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印度·卫藏·敦煌的波罗-中亚艺术风格论 被引量:18
1
作者 张亚莎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8,共8页
卫藏的波罗 中亚艺术风格的形成与印度、敦煌佛教艺术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 ,9~ 1 1世纪间 ,西北诸族间的佛教艺术通过丝绸之路联系起来 ,印度波罗艺术也通过这条通道进入中国 ,在敦煌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物。本文认为 ,波罗 中亚艺术... 卫藏的波罗 中亚艺术风格的形成与印度、敦煌佛教艺术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 ,9~ 1 1世纪间 ,西北诸族间的佛教艺术通过丝绸之路联系起来 ,印度波罗艺术也通过这条通道进入中国 ,在敦煌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物。本文认为 ,波罗 中亚艺术风格的酝酿合成是由西北吐蕃完成的 ,之后又通过“下路弘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 波罗艺术 卫藏 敦煌 丝绸之路
下载PDF
古印度佛像影响中国的三次高峰 被引量:7
2
作者 阮荣春 张同标 《艺苑》 2011年第5期6-10,共5页
古印度佛像的大发展时期,分别形成于贵霜时代、笈多时代、波罗时代,并辐射到中国,形成了影响中国佛教艺术的三次高峰。中国佛像艺术在"师仿"与"新创"两个层面上受古印度的影响,这说明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外部动力,... 古印度佛像的大发展时期,分别形成于贵霜时代、笈多时代、波罗时代,并辐射到中国,形成了影响中国佛教艺术的三次高峰。中国佛像艺术在"师仿"与"新创"两个层面上受古印度的影响,这说明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外部动力,以及吸纳改造外来元素的内部动力。中国佛教艺术的兴衰与古印度基本同步。在中国,虽然师仿与新创是同时并存的,但是,中国的新创历程也同样若隐若现地受到古印度的影响。新创重于师仿,而新创的基本却是源于古印度的。古印度佛教艺术衰落之后,中国的佛教艺术也随之丧失了发展的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艺术 贵霜艺术 笈多艺术 波罗艺术 中印文化交流
下载PDF
11世纪卫藏波罗样式考述 被引量:3
3
作者 张亚莎 《藏学学刊》 2004年第1期121-133,302-303,共15页
11世纪卫藏并存着两种与东印度佛教艺术相关的艺术类型,彼此的区别在于东印度波罗艺术风格中是否融入了'中亚'的艺术因素或样式,第一种类型即'萨玛达类型'艺术的突出特点便是其东印度艺术风格中已融入较浓厚的'中亚... 11世纪卫藏并存着两种与东印度佛教艺术相关的艺术类型,彼此的区别在于东印度波罗艺术风格中是否融入了'中亚'的艺术因素或样式,第一种类型即'萨玛达类型'艺术的突出特点便是其东印度艺术风格中已融入较浓厚的'中亚'艺术因素,主要流行于11世纪之内,其流行时期与卫藏'下路弘法'的活动时期相一致,第二种类型'大昭寺二期类型'出现得晚(11世纪后期),是印度高僧阿底峡入藏传教(1045年)之后直接带入卫藏的新的波罗之风。同时作者讨论了两种类型不同的艺术传承,指出晚唐以后的敦煌也深受波罗密教艺术影响,但并不是通过吐蕃这条线索进入的,当9世纪中叶至11世纪中叶这两百余年印藏彼此不通的历史时期内,西北的丝绸之路曾是印度波罗艺术进入中国的主要通道,甚至可能是唯一的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罗艺术 萨玛达类型 大昭寺二期类型 阿底峡
原文传递
文化融合视野下的敦煌藏传佛教壁画舞姿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靳昊 汪雪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71-80,共10页
敦煌壁画中的藏传佛教图像是古印度波罗艺术、藏传佛教仪轨与汉地美学思想相融合的产物。藏传佛教壁画舞姿以“开胯式”的腿姿与夸张的“三屈式”身姿为显要特征,其核心要素在8世纪以降的波罗艺术中业已成型,并在卫藏地区有所强化。敦... 敦煌壁画中的藏传佛教图像是古印度波罗艺术、藏传佛教仪轨与汉地美学思想相融合的产物。藏传佛教壁画舞姿以“开胯式”的腿姿与夸张的“三屈式”身姿为显要特征,其核心要素在8世纪以降的波罗艺术中业已成型,并在卫藏地区有所强化。敦煌壁画中舞者的身色身姿、空间布局、思想理论与实证修习的结合等方面承继了藏传佛教的造像传统,并在乐器类、供器类、法器类舞具的使用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为研究西夏至元代敦煌与周边地区的宗教乐舞、相关礼仪及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图像史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石窟 波罗艺术 刚舞 哈他瑜伽 敦煌舞
原文传递
11世纪卫藏地区艺术多元化交融历程之映像夏鲁寺11世纪艺术编年史考述
5
作者 张亚莎 罗延焱 《西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6-89,M0005,共15页
11世纪的夏鲁寺壁画艺术分为1020年代、1040年代以及1080年代以后三个发展时期,经历过三种风格的演变与叠加,首先是波罗—中亚艺术风格中的早期“萨玛达类型”,中期出现直接来自印度的相对纯粹的波罗艺术风格,后期则是与扎塘寺壁画相类... 11世纪的夏鲁寺壁画艺术分为1020年代、1040年代以及1080年代以后三个发展时期,经历过三种风格的演变与叠加,首先是波罗—中亚艺术风格中的早期“萨玛达类型”,中期出现直接来自印度的相对纯粹的波罗艺术风格,后期则是与扎塘寺壁画相类似的11世纪末叶夏鲁寺特有的综合艺术样式。夏鲁寺位于上、下两路弘法的交汇处,同时还与南亚建立关系,因而成为11世纪后弘期东、西、南三方的衔接点。这些充分展示了11世纪卫藏腹地年楚河流域曾有过多民族、多文化交流融合的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藏 夏鲁寺壁画 波罗—中亚艺术样式 波罗艺术风格
下载PDF
试论11~13世纪卫藏佛教艺术中的有关波罗艺术风格 被引量:2
6
作者 英卫峰 《西藏研究》 CSSCI 2008年第4期34-41,共8页
11~13世纪卫藏与波罗艺术有关的佛教艺术明显存在两种风格:一是波罗艺术风格,这种艺术风格受到东印度波罗王朝佛教艺术的影响,可能在"前弘期"就已经存在,并且于"后弘期"初期再次进入卫藏,传入的路线也许不只一条,... 11~13世纪卫藏与波罗艺术有关的佛教艺术明显存在两种风格:一是波罗艺术风格,这种艺术风格受到东印度波罗王朝佛教艺术的影响,可能在"前弘期"就已经存在,并且于"后弘期"初期再次进入卫藏,传入的路线也许不只一条,这种艺术风格一直延续到13世纪初期;另一种艺术风格形成于卫藏地区,主要受到西域、中亚佛教艺术的影响,被称为中亚——波罗风格,是通过于阗的艺术家或者是在来自中亚的艺术家的参与下完成的,在其传入卫藏的过程中西藏西部地区曾经起到过重要的中转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藏 波罗艺术风格 中亚——波罗风格
下载PDF
西方美术史在中国的早期译介与调适——以吕澂《西洋美术史》为中心 被引量:1
7
作者 胡荣 《美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8-77,共10页
中国最早接受美术史观念并尝试美术史译述的,是美术教育界的先行者。其中作为教材出版、并首次冠以“西洋美术史”一名的著作,是曾任教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的吕澂编译、1922年于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西洋美术史》。该书以法国考古学家、艺术... 中国最早接受美术史观念并尝试美术史译述的,是美术教育界的先行者。其中作为教材出版、并首次冠以“西洋美术史”一名的著作,是曾任教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的吕澂编译、1922年于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西洋美术史》。该书以法国考古学家、艺术史学者赖那克风行一时的专著《阿波罗:造型艺术通史》的1914年英译本为主体,综合参照欧美及日本多部美术史论著编译而成。在编译该书的过程中,吕澂秉承博览精取的原则,通过章节的增删、内容的取舍以及改写创造等方式,自觉地对舶来的西方美术史论述进行了演示和阐发,以及适应于时代、国情和民族文化接受的调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澂 西洋美术史 赖那克 波罗艺术
原文传递
扎塘寺壁画艺术渊源再探 被引量:4
8
作者 张亚莎 威丽斯 《中国藏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77-187,219,220,共13页
扎塘寺壁画在11世纪卫藏艺术环境中存在“孤立性”:扎塘寺壁画所代表的“波罗—中亚”艺术风格在11世纪卫藏并不具备普遍性。它与11世纪出现在卫藏的大昭寺壁画与唐卡遗存,时空背景相同却缺乏可比性,造型风格也明显不同;即使是被认为关... 扎塘寺壁画在11世纪卫藏艺术环境中存在“孤立性”:扎塘寺壁画所代表的“波罗—中亚”艺术风格在11世纪卫藏并不具备普遍性。它与11世纪出现在卫藏的大昭寺壁画与唐卡遗存,时空背景相同却缺乏可比性,造型风格也明显不同;即使是被认为关系密切的夏鲁寺壁画,彼此之间也缺乏直接的关联性。从图像学角度分析,扎塘寺壁画至少占60%以上的艺术因素均与吐蕃王朝后期流行于敦煌中唐时期的“吐蕃—波罗”艺术样式相关,但二者在年代上相距两百余年,地理上也相距遥远,彼此如何衔接才是研究的关键。文章认为,9世纪中叶吐蕃王朝时期的“吐蕃—波罗”艺术,在卫藏因吐蕃王朝的崩溃而消失,但是在甘青西北吐蕃中仍有延续并发展成为“波罗—中亚”艺术样式,10世纪后期才随“下路弘法”从多康之地再返卫藏。壁画中出现的精美的汉服供养人形象,也间接地证明了卫藏与西北青唐吐蕃唃厮啰政权的特殊关系。通过比较与考证,文章提出结论:扎塘寺壁画继承了8—11世纪佛教吐蕃化传统,同时部分吸收了11世纪新进卫藏的波罗艺术风格影响,实现了外来波罗面相与本土服饰的完美结合。12世纪之后新的印度波罗艺术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扎塘寺艺术所代表的早期传统样式遂被完全覆盖,因此,其艺术史地位代表着“波罗—中亚”艺术样式在其结束之前的最后辉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扎塘寺壁画 艺术渊源 波罗—中亚艺术风格 敦煌艺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