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淮梅雨期降水经向非均匀分布及异常年特征分析 被引量:34
1
作者 竺夏英 何金海 吴志伟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951-957,共7页
尽管江淮梅雨期降水在多数年份具有一致的空间变率,然而在有些年份却呈现出南北反相的变化特征,而此时整个梅雨区的降水量往往接近正常,这无疑增加了梅雨短期气候预测的难度.鉴于上述考虑,对1951~2004年江淮地区15站梅汛期(6~7月份)... 尽管江淮梅雨期降水在多数年份具有一致的空间变率,然而在有些年份却呈现出南北反相的变化特征,而此时整个梅雨区的降水量往往接近正常,这无疑增加了梅雨短期气候预测的难度.鉴于上述考虑,对1951~2004年江淮地区15站梅汛期(6~7月份)降水进行了EOF分析,发现第二特征向量主要反映了梅雨期降水的经向非均匀分布特征,据此将梅雨雨型分为南涝北旱和南旱北涝型,并利用第一套NCEP再分析资料和第二套扩展重建海温资料(ERSST)对梅雨降水经向分布异常年的海气背景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南涝北旱年,梅雨期低层锋区和水汽辐合中心偏南,东亚副热带夏季风偏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200 hPa南亚高压位置偏南;前期2月份北半球环状模(NAM)和南半球环状模(SAM)偏强,北半球冬、春季中国近海海温偏高.南旱北涝年,情况基本相反.此外,前期北半球冬季ENSO对梅雨期降水经向非均匀分布也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雨 旱涝 空间分布 海气异常
原文传递
长江中下游入梅指数及早晚梅年的海气背景特征 被引量:26
2
作者 竺夏英 何金海 吴志伟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13-122,共10页
利用1957-2001年全国160站逐月降水资料和116站入梅日期资料,定义了一个长江中下游入梅指数,以定量描述长江中下游地区平均入梅的早晚,再结合ERA-40高分辨率再分析资料和ERSST海温资料,利用相关分析和合成分析,分别研究了早、晚梅... 利用1957-2001年全国160站逐月降水资料和116站入梅日期资料,定义了一个长江中下游入梅指数,以定量描述长江中下游地区平均入梅的早晚,再结合ERA-40高分辨率再分析资料和ERSST海温资料,利用相关分析和合成分析,分别研究了早、晚梅年同期(6~7月份)和前期(前一年12月份至当年5月份)的大尺度大气环流及海温的异常特征。结果表明:早梅年同期,200hPa南亚高压偏北,印度北部、孟加拉湾-印度尼西亚-副热带太平洋地区上空的对流偏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赤道辐合带位置偏北,东亚副热带夏季风偏强,晚梅年则相反。前期1月份北太平洋涛动及4月份西太平洋暖池附近的对流与当年入梅早晚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早梅年,1月份北太平洋涛动偏弱,4月份西太平洋暖池附近的对流活跃;晚梅年,1月份北太平洋涛动偏强,4月份西太平洋暖池附近的对流偏弱。此外,从前期海温场来看,早梅年,1~4月份北大西洋中高纬地区海温偏低,低纬地区海温偏高,呈南北偶极子分布状态,2月份西太平洋暖池附近海域及北半球冬、春季环澳大利亚海域海温明显偏高,晚梅年情况正好相反。以上这些前期信号为长江中下游地区入梅的短期气候预测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梅 长江中下游地区 海气异常 短期气候预测
下载PDF
海南岛后汛期旱涝急转及其海气异常特征分析 被引量:9
3
作者 邢彩盈 胡德强 +1 位作者 吴胜安 李海燕 《干旱气象》 2018年第4期568-577,共10页
利用1966—2017年海南岛18个气象站逐月降水量、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及NOAA海表温度资料,定义了后汛期旱涝急转指数(LDFAI),据此分析了海南岛后汛期旱涝急转的气候特征及其海气异常特征。结果表明:(1)近52 a海南岛后汛期旱涝急转现... 利用1966—2017年海南岛18个气象站逐月降水量、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及NOAA海表温度资料,定义了后汛期旱涝急转指数(LDFAI),据此分析了海南岛后汛期旱涝急转的气候特征及其海气异常特征。结果表明:(1)近52 a海南岛后汛期旱涝急转现象年际变化大,并呈现一定的年代际特征,存在14 a的强显著周期。空间上,保亭、儋州和白沙发生频率高,东南部沿海次之,乐东最少;北部部分地区和中部强度最强、西南部最弱。(2)旱转涝年,旱期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副高)异常偏东、强度偏弱,海南处于反气旋流场中心区,且其上空为下沉运动区和整层水汽辐散区;涝期东亚大槽偏强,冷空气和副高南侧偏东气流在海南附近交汇,伴随低层辐合上升运动和整层水汽输送汇合,海南降水形势有利。涝转旱年情况相反。(3)后汛期LDFAI与前期和同期热带中太平洋海温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岛 后汛期 旱涝急转 海气异常
下载PDF
内蒙古地区夏季旱涝急转环流异常特征及其预测 被引量:8
4
作者 刘炜 赵艳丽 冯晓晶 《干旱气象》 2021年第2期203-214,共12页
利用内蒙古地区116个气象观测站逐月降水量、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NOAA海表温度资料以及国家气象业务内网提供的130项气候监测指数,计算内蒙古夏季旱涝急转指数并分区,分析各分区“旱转涝”和“涝转旱”年的海气异常特征,探讨各气... 利用内蒙古地区116个气象观测站逐月降水量、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NOAA海表温度资料以及国家气象业务内网提供的130项气候监测指数,计算内蒙古夏季旱涝急转指数并分区,分析各分区“旱转涝”和“涝转旱”年的海气异常特征,探讨各气候区夏季旱涝急转指数与前期环流和海温指数的关系,并构建预测模型。结果表明:(1)近39 a来,内蒙古各气候区从春末夏初到盛夏由旱转涝的特征趋于减弱,而由涝转旱的特征趋于增强。(2)内蒙古西部地区夏季旱转涝年和涝转旱年,东亚大槽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强度以及水汽条件和垂直运动均存在显著差异;内蒙古东北部地区夏季旱转涝年和涝转旱年,东北冷涡强度、水汽条件和垂直运动存在显著差异。(3)内蒙古地区夏季旱涝急转指数与前期印度洋和热带西太平洋暖池区、黑潮区及北太平洋东北部海温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4)基于前期环流及海温指数构建的内蒙古夏季旱涝急转指数预测模型具有一定的预测能力,可为内蒙古地区夏季旱涝急转预测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地区 夏季 旱涝急转 海气异常
下载PDF
长江流域夏季不同强度降水日数的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10
5
作者 李莹 朱益民 +1 位作者 夏淋淋 王浩 《气象科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08-815,共8页
利用长江流域56个站点1957—2009年夏季逐日降水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Hadley海表温度资料,分析了长江流域夏季不同强度降水日数的时空变化及其相关的海气异常型。结果表明:(1)近53 a来,长江流域夏季大到暴雨日数占总降水日数... 利用长江流域56个站点1957—2009年夏季逐日降水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Hadley海表温度资料,分析了长江流域夏季不同强度降水日数的时空变化及其相关的海气异常型。结果表明:(1)近53 a来,长江流域夏季大到暴雨日数占总降水日数的比率呈明显增加趋势,而中小雨日数占总降水日数的比率呈明显减少趋势。(2)长江流域夏季不同强度降水日数的变化及其相应的海气异常型表现为明显不同的特征。当前期春季海温距平场表现为典型的东部型El Nino分布形态,500 h Pa位势高度场呈现出"+-+"的经向PJ波列,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位置偏南偏西,中高纬地区乌拉尔山和鄂霍次克海地区出现双阻塞形势,南半球澳大利亚高压异常偏强,越赤道气流偏强,在30°N附近200 h Pa纬向西风急流异常偏强,850 h Pa风场在东亚上空经向方向上呈现出明显的反气旋—气旋—反气旋系统相间分布的特征时,有利于长江流域夏季大到暴雨降水日数偏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流域 降水强度 降水日数 海气异常
下载PDF
冬季北太平洋大气低频环流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和海温异常的联系 被引量:3
6
作者 秦润天 朱益民 +2 位作者 陈晓颖 谢倩 钱景 《气象科学》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93-301,共9页
利用1979—2015年ECMWF逐日再分析资料,通过EOF分解和回归分析研究了冬季北太平洋大气低频环流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与海表面温度异常(SSTA)和大气环流异常之间的联系。研究结果表明:冬季中纬度北太平洋地区850 h Pa低频尺度环流... 利用1979—2015年ECMWF逐日再分析资料,通过EOF分解和回归分析研究了冬季北太平洋大气低频环流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与海表面温度异常(SSTA)和大气环流异常之间的联系。研究结果表明:冬季中纬度北太平洋地区850 h Pa低频尺度环流存在3个明显的变化模态:第一模态为海盆尺度的单极型异常气旋(反气旋)式环流,同期太平洋SSTA呈现El Ni1o(La Ni1a)以及PDO暖位相(冷位相)空间分布,阿留申低压强度增强(减弱),对流层中高层是正位相(负位相)的PNA型遥相关,北太平洋天气尺度风暴轴中东部南压(北抬);第二模态为在白令海峡和副热带地区呈气旋式与反气旋式环流南北向偶极型变化,同时中纬度北太平洋SSTA呈现NPGO(North Pacific Gyre Oscillation)正位相(负位相)的空间分布,黑潮区域SSTA偏暖(偏冷),北太平洋SSTA经向梯度加大(减小),对流层中高层为负位相(正位相)的WP型遥相关,北太平洋天气尺度风暴轴整体偏北(偏南),强度增强(减弱);第三模态为北太平洋中西部和北美西岸呈气旋式与反气旋式环流东西向偶极型异常,黑潮区域SSTA偏冷(偏暖)而北太平洋东部SSTA偏暖(偏冷),SSTA纬向梯度加大(减弱),同时赤道东太平洋出现类似La Ni1a(El Ni1o)的SSTA分布,北太平洋天气尺度风暴轴中东部明显减弱(加强)而西部略有加强(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太平洋大气低频环流 ENSO PDO NPGO 海气异常
下载PDF
海南岛冬季雾日异常气候背景分析
7
作者 邢彩盈 吴胜安 +1 位作者 胡德强 朱晶晶 《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2年第1期50-58,共9页
利用1980—2020年海南岛18个国家气象观测站的逐日地面观测数据、NCEP/NCAR再分析资料、NOAA海温及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系统监测指数集,分析了海南岛冬季雾日的气候特征及其异常年海气背景特征.结果表明:(1)海南岛冬季雾日高值区集中在北... 利用1980—2020年海南岛18个国家气象观测站的逐日地面观测数据、NCEP/NCAR再分析资料、NOAA海温及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系统监测指数集,分析了海南岛冬季雾日的气候特征及其异常年海气背景特征.结果表明:(1)海南岛冬季雾日高值区集中在北部和中部内陆,低值区分布在东南部、西南部的沿海;近40年来冬季雾日呈显著下降趋势,2000年后处在偏少的年代际背景下,冬季日平均最低气温偏高和平均风速增大是造成2000年后冬季雾日偏少的直接原因;(2)冬季雾日偏多年,西太副高年际尺度上偏大偏强偏西;南方涛动处于负位相,我国华南地区海平面气压偏高;高层海南岛及南海区域为显著的辐合运动,对应有下沉运动;低层及近地层海南岛处在异常冷高压的西北侧,受西北侧异常西南暖湿气流影响,风速较小,相对湿度略大,空气扩散条件差,有利于雾的生成和维持,偏少年的情况则相反;(3)冬季雾日与海温异常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秋冬季ENSO状态、前期南海至西太暖池以及我国东部海域海温对冬季大雾天气的发生和维持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类ENSO海温分布型、西太暖池和我国东部海域海温对冬季雾日的预兆信号分别为超前1个季、3个季和1个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岛 冬季雾日 气候特征 海气异常特征
下载PDF
冬季北太平洋海气环流年代际异常的统计动力诊断 被引量:8
8
作者 张东凌 吕庆平 张立凤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92-704,共13页
本文对冬季北太平洋大气和大洋环流做了联合复经验正交函数(CEOF)分解和小波分析,并分别讨论了第一、二模态的年代际变化及其与海表温度异常(SSTA)年代际变化(PDO、NPGO模态)的关系,得到以下主要结论:第一、二模态对时间系数的分析显示... 本文对冬季北太平洋大气和大洋环流做了联合复经验正交函数(CEOF)分解和小波分析,并分别讨论了第一、二模态的年代际变化及其与海表温度异常(SSTA)年代际变化(PDO、NPGO模态)的关系,得到以下主要结论:第一、二模态对时间系数的分析显示,其与PDO、NPGO指数的相关性较高,且小波分析表明其分别具有明显的准22、12年的年代际变化周期,这与PDO、NPGO模态的周期相同;第一、二模态时间系数对北太平洋SSTA的回归分析表明,其回归系数场的空间分布分别与PDO、NPGO的十分接近。第一、二模态空间场中大气环流异常分别类似于海平面气压异常(SLPA)的AL、NPO模态,可分称其为AL、NPO的风场模;而大洋环流异常则分别相应于SSTA的PDO、NPGO模态,可称其为PDO、NPGO的流场模。由第一、二模态近表层流场异常得到的垂直运动空间分布分别与PDO、NPGO的空间结构相似,说明海洋上层海盆尺度大洋环流引起的垂直运动所导致的海温动力变化是形成PDO、NPGO的重要原因,而大洋环流异常扮演着中介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气环流异常 年代际变化 复EOF分析 PDO模态 NPGO模态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