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9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大容量气枪震源在海陆联测中的应用:南海北部试验结果分析
被引量:
65
1
作者
丘学林
陈颙
+5 位作者
朱日祥
徐辉龙
施小斌
叶春明
赵明辉
夏少红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63-469,共7页
利用海上大容量气枪震源和陆上地震台站在南海北部进行海陆联测试验尚属首次.试验结果表明,“实验2号”调查船新枪阵的信号传播距离最远为255km,信号有效范围达5×104km2,覆盖了香港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比旧枪阵在信号强度、传播距离...
利用海上大容量气枪震源和陆上地震台站在南海北部进行海陆联测试验尚属首次.试验结果表明,“实验2号”调查船新枪阵的信号传播距离最远为255km,信号有效范围达5×104km2,覆盖了香港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比旧枪阵在信号强度、传播距离和有效范围等方面都有大幅度提高,说明气枪震源的更新改造是成功的.与其他地区已有的试验结果相比较,发现新枪阵的激发效果达到了国际同类震源的最好水平,特别是在利用陆上固定地震台站接收远距离海上气枪信号方面有新的突破,这对于沿海地区三维地壳结构的探测和“地震雷达”概念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枪震源
地震
台站
海陆
地震
联测
地壳结构
南海北部
原文传递
珠江口海域滨海断裂带的地震学特征
被引量:
45
2
作者
曹敬贺
孙金龙
+1 位作者
徐辉龙
夏少红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98-508,共11页
利用2010年珠江口外海陆地震联测数据,探测到滨海断裂带在担杆岛外12km处发育,断裂带主体倾向东南、宽约20km,沉积层在断裂带内迅速增厚引起陆上固定地震台站的Pg震相在对应断裂带位置的走时明显滞后.通过震相分析和走时正演拟合,获得...
利用2010年珠江口外海陆地震联测数据,探测到滨海断裂带在担杆岛外12km处发育,断裂带主体倾向东南、宽约20km,沉积层在断裂带内迅速增厚引起陆上固定地震台站的Pg震相在对应断裂带位置的走时明显滞后.通过震相分析和走时正演拟合,获得了滨海断裂带两侧由浅至深的纵波速度结构模型,断裂带内部沉积层速度为1.8~3.5km/s,上地壳速度5.2~6.1km/s,下地壳速度为6.3~6.6km/s,莫霍面的埋深由滨海断裂带陆侧的29km抬升至其海侧的27km.滨海断裂带两侧的地壳结构特征明显不同,证实了该断裂带是华南陆区正常型陆壳与南海减薄型陆壳分界断裂的性质.在华南沿海和海陆过渡带的下地壳顶部探测到厚约3km、层速度为5.5~5.9km/s的低速层,往海域逐渐减薄尖灭.壳内低速层是地壳中的力学软弱带,与近似正交的NEE向滨海断裂带和NW向断裂带共同组构成了该区地震活动的孕震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
滨海断裂带
海陆
地震
联测
地壳结构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香港地区海陆地震联测及深部地壳结构研究
被引量:
27
3
作者
夏少红
丘学林
+3 位作者
赵明辉
徐辉龙
叶春明
陈营华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389-1397,共9页
为了探明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带的深部地壳结构,我们在香港外海域进行了一次海陆地震联测的实验,利用固定地震台网远距离接收海上气枪信号,接收距离远达200多km,并利用此次实验的测线1剖面模拟得到了海陆过渡带的深部地壳速度结构.速度结...
为了探明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带的深部地壳结构,我们在香港外海域进行了一次海陆地震联测的实验,利用固定地震台网远距离接收海上气枪信号,接收距离远达200多km,并利用此次实验的测线1剖面模拟得到了海陆过渡带的深部地壳速度结构.速度结构模型表明:研究区海陆过渡带的地壳结构非均匀性较明显,由陆至海沉积层有一个突然增厚的特点;莫霍面深度约为26-29 km,上地壳P波速度约为5.5-6.4 km/s,下地壳P波速度为6.5-6.9 km/s.在担杆列岛往海方向有一个低速破碎带,其上地壳P波速度为5.2-6.1 km/s,下地壳P波速度为6.2-6.4 km/s,结合野外地质调查的结果,推测它可能为滨海断裂带.在担杆列岛往陆方向香港和深圳之间的研究区域,莫霍面有较大起伏,可能与此处发育的海丰断裂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陆
地震
联测
深部地壳结构
香港地区
滨海断裂带
震相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带地壳平均速度及莫霍面深度分析
被引量:
24
4
作者
夏少红
丘学林
+2 位作者
赵明辉
徐辉龙
施小斌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3-70,共8页
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带是一条深地震探测的空白带,其地壳结构研究不仅可以揭示华南沿海地区地震活动规律和构造活动特征,而且可以将以往在海上和陆上使用深地震探测所获得的地壳结构模型进行有效的衔接。鉴于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带地壳结构的...
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带是一条深地震探测的空白带,其地壳结构研究不仅可以揭示华南沿海地区地震活动规律和构造活动特征,而且可以将以往在海上和陆上使用深地震探测所获得的地壳结构模型进行有效的衔接。鉴于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带地壳结构的重要性,2004年我们在香港外海域进行了一次海陆地震联测实验。本文以此次实验中广东和香港地区固定地震台网以及担杆岛流动台所获得的数据为基础,对各台站接收到的Pg和PmP震相进行了近似横向均一的二维结构模拟,获得了各台站对应的地壳平均速度和PmP反射点处的莫霍面深度值。其结果显示研究区地壳平均速度普遍为6.2km·s-1左右,比全球地壳平均速度6.45km·s-1要低,这可能与普遍发育于华南沿海地带的中地壳低速层有关。研究区东边的SHW台所获得的地壳平均速度为6.7km·s-1左右,要明显高于全球地壳平均速度,它可能是由于局部异常结构所造成的,其与地幔岩浆的侵入作用可能存在一定联系。研究区莫霍面深度在26—35km左右,变化趋势较为明显,从北西向南东方向逐渐变浅,属于地壳减薄型结构,推测其可能与南海北部边缘的形成演化有密切联系。研究表明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带是一个明显的转换地带,它的深部地壳结构特征应该与南海的扩张演化有密切联系,这些认识推进了华南地区和南海北部陆缘地壳结构和构造属性的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海陆
过渡带
地壳平均速度
海陆
地震
联测
莫霍面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带地壳结构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
8
5
作者
夏少红
赵明辉
丘学林
《华南地震》
2008年第4期9-17,共9页
首先总结了前人在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带获得的研究成果:由重磁异常、水深及卫星影像等资料推测滨海断裂带存在于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地区;介绍了最近在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地区开展的海陆地震联测试验,其结果显示有一个穿透整个地壳的低速破碎...
首先总结了前人在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带获得的研究成果:由重磁异常、水深及卫星影像等资料推测滨海断裂带存在于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地区;介绍了最近在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地区开展的海陆地震联测试验,其结果显示有一个穿透整个地壳的低速破碎带发育于海陆过渡地区,推测它为滨海断裂带在速度上的表现,另外广泛分布于华南大陆的中地壳低速层在海陆过渡处也有较好发育;总结了天然地震层析成像在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带的研究成果。最后结合目前的研究现状,指出了今后我们的研究方向:在逐步完善目前海陆地震联测试验的基础上,同时开展海陆过渡带的多道地震数据采集及地球化学研究;加强海陆过渡带的地震监测,进行震源机制解和人工地震与天然地震联合成像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结构
南海北部
海陆
过渡带
滨海断裂带
海陆
地震
联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珠江口外潜在强震区海陆地震联测的初步结果
被引量:
7
6
作者
曹敬贺
夏少红
+2 位作者
孙金龙
朱俊江
徐辉龙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71-78,共8页
海陆地震联测是研究海陆过渡带深部地壳结构的有效的地球物理方法。为了研究珠江口外潜在强震区的深部发震构造,对比分析了2004年和2010年珠江口外海陆地震联测的数据特征,重点对2010年海陆地震联测实验的OBS2010-1测线进行分析。通过...
海陆地震联测是研究海陆过渡带深部地壳结构的有效的地球物理方法。为了研究珠江口外潜在强震区的深部发震构造,对比分析了2004年和2010年珠江口外海陆地震联测的数据特征,重点对2010年海陆地震联测实验的OBS2010-1测线进行分析。通过对该测线采集数据的初步分析可知,此次实验数据质量较高且完善性好,多道地震探测获得了清晰的浅部结构,固定地震台、流动地震台和海底地震仪记录的震相信息丰富,固定台接收气枪信号的最远接收距离约为360km,为研究该潜在强震区的深部发震构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陆
地震
联测
珠江口外
潜在强震区
地壳结构
滨海断裂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基于人工地震资料的珠江口地区最小一维P波速度模型
被引量:
4
7
作者
王力伟
王宝善
+3 位作者
叶秀薇
张云鹏
王小娜
吕作勇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23-143,共21页
珠江口地区位于南海北部大陆的边缘,具有洋陆过渡型地壳特征,且NE向滨海断裂带从其中穿过,强震风险不可忽视。文中基于2015年珠江口海陆联合三维人工地震探测数据,人工进行初至P波震相拾取,并使用VELEST程序分别反演了陆域和海域的最小...
珠江口地区位于南海北部大陆的边缘,具有洋陆过渡型地壳特征,且NE向滨海断裂带从其中穿过,强震风险不可忽视。文中基于2015年珠江口海陆联合三维人工地震探测数据,人工进行初至P波震相拾取,并使用VELEST程序分别反演了陆域和海域的最小一维P波速度模型(走时残差均方根最小)和台站校正结果。台站校正结果的空间分布与区域地形、地质构造和沉积厚度相关较好,正值多分布在珠江三角洲沉积盆地和珠江口盆地内,而负值多分布在花岗岩等基岩出露地区以及滨海断裂带北侧和北部断阶带内的部分隆起地区。新模型对人工地震走时的拟合精度较高,陆域走时残差均方根为0.07s,海域为0.21s。与华南模型相比,新模型对区域地震定位的效果更好,重定位后,陆域的P波地震走时残差降低了22.6%、S波降低了21.2%;海域的P波地震走时残差降低了25.7%、S波降低了15.6%。新模型可为区域地震定位、地震参数和三维成像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
海陆
地震
联测
最小一维速度模型
台站校正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海陆地震联测流动台站布设及信号分析
被引量:
3
8
作者
夏少红
林伟
+2 位作者
陈建涛
徐辉龙
丘学林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8-57,共10页
利用海上大容量气枪作为震源,陆上固定台网和流动台站作为接收台阵的海陆地震联测试验在南海北部已开展多次,其中流动台站的布设一直是野外试验中至关重要的工作之一。作者以2011年海南岛海陆地震联测试验为基础,对野外流动台站的布设...
利用海上大容量气枪作为震源,陆上固定台网和流动台站作为接收台阵的海陆地震联测试验在南海北部已开展多次,其中流动台站的布设一直是野外试验中至关重要的工作之一。作者以2011年海南岛海陆地震联测试验为基础,对野外流动台站的布设过程及注意事项进行了分析总结;从同一震源不同台基记录信号的差异性、不同震源同一台基记录信号的变化特征以及相近接收距离不同台基记录的信号特征等方面对以下3个不同类型台基上流动台站接收到的气枪信号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接收到的气枪信号与台基的稳定性、环境噪音的大小存在紧密关系。在相近接收距离下,当布设台基为山脚成片的基性岩石时,流动台站接收到的信号信噪比很高,且波形持续时间较短,能量较为集中;当布设台基为河边冲积的岩石时,流动台站接收到的信号信噪比较差,且波形持续时间较长,能量较为分散,导致信号的到时难以分辨;而当布设台基为山顶半悬浮大块岩石时,流动台接收到的信号的信噪比最差。从处理的地震剖面可知,台基为成片出露的基性岩石时,震相数据最为清晰,拾取也更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海陆
地震
联测
流动台
信噪比
气枪信号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海陆地震联测:相邻地震台站的信号及震相特征对比
被引量:
2
9
作者
黄海波
夏少红
+3 位作者
丘学林
赵明辉
卫小冬
陈国耀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53-161,共9页
2004年作者在香港外海域进行了一次海陆地震联测实验,文章利用此次实验中的两个相邻固定台站珠海台和澳门台所记录的气枪信号数据,从波形、波谱特性和震相等方面分析了相邻地震台站对气枪信号的响应特征。结果显示,来自不同距离处的地...
2004年作者在香港外海域进行了一次海陆地震联测实验,文章利用此次实验中的两个相邻固定台站珠海台和澳门台所记录的气枪信号数据,从波形、波谱特性和震相等方面分析了相邻地震台站对气枪信号的响应特征。结果显示,来自不同距离处的地震波波形和波谱特征在同一台站上变化不大,但在不同台站上的响应有所差别,珠海台受背景噪声影响更为强烈,其信号波形扰动大,具有较多高频成分,优势频率响应比较尖锐,而澳门台响应则比较平缓。对研究区下方速度结构进行了二维结构模拟,分析了台站附近速度结构对地震波到时的影响。珠海台PmP震相走时相对滞后,由于深圳断裂带穿过两台站之间,其引起的花岗岩基底破碎或上地壳厚度的差异都可能导致珠海台基底地震波速度的降低,这可能也是引起两台站对相同震源信号具有不同波形及波谱响应的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陆
地震
联测
深部地壳结构
震相
功率谱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大容量气枪震源在海陆联测中的应用:南海北部试验结果分析
被引量:
65
1
作者
丘学林
陈颙
朱日祥
徐辉龙
施小斌
叶春明
赵明辉
夏少红
机构
中国科学院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广东省地震局
出处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63-469,共7页
基金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批准号:KZCX3-SW-23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40674051
+3 种基金
40574019
40276015)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编号:021557)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前沿项目(编号:LYQY200302)资助
文摘
利用海上大容量气枪震源和陆上地震台站在南海北部进行海陆联测试验尚属首次.试验结果表明,“实验2号”调查船新枪阵的信号传播距离最远为255km,信号有效范围达5×104km2,覆盖了香港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比旧枪阵在信号强度、传播距离和有效范围等方面都有大幅度提高,说明气枪震源的更新改造是成功的.与其他地区已有的试验结果相比较,发现新枪阵的激发效果达到了国际同类震源的最好水平,特别是在利用陆上固定地震台站接收远距离海上气枪信号方面有新的突破,这对于沿海地区三维地壳结构的探测和“地震雷达”概念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气枪震源
地震
台站
海陆
地震
联测
地壳结构
南海北部
分类号
P631.42 [天文地球—地质矿产勘探]
原文传递
题名
珠江口海域滨海断裂带的地震学特征
被引量:
45
2
作者
曹敬贺
孙金龙
徐辉龙
夏少红
机构
中国科学院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
出处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98-508,共11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1028002,41222039,U0933006,41006027,41376060)资助
文摘
利用2010年珠江口外海陆地震联测数据,探测到滨海断裂带在担杆岛外12km处发育,断裂带主体倾向东南、宽约20km,沉积层在断裂带内迅速增厚引起陆上固定地震台站的Pg震相在对应断裂带位置的走时明显滞后.通过震相分析和走时正演拟合,获得了滨海断裂带两侧由浅至深的纵波速度结构模型,断裂带内部沉积层速度为1.8~3.5km/s,上地壳速度5.2~6.1km/s,下地壳速度为6.3~6.6km/s,莫霍面的埋深由滨海断裂带陆侧的29km抬升至其海侧的27km.滨海断裂带两侧的地壳结构特征明显不同,证实了该断裂带是华南陆区正常型陆壳与南海减薄型陆壳分界断裂的性质.在华南沿海和海陆过渡带的下地壳顶部探测到厚约3km、层速度为5.5~5.9km/s的低速层,往海域逐渐减薄尖灭.壳内低速层是地壳中的力学软弱带,与近似正交的NEE向滨海断裂带和NW向断裂带共同组构成了该区地震活动的孕震构造.
关键词
珠江口
滨海断裂带
海陆
地震
联测
地壳结构
Keywords
Pearl River Estuary
Littoral Fault Zone
Onshore-offshore seismic experiment
Crustal structure
分类号
P315 [天文地球—地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香港地区海陆地震联测及深部地壳结构研究
被引量:
27
3
作者
夏少红
丘学林
赵明辉
徐辉龙
叶春明
陈营华
机构
中国科学院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地震局
香港天文台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出处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389-1397,共9页
基金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KZCX3-SW-23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674051)
中国科学院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基金(MSGL0704)联合资助
文摘
为了探明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带的深部地壳结构,我们在香港外海域进行了一次海陆地震联测的实验,利用固定地震台网远距离接收海上气枪信号,接收距离远达200多km,并利用此次实验的测线1剖面模拟得到了海陆过渡带的深部地壳速度结构.速度结构模型表明:研究区海陆过渡带的地壳结构非均匀性较明显,由陆至海沉积层有一个突然增厚的特点;莫霍面深度约为26-29 km,上地壳P波速度约为5.5-6.4 km/s,下地壳P波速度为6.5-6.9 km/s.在担杆列岛往海方向有一个低速破碎带,其上地壳P波速度为5.2-6.1 km/s,下地壳P波速度为6.2-6.4 km/s,结合野外地质调查的结果,推测它可能为滨海断裂带.在担杆列岛往陆方向香港和深圳之间的研究区域,莫霍面有较大起伏,可能与此处发育的海丰断裂有关.
关键词
海陆
地震
联测
深部地壳结构
香港地区
滨海断裂带
震相
Keywords
onshore-offshore seismic experiment, deep crustal structure, Hongkong, Binhai (littoral) fault zone,seismic phase
分类号
P315 [天文地球—地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带地壳平均速度及莫霍面深度分析
被引量:
24
4
作者
夏少红
丘学林
赵明辉
徐辉龙
施小斌
机构
中国科学院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
出处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3-70,共8页
基金
中国科学院海洋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基金(MGE2009KG0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U0933006)
+1 种基金
科技部“973”项目(2007CB411701)
中国科学院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基金(MSGL0704)
文摘
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带是一条深地震探测的空白带,其地壳结构研究不仅可以揭示华南沿海地区地震活动规律和构造活动特征,而且可以将以往在海上和陆上使用深地震探测所获得的地壳结构模型进行有效的衔接。鉴于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带地壳结构的重要性,2004年我们在香港外海域进行了一次海陆地震联测实验。本文以此次实验中广东和香港地区固定地震台网以及担杆岛流动台所获得的数据为基础,对各台站接收到的Pg和PmP震相进行了近似横向均一的二维结构模拟,获得了各台站对应的地壳平均速度和PmP反射点处的莫霍面深度值。其结果显示研究区地壳平均速度普遍为6.2km·s-1左右,比全球地壳平均速度6.45km·s-1要低,这可能与普遍发育于华南沿海地带的中地壳低速层有关。研究区东边的SHW台所获得的地壳平均速度为6.7km·s-1左右,要明显高于全球地壳平均速度,它可能是由于局部异常结构所造成的,其与地幔岩浆的侵入作用可能存在一定联系。研究区莫霍面深度在26—35km左右,变化趋势较为明显,从北西向南东方向逐渐变浅,属于地壳减薄型结构,推测其可能与南海北部边缘的形成演化有密切联系。研究表明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带是一个明显的转换地带,它的深部地壳结构特征应该与南海的扩张演化有密切联系,这些认识推进了华南地区和南海北部陆缘地壳结构和构造属性的深入研究。
关键词
南海北部
海陆
过渡带
地壳平均速度
海陆
地震
联测
莫霍面
Keywords
onshore-offshore transitional zon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crustal average velocity
onshore-offshore seismic experiment
Moho
分类号
P738 [天文地球—海洋地质]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带地壳结构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
8
5
作者
夏少红
赵明辉
丘学林
机构
中国科学院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出处
《华南地震》
2008年第4期9-17,共9页
基金
科技部973项目(2007CB411701)
中国科学院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基金(MSGL0704)
+1 种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674051)
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006B37201001)联合资助
文摘
首先总结了前人在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带获得的研究成果:由重磁异常、水深及卫星影像等资料推测滨海断裂带存在于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地区;介绍了最近在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地区开展的海陆地震联测试验,其结果显示有一个穿透整个地壳的低速破碎带发育于海陆过渡地区,推测它为滨海断裂带在速度上的表现,另外广泛分布于华南大陆的中地壳低速层在海陆过渡处也有较好发育;总结了天然地震层析成像在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带的研究成果。最后结合目前的研究现状,指出了今后我们的研究方向:在逐步完善目前海陆地震联测试验的基础上,同时开展海陆过渡带的多道地震数据采集及地球化学研究;加强海陆过渡带的地震监测,进行震源机制解和人工地震与天然地震联合成像的研究。
关键词
地壳结构
南海北部
海陆
过渡带
滨海断裂带
海陆
地震
联测
Keywords
Northern margin of South China Sea, Onshore-offshore transitional zone, Crustal structure, Littoral Fault Zone, Onshore-offshore seismic experiment
分类号
P313.22 [天文地球—固体地球物理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珠江口外潜在强震区海陆地震联测的初步结果
被引量:
7
6
作者
曹敬贺
夏少红
孙金龙
朱俊江
徐辉龙
机构
中国科学院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出处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71-78,共8页
基金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151030101000007、1045103010100452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U0933006、41006028)
文摘
海陆地震联测是研究海陆过渡带深部地壳结构的有效的地球物理方法。为了研究珠江口外潜在强震区的深部发震构造,对比分析了2004年和2010年珠江口外海陆地震联测的数据特征,重点对2010年海陆地震联测实验的OBS2010-1测线进行分析。通过对该测线采集数据的初步分析可知,此次实验数据质量较高且完善性好,多道地震探测获得了清晰的浅部结构,固定地震台、流动地震台和海底地震仪记录的震相信息丰富,固定台接收气枪信号的最远接收距离约为360km,为研究该潜在强震区的深部发震构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
海陆
地震
联测
珠江口外
潜在强震区
地壳结构
滨海断裂带
Keywords
onshore-offshore seismic experiment
Pearl River Estuary
potential strong earthquake zone
crustal structure
littoral fault zone
分类号
P738.4 [天文地球—海洋地质]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人工地震资料的珠江口地区最小一维P波速度模型
被引量:
4
7
作者
王力伟
王宝善
叶秀薇
张云鹏
王小娜
吕作勇
机构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广东省地震局
广东省地震局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出处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23-143,共21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676057,41604055)
中国地震局地震科技星火计划项目(XH18034Y)
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017B030314082)共同资助。
文摘
珠江口地区位于南海北部大陆的边缘,具有洋陆过渡型地壳特征,且NE向滨海断裂带从其中穿过,强震风险不可忽视。文中基于2015年珠江口海陆联合三维人工地震探测数据,人工进行初至P波震相拾取,并使用VELEST程序分别反演了陆域和海域的最小一维P波速度模型(走时残差均方根最小)和台站校正结果。台站校正结果的空间分布与区域地形、地质构造和沉积厚度相关较好,正值多分布在珠江三角洲沉积盆地和珠江口盆地内,而负值多分布在花岗岩等基岩出露地区以及滨海断裂带北侧和北部断阶带内的部分隆起地区。新模型对人工地震走时的拟合精度较高,陆域走时残差均方根为0.07s,海域为0.21s。与华南模型相比,新模型对区域地震定位的效果更好,重定位后,陆域的P波地震走时残差降低了22.6%、S波降低了21.2%;海域的P波地震走时残差降低了25.7%、S波降低了15.6%。新模型可为区域地震定位、地震参数和三维成像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珠江口
海陆
地震
联测
最小一维速度模型
台站校正
Keywords
Pearl River Estuary
onshore-offshore seismic experiment
minimum 1-D velocity model
station corrections
分类号
P631.4 [天文地球—地质矿产勘探]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海陆地震联测流动台站布设及信号分析
被引量:
3
8
作者
夏少红
林伟
陈建涛
徐辉龙
丘学林
机构
中国科学院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广东省地震局
出处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8-57,共10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006028,U0933006)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0451030101004522)
国家海洋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基金(KLSG0904)
文摘
利用海上大容量气枪作为震源,陆上固定台网和流动台站作为接收台阵的海陆地震联测试验在南海北部已开展多次,其中流动台站的布设一直是野外试验中至关重要的工作之一。作者以2011年海南岛海陆地震联测试验为基础,对野外流动台站的布设过程及注意事项进行了分析总结;从同一震源不同台基记录信号的差异性、不同震源同一台基记录信号的变化特征以及相近接收距离不同台基记录的信号特征等方面对以下3个不同类型台基上流动台站接收到的气枪信号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接收到的气枪信号与台基的稳定性、环境噪音的大小存在紧密关系。在相近接收距离下,当布设台基为山脚成片的基性岩石时,流动台站接收到的信号信噪比很高,且波形持续时间较短,能量较为集中;当布设台基为河边冲积的岩石时,流动台站接收到的信号信噪比较差,且波形持续时间较长,能量较为分散,导致信号的到时难以分辨;而当布设台基为山顶半悬浮大块岩石时,流动台接收到的信号的信噪比最差。从处理的地震剖面可知,台基为成片出露的基性岩石时,震相数据最为清晰,拾取也更准确。
关键词
南海北部
海陆
地震
联测
流动台
信噪比
气枪信号
Keywords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onshore-offshore seismic experiment
portable seismic station
signal-to-noise ratio
air-gun signal
分类号
P738.4 [天文地球—海洋地质]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海陆地震联测:相邻地震台站的信号及震相特征对比
被引量:
2
9
作者
黄海波
夏少红
丘学林
赵明辉
卫小冬
陈国耀
机构
中国科学院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
澳门地球物理暨气象局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出处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53-161,共9页
基金
科技部“973”项目(2007CB4117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674051)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KZCX2-YW-Q05-04)
文摘
2004年作者在香港外海域进行了一次海陆地震联测实验,文章利用此次实验中的两个相邻固定台站珠海台和澳门台所记录的气枪信号数据,从波形、波谱特性和震相等方面分析了相邻地震台站对气枪信号的响应特征。结果显示,来自不同距离处的地震波波形和波谱特征在同一台站上变化不大,但在不同台站上的响应有所差别,珠海台受背景噪声影响更为强烈,其信号波形扰动大,具有较多高频成分,优势频率响应比较尖锐,而澳门台响应则比较平缓。对研究区下方速度结构进行了二维结构模拟,分析了台站附近速度结构对地震波到时的影响。珠海台PmP震相走时相对滞后,由于深圳断裂带穿过两台站之间,其引起的花岗岩基底破碎或上地壳厚度的差异都可能导致珠海台基底地震波速度的降低,这可能也是引起两台站对相同震源信号具有不同波形及波谱响应的因素之一。
关键词
海陆
地震
联测
深部地壳结构
震相
功率谱
Keywords
onshore-offshore seismic experiment
deep crustal structure
seismic phase
power spectrum
分类号
P738 [天文地球—海洋地质]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大容量气枪震源在海陆联测中的应用:南海北部试验结果分析
丘学林
陈颙
朱日祥
徐辉龙
施小斌
叶春明
赵明辉
夏少红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
65
原文传递
2
珠江口海域滨海断裂带的地震学特征
曹敬贺
孙金龙
徐辉龙
夏少红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
45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香港地区海陆地震联测及深部地壳结构研究
夏少红
丘学林
赵明辉
徐辉龙
叶春明
陈营华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8
27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带地壳平均速度及莫霍面深度分析
夏少红
丘学林
赵明辉
徐辉龙
施小斌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
2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带地壳结构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夏少红
赵明辉
丘学林
《华南地震》
2008
8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珠江口外潜在强震区海陆地震联测的初步结果
曹敬贺
夏少红
孙金龙
朱俊江
徐辉龙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
7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基于人工地震资料的珠江口地区最小一维P波速度模型
王力伟
王宝善
叶秀薇
张云鹏
王小娜
吕作勇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海陆地震联测流动台站布设及信号分析
夏少红
林伟
陈建涛
徐辉龙
丘学林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9
海陆地震联测:相邻地震台站的信号及震相特征对比
黄海波
夏少红
丘学林
赵明辉
卫小冬
陈国耀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