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96篇文章
< 1 2 17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国农村留守儿童 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 被引量:413
1
作者 全国妇联课题组 《中国妇运》 2013年第6期30-34,共5页
为及时准确了解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成长发展状况,掌握他们面临的突出问题及迫切需求,为有效解决留守流动儿童问题提供科学依据,2012年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共同组成课题组,国家统计局提供数... 为及时准确了解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成长发展状况,掌握他们面临的突出问题及迫切需求,为有效解决留守流动儿童问题提供科学依据,2012年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共同组成课题组,国家统计局提供数据支持,开展了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留守儿童 流动儿童 城乡 发展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 国家统计局 成长发展 科学依据
下载PDF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研究述评 被引量:298
2
作者 谭深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38-150,共13页
近期关于“新生代农民工”(或80后、90后农民工)的讨论越来越吸引社会关注的目光,而作为农民工子女的进城流动儿童和在乡留守儿童,正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巨大后备军。这个庞大群体的生存和成长状况,对于今后几十年中国的社会、政治、... 近期关于“新生代农民工”(或80后、90后农民工)的讨论越来越吸引社会关注的目光,而作为农民工子女的进城流动儿童和在乡留守儿童,正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巨大后备军。这个庞大群体的生存和成长状况,对于今后几十年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有着直接和深远的影响。从儿童权利角度看,则这个群体无论是进城的还是在乡的,都处于多种不利的结构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农村 儿童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 述评 社会关注 农民工子女 留守儿童 流动儿童
原文传递
我国流动儿童状况 被引量:190
3
作者 段成荣 梁宏 《人口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53-59,共7页
关键词 流动儿童 中国 资料来源 人口规模 人口学 义务教育 儿童权益 迁移特征 受教育状况
原文传递
流动儿童歧视知觉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及其心理机制 被引量:187
4
作者 蔺秀云 方晓义 +1 位作者 刘杨 兰菁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967-979,共13页
为了探讨流动儿童所感受到的歧视对他们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以及应对方式和自尊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从北京市公立学校和打工子弟学校选取1164名流动儿童、从公立学校选取525名北京儿童、从流动儿童主要来源地的农村选取568名农村儿童作为... 为了探讨流动儿童所感受到的歧视对他们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以及应对方式和自尊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从北京市公立学校和打工子弟学校选取1164名流动儿童、从公立学校选取525名北京儿童、从流动儿童主要来源地的农村选取568名农村儿童作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测查了流动儿童感受到的歧视、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社交焦虑、孤独感、抑郁)、应对方式和自尊。研究发现:(1)流动儿童所感受到的社会歧视在学校类型、流动性上存在显著的差异,打工子弟学校的流动儿童得分显著高于公立学校的,流动性高的儿童得分显著高于流动性低的,但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也不存在学校类型与性别和流动性的交互作用;(2)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在性别、学校类型和流动性上存在显著的差异,女孩、来自公立学校的流动儿童、流动性高的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差于与之相对应的被试,除在社交焦虑和抑郁上存在学校类型和性别的交互作用外,在孤独感上不存在学校类型和流动性的交互作用;(3)不同类别儿童在心理健康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流动儿童在社交焦虑、孤独感上最差;(4)除消极应对与自尊、积极应对与抑郁相关不显著外,歧视、心理健康水平、应对方式、自尊两两之间都相关非常显著;(5)歧视知觉对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的直接影响,也通过应对方式和自尊对心理健康水平产生显著的影响。自尊不仅在歧视知觉与心理健康水平之间起到显著的部分中介作用,在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水平之间也起到了显著的部分中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儿童 歧视知觉 心理健康水平 应对方式 自尊
下载PDF
流动儿童、留守儿童与一般儿童社会适应比较 被引量:186
5
作者 范兴华 方晓义 +1 位作者 刘勤学 刘杨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3-40,共8页
采用自尊、生活满意度、孤独感、抑郁、社交焦虑和问题行为问卷对五省2134名农村籍流动儿童、双留守儿童、单留守儿童、曾留守儿童、一般儿童进行调查,以考察留守与流动对农村儿童社会适应的影响。结果发现:(1)在总的社会适应方面,一般... 采用自尊、生活满意度、孤独感、抑郁、社交焦虑和问题行为问卷对五省2134名农村籍流动儿童、双留守儿童、单留守儿童、曾留守儿童、一般儿童进行调查,以考察留守与流动对农村儿童社会适应的影响。结果发现:(1)在总的社会适应方面,一般儿童最好,明显优于三类留守儿童;流动儿童较好,明显优于双留守儿童;(2)在社会适应各指标上,与一般儿童相比,三类留守儿童的自尊低、孤独感强,双留守、曾留守儿童的抑郁高,单留守儿童的生活满意度高,流动儿童的孤独感强、生活满意度高;与双留守儿童相比,流动儿童的自尊高、抑郁低;(3)上述差异在女生和/或小学生中表现明显。这表明,与一般儿童相比,留守对儿童社会适应有不利影响,流动对儿童社会适应无明显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儿童 留守儿童 一般儿童 社会适应
下载PDF
我国流动儿童最新状况——基于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的分析 被引量:132
6
作者 段成荣 杨舸 《人口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23-31,共9页
目前有关流动儿童的各种基本信息还明显缺乏。为此,利用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概括和分析全国流动儿童的人口学特征、迁移特征和受教育状况等基本情况。流动儿童规模庞大,增长迅速,且分布高度集中,多数来自农村;流动儿童还呈现... 目前有关流动儿童的各种基本信息还明显缺乏。为此,利用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概括和分析全国流动儿童的人口学特征、迁移特征和受教育状况等基本情况。流动儿童规模庞大,增长迅速,且分布高度集中,多数来自农村;流动儿童还呈现出明显的迁移特征:跨省、省内跨县和县内跨乡镇的流动儿童各占1/3,他们作为父母的随迁者,已属于长期流动的人口;流动儿童的受教育状况有所好转,但情况依然不乐观,各地流动儿童就学状况的差异较大,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问题并不都是流动所带来的问题。分析结论期望能为流动儿童各方面问题的解决提供基本的人口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儿童 人口学特征 迁移特征 受教育状况
下载PDF
流动儿童歧视知觉与社会文化适应:社会支持和社会认同的作用 被引量:141
7
作者 范兴华 方晓义 +2 位作者 刘杨 蔺秀云 袁晓娇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47-663,共17页
采用整群取样方法对选自北京市的1164名流动儿童进行问卷调查,考察社会支持、社会认同在歧视知觉与社会文化适应关系中的作用。结果表明,流动儿童的歧视知觉整体上并不明显,其社会文化适应状况整体良好;歧视知觉对社会文化适应有显著负... 采用整群取样方法对选自北京市的1164名流动儿童进行问卷调查,考察社会支持、社会认同在歧视知觉与社会文化适应关系中的作用。结果表明,流动儿童的歧视知觉整体上并不明显,其社会文化适应状况整体良好;歧视知觉对社会文化适应有显著负向预测性(β=-0.39,p<0.001);在歧视知觉与社会文化适应的负向预测关系中,社会支持起部分中介作用,城市认同有增强作用,老家认同有缓冲作用;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受到城市认同、老家认同的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儿童 歧视知觉 社会支持 社会认同 社会文化适应
下载PDF
我国流动儿童生存和发展:问题与对策——基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 被引量:139
8
作者 段成荣 吕利丹 +1 位作者 王宗萍 郭静 《南方人口》 CSSCI 2013年第4期44-55,80,共13页
文章利用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概括和分析全国流动儿童的人口学特征、迁移特征和受教育状况等关系流动儿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情况。流动儿童规模庞大、增长迅速、且分布高度集中,多数来自农村;跨省流动儿童约占三分之一;他们作... 文章利用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概括和分析全国流动儿童的人口学特征、迁移特征和受教育状况等关系流动儿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情况。流动儿童规模庞大、增长迅速、且分布高度集中,多数来自农村;跨省流动儿童约占三分之一;他们作为父母的随迁者已属于长期流动的人口;流动儿童的受教育状况有所好转,但情况依然不乐观,仍然有2.94%的义务教育阶段适龄流动儿童未按规定接受义务教育,流动儿童的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问题亟待解决。文章分析结论期望能为流动儿童各方面问题的解决提供基本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儿童 人口学特征 流动特征 受教育情况
下载PDF
城乡差别下的流动儿童教育——关于北京打工子弟学校的调查 被引量:91
9
作者 吕绍青 张守礼 《战略与管理》 CSSCI 2001年第4期95-108,共14页
关键词 城乡差别 流动儿童 教育 北京打工子弟学校 调查
下载PDF
流动儿童的问题行为与人格、家庭功能的关系 被引量:126
10
作者 李晓巍 邹泓 +1 位作者 金灿灿 柯锐 《心理发展与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54-59,共6页
以北京市806名流动儿童和319名城市儿童为被试,采用问题行为问卷、小五人格问卷和家庭功能问卷,考察流动儿童问题行为的特点及其与城市儿童的差异,并探讨人格和家庭功能对流动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1)流动儿童内、外化问题行... 以北京市806名流动儿童和319名城市儿童为被试,采用问题行为问卷、小五人格问卷和家庭功能问卷,考察流动儿童问题行为的特点及其与城市儿童的差异,并探讨人格和家庭功能对流动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1)流动儿童内、外化问题行为的自我报告率分别达到了31.0%2、0.1%,与城市儿童相比,流动儿童的内化问题行为较为突出。(2)人格的情绪性、开放性显著正向预测流动儿童的内化问题题行为,外向性、家庭功能的亲密度显著负向预测其内化问题行为,情绪性、开放性显著正向预测流动儿童的外化问题行为,宜人性、谨慎性、亲密度显著负向预测外化问题行为。(3)人格在家庭功能的亲密度与内化问题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在亲密度与外化问题行为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儿童 问题行为 人格 家庭功能
下载PDF
歧视知觉对城市流动儿童幸福感的影响:中介机制及归属需要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117
11
作者 刘霞 赵景欣 申继亮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68-584,共17页
采用整群取样法对选自北京市的1551名流动儿童进行测查,探讨歧视知觉对城市流动儿童的个体和群体幸福感的影响机制,即内群体认同和群体地位感在其中的中介作用,以及不同归属需要下内群体认同和群体地位感的中介作用差异。结果表明:(1)... 采用整群取样法对选自北京市的1551名流动儿童进行测查,探讨歧视知觉对城市流动儿童的个体和群体幸福感的影响机制,即内群体认同和群体地位感在其中的中介作用,以及不同归属需要下内群体认同和群体地位感的中介作用差异。结果表明:(1)公立学校小学流动儿童的个体和群体幸福感相对较高;流动男生比流动女生具有较高的生活满意度,流动女生比流动男生具有较高的群体幸福感。(2)歧视知觉对城市流动儿童的个体和群体幸福感存在直接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并通过内群体情感认同和群体地位感的中介作用负向预测群体幸福感。(3)不同归属需要下歧视知觉对个体和群体幸福感的作用机制存在差异。在高归属需要组,歧视知觉对个体幸福感存在直接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并通过群体地位感和群体幸福感的双重中介消极地影响个体幸福感;歧视知觉完全通过群体地位感的中介消极地影响群体幸福感。在低归属需要组,歧视知觉对个体幸福感既存在直接的负向预测作用,也通过内群体情感认同和群体地位感的中介发挥间接性的积极作用;歧视知觉对群体幸福感只存在间接的消极影响,内群体情感认同和群体地位感在其中发挥完全中介作用。这表明,内群体情感认同和群体地位感在流动儿童歧视知觉与幸福感之间的中介效应受到归属需要的调节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歧视知觉 幸福感 内群体认同 群体地位感 归属需要 流动儿童
下载PDF
农村地区流动儿童、留守儿童和其他儿童教育机会比较研究 被引量:108
12
作者 杨菊华 段成荣 《人口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1-21,共11页
本文使用2000年人口普查0.95‰数据,比较农村地区11~14岁的流动儿童、留守儿童和其他儿童的教育机会(定义为是否在学)。模型分析结果显示:(1)与其他儿童相比,留守儿童的教育机会显著偏高,但流动儿童的教育机会显著降低;(2)与母亲一起... 本文使用2000年人口普查0.95‰数据,比较农村地区11~14岁的流动儿童、留守儿童和其他儿童的教育机会(定义为是否在学)。模型分析结果显示:(1)与其他儿童相比,留守儿童的教育机会显著偏高,但流动儿童的教育机会显著降低;(2)与母亲一起留守儿童的教育机会得到改善,但与父亲一起留守儿童的教育机会显著降低;独自流动和与父母一起流动儿童教育机会受到不利影响,但与母亲一起流动儿童教育机会与其他儿童无显著差异;(3)女童教育机会明显低于男孩,但儿童类型对教育机会的作用不因性别而异。模型分析结果具有多方面的政策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儿童 留守儿童 教育机会 在学概率
原文传递
应对方式在流动儿童歧视知觉与孤独情绪关系上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103
13
作者 方晓义 范兴华 刘杨 《心理发展与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93-99,共7页
采用整群取样方法对选自北京市的1164名流动儿童进行问卷调查,考察应对方式在歧视知觉与孤独情绪关系上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75.5%的流动儿童报告受到过歧视,但所报告的被歧视的体验并不强烈;受歧视儿童的孤独得分显著高于未受歧视儿童... 采用整群取样方法对选自北京市的1164名流动儿童进行问卷调查,考察应对方式在歧视知觉与孤独情绪关系上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75.5%的流动儿童报告受到过歧视,但所报告的被歧视的体验并不强烈;受歧视儿童的孤独得分显著高于未受歧视儿童;受歧视程度越高,流动儿童越孤独;消极应对对是否遭受歧视与孤独情绪之间的关系具有增强作用;积极应对对受歧视儿童的歧视程度与孤独情绪之间的关系具有增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儿童 歧视 应对方式 孤独
下载PDF
北京市流动儿童自尊的发展特点及其与学业行为、师生关系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98
14
作者 李小青 邹泓 +1 位作者 王瑞敏 窦东徽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909-913,共5页
以北京市1018名流动儿童和319名城市儿童为被试,用问卷法,考察北京市流动儿童自尊的发展特点,并探讨学业行为、师生关系对流动儿童自尊的影响。结果表明:(1)流动儿童的自尊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2)流动儿童的自尊发展水平显著低... 以北京市1018名流动儿童和319名城市儿童为被试,用问卷法,考察北京市流动儿童自尊的发展特点,并探讨学业行为、师生关系对流动儿童自尊的影响。结果表明:(1)流动儿童的自尊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2)流动儿童的自尊发展水平显著低于城市儿童,两者在高分组(>41)和低分组(<28)所占比例分别为39.8%、60.2%和92.7%、7.3%,差异显著;(3)流动儿童的自尊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校际差异,混合公立学校流动儿童的自尊发展水平显著高于打工子弟学校的流动儿童;(4)流动儿童的自尊与学业行为、师生关系的各维度均有显著相关,学业行为中的学习效能感、学习自信心和师生关系中的低冲突性、支持性、关系满意度可以显著预测流动儿童的自尊发展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儿童 自尊 学业行为 师生关系
下载PDF
流动儿童与社会的整合 被引量:78
15
作者 周皓 章宁 《中国人口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69-73,共5页
文章主要是着眼于流动儿童成长过程,采用社会学的整合视角,从静态与动态两方面考察了流动儿童与迁入地社会的整合状况,并对影响整合状况的原因做了探索性的分析。结论认为,从总体来说,流动儿童群体内部的整合较好。但流动儿童与其居住... 文章主要是着眼于流动儿童成长过程,采用社会学的整合视角,从静态与动态两方面考察了流动儿童与迁入地社会的整合状况,并对影响整合状况的原因做了探索性的分析。结论认为,从总体来说,流动儿童群体内部的整合较好。但流动儿童与其居住的社区之间的整合程度并不十分理想。尽管时间在整合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其他方面如生活背景、家庭背景等都对这种状况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儿童 人口流动 儿童整合 多元LOGISTIC回归 迁入地 居住时间
原文传递
城市流动儿童的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的关系 被引量:88
16
作者 谭千保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0年第1期68-70,共3页
目的考察城市流动儿童的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及其关系。方法采用问卷法对762名流动儿童和509名非流动儿童的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进行了研究。结果1与非流动儿童相比,流动儿童的社会支持和学校适应性较差;2流动儿童社会支持水平与学校适应... 目的考察城市流动儿童的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及其关系。方法采用问卷法对762名流动儿童和509名非流动儿童的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进行了研究。结果1与非流动儿童相比,流动儿童的社会支持和学校适应性较差;2流动儿童社会支持水平与学校适应之间有非常显著的正相关;3主观支持与支持利用度对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结论城市流动儿童的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性有待提高,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之间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儿童 社会支持 学校适应
下载PDF
“流动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被引量:62
17
作者 范先佐 《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 2005年第02X期24-29,共6页
关键词 流动儿童 问题与对策 20世纪80年代以来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农村剩余劳动力 教育研究中心 华中师范大学 城市化进程 社会转型期 2004年 社会问题 教育问题 中部地区 湖北襄樊 调研组 中国
下载PDF
农村“留守儿童”——社会不可忽视的弱势人群 被引量:61
18
作者 黄小娜 吴静 +3 位作者 彭安娜 李孜 戚小兵 石淑华 《医学与社会》 2005年第2期5-6,12,共3页
关键词 忽视 流动儿童 弱势人群 农村地区 外来流动人口 增加 父母 流动人口子女 步伐 队伍
下载PDF
我国流动儿童研究综述 被引量:83
19
作者 周皓 荣珊 《人口与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94-103,共10页
本文使用目录分析的方法,对自20世纪7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流动儿童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回顾与分析,并重点就流动儿童的教育、社会融合与卫生保健问题作出陈述与总结;最后讨论了流动儿童研究中有关研究主题、研究对象的转换与研究问题的深... 本文使用目录分析的方法,对自20世纪7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流动儿童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回顾与分析,并重点就流动儿童的教育、社会融合与卫生保健问题作出陈述与总结;最后讨论了流动儿童研究中有关研究主题、研究对象的转换与研究问题的深入之间的关系、研究方法的运用、调查数据及调查方法等问题。以期了解流动儿童研究的发展历程与现状,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一些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儿童 研究 综述
下载PDF
流动儿童的歧视知觉及与自尊的关系 被引量:80
20
作者 刘霞 申继亮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95-697,共3页
以1350名流动儿童为被试,从个体和群体两个水平探讨流动儿童歧视知觉的特点及与自尊的关系。结果表明:(1)流动儿童的歧视知觉整体上处于中等水平,且个体水平的歧视知觉显著高于群体水平的歧视知觉;打工学校的流动儿童、高年级的流动儿... 以1350名流动儿童为被试,从个体和群体两个水平探讨流动儿童歧视知觉的特点及与自尊的关系。结果表明:(1)流动儿童的歧视知觉整体上处于中等水平,且个体水平的歧视知觉显著高于群体水平的歧视知觉;打工学校的流动儿童、高年级的流动儿童和流动男孩的歧视知觉相对较多;随着流动时间的增加,流动儿童的个体和群体歧视知觉存在减少的趋势。(2)不同水平的歧视知觉对个体和集体自尊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个体歧视知觉主要通过群体歧视知觉的中介间接地影响集体自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儿童 个体歧视知觉 群体歧视知觉 自尊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