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种族之战? 文化之战? 经典之战?——从丽塔·达夫与海伦·文德勒的论战说起
被引量:
1
1
作者
王卓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CSSCI
2017年第2期5-16,共12页
2011年11月,美国诗坛一场规模空前的论战烽烟骤起。论战双方是美国首位非裔桂冠女诗人丽塔·达夫和美国著名文学评论家海伦·文德勒。论战的起因是丽塔·达夫主编的企鹅版《20世纪美国诗歌选集》的出版。这两位美国文坛的...
2011年11月,美国诗坛一场规模空前的论战烽烟骤起。论战双方是美国首位非裔桂冠女诗人丽塔·达夫和美国著名文学评论家海伦·文德勒。论战的起因是丽塔·达夫主编的企鹅版《20世纪美国诗歌选集》的出版。这两位美国文坛的重量级人物以及双方的支持者们借助报刊、杂志、网络等平台把这一论战吵得沸沸扬扬。然而,在这热闹异常的表层之下,三个关键词频繁出现:种族、文化和经典。这三个关键词表明,这场论战是一场美国特有的多维度的文化之战,是种族主义、多元文化主义和世界主义共存于美国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深层之中,并不断交织和交锋的外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丽塔·达夫
海伦
·
文德勒
企鹅版《20世纪美国诗歌选集》
种族
文化
经典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玲珑与战栗与诗的不自由——郑敏、徐芳、陈敬容、林徽因的诗及其他
2
作者
木叶
《上海文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20-136,共17页
1这是我写给世界的信世界不曾写给我艾米莉·狄金森生前只有几首诗发表,而她存世的诗歌达一千八百首。她曾写信给托马斯·希金森,对方并没有洞察其天赋,暗示她似乎在寻找发表机会,她回信称,发表于自己而言很是陌生,就像“苍穹...
1这是我写给世界的信世界不曾写给我艾米莉·狄金森生前只有几首诗发表,而她存世的诗歌达一千八百首。她曾写信给托马斯·希金森,对方并没有洞察其天赋,暗示她似乎在寻找发表机会,她回信称,发表于自己而言很是陌生,就像“苍穹之于鱼鳍”。海伦·文德勒注意到这一细节,并进一步从她的信和寄赠大量诗歌判断,狄金森“也渴求读者”。渴求自是渴求,不过她还曾说“发表是拍卖/人的心灵”。就是这样,她的姿态毅然,她的信和诗在另一方向上毅然而动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米莉·狄金森
郑敏
林徽因
陈敬容
海伦
·
文德勒
托马斯
原文传递
编辑与文本再造:文德勒的《花朵与漩涡:细读狄金森诗歌》简论
3
作者
孙昊
《外国语文研究》
2022年第2期20-26,共7页
本文从文本与编辑的视角重新审视海伦•文德勒的《花朵与漩涡:细读狄金森诗歌》(2010)。作为诗歌细读者,文德勒始终对诗歌文本的形态变化感有兴趣,《花朵与漩涡》书中,文德勒在两条路径上充分展演了一首诗是如何运作的,一是诗歌如何从起...
本文从文本与编辑的视角重新审视海伦•文德勒的《花朵与漩涡:细读狄金森诗歌》(2010)。作为诗歌细读者,文德勒始终对诗歌文本的形态变化感有兴趣,《花朵与漩涡》书中,文德勒在两条路径上充分展演了一首诗是如何运作的,一是诗歌如何从起首行行进至结尾行,一是诗歌如何从手稿演化为定稿。审辨文本时,本文发现文德勒的手稿可能被其助理或编辑篡改过,书中狄金森诗歌的分行与文德勒所参考的版本有出入。这似乎在提醒读者,即使在对手稿异常热忱的今日,对狄金森诗歌的编辑实践仍在延续。事实上,文德勒也加入进这一行列,她始终都不是一个唯手稿派,文德勒注重演化和文本的手稿性质,注重狄金森诗歌中的异文与替换词,但在文德勒那里,演化有终点,文本有定稿,她不懈地审词度句,只为排除缺憾以拣选出最佳版本,诗歌不断演化,最终被承认的乃是不再包孕着演化的定本,诗歌不断打破风格,以致打破风格最终固化为一种风格,而这,与狄金森的“过程诗学”相违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伦
•
文德勒
艾米莉•狄金森
文本
编辑
《花朵与漩涡:细读狄金森诗歌》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诗歌与批评:海伦·文德勒教授访谈(英文)
4
作者
马弦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10,共10页
海伦·文德勒被公认为是一位成就卓著的诗歌评论家、美国文学批评界的领军人物。文德勒教授自1980年起在哈佛大学英语系任教,兼任美国艺术与科学研究院院士,2004年被美国国家人文基金会授予象征美国联邦政府最高人文成就荣誉的"...
海伦·文德勒被公认为是一位成就卓著的诗歌评论家、美国文学批评界的领军人物。文德勒教授自1980年起在哈佛大学英语系任教,兼任美国艺术与科学研究院院士,2004年被美国国家人文基金会授予象征美国联邦政府最高人文成就荣誉的"杰斐逊讲席"。2013年10月,杭州师范大学教授马弦博士受《外国文学研究》委托,在哈佛大学英语系访问研究期间通过电子邮件对文德勒教授进行了采访。访谈主要围绕文德勒教授作为一位杰出诗歌评论家的学术生涯、诗歌批评理念与批评方法展开讨论,涉及多方面的话题,包括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艺术、华莱士·史蒂文斯的诗歌中虚假和真实的崇高、诗歌与绘画的关系,读者与诗歌的关系以及文学批评与教学的关系等。在谈及对于目前流行的各种文学理论的看法时,文德勒主张在文学研究中不宜采用暂时流行的辞藻、重复使用各种"流派"的批评语言,相反,批评家应该根据不同的诗歌灵活地选择批评方法。她声称自己的诗歌批评没有什么"理论",并说明"理论"对于分析抒情诗来说用处不大,只有散文和小说这样的长篇大论才能够被"解构",而诗歌并不适合理论的路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伦
·
文德勒
诗歌批评
批评思想与方法
原文传递
题名
种族之战? 文化之战? 经典之战?——从丽塔·达夫与海伦·文德勒的论战说起
被引量:
1
1
作者
王卓
机构
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出处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CSSCI
2017年第2期5-16,共12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意象派
客体派
黑山派诗学谱系研究"(12BWW040)
文摘
2011年11月,美国诗坛一场规模空前的论战烽烟骤起。论战双方是美国首位非裔桂冠女诗人丽塔·达夫和美国著名文学评论家海伦·文德勒。论战的起因是丽塔·达夫主编的企鹅版《20世纪美国诗歌选集》的出版。这两位美国文坛的重量级人物以及双方的支持者们借助报刊、杂志、网络等平台把这一论战吵得沸沸扬扬。然而,在这热闹异常的表层之下,三个关键词频繁出现:种族、文化和经典。这三个关键词表明,这场论战是一场美国特有的多维度的文化之战,是种族主义、多元文化主义和世界主义共存于美国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深层之中,并不断交织和交锋的外化。
关键词
丽塔·达夫
海伦
·
文德勒
企鹅版《20世纪美国诗歌选集》
种族
文化
经典
Keywords
Rita Dove
Helen Vendler
The Penguin Anthology of Twentieth-Century American Poetry
race
culture
canon
分类号
I06 [文学—文学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玲珑与战栗与诗的不自由——郑敏、徐芳、陈敬容、林徽因的诗及其他
2
作者
木叶
机构
不详
出处
《上海文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20-136,共17页
文摘
1这是我写给世界的信世界不曾写给我艾米莉·狄金森生前只有几首诗发表,而她存世的诗歌达一千八百首。她曾写信给托马斯·希金森,对方并没有洞察其天赋,暗示她似乎在寻找发表机会,她回信称,发表于自己而言很是陌生,就像“苍穹之于鱼鳍”。海伦·文德勒注意到这一细节,并进一步从她的信和寄赠大量诗歌判断,狄金森“也渴求读者”。渴求自是渴求,不过她还曾说“发表是拍卖/人的心灵”。就是这样,她的姿态毅然,她的信和诗在另一方向上毅然而动人。
关键词
艾米莉·狄金森
郑敏
林徽因
陈敬容
海伦
·
文德勒
托马斯
分类号
I247 [文学—中国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编辑与文本再造:文德勒的《花朵与漩涡:细读狄金森诗歌》简论
3
作者
孙昊
机构
复旦大学中文系
出处
《外国语文研究》
2022年第2期20-26,共7页
文摘
本文从文本与编辑的视角重新审视海伦•文德勒的《花朵与漩涡:细读狄金森诗歌》(2010)。作为诗歌细读者,文德勒始终对诗歌文本的形态变化感有兴趣,《花朵与漩涡》书中,文德勒在两条路径上充分展演了一首诗是如何运作的,一是诗歌如何从起首行行进至结尾行,一是诗歌如何从手稿演化为定稿。审辨文本时,本文发现文德勒的手稿可能被其助理或编辑篡改过,书中狄金森诗歌的分行与文德勒所参考的版本有出入。这似乎在提醒读者,即使在对手稿异常热忱的今日,对狄金森诗歌的编辑实践仍在延续。事实上,文德勒也加入进这一行列,她始终都不是一个唯手稿派,文德勒注重演化和文本的手稿性质,注重狄金森诗歌中的异文与替换词,但在文德勒那里,演化有终点,文本有定稿,她不懈地审词度句,只为排除缺憾以拣选出最佳版本,诗歌不断演化,最终被承认的乃是不再包孕着演化的定本,诗歌不断打破风格,以致打破风格最终固化为一种风格,而这,与狄金森的“过程诗学”相违悖。
关键词
海伦
•
文德勒
艾米莉•狄金森
文本
编辑
《花朵与漩涡:细读狄金森诗歌》
Keywords
Helen Vendler
Emily Dickinson
text
editing
Dickinson:Selected Poems and Commentaries
分类号
I712.072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诗歌与批评:海伦·文德勒教授访谈(英文)
4
作者
马弦
机构
杭州师范大学
出处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10,共10页
基金
杭州师范大学“勤慎研究”项目资助
文摘
海伦·文德勒被公认为是一位成就卓著的诗歌评论家、美国文学批评界的领军人物。文德勒教授自1980年起在哈佛大学英语系任教,兼任美国艺术与科学研究院院士,2004年被美国国家人文基金会授予象征美国联邦政府最高人文成就荣誉的"杰斐逊讲席"。2013年10月,杭州师范大学教授马弦博士受《外国文学研究》委托,在哈佛大学英语系访问研究期间通过电子邮件对文德勒教授进行了采访。访谈主要围绕文德勒教授作为一位杰出诗歌评论家的学术生涯、诗歌批评理念与批评方法展开讨论,涉及多方面的话题,包括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艺术、华莱士·史蒂文斯的诗歌中虚假和真实的崇高、诗歌与绘画的关系,读者与诗歌的关系以及文学批评与教学的关系等。在谈及对于目前流行的各种文学理论的看法时,文德勒主张在文学研究中不宜采用暂时流行的辞藻、重复使用各种"流派"的批评语言,相反,批评家应该根据不同的诗歌灵活地选择批评方法。她声称自己的诗歌批评没有什么"理论",并说明"理论"对于分析抒情诗来说用处不大,只有散文和小说这样的长篇大论才能够被"解构",而诗歌并不适合理论的路子。
关键词
海伦
·
文德勒
诗歌批评
批评思想与方法
Keywords
Helen vendler criticism of poetry critical thinking and approaches
分类号
I712.072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种族之战? 文化之战? 经典之战?——从丽塔·达夫与海伦·文德勒的论战说起
王卓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CSSCI
2017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玲珑与战栗与诗的不自由——郑敏、徐芳、陈敬容、林徽因的诗及其他
木叶
《上海文学》
北大核心
2023
0
原文传递
3
编辑与文本再造:文德勒的《花朵与漩涡:细读狄金森诗歌》简论
孙昊
《外国语文研究》
2022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诗歌与批评:海伦·文德勒教授访谈(英文)
马弦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