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4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40~30ka B.P.中国暖湿气候和海侵的特征与成因探讨 被引量:129
1
作者 施雅风 于革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11,共11页
40~ 30kaB .P .相当于末次冰期 (75~ 1 0kaB .P .)中的大间冰阶或海洋氧同位素第 3阶段的晚期 (MIS 3a) ,已有测年记录的冰芯、湖泊沉积、孢粉与古生物、黄土与沙漠地区古土壤、石灰岩洞穴中石笋、古河道沉积、滨海地区海相沉积等 7... 40~ 30kaB .P .相当于末次冰期 (75~ 1 0kaB .P .)中的大间冰阶或海洋氧同位素第 3阶段的晚期 (MIS 3a) ,已有测年记录的冰芯、湖泊沉积、孢粉与古生物、黄土与沙漠地区古土壤、石灰岩洞穴中石笋、古河道沉积、滨海地区海相沉积等 7种记录指示我国各区域的湿润程度即降水量高于现代 ,青藏高原和西北地区尤为显著。西部和华南地区的温度明显高于现代 ,但较多的孢粉研究者认为东北、华北和长江流域的温度略低于现代。降水量的增加对内陆水系的合并和外流的黄河和长江流域等产生重大影响。渤海西侧、长江三角洲南北与珠江三角洲南部出现重大海侵 ,当时海平面高度仅低于现代海平面 8~ 1 0m。当时暖湿气候与海侵的主要动力是岁差周期导致的中、低纬度太阳高辐射所提供的热力促使冰盖消融萎缩 ,海洋扩涨 ,青藏高原热低压增强 ,吸引季风降水 ,中、低纬度区海洋加热蒸发 ,增强夏季风与西风环流的水汽含量导致我国全境暖湿。高分辨率的西昆仑山古里雅冰芯记录和南京汤山洞穴石笋记录表明气候有许多百年级高频振荡波动 ,不是稳定暖湿 ,要作更深入研究才能说明其表现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暖湿气候 成因 海侵 夏季风 西风环流 古气候 气温 降水 太阳辐射
下载PDF
MIS3阶段以来河北黄骅北部地区海侵与气候期对比 被引量:85
2
作者 王强 张玉发 +1 位作者 袁桂邦 张文卿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79-95,共17页
依据渤海湾顶南侧、河北省黄骅北部地区4个钻孔岩芯样品微体古生物学、孢粉地层学研究以及沉积构造与地球化学背景分析,讨论了该地区MIS3阶段以来海侵期与气候期对比、海侵层中潮坪与浅海沉积单元的判别、沉积作用对孢粉和海侵记录的影... 依据渤海湾顶南侧、河北省黄骅北部地区4个钻孔岩芯样品微体古生物学、孢粉地层学研究以及沉积构造与地球化学背景分析,讨论了该地区MIS3阶段以来海侵期与气候期对比、海侵层中潮坪与浅海沉积单元的判别、沉积作用对孢粉和海侵记录的影响。依据海相世系微体生物出现确定的海侵层,可分为滨岸浅海~河口湾、潮坪、泻湖、分支河道、边滩、滨海低地、河间地~洪泛盆地等不同环境;含有孔虫或广盐海相介形类的地层,除了局部河流进积~退积作用,尚不能排除风、水、鸟的搬运,包括风暴潮的影响,并非是与海水体积变化有关的海平面变化;海侵层中的潮坪~浅海沉积单元才与海水深度有关,其他海水之上形成的地层所见海相微体生物,是地壳沉降背景下风暴潮和其他动力搬运的埋葬群,与海面变化无关,甚至仅是在东部沿海大平原构造沉降背景下河口位置向陆地移动的结果;海侵的发生与海域的扩大以及夏季风强度增大,物源区植被状况好转,造成海侵层出现乔木花粉,但是为异地埋藏。一般说来,还原背景下的沉积地层孢粉记录丰富;弱氧化~弱还原背景下的沉积地层孢粉相对较少,但也可能出现孢粉丰富的特例,氧化背景下沉积地层孢粉更稀少,全新世大暖期结束于约5kaB.P.。沉积学研究,包括对同期异相和突发事件沉积作用的理解,对晚第四纪研究是十分重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S 3阶段 黄骅北部地区 渤海湾西岸 海侵 古气候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东河砂岩沉积和储层特征及综合分析 被引量:74
3
作者 顾家裕 张兴阳 郭彬程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3期285-294,共10页
东河砂岩是一套覆盖广泛的海侵初期的沉积产物,但不是一个等时沉积体,相当于晚泥盆世晚期至早石炭世早期沉积,具体沉积时间各地有差异。东河砂岩具有海侵初期填平补齐的特征,其沉积相决定于海侵的速度、沉积物的供给和海侵前的古地貌。... 东河砂岩是一套覆盖广泛的海侵初期的沉积产物,但不是一个等时沉积体,相当于晚泥盆世晚期至早石炭世早期沉积,具体沉积时间各地有差异。东河砂岩具有海侵初期填平补齐的特征,其沉积相决定于海侵的速度、沉积物的供给和海侵前的古地貌。塔北地区受塔北古隆起的阻挡,海水在古隆起周围滞留时间较长,又有较粗粒的物源供给,其沉积产物主要是滨岸海滩沉积;塔中地区由于地形复杂,沉积类型也比较复杂,底部砾岩段为河流相沉积,而块状砂岩段和砂砾岩段为河口湾和滨岸海滩沉积,不同段在成分、分选性和粒级上有较大的差异;塔里木盆地其他低平地区主要是海侵期快速的滨岸和陆架沉积。受沉积因素影响,东河砂岩有效储层的分布具有地域性,除沉积因素外,低的地温梯度和短期的深埋藏也是优质储层发育的重要控制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河砂岩 海侵 古隆起 有效储层 海滩 沉积构造
下载PDF
中国东部晚第四纪海侵的新构造背景 被引量:66
4
作者 王强 田国强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1999年第4期41-48,共8页
中国东部沉降海岸及近海钻孔研究表明,第四纪大部分时间里,福建—岭南隆起带基本阻挡了海水大规模进入东海—黄海盆地,约在160kaBP已有低海相性的海侵出现,但是自末次间冰期以来才开始发生大规模海侵,而此时青藏高原正以空... 中国东部沉降海岸及近海钻孔研究表明,第四纪大部分时间里,福建—岭南隆起带基本阻挡了海水大规模进入东海—黄海盆地,约在160kaBP已有低海相性的海侵出现,但是自末次间冰期以来才开始发生大规模海侵,而此时青藏高原正以空前的速率隆升。晚第四纪福建—岭南隆起带大部沉降入海底,维持了青藏高原与日本—琉球岛弧之间的地壳应力平衡;海水在晚更新世前后进入东海—黄海盆地,使中国大陆处于与海洋更密切联系的状态,其本质原因是陆架盆地沉降与青藏高原隆起对应的地壳变形。自此以后,长江、黄河及滦河与全球海洋水圈变化引起的海侵发生了复杂的陆海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晚第四纪 海侵 新构造运动
下载PDF
对长江三角洲和宁绍平原一万年来高海面问题的新认识 被引量:61
5
作者 朱诚 郑朝贵 +4 位作者 马春梅 杨晓轩 高锡珍 王海明 邵九华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3期2428-2438,共11页
长江三角洲新石器时代遗址时空分布和海相有孔虫鉴定特征表明:该区缺少全新世初至7 kaBP的新石器时代遗址,7~4kaBP是该区新石器时代遗址连续出现、逐渐增多、史前文明大发展时期.在该区各遗址地层中,海相有孔虫均出现在马家浜文化层之... 长江三角洲新石器时代遗址时空分布和海相有孔虫鉴定特征表明:该区缺少全新世初至7 kaBP的新石器时代遗址,7~4kaBP是该区新石器时代遗址连续出现、逐渐增多、史前文明大发展时期.在该区各遗址地层中,海相有孔虫均出现在马家浜文化层之下的地层中,除上海马桥岗身以东地区外,在该区7 kaBP以来的地层中未能发现海相有孔虫的存在,这一现象表明,该区全新世最大海侵应发生在10~7 kaBP之间.从河姆渡遗址文化层和出土器物年代、钻孔剖面有孔虫和孢粉证据可知,河姆渡文化正是在全新世气候最适宜期出现和发展的,过去地学界关于长江三角洲和宁绍平原在7~5kaBP为高海面的假说或理论难以成立.考古地层学能够证明:宁绍平原全新世以来7 kaBP以前应为高海面、7~5kaBP为低海面、5~3.9 kaBP为洪水频发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三角洲 宁绍平原 全新世高海面 河姆渡遗址 有孔虫 孢粉 海侵 气候
原文传递
鄂尔多斯地区晚古生代的海侵 被引量:52
6
作者 郭英海 刘焕杰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26-129,共4页
陆表海具有多旋回幕式海侵和慢速海退的特点.依据新的地层划分方案和含蜓地层的研究成果,通过对鄂尔多斯地区晚古生代地层中海相层的追索对比,指出晚石炭世早期西部的祁连海和东面的华北海互不连通,晚石炭世晚期沿北侧汇合;早二叠... 陆表海具有多旋回幕式海侵和慢速海退的特点.依据新的地层划分方案和含蜓地层的研究成果,通过对鄂尔多斯地区晚古生代地层中海相层的追索对比,指出晚石炭世早期西部的祁连海和东面的华北海互不连通,晚石炭世晚期沿北侧汇合;早二叠世形成统一陆表海;中二叠世至晚二叠世早期沉积盆地为一近海内陆坳陷,间或受到海泛作用影响;晚石炭世可能与北侧兴蒙海槽局部连通;海侵作用受控于区域构造活动和海平面升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表海 海侵 海相层 晚古生代 鄂尔多斯地区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中新生代海侵和海相地层研究的新进展 被引量:57
7
作者 郭宪璞 丁孝忠 +3 位作者 何希贤 李汉敏 苏新 彭阳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99-307,共9页
中新生代海侵是塔里木盆地地质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通过对新近发现的古生物化石和海相地层资料研究,本文提出了早白垩世、晚白垩世、古近纪的海侵范围的新认识。同时,依据露头和钻井资料提出了中新世海水分布的新范围。这些新成果... 中新生代海侵是塔里木盆地地质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通过对新近发现的古生物化石和海相地层资料研究,本文提出了早白垩世、晚白垩世、古近纪的海侵范围的新认识。同时,依据露头和钻井资料提出了中新世海水分布的新范围。这些新成果对厘定塔里木盆地中新生代地层时代、建立整个盆地中新生代地层格架和油气远景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相化石 海侵 海相地层 中新生代 塔里木盆地 古生物 地层时代 钻井资料
下载PDF
长江三角洲南部地区晚更新世年代地层和海水进退 被引量:50
8
作者 王张华 丘金波 +2 位作者 冉莉华 严学新 李晓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8,共8页
根据长江三角洲晚第四纪 4个钻孔详细的测年和微体古生物分析结果 ,对该区约 110kaBP来的地层进行了年代学划分 ,并且重建了晚更新世海侵海退过程。研究发现 ,形成于 12 0~ 110kaBP的蓝灰色硬土是本区晚更新世底界的标志 ,而晚更新世... 根据长江三角洲晚第四纪 4个钻孔详细的测年和微体古生物分析结果 ,对该区约 110kaBP来的地层进行了年代学划分 ,并且重建了晚更新世海侵海退过程。研究发现 ,形成于 12 0~ 110kaBP的蓝灰色硬土是本区晚更新世底界的标志 ,而晚更新世顶界的标志是形成于 17~ 10kaBP的暗绿色或棕黄色硬土。晚更新世早期 110~ 6 0kaBP间 ,本区主要发育河流相的含砾砂 ,但其中 10 0~ 80kaBP间发生一次较弱海侵 ,以溺谷相沉积为主。晚更新世中期 6 0~ 2 2kaBP ,沉积物经历粗 -细 -粗 3个阶段 ,分别是 6 0~ 4 0、4 0~ 34和 34~ 2 2kaBP。其中第 2阶段在西部地区出现硬土层 ,而中东部地区 6 0~ 2 2kaBP期间海侵层连续 ,且在 4 3~ 4 0和 34~ 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更新世 海侵 年代地层 测年 晚第四纪 年代学 海水 微体古生物 BP 发育
下载PDF
长江河口区第四纪沉积物中的地球化学元素分布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52
9
作者 韦桃源 陈中原 +3 位作者 魏子新 王张峤 王张华 殷鸿福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97-405,共9页
文章通过对上海浦东机场孔(Pd)第四纪地层中地球化学微量元素B,Ga,Sr和Ba的观测,结合该钻孔粒度、古地磁和微体古生物等分析资料,综合剖析了这些微量元素及其比值在不同沉积相中的分布特征及其古环境演变的意义.研究发现,微量元素分... 文章通过对上海浦东机场孔(Pd)第四纪地层中地球化学微量元素B,Ga,Sr和Ba的观测,结合该钻孔粒度、古地磁和微体古生物等分析资料,综合剖析了这些微量元素及其比值在不同沉积相中的分布特征及其古环境演变的意义.研究发现,微量元素分布与本区各种沉积相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通常,B和Sr及其比值B/Ga和Sr/Ba在冲积相、河流相沉积中较低,在溺谷-浅海相、三角洲相沉积中较高.而Ba与之相反,一般在陆相沉积环境中比较高.Ga元素在第四纪沉积物中的分布波动不明显,但极大值还是偏向陆相环境.本研究还发现微量元素B和Sr及其比值B/Ga,Sr/Ba的分布自下而上存在7个(1~7)高值阶段.阶段1~3高值与海侵无关,认为反映了上新世-早更新世干旱气候的产物;阶段4~7高值则与本区中更新世以来4次海侵事件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 Sr 海侵 古气候 第四纪地层 长江河口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晚泥盆世及石炭纪岩相古地理 被引量:43
10
作者 朱如凯 罗平 罗忠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1期13-24,共12页
塔里木盆地上泥盆统及石炭系包括 5个组 ,自下而上分别为上泥盆统东河塘组和甘木里克组 ,石炭系巴楚组、卡拉沙依组和小海子组。其中东河塘组和甘木里克组地质时代为晚泥盆世 ,巴楚组地质时代为早石炭世杜内早中期 ,卡拉沙依组地质时代... 塔里木盆地上泥盆统及石炭系包括 5个组 ,自下而上分别为上泥盆统东河塘组和甘木里克组 ,石炭系巴楚组、卡拉沙依组和小海子组。其中东河塘组和甘木里克组地质时代为晚泥盆世 ,巴楚组地质时代为早石炭世杜内早中期 ,卡拉沙依组地质时代为晚杜内中期至巴什基尔期 ,小海子组地质时代为巴什基尔末期至莫斯科早期。岩石类型有碎屑岩和碳酸盐岩 ,还有膏盐岩 ,并夹薄层火山碎屑岩。沉积相主要为海陆过渡相组合 ,包括河流、三角洲、滨岸、浅海、碳酸盐岩台地、台地边缘 6种相和 12种亚相及 33种微相。晚泥盆世东河塘期至石炭纪发生过 4次较大的海侵 ,海侵范围逐渐增大 ,至晚石炭世小海子期海侵规模最大。东河塘期开始海侵 ,海水由西而东侵入 ,此时周缘碎屑物质供应充分 ,主要为无障壁海岸和障壁海岸沉积 ,西南缘为浅海相沉积。巴楚期晚期 ,海侵范围进一步扩大 ,物源向北或北东方向退却 ,陆源碎屑物质注入急剧减少 ,形成了一套富含生物碎屑的碳酸盐岩地层 ,发育了开阔台地和局限台地亚相沉积。卡拉沙依期中期海侵规模比巴楚期更大 ,海水深度加大 ,西部为开阔台地亚相沉积 ,其余地区为局限台地亚相沉积。卡拉沙依期晚期和小海子期海侵达最大 ,向东扩展 ,大部分地区为开阔台地亚相沉积 ,东部地区为局限台地亚相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晚泥盆世 石炭纪 沉积相 海侵 岩相古地理 河流相
下载PDF
海水入侵过程中水-岩间的阳离子交换 被引量:34
11
作者 吴吉春 薛禹群 +1 位作者 谢春红 张志辉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18-19,共2页
本文给出了对海水入侵过程中水-岩间阳离子交换的野外监测结果和室内实验结果。结果表明在海水入侵淡水含水层过程中,水-岩间发生了阳离子交换作用,且以Na+与Ca2+交换为主,其次是Mg2+与Ca2+交换,而K+与Ca2+... 本文给出了对海水入侵过程中水-岩间阳离子交换的野外监测结果和室内实验结果。结果表明在海水入侵淡水含水层过程中,水-岩间发生了阳离子交换作用,且以Na+与Ca2+交换为主,其次是Mg2+与Ca2+交换,而K+与Ca2+交换很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入侵 水岩作用 阳离子交换 海侵
全文增补中
海水入侵的基本理论及其在入侵发展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27
12
作者 蔡祖煌 马凤山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CSCD 1996年第3期1-9,共9页
在分析海水入侵的基本事实、基本矛盾和各发展阶段发展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海水入侵的基本理论,并把研究史上各阶段的海水入侵理论视为基本理论在不同条件下的特例。应用所建立的基本理论,在山东省广饶县不同的地下水开采条件下,对... 在分析海水入侵的基本事实、基本矛盾和各发展阶段发展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海水入侵的基本理论,并把研究史上各阶段的海水入侵理论视为基本理论在不同条件下的特例。应用所建立的基本理论,在山东省广饶县不同的地下水开采条件下,对海水入侵发展趋势作了预测,据以提出相应的防治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入侵 基本理论 发展预测 海侵
下载PDF
渤海南岸6000年来的岸线演变 被引量:36
13
作者 庄振业 许卫东 李学伦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1年第2期99-110,共12页
冰后期的海侵,淹没了渤海地区;大约在距今6000年左右,海侵达到最大范围。本文按照海相地层的分布,讨论了渤海南岸当时的海侵界线,又根据粉砂淤泥质海岸平均高潮线上发育的贝壳堤的位置,确定了尔后的几条古岸线。从而表明在该区6000年来... 冰后期的海侵,淹没了渤海地区;大约在距今6000年左右,海侵达到最大范围。本文按照海相地层的分布,讨论了渤海南岸当时的海侵界线,又根据粉砂淤泥质海岸平均高潮线上发育的贝壳堤的位置,确定了尔后的几条古岸线。从而表明在该区6000年来的海岸淤长过程中,曾出现过海岸线的数次停顿,这与黄河三角洲河口的交替摆动有密切关系。从而为研究渤海南岸的全新世地质历史,黄河三角洲的发育和区内资源开发提供重要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 冰后期 贝壳堤 海侵 古岸线
下载PDF
长江三角洲地区晚第四纪年代地层框架及两次海侵问题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43
14
作者 王张华 赵宝成 +1 位作者 陈静 李晓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1期99-110,共12页
根据对长江三角洲地区两个以细颗粒沉积为主的晚第四纪钻孔进行OSL测年、U系测年、孢粉分析和微体古生物分析,试图建立高分辨率气候地层,从而建立本区晚第四纪的年代地层框架,并探讨本区晚第四纪的标志层和期间发生的两次海侵及其机制... 根据对长江三角洲地区两个以细颗粒沉积为主的晚第四纪钻孔进行OSL测年、U系测年、孢粉分析和微体古生物分析,试图建立高分辨率气候地层,从而建立本区晚第四纪的年代地层框架,并探讨本区晚第四纪的标志层和期间发生的两次海侵及其机制。研究结果显示,两孔记录的古气候波动可与深海氧同位素曲线进行对比:对应于深海氧同位素曲线第6阶段(MIS6),堆积厚层的河道相粗颗粒沉积及第3硬土层,反映当时气候寒冷;第5阶段(MIS5),为滨海湖沼沉积,沉积物的颗粒显著变细;第4阶段(MIS4),本区形成第2硬土层;第3阶段(MIS3)的早期,本区也发育滨海湖沼沉积,中晚期则形成潟湖—砂坝体系,在滨海平原区普遍发育粉、细砂层;第2阶段(MIS2),地层由下粗上细的沉积序列构成,下部为黄灰、棕黄色粉砂,上部则为棕黄色或暗绿色硬粘土。其中MIS6、MIS4和MIS2期间发育的3层硬土层可作为本区晚第四纪沉积的标志层。在MIS5和MIS3期间,本区均发生海侵,MIS5时期由于古地势较高、淡水径流和陆源物质输入丰富,因此海水影响微弱;MIS3时期的中晚期为缺乏淡水输入的潟湖—砂坝环境,从而形成广泛的海侵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三角洲 晚第四纪 年代地层 气候地层 海侵
下载PDF
顺5孔的磁性地层学和早松山世的北京海侵 被引量:40
15
作者 安芷生 魏兰英 +3 位作者 卢演俦 王乃文 何希贤 丁申 《地球化学》 CAS 1979年第4期343-346,共4页
Vertically oriented samples collected from the care S-5 in the county of Shunyi,Beijing Plain, were measured on an astatic magnetometer, after demagnetized with a peak value of 150 or 200 Oe. The results have shown th... Vertically oriented samples collected from the care S-5 in the county of Shunyi,Beijing Plain, were measured on an astatic magnetometer, after demagnetized with a peak value of 150 or 200 Oe. The results have shown that the loose sediments up to a thickness of 640 m have recorded the Brunhes-Matuyama boundary at the depth of 160m, the Matuyama-Gauss boundary at the. depth of 468 m, and the short events corresponding to the polarity events during each epoch. 28 species of foraminiferal fossils were isolated from the sample at the depth of 428 m, 31% of this fauna is composed of planktonic foraminifera. Such an assemblage in dicates the warm, shallow-water, open-sea palaeoecological environments.According to the ages of magnetostratigraphic sequences, this marina bed composed of silts and sands with foraminiferal fossils marked by classical HyaliNea baltica,has been dated to be about 2.26 re.y, B.P., approximating the age of FAD of Hyalinea baltica in the section at Santa Maria in Italy (about 2.1 m.y.B. P). Its equivalent is also found in the other coree from the Beijing Plain. From these facts, it is postulatsd that during the early Matuyama epoch, an extensive transgression took place on the Beijing Plain. A new datum level of benthonic and planktonic foraminifera marked by the appearance of Hyalinea baltica has been found in Early Matuyama strata in the Beijing Plain. The first appearance of cold forms in the Vrica Section in Italy has been dated to be about 2:4 m.y.B.P. Based upon the up-to-date reports on calcareous nannoplankton, the interval of 2.3--1.6 m.y. is a distinet alternating stage in their evolution history. The climate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began to become obviously colder at about 2.5 m.y. ago. From the foregoing discussion, it is reasonable to set the Pliocene-Pleistoecne boundary in the Beijing Plain at the basal limit of the Matuyama epoch (2.43 m.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性地层学 海侵 古地磁学 北京
下载PDF
深海氧同位素第3阶段晚期长江三角洲古环境初步研究 被引量:37
16
作者 杨达源 陈可锋 舒肖明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25-530,共6页
深海氧同位素第 3阶段 (MIS 3)晚期 ,世界气候比较温湿 ,世界海平面比现代海平面低约 2 0~ 4 0m。但是在长江三角洲地区 ,出现了更新世以来的最大海侵。海侵沉积层在太湖渡村分布在海拔 - 2 .5~ - 12 .2 5m之间 ,属河口海湾沉积 ;在... 深海氧同位素第 3阶段 (MIS 3)晚期 ,世界气候比较温湿 ,世界海平面比现代海平面低约 2 0~ 4 0m。但是在长江三角洲地区 ,出现了更新世以来的最大海侵。海侵沉积层在太湖渡村分布在海拔 - 2 .5~ - 12 .2 5m之间 ,属河口海湾沉积 ;在上海分布在海拔 - 32 .3~ - 72 .76m之间 ,属浅海沉积。对长江三角洲MIS 3海侵沉积层进行构造运动校正之后 ,长江三角洲MIS 3古海平面高程约为 - 10m左右 ,一般比世界海平面要高的多。文章认为MIS 3晚期长江三角洲古海平面偏高可能与古太湖湾潮涌、长江古洪水有关 ,海侵沉积层顶面偏高可能还与水力均衡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S 3期 海侵 高海平面 长江三角洲
下载PDF
苏北盆地晚白垩世—古新世海侵湖泊的证据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36
17
作者 傅强 李益 +1 位作者 张国栋 刘玉瑞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80-385,共6页
通过对苏北盆地钻井岩心分析研究总结得出,在晚白垩世、古新世苏北盆地曾与海相通,并遭受海侵影响。海侵的原因,可能是从晚白垩世晚期起,中国东部的地应力条件以引张力占优势,并在华北—渤海湾、苏北—南黄海和东海陆架区,发育了一系列... 通过对苏北盆地钻井岩心分析研究总结得出,在晚白垩世、古新世苏北盆地曾与海相通,并遭受海侵影响。海侵的原因,可能是从晚白垩世晚期起,中国东部的地应力条件以引张力占优势,并在华北—渤海湾、苏北—南黄海和东海陆架区,发育了一系列为早第三纪巨厚沉积物所充填的半地堑箕状盆地,海水由东海向黄海海侵,造成陆架上箕状盆地在短时期内与海水相通。苏北盆地在晚白垩世泰州组—古新世阜宁组沉积形成了以全盆地阜二段、阜四段为主,局部泰二段的富含介形虫的暗色泥岩,成为该盆地的主力烃源岩。古生物以及岩矿、地球化学等方面的证据可以确定苏北盆地晚白垩世—古新世发育的湖盆环境可统称“近海湖泊”或将海侵层段称“海侵湖泊”,而至始新世戴南和三垛组沉积时则可统称内陆湖泊和河流冲积平原环境。通过对苏北盆地晚白垩世—古新世海侵湖泊的确切与充分的认识分析,不仅对苏北盆地晚白垩世—古新世时期的湖盆古地理重建,而且对烃源岩的发育与分布以及生油气潜力评价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北盆地 晚白垩世-古新世 海侵 湖泊
下载PDF
松辽盆地白垩纪两次海侵的沟鞭藻类新属种 被引量:36
18
作者 高瑞祺 何承全 乔秀云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17-29,20-29+133-136,共13页
本文仅描述松辽盆地白垩纪与海侵有关的青山口组一段(赛诺曼期)和嫩江组一、二段(坎佩尼期)的沟鞭藻类1新属、11新种和1新联合种。
关键词 白垩纪 松辽盆地 海侵 沟鞭藻类
下载PDF
对大川中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四、六段砂岩沉积相的再认识 被引量:37
19
作者 蒋裕强 陶艳忠 +5 位作者 沈妍斐 蒋婵 王占磊 张本健 李顺 张国常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39-50,134-135,共12页
学界对四川盆地晚三叠世须家河期沉积相的认识一直存在较大分歧,观点颇多。为此,基于露头剖面观察、取心井精细描述、单井剖面分析、实验室薄片鉴定,结合大量测井资料的研究应用成果,综合研究后认为:四川盆地大川中地区须二段砂体为滨... 学界对四川盆地晚三叠世须家河期沉积相的认识一直存在较大分歧,观点颇多。为此,基于露头剖面观察、取心井精细描述、单井剖面分析、实验室薄片鉴定,结合大量测井资料的研究应用成果,综合研究后认为:四川盆地大川中地区须二段砂体为滨浅湖砂体,河流相砂体分布在龙岗—旺苍以北、广安以东的区域,川中西部—川西北部地区有海侵影响,形成质纯的石英砂岩;须四段、须六段沉积期,除营山—八角场、广安—河包场地区须四段及须六段下部发育三角洲分支河道外,其余大部分地区为河流入湖砂体在湖岸线不断进退、湖面总体扩张的背景下经湖流、波浪再改造、再分配形成的滨浅湖滩坝砂体。结论表明:①在川中南部地区由于受雷口坡期古凸起的影响,在该凸起区缺失须一—须二段下部地层;②受湖流运动方向影响,湖盆中的砂体在川中南部地区呈北东向展布,而在川中北部地区则呈近东西向展布;③滩坝砂体主体分布区是优质孔隙性储层的发育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中部 晚三叠世 沉积相 新认识 河道砂体 滨浅湖滩坝砂体 海侵 优质储集层分布
下载PDF
库车坳陷白垩纪沉积层序构成及充填响应模式 被引量:33
20
作者 林畅松 王清华 +3 位作者 肖建新 王国林 丁孝忠 纪云龙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A01期74-82,共9页
库车坳陷白垩系是由平行或微角度不整合面所限定的一个区域性(二级)的沉积层序,其内可划分出4个三级层序组、11个三级层序和数十个四级和五级的层序单元.总体上显示出从水进到水退的沉积旋回,可识别出冲积扇-河流、湖泊-三角洲以及辫状... 库车坳陷白垩系是由平行或微角度不整合面所限定的一个区域性(二级)的沉积层序,其内可划分出4个三级层序组、11个三级层序和数十个四级和五级的层序单元.总体上显示出从水进到水退的沉积旋回,可识别出冲积扇-河流、湖泊-三角洲以及辫状河-三角洲等三套沉积相组合,它们代表了二级沉积层序中相对低位、水进和高位的3个沉积相域.构造沉降过程等分析揭示出坳陷经历过早期加速沉降、中期强烈沉降和晚期缓慢沉降的演化过程,坳陷北缘相应的构造沉降速率分别为30-35,40-45和5-1Om/Ma.这与前陆逆冲挠曲均衡沉降至应力松弛、剥蚀回弹隆起的动力学过程有关.总体的沉积演化和3个沉积相域的发育是这一过程的充填响应.早白垩世晚期构造缓慢沉降的前陆斜坡有利于区内重要的辫状河三角洲砂岩储层的广泛发育.在白垩系内发现有短暂的海侵沉积记录,与全球海平面变化相应的高海平面期可以对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垩纪 逆冲挠曲沉降 海侵 充填响应 库车坳陷 沉积层序构成 沉积盆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