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名与耻的文化——中国、日本、欧洲文化比较研究 |
森三树三郎
王顺洪
|
《中国文化研究》
CSSCI
|
1995 |
22
|
|
2
|
德国启蒙运动和启蒙哲学的再审视 |
张慎
|
《浙江学刊》
CSSCI
|
2004 |
9
|
|
3
|
庄子:惠特曼对郭沫若的影响中介——兼论借鉴外国文学过程中的本土意识 |
区鉷
|
《外国文学评论》
|
1988 |
13
|
|
4
|
论信仰中的理性、非理性及其相互转化 |
陈新汉
|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6 |
10
|
|
5
|
论白桦派与志贺直哉作品的文学特色 |
小坂晋
刘立善(译)
|
《日本研究》
|
2006 |
11
|
|
6
|
论劳伦斯反进化论的自然观 |
程心
|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10
|
|
7
|
论郭沫若与泛神论 |
吴定宁
|
《郭沫若学刊》
|
2002 |
10
|
|
8
|
论《李白与杜甫》的历史与政治内涵 |
胡可先
|
《杜甫研究学刊》
|
1998 |
9
|
|
9
|
审美追求的瞀乱与失措——二论郭沫若的诗歌创作 |
王富仁
|
《北京社会科学》
|
1988 |
8
|
|
10
|
当代俄语生态文学中的弥赛亚意识 |
梁坤
|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4 |
5
|
|
11
|
神性的异彩——论现代东北作家的泛神论思想 |
闫秋红
|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
2005 |
6
|
|
12
|
布莱克对弥尔顿的误读 |
唐梅秀
|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05 |
7
|
|
13
|
在“泛神论”的背后──郭沫若早期哲学思想再探 |
陈晓春
|
《郭沫若学刊》
|
1994 |
7
|
|
14
|
郭沫若早期的美学观和西方浪漫主义美学 |
王富仁
罗钢
|
《中国社会科学》
|
1984 |
7
|
|
15
|
郭沫若早期的史学思想及其向唯物史观的转变 |
林甘泉
|
《史学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2 |
7
|
|
16
|
自然神论、泛神论与道德神论之比较——试论一种广义的自然宗教 |
双修海
|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
2024 |
0 |
|
17
|
唯道论的创立 |
宫哲兵
|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4 |
4
|
|
18
|
人的自由是否可能?——从“自因”和“意志”看待斯宾诺莎与谢林自由形而上学的差异 |
严杭迪
|
《现代哲学》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19
|
跨文化视野下的中国七夕节和西方情人节 |
王菊娥
|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9 |
6
|
|
20
|
“王在写诗”——海子与浪漫主义诗人的自我定位 |
李章斌
|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6
|
|