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49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晚期海德格尔的三天讨论班纪要 被引量:491
1
作者 F.费迪耶 丁耘 《世界哲学》 2001年第3期52-59,共8页
本文取自美因河畔的V .克罗斯特曼出版社 (VittorioKlostermann ,FrankfurtamMain)于 1977年出版的《四个讨论班》 (VierSeminare ,1977)一书。该书辑录了海德格尔在 6 0年代和 70年代四个哲学讨论班的讨论。由于该书篇幅较大 ,我们摘译... 本文取自美因河畔的V .克罗斯特曼出版社 (VittorioKlostermann ,FrankfurtamMain)于 1977年出版的《四个讨论班》 (VierSeminare ,1977)一书。该书辑录了海德格尔在 6 0年代和 70年代四个哲学讨论班的讨论。由于该书篇幅较大 ,我们摘译了 196 9年 9月 7日、 1973年 9月 7日和1973年 9月 8日这三天的讨论 ,内容涉及语言、希腊哲学、胡塞尔哲学和技术问题等。其中关于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评论 ,虽然数量不多 ,但值得关注。196 9年讨论班的举办地是法国普罗旺斯的多尔 (leThor)。 1973年讨论班在德国弗莱堡的采林根区 (Zaehringen)海德格尔寓所举行。参与者主要是法国哲学家。原文记录是法文 ,记录者有《存在与时间》的法译者F 费迪耶 (FFedier)、瓦岑 (FVezin)、蒙日 (Mongis)、塔米尼奥(Taminiaux)等。全部记录都向海德格尔宣读过。最后由居尔·奥赫瓦特 (CurdOchwadt)将法文记录译为德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德格尔 《存在与时间》 讨论班 胡塞尔 形而上学 马克思主义 亚里士多德 格尔 语言 内在性
原文传递
当代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生态美学观 被引量:117
2
作者 曾繁仁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8-55,共8页
20世纪中期以来,工业文明所造成的生态危机日益严重,人类社会开始了由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过渡,生态美学就是在此背景下产生的。包含生态维度的新美学观,它以马克思的唯物实践存在论为其哲学基础,是对实践美学的继承和超越,也是美学学... 20世纪中期以来,工业文明所造成的生态危机日益严重,人类社会开始了由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过渡,生态美学就是在此背景下产生的。包含生态维度的新美学观,它以马克思的唯物实践存在论为其哲学基础,是对实践美学的继承和超越,也是美学学科的当代发展。生态美学最重要的理论原则是突破“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整体主义,这是一种新人文主义精神的体现。生态美学包含生态本真美、生态存在美、生态自然美、生态理想美与审美批判的生态维度等内涵。在西方则以海德格尔的“四方游戏说”为其典范表述,这恰是海氏受到中国道家思想影响的成果,因此生态美学必将开创中西美学对话交流的新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 美学观 “人类中心主义” 生态美学 20世纪中期 人文主义精神 工业文明 实践存在论 生态危机 人类社会 哲学基础 实践美学 当代发展 美学学科 整体主义 理论原则 审美批判 海德格尔 思想影响 对话交流 中西美学
原文传递
出释入造——法律诠释学及其与法律解释学的关系 被引量:110
3
作者 郑永流 《法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1-36,共16页
法律诠释学对于法律解释是一种带有先见的理解 ,理解是法律文本与理解者两个世界的沟通 ,在沟通中内在地创造着判决依据的立场 ,试图颠覆法律解释学只是借助各种方法去寻求判决与法律的一致性这一思维定式。然而 ,它放弃法律文本解释的... 法律诠释学对于法律解释是一种带有先见的理解 ,理解是法律文本与理解者两个世界的沟通 ,在沟通中内在地创造着判决依据的立场 ,试图颠覆法律解释学只是借助各种方法去寻求判决与法律的一致性这一思维定式。然而 ,它放弃法律文本解释的标准、抛开法律文本作者的意图、过于钟爱理解者的主观态度的主张 ,也遭遇有力的批评。所以 ,一是强调内容一是注重方法的这两种法律解释观互不可替代 ,解释无诠释流于空洞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诠释学 法律解释学 解释方法 施莱尔马赫 加达默尔 海德格尔
原文传递
理性向生活世界的回归——20世纪哲学的一个重要转向 被引量:97
4
作者 衣俊卿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115-127,共13页
本文考察了胡塞尔的现象学、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列菲伏尔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及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主要观点,认为这些在20世纪具有代表性的重要哲学流派有一个共同的学术取向,即对日常生活世界的关注,它们各自提... 本文考察了胡塞尔的现象学、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列菲伏尔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及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主要观点,认为这些在20世纪具有代表性的重要哲学流派有一个共同的学术取向,即对日常生活世界的关注,它们各自提出了关于生活世界的构想理论和批判理论,这表示着20世纪哲学的一个重要转向。作者指出,与这一转向相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极大地拓宽了当代哲学的视野,对于丰富和加深我们关于人类社会结构、人类文明演进的内涵及内在机制的理解具有重要的理论启发价值。对于正处于现代化进程的中国来说,寻求一条日常生活世界和非日常生活世界从传统向现代的协调发展的途径,是我们需要深思的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常生活批判 非日常生活世界 维特根斯坦 20世纪 胡塞尔 海德格尔 生活形式 《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 哲学 自觉的精神
原文传递
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师角色转变:困境与突围——基于海德格尔技术哲学视角 被引量:85
5
作者 刘磊 刘瑞 《开放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4-50,共7页
具有深度学习能力的人工智能彻底颠覆了以往的教育生态,对教师角色提出了新要求。本研究基于海德格尔的技术哲学视角,提出人工智能时代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需要教师突显智慧性、育人性、整全性和群体联通性四方面角色特质。人工智能在赋... 具有深度学习能力的人工智能彻底颠覆了以往的教育生态,对教师角色提出了新要求。本研究基于海德格尔的技术哲学视角,提出人工智能时代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需要教师突显智慧性、育人性、整全性和群体联通性四方面角色特质。人工智能在赋能教师教学革新的同时,也让教师陷入角色转变的困境,表现为教师主体性缺失引发教师角色的“脱嵌”与“消匿”,“唯技术观”导致教师角色的“被促逼”与“被订造”,人文迷失造成教师角色的“数据化”与“单一化”。人工智能时代教师角色转变的有效进路是:教师实现自身角色由“识”转“智”;彰显教师人文关怀,回归教育育人之本;在教育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之间保持平衡的张力,关注学生身体和心智的全面协同发展;构建教师专业共同体,积极构建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新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技术哲学 教师角色 教育生态 海德格尔
下载PDF
关于现代西方哲学的“主体间性转向” 被引量:51
6
作者 张再林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9-15,共7页
从主体性哲学向主体间性哲学的转向是现代西方哲学发展的新的历史趋势。本文认为 ,这一转向的出现对当代人类哲学的发展具有不容忽视的理论意义 :它不仅导致了本体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为伦理学提供了宇宙论的支持 ,而且亦在中西哲学之间... 从主体性哲学向主体间性哲学的转向是现代西方哲学发展的新的历史趋势。本文认为 ,这一转向的出现对当代人类哲学的发展具有不容忽视的理论意义 :它不仅导致了本体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为伦理学提供了宇宙论的支持 ,而且亦在中西哲学之间架起理论桥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西方哲学 "主体间性转向" 胡塞尔 海德格尔
下载PDF
海德格尔的技术之思 被引量:67
7
作者 吴国盛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33-40,共8页
技术是真理的发生方式。它作为工具就是发挥作用,而发挥作用以"带出"(poiesis)的可能性为前提。"带出"就是去蔽,是一种真理的发生方式。在真理的发生中,人并不是一个决定性的角色。他倾听并且应和存在的召唤,把自... 技术是真理的发生方式。它作为工具就是发挥作用,而发挥作用以"带出"(poiesis)的可能性为前提。"带出"就是去蔽,是一种真理的发生方式。在真理的发生中,人并不是一个决定性的角色。他倾听并且应和存在的召唤,把自己向着敞开领域敞开,并在这种敞开中达到"自由",这就是"此在"之"此"的意思。现代技术是技术时代的技术,是形而上学的完成形态,它是一种"挑起"(Heraufordern)的"去蔽"。古代技术汇聚起天地神人,保护着物之物性。现代技术向着现代工业体系"预置"(bestellen)一切,使物成为"持存物"(Bestand)。技术时代的人比物更原始地归属于"预置"和"持存"。"预置"归属于其聚合"座架"(Gestell)。座架的神秘运作是存在历史的命运使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 形而上学 海德格尔
下载PDF
“存在论转向”与方法论革命——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60
8
作者 孙伯鍨 刘怀玉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14-24,共11页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问题的讨论 ,始于重建教科书体系探索中的“物质本体论”与“实践本体论”之争 ,近来则有融入现代哲学范式的“存在论转向”和“生存本体论”之说。本文通过分析马克思对传统本体论哲学的批判 ,侧重剖析马克思...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问题的讨论 ,始于重建教科书体系探索中的“物质本体论”与“实践本体论”之争 ,近来则有融入现代哲学范式的“存在论转向”和“生存本体论”之说。本文通过分析马克思对传统本体论哲学的批判 ,侧重剖析马克思的社会存在论与海德格尔的基础存在论之分歧 ,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意义主要不在于从近代认识论走向现代本体论 ,也不在于以一种新型的本体论体系取代了西方传统的本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质在于 :立足于当代社会实践 ,而对人们的现实生活条件和历史发展进程进行科学考察和反思批判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法论 历史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 生存本体论 海德格尔 社会存在论 西方哲学
原文传递
马克思的哲学观和“哲学的终结” 被引量:46
9
作者 张汝伦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4-54,共11页
马克思哲学决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哲学或作为一种学科创制的哲学。对马克思来说 ,哲学从来就不是纯粹形而上学的思辨 ,不是什么重建本体论的努力 ,而是人类解放的精神武器。现代西方哲学主张“哲学的终结” ,但却始终未能超越哲学。“哲学... 马克思哲学决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哲学或作为一种学科创制的哲学。对马克思来说 ,哲学从来就不是纯粹形而上学的思辨 ,不是什么重建本体论的努力 ,而是人类解放的精神武器。现代西方哲学主张“哲学的终结” ,但却始终未能超越哲学。“哲学的终结”反映了哲学的危机 ,更反映了社会和文化的危机。维特根斯坦否定哲学是因为哲学没有正确地使用语言而造成许多伪问题 ;海德格尔宣布哲学终结是因为哲学无法思考存在的前提 ;罗蒂提出后哲学文化是为了反对实证论的本质主义 ,去除哲学的真理垄断地位。刺激他们思考的科学主义、虚无主义和本质主义正是现代性的基本特征 ,这些特征不仅在人的思想中、更在人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制度中有其根源。马克思把哲学危机看作一定时代危机的表现 ,批判哲学 ,必须批判哲学生存的现实 ;消灭哲学 ,必须消灭哲学依附的制度。马克思真正使哲学变成了社会改造实践的一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 ,马克思真正实现了对哲学的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本体论 维特根斯坦 海德格尔 后现代主义 文化批评 哲学批判 格尔 辩证法
原文传递
什么是物的意义?——庄子、海德格尔与我们的对话 被引量:52
10
作者 彭富春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50-57,共8页
Zhuangtzu’s thoutht about thing strikes a chord-response in Heidegger. They both think that the meaning of matter is uselessness, and that it is unnecessary for man to care about it. Nevertheless there is still a gre... Zhuangtzu’s thoutht about thing strikes a chord-response in Heidegger. They both think that the meaning of matter is uselessness, and that it is unnecessary for man to care about it. Nevertheless there is still a great difference between Zhuangtzu and Heidegger. Zhuangtzu interprets the meaning of matter as Nature (Tao), and Heidegger conceives of it as World(Poetry). In contemporary information society, because of the emergence of a new kind of matter, namely "virtual world", we have to reexamine the meaning of matter and distinguish the virtual world from the real world. In terms of this, we can make a distinction between matter and human, and let matter be matter and human be hum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海德格尔 《逍遥游》 无为 首先 对话 倾听 东西 彷徨 意义
原文传递
马丁·布伯的“关系本体论” 被引量:42
11
作者 孙向晨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91-97,142,共8页
本文试图从本体论的角度来论述本世纪著名的犹太思想家马丁·布伯思想的独到之处。马丁·布伯从犹太思想传统出发,对近代西方哲学进行了批判。传统的本体论思想倚重实体概念,而布伯认为关系才是本体,他强调“我-你”关系的... 本文试图从本体论的角度来论述本世纪著名的犹太思想家马丁·布伯思想的独到之处。马丁·布伯从犹太思想传统出发,对近代西方哲学进行了批判。传统的本体论思想倚重实体概念,而布伯认为关系才是本体,他强调“我-你”关系的直接性、相互性、相遇性,并通过这种真正的关系,重新界定语言、时间、自由等传统概念。布伯的“关系本体论”是要在西方哲学中重建“永恒之你”这一维度。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寻找到存在意义之源泉,才能抑制膨胀了的自我,才能正确对待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系本体论 马丁·布伯 近代西方哲学 海德格尔 “之间” 存在主义 相互性 关系世界 经验世界 胡塞尔
下载PDF
当代文学、美学研究中对“本体论”的误释 被引量:44
12
作者 朱立元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14-24,共11页
当代文学、美学研究中对“本体论”的误释朱立元八十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海德格尔基本本体论对我国学术界影响的扩大,以及海内外新儒学的复兴和传播,我国的文学理论、批评与美学研究也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文学、美学研究的重点正在... 当代文学、美学研究中对“本体论”的误释朱立元八十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海德格尔基本本体论对我国学术界影响的扩大,以及海内外新儒学的复兴和传播,我国的文学理论、批评与美学研究也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文学、美学研究的重点正在悄悄地从认识论向本体论方向转移。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体论 存在论 “存在” 当代文学 实践美学 美学研究 西方哲学 生存论 哲学本体论 海德格尔
原文传递
列斐伏尔与20世纪西方的几种日常生活批判倾向 被引量:39
13
作者 刘怀玉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4-50,共7页
文章比较分析了列斐伏尔、海德格尔、赫勒与科西克等几位20世纪日常生活批判哲学家的基本观点。他们从不同角度共同发现,日常生活已非人类可以完全信赖与依托的"精神家园",而是无可挽回地趋向异化、沉沦与单调平庸状态。但他... 文章比较分析了列斐伏尔、海德格尔、赫勒与科西克等几位20世纪日常生活批判哲学家的基本观点。他们从不同角度共同发现,日常生活已非人类可以完全信赖与依托的"精神家园",而是无可挽回地趋向异化、沉沦与单调平庸状态。但他们又不约而同地认为日常生活并非无可救药,仍然是一个充满着巨大创造潜能与希望的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常生活批判哲学 列斐伏尔 海德格尔 赫勒 科西克
下载PDF
如何理解涉身认知? 被引量:44
14
作者 孟伟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75-80,共6页
国际逻辑学、方法论和科学哲学大会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历史与科学哲学联盟(IUHPS)及逻辑学、方法论与科学哲学分会(DLMPS)主办的最高级别的国际学术大会。大会每四年举办一次。第13届国际逻辑学、方法论和科学哲学大会于8月9日至1... 国际逻辑学、方法论和科学哲学大会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历史与科学哲学联盟(IUHPS)及逻辑学、方法论与科学哲学分会(DLMPS)主办的最高级别的国际学术大会。大会每四年举办一次。第13届国际逻辑学、方法论和科学哲学大会于8月9日至15日在北京友谊宾馆召开,这是该大会自1960年在美国召开以来,近半个世纪首次在亚太地区国家举办。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50多名学者参加了本届盛会,他们在为期一周时间里,交流学术成果,建立中外学者之间的友谊与合作。本届大会在推动国际学术交流、促进中国学术发展、使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走向世界等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此次参会学者研究领域集中在哲学逻辑(包括非经典逻辑、逻辑与语言,逻辑的哲学基础,作为建模工具的逻辑)、一般科学哲学、认知科学、心理学与语言学的哲学等。在此,我刊特别就各个专题组织笔谈,以反映当前在逻辑学、方法论和科学哲学研究领域的现状、热点和学科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活动 科学研究 神经系统 海德格尔 二元论 笛卡儿 现象学 框架
下载PDF
文学艺术与生态学时代——兼谈“地球精神圈” 被引量:42
15
作者 鲁枢元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3-11,共9页
面对现代化给人类社会带来种种灾难与困境,现代生态学应运而起。它已远远超出海克尔1866年提出这一概念时作为生物学的一个分支的涵义,不仅是一门学问,一门科学,而成为一套完整的观念系统,包容生命与环境、人类与自然、社会与地球、精... 面对现代化给人类社会带来种种灾难与困境,现代生态学应运而起。它已远远超出海克尔1866年提出这一概念时作为生物学的一个分支的涵义,不仅是一门学问,一门科学,而成为一套完整的观念系统,包容生命与环境、人类与自然、社会与地球、精神与物质的世界观。以这一世界观为基础形成的生态学时代更注重关系、交往、精神在世界中的整合和升华作用。人不仅是物质性、经济性、政治性和社会性的存在,也是情感性、宗教性、艺术性和精神性的存在。精神在现象上的超越将取代精神在物欲中之沉沦。精神的进化将成为人类追求的目标。 文艺在生态学时代将具有更重要的作用,它是沟通人类的精神通道。艺术融入生活,人与自然的对立得到缓解,地球上的生态将更美、更有生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学 文学艺术 生态危机 人类社会 精神污染 贝塔朗菲 海德格尔 科学技术 地球 人类生态学
原文传递
论人工智能时代技术与人的互构与互驯——基于海德格尔技术哲学观的考察 被引量:44
16
作者 蒋晓丽 贾瑞琪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30-135,共6页
当前社会已经进入人工智能时代,技术的飞速发展在形塑社会结构的同时,也重塑了"人-技"关系这一技术哲学基本命题。人与技术不再是简单的、线性的对抗,而是融合了"互构"与"互驯",并在二者基础上不断衍生... 当前社会已经进入人工智能时代,技术的飞速发展在形塑社会结构的同时,也重塑了"人-技"关系这一技术哲学基本命题。人与技术不再是简单的、线性的对抗,而是融合了"互构"与"互驯",并在二者基础上不断衍生的复杂博弈。本文借助海德格尔的技术哲学观,以"互构"与"互驯"为切入点,以期重新审视人工智能时代的技术及其发展,反思当下"人-技"关系新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海德格尔 “人-技”关系
原文传递
论文学的主体间性 被引量:38
17
作者 金元浦 《天津社会科学》 CSSCI 1997年第5期85-90,共6页
论文学的主体间性金元浦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是20世纪西方哲学中凸现的一个范畴,依其上下文关系可译为或理解为主体之间性、主观际性、主体(观)通性、共(多)主体性、主体间本位等。它的主要内容是研... 论文学的主体间性金元浦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是20世纪西方哲学中凸现的一个范畴,依其上下文关系可译为或理解为主体之间性、主观际性、主体(观)通性、共(多)主体性、主体间本位等。它的主要内容是研究或规范一个主体怎样与完整的作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间性 客观性 主体性 语言交流 论文学 海德格尔 解释学 “自然的人化” 伽达默尔 游戏
原文传递
“算计”与“解蔽”: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本质与价值批判 被引量:43
18
作者 安涛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9-15,共7页
人工智能的发展秉承计算主义的强纲领,其本质是人工制造的信息处理系统和预测模型按照事先设置好的形式语言和算法规则加以运算。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建立在数据、算法及其计算的基础上,遵循形式化的技术逻辑规则,这使得人工智能教育应用... 人工智能的发展秉承计算主义的强纲领,其本质是人工制造的信息处理系统和预测模型按照事先设置好的形式语言和算法规则加以运算。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建立在数据、算法及其计算的基础上,遵循形式化的技术逻辑规则,这使得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在实践中充满了各种形式化陷阱,进而使人成为技术促逼的持存物,而全然不顾教育发展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这种技术教育应用异化的根源在于技术理性的“算计之思”,它极易加剧当前标准化教育的泛滥,固化教育路径,钝化师生思维,并使教育陷入“无思”。为解蔽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陷阱,需在认识论层面超越主客二分的狭隘思维,在生存论层面持有泰然让之的技术态度,从技术哲学层面探讨人、技术和教育的本真存在并构建三者之间的和谐共在关系。如此,人工智能技术就能为教育的展开设置一个“敞开境域”,在这个境域中,技术并不具有决定性,而是与其他因素相契合,共同为学生成长提供庇护,显现教育本真,守护教育真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教育应用 技术理性 价值批判 海德格尔
下载PDF
“道”的境界——老子哲学的深层意蕴 被引量:30
19
作者 蒙培元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115-124,共10页
本文认为,老子哲学的深层意蕴是着眼于人生价值问题的境界说。老子之“道”不是西方哲学意义上的绝对的实体,而是实存或实在,是生命的源泉和根本,是由主体性的“德”、通过主体的修养而实现的价值原则、价值本体;“道”不是一物,不是具... 本文认为,老子哲学的深层意蕴是着眼于人生价值问题的境界说。老子之“道”不是西方哲学意义上的绝对的实体,而是实存或实在,是生命的源泉和根本,是由主体性的“德”、通过主体的修养而实现的价值原则、价值本体;“道”不是一物,不是具体的认识对象,因而它不可指称、不可言说,不是感性知觉和概念分析所能认识,对“道”只能体认、体验,也就是由自我的“反观”、修养而实现心灵的超越,达到“同于道”的境界;老子用“婴儿”和“朴”来比喻“道”的境界,这不是向原始自然状态的简单回复,而是指由“守静”的功夫而超越人为的欲望、知识、伦理,实现人的本真的心灵整体和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哲学 道德境界 《老子》 “自然” “朴” 境界说 海德格尔 “德” 实现原则 婴儿
原文传递
走向媒介本体论 被引量:42
20
作者 弗里德里希.基特勒 胡菊兰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49-254,共6页
自亚里士多德以来本体论一直研究的就是事物的质料与形式,而不是其在时间和空间方面的关系。同时,由于希腊人在语音与文字之间不做区分,因而在哲学史上,特别是自阿奎那和笛卡尔到费希特和黑格尔哲学时期,一直存在着这样的倾向,即对作品... 自亚里士多德以来本体论一直研究的就是事物的质料与形式,而不是其在时间和空间方面的关系。同时,由于希腊人在语音与文字之间不做区分,因而在哲学史上,特别是自阿奎那和笛卡尔到费希特和黑格尔哲学时期,一直存在着这样的倾向,即对作品自身的技术媒介未能给予足够的关注。本文通过一系列哲学史资源追溯了这种倾向,并认为:只是到了海德格尔时期,对技术媒介的哲学意识才第一次出现,数学与媒介的连接、媒介与本体论的连接也以更加精确的术语而得到阐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德格尔 本体论 媒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