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亚夏季海陆热力对比对全球变暖的响应 被引量:6
1
作者 华文剑 陈海山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65-374,共10页
利用耦合模式比较20世纪气候模拟试验和21世纪SRES(Special Report on Emissions Scenarios)A1B情景气候预估试验结果,探讨了东亚区域海陆热力对比对全球变暖的响应。首先通过超级集合方法,重建了20世纪40a(1960—1999年)和预估了21世纪... 利用耦合模式比较20世纪气候模拟试验和21世纪SRES(Special Report on Emissions Scenarios)A1B情景气候预估试验结果,探讨了东亚区域海陆热力对比对全球变暖的响应。首先通过超级集合方法,重建了20世纪40a(1960—1999年)和预估了21世纪40 a(2020—2059年)东亚地区的海陆热力对比;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东亚夏季海陆热力对比的过去40 a的变化特征及其未来的可能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超级集合的方法能够有效地降低单个模式存在的不确定性,其结果优于多模式的算术平均结果。利用超级集合方法能够很好地再现1960—1999年间海陆热力差指数的变化特征,并且有效地降低与再分析资料的均方根误差。进一步分析发现,陆面温度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变化较明显,尤其在华南地区存在显著增温;而东亚大陆季风区,存在明显的降温趋势。利用超级集合方法预估未来海陆热力对比的结果表明,在2040年前存在较强的海陆热力差,而2050后海陆热力对比有减弱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变暖 海陆热力对比 多模式超级集合
下载PDF
20世纪60年代中期亚非夏季风减弱的全球气候背景异常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宋燕 季劲钧 孙丹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13-324,共12页
利用美国NASA格点月降水总量资料、美国CO2信息分析中心地表面温度异常月平均网格点资料、美国NCEP/NCAR再分析全球网格点资料和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的台站地温观测资料分析了1960年代中期亚非夏季风环流圈年代际时间尺度的减弱及其... 利用美国NASA格点月降水总量资料、美国CO2信息分析中心地表面温度异常月平均网格点资料、美国NCEP/NCAR再分析全球网格点资料和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的台站地温观测资料分析了1960年代中期亚非夏季风环流圈年代际时间尺度的减弱及其与之有关的全球气候场异常现象。结果发现,1960年代中期全球对流层大气温度和海洋温度场发生异常变化,对流层大气有明显降温,海洋主要以印度洋升温、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降温为主要特征,同时,我国大陆土壤温度和青藏高原温度在1960年代中期有明显的下降,导致亚洲大陆与印度洋之间的热力对比明显减弱,东风急流减弱,最终导致亚非夏季风明显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非夏季风 季风环流圈 气候场异常 海陆热力对比 东风急流
下载PDF
末次间冰期全球地表温度变化及物理机制的模拟研究
3
作者 熊力 刘博 孙咏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10-1018,共9页
本研究基于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的末次间冰期模拟试验(lig127k)与工业革命前参照试验(piControl)数据,利用气候反馈响应分析方法,揭示了地球轨道参数改变引起的全球地表温度变化及其关键过程和机制。5个模式的分析结果表... 本研究基于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的末次间冰期模拟试验(lig127k)与工业革命前参照试验(piControl)数据,利用气候反馈响应分析方法,揭示了地球轨道参数改变引起的全球地表温度变化及其关键过程和机制。5个模式的分析结果表明:1)与piControl相比,lig127k试验中地球轨道参数的改变主要影响了大气层顶入射太阳辐射的季节性差异,其中北半球冬季大气层顶入射太阳辐射明显减少,全球平均为-19.60 W/m^(2),而夏季则显著增加,为20.42 W/m^(2),全年平均变化较小,仅为-0.06 W/m^(2);2)lig127k的地表温度也表现为冬季(夏季)显著的降低(升高),其中北半球冬季全球平均降温-0.61 K,夏季增温0.67 K;3)从物理过程分解来看,北半球冬季(夏季)的降温(增温)均主要来自大气层顶入射太阳辐射的贡献,其次来自水汽的正反馈贡献,而云辐射效应则抵消了大部分降温(增温);4)与工业革命前时期相比,在末次间冰期,海陆热力对比在北半球显著加强,而在南半球显著减弱,其中起正贡献的主要过程为陆地/海洋热输送和云辐射效应,而太阳辐射强迫效应和地表湍流热通量则是主要的负贡献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末次间冰期 地表温度变化 物理机制 气候反馈响应分析方法 地球轨道参数变化 海陆热力对比
原文传递
局地海陆热力对比对南海夏季风爆发影响的数值试验 被引量:20
4
作者 任雪娟 钱永甫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27-334,共8页
使用s-p区域气候模式,通过两组海温异常下的数值试验和2个理想试验来初步探讨南海与中南半岛局地海陆热力对比对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冬春季南海海温增暖使南海高低空均呈现出有利于季风环流形成的形势,促进南海夏季风的爆发... 使用s-p区域气候模式,通过两组海温异常下的数值试验和2个理想试验来初步探讨南海与中南半岛局地海陆热力对比对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冬春季南海海温增暖使南海高低空均呈现出有利于季风环流形成的形势,促进南海夏季风的爆发;冬春季南海海温变冷的作用则基本相反。南海地区局地海陆热力对比是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可能原因之一,这种局地的海陆热力差异叠加在大尺度的海陆热力差异作用之上,对南海季风在南海地区突发性爆发特征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试验 局地海陆热力对比 南海 季风 p-σ区域气候模式 海温
下载PDF
NUMERICAL SIMULATION EXPERIMENTS OF THE IMPACTS OF LOCAL LAND-SEA THERMODYNAMIC CONTRASTS ON THE SCS SUMMER MONSOON ONSET 被引量:2
5
作者 任雪娟 钱永甫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SCIE 2003年第1期1-8,共8页
The important effects of local land-sea thermodynamic contrast between the South China Sea (SCS) and Indochina Peninsula on SCS summer monsoon onset are preliminarily studied by using two sets of SSTA tests and two id... The important effects of local land-sea thermodynamic contrast between the South China Sea (SCS) and Indochina Peninsula on SCS summer monsoon onset are preliminarily studied by using two sets of SSTA tests and two ideal tests in s-p regional climate model. The result shows that warm SST in the SCS in winter and spring is favorable for the formation of monsoon circulation throughout all levels of the atmosphere over the sea, which hastens the onset of SCS summer monsoon. The effects of cold SST are generally the opposite. The local land-sea contrast in the SCS is one of the possible reasons for SCS summer monsoon onset. Superposed upon large-scale land-sea thermodynamic differences, it facilitates the formation of out-breaking onset characteristics of SCS summer monsoon in the SCS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cal land-sea thermodynamic contrast SCS summer monsoon p-σregional climate model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