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12篇文章
< 1 2 6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玄府概念诠释(五)——玄府流通气液功能的探讨 被引量:88
1
作者 常富业 杨宝琴 +1 位作者 王永炎 高颖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3-15,共3页
关键词 玄府 津液 生理功能 理论探讨
原文传递
“少阳为枢”内涵探讨 被引量:70
2
作者 孙秀娟 周春祥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3期153-155,共3页
前贤虽从不同角度对"少阳为枢"做了颇多阐述,但仍似意犹未尽。从"枢"字本义出发,以少阳与经脉、营卫气血、元气、脏腑等之间关系为切入点,进一步揭示"少阳为枢"的基本内涵。
关键词 少阳为枢 理论探讨 营卫气血 脏腑 津液
下载PDF
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的渊源和创新 被引量:47
3
作者 韩学杰 张印生 沈绍功 《中国医药学报》 CSCD 2004年第10期623-625,共3页
关键词 病理产物 痰瘀互结证 冠心病 人体 津液 痰浊 血运 创新 渊源 形成
下载PDF
精、神、气、血、津液的内在联系 被引量:44
4
作者 李今庸 《中医药通报》 2018年第4期7-10,22,共5页
藏府的功能活动,体现了整个人体的生命活动,而“神”则是这种生命活动的概括。藏府的功能活动,依赖于精、气、血、津液等作为物质基础,精、气、血、津液等在营养藏府、保证藏府功能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地被消耗,又在藏府功能活动过程... 藏府的功能活动,体现了整个人体的生命活动,而“神”则是这种生命活动的概括。藏府的功能活动,依赖于精、气、血、津液等作为物质基础,精、气、血、津液等在营养藏府、保证藏府功能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地被消耗,又在藏府功能活动过程中从饮食物里不断地得到滋养和补充。神是在这些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又主导着这些活动的全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津液 内在联系
下载PDF
玄府与津液代谢 被引量:37
5
作者 常富业 李云 张允岭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09年第10期2077-2078,共2页
玄府在津液运行中起着重要作用。从津液的生成、输布到津液的排泄,玄府都以其"道路"作用和气机运行、血气渗灌而发挥重要作用,维持着津液的代谢。玄府是气、血、津、神运行的终端道路和最微小的载体。玄府的气津运行即流通气... 玄府在津液运行中起着重要作用。从津液的生成、输布到津液的排泄,玄府都以其"道路"作用和气机运行、血气渗灌而发挥重要作用,维持着津液的代谢。玄府是气、血、津、神运行的终端道路和最微小的载体。玄府的气津运行即流通气液作用,是玄府气液理论的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府 津液 理论探讨
下载PDF
从气论治干燥综合征的思路探析 被引量:27
6
作者 潘利 杨德才 《湖北中医杂志》 2005年第10期15-16,共2页
关键词 干燥综合征 津液 气机 论治
下载PDF
胡希恕《伤寒论》学术思想探析 被引量:23
7
作者 林毅鹏 黄守清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00-301,310,共3页
胡希恕先生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经方家,在国内外中医界拥有着巨大的影响力。本文通过对胡希恕《伤寒论》学术思想进行梳理,归纳为6个方面:一是《伤寒论》源自《汤液经》;二是提出六经八纲理论体系,"六经"的实质是"八纲&qu... 胡希恕先生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经方家,在国内外中医界拥有着巨大的影响力。本文通过对胡希恕《伤寒论》学术思想进行梳理,归纳为6个方面:一是《伤寒论》源自《汤液经》;二是提出六经八纲理论体系,"六经"的实质是"八纲";三是"病发于阳,病发于阴",《伤寒论》表证"发于阳"者为太阳病,"发于阴"者为少阴病。四是从"津液"、"能量"角度解释仲景脉学;五是温病不是"太阳病",治疗应参阳明外证;六是创新与不足。希望能对大家学习、应用《伤寒论》有所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六经 八纲 津液 胡希恕
下载PDF
基于“津液”论炎-癌转化 被引量:22
8
作者 蓝姝 郑川 +2 位作者 祝捷 严然 由凤鸣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14-615,619,共3页
非可控性炎症在恶性肿瘤的产生、发展、恶化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其导致的炎性微环境会促进正常细胞的癌变。"痰"是癌病的病机要素已成共识,其作为津液的病理产物,提示津液异常与癌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密切相关。炎性微... 非可控性炎症在恶性肿瘤的产生、发展、恶化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其导致的炎性微环境会促进正常细胞的癌变。"痰"是癌病的病机要素已成共识,其作为津液的病理产物,提示津液异常与癌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密切相关。炎性微环境属于中医"痰"的范畴,炎性微环境与痰浊属于中西医理论对肿瘤产生发展过程中同一病理产物不同角度的理解。以炎性微环境为切入点,从津液角度探讨其与炎-癌转化的病理生理,为中医药干预炎-癌转化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津液 炎-癌转化 炎性微环境
下载PDF
浅谈津络学说 被引量:20
9
作者 常富业 王永炎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14,共4页
旨在深化络脉研究,在络脉分为气络与血络的基础上,首次提出津络学说。认为津络是经络的一部分,与气络、血络相伴而行,以流通和渗灌津液为主要功能的、密布于全身的网络。气络以运行气机为主,血络以运输血液为主,气络、血络、津络三者功... 旨在深化络脉研究,在络脉分为气络与血络的基础上,首次提出津络学说。认为津络是经络的一部分,与气络、血络相伴而行,以流通和渗灌津液为主要功能的、密布于全身的网络。气络以运行气机为主,血络以运输血液为主,气络、血络、津络三者功能上互补,结构上相伴,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络脉网络系统。本学说的提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络 气络 血络 津络 津液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原文传递
卫气、津液——肺主皮毛的媒介和途径 被引量:19
10
作者 王凤仪 赵党生 《中医研究》 2009年第12期4-6,共3页
关键词 肺主皮毛 媒介 卫气 津液
下载PDF
《伤寒论》厥阴病篇探析 被引量:17
11
作者 王学林 王鹏 +2 位作者 王亮 李绍旦 杨明会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59-464,共6页
《伤寒论》之厥阴病争议甚多,笔者在古今伤寒学者对厥阴病认识的基础上,结合《黄帝内经》厥阴之义和西医学对厥证的研究成果,发现从津液亏虚和阴阳进退两个维度认识厥阴病有其合理性。把厥阴病看成是津液亏虚基础上、阴尽阳生时阴阳进... 《伤寒论》之厥阴病争议甚多,笔者在古今伤寒学者对厥阴病认识的基础上,结合《黄帝内经》厥阴之义和西医学对厥证的研究成果,发现从津液亏虚和阴阳进退两个维度认识厥阴病有其合理性。把厥阴病看成是津液亏虚基础上、阴尽阳生时阴阳进退之状态,则《伤寒论》第326条和乌梅丸可以分别作为厥阴病的提纲证和主方。阴阳进退和与之伴随的津液消长使厥阴病呈现出动态性与多相性,厥利呕哕诸证可以看作是同一病机条件下不同程度、不同阶段的表现,或可作为厥阴病的重要补充。厥阴病的本质是津液和阳气的特点决定的,而不应只关注病位或寒热错杂,其阳气的进退和津液状态的协调与否是厥阴病向阴阳传变或出现热化证、寒化证、自愈证的内在原因。阴阳虽无所不包,津液的状态也是其应有之义,但厥阴病有显著津液亏虚,通过强调津液状态与阴阳特点能较好地阐释厥阴病的规律,且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厥阴病 津液
原文传递
从黏液类物质病理改变探讨痰证机理 被引量:17
12
作者 王剑 徐志伟 +1 位作者 严灿 潘毅 《上海中医药杂志》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44-45,共2页
一、"痰"的涵义 "痰"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且富有特色的专业术语,由痰所导致的痰证常见于临床多种疾病中,故有"百病多由痰作祟"之说.
关键词 有形之痰 无形之痰 津液 黏液类物质
下载PDF
论人体津液链的特性 被引量:15
13
作者 林星星 董宝强 +1 位作者 王树东 蒋嘉兴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215-1217,共3页
津液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与气血、经络、藏象等理论相比,历代医家对津液的生理理论方面研究相对薄弱。其实津液之间的彼此联结和相互化生的有机关系与"链"类似,故刘渡舟教授称之为"津液链"。文... 津液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与气血、经络、藏象等理论相比,历代医家对津液的生理理论方面研究相对薄弱。其实津液之间的彼此联结和相互化生的有机关系与"链"类似,故刘渡舟教授称之为"津液链"。文章主要从津液的载体,津液链的同源性、整体性、连续性、补充性方面探讨津液的结构和功能,从而力证"津液链"的特性,进一步完善津液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津液 理论 生理 津液
原文传递
浅谈肺生血 被引量:15
14
作者 孙慧媛 李圣耀 +1 位作者 李英贤 史大卓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507-508,共2页
有研究采用双光子活体成像技术,首次发现肺有造血功能,这从某一层面印证了中医肺生血的认识。文章从3个方面阐释了中医肺生血的内涵:诸气者,皆属于肺,气能生血行血;补肺生津,津血互化以生血;肺朝百脉。中西医可相互借鉴,采用现代科学技... 有研究采用双光子活体成像技术,首次发现肺有造血功能,这从某一层面印证了中医肺生血的认识。文章从3个方面阐释了中医肺生血的内涵:诸气者,皆属于肺,气能生血行血;补肺生津,津血互化以生血;肺朝百脉。中西医可相互借鉴,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阐释中医理论,可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生血 气血 津液 血脉
原文传递
卫气的实质与医学意义 被引量:14
15
作者 陈萌 王庆国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501-502,共2页
中医学将医学实践与气论相结合,形成了颇具特色的中医气论。体液是人体的流体结构,包括血与津液。营气与卫气分别依托于这两种体液,调节着它们的运行与分布。卫气是津液之气,不仅维持着津液的生理,而且还参与津液消耗、停留等病理。正... 中医学将医学实践与气论相结合,形成了颇具特色的中医气论。体液是人体的流体结构,包括血与津液。营气与卫气分别依托于这两种体液,调节着它们的运行与分布。卫气是津液之气,不仅维持着津液的生理,而且还参与津液消耗、停留等病理。正确认识卫津一体的特点,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气 津液 气论 理论探讨
下载PDF
《黄帝内经》“膀胱”概念解析 被引量:15
16
作者 王燕平 张维波 +1 位作者 李宏彦 叶丰瑶 《中医学报》 CAS 2019年第1期9-14,共6页
《黄帝内经》中"膀胱"在结构上是指下焦之下、以腹膜为其外壁的盆腔空间,其中包括含尿液的尿脬和腹腔液。"膀胱"所藏津液主要指腹腔液,它来自大肠、小肠分泌的水液,通过三焦特别是下焦的网膜结构聚积于盆腔的间隙... 《黄帝内经》中"膀胱"在结构上是指下焦之下、以腹膜为其外壁的盆腔空间,其中包括含尿液的尿脬和腹腔液。"膀胱"所藏津液主要指腹腔液,它来自大肠、小肠分泌的水液,通过三焦特别是下焦的网膜结构聚积于盆腔的间隙空间中,再通过内脏的温度、压力等作用,变成小水颗粒,从腹膜等途径渗入膀胱经,最后通过膀胱经的气化作用转运全身。故不应把《黄帝内经》中的"膀胱"与西医解剖同名之"膀胱"混为一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 《黄帝内经》 津液 腹腔液
下载PDF
精气血津液的功能性质和生物学基础 被引量:14
17
作者 张启明 王义国 +2 位作者 张健雄 韩学艳 田欣 《环球中医药》 CAS 2021年第5期841-847,共7页
血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却没有独特的功能;精、气、血、津液是中医学表达人体组成和功能的重要概念,但其对应的客观实在是什么仍未可知。本文首先根据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总结了精、气、血、津液的来源、性状... 血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却没有独特的功能;精、气、血、津液是中医学表达人体组成和功能的重要概念,但其对应的客观实在是什么仍未可知。本文首先根据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总结了精、气、血、津液的来源、性状、分布、相关脏腑、功能和分类等传统认识,并据以将其归于功能性五藏;其次基于中医学与生物医学都是关于人体组成和功能的全面认识,以功能性五藏的15种功能为线索,将精、气、血、津液与人体的流变结构做了对比,将精分为生殖之精、水谷之精、成形之精、化气之精和调节之精,将气分为推动之气和温煦之气,将血分为载气之血、免疫之血和摄血之血,将津液分为承载津液和润滑津液,并明确了他们的功能性质和生物学基础。通过精、气、血、津液的生物学关系,说明了这种认识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津液 功能性五藏 生物学基础 中西医学对比 中医基础理论 生物医学
下载PDF
中医对微循环的若干认识 被引量:12
18
作者 朱建红 《微循环学杂志》 2002年第2期41-43,共3页
关键词 中医 微循环 血瘀症 血液循环 津液
下载PDF
基于“肺主皮毛”理论的肺系疾病易感体质浅析 被引量:13
19
作者 赵强 李忱 +3 位作者 徐伊晗 庞立健 刘创 吕晓东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6期1362-1365,共4页
阐述"肺主皮毛"理论渊源与现代医学含义,从流行病学体质分布调查与临床反证角度得出气虚质为肺系疾病共同易感体质;并以"肺主皮毛"理论为基础,以"卫津一体"论为桥梁,浅析"肺主皮毛"与气虚质的... 阐述"肺主皮毛"理论渊源与现代医学含义,从流行病学体质分布调查与临床反证角度得出气虚质为肺系疾病共同易感体质;并以"肺主皮毛"理论为基础,以"卫津一体"论为桥梁,浅析"肺主皮毛"与气虚质的内在关系,提出"卫津不布"是气虚质体质特征的关键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主皮毛 易感体质 肺系疾病 卫气 津液
原文传递
气血津液病变治从脾胃论 被引量:11
20
作者 柴瑞震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08年第2期254-257,共4页
阐述了气血津液与脾胃在生理、病理关系方面的论述和气血津液临床证治的探讨,认为脾胃既是气血津液的生化之源,也是导致气血津液病变的根本所在;由于二者相互间的生理关系,在气血津液因其他原因而发生病变后,也可影响脾胃而致脾胃发生... 阐述了气血津液与脾胃在生理、病理关系方面的论述和气血津液临床证治的探讨,认为脾胃既是气血津液的生化之源,也是导致气血津液病变的根本所在;由于二者相互间的生理关系,在气血津液因其他原因而发生病变后,也可影响脾胃而致脾胃发生病变。因而,在临证治疗中,无论证情有多么复杂,都应以脾胃为核心,或健脾、补脾、温脾,或运脾、和胃,导滞,治脾胃即所以治气血津液,治气血津液即当从脾胃做文章,启示了治气血津液病的门径,当从脾胃论治,又提出了气血津液病皆从脾胃调理论治的方法及临床验案,表明了用调理脾胃在治疗气血津液病中亦获良效,强调了调理脾胃的重要性。所以,用调理脾胃之法,在临证时,只要能使脾胃强健,就能杜绝许多疾病的产生,从而减少发病的机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津液 脾胃 中医学理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