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计、家屋及节庆文化象征:江永勾蓝瑶洗泥节变迁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冯智明 秦炜棋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45-151,共7页
作为文化象征系统的传统节日是社会文化的集聚场域,理解其变迁过程,必须从探究地方生计方式、经济结构与社会关系入手。勾蓝瑶生计、家屋与节庆文化象征形成紧密的互构共生关系。洗泥节起源于稻作农耕及基于此的村寨--牛庄屋二分家屋居... 作为文化象征系统的传统节日是社会文化的集聚场域,理解其变迁过程,必须从探究地方生计方式、经济结构与社会关系入手。勾蓝瑶生计、家屋与节庆文化象征形成紧密的互构共生关系。洗泥节起源于稻作农耕及基于此的村寨--牛庄屋二分家屋居住模式;同时,生计转型导致节日文化变迁,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稻作式微、牛庄屋弃用影响了洗泥节集体活动的中止;而21世纪以来的传统文化复兴风潮和旅游新业态促进了洗泥节的复兴与文化象征重构。经过有选择性地对"可参观性"项目的主题化整合与符号化展示,节日遗产由内部资源转化为公共商品,被赋予多重当代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计 家屋 象征 勾蓝瑶
原文传递
秩序的“平衡”:“非遗”文化中的官方-民间仪式传播——基于湖南江永“洗泥节”个案
2
作者 林伟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94-98,共5页
“洗泥节”是勾蓝瑶寨的传统节日,其表现为以“稻作”为核心的时序性、以“饶龙”为表征的空间结构性、以“洗泥宴”为契机的社交维系。本文以仪式传播为视角,发现官方仪式传播以节日话语宣传、增设活动内容、扩宽节庆时空边界为主体性... “洗泥节”是勾蓝瑶寨的传统节日,其表现为以“稻作”为核心的时序性、以“饶龙”为表征的空间结构性、以“洗泥宴”为契机的社交维系。本文以仪式传播为视角,发现官方仪式传播以节日话语宣传、增设活动内容、扩宽节庆时空边界为主体性功能;民间仪式传播侧重呈现村民日常生活,增强节日内涵的“原真”。媒介的社会调动功能重构节庆仪式传播的新方式为“非遗”传承提供机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官方仪式传播 民间仪式传播 “非遗”
下载PDF
非遗保护实践中的社区参与能力培育研究——以湖南江永勾蓝瑶洗泥节为例
3
作者 罗新丹 谢耀龙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6期42-50,共9页
文章以勾蓝瑶洗泥节为例,探讨非遗保护实践中社区参与能力培育的相关问题。由勾蓝瑶寨人民群众自主成立的表演合作社具有民间组织的雏形,且寨子中已有一批具有较强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地方人士。从瑶寨目前情况来看,当地政府可以转变角色... 文章以勾蓝瑶洗泥节为例,探讨非遗保护实践中社区参与能力培育的相关问题。由勾蓝瑶寨人民群众自主成立的表演合作社具有民间组织的雏形,且寨子中已有一批具有较强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地方人士。从瑶寨目前情况来看,当地政府可以转变角色,为地方人民群众在非遗保护实践中发挥应有作用提供更加广阔的舞台。笔者认为,地方人士在培育民间组织中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当地人民群众以“家族”为单位轮流参与非遗保护实践,地方政府积极构建洗泥节人才教育与培养机制。这是目前增强作为勾蓝瑶寨民间组织的表演合作社的活力、创新民间组织制度和吸引更多当地人民群众参与非遗保护实践的重要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勾蓝瑶 社区参与 非遗保护
下载PDF
利益相关者理论视角下非遗保护性旅游开发研究——以湖南勾蓝瑶洗泥节为例
4
作者 胡宏猛 侯玉霞 《广西职业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第4期39-46,69,共9页
非遗旅游是建立在非遗资源开发基础上的文化旅游消费形式,对实现非遗价值最大化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以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勾蓝瑶洗泥节为研究对象,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梳理洗泥节的历史文化内涵与保护性旅游开发模... 非遗旅游是建立在非遗资源开发基础上的文化旅游消费形式,对实现非遗价值最大化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以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勾蓝瑶洗泥节为研究对象,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梳理洗泥节的历史文化内涵与保护性旅游开发模式,分析其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所面临的冲突,并从传承人、政府部门、旅游企业、社区居民、民间组织等利益主体视角出发,提出非遗保护性旅游开发可持续发展路径,以期促进洗泥节文化与当地经济社会的多维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益相关者理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 旅游开发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