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富营养水体浮游植物群落对新型生态浮床的响应 被引量:26
1
作者 刘娅琴 邹国燕 +4 位作者 宋祥甫 付子轼 刘福兴 潘琦 范洁群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233-1241,共9页
通过围隔水泥池模拟试验,研究了富营养化水体中浮游植物群落对新型组合型生态浮床系统净化水质的响应.每隔2周对水体中各水质指标、浮游植物及浮游甲壳动物群落进行检测,结果显示:①3种不同覆盖率(以浮床面积计)处理下,组合型生态浮床... 通过围隔水泥池模拟试验,研究了富营养化水体中浮游植物群落对新型组合型生态浮床系统净化水质的响应.每隔2周对水体中各水质指标、浮游植物及浮游甲壳动物群落进行检测,结果显示:①3种不同覆盖率(以浮床面积计)处理下,组合型生态浮床对氮、磷的去除率表现为39%覆盖率>26%覆盖率>13%覆盖率.②3种覆盖率下水体中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复杂性和生物多样性指数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其中,26%和13%覆盖率对浮游植物生物量的抑制效果比39%覆盖率好;同时,26%覆盖率比39%覆盖率水体中的浮游植物生物多样性指数要高,群落结构更复杂,随后是13%覆盖率处理.③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变化与浮游甲壳动物表现出明显的相反时间趋势.尽管26%覆盖率对氮、磷的去除量不是最大,但却更利于形成较为稳定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促进水体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健康发展;浮游植物生物量与营养盐的显著相关性及与浮游甲壳动物的相反时间趋势显示,生态浮床对浮游植物群落的改善可能是通过营养盐的上行效应与浮游甲壳动物的下行效应等因素得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浮床 浮游植物 氮、磷质量浓度 浮游甲壳动物
下载PDF
太湖不同湖区浮游甲壳动物季节变化的比较 被引量:23
2
作者 杨桂军 潘宏凯 +2 位作者 刘正文 王卫民 秦伯强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7-32,共6页
于2003年10月-2004年9月对太湖不同富营养水平湖区(大太湖、梅梁湾和五里湖)浮游甲壳动物的季节变化进行了比较研究.3个湖区中,五里湖营养水平最高,大太湖最低.梅梁湾浮游甲壳动物数量和生物量最高,其次是大太湖,五里湖最低.3... 于2003年10月-2004年9月对太湖不同富营养水平湖区(大太湖、梅梁湾和五里湖)浮游甲壳动物的季节变化进行了比较研究.3个湖区中,五里湖营养水平最高,大太湖最低.梅梁湾浮游甲壳动物数量和生物量最高,其次是大太湖,五里湖最低.3个湖区浮游甲壳动物数量的季节变化趋势相似,即数量最高的季节为夏季,数量最低出现在冬季.大太湖和梅梁湾的第一和第二优势种都是简弧象鼻溞(Bosmina coregoni)和角突网纹溞(Ceriodaphnia cornuta);而五里湖的优势种为多刺裸腹溞(Moina macrocopa).相关分析表明,枝角类和桡足类数量都与总磷和水温极显著正相关.说明太湖水体富营养化对浮游甲壳动物的群落结构有明显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富营养化 浮游甲壳动物
下载PDF
沱江浮游生物群落时空分布及相关环境因子分析 被引量:23
3
作者 陶敏 王永明 +6 位作者 谢碧文 覃川杰 齐泽民 岳兴建 邹远超 王淯 李斌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01-312,共12页
为研究沱江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时空特征,并探讨影响其形成的环境因子,于2013年对沱江10个采样断面按季节进行采样分析。研究期间共检出浮游甲壳动物13种,以中小型枝角类和剑水蚤为主;尽管桡足类密度与枝角类接近,但由于体型原因桡... 为研究沱江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时空特征,并探讨影响其形成的环境因子,于2013年对沱江10个采样断面按季节进行采样分析。研究期间共检出浮游甲壳动物13种,以中小型枝角类和剑水蚤为主;尽管桡足类密度与枝角类接近,但由于体型原因桡足类生物量始终占据优势地位。检出浮游植物7门95种,优势属7个,全年均以硅藻为主。两类生物在上游资阳市区的断面中总生物量最高,中游农村断面最低:其生物量季节变化也趋于一致,均在丰水季节8月取得最高值,枯水季节2月最低。与历史数据相比,呈现出浮游植物增多,浮游甲壳动物减少的趋势。根据结构方程模型(SEM)和冗余分析(RDA)的结果,浮游甲壳动物生物量在浮游植物生物量和溶氧高的环境中较大,桡足类对溶氧的要求比中小型枝角类高。浮游植物对高温、高营养和高pH较偏好,尤其是一些优势属。尽管受浮游植物生物量影响,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控制力却极弱。在流速缓慢且污染较严重的城市江段浮游植物密度已高达2.7×10 7cells/L,浮游动物尽管能选择性地以部分浮游植物为食,对其控制力却极弱,如不加强污染控制,沱江可能有暴发水华的危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沱江 浮游植物 浮游甲壳动物
下载PDF
淮河中游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的季节动态 被引量:21
4
作者 邓道贵 杨威 +3 位作者 孟小丽 葛茜 金显文 胡振东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69-875,共7页
2007年1—12月对淮河中游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的季节动态进行研究。共记录浮游甲壳动物24种,其中枝角类8属13种、桡足类9属11种。枝角类在4月和9月形成两个峰值,即(28.2±21.6)ind/L和(40.8±10.1)ind/L,其优势种分别为僧帽溞D... 2007年1—12月对淮河中游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的季节动态进行研究。共记录浮游甲壳动物24种,其中枝角类8属13种、桡足类9属11种。枝角类在4月和9月形成两个峰值,即(28.2±21.6)ind/L和(40.8±10.1)ind/L,其优势种分别为僧帽溞Daphnia cucullata和脆弱象鼻溞Bosmina fatalis。捕食性桡足类—近邻剑水蚤Cyclops vicinus vicinus、广布中剑水蚤Mesocyclops leuckarti和台湾温剑水蚤Thermocyclops taihokuensis分别在4月、5月和6月形成较大的密度。汤匙华哲水蚤Sinocalanus dorrii和中华窄腹剑水蚤Limnoithona sinensis分别在5月和8月占优势。小型浮游植物(≤20μm)生物量在4月达到最大值,之后快速下降,而较大型浮游植物(>20μm)生物量从4月上升,到7月达到最大值。典型冗余分析(RDA)显示,溞属Daphnia的仲春下降与捕食性桡足类(尤其是近邻剑水蚤)的摄食压力、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季节变化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 浮游甲壳动物 溞属 群落结构 季节动态
下载PDF
抚仙湖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与空间分布 被引量:20
5
作者 潘继征 熊飞 +1 位作者 李文朝 李爱权 《湖泊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08-414,共7页
云南抚仙湖是我国典型的高原深水湖泊,为揭示湖中浮游甲壳动物对生态系统变化的响应,研究了其群落结构与空间分布特征.2005年6-7月在抚仙湖共采集浮游甲壳动物8种,平均密度为27.6ind./L,优势类群为桡足类.桡足类优势种为舌状叶镖水蚤(Ph... 云南抚仙湖是我国典型的高原深水湖泊,为揭示湖中浮游甲壳动物对生态系统变化的响应,研究了其群落结构与空间分布特征.2005年6-7月在抚仙湖共采集浮游甲壳动物8种,平均密度为27.6ind./L,优势类群为桡足类.桡足类优势种为舌状叶镖水蚤(Phyllodiaptomus tunguidus Shen et Tai),枝角类优势种为角突网纹溞(Ceriodaphnia cornuta Sars)和象鼻溞(Bosmina sp.).浮游甲壳动物主要分布在0-30m水层,密度随水深增加而下降;0-10m水层,枝角类和无节幼体占优势,大于10m水层,桡足类占优势.浮游甲壳动物密度南区大于北区(P<0.01),而沿岸区与湖心区之间、沉水植物区与非沉水植物区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相关分析表明:浮游甲壳动物密度的垂直分布与藻类密度和水体理化因子相关关系显著,而水平分布与藻类密度和水体理化因子相关关系不显著.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抚仙湖浮游甲壳动物优势种发生了演替,西南荡镖水蚤(Neutrodiaptomus mariadviagae mariadviagae(Brohm))消失,被舌状叶镖水蚤代替,可能与太湖新银鱼(Neosalanx taihuensi Chen)引入有关;浮游甲壳动物密度表现出增加趋势,但仍处于较低水平,与水体营养水平的提高及太湖新银鱼的捕食压力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甲壳动物 群落结构 空间分布 抚仙湖
下载PDF
长江口南北支浮游甲壳动物的比较及南水北调工程影响预测 被引量:17
6
作者 彭建华 郑金秀 +3 位作者 马沛明 吴生桂 彭祺 万成炎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948-1954,共7页
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工程实施后将给长江口水生生物的生态环境带来影响。2005年秋季和2006年春季,对长江口南、北支浮游甲壳动物进行了2航次的调查。调查区域从长江口徐六径至河口50号灯标,全长181.8km,自西向东江面宽由约5.7km扩展为约9... 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工程实施后将给长江口水生生物的生态环境带来影响。2005年秋季和2006年春季,对长江口南、北支浮游甲壳动物进行了2航次的调查。调查区域从长江口徐六径至河口50号灯标,全长181.8km,自西向东江面宽由约5.7km扩展为约90km,平面形态呈扇形分布,设立3个断面14个调查采集点。采集到浮游甲壳动物共23科37属54种,其中枝角类6科8属15种,桡足类17科29属39种;秋季种类数多于春季,北支桡足类种类数多于南支;平均总密度为9.10ind.L-1,平均总生物量为0.1179mg.L-1,以桡足类为主;北支III断面的现存量远远高于南、北支其他断面;长额象鼻溞、简弧象鼻溞为优势枝角类;中华华哲水蚤、汤匙华哲水蚤、球状许水蚤、广布中剑水蚤为优势桡足类。文中还对长江口南、北支浮游甲壳动物的总体水平及时空分布、南水北调对浮游甲壳动物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甲壳动物 枝角类 桡足类 长江口 南水北调 影响预测
下载PDF
丹江口水库的浮游甲壳动物 被引量:17
7
作者 彭建华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1995年第3期240-248,共9页
为了合理开发利用丹江口水库的渔业资源,1992年12月至1993年9月对丹江口水库的浮游甲壳动物进行了四次调查。结果显示丹江口水库浮游甲壳动物有26属36种,其中枝角类11属17种,桡足类15属19种。浮游甲壳动物年平均数量为31.0个/L,年平均... 为了合理开发利用丹江口水库的渔业资源,1992年12月至1993年9月对丹江口水库的浮游甲壳动物进行了四次调查。结果显示丹江口水库浮游甲壳动物有26属36种,其中枝角类11属17种,桡足类15属19种。浮游甲壳动物年平均数量为31.0个/L,年平均生物量为0.6311mg/L,水库每年可提供浮游动物食性鱼类的年生产潜力为5.87×10~5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甲壳动物 鱼产力 丹江口 水库 甲壳
下载PDF
汉江中下游春季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的空间差异 被引量:12
8
作者 向贤芬 陈受忠 曹文宣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87-192,共6页
2002年4月,在汉江中下游从丹江口坝上至其河口沿途设17个采样点,共采集到浮游甲壳动物10科26属33种,其中桡足类4科10属11种,枝角类6科16属22种。根据各采样点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采用Shannon 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均匀度... 2002年4月,在汉江中下游从丹江口坝上至其河口沿途设17个采样点,共采集到浮游甲壳动物10科26属33种,其中桡足类4科10属11种,枝角类6科16属22种。根据各采样点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采用Shannon 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分析了不同江段浮游甲壳动物的群落多样性特征,并运用SOM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对其群落结构的空间差异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汉江中下游江段浮游甲壳动物的密度分布呈现出中游高于下游的特征,而物种丰度和群落多样性指数则是下游高于中游;中游上段的属于密度高但多样性低的群落、中游下段和汉江口属于密度较低但多样性高的群落,下游除汉江口外属于密度和多样性均较低的群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甲壳动物 群落结构 空间差异 SOM 汉江中下游 群落多样性
下载PDF
鄱阳湖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特征 被引量:17
9
作者 刘宝贵 刘霞 +2 位作者 吴瑶 钟正 陈宇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4期8205-8213,共9页
鄱阳湖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具有"丰水为湖,枯水为河"的独特特点。为探讨鄱阳湖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及其时空分布的特征,于2009年全年采集其不同季节、不同水位期的浮游甲壳动物样品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鄱阳湖浮游甲壳动... 鄱阳湖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具有"丰水为湖,枯水为河"的独特特点。为探讨鄱阳湖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及其时空分布的特征,于2009年全年采集其不同季节、不同水位期的浮游甲壳动物样品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鄱阳湖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总体与河流浮游甲壳群落具有相似性。无节幼体、象鼻溞、剑水蚤等河流优势类群在鄱阳湖浮游甲壳动物中占优势;而哲水蚤和溞属仅在低水位季节占优势,枝角类丰度仅在高温、高水位、流速缓的季节高过桡足类。丰水期浮游甲壳动物平均丰度和生物量远远高于枯水期,可达枯水期的50倍,差异极其显著(P<0.01)。温度和水位变化引起的环境因子改变是导致鄱阳湖浮游甲壳动物发生季节演替的主要原因;而营养盐对浮游甲壳动物的影响并不显著。空间上浮游甲壳动物群落构成明显不同,年均丰度最高和最低的点均出现在河口地区。因此:对于换水周期短,水交换速率快的水体,应该充分考虑水文条件对生物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 浮游甲壳动物 时空分布 水文 富营养化
下载PDF
武汉东湖后湖区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的研究 被引量:12
10
作者 鲁敏 谢平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23-129,共7页
武汉东湖后湖湖区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从 6 0年代至 90年代发生了十分显著的变化。浮游甲壳动物的物种丰度下降非常明显 ,枝角类的种类数从 6 0年代的 47种下降至 90年代的 1 7种 ,桡足类的种类数由 6 0年代的 1 4种下降为 90年代的 9... 武汉东湖后湖湖区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从 6 0年代至 90年代发生了十分显著的变化。浮游甲壳动物的物种丰度下降非常明显 ,枝角类的种类数从 6 0年代的 47种下降至 90年代的 1 7种 ,桡足类的种类数由 6 0年代的 1 4种下降为 90年代的 9种。 6 0年代枝角类的优势种隆线一亚种在 90年代被短尾秀体所取代 ,6 0年代的两种优势哲水蚤——长江新镖水蚤与特异荡镖水蚤的优势在 90年代消失 ,而 6 0年代很少的一种剑水蚤——台湾温剑水蚤在90年代跃升为优势种。随着滤食性鱼类密度的上升 ,枝角类的密度从 6 0年代至 90年代显著下降。哲水蚤 1 997及 1 998年的密度明显低于 6 0年代的密度。研究表明 ,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物种丰度的下降与后湖湖区沉水植被的退化有关 ,而优势种的演替主要受滤食性鱼类密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湖 后湖区 浮游甲壳动物 滤食性鱼类 群落演替 武汉 捕食
下载PDF
淮北采煤塌陷区小型湖泊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 被引量:15
11
作者 邓道贵 邢荣龙 +3 位作者 马睿 张赛 孟小丽 杨威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91-597,共7页
2005年3月至2007年2月对淮北采煤塌陷区小型湖泊--南湖浮游甲壳动物进行了连续两年的调查.共记录浮游甲壳动物15种,其中枝角类9属9种、桡足类5属6种.透明溞(Daphnia hyalinaLeydig)和汤匙华哲水蚤(Sinocalanus dorrii Brehm)为冬、春季... 2005年3月至2007年2月对淮北采煤塌陷区小型湖泊--南湖浮游甲壳动物进行了连续两年的调查.共记录浮游甲壳动物15种,其中枝角类9属9种、桡足类5属6种.透明溞(Daphnia hyalinaLeydig)和汤匙华哲水蚤(Sinocalanus dorrii Brehm)为冬、春季优势种;象鼻溞(Bosmina sp.)、短尾秀体溞(Diaphanosoma brachyurumLiéven)、广布中剑水蚤(Me-socyclops leuckarti Claus)和球状许水蚤(Schmackeria forbesi Poppe et Richard)为夏、秋季优势种.浮游甲壳动物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0.4-60.6ind./L和0.01-1.25mg/L,夏、秋季较高,冬、春季较低.枝角类的密度和生物量在2005年和2006年10月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44ind./L和1.01mg/L.哲水蚤的密度最大值(20.0ind./L)出现在2005年4月,而剑水蚤(21.7ind./L)出现在2005年8月.无节幼体在各月份均有较高密度,其最高密度(46.6ind./L)和生物量(0.14mg/L)出现在2006年3月.温度和浮游植物是影响南湖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季节变化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煤塌陷区 南湖 浮游甲壳动物 群落结构 淮北
下载PDF
焦岗湖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的季节动态 被引量:14
12
作者 徐梅 吴芳仪 +3 位作者 刘靓靓 王变 孙庆业 周忠泽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254-1262,共9页
2013年10月至2014年7月分季节对焦岗湖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动态进行调查,并探讨了影响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的环境因子。结果表明:焦岗湖共记录浮游甲壳动物17种,其中枝角类8属11种,桡足类5属6种;全湖枝角类的优势种为秀体溞(Diaphanos... 2013年10月至2014年7月分季节对焦岗湖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动态进行调查,并探讨了影响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的环境因子。结果表明:焦岗湖共记录浮游甲壳动物17种,其中枝角类8属11种,桡足类5属6种;全湖枝角类的优势种为秀体溞(Diaphanosoma sp.)、矩形尖额溞(Alona rectangula)和脆弱象鼻溞(Bosmina fatalis),桡足类的优势种为跨立小剑水蚤(Microcyclops vaticans)和透明温剑水蚤(Thermocyclops hyalinus);浮游甲壳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春、夏季较高,秋、冬季较低,年平均密度和年平均生物量分别为(196.30±313.75)ind·L-1和(1.80±3.18)mg·L-1;枝角类的密度和生物量的最高值分别出现在夏季[(28.53±55.91)ind·L-1]和春季[(0.61±0.70)mg·L-1],桡足类的密度和生物量的最高值均出现在夏季,分别为(31.47±51.09)ind·L-1和(2.82±4.58)mg·L-1;全湖浮游甲壳动物群落Shannon多样性指数的年平均值为1.07±0.81,最大值(1.74±0.46)出现在春季;典范对应分析(CCA)表明,与焦岗湖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的季节动态变化相关的重要环境因子为水温、p H、溶解氧、浮游植物生物量、营养盐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甲壳动物 群落结构 季节动态 环境因子 焦岗湖
原文传递
惠州西湖生态修复对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4
13
作者 苗滕 高健 +1 位作者 陈炳辉 刘正文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24-330,共7页
为研究湖泊生态修复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该文于2010年1-12月份对惠州西湖未修复的子湖-平湖及已实施生态修复后的子湖-元妙观湖、南南湖的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龟状笔纹溞、卵型盘肠溞、矩形尖额溞和右突新... 为研究湖泊生态修复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该文于2010年1-12月份对惠州西湖未修复的子湖-平湖及已实施生态修复后的子湖-元妙观湖、南南湖的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龟状笔纹溞、卵型盘肠溞、矩形尖额溞和右突新镖水蚤仅出现在修复后的元妙观湖与南南湖,而颈沟基和溞与平直溞仅在平湖中检出;元妙观湖和南南湖浮游甲壳动物种属数、丰度及多样性指数均高于平湖。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哲水蚤、剑水蚤和枝角类丰度与透明度呈正相关,哲水蚤密度与营养盐呈负相关。研究显示,湖泊生态修复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有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惠州西湖 生态修复 浮游甲壳动物 沉水植物
下载PDF
太湖不同生态类型湖区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季节变化比较 被引量:12
14
作者 王颖 杨桂军 +3 位作者 秦伯强 张艳晴 许慧萍 王玉兵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43-750,共8页
水体富营养化会对整个水生态系统产生重要影响.为了解太湖富营养化对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于2012年3月至2013年2月对太湖3个典型湖区——藻型湖区(梅梁湾)、草型湖区(胥口湾)和强扰动湖区(湖心区)开展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季节... 水体富营养化会对整个水生态系统产生重要影响.为了解太湖富营养化对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于2012年3月至2013年2月对太湖3个典型湖区——藻型湖区(梅梁湾)、草型湖区(胥口湾)和强扰动湖区(湖心区)开展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季节变化比较研究.3个湖区中,湖心区营养水平最高,胥口湾最低.梅梁湾浮游甲壳动物密度和生物量最高,其次是湖心区,胥口湾最低.梅梁湾、湖心区和胥口湾的浮游甲壳动物年平均密度分别为199、150和91 ind./L,年平均生物量分别为1.950、1.557和0.743 mg/L.在整个研究期间,梅梁湾、胥口湾和湖心区的浮游甲壳动物种类数分别为13、11和11;3个湖区的浮游甲壳动物优势种均为中华窄腹剑水蚤和简弧象鼻溞,其中中华窄腹剑水蚤在梅梁湾、胥口湾和湖心区的年平均密度分别为57、25和36 ind./L,简弧象鼻溞在3个湖区的年平均密度分别为40、22和32 ind./L.胥口湾浮游甲壳动物生物多样性指数显著低于梅梁湾和湖心区.相关分析表明,浮游甲壳动物密度与叶绿素a浓度呈极显著正相关.研究表明,同一湖泊不同生态类型湖区浮游甲壳动物会对水体富营养化产生不同的生态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梅梁湾 胥口湾 浮游甲壳动物 群落结构 季节变化
下载PDF
富营养化对小型湖泊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12
15
作者 杨威 孙雨琛 +4 位作者 张婷婷 刘琪 黄悦 葛茜 邓道贵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4期4874-4882,共9页
2017年3月到2018年2月研究了临涣湖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临涣湖共记录浮游甲壳动物13种,其中枝角类8属8种,桡足类5属5种。短尾秀体溞(Diaphanosoma brachyurum)、广布中剑水蚤(Mesocyclops leuckarti)和象鼻溞(Bosmina sp.... 2017年3月到2018年2月研究了临涣湖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临涣湖共记录浮游甲壳动物13种,其中枝角类8属8种,桡足类5属5种。短尾秀体溞(Diaphanosoma brachyurum)、广布中剑水蚤(Mesocyclops leuckarti)和象鼻溞(Bosmina sp.)等小型富营养种类是温暖季节的优势种,而近邻剑水蚤(Cyclops vicinus)是冬季的优势种。盔形溞(Daphnia galeata)等大型种类仅在少数月份中被观察到。临涣湖浮游甲壳动物的年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28.3个/L和0.33 mg/L。营养状态指数(TSI_M)的年平均值为62.6。浮游甲壳动物的Shannon指数、Pielou指数和Simpson指数的年平均值分别为0.86、0.74和0.49,且3种多样性指数均具有显著的季节差异。营养盐水平、营养状态指数和物种多样性指数均表明,临涣湖水体处于富营养化状态。冗余分析结果表明,水温、总磷浓度和叶绿素a浓度是影响临涣湖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变化的上行效应因子。鲢、鳙鱼的捕食压力是临涣湖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小型化的下行效应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甲壳动物 群落结构 富营养化 物种多样性
下载PDF
镜泊湖浮游甲壳动物的群落结构 被引量:10
16
作者 于洪贤 王杨 +1 位作者 马成学 左彦东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66-68,共3页
于2006年4、7、10月份和2007年1月份对镜泊湖的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做了周年调查,共发现浮游甲壳动物5科13属17种,其中枝角类3科3属5种,桡足类2科10属12种。采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E)分析了不同样点浮... 于2006年4、7、10月份和2007年1月份对镜泊湖的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做了周年调查,共发现浮游甲壳动物5科13属17种,其中枝角类3科3属5种,桡足类2科10属12种。采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E)分析了不同样点浮游甲壳动物的群落多样性特征。对各样点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组成的相似性用多维近邻尺度分析法(MDS)进行了分析,发现冬季各样点群落组成的相异性最大,春季相异性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镜泊湖 浮游甲壳动物 群落结构
下载PDF
梁子湖浮游甲壳动物的生物多样性 被引量:10
17
作者 许隆君 陆鑫歆 王忠锁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6419-6428,共10页
基于2006年8月至2008年3月对梁子湖浮游甲壳动物的采样调查,记录了该湖区浮游甲壳动物22种,隶属9科18属,其中枝角类(Cladocera)16种,桡足类(Copepoda)6种,包括9属新记录。物种多样性季节性动态变化明显:枝角类优势种在春、夏和秋冬季依... 基于2006年8月至2008年3月对梁子湖浮游甲壳动物的采样调查,记录了该湖区浮游甲壳动物22种,隶属9科18属,其中枝角类(Cladocera)16种,桡足类(Copepoda)6种,包括9属新记录。物种多样性季节性动态变化明显:枝角类优势种在春、夏和秋冬季依次为透明溞(Daphnia hyalina,优势度Y=0.80±0.01),小栉溞(Daphnia cristata,Y=0.50±0.03)和长额象鼻溞(Bosmina longirostris,Y=0.58±0.04);而桡足类优势种在夏、秋和冬春季依次为长江新镖水蚤(Neodiaptomus yangtsekiangensis,Y=0.41±0.01)、近邻剑水蚤(Cyclops vicinus,Y=0.46)和特异荡镖水蚤(Neutrodiaptomus incongruens,Y=0.65±0.18)。浮游甲壳类个体密度以春季最高((292±85)ind/L),夏、秋、冬季渐低(依次为(169±104)、(140±53)、(120±0)ind/L)。物种多样性冬春季较低(物种数S≤12,丰富度指数D=0.77和0.71,香农-威纳指数H=1.79和1.45),夏秋季较高(S≥17,D=0.98和0.88,H=1.78和1.83)。梁子湖浮游甲壳类动物多样性年际差异不显著,表明湖区环境条件较为优越、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甲壳动物 多样性 梁子湖 动态
下载PDF
巢湖微囊藻和浮游甲壳动物昼夜垂直迁移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邓道贵 谢平 +1 位作者 周琼 杨华 《生态科学》 CSCD 2006年第1期8-12,共5页
2002年10月进行了巢湖微囊藻和几种优势浮游甲壳动物的昼夜垂直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微囊藻具有明显的昼夜垂直变化现象。白天上层水中的微囊藻密度显著高于下层水中,夜晚逐渐下沉使得下层水中的密度相对高于上层水。微囊藻与叶绿素a、... 2002年10月进行了巢湖微囊藻和几种优势浮游甲壳动物的昼夜垂直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微囊藻具有明显的昼夜垂直变化现象。白天上层水中的微囊藻密度显著高于下层水中,夜晚逐渐下沉使得下层水中的密度相对高于上层水。微囊藻与叶绿素a、水温、溶解氧和pH等均呈显著的正相关(p<0.01)。几种优势浮游甲壳动物的昼夜垂直迁移存在较大的差异。短尾秀体溞和角突网纹溞白天在下层水(1.5m和2.5m)中的密度较高,夜晚则倾向于在上层水(0m和0.5m)中活动。相反,卵形盘肠溞白天在上层水中密度较高,象鼻溞则在11:00和15:00时各水层中的密度显著高于夜晚。汤匙华哲水蚤和广布中剑水蚤白天倾向于在下层水中活动,夜晚则逐渐迁移到上层水中。许水蚤在夜晚和凌晨3:00时各水层中的密度显著高于白天。中华窄腹剑水蚤昼夜垂直变化不明显。微囊藻与短尾秀体溞密度呈显著的负相关,而与象鼻溞和卵形盘肠溞呈显著的正相关(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巢湖 微囊藻 浮游甲壳动物 昼夜垂直迁移
下载PDF
稻蟹共作系统对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10
19
作者 张庆阳 吕东锋 +2 位作者 马旭洲 王昂 王武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34-841,共8页
在水稻的返青期、分蘖期、拔节期、扬花期和灌浆期,对稻蟹共作水环境的浮游甲壳动物群落进行研究。本实验设置了4个处理:单株/穴养蟹田(T1),双株/穴养蟹田(T2),四株/穴养蟹田(T4)和双株/穴不养蟹田(CK)。各处理均设3个平行。通过收集和... 在水稻的返青期、分蘖期、拔节期、扬花期和灌浆期,对稻蟹共作水环境的浮游甲壳动物群落进行研究。本实验设置了4个处理:单株/穴养蟹田(T1),双株/穴养蟹田(T2),四株/穴养蟹田(T4)和双株/穴不养蟹田(CK)。各处理均设3个平行。通过收集和分析实验田的浮游甲壳动物,经鉴定:枝角类有13种、桡足类有5种,共18种,其中4种为优势种。枝角类平均密度呈现先升高后下降趋势,分蘖期升至峰值,不养蟹田灌浆期下降至较低水平,养蟹田扬花期下降至较低水平随后上升但上升幅度不大,返青期和分蘖期各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而拔节期、扬花期和灌浆期养蟹田和不养蟹田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桡足类平均密度总体呈上升趋势,返青期平均密度极低,仅为0.48 ind/L,平均生物量变化趋势与密度变化趋势基本相同。水稻的不同栽培模式对浮游甲壳动物有一定的影响。从生产的角度分析T1的栽培模式综合收益最大,因此,T1更有益于稻蟹共作生态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蟹共作 浮游甲壳动物 密度 生物量 多样性指数
原文传递
千岛湖浮游甲壳动物垂直分布与昼夜垂直移动 被引量:10
20
作者 王先云 王丽卿 +3 位作者 盖建军 陈来生 任丽萍 洪荣华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95-104,共10页
2004年6月、9月、12月及2005年3月于千岛湖温馨岛站点(29°38′10.5″N,119°01′54.1″E)进行浮游甲壳动物垂直分布分层采样,分析千岛湖浮游甲壳动物的垂直分布特征及优势种昼夜垂直移动状况。结果显示,千岛湖浮游甲壳动物主... 2004年6月、9月、12月及2005年3月于千岛湖温馨岛站点(29°38′10.5″N,119°01′54.1″E)进行浮游甲壳动物垂直分布分层采样,分析千岛湖浮游甲壳动物的垂直分布特征及优势种昼夜垂直移动状况。结果显示,千岛湖浮游甲壳动物主要分布在10~21 m水层,不同季节中心水层分布深度12月>9月>6月>3月;浮游动物昼夜垂直移动春(3月)、夏(6月)两季幅度较大,秋(9月)、冬(12月)季节幅度较小;浮游甲壳动物优势种在各个水层都有分布,密集区大都集中在中上水层(10~21 m),不同种类昼夜垂直移动幅度有所不同;昼夜垂直移动显著的种类有特异荡镖水蚤(Neutrodiaptanus incongruens)、近邻剑水蚤(Cyclops vicinus)、球状许水蚤(Schmackeria forbesi)、透明溞(Daphnia hyaline)、长额象鼻溞(Bosmina longirostris),不显著的种类为右突新镖水蚤(Neodiaptomus schmackeri)、短尾秀体溞(Diaphanosoma brachyurum)。光照、温度、饵料是影响千岛湖浮游甲壳动物垂直分布及昼夜垂直移动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千岛湖 浮游甲壳动物 垂直分布 昼夜垂直移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