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有无电流条件下铬青铜/纯铜摩擦副摩擦磨损性能 被引量:6
1
作者 李鹏 张永振 孙乐民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56-57,共2页
本文以纯铜为销试样 ,铬青铜QCr0 5为盘试样进行载电流条件下的干滑动摩擦磨损试验。通过对有无电流条件下对销试样磨损量大小和摩擦系数影响程度的比较 ,以及对销试样摩擦表面进行的微观形貌分析 ,结果表明 ,电流对铬青铜 /纯铜摩擦... 本文以纯铜为销试样 ,铬青铜QCr0 5为盘试样进行载电流条件下的干滑动摩擦磨损试验。通过对有无电流条件下对销试样磨损量大小和摩擦系数影响程度的比较 ,以及对销试样摩擦表面进行的微观形貌分析 ,结果表明 ,电流对铬青铜 /纯铜摩擦副的干摩擦行为具有显著的影响 ,并且由于电场、摩擦热、摩擦切应力的共同作用 ,在销试样表层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塑性变形 ,塑性变形的程度也与电流及接触压力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铬青铜/纯铜摩擦副 摩擦磨损性能 受电磨损 流变 磨损率 载电流
下载PDF
华南武夷山区桃溪旋卷变质核杂岩构造的基本特征及形成机制探讨 被引量:13
2
作者 张顺金 黄昌旗 +2 位作者 陈泽霖 陈金良 曹明志 《福建地质》 2000年第4期188-196,共9页
桃溪变质核杂岩构造位于华南的武夷山脉南段。该变质核杂岩构造由顺层塑性流变的内核、分划性右行斜落韧性变形的中间层、脆韧性右行滑落剪切变形的具薄皮构造特征的盖层组成“三层结构”。其间均为不同构造层次的剥离断层 (带 )分划 ,... 桃溪变质核杂岩构造位于华南的武夷山脉南段。该变质核杂岩构造由顺层塑性流变的内核、分划性右行斜落韧性变形的中间层、脆韧性右行滑落剪切变形的具薄皮构造特征的盖层组成“三层结构”。其间均为不同构造层次的剥离断层 (带 )分划 ,各剥离断层的上盘在下滑的同时右行走滑的特征也很明显 ,是一个具右行旋卷特征的变质核杂岩构造。该变质核杂岩构造于加里东期发育雏形 ,强烈隆升并定位于印支期 ,对燕山期及其以后的构造发展仍有一定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质核杂岩 成矿作用 形成机制 内核 中间流变
下载PDF
辽西医巫闾山变质核杂岩中间流变层变形特征 被引量:9
3
作者 梁雨华 王献忠 +1 位作者 于文祥 王荣茹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11-716,共6页
医巫闾山变质核杂岩具有典型的三层结构:变质核、中间韧性流变层和上盘脆性变形的盖层。由中新元古界沉积岩系组成的韧性流变层是医巫闾山变质核杂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主要分布在变质核杂岩东部、北部和南部一带,遭受了低绿片岩相... 医巫闾山变质核杂岩具有典型的三层结构:变质核、中间韧性流变层和上盘脆性变形的盖层。由中新元古界沉积岩系组成的韧性流变层是医巫闾山变质核杂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主要分布在变质核杂岩东部、北部和南部一带,遭受了低绿片岩相的变形变质作用改造,其内发育了各种顺层流变组构。中间韧性流变层同构造石英脉的流体包裹体分析结果表明:均一温度为150-170℃,密度为0.96-0.98g/cm^3,压力为40-50MPa,形成深度为5-6km.依据流体包裹体分析数据,结合显微构造特征分析,韧性流变层变形作用发生在地壳浅部层次低温低压环境中,以韧脆性变形机制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巫闾山 变质核杂岩 中间流变 流体包裹体 显微构造
下载PDF
中国西部及邻区大地震时空特征、地质背景及发展趋势分析 被引量:10
4
作者 吴冲龙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93-205,共13页
在中国西部及邻区有一个以中国南北地震带—蒙古东部地震带、喜马拉雅地震带和帕米尔—天山—阿尔泰山—蒙古西部地震带为3条边而组成的巨型中亚三角形地震带,其大地震发生的强度之大、频度之高以及重复率之高、重复周期之短,在世界大... 在中国西部及邻区有一个以中国南北地震带—蒙古东部地震带、喜马拉雅地震带和帕米尔—天山—阿尔泰山—蒙古西部地震带为3条边而组成的巨型中亚三角形地震带,其大地震发生的强度之大、频度之高以及重复率之高、重复周期之短,在世界大陆上绝无仅有。这些大地震在空间上受到大地构造位置、构造应力场-滑移线场、介质力学条件、壳内低阻流变层和先存力学脆弱带等五位一体的复合控制,震中主要分布于3条边与活动断裂带交叉处的中—上地壳中;在时间上存在以21.5 a±为最小单元的多种周期。印度板块的持续顶撞和推挤,是该带大地震孕育的能源,而太阳黑子活动和地球自转速率变化可能是该带地震的触发因素。以2001年昆仑山大地震和2008年汶川大地震为标志,中亚三角形地震带可能进入了一个新的107.5 a活动中周期。果真如此,则未来数十年内在该三角形的3条边及其周缘,可能分别发生若干个M≥8.0级大地震和多个M≥7.0级强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大地震 中亚三角形地震带 力学脆弱带 构造应力场 滑移线场 介质力学条件 壳内低阻流变
下载PDF
安徽东部南黄变质核杂岩初步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李修钰 朱琨 +1 位作者 涂荫玖 吴礼彬 《安徽地质》 2018年第1期1-6,10,共7页
南黄变质核杂岩位于扬子地块北东缘滁州-巢湖前陆褶皱冲断带的西侧,地表呈不规则穹形构造,核部出露上元古界张八岭群北将军组,四周为张八岭群西冷组环绕,两者间发育有缓倾斜韧性断层。南黄变质核杂岩以具有三层式结构为特征,变质杂岩核... 南黄变质核杂岩位于扬子地块北东缘滁州-巢湖前陆褶皱冲断带的西侧,地表呈不规则穹形构造,核部出露上元古界张八岭群北将军组,四周为张八岭群西冷组环绕,两者间发育有缓倾斜韧性断层。南黄变质核杂岩以具有三层式结构为特征,变质杂岩核为上太古界南黄片麻岩套,中间韧性流变层由中元古界大理岩段及上元古界张八岭群组成,震旦系沉积盖层零星出露于南东,指向构造反映由北北西往南南东的剪切滑动。同构造期闪长玢岩K-Ar法年龄147±4.4Ma,表明南黄变质核杂岩是燕山运动造山期后伸展作用的产物,属陆内造山型变质核杂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地块 变质核杂岩 中间韧性流变 伸展作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