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鲁迅与铃木虎雄的“文学的自觉”说——兼谈对海外中国文学研究成果的借鉴 被引量:4
1
作者 张晨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09-112,共4页
"文学的自觉"说是由日本汉学家铃木虎雄最先提出的;而鲁迅"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的观点极有可能就借鉴自铃木《中国诗论史》一书。
关键词 鲁迅 铃木虎雄 文学的自觉”说 海外汉学研究 中国诗论史》 海外中国文学研究
下载PDF
他者视野下的两部域外中国文学史书写 ——《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与《剑桥中国文学史》对比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周睿 《国际汉学》 CSSCI 2020年第2期79-86,202,共9页
《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和《剑桥中国文学史》是欧美学界对中国文学史进行域外书写的代表之作,它们尝试以他者视野打破中国学者固有的文学史观.本文从编者学养、读者受众、文化视野、历史细节、解构精神、多元聚焦等方面,考察二史的中... 《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和《剑桥中国文学史》是欧美学界对中国文学史进行域外书写的代表之作,它们尝试以他者视野打破中国学者固有的文学史观.本文从编者学养、读者受众、文化视野、历史细节、解构精神、多元聚焦等方面,考察二史的中国文学史观,分析其所呈现的欧美学术思维传统,考察后者对前者在文化史方法、风格性统一、学术性规范上的纠正提升,这有助于今后中国文学史写作的再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 《剑桥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学 海外中国文学研究 域外书写
下载PDF
彼岸他乡 借石攻玉——三部域外书写的中国文学史中的杜甫形象
3
作者 周睿 《杜甫研究学刊》 2020年第3期22-31,共10页
本世纪出版的《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剑桥中国文学史》及德文版《中国文学史》,是欧美学界借助自我文学史观对中国文学史再审视与再书写的代表。本文以三史中的杜甫形象为研究个案,试图从编者学养、方法学理、风格学脉三层面总结域... 本世纪出版的《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剑桥中国文学史》及德文版《中国文学史》,是欧美学界借助自我文学史观对中国文学史再审视与再书写的代表。本文以三史中的杜甫形象为研究个案,试图从编者学养、方法学理、风格学脉三层面总结域外书写的中国文学史中呈现的欧美学术思维共性,然后通过与国内主流文学史的对比,分析域外书写的特性,从碎片化体系构建、另类化经典破除、随性化文本细读三方面客观评价其意义与缺陷,从而探究不断纳入全球化文学批评思潮进程的域外中国文学史观中杜甫形象的生成与误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 海外中国文学研究 杜甫
下载PDF
从预设立场到内在超越:海外中国文学研究中“现代性”范式嬗变及多元面向
4
作者 韩晗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13,共8页
“现代性”是海外中国文学研究的一个核心概念和几代学者共同的理论追求,由此派生的文学现代性、文化现代性等概念,为海外中国文学研究的代表性研究范型奠定了基础。它最初因对五四运动研究与韦伯的“现代性”理论这两个根源而被提出,... “现代性”是海外中国文学研究的一个核心概念和几代学者共同的理论追求,由此派生的文学现代性、文化现代性等概念,为海外中国文学研究的代表性研究范型奠定了基础。它最初因对五四运动研究与韦伯的“现代性”理论这两个根源而被提出,而且又适逢冷战期间,因此具有鲜明的政治化预设立场。之后,因普实克与夏氏昆仲的学术实践,“现代性”被植入进中国文学研究领域,并以夏氏昆仲所开创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为大宗,“感时忧国”是夏志清“现代性”阐释的重要反映。进入到20世纪80年代之后,李欧梵的“启蒙/颓废现代性”与王德威的“自发现代性”先承后续,成为了海外中国文学研究中事关“现代性”论述的体系化呈现,推动了“现代性”的多元阐释。进入到21世纪,海外中国文学研究逐渐呈现出以海外华人学者为“主力军”的势态,“现代性”这一概念也因内在超越而呈现出向“文化现代性”过渡的势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 海外中国文学研究 感时忧国 华人学者 文化现代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