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洋中示踪物等值线的分形长度及其与混合效率的关系
1
作者 钱钰坤 刘统亚 +1 位作者 张华 彭世球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5,共15页
涡致混合扩散是物理海洋研究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本文基于“有效扩散”理论,研究示踪物等值线在海表地转湍流的多尺度搅拌作用下,发生拉伸、扭曲、变形、折叠等改变其几何拓扑结构的现象,并探讨了等值线分形长度的变化与混合效率的关... 涡致混合扩散是物理海洋研究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本文基于“有效扩散”理论,研究示踪物等值线在海表地转湍流的多尺度搅拌作用下,发生拉伸、扭曲、变形、折叠等改变其几何拓扑结构的现象,并探讨了等值线分形长度的变化与混合效率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地转流场的搅拌下,示踪物的等值线会被迅速拉长,并产生丰富的精细结构。这种分形式的增长可达原长度的10~20倍,是混合效率提高的主要原因;而涡丝和锋面伴随的梯度增强虽然也有贡献,但为次要因素。另一方面,在示踪物模拟过程中,小尺度扩散会通过不可逆混合对示踪物进行均匀化,从而抹平等值线的精细结构,抑制等值线的增长,限制混合效率的提高。基于“数盒子”算法计算了等值线的分形维度,其数值在1.4到1.6之间,介于一维和二维之间。但由于地转湍流数据分辨率的限制,无法考虑更小尺度(次中尺度过程)的搅拌作用,可能低估了等值线的分形长度和混合效率。本研究将海洋混合与等值线几何特征联系了起来,初步得到了分形长度和混合效率两者的经验关系式,未来可以利用图像识别等成熟遥感技术将海洋示踪物等值线的几何特征直接转换为混合效率,为诊断分析海洋混合及其参数化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混合 地转湍流 分形几何 有效扩散 等值线
下载PDF
南海西北部半日内潮参量次谐频不稳定生成的近惯性波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陈子飞 任强 +6 位作者 胡贺岗 陈永华 王蓓 于非 南峰 王建丰 唐瑛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62-73,共12页
为了研究非临界纬度上参量次谐频不稳定(parametric subharmonic instability, PSI)过程生成的近惯性波(near-inertial wave, NIW),本文基于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的准实时传输深海潜标资料,对内波速度谱、近惯性流速和动能、D_(2)-f(半日频... 为了研究非临界纬度上参量次谐频不稳定(parametric subharmonic instability, PSI)过程生成的近惯性波(near-inertial wave, NIW),本文基于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的准实时传输深海潜标资料,对内波速度谱、近惯性流速和动能、D_(2)-f(半日频减惯性频)流速和动能、半日内潮流速和动能以及混合的时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平板模型与双相干谱分析表明,南海西北部陆坡区上层海洋出现的非风生近惯性波是由半日内潮PSI过程生成的,同时也会生成D_(2)-f内波。在发生显著PSI过程的深度上,生成的近惯性能量与全日内潮能量相当,生成的D_(2)-f能量与半日内潮能量相当,表明PSI过程生成的近惯性波和D_(2)-f内波是相当重要的。细尺度参数化方法结果显示PSI过程期间混合出现明显增强,但其增加的大小是中度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西北部 半日内潮 近惯性波 参量次谐频不稳定 海洋混合
下载PDF
大气强迫日变化对东中国海海温模拟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于洋 高会旺 史洁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06-113,131,共9页
大气强迫的日变化可以减弱海表温度的水平梯度加强表层与次表层间的垂向混合,从而影响海温的模拟。本文基于区域海洋模式ROMS,利用NCEP/NCAR发布的6h1次的10m风速、短波辐射、海表气压等再分析资料,研究了大气强迫的日变化对东中国海温... 大气强迫的日变化可以减弱海表温度的水平梯度加强表层与次表层间的垂向混合,从而影响海温的模拟。本文基于区域海洋模式ROMS,利用NCEP/NCAR发布的6h1次的10m风速、短波辐射、海表气压等再分析资料,研究了大气强迫的日变化对东中国海温度模拟的影响。通过与观测资料比对发现,相比于日均大气强迫下的模拟,日变化大气强迫下的模拟与观测更为接近。大气强迫的日变化对东中国海的海-气热通量具有显著影响,能够使东中国海年均海气热通量增加1.4W/m^2,夏季增加13W/m^2,冬季减小10W/m^2。大气强迫的日变化通过海-气界面的热力和动力过程影响水温的垂直结构,加强东中国海的上层混合,使东中国海混合层厚度(MLD)增加约10%;夏季黄海冷水团的平均温度升高0.5℃,体积减少约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强迫 日变化 海-气热通量 海洋混合 黄海冷水团
下载PDF
台风“Megi”(2010)过程中海浪的特征及其对大气海洋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徐海波 杜华栋 +1 位作者 项杰 操俊伟 《海洋预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17,共12页
使用海-气-浪耦合系统模拟了台风"Megi"(2010)过程中海洋与大气变化过程,重点研究了台风浪的有效波高、波周期、波向和波长等波参数的分布特征,并通过一组针对海浪的控制试验检验了海浪对台风及海洋环流的影响状况。结果表明... 使用海-气-浪耦合系统模拟了台风"Megi"(2010)过程中海洋与大气变化过程,重点研究了台风浪的有效波高、波周期、波向和波长等波参数的分布特征,并通过一组针对海浪的控制试验检验了海浪对台风及海洋环流的影响状况。结果表明:台风过程中的海浪有效波高最高达到了12 m以上,波高高值区域在移动方向的右前方;台风中心附近的海浪波长最长,周期最大,谱峰周期大于平均周期,谱峰波向较平均波向向右偏转了15°~20°。通过与未耦合海浪模式的控制试验对比发现,通过拖曳作用,海浪调节了海面风速的大小,使得台风后部风速减小约3~5 m/s;同时,由于海面粗糙度的增加,台风内核区域潜热通量有所增加,最大达到了15%。另外,海浪的加入加剧了海洋混合,导致了更大程度的降温,模拟值更接近实况值,同时也改变了海流的方向,影响了SST等海洋热动力状态模拟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气耦合 台风浪 海面粗糙度 潜热通量 海面拖曳 海洋混合
下载PDF
风生近惯性能通量和地形粗糙度对海洋内部混合的影响
5
作者 陈娟 乔梦甜 +1 位作者 曹安州 宋金宝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74-885,共12页
使用细尺度参数化方法和2015—2019年全球的Argo温盐剖面资料,分析了风生近惯性能通量和地形粗糙度对全球海洋300—600m深度的涡流扩散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0°—45°N区域,月均涡流扩散系数与月平均风生近惯性能通量随时... 使用细尺度参数化方法和2015—2019年全球的Argo温盐剖面资料,分析了风生近惯性能通量和地形粗糙度对全球海洋300—600m深度的涡流扩散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0°—45°N区域,月均涡流扩散系数与月平均风生近惯性能通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较为一致,相关系数可达0.43,前者滞后1个月,与后者的相关系数可达0.65,但在其他区域二者的变化趋势相差较大;相较于中纬度和北半球,低纬度和南半球的地形粗糙度与扩散系数的相关关系更好。基于这些分析结果,拟合并建立了30°—45°N区域300—600m深度的涡流扩散系数与风生近惯性能通量和地形粗糙度的关系式。而且,用此关系式和细尺度参数化方法计算出来的扩散系数平均量级差异为0.47,且91%的值偏差小于一个量级。据此,我们给出了1—12月30°—45°N太平洋区域的涡流扩散系数的网格化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混合 参数化 风生近惯性能通量 地形粗糙度
下载PDF
海表温度的自适应变分同化 被引量:5
6
作者 朱江 周广庆 王辉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9期1517-1520,T003,共5页
在以前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所提出的自适应变分资料同化方法在表面海温(SST)资料同化进行了探讨,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的SST资料同化中.利用一个湍流封闭混合层模式对LOTUS锚系浮标资料进行了同化试验.同化结果表明,自适应变分方法对海... 在以前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所提出的自适应变分资料同化方法在表面海温(SST)资料同化进行了探讨,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的SST资料同化中.利用一个湍流封闭混合层模式对LOTUS锚系浮标资料进行了同化试验.同化结果表明,自适应变分方法对海表和海面以下混合层的海温都能够进行较好地订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料同化 自适应变分法 海表温度 海洋混合 湍流封闭混合层模式 热力场 海洋预报 海洋热容量
原文传递
海洋混合层厚度对热带气旋结构和强度变化影响的数值试验 被引量:5
7
作者 曾智华 陈联寿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584-1593,共10页
利用高分辨率大气模式WRF(Weather Research Forecast)耦合了简单的海洋混合层模式,设计了不同海洋初始混合层厚度条件下的数值试验,研究了不同混合层厚度对热带气旋(TC)结构和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当TC经过海洋混合层厚度较浅海域时,T... 利用高分辨率大气模式WRF(Weather Research Forecast)耦合了简单的海洋混合层模式,设计了不同海洋初始混合层厚度条件下的数值试验,研究了不同混合层厚度对热带气旋(TC)结构和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当TC经过海洋混合层厚度较浅海域时,TC对应的海洋底层的冷水更易上翻,最冷中心区出现在TC大风中心右后方160~240km处,海表面温度最大降温值可达-7℃,使其右后方的总表面热量通量交换显著减少,导致TC强度显著变弱;海洋冷却作用还会增强TC结构的非对称性,这与海洋冷却作用的非对称造成TC在边界层附近的涡度和散度平流分布不均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 海洋混合 数值模拟
下载PDF
A New Ocean Mixed-Layer Model Coupled into WRF 被引量:4
8
作者 WANG Zi-Qian DUAN An-Min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2012年第3期170-175,共6页
A new mesoscale air-sea coupled model (WRF- OMLM-Noh) was constructed based on the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WRF) model and an improved Mellor-Yamada ocean mixed-layer model from Noh and Kim (OMLM-Noh). Throug... A new mesoscale air-sea coupled model (WRF- OMLM-Noh) was constructed based on the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WRF) model and an improved Mellor-Yamada ocean mixed-layer model from Noh and Kim (OMLM-Noh). Through off-line tests and a simulation of a real typhoon, the authors compared the performance of the WRF-OMLM-Noh with another existing ocean mixed-layer coupled model (WRF-OMLM-Pollard). In the off-line tests with Tropical Ocean Global Atmosphere Program's Coupled Ocean Atmosphere Response Experiment (TOGA-COARE) observational data, the results show that OMLM-Noh is better able to simulate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variational trends than OMLM -Pollard. Moreover, OMLM-Noh can sufficiently reproduce the diurnal cycle of SST. Regarding the typhoon case study, SST cooling due to wind-driven ocean mixing is underestimated in WRF-OMLM-Pollard, which artificially increases the intensity of the typhoon due to more simulated air-sea heat fluxes. Compared to the WRF- OMLM-Pollard, the performance of WRF-OMLM-Noh is superior in terms of both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temporal variation of SST and air-sea heat flux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RF-OMLM-Noh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ocean mixed layer air-sea coupled model
下载PDF
Effect of wave-induced Stokes drift on the dynamics of ocean mixed layer 被引量:2
9
作者 王智峰 吴克俭 +2 位作者 董胜 邓增安 张晓爽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1期233-242,共10页
The wave-forcing 'Coriolis-Stokes forcing' and 'Stokes-vortex force' induced by Stokes drift affect the upper ocean jointly.To study the effect of the wave-induced Stokes drift on the dynamics of the o... The wave-forcing 'Coriolis-Stokes forcing' and 'Stokes-vortex force' induced by Stokes drift affect the upper ocean jointly.To study the effect of the wave-induced Stokes drift on the dynamics of the ocean mixed layer,a new three-dimensional(3D) numerical model is derived using the primitive basic equations and Eulerian wave averaging.The Princeton Ocean Model(POM),a 3D primitive equation ocean model is used with the upper wave-averaged basic equations.The global ocean circulation is simulated using the POM model,and the Stokes drift is evaluated based on the wave data generated by WAVEWATCH III.We compared simulations with and without the Stokes drift.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gnitude of the Stokes drift is comparable with the Eulerian mean current.Including the Stokes drift in the ocean model affects both the Eulerian current and the Lagranian drift and causes the vertical mixing coefficients to increa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okes drift WAVEWATCH III Princeton Ocean Model (POM) Coriolis-Stokes forcing Stokes-vortex force
下载PDF
地震海洋学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1
10
作者 林兆彬 胡毅 +1 位作者 蔺爱军 许江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862-871,共10页
地震海洋学是利用反射地震勘探方法来研究海洋水体温盐结构的一门新兴学科.相对于传统的物理海洋学测量手段,其主要优势在于该方法有效的提高了水平方向的分辨率,并具有短时间内对整条海水剖面进行快速成像的特点.本文论述了地震海洋学... 地震海洋学是利用反射地震勘探方法来研究海洋水体温盐结构的一门新兴学科.相对于传统的物理海洋学测量手段,其主要优势在于该方法有效的提高了水平方向的分辨率,并具有短时间内对整条海水剖面进行快速成像的特点.本文论述了地震海洋学在温盐反演、海洋内波、涡旋、海洋混合参数提取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及发展趋势,并就水体的浅层结构地震影像分析及地球固液系统相互作用进行了探讨.今后地震海洋学有望在温盐剖面反演新算法、浅层水体结构信息的探索、固体地球与海水层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等方面取得进展,而新时期的地震海洋学研究有赖于不同观测手段的联合调查与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海洋 温盐反演 海洋内波 涡旋 海洋混合参数
原文传递
基于一个海洋混合层模式对中国近海浮标SST日变化的模拟 被引量:2
11
作者 彭婕 凌铁军 王斌 《海洋预报》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9,共9页
收集整理了中国近海18个浮标2011年全年的高时频实时观测资料,对中国近海SST日变化时空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并利用一个改进了的一维海洋混合层模式对中国近海浮标资料进行了模拟。分析表明,中国近海SST日变化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 收集整理了中国近海18个浮标2011年全年的高时频实时观测资料,对中国近海SST日变化时空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并利用一个改进了的一维海洋混合层模式对中国近海浮标资料进行了模拟。分析表明,中国近海SST日变化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按照各季节SST日变化的明显程度,可以把近海海域分为两季型与四季型。两季型海域的SST日变化在春夏季非常明显,且变化幅度一致,而秋冬季日变化明显减小,如渤海、黄海北部和东海北部。而东海南部和南海北部等四季型海域的SST日变化幅度在各个季节均不相同,具有四季分明的特征。各个海域的短波辐射等热力通量、海面风应力等动量通量,以及上层海流等因素是造成上述分布特征的主要原因。文中使用的海洋混合层模式在对不同浮标观测SST的逐日演变过程中表现良好,对平均日变化的模拟比较合理,可以模拟出连续的、完整的SST日变化周期,并且与观测基本一致,该模式在中国近海区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ST 日变化 海洋混合层模式
下载PDF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climatological mixed layer depth in the South China Sea:numerical simulations 被引量:1
12
作者 范聪慧 王娟娟 宋金宝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5期1112-1118,共7页
The mixed layer depth (MLD) in the upper ocean is an important physical parameter for describing the upper ocean mixed layer. We analyzed several major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climatological mixed layer depth (CMLD... The mixed layer depth (MLD) in the upper ocean is an important physical parameter for describing the upper ocean mixed layer. We analyzed several major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climatological mixed layer depth (CMLD), and established a numerical simulation in the South China Sea (SCS) using the Regional Ocean Model System (ROMS) with a high-resolution (1/12~x 1/12~) grid nesting method and 50 vertical layers. Several ideal numerical experiments were tested by modifying the existing sea surface boundary conditions. Especially, we analyzed the sensitivity of the results simulated for the CMLD with factors of sea surface wind stress (SSWS), sea surface net heat flux (SSNHF),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evaporation and precipitation (DEP). The result shows that of the three factors that change the depth of the CMLD, SSWS is in the first place, when ignoring the impact of SSWS, CMLD will change by 26% on average, and its effect is always to deepen the CMLD; the next comes SSNHF (13%) for deepening the CMLD in October to January and shallowing the CMLD in February to September; and the DEP comes in the third (only 2%). Moreover, we analyzed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CMLD and compared the simulation result with the ARGO observational data.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ROMS is applicable for studying CMLD in the SCS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xed layer depth (MLD) South China Sea (SCS) wind stress net heat flux EVAPORATION precipitation regional ocean model system (ROMS)
下载PDF
台风条件下朗缪尔环流对上层海洋混合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丁亚梅 毛科峰 +1 位作者 萧中乐 陈希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9,共9页
回顾了近10年来台风条件下朗缪尔环流影响上层海洋混合的研究进展,朗缪尔致湍流对海洋上混合层的形成和加深的重要作用已形成了基本共识,但对于朗缪尔致湍流对海洋上混合层的混合作用机制和程度仍然存在诸多不确定性。观测表明台风条件... 回顾了近10年来台风条件下朗缪尔环流影响上层海洋混合的研究进展,朗缪尔致湍流对海洋上混合层的形成和加深的重要作用已形成了基本共识,但对于朗缪尔致湍流对海洋上混合层的混合作用机制和程度仍然存在诸多不确定性。观测表明台风条件下台风眼附近的混合层平均湍流动能受到了较强的抑制,可能与台风不同位置朗缪尔致湍流的特征变异有关;台风条件下,现有的朗缪尔致湍流参数化方案在上层混合过程模拟中还有显著误差。在今后研究中,通过改进斯托克斯漂流剖面的计算方法,优化表征台风条件下海面状况的朗缪尔致湍流参数化计算方案,是进一步揭示台风条件下朗缪尔环流对海洋上层混合的影响机理的必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朗缪尔环流 上层海洋混合 台风 斯托克斯漂流
下载PDF
一种海洋混合层深度的智能识别方法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康 郭双喜 +6 位作者 黄鹏起 屈玲 鲁远征 岑显荣 于璐莎 周伟东 周生启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2-41,共10页
文章提出了一种识别混合层深度的人工智能方法。该方法在温度(密度)与压强(或深度)间建立线性模型,并且将其系数和方差做成一组表征廓线特征的统计量。初始时为模型设定一个主观的先验分布,在一个自海表向下移动的窗口内通过贝叶斯链式... 文章提出了一种识别混合层深度的人工智能方法。该方法在温度(密度)与压强(或深度)间建立线性模型,并且将其系数和方差做成一组表征廓线特征的统计量。初始时为模型设定一个主观的先验分布,在一个自海表向下移动的窗口内通过贝叶斯链式法则和最小描述长度原理学习新数据,得到系数均值的最大后验概率估计。用F-检验识别系数发生突变的位置,以此确定混合层的存在性及其深度。通过2017年2月太平洋海域的地转海洋学实时观测阵(Arrayfor Real-time Geostrophic Oceanography,ARGO)数据进行测试,并且以质量因子(Quality Index,QI)值作为判断识别混合层深度结果准确性的依据,发现该方法相比于梯度法、阈值法、混合法、相对变化法、最大角度法和最优线性插值法在识别结果上具备更大的QI值。表明该方法能够准确识别混合层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混合 人工智能方法 贝叶斯链式法则 最小描述长度原理
下载PDF
全球气候模式对影响西北太平洋台风强度的大尺度环境因子的模拟评估 被引量:1
15
作者 吴斌 钱业 +2 位作者 王瑞芳 赵鑫 金磊 《干旱气象》 2021年第3期466-479,共14页
基于NOAA和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CMIP5(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5)模式历史试验输出结果,首先评估模式对控制台风强度的大尺度环境因子空间分布的模拟能力,然后在台风主要发展区域,评估模式对环境因子的空间分布和时... 基于NOAA和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CMIP5(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5)模式历史试验输出结果,首先评估模式对控制台风强度的大尺度环境因子空间分布的模拟能力,然后在台风主要发展区域,评估模式对环境因子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特征的模拟能力。结果表明:CESM1-BGC,CESM1-CAM5和CNRM-CM5能模拟出观测的海表面温度气候分布和上升特征;CCSM4,CESM1-BGC和CESM1-CAM5能模拟出观测的混合层厚度气候分布和增厚特征;ACCESS1-0,ACCESS1-3,CanESM2和GFDL-ESM2M能模拟出观测流出层温度气候分布和下降特征,但模拟的下降率小。ACCESS1-0,CESM1-CAM5,CNRM-CM5,MPI-ESM-MR和GFDL-ESM2G能模拟出观测垂直风切变的气候分布和趋势特征。综合评估表明CESM1-BGC和CESM1-CAM5可用来研究西北太平洋台风强度的气候变化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强度气候变化 海温 海洋混合层厚度 流出层温度 垂直风切变
下载PDF
穿透性太阳短波辐射对混合层深度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志亮 褚忠信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9-25,共7页
用数值方法研宄穿透性太阳短波辐射对混合层深度的影响时,有些学者人为地设定了风速和热通量。这种做法可能会出现风速和热通量数值不匹配的问题。为了弥补这一缺陷,本文采用国内外常用的块体公式计算热通量的方法来代替人为设置,并以... 用数值方法研宄穿透性太阳短波辐射对混合层深度的影响时,有些学者人为地设定了风速和热通量。这种做法可能会出现风速和热通量数值不匹配的问题。为了弥补这一缺陷,本文采用国内外常用的块体公式计算热通量的方法来代替人为设置,并以北太平洋为例,研究了穿透性太阳短波辐射对海洋混合层深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低风速(U10<10m/s),且海表短波净辐射处于40~200 W/m2时,穿透性太阳短波辐射对混合层深度影响很显著;高风速(U10>10m/s)和短波净辐射高值区(S*(0)>200 W/m2),穿透性太阳短波辐射对混合层深度的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透性太阳短波辐射 海洋混合层深度 北太平洋
下载PDF
西北太平洋海洋温度锋生与锋消机制的初步研究
17
作者 赵宁 韩震 刘贤博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23-131,共9页
海洋锋面区域对气候变化以及海气耦合作用的影响非常显著,通过分析其形成机制,可以帮助进一步了解海洋与大气的相互作用过程以及其物理过程。利用Argo数据、NCEP/NCAR再分析数据和遥感风场数据对西北太平洋的混合层温度与温度锋面的变... 海洋锋面区域对气候变化以及海气耦合作用的影响非常显著,通过分析其形成机制,可以帮助进一步了解海洋与大气的相互作用过程以及其物理过程。利用Argo数据、NCEP/NCAR再分析数据和遥感风场数据对西北太平洋的混合层温度与温度锋面的变化机制进行了研究。基于海洋混合层的热量收支模型,发现在北太平洋区域的海洋混合层温度主要受到净热通量控制,同时还存在一个季节变化明显的温度锋面。9-2月为温度锋面加强时期,3-4月温度锋面变化不明显,而5-8月温度锋面则迅速减弱。根据研究,该温度锋面的加强与减弱主要是由于净热通量的南北差异造成的,而在净热通量中则以短波辐射通量与潜热通量为主要影响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太平洋 海洋混合 海洋温度锋 锋生 锋消
下载PDF
O_3和海温对七月中、低纬环流的影响
18
作者 葛朝霞 王谦谦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7年第4期644-648,共5页
在原球圈范围的P-σ坐标模式中加入了O3和海洋混合层的影响,对7月中、低纬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试验.第1种方案中包含了O3,第2种方案既包含了O3又引入了海洋混合层.将这两种方案与原方案(不包含O3和海洋混合层)流场的... 在原球圈范围的P-σ坐标模式中加入了O3和海洋混合层的影响,对7月中、低纬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试验.第1种方案中包含了O3,第2种方案既包含了O3又引入了海洋混合层.将这两种方案与原方案(不包含O3和海洋混合层)流场的模拟结果作对比分析发现1、2方案模拟结果比原方案更接近实况,特别是第2种方案模拟效果更加理想.表明O3和海洋混合层对大气环境的影响是重要的,它不仅直接影响到海洋,对陆地也有重要影响.其影响不只是局限于大气的低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混合 数值模拟 臭氧 大气环流 海温
下载PDF
海浪破碎对海洋上混合层中湍能量收支的影响 被引量:8
19
作者 孙群 管长龙 宋金宝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9-74,共6页
海浪破碎产生一向下输入的湍动能通量,在近海表处形成一湍流生成明显增加的次层,加强了海洋上混合层中的湍流垂向混合。为了研究海浪破碎对混合层中湍能量收支的影响,文中分析了海浪破碎对海洋上混合层中湍流生成的影响机制,采用垂向一... 海浪破碎产生一向下输入的湍动能通量,在近海表处形成一湍流生成明显增加的次层,加强了海洋上混合层中的湍流垂向混合。为了研究海浪破碎对混合层中湍能量收支的影响,文中分析了海浪破碎对海洋上混合层中湍流生成的影响机制,采用垂向一维湍封闭混合模式,通过改变湍动能方程的上边界条件,引入了海浪破碎产生的湍动能通量,并分别对不同风速下海浪破碎的影响进行了数值研究,分析了混合层中湍能量收支的变化。当考虑海浪破碎影响时,近海表次层中的垂直扩散项和耗散项都有显著的增加,该次层中被耗散的湍动能占整个混合层中耗散的总的湍能量的92.0%,比无海浪破碎影响的结果增加了近1倍;由于平均流场切变减小,混合层中的湍流剪切生成减小了3.5%,形成一种存在于湍动能的耗散和垂直扩散之间的局部平衡关系。在该次层以下,局部平衡关系与壁层定律的结论一致,即湍动能的剪切生成与耗散相平衡。研究结果表明,海浪破碎在海表产生的湍动能通量影响了海洋上混合层中的各项湍能量收支间的局部平衡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浪破碎 海洋混合 湍能量收支
下载PDF
Wave breaking on turbulent energy budget in the ocean surface mixed layer 被引量:6
20
作者 孙群 管长龙 宋金宝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08年第1期9-13,共5页
As an important physical process at the air-sea interface, wave movement and breaking have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ocean surface mixed layer (OSML). When breaking waves occur at the ocean surface, turbulent kineti... As an important physical process at the air-sea interface, wave movement and breaking have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ocean surface mixed layer (OSML). When breaking waves occur at the ocean surface, turbulent kinetic energy (TKE) is input downwards, and a sublayer is formed near the surface and turbulence vertical mixing is intensively enhanced. A one-dimensional ocean model including the Mellor-Yamada level 2.5 turbulence closure equations was employed in our research on variations in turbulent energy budget within OSML. The influence of wave breaking could be introduced into the model by modifying an existing surface boundary condition of the TKE equation and specifying its input. The vertical diffusion and dissipation of TKE were effectively enhanced in the sublayer when wave breaking was considered. Turbulent energy dissipated in the sublayer was about 92.0% of the total depth-integrated dissipated TKE, which is twice higher than that of non-wave breaking. The shear production of TKE decreased by 3.5% because the mean flow fields tended to be uniform due to wave-enhanced turbulent mixing. As a result, a new local equilibrium between diffusion and dissipation of TKE was reached in the wave-enhanced layer. Below the sublayer, the local equilibrium between shear production and dissipation of TKE agreed with the conclusion drawn from the classical law-of-the-wall (Craig and Banner, 199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ve breaking ocean surface mixed layer turbulent energy budget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