。但其建立者和最高统治者却是西方人,价值观念具有西方文化的鲜明特征,隐含着等级观念和西方人的优越感,其本质上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是个丰富、立体的异国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格里拉 乌托邦形象 意识形态形象 消失地平线
下载PDF
希尔顿笔下的“香格里拉”——评《消失的地平线》 被引量:3
8
作者 李玲 《绥化学院学报》 2010年第5期109-110,共2页
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于20世纪30年代创作的《消失的地平线》,向世人展示了一个美丽的地方——香格里拉。文章拟从乌托邦思想和东方主义角度分析《消失的地平线》,作者希尔顿将西方文明融入到中国的香格里拉,并且以西方文化为中... 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于20世纪30年代创作的《消失的地平线》,向世人展示了一个美丽的地方——香格里拉。文章拟从乌托邦思想和东方主义角度分析《消失的地平线》,作者希尔顿将西方文明融入到中国的香格里拉,并且以西方文化为中心充满了民族优越感,其实希尔顿笔下的香格里拉只是西方社会的避难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尔顿 乌托邦 东方主义 消失地平线
下载PDF
文学乌托邦的符号翻译 被引量:3
9
作者 胡牧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56-161,共6页
以乌托邦为主题的文学作品可以有多重研究视角。本文尝试从语际与符际翻译层面探讨陶渊明《桃花源记》的绘画与英文翻译、詹姆斯·希尔顿《消失的地平线》的中文翻译,以及两部著作的影像,以此剖析"桃花源"与"香格里... 以乌托邦为主题的文学作品可以有多重研究视角。本文尝试从语际与符际翻译层面探讨陶渊明《桃花源记》的绘画与英文翻译、詹姆斯·希尔顿《消失的地平线》的中文翻译,以及两部著作的影像,以此剖析"桃花源"与"香格里拉"的多模态的叙事建构与跨文化传播渠道。需要指出的是,乌托邦的精神世界呈现为物质化的影像并生成新的文化空间时,其符号原型容易遭到解构乃至消失,因而当下对文学乌托邦的多媒质接受提出了更高的鉴赏智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托邦 符号翻译 《桃花源记》 消失地平线
下载PDF
《消失的地平线》中神奇的世界 被引量:2
10
作者 贾梦姗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12-113,共2页
詹姆斯·希尔顿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一经发表即引起了巨大反响,香格里拉也因此书而成为世人祈寻之地。英国文学中素有乌托邦小说的传统,希尔顿的《消失的地平线》无疑为英国的乌托邦小说添加了一抹亮丽的异彩!本文对《消失的地... 詹姆斯·希尔顿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一经发表即引起了巨大反响,香格里拉也因此书而成为世人祈寻之地。英国文学中素有乌托邦小说的传统,希尔顿的《消失的地平线》无疑为英国的乌托邦小说添加了一抹亮丽的异彩!本文对《消失的地平线》的叙述动力源泉以及其中虚构的神奇的世界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失地平线 香格里拉 叙述动力 不可靠叙述 虚构世界
下载PDF
英汉翻译中文化信息的流失与补偿——以《消失的地平线》两个中译本的对比研究为例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柳烟 李琛 李诗曈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第26期118-119,共2页
翻译是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由于英语与汉语文化背景的不同,在英语转译为汉语的过程中,会出现诸多信息流失的情况。信息的流失不仅遗失了源语言(source language)语义的传递,破坏了特有的意境... 翻译是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由于英语与汉语文化背景的不同,在英语转译为汉语的过程中,会出现诸多信息流失的情况。信息的流失不仅遗失了源语言(source language)语义的传递,破坏了特有的意境,同时也削弱了源语言的文学性,因此在目标语中(target language)对文化信息进行补偿(compensation)就十分重要。本文以《消失的地平线》(lost horizon)两个中译本为例,对转译中信息的流失与补偿进行举证,从而加深对信息进行补偿的重要性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汉翻译 文化信息 补偿 消失地平线
下载PDF
《消失的地平线》中的“中国风”--从西方乌托邦文学传统与东方学角度看这一现象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汀 易丹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86-188,共3页
《消失的地平线》讲述了几位西方人士在中国滇藏地区一神奇山谷中的喇嘛寺院的经历。作品出版年代时值一战二战过渡期,这个名为"香格里拉"的乐园,其各项设施与生活方式既古朴又现代,其中中国情调与"中国风"的突出,... 《消失的地平线》讲述了几位西方人士在中国滇藏地区一神奇山谷中的喇嘛寺院的经历。作品出版年代时值一战二战过渡期,这个名为"香格里拉"的乐园,其各项设施与生活方式既古朴又现代,其中中国情调与"中国风"的突出,尤为引人注目。但小说中所创造的各种中国意象与所带来的中国情调与"中国风",其意义的终点并非在于对东方的推崇与肯定,而在于西方对于自我身份的构建和定义与对文明的自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失地平线 中国风 乌托邦 东方学 身份
下载PDF
啊,神迷的香格里拉(上) 被引量:2
13
作者 曹登松 《声屏世界》 2000年第2期52-53,共2页
关键词 香格里拉 希尔顿 小说 詹姆斯 消失地平线 玉龙雪山
下载PDF
一部奇异的乌托邦小说——《消失的地平线》评析
14
作者 李冀宏 张喜华 《译林》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98-200,共3页
  一   "乌托邦"(utopia)一词为英国政治家和作家托马斯·莫尔所首用,出自他用拉丁文写的描绘理想社会的同名作品;乌托邦小说指的是描绘现实中并不存在而由作家虚构的理想社会的小说.出于对现存不合理社会制度的不...   一   "乌托邦"(utopia)一词为英国政治家和作家托马斯·莫尔所首用,出自他用拉丁文写的描绘理想社会的同名作品;乌托邦小说指的是描绘现实中并不存在而由作家虚构的理想社会的小说.出于对现存不合理社会制度的不满和批判,以及对未来理想社会的憧憬与追求,不少哲学家、政治家和文学家都对构想和描绘理想社会颇感兴趣,在其身后留下了一长串的乌托邦小说.在西方,最早的乌托邦小说可追溯到柏拉图的<理想国>;在我国,则以晋朝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最为著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失地平线 希尔顿 乌托邦小说 香格里拉 奇异
原文传递
香格里拉公主形象解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黄莉莉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2012年第2期33-34,共2页
1933年,希尔顿出版了《消失的地平线》[1],小说创造的Shangri-La——"香格里拉"成为无数探险家、旅游者远渡重洋、跋山涉水去寻找的圣地。而其中女主角——"中国公主"罗珍的形象与Shangri-La的异域色彩相得益彰,值得思考。
关键词 消失地平线 香格里拉 公主形象
下载PDF
秘境中的香格里拉——形象学视阈下《消失的地平线》中的异国形象解读 被引量:1
16
作者 车玲燕 惠敏 《山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S1期538-539,共2页
香格里拉是举世闻名的人间胜地,然而它在《消失的地平线》中的异国形象的复杂构成却鲜为人知。希尔顿笔下的香格里拉是美丽宁静的世外桃源,是寄寓人类诗意栖居理想的神秘乌托邦。但是,当我们透过文化滤镜在形象学视阈下审视这一异国形象... 香格里拉是举世闻名的人间胜地,然而它在《消失的地平线》中的异国形象的复杂构成却鲜为人知。希尔顿笔下的香格里拉是美丽宁静的世外桃源,是寄寓人类诗意栖居理想的神秘乌托邦。但是,当我们透过文化滤镜在形象学视阈下审视这一异国形象时,就会发现香格里拉是一个意蕴复杂的多维立体形象。香格里拉是一个意蕴复杂的多维立体形象,它既是寄寓人类诗意栖居理想的神秘乌托邦,更是映射西方物质至上、欧洲中心主义价值观的意识形态书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格里拉 消失地平线 异国形象 形象学
原文传递
颠覆与超越--从互文视角看《拯救溺水鱼》对《消失的地平线》的讽刺戏仿
17
作者 郭静 《菏泽学院学报》 2022年第1期121-124,共4页
《拯救溺水鱼》是谭恩美突破其一贯的写作风格而对希尔顿《消失的地平线》进行的互文性戏仿写作。通过情节、人物和主题的变动消解了《消失的地平线》中西方对东方的想象与书写,颠覆了西方的凝视心态和霸权话语,推翻了西方刻意美化东方... 《拯救溺水鱼》是谭恩美突破其一贯的写作风格而对希尔顿《消失的地平线》进行的互文性戏仿写作。通过情节、人物和主题的变动消解了《消失的地平线》中西方对东方的想象与书写,颠覆了西方的凝视心态和霸权话语,推翻了西方刻意美化东方乌托邦的政治与文化意图。对人类救赎这一命题进行了颠覆性和超越性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文 戏仿 《拯救溺水鱼》 消失地平线
下载PDF
浅谈《消失的地平线》同佛教思想的契合与差异 被引量:1
18
作者 杨婧依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第5期125-126,共2页
在小说《消失的地平线》(Lost Horizon)中,英国人詹姆斯希尔顿(James Hilton)描述了中国藏区的香格里拉,成为西方人心目中的世外桃源。其中,作者对在香格里拉生活的人们的思想的描述,同佛教思想有契合也有差异。本文对两者进行粗浅的比... 在小说《消失的地平线》(Lost Horizon)中,英国人詹姆斯希尔顿(James Hilton)描述了中国藏区的香格里拉,成为西方人心目中的世外桃源。其中,作者对在香格里拉生活的人们的思想的描述,同佛教思想有契合也有差异。本文对两者进行粗浅的比较,并探讨从中获得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失地平线 香格里拉 佛教
下载PDF
消失的地平线--欧美取消文化的来龙去脉
19
作者 杨大巍 薛倩 《新华月报》 2022年第2期53-57,共5页
1492年的8月,三艘海上帆船离开西班牙的安塔卢西亚,一路朝西,驶向了大海尽头的另一片未知世界。中世纪末叶的这三艘帆船,在没有航海仪器、航行线路,没有对于地球上海洋和陆地足够认知的情况下,靠着其中一个人的想象和坚毅,经过两个多月... 1492年的8月,三艘海上帆船离开西班牙的安塔卢西亚,一路朝西,驶向了大海尽头的另一片未知世界。中世纪末叶的这三艘帆船,在没有航海仪器、航行线路,没有对于地球上海洋和陆地足够认知的情况下,靠着其中一个人的想象和坚毅,经过两个多月几度绝望的航行,终于见到了让这群人激动落泪的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海仪器 未知世界 帆船 消失地平线 来龙去脉 西班牙 陆地
原文传递
追寻红军长征的足迹(五)——走进迪庆红军长征博物馆 被引量:1
20
作者 郭秀翔 《党史文汇》 2016年第9期28-34,共7页
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滇藏川三省结合地的迪庆是云南省唯一的藏族自治州.追寻红军长征的足迹,我们来到了迪庆藏族自治州.“迪庆”藏语意为“吉祥如意的地方”,这里是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长篇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中描绘的“香格里... 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滇藏川三省结合地的迪庆是云南省唯一的藏族自治州.追寻红军长征的足迹,我们来到了迪庆藏族自治州.“迪庆”藏语意为“吉祥如意的地方”,这里是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长篇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中描绘的“香格里拉”.1936年四五月间,红二、六军团长征来到这一地区,历时半个多月,行程400多公里,翻越3座雪山,在雪域高原播下革命火种,“民族团结”的佳话传颂至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迪庆藏族自治州 红军长征 博物馆 消失地平线 “香格里拉” 长篇小说 英国作家 雪域高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