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劫后文章民族恨,皮里春秋爱国情”──略谈日据前期台湾文学抗日爱国的民族精神 被引量:2
1
作者 汪毅夫 《台湾研究》 CSSCI 1995年第3期25-28,62,共5页
“劫后文章民族恨,皮里春秋爱国情”──略谈日据前期台湾文学抗日爱国的民族精神汪毅夫一日据前期(1895——1920)的台湾文学,以王友竹、洪弃生、林痴仙、连雅堂为代表,充分表现出抗日爱国的民族精神。王友竹(1866—... “劫后文章民族恨,皮里春秋爱国情”──略谈日据前期台湾文学抗日爱国的民族精神汪毅夫一日据前期(1895——1920)的台湾文学,以王友竹、洪弃生、林痴仙、连雅堂为代表,充分表现出抗日爱国的民族精神。王友竹(1866——1924),名松,又字寄生,晚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文学 抗日爱国 日据 爱国情 日本汉文学 台湾研究 民族精神 思想内容 管制政策
原文传递
风云甲午正气篇──甲午战争诗歌综论
2
作者 李生辉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4年第2期65-72,共8页
甲午战争后,晚清诗坛出现了又一次爱国诗潮。就诗歌体制而言.甲午诗歌沿用旧体而以作系列组合为特点;就艺术结构而言,诗歌以顿挫曲折、波澜起伏为特点:就表现方法而言.诗歌以发议论、用典事为特点。甲午战争诗歌在思想与艺术两方... 甲午战争后,晚清诗坛出现了又一次爱国诗潮。就诗歌体制而言.甲午诗歌沿用旧体而以作系列组合为特点;就艺术结构而言,诗歌以顿挫曲折、波澜起伏为特点:就表现方法而言.诗歌以发议论、用典事为特点。甲午战争诗歌在思想与艺术两方面都取得了可观的成就,既席古典诗歌之余荫而得以再现时代风云并一吐民族正气,复经受时代检验而导引出后来的“诗界革命”之觞流,自应在中国近代诗歌史上占据一席之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午战争 诗歌 黄遵宪 房毓琛 陈玉树 丘逢甲
下载PDF
台湾士子洪弃生的福州乡试记忆 被引量:1
3
作者 黄新宪 《教育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20-122,共3页
本文简要介绍并分析了台湾著名诗人洪弃生数次参加福州乡试期间创作的诗歌,认为这些作品展示了这位晚清科场跋涉者丰富的情感世界和复杂的心路历程,也为今人提供了有关当时科举考试和福建人文地理方面的信息。
关键词 台湾地区 福州乡试
下载PDF
台湾文人的北京体验——以连雅堂、洪弃生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王申 《社会科学论坛》 2010年第19期162-172,共11页
本文通过对连雅堂与洪弃生两人于民国初年在北京旅游体验的分析,试图呈现的旅游者凝视"他者"不同的途径,以及由此所体现出来的、相异的文化塑造与身份认同的过程。"作为一个旅游景点的北京",因此成为一条重要的论... 本文通过对连雅堂与洪弃生两人于民国初年在北京旅游体验的分析,试图呈现的旅游者凝视"他者"不同的途径,以及由此所体现出来的、相异的文化塑造与身份认同的过程。"作为一个旅游景点的北京",因此成为一条重要的论述线索,在观看与被观看的同时,成为照亮旅游者证实文化身份过程中的一面明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雅堂 台湾文人 北京 旅游 遗民
下载PDF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守与依归——洪弃生《寄鹤斋诗话》的诗歌批评 被引量:1
5
作者 白雪梅 陈庆元 《中国文化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9-57,共9页
洪弃生的《寄鹤斋诗话》是台湾诗话著作中文学成就较高的一部,作者通过对历代诗人诗作的评品,阐述诗歌创作和批评理论。同时,身处晚清割台、日本统治台湾的时代巨变之中,洪弃生坚守中国传统文化、拒绝日本文化,通过诗话创作坚持诗歌正典... 洪弃生的《寄鹤斋诗话》是台湾诗话著作中文学成就较高的一部,作者通过对历代诗人诗作的评品,阐述诗歌创作和批评理论。同时,身处晚清割台、日本统治台湾的时代巨变之中,洪弃生坚守中国传统文化、拒绝日本文化,通过诗话创作坚持诗歌正典,坚守"温柔敦厚"诗教传统,回归诗歌雅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寄鹤斋诗话》 乙未割台 诗歌批评
原文传递
评《马关条约》割台后台湾诗坛四杰的诗歌创作 被引量:1
6
作者 陶德宗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06年第1期120-124,共5页
在《马关条约》割台之初海峡彼岸爱国诗歌创作的高潮中,丘逢甲、洪弃生、许南英和连横是成就和影响最大的诗人,堪称台湾诗坛四杰。他们用自己的泣血之作抒发对台湾沦亡的巨大悲愤,讴歌台湾人民的抗日救亡斗争,表达收复台湾的坚定志向,... 在《马关条约》割台之初海峡彼岸爱国诗歌创作的高潮中,丘逢甲、洪弃生、许南英和连横是成就和影响最大的诗人,堪称台湾诗坛四杰。他们用自己的泣血之作抒发对台湾沦亡的巨大悲愤,讴歌台湾人民的抗日救亡斗争,表达收复台湾的坚定志向,倾诉对祖国和故乡的思念之情,内蕴着深深的中华情结,高扬着强烈的祖国意识,在台湾文学与整个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并有着历久不衰的思想与艺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省 诗坛四杰 诗歌创作 丘逢甲 许南英 连横 《马关条约》
下载PDF
劫后文章民族恨 皮里春秋爱国情——略谈日据前期台湾文学抗日爱国的民族精神
7
作者 汪毅夫 《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1994年第4期28-31,38,共5页
(一) 日据前期(895——1920)的台湾文学,以王友竹、洪弃生、林痴仙、连雅堂为代表,充分表现出抗日爱国的民族精神。 王友分(866——1924),名松,又字寄生,晚号沧海遗民。台湾新竹人。著作有《如此江山楼诗存》、《台阳诗话》等。林琴南... (一) 日据前期(895——1920)的台湾文学,以王友竹、洪弃生、林痴仙、连雅堂为代表,充分表现出抗日爱国的民族精神。 王友分(866——1924),名松,又字寄生,晚号沧海遗民。台湾新竹人。著作有《如此江山楼诗存》、《台阳诗话》等。林琴南谓王友竹“骨力清健,仿佛袁简斋。然往往流出悲音,则伤其故乡之属他人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文学 民族精神 抗日爱国 日据 爱国情 日本汉文学 思想内容 管制政策 中国文化
下载PDF
台湾近代后期诗歌的情感特征 被引量:1
8
作者 包恒新 《福建论坛(文史哲版)》 CSSCI 1997年第1期51-57,共7页
关键词 台湾人民 日本殖民者 台湾保卫战 后期诗歌 丘逢甲 日据时期 李鸿章 日本殖民统治 海峡两岸
下载PDF
多重困境下的文化选择——洪炎秋大陆时期的文学文化活动研究
9
作者 杨红英 《台湾研究集刊》 CSSCI 2009年第3期91-98,共8页
洪炎秋,台湾著名的教育家,前半生辗转台湾、日本、大陆等地,失地丧权的家国之恨,饱受歧视压迫的殖民地的悲哀,前现代到现代社会转型的巨大冲击,新旧文化的矛盾与冲突,是他无可选择的历史境遇,也构成了他人生历程、文化选择与认同难以回... 洪炎秋,台湾著名的教育家,前半生辗转台湾、日本、大陆等地,失地丧权的家国之恨,饱受歧视压迫的殖民地的悲哀,前现代到现代社会转型的巨大冲击,新旧文化的矛盾与冲突,是他无可选择的历史境遇,也构成了他人生历程、文化选择与认同难以回避的多重困境。本文通过对其一生产生至关重要影响的大陆时期的文学文化活动的观照,探讨一代台湾知识人在近代多重困境下的文化选择的复杂性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秋 文化选择
下载PDF
失落的呐喊:台湾人笔下的日军侵台——以《瀛海偕亡记》为考察中心
10
作者 卞梁 连晨曦 《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 2020年第4期13-20,共8页
台湾爱国诗人洪弃生所著《瀛海偕亡记》乃乙未文学代表作之一。书中详述1895年至1906年间台湾人民奋勇抗日之历史,人物描写个性鲜明、简洁明了,战事描写情节生动、感染力强,是一部带有浓厚历史文献要素的优秀文学作品。在文学方面,该书... 台湾爱国诗人洪弃生所著《瀛海偕亡记》乃乙未文学代表作之一。书中详述1895年至1906年间台湾人民奋勇抗日之历史,人物描写个性鲜明、简洁明了,战事描写情节生动、感染力强,是一部带有浓厚历史文献要素的优秀文学作品。在文学方面,该书居衰忆盛,怨而不恨,文笔悲怆有力,引人动容。在史学方面,该书有"现代化叙事"为主、"革命叙事"为辅的历史叙事体系,将大历史的宏观性与小历史的书写性相结合,由此产生超越时代的爱国号召力。《瀛海偕亡记》不仅是以洪弃生为代表的台湾"乙未诗人"群体家国情怀的宣泄,且是台湾民众社会情绪的表达,更是对19世纪东亚新殖民体系的"非暴力"抗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瀛海偕亡记》 乙未割台 朱启南 家国情怀
下载PDF
台湾“当代儒学主题计划”第三次小型研讨会述要
11
作者 李维武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0期18-19,共2页
1998年7月3日,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在该院举行了“当代儒学主题计划”第三次小型研讨会。笔者应邀出席了这次会议。现将会议讨论的主要问题概述如下。如何看待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儒学的重新崛起和儒学研究... 1998年7月3日,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在该院举行了“当代儒学主题计划”第三次小型研讨会。笔者应邀出席了这次会议。现将会议讨论的主要问题概述如下。如何看待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儒学的重新崛起和儒学研究的进一步开展,是这次会议讨论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 研讨会 中国大陆 台湾政治 现代新儒家 述要 实体主义 基督教信仰 中日甲午战争
原文传递
中华民族的正气歌——论《马关条约》时期爱国诗歌
12
作者 许鸿翔 《大连大学学报》 1995年第3期283-289,共7页
《马关条约》是一块血泪斑斑纪念碑,它记录着日本帝主义的罪恶,也铭刻着中国人民的深仇大恨;它给神州大地带来无穷灾难,给中华民族带来奇耻大辱;它震憾了炎黄子孙的心灵,也触动了诗人的爱国神经,从而引发了一场爱国诗歌的高潮,并成为中... 《马关条约》是一块血泪斑斑纪念碑,它记录着日本帝主义的罪恶,也铭刻着中国人民的深仇大恨;它给神州大地带来无穷灾难,给中华民族带来奇耻大辱;它震憾了炎黄子孙的心灵,也触动了诗人的爱国神经,从而引发了一场爱国诗歌的高潮,并成为中国近代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观。这些爱国诗作,或哭泣,或怒吼,或忧思哀婉,或悲愤激昂,均洋溢着炽热的爱国之情,堪称为中华民族的正气歌。在《马关条约》签订一百周年之际,重温这些饱含先烈血泪的诗章,对牢记国耻和振奋民族精神定会大有补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关条约》 中华民族 爱国诗 丘逢甲 台湾 李鸿章 爱国之情 英雄气概 大学学报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