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400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学的减法——论余华 被引量:95
1
作者 张清华 《南方文坛》 2002年第4期4-8,共5页
关键词 余华 活着 《许三观卖血记》 作家 读者 辩证法 辩证唯物主义 文学史 小说叙事
原文传递
余华创作中的苦难意识 被引量:89
2
作者 郜元宝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88-94,共7页
余华创作中的苦难意识郜元宝余华的小说,像读者比较熟悉的《现实一种》、《一九八六年》、《世事如烟》、《呼喊与细雨》、《活着》等等,都密集而刺目地铺陈人间的苦难。浓烈恣肆地暴露和渲染苦难,使余华成为80年代之后中国文学界... 余华创作中的苦难意识郜元宝余华的小说,像读者比较熟悉的《现实一种》、《一九八六年》、《世事如烟》、《呼喊与细雨》、《活着》等等,都密集而刺目地铺陈人间的苦难。浓烈恣肆地暴露和渲染苦难,使余华成为80年代之后中国文学界一位极具诱惑力也非常令人困惑的作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华小说 苦难意识 《呼喊与细雨》 先锋小说 张承志 刘震云 活着 存在性 苦难人生 作家
原文传递
苦难中的温情与温情地受难——论余华小说的母题演化 被引量:73
3
作者 夏中义 富华 《南方文坛》 2001年第4期28-39,共12页
著名学者夏中义教授为辅导学生富华撰写关于余华的论文,而读了大量余华的作品,心动之余便调整了自己的研究计划,以此用心读了一年的余华,用心写下扎实的四万字评论,而且批评坦诚而尖锐、很见精神,这不正是当下学术打假中一种良好学风的... 著名学者夏中义教授为辅导学生富华撰写关于余华的论文,而读了大量余华的作品,心动之余便调整了自己的研究计划,以此用心读了一年的余华,用心写下扎实的四万字评论,而且批评坦诚而尖锐、很见精神,这不正是当下学术打假中一种良好学风的范式吗?因了版面,不得不有所删节,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向读者的推荐,因为文本以及作文过程所显示的认真、才情和学理正是本刊所张扬的那份“绿色批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华小说 活着 苦难 母题 福贵 小说家
原文传递
人工智能:威胁人类文明的科技之火 被引量:39
4
作者 江晓原 《探索与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8-21,共4页
蒂芬·霍金、比尔·盖茨和伊隆·马斯克等人,近年一直在各种场合呼吁世人警惕人工智能的盲目研发,特别是要警惕军用人工智能的研发,认为这有可能"唤出魔鬼"。马斯克更明确表示,"我们需要十分小心人工智能,它可能比核武... 蒂芬·霍金、比尔·盖茨和伊隆·马斯克等人,近年一直在各种场合呼吁世人警惕人工智能的盲目研发,特别是要警惕军用人工智能的研发,认为这有可能"唤出魔鬼"。马斯克更明确表示,"我们需要十分小心人工智能,它可能比核武器更危险"。在我看来,人类正在玩的最危险的火有两把,即基因工程和人工智能,其中更危险的就是人工智能,但是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盖茨 生存意义 不计后果 终极问题 霍金 商业炒作 科幻小说 活着 这个世界 工作岗位
原文传递
重复的诗学——评《许三观卖血记》 被引量:28
5
作者 余弦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12-15,共4页
在阅读《许三观卖血记》的过程中,我屡屡想到余华另一部长篇《活着》。《活着》以连续性的死亡事件为结构,叙述了主人公福贵的大半生。先是父亲摔死在粪缸,接着母亲病死,后来儿子有庆死于献血,女儿凤霞难产致死,妻子家珍病死,女婿二喜... 在阅读《许三观卖血记》的过程中,我屡屡想到余华另一部长篇《活着》。《活着》以连续性的死亡事件为结构,叙述了主人公福贵的大半生。先是父亲摔死在粪缸,接着母亲病死,后来儿子有庆死于献血,女儿凤霞难产致死,妻子家珍病死,女婿二喜死于意外事故,最后孙子苦根因吃豆子撑死。小说从福贵亲人的连续死亡中获得叙事的动力,推动着主人公走向孤身一人的结局。故事的发展意味着福贵不断失去亲人。 《许三观卖血记》讲的是一个不同的故事:许三观为生活所迫,不断以卖血来为生。不过,“主人公不断丧失某种有价值的东西”——作为小说叙事的深层结构,与《活着》完全相同。从福贵身边死去的亲人置换成许三观的鲜血,不断从他的身体中流失,完成相同的语义内容:丧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许三观卖血记》 活着 先锋小说 诗学 主题 小说叙事 《现实一种》 主人公 重复序列 死亡事件
下载PDF
阿Q与中国当代文学的典型问题 被引量:24
6
作者 张梦阳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43-51,共9页
从阿Q到许三观,贯穿着 20世纪一种新的写作方式。许三观的内涵意义是形象地反映了中国人“求诸内”的传统心理定势与精神机制。创造典型须把握“度”,注意人物性格的多极性与人物之间的对比,从哲学高度全面、深刻地反映社会历史... 从阿Q到许三观,贯穿着 20世纪一种新的写作方式。许三观的内涵意义是形象地反映了中国人“求诸内”的传统心理定势与精神机制。创造典型须把握“度”,注意人物性格的多极性与人物之间的对比,从哲学高度全面、深刻地反映社会历史的真实。“人物第一”、“叙述革命”、文体创新须“贴”着人物进行。小说的突破主要在于哲学的突破,哲学又须通过个性化的人物形象体现,创造典型的难处在“形而上与形而下的结合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许三观 心理定势 多极性 活着 小说 哲学 社会科学 中国当代文学 人物形象 余华 作家 鲁迅 金狗 吴仲义 人物性格 文学作品
原文传递
《许三观卖血记》的叙事问题 被引量:18
7
作者 张闳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9-24,共6页
关键词 《许三观卖血记》 叙事学 重复叙事 叙事艺术 先锋小说 叙事重复 叙事方式 余华 活着 叙事性作品
下载PDF
物的挤压——我们的文学现实 被引量:21
8
作者 李洁非 《上海文学》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1期66-72,共7页
回想80年代之初,当我们最初接触到马克思的《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时,当我们时髦地阅读和谈论法兰克福学派的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哲学时,我们的体验和思考是多么潇洒而肤浅!我们轻松地就一些与己无关的话题夸夸其谈,自以为睿智、敏... 回想80年代之初,当我们最初接触到马克思的《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时,当我们时髦地阅读和谈论法兰克福学派的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哲学时,我们的体验和思考是多么潇洒而肤浅!我们轻松地就一些与己无关的话题夸夸其谈,自以为睿智、敏锐和深沉,而实际上却隔靴搔痒、卖弄不体。我们之所以那样眉飞色舞、神采飞扬,仅仅是因为我们并不知道自己究竟是在谈论什么。但是,今天,距当时十年以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现实 超现实主义文学 经济学手稿 法兰克福学派 穷而后工 当代中国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 活着 十年 当下文学
原文传递
美国宪法何以成为“活着的宪法”——读王希《原则与妥协:美国宪法的精神与实践》 被引量:16
9
作者 李剑鸣 《美国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24-134,共11页
关键词 宪法 司法审查 行宪 美国 美利坚合众国 北美洲 美国宪政 活着
原文传递
新历史主义的崛起与承诺 被引量:15
10
作者 吴戈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6期114-119,共6页
新历史主义的崛起与承诺吴戈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克罗齐新历史主义正在中国文坛变得越来越炫人眼目,新历史主义正在崛起,并成为一支大军,这是众人有目共睹的事实。在论述本题以前,对于题目概念,有一个交待的必要。关于本题,有... 新历史主义的崛起与承诺吴戈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克罗齐新历史主义正在中国文坛变得越来越炫人眼目,新历史主义正在崛起,并成为一支大军,这是众人有目共睹的事实。在论述本题以前,对于题目概念,有一个交待的必要。关于本题,有人称之为新历史题材小说或新历史小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历史主义 新时期文学 《故乡天下黄花》 刘震云 新写实 活着 《白鹿原》 思想解放 《妻妾成群》 文化大革命
下载PDF
神格的获得与终极价值 被引量:16
11
作者 北村 《文学自由谈》 CSSCI 1990年第2期57-61,共5页
我们已经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整个小说创作中普遍存在的精神疲软现象。无法突破既成模式的痛苦折磨着新一代作家。从八五年到八九年,重归本体的小说创作在各种各样的技术尝试和形式探索中走了过场,最后停留在一片精神空谷之中。... 我们已经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整个小说创作中普遍存在的精神疲软现象。无法突破既成模式的痛苦折磨着新一代作家。从八五年到八九年,重归本体的小说创作在各种各样的技术尝试和形式探索中走了过场,最后停留在一片精神空谷之中。实在无法仅用失去“轰动效应”来一言以蔽之,问题的本质显然来自于小说内部,当然不是指技术层面的内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格 非人格化 空谷 马原 莫言 韩少功 形而下 陆高 道德意义 活着
原文传递
用“活着”对抗死亡——论余华的小说《活着》展示的生命信念 被引量:17
12
作者 乔军豫 《昌吉学院学报》 2010年第2期59-61,共3页
余华的小说《活着》展示了顽强的生命信念,主人公福贵以生拒死,用"活着"对抗死亡。同时他的一生也启示我们:珍惜生命,热爱生命,要好好地"活着",活得精彩些。
关键词 活着 对抗 死亡 生命信念
下载PDF
苦难的超越与升华──论余华小说中的“苦难”主题 被引量:8
13
作者 齐红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42-44,共3页
关键词 余华小说 《现实一种》 《许三观卖血记》 活着 《呼喊与细雨》 死亡叙述 主人公 作品 福贵 古典爱情
下载PDF
中国当代文学中沈从文传统的回响——《活着》、《秦腔》、《天香》和这个传统的不同部分的对话 被引量:16
14
作者 张新颖 《南方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11,共7页
一、沈从文传统在当代要说沈从文的文学对当代创作的影响,首先一定会想到汪曾祺,这对师生的传承赓续,不仅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难得的佳话,其间脉络的显隐曲折、气象的同异通变,意蕴深厚意味深长,尚待穿过泛泛之论,做深入扎实的... 一、沈从文传统在当代要说沈从文的文学对当代创作的影响,首先一定会想到汪曾祺,这对师生的传承赓续,不仅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难得的佳话,其间脉络的显隐曲折、气象的同异通变,意蕴深厚意味深长,尚待穿过泛泛之论,做深入扎实的探究。这里不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文学 沈从文 活着 传统 《秦腔》 对话 中国文学史 20世纪
原文传递
以坚忍的姿态承担不可抗拒的苦难——余华《活着》的现代主义解读 被引量:15
15
作者 黄伟林 《南方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3-76,共4页
余华的《活着》往往被认为标志着余华从先锋立场回到现实主义立场。比如,耿传明这样说:“《活着》是余华重返写实之路的作品。”陈晓明也说“《活着》已经完全恢复传统小说的故事、人物以及明晰的时间顺序”。不能否认这些观点所指认... 余华的《活着》往往被认为标志着余华从先锋立场回到现实主义立场。比如,耿传明这样说:“《活着》是余华重返写实之路的作品。”陈晓明也说“《活着》已经完全恢复传统小说的故事、人物以及明晰的时间顺序”。不能否认这些观点所指认的事实。也就是说,《活着》的确有着明显的现实主义色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着 余华 现代主义 解读 苦难 抗拒 姿态 坚忍
原文传递
以生拒死 以死求生——《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的生存哲学 被引量:12
16
作者 张琰 《东疆学刊》 2003年第4期73-76,共4页
余华通过《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两部小说鲜明地反映出了他以及他所要表现的"中国人"的生存哲学:也就是在强大压力和苦难的夹缝中竭尽所能求得"活着"的权利。无论是"以生拒死"还是"以死求生&quo... 余华通过《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两部小说鲜明地反映出了他以及他所要表现的"中国人"的生存哲学:也就是在强大压力和苦难的夹缝中竭尽所能求得"活着"的权利。无论是"以生拒死"还是"以死求生",我们都能真切地感受到他们对"生"的渴望,并且,在这渴望中,我们又意识到生命自身强大的能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华 活着 《许三观卖血记》 生存哲学 小说 中国人 “以生拒死” “以死求生”
下载PDF
从《活着》到《第七天》——叙事转型与余华主体精神的成长 被引量:13
17
作者 李艳丰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58-165,共8页
余华的小说《第七天》自问世以来,一直处于文学批评的风口浪尖之上。一些批评者指出,小说不过是现实的翻版,是新闻串烧、平庸简报和新闻报刊摘要,这种对现实的机械复制丧失了小说本应有的虚构特质与想象力,对现实的反映缺乏生活基础,小... 余华的小说《第七天》自问世以来,一直处于文学批评的风口浪尖之上。一些批评者指出,小说不过是现实的翻版,是新闻串烧、平庸简报和新闻报刊摘要,这种对现实的机械复制丧失了小说本应有的虚构特质与想象力,对现实的反映缺乏生活基础,小说内容走向失真,作家缺乏强烈的现实感和严肃的生活态度,语言平淡而缺乏诗意……一言以蔽之,《第七天》是余华耗费多时打造的一部失败小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着 小说叙事 福贵 活着 机械复制 犬儒主义 此岸世界 当代文学创作 叙事语言 底层人物
原文传递
赵季平:黄土地上的放歌者 被引量:12
18
作者 李尔葳 荣韦菁 《电影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16-22,53,共8页
赵季平:黄土地上的放歌者受访/赵委平访问/李尔葳《中国银幕》记者荣韦菁本刊记者时间/1993年9月地点/北京蓟门饭店“赵季平先生是中国目前最杰出的电影作曲家,近几年在国际上声望最高的几部中国大陆电影全都由他作曲。我导... 赵季平:黄土地上的放歌者受访/赵委平访问/李尔葳《中国银幕》记者荣韦菁本刊记者时间/1993年9月地点/北京蓟门饭店“赵季平先生是中国目前最杰出的电影作曲家,近几年在国际上声望最高的几部中国大陆电影全都由他作曲。我导演的全部电影也都是由赵季平作曲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地》 《红高粱》 电影音乐 音乐风格 陈凯歌 音乐创作 张艺谋 活着 民间音乐 《信天游》
原文传递
浅论余华小说叙事视角的变化 被引量:6
19
作者 罗绮卫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79-81,共3页
关键词 余华 小说 叙事视角 《十八岁出远门》 第三人称叙述 第一人称回顾性叙述 活着 《在细雨中呼喊》 叙事技巧 人物形象
下载PDF
超越原意阐释与意蕴不确定性——《活着》批评之批评 被引量:13
20
作者 王达敏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90-94,共5页
作者余华对《活着》所作的原意阐释 ,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命题相通。超越原意阐释的否定性批评指出作者没有对福贵的“活法”进行深刻的揭示与批判 ,是想诱导当代中国人如此活着。此种批评的三个理论支点使阐释超出了特定的文化语境和... 作者余华对《活着》所作的原意阐释 ,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命题相通。超越原意阐释的否定性批评指出作者没有对福贵的“活法”进行深刻的揭示与批判 ,是想诱导当代中国人如此活着。此种批评的三个理论支点使阐释超出了特定的文化语境和时代情境。最大的不确定性等于最多的可能的确定性。《活着》意蕴的不确定性 ,一是因为它没有走向绝对性的确指 ,二是因为福贵不是典型人物 ,因而比典型具有更多的可塑性和生长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评论 小说 活着 余华 中国传统文化 不确定性 福贵形象 原意阐释 否定性批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