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加氢处理催化剂制备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
作者 李丽 金环年 胡云剑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564-1569,共6页
从过渡金属硫化物催化剂活性相理论出发,认为在加氢催化剂制备过程中保证活性组分的适度分散和金属-载体之间适度的相互作用能提高加氢催化剂的性能。本文针对加氢处理催化剂的制备技术,综述了添加有机助剂、平衡吸附法、浆液浸渍法等... 从过渡金属硫化物催化剂活性相理论出发,认为在加氢催化剂制备过程中保证活性组分的适度分散和金属-载体之间适度的相互作用能提高加氢催化剂的性能。本文针对加氢处理催化剂的制备技术,综述了添加有机助剂、平衡吸附法、浆液浸渍法等浸渍改进技术以及水热沉积法、原位晶化法、化学气相沉积法等新型的制备技术,并介绍了相关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分析指出有机助剂能与载体、金属作用,进而改变金属在载体表面的存在形态,有利于高活性CoMoS相的生成;水热沉积法和原位晶化法能够使活性组分在载体上均匀吸附沉积,从而实现活性组分在载体上的分散,并形成堆积程度更高的高活性Ⅱ型活性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氢处理催化剂 浸渍技术 水热沉积 原位晶化 化学气相沉积
下载PDF
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拉挤成型工艺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赵新涛 姜宁 +3 位作者 王明道 李骏腾 李迪 谭洪生 《材料导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20-228,共9页
拉挤成型作为一种连续生产固定截面的热塑性复合材料成型工艺,具有原材料利用率高、生产效率高、废品率低、产品复制性强、可设计等优点,已在轻量化汽车、建筑建材、风电叶片等领域内广泛应用。热塑性树脂基体存在室温下呈固态、熔融状... 拉挤成型作为一种连续生产固定截面的热塑性复合材料成型工艺,具有原材料利用率高、生产效率高、废品率低、产品复制性强、可设计等优点,已在轻量化汽车、建筑建材、风电叶片等领域内广泛应用。热塑性树脂基体存在室温下呈固态、熔融状态下流动性差的问题,导致纤维浸渍困难,成为此类成型工艺发展的瓶颈,因此改进拉挤成型工艺的关键集中在纤维浸渍技术上。本文综述了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拉挤成型工艺的研究进展,并根据浸渍方式的不同将热塑性复合材料拉挤成型工艺分为非反应型拉挤成型工艺和反应型拉挤成型工艺,介绍了每种成型工艺的浸渍特点、制备流程以及工艺优化方案,阐述了拉挤成型工艺中不同的纤维浸渍方式对制件质量的影响规律,最后对拉挤成型工艺现存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展望了未来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拉挤成型工艺的发展趋势,为今后拉挤成型工艺的深入研究和开拓创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增强 浸渍技术 成型工艺 拉挤成型 热塑性复合材料
下载PDF
市政桥梁工程钢筋混凝土结构防腐设计研究
3
作者 王刚 《广东土木与建筑》 2023年第12期94-97,共4页
市政桥梁钢筋混凝土结构防腐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桥梁结构的使用寿命和养护成本,研究桥梁结构防腐技术意义重大。文章根据实际工程经验,通过与传统成膜型防腐技术对比,研究并应用了新型渗透型硅烷浸渍技术。实施效果良好,硅烷浸渍技... 市政桥梁钢筋混凝土结构防腐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桥梁结构的使用寿命和养护成本,研究桥梁结构防腐技术意义重大。文章根据实际工程经验,通过与传统成膜型防腐技术对比,研究并应用了新型渗透型硅烷浸渍技术。实施效果良好,硅烷浸渍技术各项指标能达到设计和规范要求,在防腐耐久性、经济性、环保节能性等方面具有优势,特别适用于新建桥梁混凝土结构的防腐涂装保护,对于建成时间较长或已实施过涂装保护的桥梁混凝土结构,应用效果一般。期望为市政桥梁混凝土防腐设计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政桥梁 钢筋混凝土结构 防腐 异丁基三乙氧基硅烷 浸渍技术
下载PDF
一种自支撑金纳米薄膜的制备、结构和氮吸附特性 被引量:2
4
作者 富笑男 李新建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5257-5261,共5页
以一种新的硅微米/纳米结构复合体系——硅纳米孔柱阵列作为还原性衬底,采用浸渍技术制备出一种自支撑的金纳米薄膜,并对其表面形貌和结构进行了表征.实验表明,金纳米薄膜的制备过程是一个自终止过程.当硅纳米孔柱阵列被耗尽后,浸渍溶液... 以一种新的硅微米/纳米结构复合体系——硅纳米孔柱阵列作为还原性衬底,采用浸渍技术制备出一种自支撑的金纳米薄膜,并对其表面形貌和结构进行了表征.实验表明,金纳米薄膜的制备过程是一个自终止过程.当硅纳米孔柱阵列被耗尽后,浸渍溶液中Au3+的还原反应将自行终止;同时,所形成的金纳米薄膜自动与衬底脱离并成为一种自支撑薄膜.薄膜的形成机理被归因于硅纳米孔柱阵列所具有的高的表面活性和还原性.用能量弥散x射线谱对薄膜表面化学成分分析的结果表明,如此制备的金纳米薄膜具有很强的氮吸附和氮储存能力.这一特性有可能在气体传感器、空气分离和氮纯化以及氮化合物的膜合成器等技术领域得到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支撑金纳米薄膜 硅纳米孔柱阵列 浸渍技术 纳米薄膜 制备过程 纳米结构 吸附特性 氮吸附 自支撑 化学成分分析 浸渍溶液
原文传递
银/硅纳米孔柱阵列活性基底的SERS效应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王永强 冯飞 +1 位作者 郭艳 李新建 《光散射学报》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55-259,共5页
以硅纳米孔柱阵列(Si-NPA)为衬底,采用浸渍法制备出一种具有规则表面形貌特征的银/硅纳米孔柱阵列(Ag/Si-NPA),并以R6G为探测目标材料,对其表面增强拉曼(SERS)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对于R6G浓度低至10-15M,Ag/Si-NPA均能表现出清晰... 以硅纳米孔柱阵列(Si-NPA)为衬底,采用浸渍法制备出一种具有规则表面形貌特征的银/硅纳米孔柱阵列(Ag/Si-NPA),并以R6G为探测目标材料,对其表面增强拉曼(SERS)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对于R6G浓度低至10-15M,Ag/Si-NPA均能表现出清晰的特征SERS峰。随着浓度的降低,R6G的荧光淬灭,所测拉曼光谱的基线降低,但特征峰峰位基本保持不变。在低浓度10-15M时得到的SERS光谱,理论上证明为单分子光谱。此外,Ag/Si-NPA活性基底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在长达28天的自然老化过程中,Ag/Si-NPA能够保持对R6G较高的探测水平,光谱具有较好的信噪比和分辨率。Ag/Si-NPA是一种理想的SERS活性基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 硅纳米孔柱阵列(Si-NPA) 浸渍技术 Ag/Si-NPA
原文传递
热塑性复合材料的制造技术与应用 被引量:2
6
作者 高树理 《山东化工》 CAS 2007年第2期26-27,共2页
关键词 复合材料 预浸料 热塑性树脂 浸渍技术
下载PDF
基于纳米CuO敏感材料的电流型NO_2传感器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郝增川 王岭 +2 位作者 戴磊 崔广华 李跃华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347-1351,共5页
采用浸渍技术在多孔的氧化钇稳定的氧化锆(YSZ)中制备了纳米CuO敏感材料,并以其为敏感电极,YSZ为固体电解质,制备了一种新型的电流型NO2传感器。采用X射线衍射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表征了NO2传感器的相组成和微观形貌,应用IM6e型电化学工... 采用浸渍技术在多孔的氧化钇稳定的氧化锆(YSZ)中制备了纳米CuO敏感材料,并以其为敏感电极,YSZ为固体电解质,制备了一种新型的电流型NO2传感器。采用X射线衍射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表征了NO2传感器的相组成和微观形貌,应用IM6e型电化学工作站测试了其气敏性能。结果表明,CuO颗粒粒径约为100 nm,且与基体结合紧密。在500~600℃时,传感器对NO2表现出良好的敏感性。在极化电压为-300 mV,NO2体积分数为0~5.0×10-4时,传感器的响应电流值与NO2浓度之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在被测气体总流量为400 cm3/min时,传感器信号90%的响应和恢复时间均为50 s。传感器响应信号在测试时间内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共存气体O2和CO2对传感器的敏感性几乎没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流型NO2传感器 浸渍技术 CuO纳米颗粒 氧化锆
下载PDF
基于纳米NiO颗粒敏感电极的NO_2气敏特性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郝增川 王岭 +3 位作者 戴磊 崔广华 李跃华 杨越涛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1期413-417,共5页
利用浸渍技术在YSZ多孔层中制备NiO纳米颗粒材料,并以其为敏感电极组成新型的电流型NO2传感器。采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表征了NO2传感器物相和形貌结构,应用IM6e型电化学工作站测试了其气敏性能。实验结果表明:NiO颗粒粒度约50... 利用浸渍技术在YSZ多孔层中制备NiO纳米颗粒材料,并以其为敏感电极组成新型的电流型NO2传感器。采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表征了NO2传感器物相和形貌结构,应用IM6e型电化学工作站测试了其气敏性能。实验结果表明:NiO颗粒粒度约50nm,且分布均匀。在500~600℃时,传感器对NO2有良好的敏感性,其响应电流值与NO2的浓度之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传感器对NO2响应时间短且响应信号稳定。O2和CO2的存在对传感器响应信号几乎没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浸渍技术 电流型NO2传感器 纳米颗粒 YSZ
原文传递
纳米结构CuO为敏感电极的阻抗谱型NO_2传感器 被引量:1
9
作者 王岭 郝增川 +3 位作者 戴磊 李跃华 吴印林 崔广华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1-87,共7页
以浸渍技术制备的纳米CuO颗粒作敏感电极,以YSZ作为固体电解质制备了阻抗谱型NO2传感器。采用XRD、SEM对NO2传感器敏感材料的相组成和微观形貌进行了表征,应用电化学工作站测试了传感器的敏感性能。结果表明:浸渍法制得的CuO颗粒均匀分... 以浸渍技术制备的纳米CuO颗粒作敏感电极,以YSZ作为固体电解质制备了阻抗谱型NO2传感器。采用XRD、SEM对NO2传感器敏感材料的相组成和微观形貌进行了表征,应用电化学工作站测试了传感器的敏感性能。结果表明:浸渍法制得的CuO颗粒均匀分布在电解质的多孔层内,粒径在200 nm左右。在450~550℃,传感器对NO2有良好的敏感性,在0.1 Hz总阻抗|Z|=(Z′2+Z″2)~(1/2)姨与NO2浓度(0~200 mL.m-3)呈良好的线性关系。传感器的固有响应时间为50 s,共存的O2和CO2气体对传感器敏感性能几乎没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抗谱型NO2传感器 浸渍技术 CuO纳米颗粒 YSZ
下载PDF
金/硅纳米孔柱阵列的场发射
10
作者 富笑男 罗艳伟 +3 位作者 符建华 李坤 程莉娜 李新建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559-1562,共4页
利用浸渍技术在硅纳米孔柱阵列(silicon nanoporous pillar array(简称Si-NPA))上制备了复合纳米薄膜Au/Si-NPA。测试了其场发射性能。测试结果显示,Au/Si-NPA的开启电场为约2V/μm;在7.59V/μm的外加电场下,其发射电流密度为67μA/cm2... 利用浸渍技术在硅纳米孔柱阵列(silicon nanoporous pillar array(简称Si-NPA))上制备了复合纳米薄膜Au/Si-NPA。测试了其场发射性能。测试结果显示,Au/Si-NPA的开启电场为约2V/μm;在7.59V/μm的外加电场下,其发射电流密度为67μA/cm2;在外加电压2000V时,其电流浮动率为21%。导致Au/Si-NPA优良的发射性能是由于其独特的表面形貌和结构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硅纳米孔柱阵列 场发射 浸渍技术
下载PDF
生丝浸渍的新技术
11
作者 袁和春 《现代丝绸》 1990年第2期16-20,共5页
关键词 生丝 浸渍技术 丝织工艺
下载PDF
Au/Si-NPA复合纳米体系的SERS增强能力研究
12
作者 富笑男 李坤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91-793,共3页
利用具有准周期结构的硅纳米孔柱阵列(silicon nanoprous pillar array,Si-NPA)为衬底使用浸渍法制备优化Au/Si-NPA活性基底。并利用最优化制备的Au/Si-NPA活性基底对罗丹明6G(Rhoda-mine 6G,R6G)进行探测,研究其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urfa... 利用具有准周期结构的硅纳米孔柱阵列(silicon nanoprous pillar array,Si-NPA)为衬底使用浸渍法制备优化Au/Si-NPA活性基底。并利用最优化制备的Au/Si-NPA活性基底对罗丹明6G(Rhoda-mine 6G,R6G)进行探测,研究其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urface enhanced Raman scattering,SERS)光谱并对其增强原理进行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纳米颗粒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 多孔硅 硅纳米孔柱阵列 浸渍技术
下载PDF
沉积在硅纳米孔柱阵列上的金网络
13
作者 符建华 欧海峰 +2 位作者 刘琨 富笑男 李新建 《电子元件与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48-50,共3页
采用浸渍技术在硅纳米孔柱阵列(Si-NPA)衬底上沉积了金(Au),得到了Au的网络结构Au/Si-NPA。测试分析表明,将Au/Si-NPA进行600℃氧退火60min,退火前后的Au晶粒度分别为26.0nm和75.5nm。无论是在氧气还是在氮气气氛下对Au/Si-NPA进行600... 采用浸渍技术在硅纳米孔柱阵列(Si-NPA)衬底上沉积了金(Au),得到了Au的网络结构Au/Si-NPA。测试分析表明,将Au/Si-NPA进行600℃氧退火60min,退火前后的Au晶粒度分别为26.0nm和75.5nm。无论是在氧气还是在氮气气氛下对Au/Si-NPA进行600℃退火,Au都不会渗透到Si-NPA衬底内,而且也不会与硅反应形成化合物。说明Au可作为良好的互连材料应用到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u/硅纳米孔柱阵列 Au互连 浸渍技术
下载PDF
含碳耐火材料的防氧化方法 被引量:16
14
作者 李新健 柯昌明 李楠 《耐火材料》 EI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33-135,142,共4页
结合含碳耐火材料的抗氧化要求,对添加抗氧化剂技术、表面浸渍抑制氧化法与抗氧化涂层技术及其作用机理进行了综合介绍,并在此基础上对含碳耐火材料防氧化技术的研究方向提出了一些见解。
关键词 含碳耐火材料 抗氧化性 防氧化剂 涂层技术 表面浸渍技术
下载PDF
连续玻璃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工艺及力学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15
15
作者 王荣国 刘文博 +2 位作者 张东兴 张洪涛 黄龙男 《航空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2001年第2期44-47,共4页
选择三种国产高性能热塑性树脂 ,聚醚砜、酞侧基聚醚砜、酞侧基聚醚酮和高强玻璃纤维粗纱 ,采用连续预浸渍技术和高温、高压成型工艺 ,确定出合理的工艺参数 ,分别制备了树脂基体试件和单向板试件 ,并对其进行了相关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关键词 热塑性复合材料 工艺参数 力学性能试验 热塑性树脂 断口 连续预浸渍技术 连续玻璃纤维 成型工艺 扫描电镜 单向板试件
下载PDF
熔融浸渍及界面结合对连续玻璃纤维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6
16
作者 周杰 李代文 +1 位作者 杨国刚 姚玉元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31-135,151,共6页
熔融浸渍技术一直是制备连续玻璃纤维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的主流技术。然而,聚丙烯熔体流动性低、黏度高以及树脂与玻璃纤维相容性较差的问题限制了它的广泛应用。针对这些技术难题,一方面,采用负载了2,5-二甲基-2,5-二(叔丁基过氧基)己... 熔融浸渍技术一直是制备连续玻璃纤维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的主流技术。然而,聚丙烯熔体流动性低、黏度高以及树脂与玻璃纤维相容性较差的问题限制了它的广泛应用。针对这些技术难题,一方面,采用负载了2,5-二甲基-2,5-二(叔丁基过氧基)己烷的聚丙烯粒子(MB-CR PP)为断链剂,提高聚丙烯流动性;另一方面,使用相容剂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PP-g-MAH)来改善连续玻璃纤维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的界面结合强度。结果表明,使用MB-CR PP能够降低聚丙烯分子量,大幅提高其流动性,可以使熔融树脂与玻璃纤维浸渍更加充分,并降低连续玻璃纤维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的孔隙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当MB-CR PP在树脂体系中含量为0. 4%时,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达到最优。进一步提高其用量会明显降低聚丙烯的力学性能,从而导致复合材料力学性能下降。此外,当相容剂用量从0%增加到2. 5%时,复合材料的界面结合强度明显改善,力学性能也有较大提高,但进一步提高相容剂用量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改善效果就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 有机过氧化物 熔融浸渍技术 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 连续玻璃纤维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
下载PDF
应用硅烷浸渍技术预防砼路面剥蚀 被引量:5
17
作者 季井满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06年第5期32-33,共2页
我国北方公路冬季经常积雪、结冰,养护部门在保通的过程中,被迫大量使用除冰盐、融雪剂,因此造成路面大面积严重剥蚀。从分析硅烷浸渍技术的性质入手,结合工程实例,对其应用进行论述。
关键词 硅境浸渍技术 特性 应用
下载PDF
硅烷浸渍技术在道路桥梁中的研究及应用进展
18
作者 杨峻芳 唐莉 《重庆建筑》 2023年第8期55-58,共4页
为了了解硅烷浸渍技术在道路桥梁中的现有研究情况,该文从硅烷浸渍技术的防护机理、使用性能演变规律及长期使用效果进行详细总结。首先,系统探讨了硅烷材料对混凝土的防护机理;其次,分析了改性硅烷材料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此外,阐述了... 为了了解硅烷浸渍技术在道路桥梁中的现有研究情况,该文从硅烷浸渍技术的防护机理、使用性能演变规律及长期使用效果进行详细总结。首先,系统探讨了硅烷材料对混凝土的防护机理;其次,分析了改性硅烷材料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此外,阐述了硅烷浸渍技术在道路桥梁混凝土的长期使用效果;最后,提出硅烷浸渍技术在道路桥梁混凝土应用存在的问题,指出了该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为解决道路桥梁混凝土耐久性问题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桥梁 硅烷浸渍技术 作用机理 使用性能 耐久性
下载PDF
硅烷浸渍混凝土提高结构耐久性的技术原理及应用 被引量:4
19
作者 石萍 《水利科技与经济》 2011年第11期96-97,共2页
硅烷浸渍混凝土防护技术,具有良好的表面斥水效果及自我修复能力,独特的透气性,抗冻融、风化、老化性能,使混凝土耐久性得到大幅提高,因而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
关键词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 混凝土老化及冻融破坏 硅烷浸渍技术
下载PDF
真空浸渍技术在红小豆加工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宋莲军 祝美云 《西部粮油科技》 2003年第4期22-24,共3页
研究了以优质红小豆为原料,采用真空浸渍技术,既缩短了红小豆的加工时间,节约了能耗,又保全了原料特有的色、香、味,经实验确定了最佳工艺及操作条件,为红小豆的深加工开拓了一条新途径。
关键词 红小豆 真空浸渍技术 食品开发 深加工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