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洞穴奇案”引发的法理学思考
1
作者 胡敏 田昊翰 《法学(汉斯)》 2023年第4期2602-2606,共5页
法律与道德是紧密相连且不可分割的整体,二者相互促进、发展和融合。为从多视角剖析法理学里的经典案例,揭示法律与道德之间亘古存在的内在联系,本文聚焦“洞穴奇案”这一典型案例,分析探讨在面对秩序与正义、道德与法律时人们的立场选... 法律与道德是紧密相连且不可分割的整体,二者相互促进、发展和融合。为从多视角剖析法理学里的经典案例,揭示法律与道德之间亘古存在的内在联系,本文聚焦“洞穴奇案”这一典型案例,分析探讨在面对秩序与正义、道德与法律时人们的立场选择问题,进而立足法理学角度,对案件中各方争议焦点进行法理视域下的分析,揭示案件中蕴含的深层价值与现实意义,认为应做出有罪判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穴奇案 法律 道德 正义 法理学
下载PDF
罪刑法定原则的限缩适用——为“洞穴杀人”而做的无罪辩护
2
作者 李佩瑜 《安顺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105-110,共6页
罪刑法定原则作为法治文明社会的基石之一,为世界大多数国家所实行。罪刑法定原则由最初的绝对法定性发展为现今的相对法定性,为各国解决或者缓和了大量争议案件。然而,罪刑法定原则从绝对法定发展到相对法定后仍有其局限性,无法解决所... 罪刑法定原则作为法治文明社会的基石之一,为世界大多数国家所实行。罪刑法定原则由最初的绝对法定性发展为现今的相对法定性,为各国解决或者缓和了大量争议案件。然而,罪刑法定原则从绝对法定发展到相对法定后仍有其局限性,无法解决所有的争议案件,尤其是法与理之间如何断论,现有的相对罪刑法定原则不能解决一些重大刑事难题。《洞穴杀人》中十四位法官提出的十四种观点各自为被告提供了有罪或者无罪的判定。在结果上,十四种观点对被告二弃权六入罪六出罪的判决让该案仍无进展。罪刑法定原则的限缩适用观点的提出为“洞穴杀人”被告出罪提供了新的辩护思路,通过探究何为罪刑法定原则的限缩适用并为“洞穴杀人”的被告作无罪辩护,以此打破现有十四种法官的判定僵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罪刑法定 限缩适用 洞穴奇案 无罪辩护 自然状态
下载PDF
公开审委会不同意见的尝试与思考 被引量:3
3
作者 陈文军 《人民法治》 2016年第6期66-69,共4页
公开审委会不同意见是对司法公开的一种实践回应和大胆尝试,而对于公开的妥当性、规范性和合理性,学界有着不同的声音。裁判文书说理是司法改革的基本方向,但司法实践的论证说理尚不够充分,公开审委会不同意见意在通过公开,在保守必要... 公开审委会不同意见是对司法公开的一种实践回应和大胆尝试,而对于公开的妥当性、规范性和合理性,学界有着不同的声音。裁判文书说理是司法改革的基本方向,但司法实践的论证说理尚不够充分,公开审委会不同意见意在通过公开,在保守必要的审判秘密的情况下,既扩大当事人的知情权,又增强裁判文书的说理性,使三者达成一个合理的均衡状态,这也有利于公平正义的最终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法公开 均衡状态 合理性问题 司法实践 审判委员会 离婚案件 洞穴奇案 基层法院 法律适用问题 司法权威
下载PDF
“洞穴奇案”的法理思考 被引量:3
4
作者 彭新林 王天保 《知与行》 2017年第8期63-67,共5页
"洞穴奇案"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法律虚构案,14位大法官关于该案的不同判决意见基本上反映了20世纪主要的法哲学思潮,展现了法哲学理论、法律思想之间的交锋对话,让人深刻感受到,司法适用并非是简单的是非判断,更重要的是思辨... "洞穴奇案"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法律虚构案,14位大法官关于该案的不同判决意见基本上反映了20世纪主要的法哲学思潮,展现了法哲学理论、法律思想之间的交锋对话,让人深刻感受到,司法适用并非是简单的是非判断,更重要的是思辨的哲学。法官应弃绝那种认为每一次裁决皆"正义"及问题已妥善解决的盲目自信,而应始终抱持慎始敬终、谨小慎微的态度,努力在裁决中去无限趋近实质正义,让裁决的公正性、合法性经得起事实和历史的检验。法律与道德的冲突及其解决是盘恒今古的难题,为自保而杀人、食人的行为难以容忍,很难有道义上的正当性。生命是不可量化比较的存在,"一命换多命"是划算交易的观点实际上是把人作为工具而不是目的,为保全自身生命而以他人为食,这是文明社会不能容许的野蛮行径。生命不能出让和转移,以生命权为标的的契约不应被承认,受害人的同意不能成为谋杀罪的抗辩理由。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法律规定也需要与时俱进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相比之下,法律规范总会有一定的滞后性,这就需要通过法官的自由裁量权予以纠偏和平衡,以此弥补法律的漏洞和不足。法律不是僵死的教条,法官通过自由裁量权来救济个别正义是必要且合理的,但自由裁量权的行使不能违背法律的目的和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穴奇案 法哲学思潮 实质正义
下载PDF
洞穴奇案的中国司法解读 被引量:3
5
作者 肖梦黎 《社科纵横(新理论版)》 2011年第2期129-130,133,共3页
世界著名法学学者富勒教授的在《哈佛法律评论》所发表的名篇洞穴奇案,引发了全世界的无数学人研习者的思考。而对于中国司法语境下应如何解决,却仍是不解之谜。但寻求对于发生在中国的"洞穴奇案"的司法解决途径,仍是我们的... 世界著名法学学者富勒教授的在《哈佛法律评论》所发表的名篇洞穴奇案,引发了全世界的无数学人研习者的思考。而对于中国司法语境下应如何解决,却仍是不解之谜。但寻求对于发生在中国的"洞穴奇案"的司法解决途径,仍是我们的任务。极端条件下当事人不仅面临着生存与为人的两难择决,而且过后还不可避免的会受到法律与社会的"审判"。在分析两个中国的类似案件后,对于此类案件给出我们自己的中国司法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穴奇案 中国困境 司法解读
原文传递
看初中学生如何审议“洞穴奇案”
6
作者 田岗 《当代教育家》 2015年第8期36-37,共2页
我们不但要呼吁,更要及时进行一种踏实的教育,使得学生不只是在理念上,更是在生活的细节上得到"如何成为一个公民"的锻炼。《洞穴奇案》是法学界的一则经典模拟案例。作者构造了一个案件,让嫌疑人是否有罪处在一个两难之间。... 我们不但要呼吁,更要及时进行一种踏实的教育,使得学生不只是在理念上,更是在生活的细节上得到"如何成为一个公民"的锻炼。《洞穴奇案》是法学界的一则经典模拟案例。作者构造了一个案件,让嫌疑人是否有罪处在一个两难之间。我借鉴这个案例开设了一门课程,模拟构造了一个法庭、创办了一份报纸,引导学生在法庭中辩护,在报纸上争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穴奇案 初中学校 情景创设 逻辑思维训练 杀人者 粉丝团 法庭辩论 罗伯特议事规则 一个问题 洞穴探险
原文传递
法理学思考的魅力 被引量:1
7
作者 梁治平 《法制资讯》 2009年第11期33-39,共7页
这里没有陪审团式的审判,更见不到上诉法院精彩纷呈的法官意见,但严谨的法律推理、公开的理性论辩、开放的对话,以及对正义的不断探求,却是必不可少的。保有这些品性和能力,我们虽不能轻易达致正义,但接近正义的希望总不至湮灭于黑暗之中。
关键词 上诉法院 法律推理 美国法律 洞穴奇案 犯罪意图 有罪判决 免责事由 正义观念 一审判决 加害人
原文传递
在常识与逻辑之间的法律论证——以“白云机场案”判决为例 被引量:1
8
作者 胡波 《苏州大学学报(法学版)》 2017年第2期24-39,共16页
"白云机场案"判决书在其法律论证的内部证立过程中直接援引"公共利益"理由驳回原告停止侵权的诉讼请求,难以满足逻辑有效性要求。当法条推演结论与"常识"严重背离时,应重新进入外部证立过程,另寻合适的法... "白云机场案"判决书在其法律论证的内部证立过程中直接援引"公共利益"理由驳回原告停止侵权的诉讼请求,难以满足逻辑有效性要求。当法条推演结论与"常识"严重背离时,应重新进入外部证立过程,另寻合适的法源,或者考虑做限缩解释、扩张解释以及类推适用的可能性,在现行法框架内和法教义学体系内求得妥当的裁判结果。其实,我国《专利法》、《民法通则》和《侵权责任法》均未对停止侵权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加以规定,法官在上述案件中不判决停止侵权并无法律障碍。"白云机场案"判决的论证理路说明知识产权审判中存在忽视逻辑有效性约束和脱离法律条文进行法律论证的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论证 专利法 停止侵害 洞穴奇案
下载PDF
墨家“兼爱”思想研究——基于矛盾性视角
9
作者 马海山 《今古文创》 2022年第30期66-68,共3页
本文从墨家“兼爱”理论入手探究该理论的矛盾性,指出“兼相爱,交相利”这一理论中存在“爱”与“利”不能兼容的矛盾,“爱”是非功利性的,而“利”是非功利性的。并且进一步讨论了现实中存在诸如洞穴奇案等“兼爱”无法实现的场景,以... 本文从墨家“兼爱”理论入手探究该理论的矛盾性,指出“兼相爱,交相利”这一理论中存在“爱”与“利”不能兼容的矛盾,“爱”是非功利性的,而“利”是非功利性的。并且进一步讨论了现实中存在诸如洞穴奇案等“兼爱”无法实现的场景,以及墨子所给出的解决方案并不能保证“兼爱”理论的实行。最后从墨子的阶级视角出发解释了其为何提出这样一个存在张力又难以实施的理论,小手工业主阶层的力量局限和对社会改革的动力不足是其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墨家 兼爱 功利 洞穴奇案 阶级分析
下载PDF
司法表述与司法分析的不同逻辑——以“杜德利案”为中心
10
作者 吕康宁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6-82,163,共7页
女王诉杜德利和斯蒂芬斯案是富勒"洞穴探险者案"思想实验的原型。通过对该案原初判决的研究可以发现,在无先例可以援引时,法官进行司法分析需要权衡不同决策的利害后果,进而选择能够激励对社会有益行为的法律立场;而对判决理... 女王诉杜德利和斯蒂芬斯案是富勒"洞穴探险者案"思想实验的原型。通过对该案原初判决的研究可以发现,在无先例可以援引时,法官进行司法分析需要权衡不同决策的利害后果,进而选择能够激励对社会有益行为的法律立场;而对判决理由的论证所采用的道德性话语表述,则是为了获得服判效果进行的修辞。关于"洞穴探险者案",以富勒为代表的主流观点忽视了司法表述与司法分析的不同逻辑要求,使得一个蕴含着深刻司法智慧的案例成为了悬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法表述 司法分析 道德论 功利论 洞穴奇案
下载PDF
法理思维是什么样的——以“洞穴奇案”的想象和分析为导图
11
作者 陈天翔 《法律方法》 2019年第3期113-131,共19页
抽象归纳方法可以领略法理思维的"神",具象描述方法可以体察法理思维的"形"。形神兼具地认识法理思维是开展法理研究的必要前奏。"洞穴奇案"这一法理学经典为描述法理思维提供了素材。借助"思维导图... 抽象归纳方法可以领略法理思维的"神",具象描述方法可以体察法理思维的"形"。形神兼具地认识法理思维是开展法理研究的必要前奏。"洞穴奇案"这一法理学经典为描述法理思维提供了素材。借助"思维导图"这一工具,可以较为清晰地展现洞穴奇案中的法理思维图景:以法理为中心,以逻辑推理为过程;超越法律思维的线性和法治思维的面性而更加立体;真实存在而不仅仅是一种理论想象;"先天性"的存在且可训练的。如此一来,可以发现,进行法理思维需要有一种批判和反思的精神、发现法理的追求和整合性的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理 法理思维 洞穴奇案 思维导图
原文传递
浅谈《洞穴奇案》中的紧急避险
12
作者 覃楚翔 《文教资料》 2018年第14期75-78,共4页
紧急避险作为刑法中的一种法定免责情形,有着侵犯行为的性质要求等四个构成要件。本文通过彼得·萨伯的《洞穴奇案》的案情和两位法官对探险者所处境遇和所做行为是否成立紧急避险的不同看法引出问题。再探讨紧急避险的定义和性质,... 紧急避险作为刑法中的一种法定免责情形,有着侵犯行为的性质要求等四个构成要件。本文通过彼得·萨伯的《洞穴奇案》的案情和两位法官对探险者所处境遇和所做行为是否成立紧急避险的不同看法引出问题。再探讨紧急避险的定义和性质,论证了探险者们采取行为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是符合紧急避险的构成要件的。然后对"自招危险"和"生命对生命"两个争议点展开论述,论证了两者对紧急避险的构成并不影响。最后站在中国古今法治背景下,得出探险者们的行为是符合古今法治精神的,得出探险者们采取行为为合法性行为。得以论证,《洞穴奇案》中探险者们的行为成立紧急避险的抗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紧急避险 洞穴奇案 自招危险 生命
下载PDF
文比秋水耀天平——佛山中院文化建设纪实
13
作者 蒋安杰 杨帆 黄志庆 《法制资讯》 2011年第4期44-47,共4页
从佛山中院综合大楼二楼大堂步行至西侧的审判大楼,必须途经一条狭长的过道。过道不宽,然而布置得却十分典雅。"德如春风品似白玉、文比秋水心慕青天"、"司法为公、执法为民"……一幅幅高雅的书画作品沿着过道一路... 从佛山中院综合大楼二楼大堂步行至西侧的审判大楼,必须途经一条狭长的过道。过道不宽,然而布置得却十分典雅。"德如春风品似白玉、文比秋水心慕青天"、"司法为公、执法为民"……一幅幅高雅的书画作品沿着过道一路延伸至各个审判庭室。这就是佛山中院的文化长廊,也是法官步行至法庭庭审的日常通道。独特的选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庭室 书画作品 综合大楼 法官职业 审判执行工作 调解方式 精神文化建设 社会效果 洞穴奇案 监察部
原文传递
追寻法律的实质正义——以洞穴奇案为解读视角
14
作者 张祥宇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16年第2期82-86,共5页
法律争议案件按其所涉及的法律关系进行分类,可分为简单案件与复杂案件。洞穴奇案就是复杂案件的一个代表性案例,此案件的争议点在于几名行为人的杀人行为是否构成故意杀人罪。这些争议的观点与论据都是在为实现此个案的正义所付出的努... 法律争议案件按其所涉及的法律关系进行分类,可分为简单案件与复杂案件。洞穴奇案就是复杂案件的一个代表性案例,此案件的争议点在于几名行为人的杀人行为是否构成故意杀人罪。这些争议的观点与论据都是在为实现此个案的正义所付出的努力,目的都是为了追求法律的实质正义。通过对洞穴奇案的解读,可知影响一个裁判的正当性包括许多因素,这些因素中有的是形式上的,有些则是实质上的。一个具有正当性依据的裁判,应当是权衡不同价值取向所最终形成的最具合理性的裁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穴奇案 实质正义 正当性裁判
下载PDF
解读法学名著《洞穴奇案》——论实事求是方法在法学研究中的当代价值
15
作者 潘淼 《法制与经济》 2015年第11期16-18,共3页
"洞穴奇案"是美国法律学家富勒以两个真实案例为基础而重新构造的经典案例,十四位法官围绕罪与非罪、刑罚与执行、问责与赦免基于不同的法哲学立场得出了与众不同但又具备说服力的结论,犹如一场法哲学盛宴。因此,文章以两位... "洞穴奇案"是美国法律学家富勒以两个真实案例为基础而重新构造的经典案例,十四位法官围绕罪与非罪、刑罚与执行、问责与赦免基于不同的法哲学立场得出了与众不同但又具备说服力的结论,犹如一场法哲学盛宴。因此,文章以两位主审法官的意见为切入点,进而论证实事求是这一法哲学方法对于法学研究的当代价值,并试图提出坚持实事求是方法的几点看法和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穴奇案 实事求是方法 法学研究 当代价值
下载PDF
“人相食”:中国史中的一个固有表述及其法理
16
作者 易江波 《人大法律评论》 CSSCI 2015年第2期139-155,共17页
中国法律传统中的"人相食"话语已逐渐生长为中国古代法律制度和思想史上的一个观念和意义系统。以人类对"人相食"的怵惕哀矜的基本情感为起点,视其为常态化的规则、秩序与正义崩溃的表征,引发对执政者施政过程与绩... 中国法律传统中的"人相食"话语已逐渐生长为中国古代法律制度和思想史上的一个观念和意义系统。以人类对"人相食"的怵惕哀矜的基本情感为起点,视其为常态化的规则、秩序与正义崩溃的表征,引发对执政者施政过程与绩效的批判检讨,强调政经文化精英乃至天下普通个体在世乱之际的责任担当,是这个话语和观念系统的主流蕴义。"人相食"的非司法化,是中国传统法文化的一个规律。"仁"被赋予规则、秩序与正义的根基的属性,这是儒家在"人相食"的话语系统的讨论中凸现的一个本土政治法律命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相食 中国法律传统 洞穴奇案 合法性
原文传递
日常语言哲学视域下的洞穴奇案
17
作者 高礼杰 陈一萍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2期53-57,共5页
洞穴奇案中,法官得出有罪与无罪的意见各半,最终做出有罪判决。但超过九成的民众认为本案被告无罪。法官的专业意见和民众的日常直觉之间似乎存在一定距离。为了理解这种意见差异的成因,可以从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遵循规则及悖论的角度,... 洞穴奇案中,法官得出有罪与无罪的意见各半,最终做出有罪判决。但超过九成的民众认为本案被告无罪。法官的专业意见和民众的日常直觉之间似乎存在一定距离。为了理解这种意见差异的成因,可以从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遵循规则及悖论的角度,分析作为一般社会规则的法律及其例外,进而从概念及其一般经验基础的角度讨论"故意"的概念,最终得出洞穴奇案中被告无罪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穴奇案 日常语言哲学 概念 生活经验 故意
下载PDF
法律学说史在法律教育中的存在意义——从洞穴奇案说开去
18
作者 张富利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2年第6期123-123,共1页
在法律教育中,普遍轻视法律学说史地位的现象普遍存在。作者从洞穴奇案作为开始,探讨法律学说史在法学教育中的地位及不可替代性,以期对当下的法学教育以警醒。以法律学说史为代表的法学知识对法律学人的品格建构和未来发展有着不可... 在法律教育中,普遍轻视法律学说史地位的现象普遍存在。作者从洞穴奇案作为开始,探讨法律学说史在法学教育中的地位及不可替代性,以期对当下的法学教育以警醒。以法律学说史为代表的法学知识对法律学人的品格建构和未来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穴奇案 理论 学说史
下载PDF
浅析法律实用主义的主要思想——从法律实用主义看“洞穴奇案”
19
作者 朱枫 《才智》 2013年第32期238-238,共1页
富勒在其旷世的假象公案中,创造了"汉迪"法官这一形象。作为典型法律现实主义与实用主义者,汉迪大法官认为如果用常识来判断洞穴奇案将轻而易举地做出被告谋杀威特摩尔罪名不成立的判决。法律不是束之高阁的佛经,必须运用在... 富勒在其旷世的假象公案中,创造了"汉迪"法官这一形象。作为典型法律现实主义与实用主义者,汉迪大法官认为如果用常识来判断洞穴奇案将轻而易举地做出被告谋杀威特摩尔罪名不成立的判决。法律不是束之高阁的佛经,必须运用在实践中才能体现出它的价值,这也就要求了法官需要根据案件的情况来对法律进行不断地完善,并使其不断地发展。在洞穴奇案中,由于案件的特殊性以及被告当时所处于的环境,汉迪法官认为,不得不根据案件的情况,对法律的适用进行一定的变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穴奇案 法律实用主义 主要思想
原文传递
国际工程的文化属性和法务属性
20
作者 丁荣贵 《项目管理评论》 2020年第3期1-1,共1页
美国法学家彼得·萨伯(Peter Suber)写过一本名为《洞穴奇案》的书,该书是西方法学院学生的必读书。书中提供了14位法官对同一个案件各不相同的判决书,这些不同的判决都是基于法官们对法律精神和立法目的、这起案件是否适用于成文... 美国法学家彼得·萨伯(Peter Suber)写过一本名为《洞穴奇案》的书,该书是西方法学院学生的必读书。书中提供了14位法官对同一个案件各不相同的判决书,这些不同的判决都是基于法官们对法律精神和立法目的、这起案件是否适用于成文法或自然法、这起案件是否属于自我防卫及是否属于紧急避险等方面的不同理解而做出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法学家 立法目的 洞穴奇案 自然法 成文法 自我防卫 判决书 文化属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