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991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1632
1
作者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应急响应机制流行病学组 张彦平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45-146,147-151,共7页
目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武汉暴发流行以来,已在全国范围内蔓延。对截至2020年2月11日中国内地报告所有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描述和分析。方法选取截至2020年2月11日中国内地传染病报告信息系统中上报所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分析包... 目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武汉暴发流行以来,已在全国范围内蔓延。对截至2020年2月11日中国内地报告所有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描述和分析。方法选取截至2020年2月11日中国内地传染病报告信息系统中上报所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分析包括:①患者特征;②病死率;③年龄分布和性别比例;④疾病传播的时空特点;⑤所有病例、湖北省以外病例和医务人员病例的流行病学曲线。结果中国内地共报告72314例病例,其中确诊病例44672例(61.8%),疑似病例16186例(22.4%),临床诊断病例10567例(14.6%),无症状感染者889例(1.2%)。在确诊病例中,大多数年龄在30~79岁(86.6%),湖北省(74.7%),轻/中症病例为主(80.9%)。确诊病例中,死亡1023例,粗病死率为2.3%。个案调查结果提示,疫情在2019年12月从湖北向外传播,截至2020年2月11日,全国31个省的1386个县区受到了影响。流行曲线显示在1月23-26日达到峰值,并且观察到发病数下降趋势。截至2月11日,共有1716名医务工作者感染,其中5人死亡,粗病死率为0.3%。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传播流行迅速,从首次报告病例日后30 d蔓延至31个省(区/市),疫情在1月24-26日达到首个流行峰,2月1日出现单日发病异常高值,而后逐渐下降。随着人们返回工作岗位,需积极应对可能出现的疫情反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暴发流行 流行特征
原文传递
中国2001~2003年流行性感冒流行特征分析 被引量:286
2
作者 张静 杨维中 +10 位作者 郭元吉 徐红 张烨 李梓 郭俊峰 王敏 梁国栋 王文杰 李正懋 孙新华 肖东楼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461-465,共5页
目的 分析中国2001~2003年流行性感冒(流感)流行特征。方法 收集2001~2003年全国流感监测网流感样病例(ILI)监测资料,流感病毒分离与鉴定结果以及爆发疫情信息进行分析。结果 2001~2003年,中国北方地区流感流行高峰为12月或次年1月,... 目的 分析中国2001~2003年流行性感冒(流感)流行特征。方法 收集2001~2003年全国流感监测网流感样病例(ILI)监测资料,流感病毒分离与鉴定结果以及爆发疫情信息进行分析。结果 2001~2003年,中国北方地区流感流行高峰为12月或次年1月,南方地区则为4、5、7、8月和11、12月。北方、南方地区ILI就诊百分比基线值分别为13.68%、13.08%。ILI的年龄构成与流感流行季节类型有关。流感爆发疫情以5月份最多(32%),一般在6月前后流感疫情毒株类型发生改变。结论 中国南、北方流感流行特征有所不同。南方地区可能存在春季流行高峰,尚需进一步监测和分析。南方地区4~6月期间流感爆发的毒株类型变化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2001~2003年 流行性感冒 流行特征 疫情监测
原文传递
我国艾滋病经性传播新特征与防治面临的挑战 被引量:263
3
作者 吴尊友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07-709,共3页
我国艾滋病传播流行已演变为经性途径传播为主,2016年经性途径传播占当年新报告HIV感染者人数的95%,异性性行为占67%,男男性行为占28%。异性性行为作为主要流行方式以西南地区为主;男男性行为作为主要流行方式则以东北及全国大... 我国艾滋病传播流行已演变为经性途径传播为主,2016年经性途径传播占当年新报告HIV感染者人数的95%,异性性行为占67%,男男性行为占28%。异性性行为作为主要流行方式以西南地区为主;男男性行为作为主要流行方式则以东北及全国大、中城市为主。老年人和青年学生两个特殊人群的疫情呈现上升,且分别以异性性行为和男男性行为感染为主。检测发现HIV感染者和治疗HIV感染者两个控制措施的落实力度加大,配偶间传播明显减少,但仍有约1/3的HIV感染者未诊断。艾滋病经性途径传播在我国还将持续一段时间,控制艾滋病经性传播仍然面临诸多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性传播 流行特征 防治 挑战
原文传递
我国50岁及以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特征分析 被引量:242
4
作者 王丽艳 秦倩倩 +4 位作者 葛琳 丁正伟 蔡畅 郭巍 崔岩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22-226,共5页
目的 分析中国50岁及以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HIV/AIDS)人口学、行为学和时空分布特征。方法 通过全国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收集并分析我国50岁及以上HIV/AIDS人口学、行为学和首次CD4^+T淋巴细胞(CD4)检测信息,并根据... 目的 分析中国50岁及以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HIV/AIDS)人口学、行为学和时空分布特征。方法 通过全国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收集并分析我国50岁及以上HIV/AIDS人口学、行为学和首次CD4^+T淋巴细胞(CD4)检测信息,并根据CD4计数水平推算这些病例可能感染时间和感染年龄。结果 2008年以来,我国每年新发现的50岁及以上HIV/AIDS病例数逐年上升,2014年报告50岁及以上病例数是2008年的4.2倍,以异性性传播为主(占88.0%)。其中,83.9%自述有非婚异性性接触史,该比例逐年上升。其中男性病例以非婚异性传播为主(占95.1%),女性病例经非婚异性传播和配偶间传播分别占53.4%和46.6%。根据首次CD4检测结果推测病例感染与发现时间间隔,估计近3年感染者比例为15.5%,从感染到被发现时间间隔在8年以上者比例为43.6%。新发现的年龄50岁及以上病例中,约有66.5%的病例可能是在50岁及以后感染,从感染到被检测发现的平均时间为(6.8±2.7)年。结论 50岁及以上HIV/AIDS病例数的增加是该年龄段高危行为暴露和既往感染晚期发现共同作用的结果,需以诊断病例为线索进一步开展溯源和专题调查,排查与控制影响该年龄段艾滋病流行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 年龄 流行特征 感染时间
原文传递
2008年中国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分析 被引量:186
5
作者 王琦 王子军 《疾病监测》 CAS 2010年第3期181-184,共4页
目的分析2008年全国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以了解流行现状,探讨流行规律,为制定有效的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报告的2008年全国手足口病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8年全国31个... 目的分析2008年全国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以了解流行现状,探讨流行规律,为制定有效的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报告的2008年全国手足口病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8年全国31个省(市)共报告手足口病488 955例,其中重症1165例,死亡126例,报告发病率为37.01/10万,病死率为0.03%。5-7月共报告病例345 159例,占全年报告病例数的70.59%。报告病例中≤5岁儿童占91.27%,其中≤3岁儿童占71.78%。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中≤3岁儿童分别占89.53%和97.62%,年龄中位数分别为2.09岁和1.49岁。全国共报告实验室检测病例8639例,其中肠道病毒71型(EV71)、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VA16)和其他肠道病毒核酸阳性分别占54.01%、14.77%和31.22%。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中EV71核酸阳性的比例分别为81.59%和91.29%。结论中国2008年手足口病疫情呈现病例地区分布广,局部地区出现暴发或流行的形势。发病高峰为5-7月,报告病例以≤5岁儿童为主,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以≤3岁儿童为主。报告病例的病原构成主要为EV71,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均以EV71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足口病 流行特征 肠道病毒71型 暴发
原文传递
2008-2009年中国大陆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分析 被引量:146
6
作者 郭青 张春曦 +2 位作者 王晓风 刘世炜 王丽萍 《疾病监测》 CAS 2011年第11期852-856,共5页
目的分析2008-2009年我国大陆地区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为手足口病的科学防控提供依据。方法根据《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2008-2009年全国报告手足口病个案信息进行分析。结果 2008-2009年我国大陆地区共报告手足口病发病1 644 48... 目的分析2008-2009年我国大陆地区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为手足口病的科学防控提供依据。方法根据《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2008-2009年全国报告手足口病个案信息进行分析。结果 2008-2009年我国大陆地区共报告手足口病发病1 644 480例,重症14 977例,死亡479人。随着时间的推移,疫情空间分布由中部地区逐步向东部、南部和北部地区推移,且2008年疫情较重的地区,2009年报告病例数有所减少。发病人群主要为<5岁婴幼儿,占报告发病总数的93.86%,其中<3岁婴幼儿占79.69%,1~2岁组患儿患病后发生重症和死亡风险高于其他年龄组。实验室诊断病例共报告30 953例,其中肠道病毒71型(EV71)阳性占50.81%,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阳性占28.27%,其他肠道病毒阳性占20.93%。结论近2年我国大陆地区手足口病的高发病率和由EV71感染引起的重症和死亡病例大幅度上升,所造成的疾病负担不容忽视,目前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针对EV71占绝对优势的局部地区,应早期采取相关干预措施,加强重症病例的救治,降低死亡率。同时应针对手足口病防控工作中尚未解决的技术问题开展专项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足口病 肠道病毒 流行特征
原文传递
1991~2006年全国淋病与梅毒的流行特征分析 被引量:141
7
作者 吴晓明 林汉生 《现代预防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6期3051-3052,共2页
[目的]分析1991~2006年全国淋病与梅毒的流行特征,为制定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公开发表的1991~2006年全国淋病与梅毒疫情报表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1991~1999年全国淋病发病率上升趋势明显,1999形成发病高峰,达22.78... [目的]分析1991~2006年全国淋病与梅毒的流行特征,为制定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公开发表的1991~2006年全国淋病与梅毒疫情报表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1991~1999年全国淋病发病率上升趋势明显,1999形成发病高峰,达22.78/10万,1999~2006年出现下降趋势。1991~2006年梅毒报告发病例数持续增长,2005年后上升明显,2006年全国梅毒报告发病例数(17.5万)超过淋病(16.2万);其中隐性梅毒报告发病例数增长最快,2006年成为构成比最大的梅毒分型(38.52%)。[结论]梅毒已成为我国发病率最高的性病,必须加强梅毒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尤其是隐性梅毒的危害,有效控制梅毒流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病 梅毒 流行特征
下载PDF
2017年全国食物中毒事件流行特征分析 被引量:126
8
作者 王霄晔 任婧寰 +2 位作者 王哲 翁熹君 王锐 《疾病监测》 CAS 2018年第5期359-364,共6页
目的了解2017年全国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情况,探讨我国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规律及特点。方法对2017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报告的全国食物中毒事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7年全国共报告食物中毒事件348起,累计报告病例7 389... 目的了解2017年全国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情况,探讨我国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规律及特点。方法对2017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报告的全国食物中毒事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7年全国共报告食物中毒事件348起,累计报告病例7 389例,死亡140例。5-9月是我国食物中毒事件的高发月份。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数和中毒人数分别占总体的31.61%和57.60%,沙门菌、副溶血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是主要的致病因素。毒蕈中毒的死亡人数占总体的60.71%。发生在家庭的食物中毒事件数及死亡人数分别占总体的44.83%和90.71%,且病死率最高。集体食堂是食物中毒人数最多的场所,占总体的35.13%,其次为饮食服务单位。真菌类食品、肉类制品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数分别占总体的25.86%和11.78%,居食物中毒致病食品种类前2位。结论夏秋季节是食物中毒事件的高发期,细菌性食物中毒是我国食物中毒的主要类别,毒蕈是导致食物中毒死亡的主要因素,家庭、集体食堂和饮食服务单位是食物中毒事件发生的主要场所,毒蕈和肉类制品是引起食物中毒的主要食品种类。建议各地结合本地区的饮食结构、生活习惯及气候等特点,根据不同类别食物中毒事件发生特点,在重点时间、重点地区、重点场所做好监测预警、食品安全监管、健康教育和医疗救治等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物中毒 流行特征 预防 控制
原文传递
1995-2004年全国伤寒副伤寒的流行分析 被引量:104
9
作者 闫梅英 梁未丽 +1 位作者 李伟 阚飙 《疾病监测》 CAS 2005年第8期401-403,共3页
目的分析1995-2004年全国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和趋势,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利用近10年的全国伤寒副伤寒疫情资料,用SPSS10.0软件,并根据开展的疾病控制工作,分析了近10年伤寒副伤寒在我国的发病情况。结果全国报告例数、发病率... 目的分析1995-2004年全国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和趋势,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利用近10年的全国伤寒副伤寒疫情资料,用SPSS10.0软件,并根据开展的疾病控制工作,分析了近10年伤寒副伤寒在我国的发病情况。结果全国报告例数、发病率和病死率在逐年下降,地区分布上仍表现为相对集中趋势,发病季节性、发病人群构成比无明显变化。甲型副伤寒在我国已流行并在继续扩展,在一些地区超过伤寒的流行,但当前存在诊断欠明确、报告病例数不确切的问题。结论伤寒疫情仍然严峻,副伤寒发病呈流行上升趋势,对此需要进一步调查分析;还需要改进伤寒副伤寒的检测方法、明确伤寒副伤寒发病构成、监测疫情发展、分析流行因素,并在高发区开展综合的控制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 副伤寒 流行特征 防治措施
下载PDF
2014-2016年全国学校(托幼机构)传染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特征分析 被引量:106
10
作者 翁熹君 王锐 +3 位作者 王霄晔 李娜 于玲 张彦平 《疾病监测》 CAS 2019年第5期446-450,共5页
目的了解我国学校(托幼机构)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规律和特点,为有效防控学校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14-2016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报告的全国各类学校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描... 目的了解我国学校(托幼机构)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规律和特点,为有效防控学校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14-2016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报告的全国各类学校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2014-2016年全国共报告学校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3491起,报告病例116682例,死亡16例。事件数居前5位的传染病分别是水痘、手足口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和其他感染性腹泻病,占事件总数的94.41%。呈春、冬季2个报告高峰。呼吸道传染病春、冬季发病以水痘为主;肠道传染病春季以手足口病为主,冬季以其他感染性腹泻病为主。小学、幼儿园、中学报告事件数最多的传染病分别是水痘、手足口病和流行性感冒。结论呼吸道传染病是目前影响中国学校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首要因素。在不同季节对不同级别学校开展有针对性的防控工作是降低学校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关键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校 传染病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流行特征
原文传递
高血压流行特征与相关因素调查 被引量:95
11
作者 张莉娜 陈健尔 +1 位作者 张涛 崔军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93-94,共2页
目的了解宁波市高血压的流行现状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多级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宁波市区35~74周岁的常住(5年及5年以上)居民6589人,进行一般状况、生活方式及行为、家族史的调查和相关的体格检查,应用SPSS 11.0软件采... 目的了解宁波市高血压的流行现状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多级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宁波市区35~74周岁的常住(5年及5年以上)居民6589人,进行一般状况、生活方式及行为、家族史的调查和相关的体格检查,应用SPSS 11.0软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相关因素。结果高血压患病率为28.24%.标化患病率为22.11%,其主要相关因素有年龄、性别、文化程度、饮食开支比例、蛋类摄入量、家族史、超重、体育锻炼等。结论宁波市高血压患病率约为1991年全国高血压患病率的2倍,且有随年龄增高的趋势,有必要采取综合防治措施,以减少高血压的患病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流行特征 危险因素
下载PDF
中国2005—2011年猩红热疫情流行病学分析 被引量:98
12
作者 李雷雷 蒋希宏 +3 位作者 隋霞 倪大新 金连梅 冯子健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26-827,共2页
目的探讨中国猩红热疫情流行特征和规律。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中国2005—2011年报告的猩红热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2005—2011年中国共报告猩红热病例225 538例,其中死亡5人,男女性别比1.6∶1,2011年中国猩红热发病率较往年大幅升... 目的探讨中国猩红热疫情流行特征和规律。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中国2005—2011年报告的猩红热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2005—2011年中国共报告猩红热病例225 538例,其中死亡5人,男女性别比1.6∶1,2011年中国猩红热发病率较往年大幅升高,高发地区全部集中在长江以北,南方部分地区的发病率较既往增幅明显,发病年龄主要在15岁以下,以儿童和青少年为主。结论猩红热仍存在春、冬2个发病高峰。2010年秋季开始呈现快速上升趋势,并表现为分布范围广、高发地区持续高发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猩红热 流行特征 描述流行病学
原文传递
当前我国湖区血吸虫病流行特征与防治策略 被引量:97
13
作者 陈红根 谢曙英 +5 位作者 曾小军 黄希宝 汪天平 李岳生 梁幼生 周晓农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9,共5页
本文综述了当前我国湖沼型疫区血吸虫病流行特征和疫情态势,讨论了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新策略的现实条件和技术构成,介绍了试点及推广应用成效,以及推行新策略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以期对加速湖区血防工作进程、推动... 本文综述了当前我国湖沼型疫区血吸虫病流行特征和疫情态势,讨论了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新策略的现实条件和技术构成,介绍了试点及推广应用成效,以及推行新策略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以期对加速湖区血防工作进程、推动我国预防控制血吸虫病中长期规划目标的实现有所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吸虫病 湖沼型地区 流行特征 控制策略 中国
原文传递
常见妇科三大恶性肿瘤的流行及疾病负担研究现状 被引量:97
14
作者 陈慧 周思园 孙振球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08-112,共5页
妇科肿瘤是一种多发病,以子宫颈癌、卵巢癌、子宫内膜癌较为常见。恶性肿瘤患者的医疗负担研究是卫生资源研究的重点之一。本文对三种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流行现状及医疗负担的研究进行综述,旨在为制定切实可行的卫生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关键词 妇科恶性肿瘤 流行特征 疾病负担
下载PDF
我国肠道传染病的基本状况与防制对策 被引量:95
15
作者 魏承毓 李溪莹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26-128,共3页
关键词 肠道传染病 公共卫生 流行特征 传播方式
下载PDF
水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突破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95
16
作者 卢莉 索罗丹 +7 位作者 富继业 吴劲 蔡军芳 崔长弘 李彦丽 白宏伟 唐田 马蕊 《疾病监测》 CAS 2010年第2期134-135,共2页
目的分析水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突破病例的特征,为水痘防控提供基本依据。方法以2007年北京市报告的水痘突发事件为基础,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水痘突发疫情及突破病例进行分析。结果11起水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以小学校为发生主体... 目的分析水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突破病例的特征,为水痘防控提供基本依据。方法以2007年北京市报告的水痘突发事件为基础,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水痘突发疫情及突破病例进行分析。结果11起水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以小学校为发生主体占90.9%,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春秋季开学后期间;一年级新生是发病的主要人群,占55.6%,并随年级的升高发病数减少;有免疫史的突破病例占46.7%,其中接种时间在3年以上者占85.5%。结论应将小学校作为水痘突发事件的防控重点领域,做好传染病防控综合措施,一年级新入学儿童入学前可考虑接种水痘疫苗,发生疫情应急接种范围可扩大至接种水痘疫苗超过3年者,同时深入开展水痘疫苗免疫程序和疫苗免疫效果追踪的探索研究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痘 突发公共事件 突破病例 流行特征
原文传递
全球艾滋病流行进展 被引量:90
17
作者 王立秋 《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 2002年第1期3-6,共4页
1 全球概况 在世界上首例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临床病例报告20年后的今天,艾滋病已经成为人类前所未有的最具毁灭性的疾病。艾滋病流行以来,全球已经有6 000多万人感染了这一病毒。目前艾滋病在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区是首要的死亡原... 1 全球概况 在世界上首例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临床病例报告20年后的今天,艾滋病已经成为人类前所未有的最具毁灭性的疾病。艾滋病流行以来,全球已经有6 000多万人感染了这一病毒。目前艾滋病在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区是首要的死亡原因。在全球范围内,它是第4位的杀手。 在 2001年底,估计全球有 4 000万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在许多发展中国家,艾滋病病毒新感染多发生在年轻成年人中,其中年轻女性尤为易感。目前约有1/3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年龄在15~24岁之间。大多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不知道他们已经感染了艾滋病病毒。数百万人对艾滋病一无所知或对于如何保护自己免受感染知道得甚少(表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流行特征 世界 进展
下载PDF
全国2005——2015年疟疾疫情分析 被引量:93
18
作者 丰俊 张丽 +2 位作者 张少森 夏志贵 周水森 《中国热带医学》 CAS 2017年第4期325-335,共11页
目的分析2005—2015年全国疟疾疫情特征,为各地进一步推进消除疟疾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利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网络直报系统)以及全国疾病控制调查制度《疟疾防治工作调查表》(年报系统),收集2005—2015年全... 目的分析2005—2015年全国疟疾疫情特征,为各地进一步推进消除疟疾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利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网络直报系统)以及全国疾病控制调查制度《疟疾防治工作调查表》(年报系统),收集2005—2015年全国疟疾疫情数据资料,建立数据库进行分析。结果2005—2015年,全国网络直报系统共报告疟疾病例215353例,其中临床诊断病例69577例,占32.31%,间日疟116267例,占53.99%,恶性疟20887例,占9.70%,三日疟233例,占0.11%,卵形疟703例,占0.33%,诺氏疟1例,混合感染280例,占0.13%,未分型病例7405例,占3.44%;病例主要分布在安徽(99766例,占46.33%)、云南(47057例,占21.85%)、海南(18136例,占8.42%)、河南(14544例,占6.75%)和湖北(7976例,占3.70%)。人群分布中以男性为主(146185例,占67.88%);主要集中在10~35岁(85712例,占39.80%);死亡病例274例,其中恶性疟244例,占89.05%。全国年报系统共报告本地感染疟疾病例172184例(占79.95%),境外输入性疟疾病例43165例(占20.04%),不明来源病例4例(0.01%)。其中境外输入性疟疾的比例从2005年的18.26%上升到2015年的98.73%。乡镇级、县级、地市级和私立医疗机构各报告病例123156例(占57.19%)、47324例(21.98%)、19299例(8.96%)和1462例(0.68%)。乡镇级、县级、地市级和私立医疗机构的发病到诊断间隔平均天数分别为5d、10d、15d和5d,诊断到报告的平均天数分别为1d、2d、1d和1d。结论全国疟疾传播已得到有效控制,但云南省中缅边境地区和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墨脱县的消除疟疾工作仍面临较大挑战。此外,输入性疟疾已成为消除疟疾工作的重大威胁,需进一步加强监测和管理,做到病例的及时发现和诊断,防止引起当地继发传播,巩固消除疟疾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疟疾 流行特征 中国
原文传递
中国登革热流行概况与流行特征 被引量:92
19
作者 杜建伟 潘先海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429-1433,共5页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DV)所致的一组虫媒传染病 广泛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DV有4种血清型(DV 1~4) 感染DV后可发生登革热、登革出血热(DHF)或登革休克综合征(DSS).最近几十年全球发病大幅上升,WHO估计每年世界上约有5000万DV...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DV)所致的一组虫媒传染病 广泛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DV有4种血清型(DV 1~4) 感染DV后可发生登革热、登革出血热(DHF)或登革休克综合征(DSS).最近几十年全球发病大幅上升,WHO估计每年世界上约有5000万DV感染者,其中50万人因患登革热需住院治疗,感染者中约2.5%发生死亡.目前登革热在非洲、美洲、东地中海、东南亚和西太平洋100多个国家呈地方性流行,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地区受DV影响更为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革热 登革病毒 流行特征
原文传递
广西2010-2015年艾滋病流行特征及趋势分析 被引量:88
20
作者 葛宪民 唐振柱 +7 位作者 朱秋映 王学燕 沈智勇 蓝光华 陈怡 吴秀玲 孟琴 周信娟 《中国艾滋病性病》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0-43,共4页
目的了解广西2010-2015年艾滋病流行特征及趋势,为制定针对性防治措施和模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全国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数据为基础,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10-2015年艾滋病新发现并报告病例疫情信息资料。结果广西新发现... 目的了解广西2010-2015年艾滋病流行特征及趋势,为制定针对性防治措施和模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全国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数据为基础,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10-2015年艾滋病新发现并报告病例疫情信息资料。结果广西新发现并报告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例数2011年比2010年增长22.34%,2012-2015年各年分别报告12 229例、10 877例、9 460例、9 190例,晚发现比例连续6年维持在50%以上。97%以上乡镇(街道)历年都有病例报告,男女比例为2.45∶1,男性新发现并报告为AIDS病人的从26.19%上升到35.41%;25~49岁占48.70%,25~49岁和0~14岁从54.40%下降到43.14%和从1.15%下降到0.52%,而50~64岁从22.44%上升到33.58%;农民占67.92%,从9 515例下降到6 483例,学生从36例上升到126例;异性性传播占90.42%,同性性传播从0.93%上升到5.33%,注射吸毒和母婴传播从10.74%下降到1.98%和从1.04%下降到0.48%。报告病例来源于医疗机构占57.07%,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占34.22%,HIV抗体检测医疗机构占66.08%,医疗机构检出阳性比例从2010年的1.91‰下降到2015年的0.88‰,不同机构不同年份阳性检测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广西2012-2015年新发现并报告HIV/AIDS病例数连续4年下降,但晚发现比例较高,且以性传播途径为主,提示广西艾滋病流行模式已发生转变,艾滋病防治工作面临诸多新挑战,亟须在策略及防治措施和模式上取得新的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新发现并报告 描述流行病学 流行特征 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