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京城市内部景点间游客流动特征分析 被引量:49
1
作者 靳诚 徐菁 +1 位作者 黄震方 曹芳东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858-1870,共13页
以南京市为例,通过对旅游攻略的数据挖掘,构建景点间游客流动的关系矩阵,对流动格局、机制和模式进行了系统地分析,研究表明:1景点具有明显的层级性,市级中心景点在流动网络中处于核心地位;中山陵为扩散型景点,而新街口、夫子庙为集聚... 以南京市为例,通过对旅游攻略的数据挖掘,构建景点间游客流动的关系矩阵,对流动格局、机制和模式进行了系统地分析,研究表明:1景点具有明显的层级性,市级中心景点在流动网络中处于核心地位;中山陵为扩散型景点,而新街口、夫子庙为集聚型景点,其他大部分景点为平衡型景点。2距离对景点间流动起着重要影响,流量距离衰减特征明显;市级中心景点流动涉及面较广,对整体流动具有较强的支配作用。3景点间流动是景点流入度、流出度和景点间距离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流动符合基于幂函数的威尔逊流动模型,且游客在城市内部景点间流动对距离的敏感度相对城市间、城市内部居民日常流动较低。4南京景点可划分为3个系统:中山陵景点系统、夫子庙景点系统和中心城区景点系统,并抽象出3种结构类型:单中心扩散结构、单中心集聚结构和多中心平衡结构;在流动模式上,主要流动多存在于主要节点之间,次要流动多存在于主要节点和次要节点之间以及次要节点之间,一般流动多存在于次要节点和一般节点之间以及一般节点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景点 流动网络 旅游攻略 城市内部 南京市
原文传递
作为“中间景观”的农村短视频:数字平台如何形塑城乡新交往 被引量:37
2
作者 曹钺 曹刚 《新闻记者》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5-26,共12页
短视频时代中国农村在公共语境中的"复魅"构成了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通过引入"中间景观"这一概念,本研究将农村短视频纳入关系视野予以考察,且视之为数字时代城乡交往的新模式,并通过多种质化研究方法探究其被层... 短视频时代中国农村在公共语境中的"复魅"构成了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通过引入"中间景观"这一概念,本研究将农村短视频纳入关系视野予以考察,且视之为数字时代城乡交往的新模式,并通过多种质化研究方法探究其被层层形塑的过程。研究发现,城市观看者对原生态田园生活的渴望与乡村居民再造日常生活的创意化表演构成了短视频下的交往情境。数字平台充当流通系统中的虚拟策展人,界面与算法通过降低技术门槛赋予了创作者权力,又迫使他们嵌入再中介化的流量竞逐战中。农村短视频在历时性维度的格调转变揭示了国家督促平台企业逐级履行社会责任,最终迈向合作治理的过程。以上三个层次构成了数字时代中国城乡流动网络的内涵,它有助于打破"城市—乡村"、"传统—现代"二元区隔的认知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视频 城乡关系 中间景观 平台化 流动网络
原文传递
商业设施与综合城市开发 被引量:7
3
作者 覃力 《建筑学报》 北大核心 1997年第9期40-43,共4页
本文在对20世纪城市商业设施的建设进行简要回顾的基础上,着重论述了当今商业设施的大规模化和综合化发展趋势,及其与城市开发和城市公共空间创造相结合的发展历程。并对建筑观念、功能组织和空间设计的变化进行研究探讨,强调在现代... 本文在对20世纪城市商业设施的建设进行简要回顾的基础上,着重论述了当今商业设施的大规模化和综合化发展趋势,及其与城市开发和城市公共空间创造相结合的发展历程。并对建筑观念、功能组织和空间设计的变化进行研究探讨,强调在现代大型综合设施中,建筑空间复合构成的联结方式和流线网络组织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业设施 城市开发 流动网络 空间节点 商业建筑
原文传递
长三角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空间分布及其地理流动网络——基于上市公司董监高团队数据分析 被引量:12
4
作者 朱鹏程 张宇 +2 位作者 曹卫东 任亚文 江宇凡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21-129,共9页
在全球化与知识经济时代的双重背景下,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已然成为衡量区域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其空间分布与流动趋势开始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基于人才履历大数据,应用履历分析、社会网络分析与修正型复合指标划分方法,对... 在全球化与知识经济时代的双重背景下,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已然成为衡量区域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其空间分布与流动趋势开始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基于人才履历大数据,应用履历分析、社会网络分析与修正型复合指标划分方法,对长三角地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空间分布及其流动网络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1)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空间分布具有明显地域差异,主要集中于沿海沿江地区,且空间集聚态势日益强化;(2)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流动网络结构层级显著,网络链接空间上呈"Z"型分布;人才流动整体呈现出低流动性、"一主四副"结构、集中性、均衡性、极核交互与邻域渗透、跨区域性6大特征;(3)结合流动方向与活跃程度划分出四种人才流动地域类型,总体呈"破碎化"特征。为合理制定城市人才政策、促进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提供科学借鉴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企业经营管理人才 空间分布 流动网络 地域类型
原文传递
海外旅游流的网络相关性 被引量:4
5
作者 王洁 《运筹与管理》 CSCD 2002年第1期50-53,共4页
本文使用最小距离聚类法和最大树模糊聚类法对中国主要旅游热点城市海外旅游流的流动网络进行了分类 ,做了结点间的相关性分析。
关键词 海外旅游流 流动网络 相关性分析 最小距离聚类法 最大树模糊聚类法
下载PDF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中国行业碳流动网络性质和结构特征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赵巧芝 闫庆友 《科技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233-239,共7页
通过构建中国碳排放行业流动网络,应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网络的度分布、聚集系数、平均最短路径长度等统计性质,以及网络结构中的个体位置、整体形态结构特征。研究结果显示:(1)当前中国行业间碳流动网络是具有小世界效应和无标度特... 通过构建中国碳排放行业流动网络,应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网络的度分布、聚集系数、平均最短路径长度等统计性质,以及网络结构中的个体位置、整体形态结构特征。研究结果显示:(1)当前中国行业间碳流动网络是具有小世界效应和无标度特性的网络。(2)能源生产供应业、交通运输邮政仓储业、石油加工业、化学制品业以及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是碳流动网络中的发散中心,采选业、建筑业、金属制品业及设备制造业是网络中的集聚中心。(3)碳流动网络的密度低、通达性良好,存在着较为严格的网络等级度和行业叠加效应,且围绕中心行业呈现一定的集散性。(4)碳流动网络呈现出典型的核心-边缘网络结构,其核心节点突出、边缘节点明显。基于以上结论,中国制定行业减排计划时应重视核心行业及关键行业的减排实现问题,以点带面推动其他行业全面减排,同时发挥技术进步在改善网络性质、结构及加速行业减排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 流动网络 社会网络分析 网络性质
下载PDF
甘肃省高层次科技人才流动复杂网络特征研究
7
作者 靳军宝 王政媛 +3 位作者 郑玉荣 王宝 曹琨 吴新年 《甘肃科技纵横》 2024年第3期1-9,共9页
文章通过履历分析法对2000年以来甘肃省高层次科技人才流动信息进行挖掘,然后根据人才流动信息构建流动网络,最后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甘肃省高层次科技人才流动复杂网络结构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甘肃省高层次科技人才跨国流动主要... 文章通过履历分析法对2000年以来甘肃省高层次科技人才流动信息进行挖掘,然后根据人才流动信息构建流动网络,最后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甘肃省高层次科技人才流动复杂网络结构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甘肃省高层次科技人才跨国流动主要集中在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跨省流动则主要集中在北京、四川、陕西等省份。通过分析流动网络核心-边缘结构发现,美国、德国和英国处于跨国流动网络核心位置,北京、上海、陕西和四川处于跨省流动网络核心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人才 流动网络 社会网络分析 特征研究
下载PDF
基于MRIO与ESTDA模型的中国水资源流动格局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郑靖伟 孙才志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72-183,共12页
在量化水资源流动网络的基础上,对水资源流入地与流出地的空间集聚特征和局部空间结构稳定性进行分析,可以为制定更加安全与合理的水资源调控政策提供相关的理论支撑。文章运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MRIO)和探索性时空数据分析法(ESTDA)... 在量化水资源流动网络的基础上,对水资源流入地与流出地的空间集聚特征和局部空间结构稳定性进行分析,可以为制定更加安全与合理的水资源调控政策提供相关的理论支撑。文章运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MRIO)和探索性时空数据分析法(ESTDA)测算了2002—2017年中国30个省份流入与流出水足迹,分析中国水资源流动格局、流入与流出水足迹空间集聚格局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本地水足迹在总水足迹中占比最大,且呈稳定的增长趋势,流入和流出水足迹在2002—2017年呈“上升-下降”的趋势。(2)在2002—2012年间,中国省际水资源流动格局中高等级流动路径的总数较多,且在网络中较为突出,而在2017年高等级的流动路径集中在少数链接路径上,集中分布在东部和中部地区,但关联广度并未明显减弱。(3)中国省域流出水足迹的热点区域逐渐从丰水区转移到缺水区,而流入水足迹的热点区域集中在丰水区。(4)LISA时间路径表明,中国省域流入与流出水足迹的局部空间结构具有相对稳定性,时空依赖效应影响较小,呈现出协同变化的趋势,流出水足迹空间凝聚性要高于流入水足迹,但两者转移程度相对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 水足迹 流动网络 空间集聚格局 时空分布
下载PDF
中国流动人口中专业技术人员流动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黄鲁成 陈笑 杨早立 《技术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56-64,123,共10页
首先,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了中国专业技术人员的流动格局及特征,其流动呈现出"中西流东部入"、倾向于近距离流动、流入与流出省份分布不均衡以及流动网络未形成小世界网络等特征。然后,采用二项逻辑回归方法分析了专业... 首先,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了中国专业技术人员的流动格局及特征,其流动呈现出"中西流东部入"、倾向于近距离流动、流入与流出省份分布不均衡以及流动网络未形成小世界网络等特征。然后,采用二项逻辑回归方法分析了专业技术人员在流入地的居留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个人因素中的性别、婚姻状况和流动范围,家庭因素中的同住人数,经济因素中的收入和家庭收支比,网络因素中的接近中心性和中介中心性是影响专业技术人员居留意愿的显著因素。最后,为国家和各地区制定专业技术人员流动战略提供思路与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人口 专业技术人员 流动网络 居留意愿
下载PDF
浙江省流动人口地域类型、空间集聚与区域流动模式测度
10
作者 胡致远 卢吉民 邱可阳 《统计科学与实践》 2023年第2期36-40,共5页
本文采用修正型复合划分指标、莫兰指数、基于流动人口网络的Huff模型,创新性架构“地域-集聚-网络”的相互补充测度框架,以此探讨近十年来浙江省流动人口的整体地域类型、流动人口省外来源地集聚模式、省内跨市流动人口腹地变迁。研究... 本文采用修正型复合划分指标、莫兰指数、基于流动人口网络的Huff模型,创新性架构“地域-集聚-网络”的相互补充测度框架,以此探讨近十年来浙江省流动人口的整体地域类型、流动人口省外来源地集聚模式、省内跨市流动人口腹地变迁。研究表明,浙江省整体地域类型以净流入型活跃区为主导,并逐步由沿海地级市向内陆地级市扩张;流动人口的省外来源地主要集中于长江流域,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沿着长江经济带向内陆衍生;以都市圈核心城市为中心的省内跨市流动新格局逐步形成。基于此,从调控房价、促进就业、协调发展三个角度提出了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正型复合划分指标 空间集聚 流动网络 流动腹地
下载PDF
基于兴趣点聚类的无桩共享单车时空模式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芳 陈彬 +3 位作者 汤杨华 董健 艾川 邱晓刚 《系统仿真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829-2836,共8页
城市无桩共享单车发展迅猛,其方便快捷、经济高效的特点受到人们的推崇。它们产生的数字足迹揭示了城市范围内人们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活动,使利用共享单车对城市中人们的活动进行定量分析成为可能。利用采集的北京市无桩共享单车数据,提... 城市无桩共享单车发展迅猛,其方便快捷、经济高效的特点受到人们的推崇。它们产生的数字足迹揭示了城市范围内人们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活动,使利用共享单车对城市中人们的活动进行定量分析成为可能。利用采集的北京市无桩共享单车数据,提出了一种基于城市兴趣点聚类的方法,对城市空间进行划分,构建城市共享单车的流动网络,并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单车流动的时空模式。本文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城市居民的出行特点,帮助城市相关管理人员设计和规划城市交通管理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桩共享单车 兴趣点 聚类 流动网络 时空模式
下载PDF
安徽省流动人口特征和源汇格局 被引量:1
12
作者 余志超 陈明星 +1 位作者 赵春雨 袁婷 《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6期93-101,共9页
根据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分析安徽省流出人口的年龄结构、受教育程度、职业行业类型、收入水平等特征,以及流出人口的来源地和汇入地的分布格局。研究发现:流出人口年龄结构以青壮年劳动适龄人口为主,呈现受教育水平偏低... 根据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分析安徽省流出人口的年龄结构、受教育程度、职业行业类型、收入水平等特征,以及流出人口的来源地和汇入地的分布格局。研究发现:流出人口年龄结构以青壮年劳动适龄人口为主,呈现受教育水平偏低、以常年在外的跨省流动为主等特征;流动原因以务工经商为主,且多以家庭为单位集体流动,家庭平均收入在中低收入水平,从事行业分布大多在二、三产业,以中低端商业服务业为主要行业。从流动人口的来源地和汇入地格局来看,流出人口主要来源于安徽皖北地区和皖中地区;安徽省周边的江浙沪地区为流出人口的主要汇入地,而且这些地区中流出人口集聚程度高,从事行业以第三产业为主,第二产业为辅,其中东南沿海地区务工人员劳务合同签订占比最高,工作生活更有保障。随着安徽省发展战略的调整,安徽省流出人口将逐步减少,而省内流动人口将会有所增加,整体上将呈现人口回流趋势,政府应加强对流动人口的公共服务,合理引导流动人口实现安居乐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人口 源汇格局 流动网络
下载PDF
传统创意群体的流动网络与影响因素--以中国名厨为例
13
作者 张雅宁 张旭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890-1903,共14页
选取厨师创意群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历年《国家名厨》入选厨师流动轨迹数据的收集,借助空间分析和网络分析等方法探究厨师创意群体的空间分布和流动网络特征,在此基础上采用岭回归分析方法揭示影响名厨在中国不同城市流动的主要因素。... 选取厨师创意群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历年《国家名厨》入选厨师流动轨迹数据的收集,借助空间分析和网络分析等方法探究厨师创意群体的空间分布和流动网络特征,在此基础上采用岭回归分析方法揭示影响名厨在中国不同城市流动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1)中国名厨的出生地和现居地呈现差异化分布特征,不同菜系名厨均在菜系发源地周边形成一定的地域集聚,但部分菜系名厨呈现全国扩散趋势,反映地缘文化和市场因素的共同作用。2)名厨流动网络空间不均衡性明显,并且不同阶段的流动网络存在一定差异,欠发达地区人才流失现象突出,核心名厨群体表现出更高的地方“嵌入性”。3)建立在“学徒制”之上的社会关系网络是影响名厨空间流动的最核心要素,其次是城市餐饮业、服务业和总体经济发展水平,而基础设施和文化娱乐设施等因素影响并不明显,反映厨师群体特殊的社会网络结构、工作性质和文化水平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意群体 厨师 《国家名厨》 流动网络 社会关系网络
下载PDF
网络还是市场:农民工流动的有效性--基于信息级联的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任义科 王彬 杜海峰 《西北人口》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4-69,共16页
大量文献从网络或社会资本角度研究求职方式对农民工务工效果的影响,但这些研究主要集中于微观层面范围相对较小的人际关系网络,忽视了由于农民工流动所涌现的宏观层面的信息级联现象,因而无法全面回答究竟是网络机制还是市场机制更有... 大量文献从网络或社会资本角度研究求职方式对农民工务工效果的影响,但这些研究主要集中于微观层面范围相对较小的人际关系网络,忽视了由于农民工流动所涌现的宏观层面的信息级联现象,因而无法全面回答究竟是网络机制还是市场机制更有利于提升农民工流动的有效性。基于2014年农民工调查数据和30个省官方网站数据,利用流出流入地城市构建农民工流动整体网络,依据就近原则和GDP实力原则分别构建Top1网络,并检验了信息级联假设,比较分析了信息级联、人际关系网络和市场信息对农民工流动有效性(月工资收入、流动距离、职业阶层)的影响。研究发现,农民工流动网络中存在信息级联现象。作为网络机制的信息级联与人际关系网络均不利于提高农民工工资收入和职业阶层,表明市场机制更有利于促进农民工的务工效果。研究结论一定程度上论证了市场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政府应在完善就业信息平台,指导监督企业及时发布就业信息,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等方面协助市场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工 流动网络 三方组 信息级联 求职渠道
下载PDF
中国地级以上城市人口流动网络研究——基于百度迁徙大数据的分析 被引量:101
15
作者 蒋小荣 汪胜兰 《中国人口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5-46,共12页
文章基于百度迁徙大数据,运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构建中国334个城市间人口日常流动网络模型,测度并分析其复杂性网络特征。结果显示,城市行政级别的高低与人口流动影响力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大部分城市在人口流动上处于"相对平衡&... 文章基于百度迁徙大数据,运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构建中国334个城市间人口日常流动网络模型,测度并分析其复杂性网络特征。结果显示,城市行政级别的高低与人口流动影响力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大部分城市在人口流动上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城市间人口流动网络显现出明显的等级层次性,东部沿海三大城市群依旧是人口流动的热点区域,但西部地区中心城市的网络影响力大幅提升。整个网络在空间上呈现出"两大四小"多中心的格局,其中北京与上海为"两大"中心,重庆、西安、广州和武汉为"四小"中心,6个中心节点在整个网络中处于绝对主导地位,但各自的流场分布又有所差异。网络中城市等级与流动距离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空间距离依然是人口流动的重要约束力。整个人口流动网络符合无标度网络特性,并呈现出典型的"小世界"网络特征,说明中国城市人口流动网络具有较高的连通性和可达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度迁徙 大数据 人口流动网络 出度 入度 城市
原文传递
区域校企专利合作创新模式的变化——基于社会网络方法的分析 被引量:51
16
作者 洪伟 《科学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0-46,150,共8页
通过分析1985-2004期间大学和企业共同申请的专利,构建了四个历史时期的大学向企业的知识流动网络;然后运用logit p*模型,揭示了六个行政区内外的网络特质,进而详尽讨论了中国区域创新系统的演变及其和政策变迁的关系。
关键词 区域创新系统 知识流动网络 校企合作
原文传递
基于专利权转移的中国区域技术流动网络研究 被引量:38
17
作者 任龙 姜学民 傅晓晓 《科学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993-1004,共12页
通过使用来自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SIPO,State Intellectual Property Office of China)的专利权转移数据构建中国技术流动网络,并对其演化路径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技术流动主要集中于发达地区间,发达与欠发达地区间也存在较频繁的技术流... 通过使用来自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SIPO,State Intellectual Property Office of China)的专利权转移数据构建中国技术流动网络,并对其演化路径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技术流动主要集中于发达地区间,发达与欠发达地区间也存在较频繁的技术流动,而欠发达地区间的技术流动则较为罕见。文章中使用负二项分布模型、Logit模型和Probit模型对我国技术流动网络演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研发人力资本投入对于区域技术流动的贡献大于研发物质资本投入,这可能是由于人力资本的流动相较于物质资本更加迅速和简单,从而促进了区域技术流动;技术更可能从研发资源密集的地区,譬如北京、上海等,向经济发达的地区转移,譬如广东、江苏和浙江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流动 专利 FDI 技术流动网络
原文传递
中国城市人口流动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8
18
作者 张伟丽 晏晶晶 聂桂博 《中国人口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76-87,127-128,共14页
文章根据腾讯位置大数据推算的城市间人口流动总人次数据,运用网络分析技术,研究中国城市人口流动的空间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1)人口流动网络的空间格局表现为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重庆、西安、武汉和长沙等为... 文章根据腾讯位置大数据推算的城市间人口流动总人次数据,运用网络分析技术,研究中国城市人口流动的空间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1)人口流动网络的空间格局表现为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重庆、西安、武汉和长沙等为顶点的十字骨架支撑的菱形结构。最具有人口吸引力的地域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关中、中原、长江中游等城市群,而黄河流域多数城市处于人口流失阶段。(2)人口流动网络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子群,并且子群的成员多来自同一省份。(3)经济差距、距离及舒适度差异等因素在人口流动网络的形成及演变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人口的流动更趋向于提高舒适程度,而不是单纯追求高收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流动网络 影响因素 腾讯位置大数据 城市
原文传递
中国省际人口流动网络的演化及其解释 被引量:34
19
作者 盛广耀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9,共9页
文章分析了1995—2015年中国省际人口流动网络的演化过程和特征,并通过实证研究对人口流动网络的变化进行了解释,尤其是社会关系网对人口流动网络演化的巨大影响。首先,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利用各次人口普查和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构建... 文章分析了1995—2015年中国省际人口流动网络的演化过程和特征,并通过实证研究对人口流动网络的变化进行了解释,尤其是社会关系网对人口流动网络演化的巨大影响。首先,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利用各次人口普查和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构建5个时点的省际人口流动网络,并通过网络关联性和中心性分析,揭示不同时期省际人口流动网络的结构特征及其发展演化过程。进一步地,运用基于"关系-关系"的QAP方法,考察影响人口流动网络变化的主要因素及其解释力的变化,实证检验移民网络理论。主要发现有:(1)省际人口流动网络由初期单向流动、结构稀疏的脆弱性网络,逐步演进为关系复杂、结构紧密的稳健性网络。网络密度和关联度大幅提高,网络等级度和网络效率则不断降低。(2)人口流动网络呈现出人口扩散性流出、集聚性流入的时变特征,网络整体和个体的中心性发生明显变化,但各地区在网络中的地位和作用未发生根本改变,人口流动网络的演化具有自我强化的特性。(3)社会关系网对于人口流动网络的演化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且影响力在不断增强,验证了人口流动网络的积累性效应。(4)其他影响人口流动的因素,如就业机会、收入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和空间距离,对不同时期人口流动网络的变化也有着一定影响,但在后期这些因素的解释力在降低。文章最后认为,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省际人口流动网络的整体格局难以发生根本性改变,应制定适应流动性社会管理的各项制度,完善有利于相对均衡发展的区域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流动网络 社会网络分析 QAP方法 社会关系网 积累效应
下载PDF
中国城市人口流动网络研究——基于百度LBS大数据分析 被引量:34
20
作者 蒋小荣 汪胜兰 杨永春 《人口与发展》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3-23,共11页
基于百度LBS平台大数据,运用GIS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构建我国334个地级市人口流动网络模型,测度并分析我国城市间人口出行流动的复杂性网络特征。大部分城市节点的入度与出度呈正相关关系,在人口流动上保持相对平衡状态;城市间人口流动... 基于百度LBS平台大数据,运用GIS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构建我国334个地级市人口流动网络模型,测度并分析我国城市间人口出行流动的复杂性网络特征。大部分城市节点的入度与出度呈正相关关系,在人口流动上保持相对平衡状态;城市间人口流动呈现显著的空间集聚性,人口集散程度较高的城市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尤其是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整个网络在空间上具体呈现"两大四小"多中心网络格局,空间组织上则以择优连接以及局部的邻近连接为主,空间距离依然是人口流动的重要束缚力之一。通过复杂网络指标测算分析,人口流动网络具备无标度网络和小世界网络特征,表明现实世界中全国范围内城市间人口可以跨越行政等级界限自由流动,网络化特征日趋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度LBS 大数据 人口流动网络 中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