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诗词里的横泾
1
作者 孔欣 《江苏地方志》 2023年第6期76-78,共3页
横泾街道位于苏州市吴中区西南部,南濒东太湖,北依尧峰山,是个名副其实的江南鱼米之乡。横泾历史悠久,然清代以前鲜有专门的志书关注,直到清柳商贤编纂的《横金志》问世,横泾才有了系统、全面介绍。横泾原作横金,据《横金志》卷首记载:... 横泾街道位于苏州市吴中区西南部,南濒东太湖,北依尧峰山,是个名副其实的江南鱼米之乡。横泾历史悠久,然清代以前鲜有专门的志书关注,直到清柳商贤编纂的《横金志》问世,横泾才有了系统、全面介绍。横泾原作横金,据《横金志》卷首记载:“横金之名一见于《苏子夷集》,所谓‘浮轻舟,出横金口’者是也。一见于《夷坚志》,所谓‘寓居横金市’是也。郡邑志皆作横金,无异词,惟《筹海图编》作横泾,后出之书,望文生义,不足据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以前 泾原 《夷坚志》 金志 东太湖 《筹海图编》 志书 望文生义
下载PDF
海原县古城寨堡遗址考释 被引量:3
2
作者 米寿祺 黄自修 许汝通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1990年第1期46-48,共3页
西安州城公元1098年(宋元符元年)12月,宋朝占据了天都地区(今海原县)。次年,集环庆、熙河、(?)凤、泾原4路军队5万余人,于南牟会、洒水平、秋苇川构筑城寨。南牟会城历时4月完工。诏南牟会新城赐名西安州。
关键词 南牟会新城 南牟会城 天都山 天都寨 泾原 赐名 环庆 固原州志 寨堡 地理志
下载PDF
北宋路制简论 被引量:2
3
作者 张德昌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5年第3期74-82,共9页
路制是北宋王朝的一项重要制度。 北宋王朝分路,以转运司为主,除此而外,尚有因军事而设之路。清代著名学者钱大昕曾说:“志(指《宋史》地理志)所云路者,以转运司所辖言之。若庆历元年分陕西沿边为秦风、泾原、环庆、鄜延四路,八年河北... 路制是北宋王朝的一项重要制度。 北宋王朝分路,以转运司为主,除此而外,尚有因军事而设之路。清代著名学者钱大昕曾说:“志(指《宋史》地理志)所云路者,以转运司所辖言之。若庆历元年分陕西沿边为秦风、泾原、环庆、鄜延四路,八年河北置大名、高阳关,真定,定州四路,熙宁五年陕西又置熙河路,此特为军事而设,……故不在十八路、二十三路之数。”〈1〉因军事而设之路,情况相当复杂,兴废不常,且非全国性制度,而转运使之路则是北宋的一项长期的全国性的地方区划,本文所论述的范围,仅限于后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宋王朝 熙宁五年 《宋史》 泾原 太平兴国 提点刑狱 地理志 随军转运使 环庆 监司
下载PDF
发挥文物优势 打造精品展览——宁夏固原博物馆“千年固原丝路华章”展览纪实 被引量:1
4
作者 王效军 《文物天地》 2017年第9期10-13,共4页
固原地处宁夏南部山区(辖原州、西吉、隆德、泾原、彭阳一区四县),曾是古代中国西北重镇之一,又是"丝绸之路"东段北道必经之地,古人以"据八郡之肩背,绾三镇之要膂"来形容其地理位置之重要。古代历史上,中原农耕民族、草原游牧民... 固原地处宁夏南部山区(辖原州、西吉、隆德、泾原、彭阳一区四县),曾是古代中国西北重镇之一,又是"丝绸之路"东段北道必经之地,古人以"据八郡之肩背,绾三镇之要膂"来形容其地理位置之重要。古代历史上,中原农耕民族、草原游牧民族以及西域各族在这里曾有着频繁的交往,各种文化互相碰撞、融合,形成了不同历史时期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原博物馆 宁夏南部山区 农耕民族 地方文化 西吉 中国西北 彭阳 泾原 历史时期 隆德
原文传递
唐代《康志睦墓志》考释--兼论中晚唐政局的相关问题
5
作者 何如月 邓梦园 《唐宋历史评论》 2022年第2期189-204,共16页
唐《康志睦墓志》,首题为“大唐故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尚书左仆射四镇北庭行军兼泾原等州节度营田观察处置使使持节泾州诸军事泾州刺史御史大夫上柱国会稽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赠司空康公墓志铭并序”。墓志青石质,长77.5cm、宽78cm、厚12cm... 唐《康志睦墓志》,首题为“大唐故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尚书左仆射四镇北庭行军兼泾原等州节度营田观察处置使使持节泾州诸军事泾州刺史御史大夫上柱国会稽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赠司空康公墓志铭并序”。墓志青石质,长77.5cm、宽78cm、厚12cm,现藏于西安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见图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禄大夫 使持节 上柱国 开国公 左仆射 青石质 泾原 会稽郡
下载PDF
马燧征讨李怀光之叛探赜
6
作者 刘永强 《唐史论丛》 2022年第2期3-18,共16页
李怀光之叛,自兴元元年(784)二月至贞元元年(785)八月,历时一年半,是继四镇之乱、泾原之乱后的又一次动乱。学界研究的关注点在于李怀光叛乱的原因,而对叛乱的平定着墨不多[1]。事实上,李怀光所统朔方军久经沙场,战斗力强悍,在战场上横... 李怀光之叛,自兴元元年(784)二月至贞元元年(785)八月,历时一年半,是继四镇之乱、泾原之乱后的又一次动乱。学界研究的关注点在于李怀光叛乱的原因,而对叛乱的平定着墨不多[1]。事实上,李怀光所统朔方军久经沙场,战斗力强悍,在战场上横行无忌,给唐廷以巨大冲击。在唐廷束手无策之际,河东镇主帅马燧甫一出兵,便攻克绛州,“获甲首千余数,凶徒夺气矣”[2],沉重打击了李怀光气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怀光 朔方军 唐廷 甲首 泾原 贞元元年 叛乱 河东镇
原文传递
再论李怀光之叛
7
作者 王效锋 《乾陵文化研究》 2017年第1期101-107,共7页
'泾原兵变'的爆发使得建中削藩战争被中断,唐德宗君臣逃亡奉天(今陕西乾县),并遭到朱泚叛军的围攻。削藩战场的军队回援后,局势稍有缓解,而李怀光之叛使得唐廷再次陷入危机。关于'李怀光之叛',过去一般认为是由于李怀... '泾原兵变'的爆发使得建中削藩战争被中断,唐德宗君臣逃亡奉天(今陕西乾县),并遭到朱泚叛军的围攻。削藩战场的军队回援后,局势稍有缓解,而李怀光之叛使得唐廷再次陷入危机。关于'李怀光之叛',过去一般认为是由于李怀光对权臣卢杞等的攻击而引起德宗的猜疑所导致,陈寅恪先生在上世纪30年代则认为唐廷对朔方军的'粮赐不均'是导致李怀光之叛的根源。此文一扫前人之成见,可惜并未将该问题展开、详细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军队 中断 叛的 粮赐 乾县 奉天 君臣 泾原 叛军
原文传递
唐德宗“奉天保卫战”述论
8
作者 王效锋 《乾陵文化研究》 2010年第1期180-185,共6页
唐建中四年(783)十月三日'泾原兵变'发生以后,德宗出逃奉天(今陕西乾县)。不久,唐旧臣朱泚称帝,旋展开对奉天城的围攻,德宗君臣在极端不利的条件下据守奉天城四十余天,直待到唐将李怀光西返,才解德宗绝境,我们将这段时间发生在... 唐建中四年(783)十月三日'泾原兵变'发生以后,德宗出逃奉天(今陕西乾县)。不久,唐旧臣朱泚称帝,旋展开对奉天城的围攻,德宗君臣在极端不利的条件下据守奉天城四十余天,直待到唐将李怀光西返,才解德宗绝境,我们将这段时间发生在唐德宗君臣与朱泚叛军间的激烈战事,称作'奉天保卫战'。关于'奉天保卫战'这一历史事件,两《唐书》、《通鉴》等主要史料均作了一定程度的描述和评价,当时唐人记录此事件的专著,并保留至今者,则有赵元一的《奉天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评价 称帝 事件 乾县 记录 奉天 泾原 君臣
原文传递
段秀实:夺笏击贼 壮烈殉国
9
作者 刘立祥 《文史天地》 2020年第2期41-45,共5页
段秀实(719-783年),字成公,陇州汧阳(今陕西千阳)人,原籍姑臧(治今甘肃武威市)。历任安西府别将、节度使判官、泾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四镇北庭行军及泾原郑颍节度使、司农卿等职,封张掖郡王,追授太尉,谥号"忠烈"。段秀实是唐... 段秀实(719-783年),字成公,陇州汧阳(今陕西千阳)人,原籍姑臧(治今甘肃武威市)。历任安西府别将、节度使判官、泾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四镇北庭行军及泾原郑颍节度使、司农卿等职,封张掖郡王,追授太尉,谥号"忠烈"。段秀实是唐朝中叶名将,功绩卓著,以夺取象笏痛击叛臣朱泚而壮烈殉国,名标青史,光耀千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农卿 泾原 姑臧 名标青史 郡王 北庭 甘肃武威 节度使
原文传递
唐代神策军建中四年汝州“扈涧之败”史实考辨
10
作者 黄楼 《唐史论丛》 CSSCI 2015年第1期170-178,共9页
唐德宗建中四年淮西李希烈叛,四月德宗以哥舒曜将禁军万余人出讨,哥舒曜收复汝州,后被李希烈将兵三万困于襄城。九月德宗命河南都统、宣武节度使李勉与神策将刘德信等将兵解襄城之围。刘德信等援军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扈涧为李希... 唐德宗建中四年淮西李希烈叛,四月德宗以哥舒曜将禁军万余人出讨,哥舒曜收复汝州,后被李希烈将兵三万困于襄城。九月德宗命河南都统、宣武节度使李勉与神策将刘德信等将兵解襄城之围。刘德信等援军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扈涧为李希烈将李克诚伏击,官军大败,遗弃辎重甚众,是为扈涧之败。扈涧之败是历史上唐军在淮西战场上一次重大失利,因扈涧之败,襄城更为危急,德宗急调泾原五千士卒驰援襄城,结果路经长安时士卒倒戈哗变,德宗仓皇出奔奉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策军 刘德信 李希烈 德宗 哥舒曜 高秉 淮西 东渭桥 泾原 唐军
原文传递
论曲端
11
作者 王智勇 《宋代文化研究》 1999年第1期95-101,共7页
曲端是南宋初年宋军将领中颇为引人注目的人物,在建炎、绍兴年间这个充满动荡、巨变的时代,以曲端为统帅的泾原军作为这一时期川陕战场抗击金军的主力,屡挫金军。因此,当这个曾经咤叱风云的人物被张浚以'谋反'之名诛杀后,就给... 曲端是南宋初年宋军将领中颇为引人注目的人物,在建炎、绍兴年间这个充满动荡、巨变的时代,以曲端为统帅的泾原军作为这一时期川陕战场抗击金军的主力,屡挫金军。因此,当这个曾经咤叱风云的人物被张浚以'谋反'之名诛杀后,就给后人留下了无限的感慨和不平。宋人周密曾说:'曲端之死,时论或以为冤,而《四朝国史》端本传之论乃曰:‘曲端之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之论 人物 主力 时论 曲端 建炎 金军 泾原
原文传递
泾原与长安——马璘豪华中堂遭拆毁的背后
12
作者 宁欣 《唐宋历史评论》 2019年第1期86-100,共15页
以泾原第一任节度使马璘为代表的西北诸镇,实际上,与长安和中央禁军都有密切的联系。他们的任职地会远离京师,但他们的仕途沉浮、政治与社会资源,甚至是生活重心,都与长安休戚相关。本文即从马璘豪华中堂遭拆毁这一事件入手,从不同侧面... 以泾原第一任节度使马璘为代表的西北诸镇,实际上,与长安和中央禁军都有密切的联系。他们的任职地会远离京师,但他们的仕途沉浮、政治与社会资源,甚至是生活重心,都与长安休戚相关。本文即从马璘豪华中堂遭拆毁这一事件入手,从不同侧面揭示从节度使到下层军士与长安的种种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璘 唐朝政治 泾原 长安
下载PDF
北宋泾原—熙河边面交通路线探析
13
作者 余晟 《西夏研究》 2021年第1期71-77,共7页
元丰伐夏时期,李宪通过实际军事行动,证明了泾原—熙河之间边面交通线实现连接的可能性。宋哲宗“绍圣开边”后,宋人依照实际地理条件,通过修筑泾原西安州至熙河安西城一线堡寨群,确立了两路边面交通路线,完成了“边面相接”的战略构想... 元丰伐夏时期,李宪通过实际军事行动,证明了泾原—熙河之间边面交通线实现连接的可能性。宋哲宗“绍圣开边”后,宋人依照实际地理条件,通过修筑泾原西安州至熙河安西城一线堡寨群,确立了两路边面交通路线,完成了“边面相接”的战略构想。其大致走向为西安州西行至会州,尔后沿西南向前进至安西城。泾原—熙河边面交通线的成功连接使得北宋获得了屏障秦凤、重创西夏经济、夺占蕃部与享有天险等重大战略收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泾原 熙河 交通路线 边面相接 宋夏战争
下载PDF
李唐宗室《李僅墓志》与《李傀墓志》钩沉
14
作者 樊波 《乾陵文化研究》 2007年第1期144-147,共4页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十月,原本派往襄阳以解襄阳之围的泾原兵在经过长安时发生叛乱,迫使德宗率众逃往奉天,史称'泾师之变'。叛军拥立朱泚为帝,自称大秦皇帝,当年建元为应天元年。次年正月一日,改国号为汉,改元天皇。四月二十八...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十月,原本派往襄阳以解襄阳之围的泾原兵在经过长安时发生叛乱,迫使德宗率众逃往奉天,史称'泾师之变'。叛军拥立朱泚为帝,自称大秦皇帝,当年建元为应天元年。次年正月一日,改国号为汉,改元天皇。四月二十八日官军收复京师,朱泚仓皇西逃,途中被部属杀死。朱泚伪政权存在仅有数月,故冠以朱泚年号的文物十分稀见。检唐墓志,其中有署朱泚应天元年的《李僅墓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师 伪政权 宗室 墓志 襄阳 泾原 泾师
原文传递
绝代名姬杜秋娘(选载)
15
作者 庐山 《金山》 2009年第2期43-45,共3页
一个是大唐帝国的中兴皇帝。一个是才貌双全的江湖艺伎。唐宪宗和杜秋娘谱写出了一曲荡气回肠的优美诗篇。藩镇割据,政局动乱,宫廷政变,刀光剑影。全书行云流水般描写了那个喧嚣的年代和那个年代刻骨铭心的爱情。
关键词 大唐帝国 德宗 泾原 藩镇割据 白志贞 霍仙鸣 李辅国 程元振 宰相府 河朔
原文传递
读《唐陆耽墓志》札记
16
作者 许超雄 《陕西历史博物馆论丛》 2020年第1期-,共7页
《唐故四镇北庭行军泾原渭武等州节度营田观察处置等使中散大夫检校左散骑常侍使持节泾州诸军事兼泾州刺史御史大夫上柱国赐紫金鱼袋赠工部尚书吴郡陆公墓志铭》(简称《唐陆耽墓志》),藏于陕西师范大学博物馆,图版收录于赵君平、赵文成... 《唐故四镇北庭行军泾原渭武等州节度营田观察处置等使中散大夫检校左散骑常侍使持节泾州诸军事兼泾州刺史御史大夫上柱国赐紫金鱼袋赠工部尚书吴郡陆公墓志铭》(简称《唐陆耽墓志》),藏于陕西师范大学博物馆,图版收录于赵君平、赵文成主编《秦晋豫新出墓志搜佚续编》一书。①李宗俊《唐陆耽墓志考释》一文曾对陆耽的生平及盐州筑城等问题有所考证。②本文在李先生研究的基础上对陆耽墓志涉及的家世及仕宦问题作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部尚书 散骑常侍 使持节 上柱国 泾原 盐州 北庭 中散大夫
原文传递
和蕃使崔汉衡考——以新出土《崔汉衡墓志》为中心 被引量:5
17
作者 吴炯炯 《中国藏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13-125,共13页
崔汉衡曾于唐代宗、德宗朝4次出使吐蕃,两度参与唐蕃会盟,是中唐时期唐蕃交往活动中的重要参与者,为促进唐蕃关系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河南洛阳出土的崔汉衡墓志,为研究崔汉衡的家族世系、生平仕履等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利用《崔汉... 崔汉衡曾于唐代宗、德宗朝4次出使吐蕃,两度参与唐蕃会盟,是中唐时期唐蕃交往活动中的重要参与者,为促进唐蕃关系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河南洛阳出土的崔汉衡墓志,为研究崔汉衡的家族世系、生平仕履等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利用《崔汉衡墓志》中的记载,及该家族其他成员墓志的记载,大致可以复原正史中原本断裂的崔汉衡与其五世祖之间的世系传承。结合传世文献的记载,除了可以考察崔汉衡一生的仕宦履历外,也可以帮助解读在一些事关唐蕃关系的大事件中,崔汉衡所发挥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崔汉衡 《崔汉衡墓志》 和蕃使 清水会盟 泾原事变 平凉劫盟
原文传递
唐代泾原节度使设置原因考辨 被引量:3
18
作者 李新贵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32-136,共5页
泾原是安史之乱平定后设置在京城西北的重镇之一,是唐朝中晚期西北边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设置,是唐代宗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结果,代宗及宰相元载在除去干政宦官的过程中将京城周围的中立藩镇迁往西北边疆;而泾州在防御吐蕃方面的... 泾原是安史之乱平定后设置在京城西北的重镇之一,是唐朝中晚期西北边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设置,是唐代宗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结果,代宗及宰相元载在除去干政宦官的过程中将京城周围的中立藩镇迁往西北边疆;而泾州在防御吐蕃方面的特殊军事地位,则成为他们设置泾原节度使进而迁徙这些藩镇的借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泾原节度使 泾州 大历三年
下载PDF
关于唐泾原节度使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3
19
作者 刘锦增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6年第1期119-124,共6页
泾原节度使的设置是唐中期社会政治环境、唐中央政府军事战略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有唐一代,至少有44人或45人曾担任泾原节度使,而非以往学者统计的41人。泾原镇历任节度使在位期间采取了一系列促进泾原地区发展的措施,不仅抵御... 泾原节度使的设置是唐中期社会政治环境、唐中央政府军事战略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有唐一代,至少有44人或45人曾担任泾原节度使,而非以往学者统计的41人。泾原镇历任节度使在位期间采取了一系列促进泾原地区发展的措施,不仅抵御了吐蕃对这一地区的进犯,更有效地促进了泾原地区的发展,基本达到了唐中央政府拱卫京师、防御吐蕃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泾州 原州 泾原节度使 吐蕃
下载PDF
论包佶、李纾与贞元诗风 被引量:2
20
作者 胡可先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37-50,323,共14页
新出土的《郭晞墓志》,叙述了郭晞一生由戎马弓刀到弦觞风月的变化过程。这一转变的政治契机是"泾原兵变",文学契机是与李纾、包佶的交游关系。以《郭晞墓志》为切入点,以"泾原之变"这一重要政治事件为考察背景,以... 新出土的《郭晞墓志》,叙述了郭晞一生由戎马弓刀到弦觞风月的变化过程。这一转变的政治契机是"泾原兵变",文学契机是与李纾、包佶的交游关系。以《郭晞墓志》为切入点,以"泾原之变"这一重要政治事件为考察背景,以包佶、李纾的文学影响为基础以研究贞元文学,是一个特殊的视角。具体的关注目标集中于三个方面:一是"泾原之变"与"尚荡"之风的形成,二是包佶、李纾与贞元诗坛的关系,三是"贞元之风尚荡"的文学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晞墓志》 泾原之变 包佶 李纾 贞元诗风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