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1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印度洋海温异常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影响——大气中的两级热力适应 被引量:87
1
作者 吴国雄 刘平 +1 位作者 刘屹岷 李伟平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513-522,共10页
利用热力适应理论讨论了印度洋海温异常影响中国天气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的物理机制。结果表明 :通过第一级热力适应 ,印度洋上的海温异常形成低层气旋式环流 ,并在其东侧的偏南气流中产生对流性降水 ;然后通过第二级热力适应 ,在 ... 利用热力适应理论讨论了印度洋海温异常影响中国天气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的物理机制。结果表明 :通过第一级热力适应 ,印度洋上的海温异常形成低层气旋式环流 ,并在其东侧的偏南气流中产生对流性降水 ;然后通过第二级热力适应 ,在 50 0 h Pa上导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加强西伸、2 0 0 h Pa上南亚高压异常增强。从而证明两级热力适应是导致印度洋海温异常影响中国天气气候异常的重要物理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洋 海温异常 西太平洋 大气环流 副热带高压
下载PDF
江淮入梅的年际变化及其与北大西洋涛动和海温异常的联系 被引量:85
2
作者 徐海明 何金海 董敏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694-706,共13页
文中首先采用简单相关和合成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江淮入梅的年际变化与前期冬季环流和前期冬、春全球海温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江淮入梅的早晚与前期冬季北半球大型环流存在显著的相关 :入梅早的年份 ,其前期冬季北大西洋涛动强 ,北半球只... 文中首先采用简单相关和合成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江淮入梅的年际变化与前期冬季环流和前期冬、春全球海温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江淮入梅的早晚与前期冬季北半球大型环流存在显著的相关 :入梅早的年份 ,其前期冬季北大西洋涛动强 ,北半球只有一个强的极涡并位于格陵兰上空 ,东亚大槽弱 ;入梅晚的年份 ,则其前期冬季环流表现为 ,北大西洋涛动弱 ,北半球存在两个极涡 ,其中一个仍然位于格陵兰上空 ,而另一个则位于西伯利亚上空 ,东亚大槽较常年强。江淮入梅的年际变化与前期冬春北大西洋海温的相关分析表明 :入梅早的年份 ,北大西洋海温较常年偏暖 ;入梅晚的年份 ,前期冬春北大西洋海温较常年偏冷。文中还用 CCM3模拟了冬、春季北大西洋海温增暖对后期江淮入梅和梅雨期降水的影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际变化 北大洋涛动 海温异常 江淮流域 梅雨
下载PDF
中国西北地区秋季降水异常的特征分析 被引量:87
3
作者 李耀辉 李栋梁 赵庆云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58-164,共7页
利用陕、甘、宁、青四省 (区 )分布均匀的 6 3个测站近 40a的秋季降水资料 ,通过EOF、RE OF、周期分析、小波分析等方法对中国西北东部地区秋季降水异常的空间分布、时间演变及周期变化等特征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诊断研究 ,并就其与赤道中... 利用陕、甘、宁、青四省 (区 )分布均匀的 6 3个测站近 40a的秋季降水资料 ,通过EOF、RE OF、周期分析、小波分析等方法对中国西北东部地区秋季降水异常的空间分布、时间演变及周期变化等特征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诊断研究 ,并就其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之间的相关关系作了统计分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季 时空特征 降水异常 海温异常 小波分析 中国 西北地区
下载PDF
印度洋和南海海温与长江中下游旱涝 被引量:81
4
作者 张琼 刘平 吴国雄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992-1006,共15页
作者统计分析了 1 95 8~ 1 999年 42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 5~ 8月旱涝事件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 ,42年中旱涝月出现频次相等 ,但洪涝强度远大于干旱强度。对比分析旱涝月的环流异常和海温异常 (SSTA)发现 ,南海地区SSTA和对流层低层... 作者统计分析了 1 95 8~ 1 999年 42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 5~ 8月旱涝事件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 ,42年中旱涝月出现频次相等 ,但洪涝强度远大于干旱强度。对比分析旱涝月的环流异常和海温异常 (SSTA)发现 ,南海地区SSTA和对流层低层经向风异常均与长江中下游旱涝显著相关 ,尤其正SSTA和涝月的关系更为密切 ,因此南海SSTA为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涝的一个强讯号。进一步分析发现 ,夏季南海SSTA与前春赤道南印度洋SSTA存在显著相关 ,可将其作为预报因子。最后得到的预报思路为 :当前春赤道南印度洋海温异常偏暖 ,则夏季南海海温异常偏暖 ,南海低空出现异常偏南风 ,异常多的水汽向我国南方输送 ,长江中下游地区易涝 ;反之当前春南印度洋海温异常偏冷 ,夏季南海海温亦异常偏冷 ,南海低空出现异常偏北风 ,向北输送水汽偏少 ,长江中下游易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洋 南海海温 长江中下游地区 旱涝 海温异常 年际变化
下载PDF
太平洋各区海温异常对中国东部夏季雨带类型的共同影响 被引量:64
5
作者 陈烈庭 吴仁广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718-726,共9页
根据1951~1986年的海温资料,作者在对中国东部夏季(6~8月)雨带分布分型的基础上,分析了各雨型与同期和前期各季太平洋(60oN~50oS,120oE~70oW)海温异常的关系。分析表明,对应不同雨型,无论同期... 根据1951~1986年的海温资料,作者在对中国东部夏季(6~8月)雨带分布分型的基础上,分析了各雨型与同期和前期各季太平洋(60oN~50oS,120oE~70oW)海温异常的关系。分析表明,对应不同雨型,无论同期或前期整个太平洋海温距平分布的基本形势都有明显不同的特点,特别是西北太平洋黑潮暖流和热带太平洋赤道冷水带海温的异常。这两个海区的海温变化明显,而且与其周围(西北太平洋呈“>”形,热带太平洋呈“<”形)的海温存在反相的变化。这种结构既反映了海温的纬向热力差异又反映了海温的经向热力差异。指出西北太平洋和热带太平洋各种海温距平不同配置的共同影响,是导致中国东部各种雨带分布类型的一个重要因素。分析还表明,各雨型海温距平的配置有很强的持续性,而且与前期各主要洋流区海温的变异有关。根据前期太平洋大范围海温距平分布的特征和演变的过程以及ENSO预测,可为夏季我国大范围旱涝趋势的长期预报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 雨带类型 海温异常 共同影响 太平洋
下载PDF
海温异常对东亚夏季风影响机理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1
6
作者 陈丽娟 袁媛 +2 位作者 杨明珠 左金清 李维京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21-532,共12页
从短期气候预测关注的外强迫信号角度出发,回顾了国内外在海温异常对东亚夏季风和我国汛期降水影响机理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重点评述了热带太平洋ENSO循环、热带印度洋全区一致型海温模态、热带印度洋海温异常偶极子、南印度洋偶极子和... 从短期气候预测关注的外强迫信号角度出发,回顾了国内外在海温异常对东亚夏季风和我国汛期降水影响机理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重点评述了热带太平洋ENSO循环、热带印度洋全区一致型海温模态、热带印度洋海温异常偶极子、南印度洋偶极子和北大西洋海温三极子模态的年际变化及其对东亚夏季风年际变率的影响。从研究成果在短期气候预测业务中应用的角度,重点关注海温异常和东亚夏季风年际变率以及我国汛期降水多雨带位置的关系,总结了海温异常作为外强迫信号对我国汛期降水预测的指示意义以及汛期降水预测的难度。最后指出气候预测业务对东亚夏季风影响的机理研究和动力气候模式发展方面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强迫信号 海温异常 东亚夏季风 汛期降水
下载PDF
印度洋海温异常对亚洲季风区天气气候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71
7
作者 晏红明 肖子牛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8-27,共10页
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IAP9L大气环流模式,模拟研究了印度洋 SSTA对亚洲季风区大气环流和天气气候异常的影响。结果表明,印度洋赤道低纬地区的暖(冷)SSTA,可以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激发产生与PNA和EAP... 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IAP9L大气环流模式,模拟研究了印度洋 SSTA对亚洲季风区大气环流和天气气候异常的影响。结果表明,印度洋赤道低纬地区的暖(冷)SSTA,可以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激发产生与PNA和EAP类似的冬季遥相关型或夏季遥相关型波列,对亚洲季风区中低纬度地区的环流异常或天气气候异常有重要作用。当印度洋暖(冷)SSTA强迫时,亚洲夏季风建立较正常偏晚(偏早),撤退较早(较晚),季风季节长度较短(较长),季风较弱(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季风 印度洋 海温异常 数值模拟 季风
下载PDF
南海夏季风活动的年际和年代际特征 被引量:68
8
作者 戴念军 谢安 张勇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2000年第4期363-374,共12页
利用NCEP风场资料和候平均向外长波辐射(OLR)资料分析了南海区域低层风场与对流活动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采用南海中南部的纬向风平均值来定义南海夏季风的爆发,确定了长序列(1949~1998)的南海夏季风爆发日期和强... 利用NCEP风场资料和候平均向外长波辐射(OLR)资料分析了南海区域低层风场与对流活动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采用南海中南部的纬向风平均值来定义南海夏季风的爆发,确定了长序列(1949~1998)的南海夏季风爆发日期和强度指数,并研究南海夏季风活动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南海夏季风爆发日期和强度指数呈显著的反相关;50年来的气候趋势是,爆发日期逐渐偏晚,强度指数逐渐减弱。二者都存在着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它们在不同阶段上的波动是各种时间尺度振荡叠加的结果,而年代际尺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东印度洋海温异常在南海夏季风爆发前后,均与南海夏季风强度指数呈显著的反相关。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在南海夏季风爆发之前,与强度指数反相关,而爆发之后,与强度指数正相关。这体现了南海夏季风活动与ENSO事件的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风活动 年际 南海夏季风爆发 年代际变化特征 夏季风强度指数 向外长波辐射 爆发日期 ENSO事件 海温异常 对流活动 低层风场 南海区域 资料分析 风场资料 NCEP 气候趋势 时间尺度 东印度洋 东太平洋 平均值 纬向风
下载PDF
江南汛期降水基本气候特征及其与海温异常关系初探 被引量:68
9
作者 陈绍东 王谦谦 钱永甫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60-268,共9页
分析了江南汛期降水异常的基本气候特征。指出:雨季开始于3月,雨量集中于春末夏初(4~6月),是中国东部雨季开始和结束均最早的地区。江南汛期降水近50年来略有减少的趋势。影响江南汛期降水的海温异常关键区位于9~1°S,121~129... 分析了江南汛期降水异常的基本气候特征。指出:雨季开始于3月,雨量集中于春末夏初(4~6月),是中国东部雨季开始和结束均最早的地区。江南汛期降水近50年来略有减少的趋势。影响江南汛期降水的海温异常关键区位于9~1°S,121~129°E,关键影响时段为前一年的5~7月。长时间的海气相互作用使前期的海温异常影响了后期的大气环流,导致江南地区次年汛期的降水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汛期降水异常 海温异常 相关分析
下载PDF
印度洋海温偶极子和太平洋海温异常 被引量:58
10
作者 李崇银 穆明权 潘静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0期1747-1751,共5页
用近百年观测资料分析了赤道印度洋海温(SST)变化,其偶极子型振荡的特征确实存在.这种偶极子型振荡在9~11月最强,而在1~4月最弱;还表现出有年际变化和年代际变化.这个偶极子的正位相型(海温西高东低)一般强于其负位... 用近百年观测资料分析了赤道印度洋海温(SST)变化,其偶极子型振荡的特征确实存在.这种偶极子型振荡在9~11月最强,而在1~4月最弱;还表现出有年际变化和年代际变化.这个偶极子的正位相型(海温西高东低)一般强于其负位相型(海温东高西低).尽管在极个别年赤道印度洋海温偶极子似乎独立于太平洋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 但总体而论,赤道印度洋海温偶极子与赤道太平洋海温偶极子(类似反ENSO模)有很好负相关.联系它们的主要物理过程主要是赤道大气纬向(Walker)环流的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洋 海温偶极子 太平洋 海温异常 反ENSO模 厄尔尼诺事件 赤道大气纬向环流
原文传递
南海和印度洋海温异常对东亚大气环流及降水的影响 被引量:59
11
作者 闵锦忠 孙照渤 曾刚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2000年第4期542-548,共7页
利用英国气象局全球海温资料和 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我国 1 6 0个标准站降水资料 ,进行合成分析和 SVD分析。结果表明 ,当南海、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春季( 3~ 5月 )海温为一致正 (负 )异常时 ,夏季 ( 6~ 8月 )副高偏南 (北 )偏西 (东 )... 利用英国气象局全球海温资料和 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我国 1 6 0个标准站降水资料 ,进行合成分析和 SVD分析。结果表明 ,当南海、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春季( 3~ 5月 )海温为一致正 (负 )异常时 ,夏季 ( 6~ 8月 )副高偏南 (北 )偏西 (东 )偏强(弱 ) ,我国长江流域降水偏多 (少 ) ,华南和华北降水偏少 (多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温异常 东亚季风 降水
下载PDF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对热带海温异常响应的研究 被引量:58
12
作者 应明 孙淑清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93-206,共14页
利用多年的观测资料 ,研究了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对热带海温异常的响应及其相互作用过程。着重研究冬、夏季西太平洋副高对同期及前期不同海域 (特别是赤道东、西太平洋以及印度洋海域 )海温异常的响应 ;用SVD方法分析了夏季副热带高压... 利用多年的观测资料 ,研究了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对热带海温异常的响应及其相互作用过程。着重研究冬、夏季西太平洋副高对同期及前期不同海域 (特别是赤道东、西太平洋以及印度洋海域 )海温异常的响应 ;用SVD方法分析了夏季副热带高压与前冬、前春及同期各月全球海温的最佳耦合模态。在对比研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时其垂直环流变化的基础上 ,进而研究海气相互作用对副热带高压影响的物理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热带高压 海温异常 垂直环流 海气耦合 太平洋
下载PDF
海温异常对东亚夏季风及长江流域降水影响的分析及数值试验 被引量:47
13
作者 孙淑清 马淑杰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36-52,共17页
对夏季的向外长波辐射 (OLR)场及前期热带海温之间的奇异值分解 (SVD)分析表明 ,当自前冬开始的热带海温呈LaNi a型异常分布 ,相应的对流的最佳耦合模态将是 :从印度半岛经孟加拉湾直至南海以及西太平洋暖池都为强对流活动区 ,而在中国... 对夏季的向外长波辐射 (OLR)场及前期热带海温之间的奇异值分解 (SVD)分析表明 ,当自前冬开始的热带海温呈LaNi a型异常分布 ,相应的对流的最佳耦合模态将是 :从印度半岛经孟加拉湾直至南海以及西太平洋暖池都为强对流活动区 ,而在中国江淮流域地区则为弱区。当海温呈ElNi o分布时 ,则相反。数值试验的结果是 :在 1 998年实际海温强迫下 ,模式十分成功地模拟了该年夏季流场的基本特征 ,南海季风爆发的日期及强度皆与实际十分符合 ,印度季风也偏弱。特别是模式成功地模拟出了 1 998年长江流域 6~ 7月的强降水 ,距平百分率达到 1 0 0 %以上。改变热带海温 ,分别用气候海温代替赤道东太平洋和西印度洋实际海温。结果发现 ,在用赤道东太平洋气候海温取代实际海温时 ,与 1 998年实况相比 ,印度季风与南海季风明显加强 ,长江流域降水趋于正常值。即如果 1 998年不出现ElNi o现象 ,或者海温异常的强度减弱 ,则长江流域降水就会大大减弱。 1 998年热带西印度洋海温异常对东亚季风的影响与热带东太平洋十分相像。暖洋面将有利于长江流域的强降水 ,而不利于南海季风的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温异常 东亚 夏季风 长江流域 降水 数值试验
下载PDF
南海及其邻近地区夏季风爆发的特征及其机制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59
14
作者 陈隆勋 刘洪庆 +2 位作者 王文 王予辉 山崎信雄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6-29,共14页
利用OLR和TBB资料,提出一个指标,确定了1975~1993年间南海夏季风爆发日期,发现与风向转变的日期比较一致。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南海夏季风爆发的过程。随后,还讨论了南海夏季风爆发与海温异常、高原热状况和海陆温差... 利用OLR和TBB资料,提出一个指标,确定了1975~1993年间南海夏季风爆发日期,发现与风向转变的日期比较一致。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南海夏季风爆发的过程。随后,还讨论了南海夏季风爆发与海温异常、高原热状况和海陆温差变化的关系,发现它与4月份南海、东太平洋赤道以及30~40°NSSTA有关,与海陆温差由冬季的冷陆暖海转变到热陆冷海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季风爆发 海温异常 高原热状况 海陆温差
下载PDF
2009/2010年冬季云南严重干旱的原因分析 被引量:61
15
作者 杨辉 宋洁 +1 位作者 晏红明 李崇银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15-326,共12页
2009/2010年冬季我国云南省出现严重干旱,这次大范围严重干旱是较长时期降水稀少所造成的。首先讨论云南省冬季降水偏多和偏少时大气环流和海温的统计特征,基于它们的统计关系,再对2009/2010年冬季我国云南省的严重干旱进行个例对比分... 2009/2010年冬季我国云南省出现严重干旱,这次大范围严重干旱是较长时期降水稀少所造成的。首先讨论云南省冬季降水偏多和偏少时大气环流和海温的统计特征,基于它们的统计关系,再对2009/2010年冬季我国云南省的严重干旱进行个例对比分析。研究表明西风带环流系统异常是造成这次干旱灾害的主要成因。贝加尔湖为高度负距平,东亚沿海为高度正距平,从贝加尔湖以西到东亚中高纬度西风带较平直,冬季冷空气偏弱,很难影响西南地区。尤其是副热带中东急流减弱,从欧洲东部到里海为高压脊控制,西风带的扰动系统不易东移到东亚上空;青藏高原上空为稳定的高压脊,孟加拉湾南支槽减弱,云南省受异常西北气流控制。对太平洋和印度洋海温的分析表明,虽然海温异常可以影响冬季的云南降水,但海温异常并不是2009/2010年冬季云南省降水偏少的最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干旱 大气环流异常 海温异常
下载PDF
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的年际和年代际变率 被引量:50
16
作者 钱维宏 朱亚芬 叶谦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0期1098-1102,共5页
用 1950~ 1996年月的海温异常 (SSTA)资料做了年代际空间场的特征分析和用赤道东太平洋NINOC区时间序列做了子波变换 ,发现海温异常明显地存在着年代际变化 (130个月 )、年际变化 (57个月 )和准两年变化 (2 8个月 ) .依此变化规律可以... 用 1950~ 1996年月的海温异常 (SSTA)资料做了年代际空间场的特征分析和用赤道东太平洋NINOC区时间序列做了子波变换 ,发现海温异常明显地存在着年代际变化 (130个月 )、年际变化 (57个月 )和准两年变化 (2 8个月 ) .依此变化规律可以预测 1997/ 1998年的E1Ni o事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温异常 年际变化 年代际变化 预报
原文传递
北太平洋海温异常对中国东北地区旱涝的影响 被引量:51
17
作者 孙力 安刚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46-353,共8页
文中利用 196 1~ 2 0 0 0年中国东北地区 80个测站 4 0a的月降水和同一时期的北太平洋海温资料以及奇异值分解 (SVD)技术 ,分析了北太平洋海温异常对中国东北地区夏季旱涝的影响。结果表明 :东北地区夏季降水与北太平洋海温异常之间存... 文中利用 196 1~ 2 0 0 0年中国东北地区 80个测站 4 0a的月降水和同一时期的北太平洋海温资料以及奇异值分解 (SVD)技术 ,分析了北太平洋海温异常对中国东北地区夏季旱涝的影响。结果表明 :东北地区夏季降水与北太平洋海温异常之间存在着较为密切的联系 ,当前期冬季和春季甚至是前一年夏季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如果处于异常偏暖 (或偏冷 )状态 ,并且西风漂流区具有较明显的SST负 (或正 )距平分布时 ,则东北大部分地区夏季降水具有整体偏多 (或偏少 )的倾向。当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太平洋 海温异常 中国 东北地区 旱涝 奇异值分解
下载PDF
热带太平洋—印度洋海温异常综合模对南亚高压的影响 被引量:51
18
作者 杨辉 李崇银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99-110,共12页
从综合考虑热带太平洋和印度洋海温异常特征出发 ,研究了热带太平洋—印度洋海温异常综合模对南亚高压的影响。当热带太平洋—印度洋海温异常综合模为正位相 (西印度洋和东太平洋海温距平为正 ,东印度洋—西太平洋海温距平为负 ) ,南亚... 从综合考虑热带太平洋和印度洋海温异常特征出发 ,研究了热带太平洋—印度洋海温异常综合模对南亚高压的影响。当热带太平洋—印度洋海温异常综合模为正位相 (西印度洋和东太平洋海温距平为正 ,东印度洋—西太平洋海温距平为负 ) ,南亚高压偏弱 ,位置偏东偏南 ;当热带太平洋—印度洋海温异常综合模为负位相 (西印度洋和东太平洋海温距平为负 ,东印度洋—西太平洋海温距平为正 ) ,南亚高压偏强 ,位置偏西偏北。热带太平洋—印度洋海温异常综合模影响南亚高压主要通过三种机制 :一是通过影响亚洲季风从而影响了降水潜热形成的大气加热场分布 ,在正 (负 )位相年 ,青藏高原大气热源为负 (正 )异常 ,因此青藏高原上空空气上升减弱 (加强 ) ,南亚高压偏弱 (偏强 ) ;南海季风和热带辐合带加强 (减弱 ) ,菲律宾附近的大气热源加强 (减弱 ) ,有利于上空青藏高原东南侧反气旋 (气旋 )式的距平环流 ,因此南亚高压偏东偏南 (偏西偏北 )。二是热带太平洋—印度洋海温的纬向热力对比引起赤道纬向垂直 (Walker)环流异常 ,必将引起高空纬向风异常 ,在正 (负 )位相年 ,南亚高压南部的印度洋高空会出现西 (东 )风异常 ,导致南亚高压偏弱 (偏强 )。三是综合模的正 (负 )异常加强 (减小 )西印度洋经度范围的区域Hadley环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亚高压 热带太平洋 海温异常 印度洋 海温距平 大气热源 西太平洋 位相 上升 反气旋
下载PDF
西太平洋暖池次表层海温异常与ENSO循环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43
19
作者 穆明权 李崇银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447-460,共14页
利用 1 964~ 1 993年的太平洋次表层海温资料 ,进一步分析研究了西太平洋暖池次表层海温异常与ENSO循环的关系。合成及相关分析的结果进一步表明 ,西太平洋暖池次表层海温的暖 (冷 )异常及其东传对ENSO的发生起着十分重要、且更直接的... 利用 1 964~ 1 993年的太平洋次表层海温资料 ,进一步分析研究了西太平洋暖池次表层海温异常与ENSO循环的关系。合成及相关分析的结果进一步表明 ,西太平洋暖池次表层海温的暖 (冷 )异常及其东传对ENSO的发生起着十分重要、且更直接的作用。然而 ,赤道西太平洋异常纬向风是造成次表层海温异常东传的重要原因 ,而纬向风的异常又是由于东亚冬季风异常活动所引起的 ,这间接地说明了异常东亚冬季风对西太平洋暖池次表层海温距平东传的重要作用。通过研究还发现 ,ENSO发生后 ,北半球副热带地区将有次表层暖 (冷 )海温距平沿着 1 0~ 2 0 oN纬带西传 ,这是导致西太平洋暖池次表层海温发生异常的重要原因之一。也就是说 ,西太平洋暖池次表层海温异常与ENSO循环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太平洋 暖池 ENSO循环 次表层 海温异常
下载PDF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及其与1998年长江流域洪涝过程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38
20
作者 孙淑清 马淑杰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719-729,共11页
文中结合 1 998年长江流域的洪涝过程研究了太平洋的活动特征 ,探讨了副热带高压活动与海温的关系 ,以及视热源、水汽汇的特征与副高活动的关系等。首先描述了 1 998年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基本特征 ,给出了它异常的季节位置、强度和形态 ... 文中结合 1 998年长江流域的洪涝过程研究了太平洋的活动特征 ,探讨了副热带高压活动与海温的关系 ,以及视热源、水汽汇的特征与副高活动的关系等。首先描述了 1 998年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基本特征 ,给出了它异常的季节位置、强度和形态 ,及其与长江流域降水异常的关系。SVD分析表明 ,1 997至 1 998年的 El Nino过程的演变特征所对应的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最佳耦合模态是 :主体强而位置偏南 ,特别是其西部。赤道辐合带也偏弱 ;1 998年夏季副热带高压的基本特征正符合该模态的特征。热带地区东西向的垂直环流明显地出现东太平洋的异常上升气流与西太平洋的下沉距平气流。视热源、水汽汇的分布能很好地描写副热带高压区的季节位置和强度。副热带高压区为明显的 Q1<0的辐射冷却区和 Q2 <0的变干区。这种特征也有助于副热带高压区的维持。同样 ,视热源、水汽汇的分布也能很好地解释副热带高压区的季节内异常活动。在长江流域持续暴雨期和间隙期 ,Q1,Q2 所指示的副热带高压与雨带的相对位置有很大的差异。不同的热力结构能较好地解释副热带高压区的迅速南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98年 长江流域 洪涝过程 副热带高压 海温异常 大气热状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